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邱世銘組長和謝旻芳小姐指示,為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新進志工訓練擔任介紹台北客家人的深度演講。積常年擔任公益導覽的經驗,好志工的條件,專業知識重要,熱忱更重要。

IMG_5801  

奉命後,數次前往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實地探勘,清楚公園的花草樹木和客家意象的相關建築,因而對這座四公頃多的主題公園增加幾許認識,透過閱讀和整理資料,瞭解客家先民自原鄉到台灣,乃至縱貫鐵路通車後的二次移民,每一步驟都有蒼涼的故事和心酸,尤其是閱讀美國紐澤西州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的資料後,感受到移民離鄉背井找尋新故鄉,每段讀來都讓人為之動容,因此為客家找到較合宜的詮釋方式,而主題公園也先將這份資料發送志工朋友,希望每位擔任志工的朋友都要仔細閱讀,務必讓進入園區的觀眾享受物超所值的感動,自忖收穫最豐富的是自己。

 IMG_5802

參加111台北城史蹟巡禮的廖大哥說他們夫婦今天將聽台北散步者的演講,當即告訴他,將送台灣客家人的故事(4)給他,信守承諾是需要的。早上另接到交通大學博士生洪梓源的訪談邀約,告訴他下午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演講,340分在客家主題公園接受他的訪談,而洪大哥也準時出現,我們在微風細雨中,有段美好的互動和回憶,看到年輕孩子參與客家文化的紀錄,希望以認識他為榮。

 IMG_5782  

中午十二時半,騎腳踏車載近三十本書前往汀州路。遇到的第一位學員是曾大哥,1941年生的他是桃園中壢人;第二位見面的黃大哥是新屋下田心人,我們都是永安國小的畢業生。稍後見到幾位參加過台北散步者史蹟巡禮的好朋友,林萃華老師是師大同學的好友。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招募一群有愛心和熱忱的朋友擔任志工,不但學有專精,而且來自不同族群,依客家基本法規定,凡認同客家者即視為客家人,若此,每位學員都是客家人,腦海浮起:樂莫樂兮新相知」,當然要和大家分享最精髓的客家傳統和文化,假以時日,經由更多志工的參與,最終將為客家在台北找到最合宜的詮釋方法

 

首先恭賀擔任志工的朋友,因為這個機會,得以接觸第一手的優質客家文化,再將相關資訊,用最合宜的方法對觀眾詮釋,讓他們看到或認識真正的客家。就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建築暨其內部特色和植物做簡單的分享,引用的資料縱非信手可得,至少是簡單易懂,希望經由這批志工導覽的參觀者離開客家主題公園時,腦海還留下無法抺滅的印象。

 

分享和感恩是平日導覽的重要宗旨,活動結束,請大家用掌聲感謝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邱組長率領的工作團隊,父母賜予健康的身體和自己決定參加的智慧後,互道珍重再見。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概說  葉倫會0910161747

 

樂於分享和感恩的客家人        溫送珍序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說長壽之道,分別是合理膳食25%,其他25%,心理平衡50%。她舉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因勤於工作而累積財富,但成功和財富並不等於快樂,連身體都不聽話了。後來,他把賺來的部分財富從事慈善事業,說也奇怪,享受施比受有福的快樂後,健康逐漸恢復,善行則成為世人的典範。觀察世界上受尊敬的人,大部分屬於樂善好施者。

 

 

 

我們了解做善事時,重要的是有心或無心,有錢、沒錢反而變成次要,端視其是否以公益做為出發點,富豪如股神巴菲特、微軟比爾蓋茲如此;每天花費不到一美元的德雷莎修女或台東的陳樹菊阿嬤亦不惶多讓,沉靜自然的付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一樣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

 

 

 

公園是工業革命發展後的產物,大家知道台北新公園是台灣的第二座公園,面積約七公頃,種有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生物,提供都市人運動、休息的空間,晚近更增加教育功態,透過導覽解說,讓參觀民眾享受知性和感性的喜悅。葉倫會館長積多年史蹟巡禮,近千場導覽的經驗,也走到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為客家公園尋找故事,詮釋客家人冒險犯難、積極進取的精神,這份用心,值得大家一起關心,甚至以見賢思齊的思維,找到更多、更精緻的素材,紀錄客家人認真打拚的故事。

 

 

 

葉館長自2011年起,陸續將與客家有關的文章結集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每本都獲得學界和社會大眾的重視,最近準備以詮釋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為主,尋找客家人在台北足跡為輔的文章結集為台灣客家人的故事(5),索予於余,仔細閱讀是書每篇章節,覺得這是紀錄客家鄉親努力奮鬥的素材,透過文字和歌謠發揚老祖先告訴我們的分享和感恩,讓讀者在談笑風聲中感受到客家鄉親在台北打拚的痕跡,故樂於為序。

 

 

 

 

 

 

 

勇於冒險的客家精神     葉倫會序

 

199946,承台北東南扶輪社節目主委陳文松教授之命,應邀到該社演講,開啟到扶輪社例會演講的端倪,爾後兩百多場的演講經驗,發現國際扶輪歷經百年,而且越來越興旺,其原因在於社友視出席、聯誼和服務為參加國際扶輪的主要宗旨。兩小時的例會時間,從扶輪社友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多,尤其是做人處世的原則暨觀念。牢牢記住有位社友的話:現在年輕人最大的風險是不敢冒險

 

 

 

客家先民離開故鄉到台灣,或縱貫鐵路通車後的島內二次移民,往都會地區發展的鄉親都是勇於冒險的一群人,過程雖然艱辛,卻享受到芬芳的果實。奉命到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分享導覽暨擔任志工經驗之餘,也觀察客家主題公園的演變,發現公園連植物都似先民一樣,不乏從其他地方遷徙移植者。多次前往佇足觀察,和好友分享一得之愚並聽取其意見,因而找到新的觀點或特色。發現4.03公頃的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有許多值得一看再看的東西,也可以做為偷得浮生半日閒、尋幽探索的地方。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陳列文物或植栽,不乏具客家元素者,但前往參觀的觀眾,受限人口比例,其他族群者仍占多數,如何讓參訪者步出公園,腦海仍然留有印象,或讓這趟參觀成為難忘的回憶,倘導覽人員,能讓他們在參訪期間,學會一、二首簡短的客家歌謠,印象將更為深刻,故整理資料時,也提供一些易學、易唱的歌謠。

 

 

 

自公職退休,視上菜市場買菜為生活的一部分,好友的攤位獲得2015年滷味冠軍,高興的將獎盃放在明顯位置,也掛上自柯文哲市長手上接受獎盃的照片,據告獲獎後,因為市政府將訊息PO上網路,每天因而多販售一至兩隻,乍聽之下,數量並不起眼,但他接著說:一個月可以增加六十隻,數字變亮麗了。整理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概說時,希望朋友透過這篇文章知道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特色和故事,每天增加一到兩個人前往參觀,再透過他們用筆或照片所做的分享,吸引更多人關心和參觀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誰也不知道,哪一天或哪一位前往參觀的人,會讓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成為客家鄉親或台北市的亮點。願馨香以禱!

 

 

 

傳統習俗源自婚喪喜慶,都會地區的生活方式和農村截然不同,就雙北市來說,居民雖有先來後到,都是都會發展的動力。筆者長年擔任史蹟導覽,發現客家先民對許多史蹟或街區的繁榮,有許多客家先民卓越的奉獻。

 

 

 

  

 

客家主題公園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占地4.03公頃,前身是兒童交通博物館, 20111015開園,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等做為主題,打造兼具親水和客家傳統的公園。是台北人享受多元文化的休閒公園,對客家鄉親來說,是一個可以呈現客家風情的地方,更是台北市自1988年起舉辦客家義民祭典的固定場所。

 

 

 

平日散步街頭,以紀錄歷史為樂,希望在多元的台北市,位於汀州三段2號的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不是唯一的客家主題公園,盼望經營出好成績,讓更多包含客家元素的公園受到國人的歡迎,遊客經由類博物館的客家主題公園暨其陳列文物,看到客家人在台灣的發展概況。

 

 

 

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業師余培林教授論中國五千年的著作,凡傳諸久遠的名山鉅著,都來自集體創作,論語如此、孟子、史記、資治通鑑莫不如此,幾無例外,由此推論,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成立暨園內客家元素的呈現,應係來自客家鄉親的集體創作,即由許多鄉親的想法累積而成,每個人的看法或建議縱使偉大得不得了,呈現出來的成果鮮少是原汁原味的構想,而是經過許多人腦力激盪後的產物,如小雨滴掉到河流,再到大海,甚至不見原來的痕跡。歷經多次的觀察,肯定集體創作的偉大,讓客家人在台灣的打拚,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獲得雪泥鴻爪的呈現。

 

 

 

任職海關博物館時,經常從書本或專業人士口中接受新而有用的知識和建議,有一天,一位嫁給美國人的台灣女孩參觀海關博物館,她提及美國移民博物館大廳放了一堆皮箱,突顯移民的心酸,認為這是表現移民社會很傳神的作法,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籌備期間,曾向時任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的林偉忠專門委員提及這個構想。最近看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影片,發現兩者的擺放方式不同,表達型態也不一樣。但訴說移民冒險、奮鬥的精神幾無軒輊。

 

 

 

常人心目中的公園,應該是綠草如茵,樹林遍地,蟲鳴鳥叫的地方,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樹種多,有梯田、水池、棧道,生態相對豐富。平日行走江湖,篤信「就長遠來說,歷史、文化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優勝劣敗,有的只是觀點不同。」,因而以台北散步者自居,看得過去的,看!看不過去的,擦身而過。漫步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腦海浮起德儒歌德:「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或建築是都市的靈魂做為焦點,探索其源由和創作者獨特的思維或寓意,有股享受新知的喜悅。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大門在汀州路和師大路口,自大門進去,兩旁是陳列室和辦公室,辦公室牆角佈置高一公尺,二十至三十公分直徑的鵝卵石裝置藝術。先民以泥磚(土埆)或木頭蓋房子,為防止土地的潮濕影響建築結構,在接觸土地的部分鋪上石頭做為基石,有防潮和增加建築壽命的功能。

 

 

 

敬字亭

 

文字是人類從原始跨越到文明的重要工具,先民對文字極為尊敬。倉頡造字後,改變了人類文明,故尊倉頡為聖人,他創造的文字則敬為「聖蹟」,有文字的紙張不可任意丟棄,甚至教導年輕人不可跨越或坐到字紙,養成撿拾字紙到敬字亭燒的習俗。

 

敬字亭又稱聖蹟亭,早年遍布台灣的書院(清領時期台灣建有六十座書院),台北市現有兩座敬字亭,除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敬字亭外,台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前也有一座仿龍潭聖蹟亭的敬字亭。新北市的敬字亭分別位於泰山的明志書院,新莊文昌祠、板橋林家花園和樹林潭底聖蹟亭。桃園市較具知名度的龍潭聖蹟亭、大溪齋明寺、大溪蓮座山觀音寺、中壢老街新街國小旁、南崁五福宮等。

 

 

 

傳統知識份子重視敬字亭的存在,近年,客家鄉親視設敬字亭為其傳統,殊不論起源在哪裏或是哪位大師的說法,敬字亭佇立在客家主題公園,似在突顯客家人對知識的重視,若和耕牛、梯田、水車合併在一起探討,有強調客家先民耕讀傳家的寓意,即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第二等人耕讀傳家。

 

 

 

台灣北部的敬字亭旁大部分沒有附祀神明,僅桃園市大溪區蓮座山觀音寺旁的敬字亭拜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美濃地區的敬字亭旁拜魁星爺、孔子、倉頡、文昌帝君、朱衣夫子者,每年還有送字魂的祭祀活動,放水流到大海,由海龍王轉呈玉皇大帝。拜朱衣夫子是希望朱衣夫子保佑榮登金榜的人,獲得較佳的職缺。

