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家人的故事(2)序   

 年事稍長,喜讀章回小說,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改讀傳記文學,瞭解歷史可以鑑古知今,對知名外交家也是歷史學者蔣廷黻(1895~1965)提及記錄歷史與創造歷史孰重?留下深刻的印象。任公職時,餘暇以讀書、寫作為樂,不少作品源自與前輩閒談的啟發。

 20057月,提前自公職退休,除讀書、寫作外,旅行和導覽成為生活重心。找尋史料時,因前人欠缺記錄的習慣,致早年歷史痕跡甚為模糊,因而興起保留當下史料的想法,遂尋找不同領域,樂於服務群眾的社會賢達,透過兩個半小時的訪談,再花67小時的整理,完成口述訪談,成為感人的故事,也為社會脈動留下動人的樂章。

 

經由許多看似平凡又樸實的人生,瞭解歷史向前滾動的訊息,20107月,挑出部分訪問稿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是書獲得鄉親的喜愛,咸認為具有見賢思齊的效果,透過小眾傳播,建立不錯的口啤,甚至有期盼快看到第二本書的聲音,就作者而言,不但感動,也是鼓勵。

 

鑑於受歡迎的小品應該在兩千字內將事情說清楚講明白,故作人物訪談後寫的故事大部分以兩千字為度。隨系列文章的完稿,知道的人越來越多,能量因而得以累積,提升訪談的便捷,樂意接受訪談的朋友隨著篇數的成長而增加,共同的心聲是希望著文字的傳述,讓傳統客家文化透過純樸鄉親認真打拚的精神延續下去。

  

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我們秉持團結力量大的精神,透過神明的保佑、鄉親的協助,希望台灣客家人的故事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樣,叫人明白曉暢,聽他千遍也不厭倦。台灣客家人的故事(2)出版時,感謝溫送珍、陳石山和高樹榮等前輩賜予外,更要感謝每位關心的朋友,因為大家的愛護,台灣客家人的精彩故事才能延續下去。惟才疏學淺,倘有疏漏,祈指正。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溫送珍

兒時和同伴在教室或私塾讀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動聽的情形始終窂記心頭。15歲離開苗栗故鄉到台北發展,不論工作如何繁忙,只要有餘暇,就把握學習和服務的機會,承老天爺保佑,內人黃細喜女士暨家人、朋友的幫忙,讓事業逐步擴充,有機會為社會、為客家盡分心力,事實上,有能力幫助人是很快樂的。

 

客家傳統文化,隨著社會變遷暨經濟發展快速流失,看到鄉親為維護客家傳統,做出各項積極的奉獻,不論默默守著自己崗位,或站在街頭吶喊,或在學術殿堂發表研究報告,每項都觸動我愛客家人、愛客家傳統的心,惟最近看到各地客家學院或研究所遭遇到的困難,也頗有感觸,但篤信客家鄉親人才濟濟,縱使觀點未必相同,透過集思廣益,讓優質的客家文化延襲下去。

 

長期觀察台灣的發展,科學或工業成長有其階段性,惟教育和文化可以傳述千年、亙古不變,近年來,個人回饋社會的方向,偏重教育和文化,如贊助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或台灣戲曲學院學生獎助學金,苗栗縣或寶島客家廣播電台舉辦的客家話演講比賽,或贊助台北孔廟文化之美、台北城的故事、台灣義民廟的故事或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等圖書的發行,透過文化活動和朋友結緣。

 

葉倫會館長自公職退休後,積極參與各項公益活動,這份執著叫人感動,尤其是編著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經由口述訪談,保留客家人認真、打拚的傳統,閱讀是書,看到鄉親在不同領域鍥而不捨,並享受實至名歸的喜悅。也讓讀者重溫早年許多有趣、可愛的故事,如何將這些優良的客家傳統連結起來,成為一流的書,進而建立一流的社會,是現代人的責任。欣聞台灣客家人的故事(2)即將出版,索序於予,拜讀是書,不論人物或內容都讓人耳目一新,對好友的努力,有份與有榮焉的感動,希望經由本書的出版,鼓勵更多鄉親為自己、為客家或社會留史,故樂於為序。

 

 

 

 

序文    為客家留下楷模    陳石山

  台灣通史作者連雅堂先生在序文中曾感嘆:「編史難、斷簡殘篇、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參半」,編輯客史之難,尤甚於台灣通史。

葉倫會有鑒於此,以其在海關工作期間對台北古蹟、台灣燈塔、海關制度的關懷,陸續著作出版有關書籍後,暮然發覺台灣客家相當缺乏史料文件而亟待蒐集建立,乃毅然投入客家文化、歷史的關懷,無怨無悔的付出,努力向前,為實現理想全力以赴,和時間比賽,始則遍訪全台義民廟,出版「台灣義民廟的故事」,又因受義民精神感召,乃捐獻一對石獅置於本廟牌樓之下,以彰神威,邇來勤於訪談客家人物,至於訪談對象之選擇,首重「客家元素」,蓋葉君洞察客家文化乃富涵溫馨,深具潛移默化的永恒功能。

  接受葉君訪談之人士,皆屬平日默默耕耘奉獻於客家文化,在各專業領域獨領風騷且成效裴然者,他們對客家文化之建構與傳承不遺餘力,功不可沒,因此在客家雜誌陸續刊載、介紹諸君之生平、事蹟及心路歷程,以供後世之人作為楷模而見賢思齊,並為客家史實注入活水,留下見證。

  葉君於20107月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第一集後,續於20113月出版第二集,葉君寫作之勤,用心之深,令人感動、敬佩,是以,樂於為序。

 

                                                                                                                                                                    客家雜誌發行人陳石山

 

心繫原鄉      高樹榮序 

 

    認識葉倫會老師,緣起於公司主辦的一次『大稻埕古蹟巡禮』。我是個從小在大稻埕長大,一路從『太平國小』到『成淵國中』都在這裡。從小看到由南部到台北工作的『外地人』,只能落腳在『三重』、『蘆洲』。曾幾何時日月更迭,大稻埕由繁華走向落寞,成了古蹟。剛巧最近公司同仁陸續在蘆洲置產,總共多了五戶『蘆洲人』。由外地來到『台北』,在這繁華的大都市『打拼』,無形中競爭的壓力與工作的負荷,往往困惑了年輕遊子的心思,總覺得自己好像是大海中的一片浮萍,沒有根的歸屬。而我自己的感受:你若不深刻的認識一個地方,就不會有認同的歸屬感,那麼大的工作壓力與生存的競爭,就容易讓自己迷惘。藉著『葉老師』的苦心整理,加上幽默的談吐,在一趟的逍遙遊之后,逐漸地讓這些遊子認同了台北。 

    而我從小認識的客家朋友,多是相同典型的族群,為了學業、為了工作,離鄉背井,在各個大都會拼搏,為盡快融入當地,不論生活言語、社會結構都快速的在地化,但是內心的深處,總是存著一絲對客家原鄉的思念之情。然而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身上,由於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客家的語言由『會聽不會說』,逐漸地『不會聽也不會說』。語言不通了!再經過一兩代,只好帶著小孩子到博物館,去認識自己的先祖與文化。對於客家朋友的勤勞樸實,堅苦卓越的硬頸精神,客家特有山歌樂謠,以及各項客家傳統美食,就更不容易流傳下來了。還好,台灣經濟成長之餘,大家終於注意到多元的種族文化,是一個和諧社會,創新挑戰的動力來源,也開始逐漸地多方投入各項文化的記述與推展。 

    『葉老師』更是一個心胸器度寬大的客家朋友。海關博物館館長退休之後,幾乎貢獻所有的心力,替台北市這個美麗的都會整理歷史,帶領大伙融入台北的時光隧道,也替逐漸為大伙淡忘的都會歷史,留下了重要的見證。 

    感謝葉老師之餘,知道他又有雄心壯志,為逐漸流失的客家先賢及典範前輩,著述立說,讓這些在外打拼奮鬥客家前輩的故事,得以流傳,給我們未來的後代,這樣的『傻子』,值得我們喝采,令我們佩服,因此我也『見賢思齊』,呼朋引伴,為葉老師加油、喝采,希望他在努力的過程不覺孤單,永遠有我們樂意支持、樂意推廣!我們永遠與葉老師站在一塊,為了這塊我們認同的土地,我們一起工作的朋友,也希望這一點點的努力,能夠為未來多元的社會,帶入更多和諧,更多幸福滿足。 

 

                          高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高樹榮 

 

 

 

吳濁流的故事(1900~1976)       葉倫會0910161747

源起

 應邀到台北市中正區公所公民會館,為區導覽義工講授台北賓館的故事,蒐尋相關資料時,見第十任總督伊澤多喜男,不但是台灣現代教育啟萌者伊澤修二之弟,也曾為蓬萊米命名,更曾到過新埔鎮。

 

 彼時,新埔盛產品質優良的柑桔,新埔庄經常舉辦柑桔評鑑會。1925年,大茅埔出產的柑桔榮獲冠軍,是年,伊澤多喜男總督正好親臨指導,當地人倍感光榮之餘,立石碑紀念,石碑名為「督憲光臨紀念碑」,附近地名亦因石碑而改名石牌。雖然石碑的碑文歷經歲月的摧殘,文字已經模糊不清,且曾遭破壞而斷裂成三塊,幸經由水泥黏固,並重新豎立路旁。

 

 「督憲光臨紀念石碑」位於吳濁流故居旁,因而閱讀吳濁流生平事蹟與作品,了解其樂於提攜後進,佩服其默默為台灣文藝奉獻的精神,興起整理這篇文章的想法。

 

 吳濁流本名吳建田,新竹縣新埔鎮人,生於1900年,是吳家來台的第五代,1920年,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最初,任教台灣公學校,25歲,與19歲的林先妹結婚。後因日本當局認為他思想偏激,調職苗栗四湖公學校。

 

 1936年,吳濁流37歲,創作第一篇小說「水月」,稍後又發表「筆尖的水滴」。創作觀不似年輕時期就發表作品的作家,係經經由滄桑底人生歷練的累積,思路清晰,兼有堅忍不拔的文學魂。

 

 1937年,吳濁流轉任關西公學校首席訓導,發表小說「歸兮自然」、「功狗」、「五百錢之蕃薯」。1940年,因為日本督學凌辱台籍教師,他憤而辭職。1941年轉往中國,擔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1943年,返台,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大部分作家在戰爭期間,尤其是後期,幾乎都筆,唯獨他勤於筆耕,是台灣少數記載當時社會現象的作家。光復後,儼然是連繫戰前、戰後灣新文學的橋樑,成為推動戰後台灣文學的靈魂人物。先後發表「先生媽」、「陳大人」,散文「日本應往何處去」。47歲時,被公認為抗日文學代表的「亞細亞的孤兒」完成,並且對外發表。「亞細亞的孤兒」描寫台灣社會眾生相,敘說台灣人悲歡離合、迂迴曲折的命運,是部具鄉土色彩的文學作品。

 

