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安泰古厝          葉倫會隨著經濟成長,台北傳統建築幾乎已經拆除殆盡,但在社會進步的環節中,總有一些人會運用他們的智慧,保留讓人懷念的東西。位於新生公園旁濱江公園內的林安泰古厝,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但是觀光景點,也成為鄉土教學或先民在台北發展的重要見證。

1754年,祖籍福建安徽的林堯(字欽明)率家人來台,他的第四個兒子林回(字志能)在艋舺開設榮泰行,經營船頭行和雜貨店,從事進出口貿易,生意興隆。累積財富後,於1822年左右(或說1783年),在台北市四維路141號建大厝,並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堂,取自泉州府安溪縣的「安」和榮泰行的「泰」。1970年代,政府為了拓寬敦化南路需拆除林家古厝,部分有遠見的族人獨排眾議,將建材無條件捐給政府。台北市政府將拆下的原材編號保存,1984年8月,利用原有建材在濱江公園重建四合院式的林安泰古厝。
閩式建築 格局嚴謹 林家古厝建築採前低後高,係顧及傳統家屋的通風和照明。外牆由長方型紅磚砌成,看起來雖不華麗,但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配置齊全,為四合院二進硬山式的傳統建築。中央是祭祀祖先的正廳,每年除夕,全部族人需準備牲禮,一起祭拜天公,感謝祖先與神祈的保佑。 左側為大房、三房,右側為二房、四房。以正廳為中軸向左右兩邊延展成對稱,前有俗稱凹巢三川門的垂花門廳,廳外大埕鋪設自大陸運來的紅普石,埕前有橢圓形池塘,左右各有內外護龍,中間有天井,不論屋內或屋外的地板均為火成岩,內外護龍間有過水的遊廊。簷柱側角拉線與石柱連成一體,製作柱枋、桁和門簪及劍把等的技巧高超,不見木楔及釘眼,大門也製作明暗鎖。古厝的建築格局嚴謹,手工細緻。

不論牆基的石塊、清水紅磚、石板窗格壘砌,石料與石料間採用暗楔合,石料與木料製成暗楔榫接,門梃、裙板、石案、地檻、柱珠等接合處也是如此。
 大門的抱鼓石門墩與門臼,鼓墊和臼壁都由整塊石頭雕刻,每個門都設有暗鎖。青石柱上的對聯:「安尾惟仁知其所止,泰階有道奠蕨攸居。」橫額是繆篆體的「安泰堂」,安泰堂左右有福、祿兩字。青石門檻、楹柱的雕花,甚至每扇門窗的圖案,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有如古典藝品,表達忠孝傳家,祈求吉慶的寓意。即使如意石階、寓襯階條、板徒、土襯腰帶、石條、吟錢角及牆簷溝等分布的比例都很均勻。 中國閩南傳統式建築的屋頂,造型變化多端,而林安泰古厝的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作法,中間為雙片式的砌精柳條疏窗,屋面茸瓦為閩南式,墊瓦是釘製的皮磚,屋脊燕尾曲線加水龍堵的皮條線等,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屋簷以板磚挑頭二度砌出,連接過水兩側左右護龍,各有日月井和龍虎池,前面門廳左右各有一耳房,前方左側護院溝外,配有三開間簷廊的書房,後方左右各有一口龍虎井。位於護院內的日月井是婦女每天汲水做為日常煮飯、洗澡或洗衣服的用水。 保存良好,雕刻手法生動的木刻是前往林安泰古厝參觀的另一個重點。木刻除了裝飾的美感之外,還有象徵意義。正門左上方刻琴、書、箏,表示好學不倦,右上方刻官印、令旗、盔甲,表示文武雙全。門廳及正廳左右側門的窗櫺,為六條夔龍圖案,鏤雕透空而成。 內護龍左邊第二間條環板上的銅錢刻有道光通寶四字,證明林安泰古厝建於清朝道光以後。外護龍鴉片間的橫樑下刻有春蘭、夏荷、秋菊、冬梅等四季花卉,代表富貴、吉祥,長命百歲。木刻的蓮花音似「連發」,有連續發財之意, 門扇木雕有十六種花樣,花紋雕刻都很生動,富於立體感,其木材結構不用油漆而用金粉粉刷。門廳的透雕束隨,左邊刻有水榭和仙鶴,右邊是九重塔和喜鵲,通往中庭的門扇能夠拆卸,可以當作床板、擔架、砧板,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菜刀切割的痕跡。

正廳的神龕是林安泰古厝最具特色的部分,正側面分別為:老萊子娛親、三羊開泰、堯請舜出仕、孫真人點龍睛及吳真人醫虎喉,下面雕刻夔龍形狀的福祿壽。

台北市政府於1999年將林安泰古厝規劃為民俗文物館,期望將林家當年的生活樣貌再現,如碾米的土壟,製作年節喜慶所需米食製品的石磨,餐廳的飯桌、木製飯桶、放置剩菜或碗盤的櫥櫃,廚房的灶、煮飯的工具,臥室的紅眠床、梳妝台等,每項都可以見證林家子孫的生活紀錄,使參觀者對古厝的瞭解更立體化。

附記
葉倫會曾訪談林安泰家族完成林安泰古厝訪談錄約兩萬字,發表於台北文獻

本文刊載於大紀元週報。
葉倫會應邀於8月25日至永平扶輪社例會演講並導覽林安泰古厝,除重新整理林安泰古厝的資料外,8月4日將本文送給永平扶輪社社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