 

 

 

八角亭

 

八角涼亭和大部分公園的涼亭類似,客家鄉親早年居住的地方是農村,那裏沒有,也不必設涼亭,公園涼亭應是今人的產物。夏天天氣炎熱,中午時分,在樹蔭底下乘涼或小休片刻,是人生一大樂事。晚近風景區或公園設有涼亭,據說在涼亭可以到公園或風景區最美的景觀,請試試看這兒的景觀有什麼特別的所在。

 

 

 

盡責的水牛

 

台灣本來只有野生黃牛,漢人來台後除了將其馴化外,也從華南引進水牛。荷治時期,傳教士達尼威爾向巴達維亞的東印度公司借四千魯幣,買一百多頭水牛,贈給台南平埔族蕭壟社,教導他們用水牛從事農業耕種。農業機械化前,水牛是台灣農業最主要的生產力。象徵台灣人堅毅、刻苦、耐勞的本質。

 

 

 

水牛體格粗壯,在台灣墾拓史占有重要地位,大部分呈灰黑色,因為皮厚,汗腺不發達,熱時需要浸水散熱,故命名水牛,是台灣農民耕種的主力,台灣水牛最多時有34萬頭,因為農業機械化而快速減少,現存約四千頭。距離八角涼亭最近的銅雕有兩頭牛,小牛跟在母牛身旁,前面有位牽繩索的牧童,究竟是牽牛出去餵草還是要回家?就其表情觀察,牛好像有自己的想法,就經驗論,牛是忠心又認命的,藝術家用這種方式表達,應該有客家人忠於本份的寓意,至於一般觀眾,請各自解讀罷!

 

 

 

大水牛  詞:明玉;曲:左政;編曲:黃煥龍  客語

 

刻苦又耐勞無人比得過
大好天熱到奈毋何
沁水來聊涼
哇哈哈呀哇哈哈 哇哈哈呀哇哈哈
田事呀殺猛做 肚幾呀食青草

 

大水牛跈著掌牛郎
安樂等禾黃
哇哈哈呀哇哈哈 哇哈哈呀哇哈哈

 

 

 

阿爸牽水牛  閩南語

 

  詞黃長安  曲王建勛

 

阿爸牽水牛 
行過菜園邊 白菜青青 
阿爸心內真歡喜

阿爸牽水牛 
行過蔗園邊 甘蔗甜甜 
阿弟口水饞饞滴

阿爸牽水牛 
行過魚池邊 魚啊肥肥 
水裏游來又游去

阿爸牽水牛
行過田埂邊 稻穗黃黃
滿田園

擱是豐收時 阿爸真歡喜
擱是豐收時 阿爸真歡喜
擱是豐收時 阿爸真歡喜
擱是豐收時 阿爸真歡喜

 

 

 

灌土狗.

 

灌土狗即灌蟋蟀,閩南話唸灌肚猴.。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有或坐或跪在土堆灌水抓土狗的銅雕,不論動作或表情都傳神、有趣。銅脽要表達的意思,應是敘說鄉村兒童的玩法,但就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銅雕的雕像觀察,就其面部觀察,尤其是拿茶壼者,似乎有些歲數,少了孩童的天真模樣。

 

 

 

土狗屬螻蛄科,體長30 – 35公厘,身體呈現褐色,下翅比上翅長,前足有一排像釘鈀的大釘齒,善於掘土。螻蛄行走的速度快、不論游泳、飛行、挖洞和鳴叫都是強項,屬五項全能的昆蟲,具趨光性,白天,躲在地底,黃昏時再到地面活動。土狗雌蟲有護卵及哺育幼蟲的習性,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活動,喜歡潮濕的泥地,常見牠們在水田游泳,惟隨著環境的變遷,越來越不容易看見這類昆蟲。(抓土狗,非為烤食、純為好玩)。

 

 

 

泥土有小小顆粒的地方,通常是土狗(肚猴)的洞穴,挖開洞穴上的泥土,灌水,土狗就會從洞穴爬出來。早年,在農村,三五玩伴,拿著杓子、罐子、提著水桶到空曠的田裡灌土狗,是培育兒童參與團體活動的開始。

 

 

 

抓土狗兒歌

 

戴德泉     / 徐正淵 

 

尋隻孔來灌土狗           拿灌水來捉土狗

 

1234567       毋出你也無奈走

 

7654321       出來你也瀉毋走

 

 

 

手搖抽水唧筒

 

小朋友玩耍銅雕旁有座人工幫浦的抽水唧筒,只要稍加使力,就可以汲取井水,這是機械引進後,取代人力的新鮮玩意,可以做為清洗祭拜土地公的水果或清潔雙手之用,也供遊客洗手、擦臉,不論大人或小孩,對水的興趣始終濃厚,加上懷舊情懷,是拍照的好景點。

 

 

 

都會地區的礦油行,仍然有用手搖式唧筒抽油的情形。

 

 

 

水車 

 

水車是梯田灌溉的重要設施,早期,農家使用的水車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置一小輪軸,前端有一大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轉動拐木,使前輪軸轉動,帶動槽內的串聯帶狀板葉(木鏈條)刮水而上,不斷將水引到地勢較高的田地,因木鏈的形狀似龍骨,又稱龍骨水車。龍骨水車發明於三國時代,動力是人力,農民為了養家活口,確保農作物生長,再辛苦也要踩下去,倘遇到久旱不雨,全家人24小時輪流踩水車,將水一桶一桶的送到田裏,速度雖然緩慢,但認真和執著的精神,卻是每位成功者需要具備的條件。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水車屬於改良版,有流水筒車的形態,常在歐美古裝電影片看到。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水車,動力是馬達,插上電就可以運轉,設備和傳統人力水車不同,旁邊是水溝和生態池,裝飾多於實用,但意思已經表達到了。

 

 

 

民歌

 

水車
作詞:瓊瑤
作曲:古月

 

水車它不停它不停 不停的轉動
將那流水不停不停送進田中

荒蕪了的田園得到了灌溉
禾苗兒不停呀不停呀不停 不停的迎風飄動

我把水車不停不停 不停的踩動
看那流水將那沙漠變成田隴

失去了歡樂得到了鼓勵
就像那禾苗兒不停呀不停 不停的迎風飄動

 

 

 

福德祠

 

水車和人工手搖抽水幫浦唧筒間是福德祠。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創立初期,委託陳月娥、張田….等雕塑金身,將土地公廟設在雀榕樹前面,由客家鄉親當天祈求玉皇大帝派遣合宜的土地公下凡進駐客家主題公園者,不但保佑客家鄉親和園區工作人員,也保佑前往祭拜的每位信眾,據說靈驗無比。

 

 

 

土地公原為自然神,現為人格神,信仰遍及華人世界,因為具有生殖神的性質而被視為財神,從其頭戴員外帽,身穿員外服可見一般。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農曆初一、十五,農作開工、完工,或牲畜販售後都要拜土地公,不論動物或植物的生長,都希望土地公保佑長得快些,生得多些,藉以提升產值;工商社會對土地公的信仰依然,農曆初二、十六作牙,拜的也是土地公,希望提升產品的良率,客人優質。因為土地公笑口常開,有求必應,受到大家的喜愛,客家鄉親也和國人一樣崇拜土地公。

 

 

 

客家鄉親稱土地公為伯公,在於視土地公為家中長輩般愛護祭拜他的善男信女。國立台灣大學近羅斯福路旁也有座土地公廟,廟名分別為福德宮和伯公亭,這種命名方式罕見外,似乎有對客家鄉親的包容。為突顯客家主公園特色,或許在福德祠旁可以加上伯公亭、伯公廟或伯公祠….的客家口條。

 

 

 

客家童謠

 

伯公伯婆

 

伯公伯婆,沒殺雞沒殺鵝,殺隻鴨仔像匹婆,豬肉料像楊桃,愛食你就食,毋食捱也無奈何,請你食酒綁田螺,酒卻無款到,轉去款做得麼?

 

 

 

說明
客家人稱土地公和土地婆為伯公、伯婆,是民間信仰中與大家最親近的神明;這首童謠描述農曆初一、十五拜伯公時,沒準備肉質肥嫩的雞、鵝,雖然只帶瘦得像蝙蝠般的鴨來拜,豬肉又狀似楊桃般不夠肥美,但無損參拜的虔誠,本想請伯公以醃漬的田螺下酒,卻忘記帶酒來,只好懇請伯公准許回家拿,將嚴肅的祭祀活動帶著幾許玩笑和逗趣,突顯伯公、伯婆在客家人心目中,有如村內和善的長者,隨時呵護著信眾,分享其喜怒哀樂。

 

 

 

奉茶

 

奉茶是國人信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和表現分享觀念的極致,不論閩南話或客家話,奉茶都有請用茶的意思。早年,善心人士常在住家附近的馬路旁設置奉茶的茶壺,壺鼻上倒扣著茶杯,提供往來商旅解渴的茶水,每天清晨燒一壺茶水放置路旁,不時察看,倒光了就再加水或茶。也有人用竹子或木材搭建茶棚,稱為「茶亭」。

 

 

 

這種大愛的表現,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隨著社會的演變、交通的便捷,隨處可以買到飲料,奉茶的地方越來越少。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福德祠旁設有奉茶的茶壺,不論有沒有裝茶,或裝的茶是否每天更換,似在告訴遊客,先民提供茶水供應需要幫助的人,這份大愛的胸懷值得傳述下去。

 

 

 

 

 

農夫用耙子整理農作物

 

梯田下有農夫用耙子的銅雕。耙子是耙草、整地的工具,常與鋤頭相輔相成的使用,鬆土或除草時用得較多,釘耙有四齒、六齒、也有八齒者。另有三齒或兩齒者,大三齒用於「掘園腳」或清除牛糞,田地休耕時,掘除田園四周的苦螺根;小三齒或兩齒用得較多的地方是種菜,或整理溝渠用。

 

 

 

耙子包括耙體、耙柄、柄頭和手柄。柄頭為圓管,圓管中心位於耙體對稱的中心線,上下端和耙體接著處亦呈圓環形。手柄加到耙體的力量,經由耙體均勻分散各處,操作起來甚為方便。主要用途是將稻縠分散,方便太陽曝曬。

 

 

 

梯田

 

福德祠和水車旁的梯田是客家主題公園重要的客家意象之一。傳統梯田依山而建,屬分層的丘陵種植區,採用人工或管道輸送水源,分層保護水土,避免灌溉用水快速自地表流失。因為利用梯田種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隨著人口外移和老化,各地的梯田因為缺乏照顧,大部分被植被破壞,而今的梯田耕作泰半成為觀光景點。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以觀光為目的製作梯田,種有水稻、蔬菜暨被視為客家屬性的植物,志工製作稻草人置於田埂,增添農村的傳統風味。

 

 

 

種植的稻作或其他蔬果,傳統客家鄉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季節性民俗活動因而可以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依序上演,提升其鄉土風味。

 

 

 

小橋流水是江南庭園不可少的設備,水溝和生態園區上有座木製拱橋,可以瀏覽主題公園的各個景點,也可以遠眺其他地方的山光水色,給人心曠神怡的感動是必然的。

 

 

 

兒歌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裏 有白鵝,鵝兒戲綠波,戲弄綠波 鵝兒快樂,昂頭晿清歌。

 

 

 

梯田旁的生態水池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教科書寫著: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白銀,老祖先在路口奉茶被視為美談。但21世紀,淡水卻是六十億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到超商買水喝,幾乎是都市人的習慣。公園內普遍設有生態水池,水池蒸發的水分子可以降低周邊的溫度,減緩熱效應,或補充地下水源。

