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刊歷史文物2006年4月號

 砂拉越沙巴和砂拉越(sarawak)位於婆羅州(Borneo)。砂拉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一州,國人稱其為砂勞越,惟當地華人向馬來西亞政府登記的華文為砂拉越,故從當地的官方資料,俗稱犀鳥之鄉,外國人稱砂拉越為 The hidden paradise of Borneo,即隱藏在婆羅洲的樂園。1839年,英人詹姆斯.布魯克(James Brooke)幫助汶萊王朝平定叛亂,被賜為砂拉越的統治者(Rajah),布魯克家族統治砂拉越到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占領時為止。二次大戰後,砂拉越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63年,併入馬來西亞,成為該國13州之一。

源起
2004年應台北市政府之邀,對砂拉越留台校友做場介紹台北的演講,獲得與會朋友熱烈的回響,僑胞們當場就邀請我到砂拉越做古蹟維護與文化傳承的演講。2005年8月6日,適逢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成立15週年暨新廈落成典禮,承砂拉越留台總會劉乃好總會長的推荐,華族文化協會許贊禮會長指示蔡增聰主任發函邀請,鑑於文化傳承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乃欣然答應。

起程
好事向來就有多磨的特徵。出發前,馬莎颱風警報就是國內新聞台的焦點話題,在台灣舉辦活動向來就抱著風雨無阻的思維,故沒有把這些外在的變化放在心上。8月5日起個大早,電視新聞報導台灣北部縣市停止上班、上課,仍然不以為意的趕到中正機場,準備搭上午8時到沙巴首府亞庇的班機,抵達機場時,出境大廳和平常一樣擠滿了準備出國的旅客,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櫃台前也有不少旅客,但工作人員好像沒有上工的準備,原來馬航的飛機因為馬莎颱風的關係,前一晚留在亞庇沒有飛來台北,換句話說,雖然颱風即將離台,沒有飛機可以載客,怎麼要求巧婦做出美味的早餐呢?馬航人員表示飛機最快起飛的時間是下午1時,要我們9時以後再詢問消息,若此,最快的check in時間是早上11時,即背起準備帶到砂拉越近百本的拙著和行李坐國光號班車回家,回到家後,一方面向砂拉越的蔡增聰主任報告,一方面和航空公司與旅行社聯絡,當收到蔡主任的e mail,內容是劉乃好總會長在詩巫(Sibu)機場沒接到我,並表示將更換6日的演講順序時,即直奔中正機場,搭晚上6時30分起飛的班機前往亞庇,俾7日早上抵達詩巫,參加下午的演講。

亞庇亞庇是沙巴的首府,抵達亞庇機場時已是晚上10時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安排轉機的旅客住在距機場約5分鐘車程的過境旅館住宿,6日起床,早餐後因距往詩巫飛機的起飛時間尚早,帶著相機到附近走走,周圍住家幾乎都是獨門獨院,養有幾隻狗,停放好幾部不同類型的車子,大門外放置一到兩個垃圾桶,幾乎每家都裝置有小耳朵。遵照業師王啟宗教授的指示,閱讀當地的報紙,接觸當地華人的第一手訊息,並將資料鍵入電腦,做為演講開場白的資料之一。分別為:一、要培養立足砂拉越,放眼世界的精神。二、舉辦活動時,爭取政府機關的合作三、教育是改變環境最好的方法。四、讓華人的特色(優質文化)成為全國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五、培養全國性聲望的華人。

詩巫(SIBU)
在亞庇機場獲得華人朋友的協助,和蔡增聰主任聯絡上,蔡主任說他已安排好接機人員,要我放心,從亞庇到詩巫的機程需要一個半小時,飛機沿著海岸往南飛,江山如畫,古今多少豪傑的思維在腦海盤旋,同時對照在台北閱讀砂拉越有關資料與當地的異同。鄰坐是位認真的女士,她看詩巫出版的詩華日報,看完報紙後將其置於椅前置物袋,翻閱其他資料,她看的報紙有篇介紹詩巫地名的訊息,即向其借閱,原來詩巫(SIBU)最早的地名叫瑪林,1887年始改為詩巫,取名詩巫係源自該地生產水果之名演變而成,這種水果類似紅毛丹,肉甜汁多,每年6月至8月為盛產期。女士正校對介紹詩巫發展的報告,自告奮勇的幫她校對,讓我對詩巫的地理與人文有概括的瞭解。