創立台灣文藝社

 1964年,他獨資創立台灣文藝雜誌社,發行「台灣文藝」雜誌,提供本土作家發表作品的園地。在他去世前發行12年,53期,培育許多鄉土文學作家。1969年,提供退休金作為文學獎金的基金,其胸懷獲文學界肯定,被譽為鐵血詩人。台灣的許多知名作家,如鍾肇政、李喬等都曾是「吳濁流文學獎」的得獎人。退休後,到世界各國遊歷。197610月去世,享年77歲。

 

 「水月」用日文書寫,刊登於19363月的「台灣新文學雜誌」。其後近40年的作品,有小說、舊詩詞、遊記、文藝論評等。吳濁流去世後,張良澤教授整理其作品,彙編成「吳濁流選集六冊」,加上後來出版的「無花果」、「台灣連翹」、「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共九冊。惟仍然有不少零散篇什、書簡,以及兩千多首舊體詩未整理出版。

 

故居設文藝館

   吳濁流故居「至德堂」是古樸的傳統三合院,現為吳家公祠,正廳供奉吳家歷代祖先牌位,廳堂匾額寫著「望重蠻邦」,是吳濁流的父親吳秀源的題字。廳堂兩側牆上掛著吳家來台歷代祖先的畫像。左牆另外懸掛吳濁流與吳載熙的肖像,吳濁流是側面照,神情專注的俯首寫作;吳載熙曾為黑貓中隊隊員,身穿戎裝。庭院分外埕、內埕,廳門及左右廂門的門窗都閉鎖,外牆略有破損,埕庭空蕩寂靜。正廳的屋簷、屋瓦已翻新,散發著濃郁的古厝氣氛。

  

   至德堂正廳兩側的廂房是吳濁流住過的地方,目前已無人居住,只擺設一些農家工具等舊物,屋內牆壁多處舊損待修。廳堂右側的廂房內有兩個大的舊書櫃,是吳濁流晚年訂製的,準備在故居成立台灣文藝資料館,但心願未了,就不幸辭世。為了讓「至德堂」順利登錄成為歷史建物,經吳載堯老師居中協調,才讓擁有財權持分的家族成員六、七十人完成蓋印同意。

  

 石置吳濁流墓園

   吳濁流墓園在故居後方的山坡,距至德堂步行約五、六分鐘。墓園是吳濁流的祖父吳芳信支脈的祖塔,由吳濁流倡議興建,墓園的字聯由吳濁流親撰,祖塔的顏額題著「忍辱負重」。墓前有兩塊方形石柱,是吳家祖先由唐山渡海來台的壓船石,吳濁流屬意而立於墓園中,柱石亦有吳濁流的題詩。

  

 新竹縣文化局將吳濁流故居「至德堂」登錄為歷史建物,並向中央爭取整修故居的經費,於「至德堂」成立「台灣文藝資料館」,展示北台灣客家文史學者的作品,讓鄉親瞭解客家文化之美。2006年,新竹縣文化局在吳濁流故居舉辦「吳濁流文藝獎」頒獎典禮,其目的是彰顯文學傳承的歷史意義。

 

小說寓意深

 吳濁流著作等身,重要作品依序為:「亞細亞的孤兒」(1945年完稿),敘述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胡太明遭受殖民者的欺壓,到日本留學歸來後受到鄉親嘲諷,到中國大陸,因不被認為中國人而受到歧視,在無助感及諸多人生的挫折下,導致發瘋。

 

「水月」短篇小說集收錄1936年到1946年,吳濁流描述日本統治期間,台灣人為主的中短篇小說「水月」、〈泥沼中的金鯉魚」、「功狗」、「陳大人」、「糖扦仔」、「先生媽」、「路迢迢」、「歸兮自然」,共八篇。「水月」和「功狗」描寫日人對台灣子弟的不公平待遇;「陳大人」和「先生媽」揭露台灣御用紳士和日本走狗的行徑。

 

「無花果」是吳濁流的第二本長篇,內容和「亞細亞的孤兒」類似,是吳濁流前半生的自傳,也是最早觸及二二八禁忌的台灣文學作品之一。小說完稿於1967年底,1968年起,分三期連載於「台灣文藝」雜誌第1921期,因雜誌發行量低,流通有限,並未引起警備總部注意,默默在台灣知識圈流傳,1970年,發行單行本,即遭警總取締,成為禁書。1988年,前衛出版社再度發行。

 

 「台灣連翹」是吳濁流最後一本著作,原為日文,描述台灣戰爭前後政壇祕辛,觸及當權政治人物,他囑咐要在其去世後才能發表,去世十年後由鍾肇政譯成中文出版。

 

 「台灣連翹」和「無花果」二書皆以植物命名。客家人稱台灣連翹為「黃藤枝」,有旺盛的生命力,能適應惡劣的環境,常被種植在住家附近,做為圍籬用,因而註定經常被剪的命運。即使知道會遭到割剪,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個性,依舊堅定地向上生長。無花果,沒有美麗的花朵,選擇在沒人注意的地方默默開花,悄悄的結出果實。

 

 

 

 

 

點子王劉興欽(2008客家終身貢獻獎得主)(1934~)   

劉興欽生於1934年,新竹縣橫山鄉人,父母以務農為生,靠老天爺的恩賜和土地蘊育的農作物養活家人,生活雖然辛苦,親情和愛卻是豐富的。

 

劉興欽從小聰明伶俐,讀大山國小(後改名豐鄉國小;1983年廢校;20064月,改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時,常利用機會表現他的繪畫天份,就讀芎林初中時,湯天才校長是他的美術啟蒙老師,湯校長辦學認真,精通美術,尤其是水彩教學,縱使看似平常的水彩畫作,卻能讓劉興欽獲得原來如此的答案,對其作畫技巧的提升助益甚大。

 

芎林初中畢業考上台北師範藝術科,坐火車在台北後火車站下車,不論看到或聽到的都和家鄉或想像的台北不同,幾乎嚇壞了。在台北師範,遇到以教學嚴厲著稱的孫立群老師,他努力學習畫作,尤其是素描,幾至廢寢忘食的地步,至成績突飛猛進,以第一名成績自台北師範畢業,分發台北市永樂國小擔任教職,惟孫老師鼓勵學生做人要光明正大的處世原則,卻是他一輩子的座右銘。

 

彼時,永樂國小是台北市升學率最好的小學之一,美術課常被要求改上與升學有關的課程,雖然不能上美術課,但劉興欽抓住機會練習畫作,不論教學掛圖或學校壁報,幾乎都出自他的手筆。教育部因部分學生沉迷來自香港的神仙、鬼怪等連環漫畫,屢屢出現逃家到深山尋找仙人的新聞,通令學校禁止學生閱讀是類漫畫。劉興欽觀察到漫畫對小朋友的影響力,採以毒攻毒的作法,用小朋友逃家尋找仙人吃盡苦頭為題材畫了16頁的尋仙記,交給新竹同鄉經營的新興出版社出版,這本漫畫受到各界歡迎,銷路其佳無比,出版社給他兩千元稿費,而老師月薪僅新台幣380元。這是劉興欽的第一本漫畫書。

 

名氣最大的漫晝是大嬸婆和阿三哥,大嬸婆是勤苦耐勞、擇善固執、樂善好施的鄉下人,是他母親嚴六妹的化身,透過大嬸婆的系列故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播正確、優質的生活態度,如大嬸婆遊大稻埕、大嬸婆遊台北、大嬸婆遊台灣、大嬸婆作媒…..,讓讀者透過漫畫介紹台灣各地的風土民情,認識其特色與故事,創造寓教於樂,教化人心的效果。為了蒐集繪畫素材,他跑遍台灣各個角落,雖然沒用相機留下任何記錄,腦袋卻將台灣傳統特色牢記在心,成為旅居美國期間,創造台灣傳統民俗畫作的素材,2010年,他將這些畫作寄存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讓後代子孫透過圖畫的故事,認識這個時代獨特的記憶。

 

劉興欽的漫畫受人歡迎,有兩項重要因素,第一是內容採寓教於樂,具備教化人心的功能;其二是注重基本功,不論做人處世或科幻漫畫,都以事實做根據,而且故事內容優於畫作技巧。服兵役時,熟背步兵操典,對軍人生活或部隊特色了然於心,至退伍後,畫從軍樂,這個題材符合當時的政治取向和社會氛圍,在銷路第一的新生報連載,連同在國語日報、聯合報、徵信新聞或其他報紙、雜誌的連載漫畫,每天稿酬新台幣480元,相當於教員的月薪。

 

從軍樂告一段落後,報社希望漫畫題材以科學教育為主,劉興欽臨危授命,閱讀與科學有關的工具書,透過小聰明介紹先進國家研發的機器人暨科學資訊;畫推行衛生教育漫畫前,閱讀醫學知識,讓讀者了解細胞與破壞生態細菌的差異;介紹天候變化,如颱風等氣像新知,或為繪畫海底歷險記,閱讀氣象學、海洋生物或科學家的新發現,融合天文、地理等知識,成為吸引讀者的漫畫。不但建立他在漫畫領域的宗師地位,也為其人生開啟另外一扇窗。有小朋友寫信敘說讀小聰明或機器人的心得,認為作品應屬虛構,而且不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劉興欽為證明漫畫人物的真實性,透過閱讀的物理、機械原理暨從小養成的研發精神,配合漫畫的機器人,製作輔助教具。1970年,獲台北市國小、國中教師教具暨教具展覽第一名,讓他走向發明的領域,並獲得發明大王的榮銜。

 

獲獎的機器人經萬國專利事務所協助,取得我國和美國的專利權,兩年後,美國廠商透過貿易商向他租專利權,給予優厚的費用,甚至為配合商業量產及科技進步研發的新樣式,因為尊重原創,仍然付費,收入遠遠超越畫漫畫的所得,於是改以研發新發明做為生活的重心,19731978年,申請的專利有138種,量產種類超過十種,不但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也快速累積財富。

 

1976年辭去教職,惟曾到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授課兩年,旋旅居美國,最初兩年,享受當地好山、好水、好驚奇的生活體驗,惟兩年後,發現整天遊山玩水的生活方式也蠻無聊的,積極投入華僑的公益活動,透過演講、繪畫、代言人等,擔任各地僑社的公益募款義工,同時就其早年觀察台灣風土民俗的記憶,繪製民俗畫作三百多幀,每張都畫得細膩,相較於照片的寫實,有畫家獨特的觀察。這些文物除寄存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外,聯經出版社亦結集出版,是研究台灣近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新竹縣內灣老街獲得懷舊人士的注意,成為新竹縣的重要觀光景點,此時,劉興欽展現豪氣,以一元的象徵性代價,授權內灣商圈使用大嬸婆的漫畫圖像,為老街增添人文特色,提升能見度。同時開啟劉興欽作品免費推供公益代言的先河,為這位國寶級人物貢獻家園事蹟再添一筆。除了教育部編輯國民小學三年級國語教科書,以其事蹟做為教材外,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頒發終身貢獻獎給這位以教育為己任的漫畫家和發明家。