 

 

 

為打造客家田園景象,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在仿客家梯田下方,建一條圓弧狀的生態池,生態池形狀彎曲,另有以生態工法設計的水圳,長106公尺,面積480平方公尺。生態池旁或池裏有水毛草、台灣萍蓬草、香蒲、燈芯草、針蘭,池邊有美人蕉、野薑花、車輪草,這些水生植物孕育出不少昆蟲,內含大肚魚、錦鯉、青蛙…… 。生態池與水圳間除以拱形橋往還兩岸外,另在水圳舖有許多石頭,可做為遊客往來兩岸的中介點,也是池內魚兒的魚窩。

 

 

 

生態池不靠自來水,利用雨水循環孕育生物。隨著周邊植物種類的成長,吸引更多動物前往棲息或補充體力,讓公園的生態更加豐富。

 

 

 

兒歌 : 數青蛙

 

一隻青蛙一張嘴

 

兩隻眼睛四條腿

 

乒乓乒乓跳下水呀,

 

 

 

N隻青蛙N張嘴

 

N個眼睛N條腿

 

乒乓乒乓跳下水呀,

 

 

 

好讓思瑤歸

 

太平年

 

好讓思瑤歸

 

太平年

 

 

 

生態池造就的濕地特質

 

濕地像大地的腎臟,可以保存水中的養分、過濾化學和有機廢物、積存懸浮物,淨化水質,生產天然物,提供野生生物和魚類的棲息地,孕育許多動植物,其中有水生植物和昆蟲,還有魚、蝦、貝類及前往覓食的哺乳類和鳥類等,尤其是許多稀有和瀕臨絕種的動物多依靠濕地所供給的食物而存活下去,而多數的魚、蝦也成為人類的重要食物。

 

 

 

濕地具有過濾污染物的功能,當河水挾帶污染物流經濕地,水草、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會使水流速度減緩,吸附重金屬,讓污染物沈澱在濕地底部。藉植物留存氮和磷,預防水質優氧化,這些植物還可以將太陽能轉換微生物量和製造氧氣,提供魚、蝦、森林、野生動物賴以維生的養分。

 

 

 

台灣萍蓬草

 

台灣萍蓬草是台灣特有種,因為人為的開發與建設,原生種已瀕臨絕種。全世界約20種萍蓬草類,根莖肥厚,呈圓筒狀,多生在池塘,地下莖約在水底爛泥下一公尺深橫走,直徑可以到二公分,老熟的地下莖呈白色,直徑約三公分。是睡蓮科多年生浮葉性水生植物,中文俗名萍蓬草、黃睡蓮、水蓮花,一年四季都開花。目前已有人工種植栽培。

 

 

 

跨堤平台

 

連結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與新店溪畔古亭公園間,有座單斜拱鋼橋,橋中為跨堤平台廣場。跨堤平台位於台北市師大路與水源路口,耗資新台幣3.2億元,2010年初施工、20119月啟用,是台北市第一座跨越新店溪堤防的多層次立體跨堤空中休閒廣場,讓在河濱公園腳踏車活動的居民可以直接進入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也可讓騎腳踏車到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遊客到河濱公園,再沿河騎到新店、台北物園,或萬華、大稻埕、關渡….。說這座跨堤大橋把新店溪畔擴充成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後花園可以。讓台北人經由客家主題公園暨其陳列文物認識客家,瞭解優質客家文化也可以。

 

 

 

跨提平台離地20公尺高,擁有佔地四百坪的平台廣場,兩側連接總長520公尺的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串聯台北市客家主題園、台大水源校區、古亭河濱公園、公館商圈、寶藏巖共生藝棧等區,可節省15分鐘左右的繞路時間。旅客在跨堤平台廣場,可以遠眺新店溪、河濱公園;黃昏則可欣賞夕陽,常見情侶在這兒一起譜出美美的未來願景。

 

 

 

客家童謠  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娘

 

船來等轎來扛

 

一扛扛到河中央

 

蝦公毛蟹拜龍王

 

龍王腳下一蕊花

 

拿畀阿妹轉妹家

 

轉到妹家笑哈哈

 

 

 

後花園-新店溪暨河濱公園

 

新店溪是淡水河流域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積約909.54平方公里。上游的主流南勢溪發源於棲蘭山,流經烏來、龜山、屈尺、直潭、新店、景美,至江子翠與大漢溪交會,形成淡水河,全長約82公里,主要支流有桶後溪,北勢溪與景美溪,上游河段兩岸山巒起伏,峽谷地勢雄偉,直到新店碧潭大橋以下,才流出山區地形,山坡地面積約佔全流域面積的89%

 

 

 

新店溪水源豐沛,平均雨量超過三千公厘,流域內除烏來、龜山、小粗坑等地建有水力發電廠外,北勢溪有翡翠水庫,其他直潭、青潭等有攔河堰,是大台北地區居民飲用水的重要水源區。流經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旁,台北市政府設有一百多公頃的古亭河濱公園,只要步行到梯田上方的跨堤平台,就可以看到新店溪貫穿台北的美景。永福橋和中正橋間的古亭河濱公園,因為腹地廣大,臺北市政府不定期將其規劃為花海,在跨堤平台上,可以欣賞新店溪上游的遠山,近看溪畔美景,說她是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後花園亦不為過。

 

 

 

禾埕(曬穀場)

 

客家先民的生活方式,大底有如老人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為主。為了曬稻榖的需要,將三合院ㄇ字型中間的曬穀場稱內埕,客家人稱其為「禾埕」,居民在這兒舉辦婚喪喜慶。曬製稻穀、乾菜等的地方。傳統風水觀念認為有水會有財,故禾埕和屋身基礎間須有高低落差,下雨時,禾埕略有積水,表示積財。故客家夥房禾埕的地勢比閩南式的內埕低。

 

 

 

農業社會,先民白天操勞農事,晚飯後搬把椅子坐在禾埕納涼休息,全家老小聚在一起閒話家常,倘鄰家也聚集一處,更加熱鬧,大人泡茶、打嘴鼓(聊天),小朋友玩耍,是可以凝聚家族情感的地方。蟲、魚、草、木、鳥獸暨周邊環境,都可以成為童謠的題材,不但有趣,而且可以引領兒童進入幻想世界。

 

 

 

唐詩 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月光光  童謠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拗來結親家,親家門口一口塘,蓄(養)個鯉姆八尺長,細個(小的)拿來炒韭菜,太個拿來問姑娘,問個姑娘高天天,煮個飯兒臭火煙,問個姑娘矮墩墩,煮個飯兒相撲撲,害我吃了沒矢詘(臀部)。

 

 

 

菸樓

 

日治時期引進菸草種植,客家鄉親聚集的高雄美濃、花蓮鳳林等地都是菸葉的主要栽種地區,菸葉的利潤雖然高,但從耕種到收成的過程需要大量人力。高雄美濃的菸樓,1938年有162座樓,最盛時期,種煙兩千多甲,煙樓一千八百餘座。

 

 

 

煙樓被視為財富的象徵,每年入冬到農曆春節前後是菸葉收成期。需要採收的菸葉送進菸樓燻製,烤一次菸要十幾天,日夜不能斷火,需要很多勞動力,除全家總動員,且要和三、四戶菸農家庭,以換工方式完成菸葉的燻製。有智的客家鄉親,有感教育是改變環境最好的方法,將賺來的辛苦錢提供上學的學費,致高雄美濃有博士之鄉,花蓮鳳林有校長的故鄉等美譽。

 

 

 

由於烤菸技術進步,引進自動化堆積循環式菸葉乾燥機,以電腦烤菸室取代傳統菸樓,不但縮短烘烤時間,也不必派人輪流看守。我國加入WTO後,開放菸葉進口,台灣菸葉無法競爭,迫使菸樓不再冒白煙,隨著菸業沒落,菸樓日漸頹圮、閒置荒廢,部分地區以菸樓做為懷舊民宿,甚至消失。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菸樓在告訴祖先曾經經歷的辛苦歷程。

 

 

 

鳯凰木廣場暨周邊的植物

 

鳳凰木廣場有21棵鳳凰樹,因為廣場下方是停車場,樹根無法擴展,這些樹無法長大,也無法長高。觀察其排列整齊和生長情形,應非原生樹種,移植時,為什麼選用鳳凰樹?為什麼種24棵?其他主要樹種有榕樹、楓香、樟腦…..。隨著樹種和植被的多樣化,生態越來越豐富。

 

 

 

鳯凰樹在國人心中有許多固定形象,如鳯凰花開時,正是畢業時節;仿如芭蕉扇的葉子由許多複葉組合而成,優質的導覽人員可以上網查詢相關特色,或親數其葉片有幾片?往往可以讓聽眾為之感動。

 

 

 

其他植物有楓樹、樟樹、榕樹、構樹、小葉欖仁、台灣欒樹、油桐、第倫桃、雞蛋花、….

 

 

 

樹王之樹

 

樟樹、榕樹、茄冬和楓樹為台灣低海拔老樹的四巨頭;榕樹和樟樹更是台灣原生且長壽命的樹種,和台灣鄉土民俗息息相關。

 

 

 

樟樹

 

樟樹是常見的行道樹及百年老樹樹種之一,苗栗;南投的縣樹。是台灣家喻戶曉的植物,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是主要的造林及綠化樹種。提煉的樟腦是清朝至民初重要的出口貨品,又因木質芳香,耐水、防蟲,常用來雕刻或製作傢俱。尹章義教授說,客家鄉親搬到桃竹苗山區,並非全因閩客拚鬥,部分客家鄉親在腦寮蒸餾樟腦及樟腦油,初製品再經分餾等程序可製其他產品,與獲取較高的收入有關。

 

 

 

樟樹為常綠喬木,葉橢圓或卵形,表面亮綠,葉背粉白,球形的果實成熟時呈紫黑色,是鳥類的珍饈。樹幹有一道道縱裂紋的深溝,是歲月刻下的痕跡,縱裂溝紋是源於樹幹比樹皮長得快,老樹皮爆裂開來後並未剝落,仍附著在樹幹上形成痕跡,古人稱「紋章」,所以在「章」字加「木」而叫樟樹走在樹下,可以聞到淡淡的樟腦香。

 

 

 

早年,兒童自製陀螺為玩具,選擇木材的童謠:一.樟.二.芎.三.埔姜.四.苦苓.陀螺作完後,依成品功能的童謠:樟遨跑.芎遨號.芭樂材跑得車?斗.(以上兩首童謠皆以台語發音較為順口)。事實上,用得最多的木材是相思樹。

 

 

 

新北市汐止區有樟樹國小,土城區有樟樹國中。

 

 

 

榕樹

 

榕樹是常綠喬木,屬桑科,生長力強盛,再貧瘠的土壤都可以生長,終年長綠,茂密的樹冠可以吸收噪音、廢氣,種在市區,具美化市容和改善環境的功能,早年,是台北市的主要行道樹,並且被選為台北市路樹,惟近年,因為榕樹屬淺根性植物,根部會分泌破壞附近建築的酸性物質,加上吸引眾多生物前往棲息,影響附近居民的住家環境,已不再將其做為新栽種的行道樹。

 

 

 

雀榕

 

雀榕是桑科,榕屬,果實為無花果(隱花果、隱頭果),單生或成對腋生,簇生於枝或幹,成熟的果實為淡紅色,上面有許多小白點。因為麻雀喜歡吃雀榕的成熟果實,故稱「雀榕」。果實成熟時,吸引麻雀、白頭翁和綠繡眼前來爭食,也正因為這麼多鳥幫助它傳播種子,不論鄉村、都市,平地或山野,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甚至在其他樹種身上生長,強而有力的氣根常以纏勒的方式讓寄主致死,最後取而代之。

 

 

 

落葉大喬木。葉呈現長橢圓形,每年有1至3次落葉,舊葉落光後整棵樹重新發芽,長出新葉的時間只要一星期左右。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福德祠後面有棵雀榕。

 

 

 

問與答

 

1.      榕樹葉子的形狀      (1) 橢圓形     (2) 針形  

 

2.      榕樹的小花是靠什麼傳播花粉? (1)      (2)      (3) 蝴蝶

 

3.      榕樹和什麼樹都具有隱花果   (1) 阿勃勒    (2) 菩提樹

 

4.      成熟的隱花果是什麼顏色? (1) 紫黑色     (2) 黃色  

 

5.      榕樹具有乳汁的部分? (1)    (2) 果實  (3) 全株

 

6.      榕樹的鬍鬚是它的 (1) 變形葉    (2) 氣根

 

7.      榕樹的哪個部分會分泌酸性物質,溶解周圍的岩石,故能在岩石上生長?   (1)     (2)     (3)

 

 

 

榕樹下歌詞

 

路邊一棵榕樹下,是我懷念的地方,晴朗的天空,涼爽的風,還有醉人的綠草香,和妳繞過小路彎彎,情人山坡看斜陽,晚霞照上妳的臉,情話綿綿說不完,啊!妳可想起榕樹下,可曾想起綠草香,路邊一棵榕樹下,是我見妳的地方,甜美的笑容,親切的話 ...