抵達詩巫機場,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董事江宗渺兄已在大門口等我,他和鄰座的女士是舊識,女士的先生丁君是華僑總會的幹部,送丁君拙著台北城的故事,邀他們夫婦下午參加我的演講,並蒙撥空參加,這份情誼讓人感動。宗渺兄隨即帶我到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新建會館,這座建築蓋得美崙美奐,因為華人的重視,演講廳裏坐滿了關心文化發展的朋友,演講完後,宗渺兄帶我參觀詩巫,他是台灣大學的高材生,對詩巫的發展與中華文化有極深的造詣,讓第一次到詩巫的劉姥姥有入寶山的喜悅。 馬來西亞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人口兩千萬左右,第一大族是馬來人,華人約600萬人,雖然華人占有經濟優勢,但政府由馬來人掌控,政策偏向土著,華人心中自是另有一番感受。砂拉越的第一大族不是馬來人,而是伊班人,詩巫人口約20萬,其中80%是華人,有300多個不同性質的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幾乎全賴華人社團的支持,故寄人籬下的感覺特別深刻。華人中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者占80%,其他是回教和台灣耳熟能詳的道教或佛教。                       

二十世紀初期,華人越過大海,歷經數千里之遙抵達砂拉越開墾,他們稱拉壤江為詩鵝江,詩巫為詩鵝島,故詩巫準備仿造先進國家找吉祥動物,俾發展觀光事業時,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乃根據文獻向華總大老報告,先民抵達詩巫初期,稱拉壤江為詩鵝江,詩巫為詩鵝島,建議以天鵝做為該市的吉祥動物,旋獲市議會通過,拉壤江有隻大天鵝的雕像,吸引許多觀光客的目光,市中心廣場也以天鵝做為公共藝術的造型,只是出錢贊助的林姓宗親會,在天鵝四周另外製作代表華人傳統的12生肖石雕,這些石雕雕刻得栩栩如生,好不可愛,卻因為12生肖中的豬是回教徒的禁忌,致所有生肖的雕像需要移往較隱密的場所,宗渺兄肯定下次到詩巫觀光的朋友,無法再看到這些可愛的生肖動物雕像,遂下車拍照,俾為歷史留下見證。
 留台人我國政府對華僑子弟的教育極為重視,每年都發給華僑子弟獎學金,鼓勵他們到台灣升學,學成後大部分返回僑居地,惟僅少數的學科,如醫學受到當地政府的承認外,其他的學歷概不承認,孟子書:「入則無法家拂士,出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學歷雖然不被承認,但在台灣所學的真材實學,卻讓他們回到僑居地後,有能力開創另一片天地,尤其是經濟實力絕非土著能夠比擬。團結力量大這句話放諸四海而皆準,他們回到僑居地後,組織留台同學會,簡稱留台人,5萬多位留台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嚮往,成為一個充滿凝聚力的團體,對僑居地的發展做出了不起的貢獻,如馬來西亞船王劉乃好,也是現任砂拉越留台同學總會總會長,他的船公司依據馬來西亞的法律,可以申請僱用外勞,但其員工除華人外,90%以上是當地的土著,就國家經濟成長與社會安定來?,都值得大書特書。 在詩巫街上,看到一座近百年歷史的衛理堂,這座建築似國內早期艋舺、錫口的尖塔教堂,拍到的照片是該堂為了慶祝建堂百年慶而油漆的鏡頭,雖然不是全貌,卻是難得一見的特殊景觀。