 

阿三哥是劉興欽本人的化身,和大嬸婆一樣受到讀者的歡迎。2011222(陰曆元月20日-天穿日),也是全國客家日,劉興欽公開授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無償使用阿三哥的漫畫人物從事公益活動,做為推銷客家傳統文化的代言人之一。我們期盼大嬸婆或阿三哥動人的漫畫圖像,像所有世界知名漫畫人物一樣,成為台灣之光。(2011.2月完稿)

 

 

 

存菩薩心,行公德事的鍾國成 (1948.0414)   葉倫會

鍾國成花蓮縣鳳林鎮人,生於1948年,父母親靠幾甲水田,務農為生,就讀長橋國小時,先後擔任學藝股長和班長,經常在老師率領下,到附近溪邊撿拾搬運鵝卵石做為美化學校花圃,或操場跑道的飾物之用,或到山上搬運蜈蚣草鋪設綠地,培養他勤勞的服務精神;此外,製作風箏、陀螺、彈弓等玩具和同伴一起玩耍,也因而和同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父親樂於助人和參與公益,如學校運動會,常見父親捐錢的紅紙條,除讓他倍感榮耀之外,也耳濡目染熱心公益的習性。

 

長橋國小畢業,就讀鳳林初中,英文老師顧樹禮常要他朗讀課文,養成他對英文的興趣。高中依性向,就讀省立花蓮高工機工科,奠定其機械和理工科的基礎,成為日後擔任警察廣播電台總務課長,督導大樓施工時,瞭解繁複的工程問題。

 

花蓮高工畢業沒考上大學,到台北上補習班兩年,雖然被拒絕在大學門外,但英文程度精進,養成繼續進修的興趣;閔瘦衡老師教的論語、古文和國學常識,也讓他對傳統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1969年,考上台灣省警察學校(今警察專科學校),接受講求紀律、鍛鍊體魄和注意生活習慣的薰陶,復因擔任學生中隊長的激勵,以第二名成績畢業,好勝強的他,自願返回花蓮故鄉服務,惟長期對英文愛好,被甄選上外事警察,擔任花蓮縣警察局外事警員,花蓮縣有台灣最多的外籍傳教士,尤其是玉山神學院或門諾醫院的傳教士,他們也具備豐富的專業學識,因工作之便,在彼等推荐及導讀下,閱讀英文本聖經故事,提升其英文實力至鉅,致考博士班的英文作文,因為引用聖經經典,獲七十幾分的高分。

 

任職花蓮警察局外事警察期間的優異績效和進修實力,1975年,進入中央警官學校進修,在校兩年期間、鑽研警政相關法令規章、警察實務,增進維護國家社會治安技能,培養其站在制高點觀察處理事務的能力。在此期間,假日參加空中英語教室青年聚會,提升其實用與應用英文的能力,和外籍人士往還一點也不生澀。

 

1978年,警官學校畢業,因具備英語溝通能力,被派至航空警察局松山國際機場擔任證照查驗,負責維護國境安全的工作,見識我國經濟起飛,開放觀光,進出國旅客快速成長,至機場湧擠,甚至有觀光客在松山機場暈倒的情景,參與1979年2月25日夜間松山機場最後一班國際客機的證照查驗工作;當晚移駐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擔負第二天即2月26日一大早,中正國際機場開航第一班飛機旅客證照的查驗工作,當期時報周刊和日亞航月刊報導中正國際機場啟用盛況,他查驗證照認真工作的精彩照片,被選用刊載,讓他第一次和媒體做如此近距離的親切接觸。

 

服務航空警察局期間,除證照查驗工作外,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中外旅客,增廣其見識,加速成長,也親眼看見中美斷交,美國副國務卿克理斯多福到我國,在機場門口被示威群眾阻擋的情景;參與遠東航空公司三義上空空難事件調查。1981年,調升基隆警察局擔任外事課課員,從一線四星升為兩線一星,負責基隆市政府及警察局外賓接待及警察外交合作事宜。1983年,調警政署外事警官隊,舉凡電影維護國家安全的諜報片、販毒、黑幫等危害國家利益或社會治安的情節,幾乎都接觸過,因為績效優異,對國際犯罪案件的偵防貢獻卓著,四年期間,由兩線一星升至兩線三星。

 

1988年,警察廣播電台準備興建廣州街新辦公大樓,總台長張俊泉知道他的幹才,請其擔任總務課長,負責大樓興建的督導工作,從處理基地違章建築到發包、監工,大樓興建期間,一切按表操課,每個環節都依照規劃進度、要求品質,不容絲毫落後或脫序,甚至一磚、一柱、施放鋼筋或灌漿等細節,都在現場督導,並且拍照存證,整理附加說明後呈閱。遭遇困難,不管是業主或建商,都視為自己的事,給予必要的協助,清除障礙,至在原物料上漲、物價波動聲中,按期完工,讓警察廣播電台有個被羡慕的家。其一貫熱忱、樂於助人的態度,朋友越變越多,困難越來越少。

 

警察廣播電台總台大樓興建過程拍下上萬張的照片,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訓練他的攝影技巧,致拍照成為日後生活的重要休閒啫好,甚至在媒體圈中博得很好的名聲。嗣後陸續負責警廣新竹、高雄、台南台改建或修建工程,都獲得圓滿的成效。1996年,趙鏡涓總台長調其擔任編審(企劃)課課長,開始涉獵廣播電節目的企畫與製播及欣賞,將心得寫作投稿外,也和同仁分享,給予鼓勵,激勵不少有潛力的播音員,此外,每個星期舉辦演講,邀請學者、專家演講,親自主持,全場聆聽,負責引言和結語,獲取各行各業最精華的新知。此外,到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選修學分,後來歷經三次入學考試而考取,拿到碩士學位,至2000年,應邀到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兼課,教授警察人際關係、倫理學和生命教育等;2009年,警專並頒發其傑出校獎。

 

2000年,調任節目課課長,這是警察廣播電台業務精華所在,他發現警廣有最大的收聽族群(開車族的93.4%),最優秀的廣播同仁,但同仁的待遇卻相對的偏低,提升士氣和要求高品質的廣播節目是他的理想,透過管道,主動出擊,和相關單位合作,運用廣播人的敏銳思緒,經由比賽活動,激發潛在的創意,以最快速度,提供實際有用的創意作品,為政府施政品質做最好的宣導,如調查局舉辦全民保防有獎問答,當警廣參與後,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乘數效果,參加人數快速成長;其他諸如全民拚治安,經比賽激盪出與傳統民俗結合,或提供民眾可以接受思維方式,都有明顯數據做為佐證,如因為治安改善,連汽機車保險之保費,保險公司都主動降價….等。

 

好人都會出頭的,2005年,被拔擢為三線一星的警察廣播電台副總台長,這份殊榮,讓他更加珍惜長官給予的肯定和信任,善待同仁、激發創意,讓創意成為公共財,是他念茲在茲的想法,即以「存菩薩之心,行功德之事。」自我期許,而警廣的同仁也沒有讓他失望,2010年,警廣的節目有22項入圍金鐘獎,6項獲獎的優異成績。(2011.2月完稿)

 

 

豈容客家青史盡成灰的彭欽清(1944~)  

彭欽清的父親彭木昌,日治時期任職台灣樟腦局,負責苗栗縣泰安鄉境內樟腦製油與否的檢查工作,故其於1944年出生於苗栗泰安鄉。彼時,彭木昌為讓在大湖讀書`的幾個兒子有棲身的地方,在大湖上坪蓋間簡陋的竹屋居住。1946年,台灣樟腦局被裁,併入公賣局,全家搬到大湖,就住在這座竹籬笆房子,直到他讀高中時,才改建為傳統的磚瓦房屋。

 

國小讀大湖國小,小學三年級時,苗栗香茅油合作社倒閉,彭木昌因為擔任該社監事,負連帶保證責任而負債累累,致家道中落,旋遠赴花蓮工作,養家活口的責任,由母親劉運妹和在大湖鄉公所任職的大哥彭欽梅挑起,母親租田種菜、養豬和雞鴨,和大哥微薄的薪水,維持一家七口的生活外,還要面對債主上門討債的窘境,常常對孩子說:沒有什麼事情比家裏窮更可怕,告戒子女千萬不可以經商界。彭欽清牢牢記住這幾句話,終身從事教職,縱使有很好的投資機會,也讓其從身旁悄悄的流走。

 

再窮都不能窮孩子的教育,是彭家的家訓,讀大湖初中時,王國琳老師常要他朗讀英文課文,有如班上的英文小老師,而他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屢屢獲得學校英文朗讀比賽冠軍,王老師就將美國新聞處出版過期的中英文雜誌做為獎品給予獎勵,開拓其人文視野頗巨。

 

高中原來考上縣立苗栗中學,在卓蘭一間醫院工作的三哥彭欽峰要他讀管教嚴格著稱的私立台中衛道中學,並提供學費,衛道中學是教會學校,學生需住校,生活規律而嚴謹,教師有許多外籍傳教士,彭欽清課餘時間,閱讀章回小說、文藝小說…等外,參加由傳教士主持的查經班,學習到正確的英語發音、閱讀和表達方式。此外,西方文學作品常引用聖經典故,對他進政治大學學習英國或美國文學的幫助很大。每天用英文寫日記,培養他專注和認真的個性。

 

1963年,考上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1991年改名英國語文學系),除了系上的課程外,也到學校旁的教會參加查經班,連期中考或期末考前都不缺席,牧師被他的虔誠感動,特別為其錄製英文訪問,送到美國電台播出。政大就讀期間,到中文系和新聞系旁聴。中文系盧元駿老師教的詞選,和同學每天起個大早吟誦一小時的快意,讓可以朗朗上口背誦的詞有三百多首,尤其喜歡蘇東坡定風波瀟灑自若的脫俗意境。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去無風雨也無晴。

 

新聞系旁聽英文新聞寫作,吳炳鐘老師時任亞盟總會秘書長谷正剛的秘書,雖然經常請假,但上課時引經據典、品評論述,處處呈現機智與幽默,讓他興起有為者當如是的念頭;王洪鈞教授的新聞學概論,教導英文寫作要抓住可讀性,千萬不可無病呻吟,都影響他的學習態度。

 

服役期間,擔任陸軍第三訓練中心排長,每天面對來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新兵,學習到圓融處事的精髓;另兼負全營伙食和薪水的營務官及訓練中心軍官團的英文教官,工作雖然辛苦,收穫卻相對的豐富,讓他領悟到,只要環境許可,潛能是可以無限開發的。

 

1968年退伍,回大湖國中擔任英文教師,次年,政治大學請他回校擔任助教,協助公企中心語言組金陵主任在金華街開辦英語進修班,從規章、制度的建立,教材選定到學習成效考核,都定好標準作業程序,每次招生,很快就宣布額滿。光是協助播放英語九百句就超過兩百遍,每次都似第一次聽講的心情認真學習,使其英文突飛猛進。參加學員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以工商業人士居多,樂於學習的他,當然也注意研讀相關領域的新知;也有人看好英文教學的龐大商機,高薪請其協助開班,終因母親不可從商的訓誡而未冒然接受。