 

 

 

象耳榕

 

象耳榕為桑科榕屬,是中喬木,因為葉片的形狀像象耳而得名。果實生長在樹幹上,果實般的東西其實是它的花序,故有人說它的特色是幹生花,或老莖生花,這是一種熱帶雨林植物才有的現象。小果粒會吸引肉眼看不見的榕小蜂,從前端中央的開口進去幫它傳粉。象耳榕從地面就開始分枝,在地上可以看到隱花的奇景。

 

 

 

象耳榕是中喬木,幼枝略被毛,樹冠呈圓傘形,株高約3~10公尺;葉薄革質,廣卵圓形,長15~55公分,寬15~27公分,先端略鈍形,具短尾凸尖,基部圓至心形,基脈5~7條,側脈3~4對,葉柄長5~8公分

 

 

 

榕果是隱花果,簇生樹幹基部或老莖的短枝上,果皮有豐富的乳汁,底部截平,立起來近正三角形;果實般的東西其實是它的花序,像一個內凹的口袋,把成千上萬朵的小花給包了起來,只在花序頂端的地方開個小口,讓特定的榕小蜂進出,幫它傳粉。陽性,喜高溫濕潤氣候,不抗風,但可以抵抗大氣的污染。

 

茄苳樹

 

常綠大喬木。3小葉複生,雌雄異株是茄苳樹明顯的特色。球形漿果受到麻雀、白頭翁或綠繡眼等的喜愛,成熟後,也有人拿來生吃,但味道不佳。

 


根能深入地層,且具抗風、抗污染、容易栽培等而成為行道樹。樹幹有旺盛的表皮細胞,任何一處受到傷害,會及時以樹汁堵塞,預防病原蟲入侵外,更以表皮細胞予以裹覆,使其受傷處產生樹瘤。

 

 

 

茄苳的樹幹呈淡紅褐色,加上農曆99日重陽節可看到雌株滿樹的果實,又稱重陽木,因為長得快,長得久,是居民膜拜的樹公、樹王,常見居民在離地約1.5公尺處,纏繞紅布條, 意味有樹神附著其上,故虔誠的膜拜,祈求保佑平安。台灣地名不乏以茄苳命名者,如屏東縣的茄苳鄉。邵族視其為祖靈和子孫世代繁衍的聖樹。鄒族傳說天神「哈莫」(Hamo)用樹葉創造人類,茄苳樹葉變成平地人。

 

 

 

茄苳的材質堅硬、耐用,可供建築用;根、皮、葉皆可作藥用。茄字是破音字,國語發音唸ㄑ一 ㄝˊ;閩南語發音唸ㄍㄚ,如茄苳腳、茄萣仔等地名。

 

 

 

茄苳蒜頭雞的做法是將雞宰好後,取出內臟,內臟部位塞滿嫩的茄苳樹葉,再加點蒜頭予以燉煮。

 

 

 

楓樹

 

楓樹是世界上遺存至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世界上的楓樹科超逾80種,台灣的楓樹科樹種有6種,在中高海拔常見的台灣紅榨楓、台灣掌葉楓及青楓(中原氏掌葉楓),秋天後葉子一定會紅。台灣三角楓,秋天會落葉,但不會變黃或變紅。樹材可製作家俱,是專業的問題。如何分別楓樹,坊間流傳3葉(裂)是楓,5葉(裂)是槭,其實兩者都是楓樹科。

 

 

 

葉對生,有人用葉子的瓣數區分楓樹和槭樹,也有人用種子的形狀予以區分。果實可以製成飾品,不乏環保人士將其製成飾品販售或做為贈品。事實上,特有種的糖楓,其汁液可以提煉楓糖漿,大約一升楓糖漿需要40的楓汁液,因為味道鮮美,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說來有趣,桃園市和苗栗縣都有國小以楓樹命名。

 

 

 

喬木,高可達40公尺,直徑1公尺,樹皮幼時平滑,灰褐色,老後粗糙有裂褶,暗褐色;樹脂具特殊芳香。國外高緯度地區,秋天,楓葉出現美麗的楓紅,台灣秋季的氣溫仍高,不見樹上的紅葉;第一次寒流來襲後,因氣溫驟然下降,葉綠素來不及轉化為葉黃素和葉紅素,樹體迅速分泌離層酸,促使樹葉掉落,故台灣平地不容易見到楓紅落葉飄零的景象。雌雄同株,果實為圓球形的多花聚合果,成熟後會垂直地墜落下來。由於果實掉落地上時種子常已飛散,使整個果實呈現許多小空室,所以中藥稱楓果為「路路通」。

 

 

 

 

 

油桐樹

 

臺灣常見的油桐樹又叫「木油桐」,樹種高大,是形成油桐花海的樹種。是油漆、印刷油墨的原料,美濃紙傘即用桐油加強防水功能;木材可以製作傢具、木屐、牙籤、火柴棒等。日治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引進油桐樹,鼓勵農民種植,以客家人聚居的桃、竹、苗及中部山區栽植最多。

 

 

 

油桐樹型修長,高十餘公尺,樹冠呈水平展開,樹皮平滑,灰褐色,幼時光滑,老時粗糙,並有縱裂,葉互生,紙質,卵形或心臟形,長1532公分,葉柄很長,葉片和葉柄的連接具有腺體,外型類似一對小小的螃蟹眼,能分泌甜甜的蜜汁。樹皮可製膠,果殼製活性炭,根、葉、花、果均可入藥,油桐子雖不能食用,但可製成乾燥快的乾性桐油,桐油比重輕,有光澤,不傳電,用途甚多,另外桐樹本身可供建築、防腐材、樂器用材等。

 

 

 

油桐花,圓錐花序頂生,花形書筒狀,綠色,花冠白色,基部略帶紅色,花五瓣呈五角星形,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具八至十支雄蕊,雄蕊為紅色,花粉為黃色,故油桐花色,白花之中仍透著淡紅與粉黃色。落葉時,雄蕊整朵掉下來,雌蕊一片一片的掉下來。

 

 

 

桐樹開花滿山崗  溫送珍詞

 

桐樹開花滿山崗,客家本色意志強。

 

五月雪白塵不染,遍野春色吐幽香。

 

薰風先入客家情,提倡文化一條心。

 

優良母語源流遠,莫忘祖宗好聲音。

 

 

 

客家童謠-花季

 

桐花祭,桐花雨,白白桐花歸樹枝,風一來,佢就飛,風一去,跌一地,甜甜鼻,甜甜鼻,白色个香味,像阿姆惜子个情意。桐花祭,桐花雨,白白桐花滿天飛,飛入亻厓个心肚裡,飛入客庄惜大地。

 

 

 

[說明]
油桐花在每年四、五月間盛開,滿山呈現雪白色。油桐花落或在風中飄舞的美姿,令人沈醉。前段寫桐花淡淡的香味,後段寫觀賞桐花飛舞引起的暇想,兼具「情」和「景」,因而譜出詩情畫意的童謠。

 

 

 

台灣欒樹

 

台灣欒樹是列名世界十大名木的台灣特有樹種,屬無患子科,落葉大喬木,樹皮灰褐色,小枝密佈皮孔。台灣到處都有栽植,因葉形似苦楝又稱「苦楝舅」。

 

 

 

台灣欒樹二回羽狀複葉,小葉卵形,先端尖,有鋸齒緣。秋季,從滿株綠葉到開花時呈黃色,結果時轉為紅褐色,蒴果乾枯成為褐色而掉落,種子球形,直徑 0.4~0.5 公分,黑褐色,有光澤,樹枝布滿紅色的椿象,是燕子的最愛,成為大自然演變的重要食物鏈,春天,褐色果實和葉子掉落後,長出綠色新葉,共有四色,故稱四色樹。每年初秋開花,柔黃色的圓錐花簇密生樹頂,遠望像金雨灑落,又叫「台灣金雨樹」。

 

 

 

剌桐

 

刺桐是豆科刺桐屬的落葉性喬木,別名雞公樹,台灣原生種,高可達27公尺。刺桐開花,即代表春天來了,又稱四季樹。雲林縣有剌桐鄉。

 

 

 

剌桐冬天落葉,春天開花,是先開花後抽新葉的植物,花長約20公分,遠看像一長串的爆竹,花密集排列成總狀花序,一朵一朵的紅花依序綻放,滿樹嫣紅,綠繡眼、白頭翁等齊聚,吸取其分泌的蜜汁。枝幹長有瘤狀剌,因為容易脫落,長大後,反而看不到瘤狀刺。葉互生,三出複葉,小葉柄的基部有一對吸引昆蟲的腺體。

 

 

 

果實為莢果,結黑籽,果期8個月。晚近,因為作為裝飾樹種而廣為種植,甚至有開白花的品種。刺桐釉小蜂母會在幼葉產卵,小蜂出生即吸食葉片組織,導致有蟲癮,太多的蟲癮會使葉片組織不正常增生而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破壞養分和水分的吸取管道,導致其死亡。故植株的密度不宜太高。

 

 

 

慢活是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在他們過「無曆日、不知年歲」的日子時,火紅的剌桐花是計算日期的曆本,【番社采風圖考】對剌桐的描繪 :「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剌桐花開為一度。」;「剌桐花,葉似桐而幹多剌。開花期於二、三月,色極朱。樹大數圍,當時,葉盡脫」。

 

 

 

血桐樹

 

血桐別稱流血桐、毛桐、….及帳篷樹等,為大戟科血桐屬植物。葉子的形狀像小象的耳朵,英文名字Elephant's Ear即以象耳外形命名,適合做為鹿、馬或羊的食物。樹幹表面受損時,流出的樹液經氧化後會轉變成血紅色,狀似流血,故稱血桐。

 

 

 

血桐是常綠喬木,高約510公尺,樹冠濃密呈傘形,為理想的遮陽植物生長速度快,木材輕軟,可供建築及製造箱板,幼嫩枝葉及托葉均披黃褐色柔毛,嫩葉有時無毛,小枝粗壯,披白霜無毛。雌、雄異株,雌雄花均沒有花瓣。雄花為圓錐花序,雌花為圓錐花序。種子近球形,黑色,松鼠和鳥都愛吃

 

 

 

 

 

榔榆

 