詩巫的華人以福州人為主,這兒有福州十邑全球總會會館,歷任總會長也以詩巫的華人居於多數。永安亭供奉的主神是福德正神,當地人稱福德正神為大伯公,因為1900年代,客家人也是重要墾民,大伯公不僅在詩巫成為的重要信仰,連古晉這個以客家移民為主的地區,大伯公的生日除了傳統農曆2月2日和8月2日外,另以詩巫大伯公的建廟日為其聖誕.永安亭塔高13層,有人解釋13代表天堂,除一樓供奉主神福德正神外,2樓祭拜觀世音菩薩,據稱是前任主事者,在家供奉觀音求子,有感觀音菩薩的靈驗,故將其移至永安亭2樓,俾更多的信眾獲得觀世音菩薩的保佑,
承該廟廟公陳德昌君的信任,借給上3樓以上的鑰匙,獲得額外的收穫,站在頂樓可以看遍拉壤江沿岸的景緻和鳥瞰整個詩巫,頂樓有許多燕子在屋頂的樑柱築巢,3樓以上陳列該亭早期保留的文物,就一個博物館人而言,任這些珍貴的文物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風吹雨淋,加上強烈的日照,不捨兩字是心中的痛。

劉欽候是詩巫早期華人的領袖,墾拓致富後,有感居民生病缺乏醫療設備的痛苦,於是建立劉欽候醫院,這是當地最早的現代化醫院,救助居民無數,惟劉氏去世後,醫院由政府接辦,擴建病房,增添設備,成為詩巫最重要的醫療機構,從詩巫民族文化館陳列的照片,見證前往求診的病人包含華人、馬來人、伊班人等不同族群,換句話說,這座醫院是詩巫人共同的記憶。最近,政府為公共工程準備拆除劉欽候醫院,經華人大力搶救,政府在醫院旁建立一座劉欽候醫院紀念館,其他部分仍將拆除改建,我們期盼砂拉越當局能夠重視這個屬於各族群共同擁有的文化資產。因為拆除後將永遠無法找回這座救人無數的共同記憶。

馬來西亞是多元種族的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各有聚落,惟彼此間和平共處,拉壤江畔住了不少馬來人,他們住的高腳屋與華人的居住的房屋類比,另成特色,當筆者利用這些照片製作Power point演講時,許多朋友都頗為好奇,頂住房屋的木頭都是方形而不是圓形,原來木頭若為圓形,蛇就可以沿著木頭爬進屋內,倘為方形,蛇就無法往上爬,看來老祖先,不論是華人或巫人,能夠生來下來,都累積許多充滿智慧的傳統。轉眼,我們就抵達黃乃裳港主登陸處的紀念公園(這裏的港主似台灣的墾首),附近有些店鋪仍然保留1900年代初期華人家屋的型式,因為上游木材漂流而產生化學變化的結果,水流的顏色是紅色,和宗渺兄兩人站在這兒緬懷先人篳路籃簍的艱辛,華人雖然在此地創造了一番局面,但外在的環境,仍讓許多有志之士興起孤臣孽子的無奈,如詩巫的華人雖高居該市人口比率的80%,但大部分華人無法進入公部門服務,不論政府的公共政策或辛苦繳納的稅金任由格局或教育程度明顯不足的馬來人或伊班人掌控,面對的環境雖然困難重重,華人仍然排除萬難,讓自己的子弟繼續接受中華文化。談華文在詩巫發展,路標容許華文與英文或馬來文並列並且占有相同的大小,成為他們最大的驕傲。

詩巫中央市場是當地呈現族群融合的特色地點,擁有1,500多個攤位,供應詩巫人日常生活所需的民生必須品,每個攤位的面積約4平方公尺,販賣的商品和國內傳統市場類似,惟這兒賣的雞有活雞與宰殺好的兩種,活雞單隻用報紙包好,整齊的置於架上等待顧客上門,不似國內傳統市場現買現宰的便利。攤販有華人、馬來人和伊班人,大家各據地勢,販賣屬於他們獨有的服務,甚至回教徒視為禁忌的豬肉都可以在這兒買到,只是豬肉攤外有簡單的區隔設備,讓馬來人可以不必直接看到豬肉。這種為種族融合所設的圍籬,我們願意相信它是尊重。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話深入華人的思維,每年清明掃墓成為華人追思祖先的重要節日,但信奉回教的馬來人對死去親人的追思似乎較華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據宗渺兄觀察,回教徒每年探視祖墳的次數遠遠超過華人。有始有終是華人保存的優良精神之一,8月7日下午,宗渺兄開車送我到機場往古晉,我們在機場互道尊重再見。

