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被視為台灣最主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其信眾超越族群的藩籬,上至總統、富商巨賈,下至販夫走卒都尊崇媽祖,而每年春節至媽祖聖誕期間的進香遶境活動,更被世人視為獨樹一幟的宗教活動。一千餘年來,媽祖涉及的文化層面除宗教信仰外,還包括歷史源流、社會變遷、思想意識、風土民情、工藝美術等。

 

媽祖信仰源自北宋,最初在浙江和福建地區風行,後來逐漸擴充至中國大陸各地,並且隨著船隊和移民至東南亞,甚至世界各地,也由海上守護神轉變成具為陸上、農業、商業性質的守護神。漢移民到台灣初期,台灣環境並不安寧,生活艱苦,官方為激勵人心士氣,鼓勵居民建碑立廟,清朝初年,媽祖廟由南向北延伸,因為台灣人好利,商人地位提升,稍有積蓄即建廟答謝神明的恩德,此外,清初禁止女性來台,媽祖提供母性的慈輝,撫慰在異鄉打拼的遊子,使得媽祖信仰在台灣逐漸深根。

 

只要有人的地方居乎都有信仰,雖然其神明各具特色,惟滿足信眾,調節社會需求的法則卻始終如一。媽祖信仰發源於中國大陸,卻在台灣發揚光大,經過多年演變產生的特色甚至回傳中國。

 

廟宇是附近地方資源的重要分配、再生或再利用的場所,台灣供奉媽祖的廟宇超過千家,隨著工商業的進步,人民的自主性也相對的提升,信徒流動性頗大,故許多廟宇積極扮演社會福利、訴訟決斷、生意、娛樂、聯誼等功能,並且藉著各項活動的舉辦,塑造優質的知名度,對吸引信眾具有正面的功能。

 

媽祖原來是地方的守護神,最初僅是眾多航海神中的一種,如今不但成為全國性的信仰,也被視為最受重視的航海神。至許多地方的地名和媽祖有關,如台灣澎湖馬公的名稱即與媽祖有關,澳門的英文即指媽祖閣()

 

佛教認為媽祖和觀音有不解之緣,台灣的媽祖廟幾乎都供奉有觀世音菩薩,觀音信仰源自佛教,其聖地位於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而媽祖也於其附近地區興起。事實上,國內道教的許多習俗源於佛教,故兩者的關係也就糾纏不清。如中元節即原於佛教目蓮救母的盂蘭節;觀音有33種化身,媽祖也化身千萬,主要分為黑面、金面、紅面和粉紅面,雖然民俗學者對不同顏色的面相有不同的解讀,但中研院的林美容教授卻認為黑面媽祖的源起與台灣早期農業立國有關,原來農業神的臉大部份與肥沃土地為黑色有關。

 

媽祖出身於福建興化府的湄州,但台灣的媽祖廟建築卻以仿泉州天后宮為主,其原因是台灣的建築匠師多來自泉州有關,故每間有歷史的媽祖廟都蓋得似王府般的氣派、豪華。媽祖被封為天后,但衣服卻是大臣命婦的服裝,可能和建築屬大臣者有關。

 

就文化層面論,媽祖與海洋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具備開放、多元與創新的積極精神,這也就是台灣文化進步的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