榔榆是台灣原生樹種,落葉中喬木,別稱紅雞油,喜歡向陽通風的位置。高1020公尺,直徑可達一公尺,樹皮為灰紅褐色或綠褐色,呈不規則雲片狀剝落,故樹幹有雲形剝落痕;單葉,互生,羽狀脈,基部非3出脈,側脈伸入鋸齒,托葉早落,兩面粗糙,橢圓形,長2~5公分,單鋸齒緣,基部歪斜。花兩性,單生,秋季開花。萼4裂,萼片3~8片;無花瓣;雄蕊3~8枚,與萼片對生;子房上位。翅果橢圓形、卵形或長

 

 

 

榔榆成樹容易移植,養胚期間,讓土壤有一定的濕度就行,切勿給枝幹噴水。地栽、盆栽進行養胚促根生長階段,如果對樹樁枝幹噴太多水,枝幹及塊根濕度過大,樹木皮層水分飽和,樹液將會外滲流失,即影響成活機率。

 

 

 

咖啡樹

 

咖啡樹原產於非洲的熱帶植物,生長在雨量豐沛、氣候多濕的赤道、南北緯各25度。南北回歸線及赤道附近是咖啡的主要生長帶,受氣候和海拔高度影響,變種超過六十種。變種雖多,但人工栽培用於製作咖啡的僅25種,用作商品咖啡的有4種:分別稱大果咖啡、中果咖啡、小果咖啡和高產咖啡。

 

 

 

野生咖啡樹是常綠灌木,高3公尺3.5公尺,分支上有白色小花,具有茉莉花的香味。果實長1.51.8公分,紅色,內有相鄰排列的兩粒種子,每粒種子外包有內果皮和表膜。

 

 

 

台灣自有西餐廳起,就引進咖啡,但把咖啡平民化的功臣,首推來自美國的丹堤咖啡,加上國產品牌壹咖啡:「誰說三十五元沒有好咖啡」的廣告,致國內咖啡店林立,甚至有賣咖啡就是文創的錯覺。

 

 

 

構樹

 

構樹屬於桑科,整株樹都有利用價值,和血桐一樣,是平地或低海拔區域的先驅植物。葉形多變,為心狀卵形葉,幼葉有不規則的深裂,伸手摸它,葉面粗糙,葉背佈滿茸毛而感覺柔軟,背面的絨毛可以沾黏住衣服,撿一片落葉貼在胸前,有人說它像一枚天然勳章,又稱「勳章樹」。

 

 

 

整棵植株都會分泌乳汁,可以製成糊料,乾燥後可製成金漆,也稱為奶樹。富含纖維的樹皮可以製作宣紙、棉紙及鈔票用紙,嫩葉是梅花鹿的食物,有鹿仔樹、穀木、紙木、鈔票樹、楮木等名稱。雌、雄異株,男生樹俊俏,女生樹嬌媚。雌樹的圓形果實像叮噹般掛滿整株,橙紅的熟果可以生食也能做果醬,又叫噹噹樹。因為心材可做木板、炭薪,故稱為構木。

 

 

 

順口溜

 

公花長長很像蟲,母花圓圓很像球; 

 

公花母花不同株,花開給風作媒人。

 

 

 

九芎

 

九芎屬於千屈菜科,葉柄極短,長橢圓形或卵形,全綠,葉片兩端尖,秋冬轉紅,冬天落葉,春天長新芽,枝條長好後,在頂端開花。樹皮紅褐色,剝落後呈灰白色,樹幹光滑堅硬,因為樹皮光滑且成片剝落,連猴子爬上去都會滑下來,又稱「猴溜」或猴不爬。

 

 

 

九芎為陽性樹種,能在裸露的崩塌地生長,因處於熱帶的邊緣,四周都是常綠樹,故在常綠樹林帶可以看到零星的九芎。

 

 

 

第倫桃

 

第倫桃的葉片和琵琶類似,又稱擬琵琶、五椏果。果肉含粘液果膠帶酸味,可製酸味飲料、果汁或果醬。果肉含透明粘液,有止咳、解熱的效果;或說葉的汁液可治禿頭,樹皮可治鵝口瘡。果實外層包著肥厚的萼片,看似綠色的桃子,故稱第倫桃。果實為圓球形漿果,成熟時黃褐色,直徑約1015公分。葉子背面的形狀像洗衣板。

 

 

 

黑板樹

 

黑板樹易種易活,生長迅速、樹冠濃密是優點,屬夾竹桃科,乳汁有毒,是常綠喬木,三年即可以長到9公尺10年,可以長到30公尺1943年引進台灣,樹幹挺直俊秀,樹皮呈灰褐色且有明顯的皮孔,枝條水平狀展開,層層有序,很快遍植各地,台中市民票選黑板樹為市樹。因為樹幹遇強風容易折斷,且花粉容易讓人過敏,相關單位已減少栽種。

 

 

 

葉是掌狀複葉,輪生,倒披針形或倒軟形,葉面深綠色,葉背淺白色,全緣。每年11月到12月為開花時期,花為綠白色,花期約兩星期,有淡辛香味,晚上的香味更濃,繖狀花序,成簇生於枝條末梢,部分人士對花粉產生過敏現象。果實是細長的圓柱形莢果,長3060公分,成串聚生於枝條末端,初為綠色,成熟後轉為褐色,自兩邊裂開,靠風傳播。

 

 

 

問與答

 

1. 黑板樹葉子的形狀? (1) 掌狀複葉   (2) 羽狀複葉

 

2. 黑板樹花的顏色? (1) 紅色      (2) 綠白色      (3) 淡黃色  

 

3.  黑板樹有毒嗎?(1)     (2) 沒有

 

4.  黑板樹叫黑板樹,是因為它的哪個部位可拿來做黑板?(1)      (2)

 

5. 黑板樹的果實是  (1) 圓柱形莢果     (2) 刀型莢果     (3) 圓形漿果  

 

6.  黑板樹的樹皮有洞,是為了呼吸順暢,稱做 (1) 皮孔     (2) 毛孔。

 

7.  黑板樹是靠什麼傳播種子的? ( 1)      (2) 昆蟲     (3)

 

 

 

小葉欖仁

 

小葉欖仁是使君子科,原來生長於非洲,落葉喬木,主幹渾圓挺直,枝椏柔軟細密,自然分層,輪生於主幹四周,層次分明有序。葉片在四季的色彩變化鮮明,優雅飄逸,冬季落葉枝條細密,具有欣賞價值。

 

 

 

葉子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及蒸散水分的器官,為了度過嚴苛的環境變化,有些樹木以落葉的方式,減少水分的蒸散來過冬。

 

 

 

肯氏南洋杉

 

肯氏洋杉為常綠喬木,原產澳洲,樹幹通直,最高可達30公尺,樹皮粗糙,橫裂;主幹渾圓挺直,枝椏自然分層,輪生於主幹四周;側枝輪生,輪生枝條整齊,上部枝條向上舉,下部枝條水平伸展,樹姿呈塔型狀。葉互生,螺旋狀排列,葉片分扁平、卵形或三角狀卵形。

 

 

 

雌雄異株,雄花橢圓形,雌花球形,雌花比雄花早開。花期 3~5 月。

 

 

 

美人樹

 

美人樹屬木棉科,原產於南美洲巴西和阿根廷等地,1967年引進台灣。美人樹外型與木棉相似,同屬木棉科,喜日照、高溫、濕氣重的天氣。

 

 

 

木棉又稱英雄樹,英雄樹、美人樹的樹幹都有瘤刺,英雄樹幹偏灰褐色,瘤刺較粗鈍,美人樹幹偏綠褐色,瘤刺較尖細;有一直立主幹,側枝輪生在主幹上,形成層塔狀樹形,英雄樹粗壯豪放,美人樹較纖細;英雄、美人冬季都會落葉,但英雄樹春季開花,美人則於秋季開花;英雄、美人樹葉子都屬掌狀複葉,小葉5-7片,英雄樹的葉子較大、葉緣平整,美人樹的葉子較小、葉緣有細鋸齒。

 

 

 

竹子

 

竹子是多年生植物,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約有1,450種。大部分根據竹筍外包的箬殼來分類。

 

 

 

竹子依地下的根莖成片生長,或開花結籽繁衍。節很明顯,各節生芽,地下莖各節的芽可萌發成地下橫走的竹鞭或地上的竹竿。栽種竹子宜選背風向陽、潮濕的環境。因為生長快,生長量大,水源要充足,但排水要良好。

 

 

 

竹子的空心莖每天可生長40公分,高度可達3540公尺。可以快速生長的原因是枝幹分節,其他植物只有頂端的分生組織在生長,竹子每節都在生長,直到竹節外面包裹的鞘脫落,才停止長高,但其內部組織依然不斷的生長。

 

 

 

國畫的梅、蘭、竹、菊稱四君子,各自代表人的一種美德。與竹子有關成語:青梅竹馬、勢如破竹、胸有成竹。竹、松和梅被稱為「歲寒三友」。竹子的空心,被文人引伸為「虛心」,白居易《養竹記》說:「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子的竹節,被引伸為「氣節」;耐寒長青被視為「不屈」;高挺被視為「昂然」;清秀俊逸,被引伸為「君子」。傳說鞭炮發明前,人們以燃燒竹子發出的爆裂響聲驅逐邪祟,所以有竹報平安(竹爆平安)的成語。

 

 

 

天上人間的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

 

費玉清主唱的天上人間,第一句歌詞是「樹上小鳥啼」,漫步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廣場或棧道,樹梢會傳出此起彼落的鳥叫聲,簡直美得不得了。而主題公園旁的新店溪早年是船舶載貨附近產品到各地的重要河流。

 

 

 

歌名: 天上人間

 

作曲: 姚敏

 

填詞: 楊彥歧

 

歌詞:

 

樹上小鳥啼 江畔帆影移

 

片片雲霞 停留在天空間

 

陣陣薰風 輕輕吹過 稻如波濤 柳如線

 

搖東倒西 嚇得麻雀兒也不敢往下飛

 

美景如畫 映眼前 這裡是天上人間

 

青蛙鳴草地 溪水清見底

 

雙雙蝴蝶 飛舞在花叢裡

 

處處花開 朵朵花香 蘭如白雪 桃如胭

 

妳嬌我豔 羞得金魚兒也不敢出水面

 

萬紫千紅 映眼前 這裡是天上人間

 

 

 

鳥種

 

台灣約有五百種鳥類,台北市有兩百八十餘種。在賞鳥人眼中,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自成立以來,因為植物多樣化,加上靠近新店溪,吸引不同種類的鳥前往棲息,因為在公園活動的人較多,且沒有隱密的地方,屬於無法細看的賞鳥景點。惟據相關人士統計,臺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出現二十餘種鳥種,尤其是冬天,隨著避冬而來的候鳥,讓主題公園出現許多美麗的嬌客。

 

 

 

都市三寶或三劍客

 

鳥類是大自然生態中和人類最親近的動物之一,飛翔的美麗,深受人們喜愛。麻雀、白頭翁、斑鳩被稱都市三寶;麻雀、白頭翁、綠繡眼則是都市三劍客。

 

 

 

麻雀

 

麻雀又稱屋簷鳥,閩南語稱厝鳥,長約12公分,背部顏色大部分是栗色,有粗的黑色軸斑;臉頰部有一塊黑色斑點,常讓人誤認為眼睛。腹部的顏色較淡,呈淡灰褐色。雄鳥與雌鳥的體色有些微差異,春天來臨時,雄鳥長出黑亮的婚羽。麻雀性喜群居,跳躍式行走,叫聲變化多端,時而嘈雜不休,時而婉轉動人,讓人懷疑是黃鶯的聲音。主食粟米、粺等。臉頰部位沒有黑色斑點的是山麻雀。

 