 

1972年,奉政大商學院任維鈞院長之命,到該院語言教室任職,講授國際貿易和銀行等商業英文,他利用公企中心練習英語九百句的方式,錄製美軍電台的新聞在課堂播放,要求學生聽講後即席寫下,再依其用打字機鍵打的文字核對,為了讓學生專心聽力訓練,上課時間一到,就關起教室大門,讓遲到的學生無法進入,學生雖然視其有如閰羅王,但對彭老師的嚴格、認真,都認為嚴師果然出高徒。

 

政治大學和加州州立大學有交換計劃,1974年,原來在中文系旁聽的成果派上用場,獲甄選到加州州立大學教授中文,他也利用這段時間,選修美國文學史,以大亨小傳作者F. Scott Fitzgerald(史考特.費茲傑羅)的四部長篇小說和一百六十篇短篇小說為題材,撰寫論文,獲得碩士學位。

 

1976年,回政治大學銀行系任教,教授商務英文和大一或大二的一般英文,仍然採當堂驗收成果的教學風格。李元簇(1973~1977)校長任職後期,要求英文教師須歸建西語系,其間,曾兼任公企中心英文秘書暨語言訓練組主任四年,嚴格聘選教師,注重教學品質,招收學生數從120人增至三百餘人。1995年,接任政大英文系系主任,這是該系系主任第一次經由教授票選產生者。

 

在美國加州大學留學期間,承同鄉黃文宏教授夫婦屢屢邀約到家作客,讓他享受到他鄉遊子的溫情,對客家鄉親的愛護銘感在心,1996年,以其任教民族系的十幾位客籍同學為骨幹,招集其他系所同學二十餘人組成客家社,像家長般的照顧這些孩子,每個月聚會時請同學吃便當,對外募款舉辦園遊會或演唱會,在行政大樓前舉辦演唱會時,鄭丁旺校長當場宣布出身台南東山鄉的他,原來也是客家人,總教官也說他是美濃的客家鄉親。直到2000年自政大退休,客家社由其他教授接手,而當年客家社的同學,每年固定集會時,也都會請彭教授出席。

 

1988年,客家鄉親在台北舉行還我母語大遊行,彭欽清親身參與,後來還擔任客家風雲雜誌執行副社長及寶島客家廣播電臺董事。退休後,一度有意回苗栗,從事文史尋根工作。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2007年,獲選為苗栗縣社區大學協進會理事長,積極參與客家傳統維護與社區教育工作。

 

彭欽清堅信,只要保存客家話,客家人或客家文化就可以永續存在,篤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蒐集客家字(辭)典不遺餘力,可能是台灣蒐集最多客語字(辭)典最多的個人,包括1905年,英國長老教會為傳教需要,在廣東省揭西縣編著的客英大辭典(含1926年修訂者共兩大巨冊),研讀這部辭典時,為抓住傳教士犧牲奉獻的精神,特別到廣東省揭西縣五經富鎮取經,面對當年的老教堂,雖然呈現幾許斑駁,卻讓這位終身從事語言教學的教授不勝唏噓,豈容客家青史盡成灰,每天都在他的胸中徘徊。(2011.2.28)

 

范姜瑞默默行善記     葉子0910161747

范姜瑞是台北市客家界聞人,參與客家公共事務時,無私無我的奉獻心力,提出的見解中肯又可行,被時任中原客家崇正會理事長范振宗賜名師爺,加上平日熱心公益,故至旅居大台北地區的客家鄉親,屢屢稱其為師爺而不名。事實上,范姜瑞不僅長於幕僚,首長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先後擔任台北市新竹縣同鄉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不但在歷任首長建立的基楚上發揮長才,甚至為這些社團開啟新契機。

 

范姜瑞服兵役時,因為寫得一手好字暨樂於助人,被指派擔任文書,近兩年的文書生涯,除例行公務外,幫助不少資深士官請調後勤單位,其中不乏要請他吃飯表示感謝者,但他認為這些同袍的薪水微薄,還要養家,不忍心彼等花費而予以婉拒。

 

退伍後,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初中、高中和大學學業。承包土木工程為他累積財富和人生歷練,也結交許多好朋友,職場需要眾多工人幫忙,秉於多人多福氣,強調無後顧之憂是努力的動力,彼時,工會可以幫忙具勞工身分者參加勞保,健全的保險觀念,促使他介紹或鼓勵工人加入工會參加勞保,看似平常的行為,為近百位勞工朋友帶來健康的保障,甚至有工人因為工安或健康出現紅燈,透過勞保的照顧,很快康復而向他表達謝意。

 

葉倫會承媽祖和城隍爺保佑,先後擔任松山慈祐宮和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主持人,他主持演講時,認真記下學者、專家的演講精華,回家整理成筆記,這些隨筆獲得朋友們的喜愛和好評,鼓勵其結集出版積福和養生乙書,迄2010年,共印刷六萬八千本。范姜瑞擔任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時,強調強身才可以強國,盼望朋友透過運動獲得健康的身體。看到積福和養生書後,認為該書內容對身體健康具備積極、正面的功能。即交待葉倫會再刷時,由其出資多印數千本,俾和需要的朋友分享,至於分送給誰,完全沒有特別的想法。

 

首先捐出部分積福和養生給台北市唯一由客家人詹訓明擔任區長的中正區公所,部分捐給新埔客家義民廟和台北市的客家社團,新埔義民廟魏北沂總幹事表示,該廟於2011年農曆元月十九日天穿日舉行盛大祭典,將把這本書做為贈送貴賓的禮物;另范姜瑞有感桃、竹、苗地區客家鄉親的資源相較台北市缺乏,2011年元月,親自開車載八百本積福和養生南下,首先送新屋鄉公所兩百本,抵達新屋時,由游銀安主任陪同,將書送給徐同治鄉長,徐鄉長感謝范姜瑞的義舉,回贈新屋米外,並表示要給予公開表揚,同時指示葉斯結秘書,將是書分送鄰長以上地方有名望人士。第二天,接游銀安主任電話,鄉長看書後,表示應分送公所所有同仁,經統計,送書人數近四百人,范姜瑞聽後,豪氣的再寄兩百本給新屋鄉公所。獲知是項訊息時,腦海浮起李白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庇盡天下寒士盡歡顏。」。

 

離開新屋鄉公所,再和游銀安主任一起到范姜祖堂送書,這些書將做為范姜家族祭祖者或參觀遊客的結緣品,書送到范姜祖祠時,這位為范姜家族編撰族譜的優秀子孫,向歷代祖先報告送書的用意,希望讀是書的朋友平安、健康,如果有任何收穫,回報的方式是幫助需要幫助而他又有能力幫助的人。」。

 

因為范姜瑞年輕時,曾經在苗栗縣負責廟宇屋頂覆蓋工作,積福和養生再刷前,特別到苗栗縣頭份鎮斗煥坪太陽宮和苗栗市安瀾宮翻攝早期覆蓋的屋頂照片,到太湖天后宮拍攝他施工的屋頂。離開新屋,再上高速公路南下,首站是頭份鎮斗煥坪太陽宮,將書交給該宮許時田總幹事,翻拍照片時,有感蘇純玉幹事的熱心協助,當即贈送積福和養生,故蘇純玉特別向許總幹事推荐這本書的諸種好處,而許總幹事也表示要帶本回家,好好閱讀,同時要將書分送對該宮有貢獻的信眾;旋經三灣、獅潭到太湖天后宮,雖然天色已暗了,工作人員已經下班,邱政光主委獲知貴賓從台北送書前往,不顧又冷又濕的天候,趕回天后宮接待范姜大善人(邱主委語),表示要帶本書回家,晚上先仔細拜讀,再和廟方人員暨信眾分享,連連對范姜大善人表示感謝,希望媽祖保佑他諸事順利。

 

抵達苗栗市安瀾宮,已是晚上七時三十分,廟門已關,僅有廟祝張錦德在二樓,因為主任委員和幹事有要公,即將部分積福和養生送交張錦德。希望有緣的朋友,因為這本書變得更健康和幸福。

 

社會大眾對行善有嚴格的定義,大底指讓人知道的叫功德,不讓人知道的叫陰德。聊齋誌異的第一篇故事叫考城隍,指宋燾公奉命考誠隍時,就考題「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兩句作文,令人動容的文字是: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跟著范姜瑞送積福和養生到各地,和鄉親結緣的默默行善,不忍獨享,謹將其整理成篇,為客家歷史留下見證。盼望更多朋友一起來為安和樂利的社會盡一份心力。(刊載於2011.2月號客家雜誌)

 

捍衛法律正義的謝在全(1943~

謝在全桃園縣新屋鄉人,生於1943年,就讀新屋國小時,每天來回學校距離超過十公里,卻遇到范姜新圳和林後淑兩位好老師,兩位老師分別獲得國家考試普通考試和高等考試及格。范姜新圳老師常引用論語的故事,教導學生做人處世的道理;林後淑老師告訴同學,只要努力讀書,一定可以揚名立萬、出人頭地,放學時,常和同學一起走路回家,若見路上有玻璃碎片,就撿起來丟到竹叢處,以免其他路人踩到受傷。

楊梅初中畢業直升楊梅高中,學業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惟每天早上五點就要起床,步行到新屋坐車到楊梅上學,高三時,曾現澄老師不忍心他耗費太多時間在通勤的路上,建議校長開放樓梯間暨教室供其住宿、自修,曾老師常半夜前往巡堂,關心其吃飯否?或睡覺情形。皇天不負苦心人,謝在全考上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這是楊梅高中第一位考上台灣大學的學生。

自忖不宜從政,決心轉系,惟轉系有一定的門檻,盡本份做好功課的習慣,一年級下學期獲得書卷獎,同時順利轉到法律系,為了獲取好成績,回報父母供其讀書的辛勤,宿舍、教室和圖書館是讀大學期間的活動範圍,凡是老師在課堂講的著作,提及的參考資料,都到圖書館借閱,這份用心,讓其對不同的法律問題觸類旁通,領悟法律見解的良窳。大法官姚瑞光的民事訴訟法和陳樸生的刑事訴訟法教學,兼具理論與實務,見識到法界前輩的身教和言教,言簡意賅,不帶任何贅語。

大學四年級,知道可以經由考試取得司法官或律師資格,從學長處取得考古題,可能命題老師的著作或筆記,盡心盡力的讀到融會貫通,至於1966年,大學畢業這年考上司法官,預官畢業,即進入司法官訓練所,參加司法官第八期為期兩年的訓練。

向來就是好學生,努力學習法律知識外,視司法官訓練所教育主任李模為偶像,李模主任以其豐富的法學素養和生活歷練,經由潛移默化的演講或個別談話,教導同學認識符合情、理、法的法律見解與做人處世的道理,任法官時,要確實遵守法律正義,千萬不可枉判、誤判。