古晉(Kuching)
古晉是砂拉越州的首府,距海約15浬.詹姆士.布魯克統治砂拉越時,以古晉(Kuching)做為基地。古晉河沿岸有許多叫mata kuching的樹,直譯為貓眼樹(龍眼),因古晉在馬來文的意義是貓,故被稱為貓城,筆者住的假日大飯店前有座大型的白貓雕像,共有9隻貓,選擇9隻或有九命怪?的寓意,另9字亦有表達多數的意思。華人占該市人口一半左右,設有兩個市議會是該市的特色。此外,古晉沒有紅綠燈,也讓每天遇到無數經綠燈的台北來客大開眼界。 古晉節砂拉越族文化協會組長朱敏華兄陪筆者到古晉,同機前往的還有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董事李福安先生,他是古晉第一大華文報紙國際日報的董事兼總編輯,李總編輯說:稍早,國際媒體曾報導,古晉是亞洲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我們自古晉國際機場沿著長長的綠色隧道到市區,兩旁綠意盎然,給人很舒服的感覺。當地雖然距離赤道頗近,因為每天幾乎都會下雨,故氣候宜人,溫度在攝氏22至30度間,是日晚間接受古晉留台同學會沈會長的邀宴。宴後,到南古晉市議會前廣場參觀為期一個月的古晉節,這是古晉最近幾年為發展觀光推出的活動,活動內容類似國內的夜市,以小吃為主,但也有電器產品和婚紗禮服店的門市,店家以華人經營的商家為主,甚至客人也以華人為主,好不容易看到賣馬來亞餐的攤販,但僅一家而已,朱敏華兄稱馬來人的飲食甚為簡單,加上經濟力普遍不如華人,故夜晚逛街者以華人為主。心想,如果馬來人也樂於參與華人主導的活動,這時候大概就是大同世界的境界。

在古晉演講的時間是8月8日晚上7時,是日上午8時許,蔡裕勝君開車載朱敏華兄夫婦到旅館接筆者參觀古晉的華人古蹟和砂拉越博物館。我們首先抵達華人登陸古晉的老街,站在街旁高聳的停車場,鳥瞰古晉老街的美麗,早期華人到砂拉越前,和到台灣墾拓時一樣,在故鄉的廟宇求得香符或神像,迨到僑居地發達後,感謝老天爺和神祇的恩賜,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建廟立祠,在古晉老街我們參觀了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的上帝廟;以媽祖為主神的天后宮,該廟屋頂有美麗的藻井,也是古晉廟宇中唯一設有藻井者,陪祀神有註生娘娘和水尾娘娘;廣澤尊王為主神的鳳山寺,這座廟宇最近才以300萬馬幣改建完成,給人美崙美奐的感覺,與國內廟宇較大不同處是屋頂為綠色而非金黃色,?山寺大門口的木匾是該寺少數保留下來的古文物之一;以土地公為主神的壽山亭。每座廟除了主神外,和台灣的廟宇類似,也陪祀許多其他的神祇,有若百貨公司一般,提供信眾不同的需求。

壽山亭依山傍水,蔡君稱英國人統治時期,為破壞壽山亭的風水,不僅在對面蓋了一座方型的白色建築,另在龜型的土丘後面開闢道路,俗稱割龜尾巴。

古晉堪稱地廣人稀的城市,在熱鬧的市區可以不設紅綠燈,像在這種城市建國家英雄紀念碑,不曉得是有意還是無意,紀念碑地址正好選在開墾初期的華人祖墳區,雖然華人向政府力爭,終究不敵公權力的傲慢,但政府當局也做了些許讓步,劃出一塊空地,允許華人的祖墳就地改葬,其中有清朝同治、   光緒年間或民國初期立的墳,可見華人雖然遠到數千里外墾拓,死後仍然以龍的傳人自居,立碑年代都不是清朝的紀元,就是民國幾年。部分墓碑寫著福德公或福德婆,則是無法確定該墳所埋的骨骸究竟係何人,另為節省空間與經費,有5個或6個同葬一穴者。