 

 

 

 

白尾八哥屬雜食性鳥類,原為竉物,部分人士將其放生,其生活範圍與麻雀重疊,而且有掠食麻雀幼雛的情況,致麻雀有變少的傾向。另說,世界各地的麻雀都在減少中。

 

 

 

白頭翁

 

白頭翁頭頂上有塊大白斑。頭至頸部為黑色,後頭部有一大塊白斑,眼後也有一塊白斑,胸部呈淡褐色,腹部為白色,翼面呈黃綠色。

 

 

 

白頭翁身長約19公分。由額經眼至耳羽成一條黑帶,頭頂白色,像戴頂瓜皮小帽,俗稱白頭殼仔。背部為橄欖褐色,胸部與體側是淡褐色,喉部白色。白色的頭部最為顯眼,繁殖期時,會蓬鬆成冠羽。白頭翁嗓門甚大,「巧克力、巧克力」的叫個不停,尤其在三、四月繁殖期,音色變化多而悅耳,常喧鬧不停,有時鳴聲嘹亮,婉轉悅耳,有時又粗糙嘈雜,呱噪不休,繁殖期為四至八月,巢呈杯形,以枯草、細枝與芒草穗為建材,築於離地23公尺間的相思樹,或築於離地1公尺的芒草,每巢約有三至四個白底褐斑的蛋,鈍端的斑點較集中。

 

 

 

白頭翁生性好動,跳躍式行走,在樹上、天空中互相追逐,城市也常看到白頭翁,在公園四處聚集,喧嘩,白頭翁屬雜食性,接受任何食物,惟偏愛水果,以漿果為主食,兼食昆蟲,也吃米飯、菜餚。白頭翁有一種長得和牠很像的親戚叫烏頭翁,只有頭頂是黑色的,其餘特徵和白頭翁類似,是台灣的特有種,只分佈在台東、花蓮和恆春半島。白頭翁屬於特有亞種,分布地區限於臺灣西部,以台北至楓港為界,以西是白頭翁的地盤,以東是烏頭翁的天下。

 

 

 

大部分白頭翁出雙入對,繁殖期尾聲,可以看到親鳥帶著未成鳥覓食、並把食物送到未成鳥口中的親密鏡頭。

 

 

 

斑頸鳩

 

斑頸鳩為鳩鴿科,俗名朱頸斑鳩、斑鳩、斑甲〈閩南語〉、布鴣仔〈客家語〉,嘴鉛褐色,腳淡紅色,頭頂鼠灰色,頸側至後頸為黑色有白斑點,背灰色,胸腹部淡紫色。以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物。

 

 

 

聲音低沈,似「咕─咕咕-咕」,且重複連續不斷。體長約30公分,嘴鉛褐色,頭頂鼠灰色;後頸下部至頸側為黑色帶有白色斑點如珍珠,又名珠頸斑鳩。尾羽外側黑色,末端白色。翼呈淡褐色,胸腹淡紫色,腳紫紅色。都市頂樓、安全島、公園及校園常可見到。喜歡在地上散步、覓食,常於草地上啄食,性羞怯,飛行速度快,不輸體態比他輕盈的小鳥,常見其低空快速飛行,高速直線飛行與爬升後俯衝的技巧都很高超,倘受驚急飛,鼓翼聲甚大。

 

 

 

綠繡眼

 

綠繡眼全身佈滿翠綠色的羽色,喉部黃色,嘴巴尖細,方便獵食昆蟲,春暖花開時,容易看到牠倒掛樹枝,將嘴伸入花朵中吸食花蜜。「繡眼」的由來是因為鳥眼周圍有白色,好似繡上去的眼圈。

 

 

 

綠繡眼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地,生活在喬木的中、上層,校園、公園都可以看見其蹤跡,常幾隻或十幾隻群聚覓食,會在棲息的樹枝上觀察,發現食物,就飛入空中捕捉。除昆蟲外,喜歡覓食花粉與花蜜。綠繡眼會以植物纖維做碗形巢,每窩產蛋2~4枚,孵化期11~13天。育雛期,極怕受驚擾,一旦發現被干擾 ,便會棄巢而去,請不要接近賞鳥,避免人為因素,致破壞生態及生命的延續。

 

 

 

五色鳥

 

五色鳥分布台灣各地,最高可到海拔兩千八百公尺,因繁殖時會啄樹洞為巢,又名台灣擬啄木,以果實為主食,也吃昆蟲,全身翠綠,翠綠在森林中是很好的保護色。因為頭頸間有黃、藍、紅、黑、綠等顏色,故稱五色鳥。五色鳥的羽毛色彩鮮豔,「叩叩叩……」的嘹亮叫聲,聽起來有如敲木魚,又稱花和尚。

 

 

 

五色鳥築巢的地方極為講究,只在枯木築巢,樹下方乾淨而且沒有雜草叢生,樹上方要有枝葉遮蔭,巢穴既不能受陽光直射,也不能讓西北雨打進來,若發現雨打進巢,就會換個方向再啄新洞。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適合五色鳥築巢的枯木以剌桐和油桐樹為主。假以時日,其生殖季節,免不了將聚集許多攝影大哥、大姊,在這兒尋覓他們的足跡。

 

 

 

生殖活動自三月開始,到八月下旬結束,以六~七月為生殖高峰。估計,孵蛋、育雛到幼鳥離巢至少需一個月,親鳥出門前,會探頭查看四周的狀況;帶食物回來時,也會先在附近的樹枝稍作停留,確定沒有安全顧慮,才快速鑽進巢中。採一夫一妻制,夫妻常會一起「合唱」,即兩隻鳥對應、前後搭唱。

 

 

 

各種鳥類

 

喜鵲與烏鴉同屬鴉科,鳴聲不好聽。古人說:「喜鵲報喜,烏鴉報憂」,但兩者的叫聲卻極為相近,屬雜食性,常啄食昆蟲類、爬蟲類、鼠類、小禽類、鳥卵、芻鳥與軟體動物,也取食漿果及種子。繁殖期為三月至八月,巢頗為粗糙,常掛在高高的樹上或竹林,巢外為枯枝,內部以柔軟的小草及羽毛為材料。喜鵲經年使用同一個巢,秋冬期間,是修巢的季節,所以體積逐年增大。生四至五枚淡青色,雜有褐色斑點的蛋。大捲尾以單獨活動為主,偶爾三五成群的聚集覓食。覓食時,一隻在地上啄食,另一隻在樹上擔任守衛,似乎在告訴人們,分工合作的重要。

 

 

 

童謠

 

阿啾箭

 

阿啾箭,阿啾唧,

 

上屋叔婆作生日,毋知愛分捱去,

 

亦毋分捱去,害捱打扮兩三日。

 

【註解】(1)阿啾箭:烏秋,大卷尾鳥的俗稱

 

 (2)阿啾唧:烏秋的叫聲  (3)毋知:不知道

 

(4):  (5)分捱:給我  (6):  (7):

 

 

 

 

 

蝴蝶

 

蝴蝶是錘角亞目物種的總稱,以美麗的色彩和優美的飛舞姿態著稱。身上長有大而耀眼的翅膀,翅膀色彩鮮豔,有由各種鱗片組成的花斑。

 

 

 

蝴蝶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從卵開始,從卵孵化的幼蟲會先將卵殼吃掉,再尋找植物作為食物。經過幼蟲、蛹、成蟲期,每個時期的形態差異甚大。不同種類的蝴蝶,生活週期也不一樣,如紋白蝶一年可生十餘代,而深山粉褋,一年僅生一代。

 

蝴蝶與蛾同為昆蟲綱鱗翅目的家族,蝴蝶在白天活動,休息時四翅合攏豎立在背上,或完全展開平放,弄蝶科蝴蝶又有另類的休息形態。蝴蝶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角,是與蛾類的主要區別(蛾的觸角形狀多樣,通常較平滑。)。

 

 

 

除南極洲等寒冷地帶外,約有28,000種蝴蝶,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品種最多。最大的蝴蝶——亞歷山大鳥翼鳳蝶 (Ornithoptera alexandrae)展翅可達280公分,最小褐小灰蝶(Brephidium exilis)只有1.6公分。蝴蝶的幼蟲以農作物為主要食物,故不似蜜蜂般受歡迎。台灣是蝴蝶王國,南投埔里和高雄美濃盛產蝴蝶。

 

 

 

兒歌

 

蝴蝶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
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
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
你會跳舞,它有甜蜜。

 

 

 

松鼠

 

松鼠的身體和尾巴一樣長,有力的後腳讓他可以輕鬆的奔馳跳躍,因為樣子優雅而受到遊客的喜愛。尾巴是攀爬、跳躍的平衡器,利用四肢的利爪刺進樹皮,作為支撐點,然後挺身向前,使前腳著地,抓住樹皮,再縮起後腳,繼續向前,在樹幹攀爬快速移動,一秒的速度可以超過20公尺

 

 

 

台灣的松鼠,大部分身體背部毛呈灰褐色,腹部栗赤色,尾部毛長且膨鬆,動作靈巧,常見其活蹦亂跳的在樹上爬來爬去,常半舉起身體,四處張望一陣子再繼續前進。但停在地上的時間很短,穿過地面時,會在途中的每一棵樹下停留一會兒,並爬上樹幹四處張望,再迅速下到地面,跑向另一棵樹,一站一站的到達目的地。倘覺得安全受到威脅,就保持警戒,或躲起來,或靜悄悄的爬到樹頂或鑽進附近的窩巢躲藏好幾個小時。

 

 

 

針葉樹的果實是松鼠的主要食物,偶爾也吃蕈類、漿果、昆蟲、植物的嫩芽,或剛出生的小鳥。常見其坐在枝條,用前腳攫取能夠搆得到的果實,倘搆不到,便伸長後腳,採到果實,再坐回原地,雙手捧著,上門牙撐著,由下門牙啃咬,把果實咬出一個洞後,將下門牙插進洞裏,運用靈活的下顎肌肉,把果實撐開來享用。為了預防冬天食物缺乏,松鼠有貯藏食物的習慣,把果實藏在樹的基部、樹洞、或舊鳥巢。

 

 

 

松鼠的眼睛銳利,視野寬廣,但分辨顏色的能力不佳。利用頸部舉起、放下等動作,計算距離的遠近;利用身上長毛和樹上枝條的接觸,感覺外界的情況。喜歡在高大的樹叉處築巢,通常距地面515公尺。巢由苔蘇和樹枝築成,呈圓形,直徑約50公分,巢高約30公分。主要出入口朝下,另有一個較小的逃生口朝著樹幹。除自己築巢外,有時也佔用舊鳥巢,尤其是烏鴉巢,在底部鋪上土壤作窩,有時也築好幾個巢供儲藏食物或睡覺用。

 

 

 

春、夏兩季是松鼠的生殖季節。雄松鼠隨時準備和侵入雌松鼠地盤的敵人挑戰。經過劇烈競爭,再和雌松鼠交配。雌松鼠懷胎約40天,一次生產38隻小松鼠。小松鼠出生時全身無毛,體色粉紅,耳朵和眼睛閉著。約20天,全身長出毛來;一個月後,眼睛才睜開;兩個月後斷乳,隨母親出外覓食,810個月完全成熟。

 

 

 

小松鼠  兒歌

 

小松鼠,大尾巴, 搖一搖,嘩啦啦!
大尾巴,小松鼠,晃一晃,呼嚕嚕。
小松鼠,尾巴大。小松鼠,大尾巴。 

 

 

 

 

 

 

 

 

 

室內導覽參考資料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有三座建築,第一座是文化活動中心,第二座是戲棚。

 

 

 

義民爺

 