司法官訓練所第二名結業的好成績,獲派台北地方法院後補推事,利用早上和中午休息時間,到位於台北市徐州路的語言中心學習英語,彼時,美國德州達拉斯南美以美大學法學院每年提供一名獎學金給予法律實務工作者赴美進修,1977年,獲備取第一名,旋接受學長建議,以備取第一名的資格申請自費入學,平日盡本份、與人為善的他,獲准以帶職帶薪的優渥條件赴美進修,在美就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來自岳父平日省吃儉用的積蓄。

在美國進修期間,美國的法學教育與國內教育方式差距甚大,面對陌生的習慣法觀念,讀起來極為辛苦,而父親謝丁輝在其赴美第二個月,因心臟病去世,家人擔心影響他的學習計劃與成果,封鎖相關訊息。申請赴美留學時,準備取得學位後,到各地觀摩法院和法學教育,但因收到妻子林美珠的信,建議若非必要,可否縮短觀摩時程,所以只匆匆到東京大學觀摩。待回到台灣,父親已經去世八個月。2011年接受訪談時,許是想到子欲養而後親不待,六十幾歲的謝在全,雖然做了祖父,仍然不能自己的淚流滿面。

民法物權和社會運作息息相關,謝在全於工作中了解台灣社會快速變遷與經濟發展的走向,透過專業圖書、期刊雜誌的研讀,體認建立健全物權制度的重要性。此外,台灣曾受日本五十年統治,雙方往來頻繁,不論經濟發展或民情都有類似的脈絡可尋。因為哥哥們都懂日文,大學時,以自修方式學習日文,太太林美珠更是日文系的高才生,閱讀日本法學圖書是強化法律知識的來源之一,而日本法學大師我妻榮運用社會層面的影響,透過法律對社會產生教化、解決新生問題的薰陶,逐步讓他成為民法物權領域的權威。

1980年,應聘到輔仁大學、東吳大學教授民法物權,備課、編輯講義、授課、最高法院法官的實務…等相互激盪,提升其功力至鉅;擔任雲林地方法院院長時,就相關資料彙整,出版《民法物權論》,因為內容含括各家學說、歐美先進國家暨我國的實務見解,致奠定他在這個領域的泰斗地位,受到國內外法界與學界的尊敬。

職務輪調過程中,數次回到司法官訓練所任教或任職。1997年,擔任司法官訓練所所長,彼時,社會開放,法官獨立審判業已落實,歷經3538期學員,除與學生一起上課、共餐,了解彼等學習情形外,透過個別談話、閒話家常,認識每個學員的成長背景,拉近彼此的距離,了解他們的需求,期盼彼等學成後做個社會認知的好法官。謝在全擔任民庭法官期間,秉持和解才是永久平息訟爭最好方法的信念,總是建議兩造和解,與學員個別談話時,有位學員稱其曾經審理他父親的案件,最後接受和解解決雙方爭議的建議,他父親屢屢稱道這位好法官,因而期勉學員宜以謙虛的心情,多讀書,注意前輩判例、資深法官的經驗,審慎使用審判權。

1999年,似水到渠成,也是眾望所歸,被總統提名為大法官候選人,甚至後來的司法院副院長提名,客家鄉親主動給予協助,讓他感受到鄉親情誼的可貴。此後,只要有餘暇,即積極、熱忱參與、關心客家問題,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草擬客家基本法草案時,主動提供意見,協助邀請公法學者,舉行該法草案的學術研討會,讓客家基本法符合憲法平等權、社會認同…,並順利通過立法。

父母雖然不識字,謝在全牢牢記住其給予忠、孝、節、義的傳統教誨,不論擔任法官、院長、司法訓練所所長、大學教授或大法官,捍衛基本正義是最高指導原則。高中時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紀錄、整理見聞,加速學習成效,也提升其規律、簡單的生活品味。(2011.3.24完稿)

 

黃玉霞(1954~)        葉倫會0910161747

黃玉霞桃園中壢人,父、母親在台北市新生報大樓經營腳踏車停車場兼修腳踏車業務,出生於台北市,父親與人為善和樂於助人的性格,讓兒時在附近活動的她,經常到新生戲院看免費電影。視長袖善舞的父親為偶像,長大後,做任何事,都守著父親與人為善的思維。

 

國小讀台北市三興國小,國小三、四年級時,老師指派其參加國語演講比賽,給予特別訓練,說得字正腔圓的國語,加上口條清晰,曾獲獎項,這項榮銜培養她,只要努力,完成目標並不是那麼困難。

 

國小五年級,父親因為幫人保證負連帶責任,致家道中落,母親到處幫佣養家,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影響她一輩子。小學畢業,即被迫綴學,第一份工作是幫傭,住在僱主家,月薪三百元,主要工作是帶一對雙胞胎嬰兒,仍然是孩子的她,帶小孩已經超出其能力範圍,何況是兩個,一個月後離職。到住家附近幫忙包裝口香糖。幾個月後,到成衣工廠,為成衣栽剪多出來的線頭,每天工資8元,惟來回公車票2元,午餐一碗陽春麵2元,剩下4元交給媽媽補貼家用,;學校開學期間,老闆到學校為學生量製作制服,因為字寫得端正指派她一起到學校,協助紀錄,許是見賢思齊,興起到學校念書的念頭,但除了聯考可以升學外,不曉得有其他的進修管道。

 

一年多後,到電子工廠擔任裝配員,每天重複機械式的工作,但具初中學歷的辦公室總機小姐,工作不但輕鬆,待遇亦較高,想到學校上課的心願更加堅定,遂利用公餘,到救國團學習簿記,每期三個月,連上四期,讓她具備會計和珠算的功力。

 

不久,轉到世界線廠擔任作業員,救國團學習的簿記派上用,兼任工廠會計,薪水每月一千元,但上班時間採三班制,為了讀夜間部,19704月,到生產耳機的祥電子工廠,不懂得運用會計專長的優勢,月薪450元,和工廠一百多位作業員一樣,八小時裝配的工作,惟利用早上10時和下午3時的10分鐘休息時間,練習珠算,讓她具備珠算二級資格。許是追根究底,許是無心插柳,改變現場作業方式,讓作業線產量增加一倍以上,公司因此發給獎金獎勵,同時獲得董事長豐祥的注意,指示她到辦公室,負責到海關辦理沖退稅業務,這時候她就讀開南商工夜間部商科初中部二年級

 

電子工廠辦公室的人員精簡,與常務董事兼財務務長黃曹碧霞對面而座,她不但在工作上給予指導更多的是生捱規劃和引導,對她的成長有很有大的影響。雖然董事長交待的工作是到海關辦理沖退稅,但工廠原物料,若出現短料或缺料,即依照平日觀察同事的作法,主動打電話催送或訂購,公司員工離職,自動代班,直到新人報到,指導其上軌道才抽手,舉凡沖退稅、倉管、採購、會計、業務等都經歷過,看似雞婆的作為,讓她學習到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對未來的創業助益很大。堅持員工的本份,不越權公司重要業務。

 

離開學校四年後,再度有機會讀書,心情是興奮的,班上同學年齡層的差距約六歲,因為活潑及樂於助人,初中二級擔任康樂股長,和同學建立很好的交誼;高中二年級起,被選為班長。

 

經由學習與成長,擔任祥利電子工廠國內業務,和台灣大型電子廠,如RCA、台灣東菱 日本住友、SONY….來往,在董事長指導下,透過老闆給的範本,以自學方式用日文寫信給日本電子廠訂貨,讓零配件供應不虞匱乏,任職祥電子工廠23年,月薪自450元至31,240元。

 

1980年,和任職業務的陳宗智結婚,月薪八千餘元,公司給的結婚禮金新台幣十萬元,讓她好生感動;任職15年左右,公司另給予5%的認股,讓她成為公司合夥人。

 

陳宗智是有志氣的好青年19866月,結婚第六年,創立智盛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鞋業外銷歐洲,在印尼和泰國都有合作工廠,創業第五年的十月,被檢查出罹患肝癌,黃玉霞為了陪先生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次年元月,辭職在家陪伴,199212月,先生辭世,不懂鞋業也不諳英文的她,為了圓先夫的夢,毅然接下公司負責人,繼續其未完遺志。積極進修鞋業、貿易等專業新知和學習英文,每天早上5:00起床,幫兩位讀國小的稚子準備早、午和晚餐;7:30,到科見美語上課8:30,進入公司,忙到晚上8時,再拖著疲乏的身體回家,若有餘暇,就聽大家說英語廣播,周而復始。

 

鞋業的訂單,除原有的客戶外,德國杜塞道夫GDS每年三月和九月的鞋展是重要的管道。19943月,黃玉霞帶著秘書前往,參展結束應荷蘭SHOE AB MR. Zandbergen之邀,首次拜訪荷蘭客戶用餐時Mr. Gerard Zandbergen(荷商客戶的大兒子也任職公司業務) 要求直接和她用英語對談,整晚餐席的對話,幫忙這位新手建立起自信,晚興奮得無法成眠。回國後,更認真的參考時尚雜誌、最新鞋款,抓住社會脈動,配合客戶需求準備下一季的新鞋款,因為熱忱、服務、品質且價格合宜,逐漸找回原來的顧客,且發掘更多新的客戶。1995,年生產工廠轉移至越南。

 

1994年3月起,每年兩次,帶兩百多支鞋樣單槍匹馬的前往歐洲參展。2003年,土耳其客人閒聊產生的靈感將參展鞋款全部改用童鞋因而減輕重量,復因展法獨特,許是鞋樣獲得顧客的青睞,許是神明的保佑,許是先生在天之靈,出現參觀人潮,而人潮也真的就是錢潮,訂單應接不暇,讓她第二次亢奮得徹夜未眠

 

呂國富是台北華安扶輪社社友,也是她的牙醫,承呂先生遊說八年,2007年,加入台北市華安扶輪社,透過扶輪四大考驗或宗旨,向不同領域的佼佼者學習做人處世的道理,尤其是行有餘力,透過團體的力量,做好社會服務,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的社會真正步入少有所養,老有所終。

 (2011.4.26)

 

 

雖不是商品卻是文化創意(感謝和祝福)  葉倫會

深度旅遊越來越獲得社會大眾的喜愛,尤其是生活在台灣的朋友,參加史蹟巡禮後,發現台灣的美原來就存在生活周遭的小角落,只要肯用心去發掘或探索,收穫就可以滿行囊。

 

海關博物館於1996年在大稻埕設立,次年,為了讓這座專業博物館成為國人注目的焦點,主動向台北霞海城隍廟負責人陳文文要求擔任大稻埕逍遙遊義工,請她同意將海關博物館列為參觀景點,1998315日,陰錯陽差的被邀請擔任導覽,嗣後就成為每月一次巡禮的導覽志工,隨著物換星移,也曾擔心停辦的問題,承城隍爺和眾家神明保佑,迄2011年,大稻埕逍遙遊悄無聲息的走了16年,如果以每次30人估計,參加人數超過萬人。雖然擔任的是義工,自忖收穫最豐富的是自己。為了做好導覽的基本功,讀相關資料,為了融會貫通,整理是必要的,陸續完成介紹各地景點特色的文字,這些文章達到一定數量後,結集出版是另一項收穫,甚至有膽識應邀到大學、扶輪社或社團演講,經由教學相長,收穫更加豐碩。

