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牌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入口處建門型的建築。早期的牌坊簡單,兩根主柱加上一塊橫木。漢代以後,城市建築的形式較完整,城中另有坊?坊門區隔的里坊,猶如城中之城。據文獻記載,里坊如果出現好人好事,便在坊門張貼通告,以示褒獎,後來為了讓坊門張貼的褒獎能夠永久保存,改用堅固的材料制作坊門,篆刻褒獎事宜,這是牌坊的雛形。

 

宋代,坊門演變成裝飾建築,形式日漸複雜優美,從最初的一門兩柱,發展到後來的五間六柱十一樓坊(即六根立柱五塊橫板,橫板及立柱上方還建有斗拱屋頂的結構),如台北自由廣場的牌樓。

 

新埔枋寮義民廟供奉一群保鄉衛土的客家先民,自建廟以來就是桃、竹、苗三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地方人士為表達對義民爺的尊崇、熱心的捐獻,日治時期,被視為台灣廟產最多的廟宇之一,因為先人的智慧,不但佔地廣大,景色優美,亦被視為新竹縣最有特色的廟宇,遊客到新竹,發現高速公路關西休息區有牛的公共雕飾,竹北也有不少牛雕公共藝術,探索其起源應與新埔義民廟有關。

 

新埔義民廟供奉的義民爺,被桃、竹、苗地區人士視為守護神,甚至島內二次移民時,亦帶著義民爺的令旗、香符等到新故鄉,使其成為台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待這群遊子事業有成,或有餘暇,為感念義民爺的神威,都會回到新埔枋寮義民廟,向義民爺說聲謝謝。

 

旅居台北的客家鄉親,克勤克儉的在新故鄉安身立命,為答謝義民爺的恩澤,於新埔義民廟建廟兩百週年的1988年,恭請該廟義民爺到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第一屆台北市客家義民祭典,這個活動受到客家鄉親的重視,迄2007年,連續辦了20屆,因為每次活動都有新的創意,活動也越來越熱鬧,對凝結客家鄉親的向心力貢獻卓著。

 

溫送珍、黃鵬海、陳石山、范姜瑞、魏錦芳和沈鳳雲諸先生,自台北市客家義民祭民辦時期就是主要的贊助者或執事人員。1988年,溫送珍不但負責台北市客家義民祭恭讀祝文的工作,也捐贈兩個銅製大香爐給新埔義民廟,取代其原先捐贈的香爐(現為獅潭義民廟香爐);新埔枋寮義民廟早在1976年,在廟埕外建一座牌樓,牌樓落成時,該廟被視為新竹地區最宏偉的廟宇。

 

歷經九二一大地震,新埔義民廟牌樓出現裂縫,2000年,溫送珍有意協助整修,惟廟方以當時另有規劃未予接受。或許是義民爺旨意,或屬無心插柳,2007年,溫送珍、陳石山、范姜瑞、葉倫會為出版台北市客家義民祭乙書事宜,連袂到新埔義民廟拜會林光華董事長,閒聊時,溫先生向林董事長提及往事,不久,接到義民廟魏北沂總幹事的電話和整修牌樓的估價單,他做事向來認真仔細,即將訊息告訴陳石山、范姜瑞和葉倫會,大家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情,溫送珍高興可以為義民爺服務,但也體認先賢:「多人多福氣」的說法,表示牌樓下的六對石獅若能由熱心的鄉親認養,即由一群鄉親共同為義民爺奉獻力量,應該也是美事一椿,陳石山律師是新竹縣旅居台北同鄉會的創會會長,平日就是義民爺的虔誠信徒,認為這是為義民爺效勞的好機會,聯絡從事石材生意的范姜瑞理事長,一起協助溫老詢價、找尋好的師傅暨建材外,也敦請熱心公益又負有清望的鄉親參與盛事。

 

新埔義民廟廟前牌樓主工程經費全部由溫送珍(黃細喜)負責,其他石獅的認養人分別為黃鵬海(張惠笑)、魏錦芳(余淑珍)、陳石山(張秀玉)、葉倫會(邱蜀霙)、范姜瑞(林玉英)、沈鳳雲(黃梅桂)(依年齡序)。2008年農曆七月中元節前,新埔坊寮褒忠義民廟前牌樓重修工程竣工,另部份對聯也換新,對增長義民爺神威,成為觀光景點都有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