傳統民俗,自盤古開天闢地就開始造神,封神的時間以明朝為最,封神演義的封神榜,封了365位神明,其中不乏家喻戶曉者,如財神爺、註生娘娘或哪咤三太子。惟這些神明生前,部分幫助文王和武王,部分幫助紂王。就傳統思維論,幫助文王和武王的是好人,幫助紂王的是壞人。壞人被封神的原因在於死難者全部是忠於國君的忠臣義士,因而被封為神,享受後人的香火供奉。

 

 

 

客家鄉親祭拜的神明和漢人祭拜的神明大同小異,和閩南人拜的也差不多,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觀世音菩薩、關公、媽祖、三官大帝、灶神、土地公、義民爺、城隍爺……等,但台北市客家文化活動中心大廳擺設有桃、竹、苗地區客家鄉親信仰的義民爺,義民爺的神案仿新埔義民廟,雖然未設香案,卻設有鐘和鼓,幾乎每位進入文化中心的客人,都會向義民爺神案行鞠躬體,至少會行注目禮。

 

 

 

台灣先民以泉州、漳州和客家人為主,據198912月出版漢聲雜誌第23期第15頁,日人在1926年統計台灣人口,泉州籍者占46.8%,州籍占35.2%,客家籍占15.6%。大部分具有強烈的地緣意識,遇到民變或械鬥,亂民攻佔家園暨劫掠財產時,即組成鄉勇或團練保衛家園,不乏因而犧牲生命者,這份為公義而抵抗外侮的作為,受到後人的尊崇。

 

 

 

義民是指講究義氣又勇敢的人。清領初期,台灣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械鬥、民變幾乎無日無之,有許多人為了保衛家鄉而犧牲生命,清朝乾隆皇帝對漳、泉、客、原四籍墾民保鄉衛土的義行頒發匾額,客籍義民獲頒「褒忠」匾額、泉州籍義民頒「旌義」、漳州籍義民賜「思義」,原住民頒「效順」。

 

 

 

客家先民感念為保衛鄉土而犧牲生命的鄉親,視其和自己有血脈淵源的親人般予以祭拜,咸稱義民爺,歷經演變,轉化成義民爺信仰。政府訂農曆七月二十日為「義民節」。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因收葬客家子弟的忠骸,被視為義民爺總廟。而台北市客家鄉親自1988年起,每年在台北市舉行義民祭典,因為主事者與客家鄉親的熱忱,使得活動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

 

 

 

台北市客家鄉親自1988年起,每年都舉辦義民祭典,歷經民辦、官民合辦,乃至完全由官方以嘉年華會方式舉行.1988年,台北市第一次客家義民祭典的位置是大安森林公園近新生南路和和平東路交叉口。歷年辦理的地點不同,但自2011年起,固定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舉行。2015年,奉台北市客家社區大學之命,率領關心客家發展的朋友一起找尋客家人的足跡,走台灣油杉社區線時,即到大安森林公園尋找第一次舉辦義民祭典的地方,和參加第一次祭典的許多鄉親一起合影留念。.

 

 

 

新埔義民廟

 

1786(乾隆51)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部將攻陷竹塹城,其部眾所過之處,燒殺擄掠,在桃、竹、苗墾拓的客家先民組成保衛家園的義民軍。事件平定後,鄉紳王廷昌出資四處撿拾殉難者忠骸,並和林先坤、黃宗旺、吳立貴等為兩百多位客籍、泉籍暨平埔族的義民建塚。再經戴禮成三兄弟捐地、王尚武捐資建廟,1790(乾隆55)年,義民亭竣工。

 

 

 

1862(清朝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姜殿邦和劉維翰等募集鄉勇,陣亡屍骸百餘具亦收埋於新埔義民廟。

 


新埔義民廟每年舉行義民爺祭典。最初,由王廷昌等四姓首事輪祭,清朝道光年間,廟產由湖口等四大客莊輪流管理,祭祀則由桃園、新竹十三客莊聯莊輪祭,形成獨特的義民爺祭典,最後演變成十五聯莊輪祭。日治後期,隨著客家人的二次移民,義民信仰遍佈台灣各地。據新埔義民廟統計,台灣各地由該廟分香的義民廟有四十餘座。

 

 

 

義民祭是新竹、桃園十五大庄輪值區的盛大活動,它代表客家人淳樸、敦厚、熱情、好客的性格,更傳承客家人忠孝節義的精神。參與輪流值年的十五大庄,分別為新竹縣六家、下山、九芎林、大隘、枋寮、新埔、五分埔、石光、坪林、關西、大茅埔、湖口、溪南,桃園市的新屋、楊梅、觀音等。

 

 

 

美國移民博物館

 

愛麗絲島(Ellis Island)位於美國紐約的一個小島。與自由女神像所在地的自由島相鄰。18921119541112日間,美國移民管理局設於該島。許多歐洲人為了躲避宗教迫害、政治壓迫及貧窮的生活,1,200多萬名移民經由愛麗絲島到美國,展開新生活;然而,穿越愛麗絲島通常代表了一趟漫長又艱辛的旅程,而新來乍到的移民必須在隊伍中等待多時、忍受醫療檢查及回答移民官員的問題。1990年代,埃利斯島上的移民管理局改建為移民博物館,每年要接待2萬人次的參觀,由館員或志工輪流講述12百萬從愛麗絲島進入美國移民的生動故事。

 

 

 

 

 

皮箱

 

台灣自古就是移民社會,先民渡海來台,歷經千辛萬苦,俗謂:三在、六亡、一回頭。但客家先民的移民過程有過之無不及,有歌為證:

 

 

詞曲:涂敏恆
唐山過台灣 無半點錢
剎猛打拼耕山耕田
咬薑啜醋幾十年 毋識埋怨
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
兩三百年無改變
客家精神莫豁忒 永遠永遠

時代在進步 社會改變
是非善惡充滿人間
奉勸世間客家人 修好心田
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的人
就像恩的老祖先
永久不忘祖宗言 千年萬年

渡台悲歌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沒人轉,台灣所在滅人山。客頭說道台灣好,賺銀如水一般了,口似花娘嘴一般,親朋不可信其言,涓定良時併吉日,出門離別淚連連,告別門親併叔祖,直到 橫江就搭船。上了船來尋店歇,客頭就去講船錢,各人現銀交過手,錢銀沒交沒上船。到了台灣才知慘,一儕又愛兩百錢,少欠船銀沒上岸,家眷做當在船邊。走上嶺來就知壞,看到茅屋千百間,恰似長山屎缸樣,乞食寮場一般般。各人打算尋頭路,或者僱工做長年,可比長山賣牛樣,任人挑選講銀錢。烏蠅狗蝨官裨惡,日夜沒眠真可憐,沒眠沒帳任蚊叼,沒被沒骨任凍寒。年頭算來年尾去,算來又欠頭家錢,假如愛走被作當,假如晤走仰還錢。年三十日人祭祖,心中想起刀割般,上無親侍下無戚,頭家屋家過新年。初一聊到初四止,除扣 人工錢一千,搶人晤過係按樣,台灣一府全老奸。人講台灣出米穀,屙膿滑血花娘言,講著食來目汁出,手端飯碗氣衝天。一碗飯沒百粒米,一塊番薯大大圈,台灣番薯食一月,多過長山食一年。頭餐食了晤肯捨,又想留來第二餐,火油炒菜喊享福,想食鹹魚等過年。福佬人家真賺錢,每日三餐五大盤,日日聊上又聊下,酒酒肉肉堆滿山。沒愁沒慮真快樂,屋家坐著收租錢,日日夜夜夜夜日,食酒唱歌晤知 年客人之家真在過,難得一日食三餐,雞啼起身做到暗,歸日辛苦沒日閒。肚飢吞燥口瀾水,嘴渴望水望穿天,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按樣透長年。落霜落雪風災雨,頭燒額痛沒推懶,十分辛苦做晤來,睡日眠床除百錢。各人輕些就愛做,行路都還打腳偏,換衫雞啼起身洗,衫爛褲爛夜補連。缺崎上山揩樵賣,一日算來沒百錢,除踢三餐食飯銀,剩到晤成幾仙錢。大秤百斤錢一百,壓到肩頭酸又彎,併去併轉三鋪路,轉到來時兩三更。奈何又著同人做,又著同人做長年,睡到子時下四刻,頭家又來被單掀。長山一年三度緊,台灣日日緊煎煎,出門行路看晤到,腳指踢出血連連。天下耕田用腳踏,台灣耕田用手 耙,走盡江湖晤識見,恰似烏龜上石灘。雙手用爬腳用剪,天光跪到 日落山,面項一身泥鬼樣,閻王看到一身驚。迎婚嫁娶去恭喜,未見一人有鞋著,赤腳短衫連水褲,洗身手帕半腰纏。人客爭先沒讓人,搶食就像餓死鬼,若是傳回長山去,當面畀人呸口瀾。台灣有錢係大 爺,出門三步人人騰,一朝沒錢就各樣,路巷相逢沒見面。一有病痛就等死,愛請先生又沒錢,死到草竇沒人問,出心之人草席捲。絕呀 絕時天呀天,不該信人過台灣,台灣之人好辛苦,長山之牛好清閒。登時出門想千萬,晤知送命過台灣,台灣此係滅人山,千百人去沒人還。歸家講到台灣好,就係花娘婊子言,叮嚀叔姪併親戚,切莫信人 過台灣。每有子弟愛來者,打死連棍丟外頭,一紙書音句句實,並沒 一句係虛言。

 

 

 

冒險犯難的移民

 

每位移民都有部心酸血淚史,甚至可以寫成一部看不到盡頭的小說。義民爺神龕旁,置有形式、大小不一的行李箱,展示先民跋山涉水,到台灣尋找移民夢的圖騰。就先民冒險犯難的精神觀察,因為他們的冒險犯難才有爾後的美麗願景。

 

 

 

1925年生的溫送珍於1940年左右自故鄉苗栗縣南庄鄉到台北打拚,依他八十大壽的詩作:「打起包袱出外鄉,舉目無親好淒涼;幾多寒霜苦奮鬥,開創事業喜洋洋。」,告訴時人,客家鄉親早年移民他鄉的標準配備是包袱,不是皮箱,這裏陳列的皮箱,表徵客家先民遷徙的特色,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藍染

 

藍染是用大菁(山藍)、蕃菁、木藍等植物的藍色染料染的布,再裁製成的衣服,是客家婦女傳統穿著的藍衫。製作藍衫的布料,需經過採藍→製藍→建藍→染藍等多道流程才能完成。

 

 

 

藍衫是客家先民傳下的服飾形態,稱為長衫、藍衫或大襟衫。長衫是指衣服的長度長及小腿;藍衫是指布的顏色為藍色;大襟衫則是指開襟的剪裁而言。南部客家人以藍染技術著稱,服飾以藍衫為主。

 

 

 

日治時期,政府為提升婦女的生產力,要求婦女改穿短衫,致藍衫受到限制。光復後,美濃、高樹、竹田、內埔等鄉下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穿著傳統藍衫的婦女,因而被視為客家傳統。事實上,出身桃園新屋的台北散步者兒時(1950年代),親見母親為長輩製作大襟杉。

 

 

 

 

 

客家花布

 

相較南部客家婦女穿著藍衫,北部客家婦女的穿著以客家花布為主,而今,兩者都成為代表客家意象的布。晚近,客家鄉親結合傳統與時尚,將客家花布變成兼具時尚和美感的文創商品。

 

 

 

日治時期,將花布引進台灣,因為顏色鮮豔,品味高尚,而受到大家的歡迎。雖然閩南人也用花布,但花布在客家鄉親有意無意的宣導暨使用下,已成為代表客家特色的象徵。另有傳說:因客家人窮,將剩下的布拼湊成衣物、背包……,因而成為花花綠綠的花布。