蔡裕勝君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畜牧系,同時娶回家住高雄鳳山的台灣姑娘,經營的農場,養了2萬多隻鴨子,每天生產4千多顆鴨蛋,鴨蛋和皮蛋的利潤讓他有能力擴充農場的規模,但來自中國的黑心皮蛋,嚴重打擊他貨好價高的產品。老子:禍兮福之所倚,印證在他身上頗為道地,兩夫婦仿台灣礁溪鴨賞與伊班人保存食品的方式研發出色香味俱全的新產品,不但提升其產品的附加價值,也為古晉的飲食文化增添新的選擇,他強調這與筆者演講時強調的:「文化要和產業結合、傳統是可以創造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期盼他的研發,為個人的企業,也為砂拉越的鴨肉帶來新的商機。

砂拉越博物館
蔡君是砂拉越荒野協會副會長,引導我們參觀國家紀念碑旁的砂拉越博物館。該館建於1891年,館內不但有石器時代的遺物,也有砂拉越動植物的生態標本、二次大戰日軍留下的武器和照片。這座博物館是英國統治時期所建,陳列英國殖民時期,動、植物專家們採集的標本,陳列文物除動植物標本運用現代科技的技術外,其他建物大部分屬於當地土著的作品,給人樸實有力的喜悅。另外看到一隻似海龜,但背殼甚小的海龜。

砂勞越種族眾多(約23種族),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屬於熱帶雨林區,有2,000多種動植物,是生態學家及考古學家樂於研究的素材,據稱這座博物館成立時有世界四大博物館的稱號,不論當地人或觀光客全部免費參觀,故參觀人群頗眾,與國內博物館不同處,不見專業的導覽人員,解說牌的內容簡單。導覽大稻埕逍遙遊時,常舉稻江聞人李春生於1896年訪日回台後,稱廣設博物館是日本能夠很快趕上歐美先進國家,成為亞洲強國的主要原因。如果有人做統計的話,常參觀博物館的孩子,長大後的出路一定比沒有參觀博物館的孩子來得多,盼國內博物館在追求門票收入時,似乎可以做類似的考慮,終究免收門票,受益最多的還是廣大的國內觀眾。承蔡君詳細的導覽解說,讓我增廣不少見識,而宗渺兄帶我參觀詩巫民族文化館的遺憾也在這兒獲得補償,即伊班人居住的長屋與他門早期的生活原貌,尤其是獵殺人頭的骷髏高掛屋頂的數量有過之而無不及,殺掉不少的底片,也增添我回國後演講的內容與故事。

禮失求諸野
全球化喊得震天價響時,砂拉越亦無法自外於社會的變遷,1970年代,農業快速崩盤,居民因為就業的需要遷移到城市或其附近,鄉村顯得更加荒涼,早年橡膠和胡椒遍地,讓華人賺大錢的農作物都已經消失不見,馬路的車子越來越少,我們抵達距古晉22英里的石隆門(Bau),這兒早期是金、銻、水銀等礦物的主要產地,曾居住過7千多位採金的華工,石隆門有個美麗的人造湖一碧湖,是由華工一鋤一鏟闢建而成,如今,碧湖澄澈,景致怡人,有砂拉越的桂林之稱。隨著採金事業的萎縮,礦工陸續離開,連工寮都不見了,僅保留供奉三山國王的三山國王廟,供奉張天師的天師廟和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廟。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神龕下面是客家聚落特有的龍神神位,從廟中保存光緒年間廣東製作的古鐘與對聯,可見當年的榮景,甚至採金工人的好風光,惟如今附近的居民大部分他遷,甚至簡陋建築的三山國王廟,其神像亦僅剩兩尊,陪同的退休校長稱早期有三尊神像,其中一尊被偷而剩下兩尊.我們一起為這座很久沒有人打理的老廟擦拭古鐘,發現這座被紅漆塗得紅撲撲的古鐘,係清朝光緒年間由廣東訂製再運到此地的古董。對聯寫著:德著中華萬古精忠重不朽、功施外國千秋士庶仰深恩。天師廟後面有兩口水井,前面有座旗杆,旗杆使用當地的木頭,歷經百年仍能保存,讓人讚嘆造物者的偉大,廟後的兩口水井應是供應礦工所需,這兒是否如淡水鄞山寺後面兩座水井而被人稱為蛤蟆穴,沒有這種功力,不敢妄加斷語。