 

受芬蘭頌作者西貝流士影響,2005年,提前自公職退休,純粹是回饋社會的想法,和陳延昶兩人閒聊後,憑著兩個呆子的傻勁,開辦起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承沿途商家的支持和協助,看到專屬於大稻埕的景點,認識其人文特色,至每個月第四個星期六,風雨無阻、準時開講的老街攝影巡禮走了六年,因為參加朋友中不乏攝影家,美美的照片,將大稻埕和台北粧點得更加美麗,而我們也一直以找尋台北的美麗,追尋台灣人的驕傲做為活動宗旨。

 

2009年,謝英從館長指示開辦台北雙連打鐵街周邊史蹟巡禮,一樣是風雨無阻,準時開講,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識與不識者的協助,雖然活動前,不曉得那些朋友會來參加,活動不論多麼開心,結束就要歸零,從新開始,卻不曾為參加人數擔心過,大隊人馬在街區行走時,沿途店家的肯定,自動自發的清掃巷道,讓貴賓們感受台北人的禮貌,更提升柴寮和雙連打鐵街居民的生活品味。

 

孔子早在數千年前就說:德不孤必有鄰,20103月,奉高樹榮先生的命令,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上午,舉辦台北城開心史蹟(攝影)巡禮,承神明和街區商家的支持,有提供礦泉水、給予特別折扣,或送神秘禮物者,籌劃活動時,和高先生兩人就強調公益活動就是公益活動,不帶任何勉強,至活動結束歸零的想法越來越濃烈,說來有趣,報名人數不但緩慢上升,參加者的背景也越來越多樣化,有周邊北一女中的學生,有遠自高雄或台南坐高鐵前來者,也有去國多年的同胞,累積巡禮的能量。

 

高樹榮先生是默默為土地奉獻的行動者,他看到國人對史蹟的熱忱,面對土地的熱愛,指示將巡禮範圍擴及萬華,即每個月第三個星期六上午,按期舉辦台北萬華(艋舺)史蹟(攝影)巡禮,俾將台北的發展史話,做較完整的延續。

 

簡單的計劃比沒有計劃好是平日奉行的工作守則,奉命後,數次騎腳踏車到萬華,拜訪龍山寺、地藏庵、萬華祖師廟和青山宮等廟宇或周邊店家,青山宮黃應時主委表示樂意提供礦泉水;也繞進附近巷弄,找尋獨特的景點,發現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萬華,相較於台北城或大稻埕,終究保留較多信而有徵的古建築或文物,如萬華青山宮的磚雕,幾乎是清朝嘉慶年間的作品,龍柱則寫著同治七年;地藏庵的柱子有道光年間的字跡,斜斜的建築,仿如置身比薩斜塔;青山宮甚至有台灣民主國唐景松總統的墨寶。尋找傳統文化的特色,追尋巷弄的故事,有喜有悲,有美麗有哀愁,只要稍加發揮,每個景點和故事都足以讓走過的人,記住萬華獨特的風土文物,留下一輩子的回憶,想忘也忘不了。

 

騎車在大街小巷行走時,大底可以從民眾的粧扮或眼神,分辨出是否為尋幽探索史蹟的朋友,這類形的人好像比台北城或大稻埕多,如何邀請大家來萬華找尋先人走過的街區,尋找動人的故事,是艱鉅的任務,雖然面對的前景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想到日久他鄉變故鄉,住在台北的時間,早就超越故鄉桃園多很多,如果能為台北付出一點點心力,說是人生的一項福份也不為過,追隨高先生和愛護鄉土的朋友,奮力以赴是現在的想法。

 

萬華史蹟(攝影)巡禮和台北城開心史蹟巡禮

集合地點:萬華龍山寺廟埕瀑布旁 -捷運龍山寺站4號出口

舉辦日期: 2011年起,每月第三個星期六上午九時至中午十二時(為維持優質活動的品質,每次報名人數以30名為度) 

巡禮景點:龍山寺、西昌路佛具街、隘門、華西街觀光夜市。台北第一條老街貴陽街、青山宮、直興市場、萬華祖師廟、艋舺教會、舊貨市場(俗稱賊仔市)、老松國小、剝皮寮、地藏王菩薩廟、西昌街青草巷。

 

返樸歸真的詹益東(1946~)     葉倫會0910161747

詹益東桃園縣新屋鄉人,生於1946年,自幼天資聰穎,左右鄰居都說沒看他念過書,成績卻是第一名。因為家境貧困,小一時,經常遲到,惟廖文才老師每天到學校前,都騎腳踏車繞經他家,叫聲「益東,上學囉!」。二年級開始,不但拿第一名,也是班長。五年級時,廖運騰老師因為參加聚餐,將家裏帶來的便當送他,第一次發現,便當可以這麼美味可口。

 

初中讀省立中壢中學,每天早上4時,媽媽起床為其準備早餐和午餐的便當,再到30分鐘路程外,坐桃園客運到中壢上學。因為數學特優,初中畢業時,數學老師許善興建議他參加台北市五省中聯招和報考新竹師範,分別錄取建國中學和新竹師範,因家境關係選擇新竹師範。雖然沒讀建中,但到台北發展的種子,已經埋在心田深處。

 

詹益東讀新竹師範時,幾乎是全能學生,繪圖、運動外,興趣多樣化,導師曾金來告戒他「樣樣通、樣樣鬆。」,告訴他讀書宜專精,並指導其到北埔地區做田野調查,實地研究「含碘食物與甲狀腺朣的關係」;另因生物科老師郭方端指導他以鳳山溪的螃是否含有肺腟做研究暨研究峨嵋、北埔鄉柑橘病蟲害問題研究,參加台灣省科學展覽,分別獲得第六名和第二名的佳績。

 

新竹師範第一名畢業的成績,讓他取得分發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資格,派至新和國民小學實習,遇到進入職場的第一個貴人-陳鴞校長,陳校長派剛踏入教育界的新兵擔任六年級導師,詹益東也沒有讓校長失望,八成的升學率是全校第一名,獲得校方和家長的支持,成為六年級的當然導師。新竹師範的學業成績和實習的亮眼績效,獲保送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童軍科(後來改名公訓系)。

 

童軍誠實、熱忱、服務和日行一善的精神,透過榮譽制度的建立,開啟與學生、老師和學校良性互動的生涯。1969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童軍科第一名畢業,教授推荐他到台北市南門國中,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接任管理組長,以人性本善的思維照顧學生,強調犯錯是人性,寬恕是神性,以熱忱、耐心和愛心關心學生的生活,或許每天早上站在校門口,注意學生服裝儀容等行為的威儀,獲得閰羅王的稱號。

 

1970年,以第一屆大專兵的身分進入軍中服役,擔任政戰士,筆記、紀錄、研習報告都井井有條,加上字寫得工整,為連上爭光不少,獲連長力保毋忘在莒典型個人,當選1970年模範軍人,這項榮譽通常頒發給職業軍人,于豪章總司令頒獎時亦對其刮目相看。

 

自軍中退伍,返回南門國中是開學後兩三天,于維魯校長拜託他擔任三年級導師,欣然答應時,要求教這班的數學,採生活、趣味和活潑化的教學法,學生成績明顯提升,連帶生活教育也逐步步上軌道,獲全校掃地比賽冠軍。次年擔任訓育組長,提升他的訓導資歷;1973年,任教務處設備組長,次年擔任教學組長,學校資歷更加完整,被教育界長官認為可造之才。

 

1975年,永春國中周來香校長夫婦到詹益東家,敦聘其擔任訓導主任,秉於知遇之恩,全力以赴,讓原來校風令人頭疼的永春國中獲台北市生活教育績優學校1980年,詹益東以新竹師範畢業的資格,獲徵選台北市小學校長第一名,派溪山國小校長。

 

詹益東是見過大場面的,將在在新和國小、南門國中和永春國中的成功經驗在六班的溪山小學運用得淋漓盡至,小隊榮譽績分制推動得更加透徹。三年後,再獲國中校長徵選第二名。

 

1985年,派西湖國中籌備主任,前兩年負責收購土地、興建教室、聘請老師,他參考世界各國學校教室暨到全台灣較具特色建築的學校觀摩,為西湖國中創造與眾不同的建築格局,兩年後,招收14班新生,環境幽雅和教學認真,第二和第三屆畢業生分別考上台北市高中男女生狀元。1992年,林昭賢局長以其認真、觀念新和有創意的辦學方式,調大直國中校長,該校屬明星高中,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雖多,惟未曾出現過頂尖高手,詹益東認為徵結在少讀課外讀物,致表達能力不足,請國文老師擔任三年級導師,加強國、英文語文教育,四年後,持續其優質的升學率外,也出現狀元的優等生。

 

榮譽和尊嚴缺一不可,1996年,未滿50歲即自校長職位退休。轉任景文中學校長,該校以優厚的薪資聘請名校退休老師,致力提升升學率,三年校長期間,考上國立大學的學生增加至二十餘人;1999年,升任景文技術學院副校長兼進修推廣部主任。

 

20008月,應聘桃園縣大園鄉私立大興高中校長,這所學校有學生一千兩百餘人,到校第一天,發現環境髒、亂,人員士氣低落。他以安定人事為第一優先,積極提振教職員士氣,整理環境;和學生約法三章,建立其榮譽感,至經常聽到學生彼此對談:老大對我們不錯啦!」的告戒,使得校風丕變,甚至有學生考取17張證照者,口啤很快傳布出去,學生數逐年成長,至八年任滿離職時,學生有三千餘人。

 

2009年,詹益東有感父母的愛護和教誨,回到故鄉,在父親朱富乾留下的土地,建立懷恩旺旺居,取名旺旺居是夫妻和兒子的生肖都屬狗,建池塘、花圃,飼養錦鯉,2010925日開館,開放免費參觀其所蒐藏的四百多隻狗模型,閱讀數萬冊為進修與教學需要蒐集的藏書。每天自台北開車回旺旺居整理環境,種花、割草,和鄰居閒話家常,迎接誰也不知道或不認識的貴賓,或在鄉間小路,享受清風徐來的綠草香和濃郁的人情味。

 

懷恩旺旺居的公益特質,被視為當地地標,附近居民閱報,增長新知的地方,提升大家的歸屬感。2010年中秋節,在詹益東策劃下,居民組織籌備委員會,舉辦月光晚會,每家出一道菜,享受好鄰居精心調製的佳餚,吃月餅、唱卡拉OK,放煙火。獲取的感動繼續在鄉間小路發酵,期待2011年中秋節的到來,希望老天爺千萬不要下雨,月娘妳可要出來哦!(2011.6.1)

 

 

