三山國王原來是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庇民獲國而被封為護國公王。這三座山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簡稱「巾明獨」三山,位於廣東省潮州府。

隋朝,三位神明在廣東潮州府出現,最初顯靈於獨山的石洞,自稱兄弟,受命於天,分別鎮守巾、明、獨三山,話說完即不見蹤影,石洞前有一顆古楓樹生蓮花,大者盈尺,居民前往圍觀,忽然出現三位神人乘馬而來,召一陳姓民眾為從徒,未幾陳與三位神人都消失不見,大家認為這是神明,遂前往膜拜,後來陸續在巾山、明山顯靈,並經由乩童宣,封陳姓居民為將軍,表示巾山為其兄弟聚集之處(巾山位於三山的中間),當地居民乃在巾山建廟,併陳合祀,因為靈驗無比,凡久旱不雨或出現疾疫,前往祈求者都能獲得解決,於是香火日盛,地方奉為福神。

 

 

 

 唐代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愈任潮州刺使,遭逢霪雨,農作物受害嚴重,韓公率眾向三位山神祈禱,雨不久就停了,韓愈即以牲禮等祭品併作文祭祀。宋朝,劉振據兩粵抗命,971(開寶4)年,韓國公潘美奉旨南討,潮守王侍監,愬請山神相助保佑,不一會工夫,老天果然雷霆大作,風雨交加,賊兵因而大敗,南海告平。979(宋太平興國4)年,宋太宗率兵親征劉繼元,到大原城下時,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馳馬前往助陣,宋師大捷,凱旋之夜,又見神跡於城上,雲中顯出「潮州三山神」的旌旗,所以上奏朝廷潮州揭陽三座山神之助,即獲下詔賜封: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改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並賜封廟額曰:「明貺」,勅潮陽郡廣增廟宇,歲時合祭,嗣於1033(宋仁宗明道2)年,再賜加廟額「靈廣」兩字,自此廣東潮、梅、惠等府均建有廟宇奉祀。

 

 

 

客家人移墾台灣,大部分以三山國王、觀音娘、媽祖婆為守護神,來台時祈求其香符或神像,最初在家奉祀,待經濟力量許可,再為這些神明建立寺廟奉祀,作為回報。

 

 

 

早期,客家人入墾的地方建立不少三山國王廟,如彰化縣溪湖鎮的霖肇宮,相傳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員林的廣安宮是明永曆年間所建;永曆年間創建的尚有高雄市楠梓區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安宮、屏東縣九如的三山國王廟。此外,康熙乾隆以前所建的:台中縣豐原萬順宮、沙鹿保安宮、彰化縣員林廣寧宮、社頭鎮安宮、鹿港三山國王廟、埔心的霖興宮、霖鳳宮,台南市三山國玉廟。屏東市林邊忠福宮、佳東千山公侯宮、國玉廟、車城保安宮等。

 

 

 

台灣各地的三山國王廟分佈的情形頗為有趣:基隆市一、嘉義市一、台南市一、高雄市三、台北縣二、宜蘭縣二十四、新竹縣十三、苗栗縣四、台中縣十二、彰化縣十八、南投縣四、雲林縣十、嘉義縣十一、台南縣一、高雄縣十、屏東縣二十八、花蓮縣一、台東縣一、澎湖縣無,共有一百五十五座,在於原鄉不過兩三座的三山國王廟,竟然在台灣各地建了一百多座,但有趣的事是是桃園縣早期有許多客家人,卻沒有三山國王廟,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三山國王和神明的故事(2010.4.9)      葉倫會0910161747

 

源起

 

201049,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邀請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台北市華山宮三山國王神像到該會,舉行三山國王祭典,中華道教三山國王慈善會於晚上在濱江果菜市場一郎餐廳邀宴各界,大台北地區的客家菁英幾乎都出席盛會,奉客家師爺范姜瑞和鄭瑞淼會長之命做專題演講,謹將演講摘要紀錄,和客家鄉親分享平日祭拜神明的故事。