觀音菩薩廟前的引導牌寫著觀音佛祖佛廟,朱敏華兄以佛教之佛祖僅釋迦牟尼乙人而無法置信,但家住桃園新屋的筆者,兒時常聽母親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佛祖,或觀音娘,或觀音媽,名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世音菩薩對安定社會與人心的重要,觀世音菩薩廟前保留有慈雲濟和慈光普照兩塊木匾,都是立於清朝光緒年間,建築雖然不大,卻保留興建時期的雕樑畫棟,想到林徽音為中國傳統建築下的三項定義,即:地基、屋頂和木結構的牆,看到國內廟宇大部分已改建成金碧輝煌的雄偉建築,禮失求諸野這句話浮上腦海,廟前有兩個蓄水池,想到板橋林家花園每棟建築前也都放兩個裝滿水的大水缸,究竟是風水學的風生水起,亦傳統防止火災的必要設備。

另外,也看了一座將軍廟,廟小得連神像都沒有,僅在廟前掛著將軍廟的木匾,屋樑寫著民國25年,牆上用紅紙寫著敕封忠義大將軍神位,究竟是何方神祇?即無耆老可問,也沒有更詳細的資料可以查詢,回台灣後與佛光大學卓克華教授提及此事,他稱砂拉越將軍廟的將軍,若非封神榜的黃飛虎,即可能類似台灣南部沿海王爺廟祭祀的王爺。

憶往
不論住在亞庇、詩巫或古晉,都把握難得的旅遊機會,睡得晚,起得早,晚上閱讀當地特色的資料,早上則在旅館附近瀏灠,參觀當地的特殊景觀,如在詩巫永安亭觀看亭前的大樹,牌子寫著大榕樹,並做簡單的敘說,對當地生物的特色不敢妄加評語,只好拍照存證,並向擔任永安亭秘書的朱敏華兄提及:「榕樹不開花且有鬚根。」但這棵「榕樹」頂開著粉紅色的小花且沒有鬚根,建議他伺機向廟方反應,請當地的植物專家再予勘察。

國內學子常舉鳳凰花開時,即距畢業的時間不會太遠了,但8月的砂拉越,鳳凰樹上依舊盛開著鮮紅的花兒,政府單位或許為了讓更多朋友分享當地路樹夜貌之美,在樹上豎立兩盞燈,華燈初上時,同時將?凰樹照耀得更加美麗,只是安裝這些燈時,直接用鐵釘將燈具牢牢的釘在樹上,不似歐洲國家,任何樹上的附加物都是用綁的,曾經為台北市中山南路兩旁路樹請命而獲得採納的筆者,禁不住要隔海呼籲,鳳凰樹正在那兒吶喊:「痛啊!請不要用鐵釘釘我。」。

在華族文化協會古晉辦事處演講時,李福安總編輯帶3位前往砂拉越拍攝台籍日軍在砂拉越活動紀錄片的朋友,他鄉遇到台灣的朋友,自然是份特別的感受,但令人感動的事情還是一再的發生,演講結束時,已經晚上9點多了,仍然有許多問題分享,或期盼能儘快再聽到這樣有意義的演講,距市區近60公里的汪木傳兄,一再邀請次日到他負責的吻龍福德公廟,因為時間不允許,第二天早上9時許,汪兄開了1個多小時的車,親送其編著介紹吻龍福德公廟發展的特刊,這份誠意讓人感動,有感於他對傳統宗教與文化的用心,即邀其到台灣參觀,屆時將陪到底,事實上,每位接待或聽演講的朋友,只要到台北,我都樂意帶他們吃傳統的台灣口味。

結語

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渴求,可從他們身處馬來西亞,卻以龍的傳人自居可見一斑,孩童時期就讀華人小學,長大看華文節目,聽華人音樂,不管國共的消長,也不論藍綠誰執政,台灣影歌星的消息幾乎每天都成為影劇版的消息,談話性的政論節目牢牢抓住他們對台灣的關懷,尤其是留台人這群精英,幾乎每天都透過電視關心台灣,也將台灣特有的文化默默的移植到砂拉越,但祖國對他們的關心夠嗎?期盼國內以服務為主流時尚的團體,如扶輪社,能夠發起將舊書或積極有用的過期雜誌送到僑居地,讓中華文化在那遙遠的地方繼續發光、發亮。



附記:

本文刊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月刊2006年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