懷恩旺旺居的故事        葉倫會0910161747

懷恩旺旺居位於桃園縣新屋鄉石磊村,即觀音鄉保生國小附近,是詹益東為懷念雙親(朱富乾和陳月英)養育之恩暨回饋故鄉,獨資開設的公益展場。

 

詹益東和太太陳芙蓉是少數擔任校長的夫妻檔,兩人生肖屬狗,無獨有偶的,兒子也屬狗,擔任校長後,有了第一隻狗模型,或許是狗來富,或許是與狗的特殊淵源;最初,純是好玩,後來變成啫好,朋友知道後,數量快速成長,產地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俄羅斯、尼泊爾,堆積如山的狗模型擠在一起也不是辦法,於是籌劃為其找個有意義的新家。

 

旺旺居是父母親留下住家翻新而成,存放四百多隻形貌不一,來自世界各地的狗模型,另有詹益東擔任教職或校長期間,為增廣見聞閱讀的藏書,大門寫著:多讀書涵養必深,多遊歷見聞自廣。。視每位到旺旺居的朋友為貴賓,歡迎自由參觀或閱讀,為水流地區帶來震撼性的演變。

 

旺旺居前是詹校長親自開闢的花圃,除了地上的草皮植被外,大部分植物都會開花,如櫻花有二十餘棵,流蘇兩棵,雖然只種了兩年多,花季來臨時,為水流地區的農村景緻帶來不一樣的色彩,其他的杜鵑、馬櫻丹、柑橘…..,四季都有花開,連鄰居都養起蜜蜂,並將成品請詹校長品嚐,詹校長說是他喝過最美味的蜂蜜。說來有趣,蜜蜂雖多,201161 日走訪旺旺居,站在花圃老半天,只見蜜蜂辛勤的採蜜,始終和平相處。

 

詹益東每天都要回旺旺居,接待來自各地的仰慕者,自2010年開館以來,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參訪者越來越多;整理環境,尤其是花圃的草皮,每天要定時灑水,每個月要剪好幾次,鄰居欣賞校長的花圃時,好像湯姆歷險記的故事一樣,許是輸人不輸陣的想法,也開始整理自家門前的環境,讓周邊環境一天比一天乾淨、整齊。甚至一起舉辦中秋節晚會,每家準備一道拿手好菜,再由詹校長分送月餅、柚子、唱卡拉OK,放煙火,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團結力量大的動力亦默默在居民心中蘊育著。

 

2010年冬季,阿珊利用農閒時期的耕地種蘿蔔,當蘿蔔長成時,接蹱而至的遊客,每人都收到詹校長贈送美麗又好吃的蘿蔔,至於剩下的,就以媽媽時代的傳統古法曬成蘿蔔乾,完全不摻加防腐劑,由詹校長全數收購,成為好朋友或貴賓才有機會分享的珍貴禮物,讓賓主享受到送者大方、受者實惠的喜悅。

 

許是純公益,許是無心插柳,詹益東每天高興的回到新屋,和鄉親、土地暨大自然接觸,健康情況明顯變好,好朋友們也樂意協助,透過不同管道,提升旺旺居的知名度,20114月,國立台灣大學邱榮舉教授、范姜瑞、葉倫會等客家鄉親和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數十位博、碩士生參訪桃園客家庄時,即將旺旺居當做重要景點。

 

平日散步台北街頭,看到懷恩旺旺居後,想要認識其故事。201161 日,隨詹校長再度前往,兩人自他為夫人特意栽植的山芙蓉,走在鄉間小道,踏在綠油油稻田間的田梗,腦海浮起蔣夢麟回憶錄西潮的話:「我們站在農人辛勤耕作的田梗,要虛心向農民學習,不要以我們驕傲,隨意指導他們。」。(2011.6.1)

 

  台灣客家第一人的胡焯猷     葉倫會0910161747

台北客家人

早期的台北客家人,因為人數較少,加上都市化,早已融入社區,若不翻族譜,幾乎不曉得自己是客家人。現在,台北的客家人,大部分屬縱貫鐵路通車後的島內二次移民。事實上,新北市早期有相當多的客家人,而且對地方的發展貢獻卓著,只是部分因影響不夠彰顯,或沒有留下相關建築,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消失。

 

胡焯猷是客家人,有機會被稱為北台灣第一人,除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外,機緣也很重要,挑選他的兩大理由,分別是司馬遷寫史記孔子世家贊:「歷代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另外則源於德儒歌德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他捐建的明志書院仍然在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向國人揮手致意。

 

胡焯猷

胡焯猷福建永定人,原為貢生,乾隆年間(一說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來台,住在淡水廳新莊山腳,即新北市五股地區。台北平原拓墾史上,最早的墾號是1709年的陳賴章墾號,胡焯猷遲至1748(乾隆13),才和林作哲、胡習隆等三人,合組「胡林隆墾號」。

 

胡焯猷致富後,樂善好施、廣結善緣。1752(乾隆17)年,獻地建大士觀於新直山西雲岩(今西雲寺),連雅堂台灣通史宗教志記載:「西雲巖寺在八里岔堡觀音山之麓,曰獅頭巖,乾隆33年胡焯猷獻地建寺,一名大士觀。」1760(乾隆25)年,再在新莊米市(新莊老街)捐建關帝廟。

 

淡水廳

1723(雍正元年),清廷在諸羅北邊設淡水廳,1731年,廳治設於竹塹(新竹市),掌管自大甲溪以北,至三貂嶺下的遠望坑止約170餘公里(345)地區,即今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和台中市大甲溪以北(不包含原住民鄉鎮)1875年(光緒元年),清廷接受沈葆楨建議,將淡水廳轄境改設台北府。淡水又稱澹水或淡水洋,原來泛指台灣北部,命名由來有二說,一說,16世紀,該地是中國、琉球間航線間的重要淡水補給站;另說,原住民社名,西班牙、荷蘭文獻的「Tapparij」社,明代文獻的「沙巴里社」,清代文獻的「淡(澹)水社」。

 

事業有成

1748(乾隆13),胡焯猷與林作哲、胡習隆3人合組「胡林隆戶墾號」,向淡水廳申請開墾興直保成子寮、水碓、山腳、貴子坑、坡角、營盤一帶,原武膀灣社平埔族從事原始農業的地方(需納「番租」)新北市五股區、泰山區及新莊區北邊,因為屬於「天泉水堀」的地方,開墾的水田超過324甲,佃農在110戶以上。

 

讓胡焯猷名傳千古的事蹟發生於1763(乾隆28)年,他認為淡水文風未啟,有心向學者,需到彰化或新竹讀書,於是將努力打拚大半輩子的積蓄,捐出「胡林隆戶墾號」名下,即位於和平頂山腳的「瓦屋一進五間,旁有廂房12間,前鑿池塘,上接山水下落庄田」等,設立義塾,命名明志,是引三國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典故,期許學子恬靜寡欲,志向高遠。水田占地約80甲田地,歲入租穀609(年納番租2334升,社餉銀8334)做為維持費,於是開始延請名師,給予北台灣有志向學的學子受教的機會。不論是當時的水準或對後世的影響,都讓人興起見賢思齊的想法。

 

胡焯猷捐款設立明志書院後,留下來做為生活費的水田,可收近210石的租,換算成水田,約28甲,即其捐出的財產幾近三分之二。胡焯猶去世後,鄉人為其在明志書院立祠,按時祭祀。

 

淡水廳同知胡邦翰認同胡焯猶捐獻學田的義舉,呈請將義塾易名為明志書院。1764年,閩浙總督楊廷璋立「興直堡新建明志書院碑」(置於書院內),「義學」改為「書院」,成為大台北地區第一所「書院」。

 

1781(乾隆46)年,淡水同知李俊民將「明志書院」遷到淡水廳衙門所在的竹塹城內,惟位於泰山的舊明志書院仍保持講學的功能,稱「舊書院」。1895(光緒21)年,台北知府以「正明」為由,取消「舊書院」之名,改稱「新莊山腳義塾」。至於新竹的明志書院,1895年,日軍將其做為「陸軍衛戍病院避病室」。1896年,變更為新竹國語傳習所,1898年更名「新竹公學校」。1906年,因公學校遷移與實施市區改正,拆除書院建築,由民間改建為「日英館」餐廳。1908年,建「新竹座」,是新竹第一家戲院。另外亦在該地建新竹病院,1979年,省立新竹醫院他遷。新竹市政府將土地售予遠東百貨公司,後段建停車場。1999年,為紀念北台灣最早的學校,新市府將停車場命名「明志書院停車場」。

 

明志書院今貌

1921(大正10)年,泰山士紳見明志書院餘屋破舊,募捐重建,限於經費,建成一進三間的房舍,供奉朱子及胡焯猷。曾被指定為二級古蹟,因長期疏於管理,1985年,內政部解除其古蹟身分。2003624日,明志書院建築因年久失修,加上屋後山黃麻重壓而倒塌,經地方人士搶救,行政院文建會及台北縣政府各補助500萬,台塑關係企業王永慶贊助100萬,200411月重修,隔年928日重新啟用,供奉朱子及胡焯猷,農曆915日是朱子誕辰。政府於每年國曆928日教師節祭祀兩位先賢。周邊有明志科技大學、明志國小、明志路等,見證歷史的發展。

 

明志書院常被人提起的特色之一是「惜字亭」。左前方的惜字亭建於清同治年間,稱為「敬文亭」。其功用是焚化寫有文字的紙張或書本,寓意尊重知識、文化。早年,人們尊重文字,慎重予以收集,在特定地方焚化,再將紙灰放入水中流去。科舉社會,這種觀念極為盛行,文人墨客或地方大戶、文社、書院等,會建造專用的「惜字亭」,彰顯其文風。

 

結語

2011年年初,為蒐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和兒子兩人坐公車到新北市泰山區明志書院,膽仰這位偉大的客家先賢,數度進出,觀看書院的格局,想捐建者當年的英姿,學子聲聲動聽的讀書聲,對胡焯猷積德以遺子孫的胸襟,想見其為人,禁不住要說他是台灣客家第一人。(2011.6.10)

 

 

 

服務要做就要做到讓人感動的郭文達(1949~)       葉倫會0910161747

郭文達苗栗縣頭屋鄉人,生於1949年,父母以幾分水田和幫人耕作糊口,最初,以換工方式向親戚借用耕牛;稍後,幫鄰居養頭母牛,主人不用耕牛時,可以用其耕作,此外,母牛生的第一胎歸養牛者所有。

 

郭文達自國小四年級起擔任班長,因為家窮,繳不起家長會費和班級費,六年級導師湯慶曾幫其繳交。國小畢業,讀省立苗栗中學初中部,每天早上掃完庭院,將牛牽到草地綁好,讓其啃食青草,再去上學,彼時母牛發情與公牛交配要付公牛飼主一百元,而父親一天的工錢僅30元,他知道對面山坡有公牛群,悄悄的將牛縄換成舊縄,趕到鄰居的牛群交配,被發現時,稱係母牛發情拉斷縄索所致,而不了了。

 