 

 

 

台灣的民間信仰

 

傳統民間信仰的神明千百種,上自開天闢地的盤古大帝,甚至近年去世的蔣中正都有人拜。較受社會大眾注意或公認的神明,源自封神演義者居多。平日祭拜的神明,不論法力多強,神威如何遠播,源於傳說居多,其中又以出身於周朝的神明數量最多,嗣後,唐、宋時期也有一波造神活動,如孚佑帝君、保生大帝、媽祖….,封神的時間,則以明朝占多數。

 

 

 

客家人信仰的多元化

 

台灣客家人的信仰趨向多元,平日常拜的神明和閩南人類似,如玉皇大帝、佛祖、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關公、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城隍爺、土地公。但也有專屬的守護神,如義民爺、三山國王。台北市自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後,客家鄉親每年定期舉辦土地公、三山國王和義民爺祭典,為客家鄉親,也為新故鄉的居民祈福。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客家移民頗多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故三山國王的數量逐年成長,因為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遂被視為客家人的守護神。三山國王源於隋朝,最初並非人格神,而是和源起周朝或更早的城隍爺、土地公一樣是自然神。

 

 

 

隋朝,三山國王原來是明山、巾山和獨山的鎮山神,唐朝開始有顯靈的傳說,宋朝皇帝詔封明山、巾山和獨山山神為國王,分別是:「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正史出現三山國王事跡的時間晚至元朝,翰林國史院編修的江西廬陵人劉希孟,寫《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明初被載入《永樂大典》-「明貺廟」是三山國王廟的尊稱,「明貺」兩字是宋太宗勒封三位神明為國王時所賜的廟額名稱。

 

 

 

三山國王的發跡地,廣東潮州地區的三山國王廟不多,但台灣自清領迄今,彰化縣溪湖鄉的「霖肇宮」年代最久(1586(明萬曆14)年創建),散布各縣市的三山國王廟超過170座,而且陸續增加中,一般人的說法,客家人前往山區開墾者居多,三山國王是山神,祈請其保佑而彰顯信仰,但觀諸三山國王廟的位置,並非全然如此,如台北縣新莊市廣福宮附近是原野平原,號稱有一半居民屬客家籍的桃園縣,卻未見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最多的地方是宜蘭縣,計有31座;屏東、彰化、新竹三縣的三山國王廟數也不少,大部分都融入當地文化,接受不同族群的香火,同時也保佑信眾平安、健康、賺大錢。

 

 

 

財神性質

 

歷經演變,三山國王、城隍爺、土地公逐漸由自然神被塑造為擬人化的神明,並為其塑像,歷經先人智慧的模擬,三山國王的神像仿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的造型,即大王白臉,二王紅臉,三王黑臉且加刀痕成花臉。其目的是告訴信眾,團結力量大,要有劉備鍥而不捨的精神、謙沖下士的雅量;關公忠肝義膽,忠義貫日月的精神;張飛勇往直前的勇氣。以此而論,關公被儒、釋、道三教所尊崇,傳統民間信仰,將其定位為文昌帝君,固然有讀書才有前途的說法,或知識是改變環境最好的方法,復因其忠義貫日月的人格特質暨發明簿記法,而尊其為財神,這些形象,係客家先賢塑造三山國王為財神的寓意,故三山國王除做為客家人的守護神外,也是保佑信眾賺大錢的財神。

 

 

 

此外,倘以山神論,與土地公神格類似,具保佑農民安居樂業,如保佑居民健康;農作物生長順利,收成豐富;畜養家畜或家禽快速成長,增加經濟收入,就此而論,三山國王亦具備財神性質。

 

 

 

結語

 

這麼多客家前輩,齊聚台北市一郎餐廳,慶賀三山國王聖誕,祈盼三山國王保佑大家平安、健康、賺大錢外,也賜給智慧,為個人,為客家傳承開展一盞又一盞的明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