苗栗中學封昂一校長嚴禁學生將手插在褲袋,一方面顯示精神斗擻,另外表示沒有攜帶違禁物品,養成他待人處事透明化的習慣。高中讀建台中學,畢業後,到板橋遠東紡織工廠擔任機械清理工作,直到奉召服役。

 

空軍役期間三年,前兩個月在虎尾新兵訓練中心,因為口條清晰,文字清秀,常被抓公差擔任文書抄寫工作,或成為榮團會有獎徵答的獲獎人。在防砲司令部期間,展現好打抱不平的個性,曾因連隊藍球比賽,喊栽判不公,被營長視為犯上而禁足一星期;傅姓預官畢業於世界新聞專科圖書館科,閒談時,聊及終身教育的重要,於是找機會閱讀新知。

 

自部隊退伍後,回到遠東紡織工廠,擔任退伍前的工作,月薪一千餘元。惟退伍前認識在郵局上班的太太-徐雪卿,向他提及表哥任職震旦行業務員,每個月薪水三、四千元,最讓他動心的是表哥上班是穿筆挺的西裝,騎時髦的VISPA摩拖車,見震旦行台中分公司招考業務員廣告,即前往報名,施經理對他的應談留下深刻印像,但以他不會閩南話,轉介新竹分公司,讓其成為震旦人。

 

彼時,販售事務機器為主的震旦行,推銷員在社會享有很高的聲譽,公司強調業務員需要精通商品知識外,還要延伸商品功能,如配合顧客業別,協助其創造新功能,讓顧客感受到買震旦行的機器雖與其他廠牌的類別相近,惟震旦行的功能就是多些或強些。此外,公司認為服務是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強調即時又有效的服務,務必要讓顧客感受到服務的誠意,如遠在北埔的顧客早上6時打電話到新竹公司叫修打卡鐘,住在公司宿舍的郭文達即刻騎摩拖車前往,在上班前修好,而這家公司的員工僅十人。

 

晴耕雨讀的精神被震旦行的推銷員充分運用,好天氣到各單位推銷商品;雨天,在公司學習商品新知,熟悉計算機、打字機的使用方式,了解顧客的需求,這份準備,當其面對顧客時,透過幽默的對話,提供型錄沒有的功能,推荐與生活相關的新功能,增強自信,掩飾缺點,業績自然較同業高出許多。

 

在震旦行六年多後,因為妻舅任圓環百貨公司總經理,前往幫忙而讓他在百貨業打滾近二十年,先後服務洋洋百貨和遠東百貨中壢公司。百貨公司的業務性質和震旦行差異很大,雖然顧客性質不同,找有市場性、形象好,可以創造業績的商品,提供讓人感動的服務則大同小異。隨著同業風起雲湧的設立,競爭越來越激烈,推出新商品外,創造商機也很重要,其任職期間,百貨業創造的母親節、情人節、周年慶等,對營業額的提升具正面功能,讓他感受到,服務是可以變通的,惟要隨社會的進步與時俱進。

 

1999年,和連襟合開洗腎公司,有較多的私人時間,到孩子就讀的網溪國小擔任導護志工(直到2011年,孩子都上大學了,仍然是網溪國小的交通導護志工。),因為待人熱誠和震旦行學來讓人感動的服務精神,第二年任家長委員,第三年任常委,第四年為副會長,第五年,被選為家長會會長,經常邀請學者、專家,舉辦親子關係演講或相關座談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歡迎,建立起綿密的人脈。

 

永和市林德福市長準備參選立法委員時,見郭文達樂於服務的特色,徵詢其出來競選市民代表,因平日熱心公益,網溪國小家長幾近一致的支持,讓他順利當選,民代表的身分擴充其服務對象和範圍,商場上推陳出新的服務理念,不斷舉辦成長訓練活動建立的善緣,市民感受到他服務的熱忱和績效,第二次競選時,以同選區最高票當選。

 

永和市民代表的身分提升其服務層次,結合全市七所小學的志工,組織義工協會,透過聯誼和教育,給予志工較多的進修機會。新北市永和區有兩萬多位客家鄉親,擔任市民代表時,結合鄉親組織客家會,並擔任第二、三屆理事長,經常舉辦客家體驗、親子體驗,讓鄉親在新故鄉,感受或聽到故鄉的氣息和聲音,同時也讓其他族群的市民,認識客家傳統文化的特色。

 

新北市歷年都舉辦客家義民祭典,因為轄區大,畫為三重、蘆州、五股、泰山,板橋、樹林、土城、鶯歌、三峽、中和、永和、新店、安坑、汐止等三區,輪流分責祭典任務。2011年初,郭文達獲新北市45個客家社團理事長支持,當選理事長主席;同時被推舉為是年新北市義民祭典壚主,他即配合客家事務局彭惠圓局長,以服務鄉親的熱忱您每天都看得到的理念,務必讓其主辦的義民祭典超越過去,提升客家鄉親的地位,邀請對廟宇或義民祭典有經驗的高手分享經驗,和鄉親分享責任和榮譽是辦好2011年新北市客家義民祭典的最高原則。

(2011.5.30)

 

 

(1950~)

泉生於1950年,新竹縣關西鎮茅仔埔人,居民使用的客家話有海陸腔,也有四縣腔,從小就以兩種腔調的客家話做為溝通工具,加上具有音樂天賦,培養其靈敏的聽覺能力。

 

國小讀關西鎮石光國小,一年級拿到學業優良的獎狀,卻將有顏色的國父遺像和國旗剪下來當做貼紙;三年級拿的獎狀更多;距住家50公尺的張武雄是五年級的級任老師,常到老師家借讀其豐富的藏書,如格林童話,或其他補充教材,養成樂於閱讀的習慣。

 

國小畢業,以第六名成績考上石光初中,分班時,因為沒有事先關說,被分到屬於放牛班的丁班,媽媽知道後,提著兩隻大公雞找分班老師理論,旋重新分到甲班,座號59。初中一年級,學校為提升學生英文能力,早會時依座號抽背英語,陰錯陽差的被抽到,第一名的成績提升其英語興趣。自孩提時代就有音樂天份,初二,音樂老師指定其擔任全校師生唱國歌的指揮,這段歷練養成他勇於站上講台。

 

高中聯考考上國立師大附中和台北師專,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讀台北師專,一年級時參加學校樂隊,勇於學習的習性,每項樂器都能夠吹奏自如,二年級,獲樂隊同學推選擔任指揮,曾經率該校樂隊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全國性比賽,並獲優秀指揮第二名;四年級,被推舉為台北師專合唱團團長,課餘活動全部是音樂,每星期一、三參加合唱團練唱,星期二、五參加樂隊練習,星期四和同學溫明正合組合唱團的練唱,星期日參加中華合唱團,且擔任副指揮;晚上到台北市實踐堂、中山堂或國際學社等音樂表演場所聽音樂會,透過觀摩提升音樂知能。聲樂老師歐陽如萍對他的音樂造詣幫助很大,向其學習高深的樂理和美聲唱法。雖然師專五年瘋音樂瘋得很有成就,畢業音樂會也很成功,看見同學的父母高興的出席,但需要為三餐謀的父母、家人無法前往分享,是他一輩子的痛。

 

自台北師專畢業,因成績優異被分發到台北市平等國小,旋奉召入伍,在花蓮美崙師部擔任運輸官,兼任師部合唱團老師和莒光日教唱的任務。一年10個月的運輸官,參考公路局出版的道路資料,編緝全國道路公里數,讓部隊長官做為核定發給軍車用油的依據;此外,他督導的裝備檢查,獲得陸軍裝備檢查比賽第二名,至師長要求他留營,繼續在軍中報效國家。裝備檢查的好成績除獲得記功兩次和嘉獎兩次外,另外有新台幣三千元獎金,他邀請阿美族合唱團到師部表演,和袍澤分享獲獎的喜悅。

 

自部隊退伍,回台北市平等國小擔任五、六年級級任,六班的小學校,爭功諉過的爭吵卻從未間歇,兩年後,請調百齡國小,參加台北市教師合唱團的徐泉兼任學校合唱團指導老師,讓百齡國小合唱團獲得台北市國小優等第二名。結婚後,因為住家在南港,請調南港國小,兩年後,再調胡適國小,歷經音樂、社會科任、級任、設備和體育組長等,直到年滿50歲退休。

 

任教台北市國小時,隨時找機會自我學習,考上東吳大學英文系,享受學習語言的樂趣,迷上語文動人心弦的魅力,選修日語、法語和拉丁文,老師見他成績優異,數度建議出國深造,終因家庭環境加上稚兒需要照顧,繼續在國小任教。

 

擔任級任老師時,為六年級學生規劃音樂、賞鳥、棒球、  等四組課外活動,音樂是他的強項,賞鳥部分,請野鳥協會的朋友協助,加上鍥而不捨的尋找圖鑑,精通音樂和語言的他,一年左右,能夠依據聲音,分辨台灣四百多種鳥類的類別,這項能力,雖然沒有認證,經常義務為喜歡賞鳥的朋友擔任導覽,並獲選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此外,國家公園東北角管理處亦邀請其編撰「台灣東北角海岸賞鳥圖鑑

 

棒球請曾教練負責,老師採魔鬼訓練方法,小朋友也將士用命,獲得台北市年度比賽冠軍。待其兒子讀小學六年級,聯合班上音樂組同學的家長,每個月輪流到其家庭舉行小型音樂會,參加家長帶一道菜前往聚餐,音樂會後,由值月家長做專業分享,不論中研究的博士爸爸,或計程車司機爸爸,都講述得頭頭是道,提升孩子的知識領域。

 

從民進黨文宣發現鄉土教育的重要,於是在胡適國小教授客家母語,帶小朋友畢業旅行時,沿途讀苗栗鄉親編的客家詞典,發現該詞典用四縣腔,與海陸腔發音不符之處所在多有,且分由四位作者執筆,前後敘述沒有連貫,決定以自己精通海陸和四縣腔的優勢,藉重電腦的協助,獨立編製一部符合客家人運用的客家詞典。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全伯泉教授為母語拼音尋找合作對像,任教胡適國小的地緣關係,獲邀參與,遂將其母語研究與學術結合,到台灣各地做母語教學演講和舉辦教學觀摩,歷經不斷的努力,教育部採用他們提議的通用拼音法。南天書局出版徐泉編著的台灣客家話辭典」,兩百多萬字全由其獨立編成。另為了蒐集客家語彙,將暢銷小說翻譯成客家語,如小王子….

 

自教職退休後,數次應行政院僑委會邀請,到美國和加拿大擔任客語教學的種子教師;陸續發表提升客語研究的論文。葉菊蘭擔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應邀到該會指導員工的客語發音;客家電視台成立,應聘指導主播、記者正確的發音法,教學相長,加速其客語辭彙的蒐集,擴充接觸對象,讓其領悟台灣的客家話,因為政府禁用方言,至1945年以後的辭彙未隨社會演進有所成長,這項認知,加速其更新客家詞典的速度,只要有餘暇,就用摩拖車載著太太到客家庄做田野調查,務必要讓正統的客家話,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俱進。

 (2011.5.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