 

 

 

傳統雖然可以創造,但形成的原因往往來自無心插柳,甚至是多數人的集體創作。客家花布得以蓬勃發展,創造苗栗南庄桂花巷的文創大師曾年有是重要的推手之一,2007年,他在桃園推廣十個客家花布文化創意產業學院,教導學員利用花布、針線、裝飾品,讓客家花布製作的成品打入市場,並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

 

 

 

 

 

油紙傘

 

台灣油紙傘最有名的產地是高雄市美濃區。因為客家話的「紙」和「子」同音,故女兒出嫁時,嫁妝會包含兩把紙傘,有「早生貴子」的寓意,另「傘」字有五個人字,象徵多子多孫;傘面張開後形成圓形,且「油」與「有」諧音,亦有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寓意。部分地方,男子16歲舉行成年禮時,也有贈送一對紙傘的習俗。

 

 

 

油紙傘的傘軸意取中空正直,無私無邪。圓形的傘面則取其「圓滿」之兆,象徵婚姻圓滿成就;另外送傘陪嫁亦有表示用來遮日避風防雨,驅惡避邪的意思。其他的陪嫁文物有五色衫褲、梳妝台、腳桶、尿桶、門簾席、木箱或皮箱,富貴人家的嫁妝另有金銀首飾、綾羅綢緞及被褥毛毯等。

 

 

 

風鼓

 

風鼓用木板製成,分為鼓葉、板紐、仰斗、斜漏嘴及出風口,下方以四根木柱支撐,早年用手搖式。曬乾的稻殼,通常附有土塵、雜物、秕殼、空殼,農民利用風鼓,將雜質吹出,結實的榖粒經由斜漏嘴流出來。

 

 

 

 

 

 

 

使用風鼓時,將穀物由漏斗倒進斗內,搖動風扇搧風,打開漏斗開關讓穀物下漏,藉著風力把下落穀物中的細屑向前吹,穀物則從斜坡掉入預備好盛放的容器(米籮)內。

 

 

 

開口獅

 

開口獅散布台灣各地,因為舞獅的人以客家鄉親居多,而被稱為客家開口獅。出現在慶典、祝壽、開張等場合,其特點是嘴巴可以開合,也是唯一可以進入廟宇的獅子,台灣獅或廣東獅都不可以進入廟宇。亦有以舞獅鍛練體魄,培養團結精神者。

 

 

 

傳統民俗,認為舞獅的獅子是獅神,相較於廟裏供奉的主神,獅陣在廟會時,獅神要向廟參拜,先向主神參拜,再向廟參禮,兩邊有石獅,行獅對獅行禮,再跟龍柱參禮,起來再跟天公爐參禮。其中,僅開口獅可以進到廟裏。

 

 

 

開口獅可以進廟的原因,傳說,皇太后久病不癒,夢到一雙金獅來探病,不久即不藥而癒,皇帝下令找金獅,待皇太后確定開口獅就是夢中的金獅,皇帝遂下令,開口獅可以進入廟門,並成為通例。

 

 

 

客家獅又稱開口獅、布家獅、盒仔獅等等,因獅頭酷似豬頭,也有人叫它豬鼻獅,最大的特點是開合自如的大嘴巴為橫嘴。緣於客家人四處為家,以獅頭賣藝,具有嘴大吃四方的寓意,後來將獅嘴改為方形。舞獅時,上下,上、下閉合,寓意嘴巴一開,金銀財寶就進來。與台灣獅左右搖動不同。

 

 

 

八仙桌

 

八仙桌,又名拜桌,四邊長度相同,但桌面邊長最少要有0.9公尺,桌面邊抹做得較寬,攢框打槽,以木板做面心板,面心板通常為兩拼,桌面心後面裝托帶,以增強其牢固度及承重度。每邊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俗稱八仙桌。

 

 

 

八仙桌結構簡單,用料經濟,一般民家使用的八仙桌,僅有腿、邊、牙板等三個部件,是最實用的傢俱。分有束腰與無束腰兩種形式,有束腰的工藝是在桌面下部有一圈是收縮進去的,無束腰的八仙桌是四條腿直接連著桌面。

 

 

 

 

 

 

 

相傳,八仙結伴雲遊四海,每到名山大川,就找個居高臨下的地方,聚石為桌,飲酒啖果。有一天,八仙拜訪杭州畫家吳道子。吳道子正在作畫,忽見八仙來訪,熱忱的接待,眾人落座飲茶,談天說地,好不高興。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吳道子招待八仙吃晚飯。遂吩咐下人準備酒菜。

 

 

 

客廳竟然沒有可以容納八人的大桌,吳道子靈機一動,大筆一揮,在客廳中畫了一張四角夠八個人坐的方正桌子,眾仙心領神會,呂洞賓用手一指,畫中桌就變成方正的桌子。隨後,還連連點指,九張圓凳出現在桌子周圍。酒菜上來,眾仙和吳道子推杯換盞,賓主盡歡。席間,呂洞賓問吳道子:「您畫的桌子很實用,可否賜知叫什麼名稱?」吳道子說:「我為眾仙而作,就叫八仙桌吧!」,因而被沿用。到了明代,八仙桌的造型已甚為完善,並發展為有束腰與無束腰兩種形式。

 

 

 

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是客家音樂的代表。八音是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客家人自中原遷徙到台灣,沿途吸收各地的民間音樂,演變成特殊的曲調,稱為客家八音。最重要的功能是祭祀、迎賓與宴饗,演奏的形態分為吹場與弦索,主要樂器是嗩吶。

 

 

 

吹場分為大吹場、小吹場。大吹場以大嗩吶為主,鑼鼓為輔;小吹場以小嗩吶為主,絲竹鑼鼓為輔。弦索也分為兩類,絲竹樂器合奏者,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多為弦譜、民間小曲;另一類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有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等。

 

 

 

客家八音令人驚異之處,在於嗩吶的表演技巧暨包容性:所有樂種的音樂,無論樂器或曲目皆可納入客家八音的範圍而不會格格不入。

 

 

 

竹編

 

竹編的材料以桂竹、孟宗竹為主,創始於元末、明初,農業社會利用竹材編製農具或生活用具,如畚箕、籮筐、雞籠、竹簍、竹掃把、竹扇、吊籃等,提升其生活品味。

 

 

 

縫紉機

 

縫紉機,又稱裁縫機或縫衣機,是製作衣服的機器,將紡織品或其他材質的物品用線縫在一起,提高紡織和製衣產業的生產效率。對台灣的工業、對外貿易、經濟發展及國際知名度,都有卓越的貢獻。

 

 

 

 

 

縫紉機可以減少製衣工廠手工縫紉的工作量,是傳統農村家庭主婦的主要機器嫁粧之一。一般人認為是英國人Thomas Saint1790年發明的,但也有人說是美國人發明的,最初的動力是手揺。改用腳踏為動力的時間是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腳踏式縫紉機。1889年,勝家發明了電動驅動式縫紉機。

 

 

 

 

 

猫頭鷹

 

貓頭鷹是鴞形目的夜行性動物。超過130個種。除南極洲,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台灣至少有12種。

 

 

 

體形大小不一,體長可達90公分,也有不到20公分者。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耳孔位於頭部兩側,分布和形狀不對稱,方便其在黑暗中確定聲音的來源。瞳孔很大,光線容易入眼,適合夜間活動。

 

 

 

因為眼睛無法向不同方向轉動,看不同方向時,要轉動整個頭部,故頸部可旋轉270度。大部分棲息於樹上,部分棲息於岩石間和草地上。晝伏夜出,白天隱匿於樹叢岩穴或屋檐,不容易看到。

 

 

 

大部分猫頭鷹採一雄一雌配對,育雛時,雄雌共同負責。繁殖期間,不自己築巢,利用樹洞、岩穴或其他鳥類的棄巢孵卵育雛。以昆蟲、蚯蚓、蛙、蜥蜴、小型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為食物。

 

 

 

 

 

灶神(司命真君)

 

人認為灶神是掌管廚房的神明,事實上,祭灶神象徵祈求降福免災厄的意思。客家鄉親拜的恩主公中,除關公、呂洞賓外,是灶神。

 

 

 

商朝,民間即供奉灶君,漢朝,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霤神被列為五祀,灶神的全銜「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灶王」。東廚是庖廚。台灣以灶神為主神廟,僅新竹縣五指山的灶君廟。

 

 

 

 

 

東漢孔安國說:「灶神以平時錄人功過、上表於天、當祀之以祈降福祥。」表示灶神除掌理東廚外,負責稽察這家人的善惡。

 

 

 

傳統農家,在灶上設灶神,最好供奉在廚房南面,亦有讓其坐在東面。祭拜方式,可早晚上香,或在夜晚才上香。農曆八月三日是灶神的生日,民間習俗,以素麵清茶,燒金點燭,焚香祭拜。

 

 

 

灶神的身世傳說:

 

東漢.許慎《五經通義》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搏頰,字卿忌。」。唐朝《酉陽雜俎》謂灶君:「名隗,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名卿忌;一日,灶神名壤子也。」有民謠說:「灶神王爺本姓張,一碗清水三灶香。」。

 

 

 

有說炎帝神農氏死後被玉帝封為灶神,《淮南子》上記載:「炎帝作火官,死為灶。」。也有人說灶神是燧人氏,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

 

 

 

有說灶神是顓頊的兒子,《周記》上記載:「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或說灶神本是天神之一,因疏於職守而被貶凡間,在廚房任職,如偷懶就不能返回天庭。

 

 

 

灶神亦是民間傳說,人死後,轉變為神的主要例子。

 

傳說灶神非常窮,甚至將妻子賣掉,淪落為乞丐,由妻子濟助三餐,後來覺得非常羞愧,投入灶中燒死。其妻為紀念前夫,在灶頭立神位,朝夕祭祀,謊稱祭灶神。別人見她諸事順遂,不疑有他而仿傚,漸漸成為習俗。

 

 

 

傳說張姓夫妻家貧又遇荒年,妻子被迫改嫁富人為妾。富人派妾負責賑災濟貧,開賑當天,前夫來領飯食,還沒輪到他,飯已派完。第二天,從後面先派發食物,輪到飯亦已派完。第三天,決定從中間派發食物,仍未見前夫,原來他餓了幾天,已死了。女人悲傷之,自縊殉情。玉帝憐這對夫婦,封張氏為灶神,夫妻同管人間廚房事宜。

 

 

 

傳說,灶神的脾氣不好,民間恐懼灶神生氣,盡量奉承,傳說其曾玉皇大帝掌管被貶到人間,有一肚子委屈,稍有不快就發脾氣,民間怕她盡量奉承。

 

 

 

傳說,灶神姓張名隗字子郭,人頗英俊,貌若美女,但惰,好逸惡勞,嗜食美味,又十分好色。原在天庭當廚,因偷窺王母娘娘侍婢美色,以致煮焦佳餚,乃被貶到人間當灶君。人間下廚者皆女人,可讓他看個夠。

 

 

 

藉由死亡的轉化,灶神從死前的窮人,變成為送財招福的財神。灶在傳統社會,除代表原始民族對火的崇拜外,也象徵一家的興衰及財富的多寡,因而成為民間祈求財富的意象。

 

 

 

灶神除掌管人們飲食,給予人們生活便利外,主要職責是考察一家行事的善惡。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再向玉皇上帝報告。十二月廿四日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敬灶全書》說,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據說被灶神舉告者,大過則減壽三百天,小過也要折壽一百日。

 

 

 

民間謝灶,有「官三」、「民四」、「鄧家五」的說法,「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百姓,年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家,在年廿五舉行。台灣一般人謝灶以年二十四晚上為主,也有人在年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用又甜又黏的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用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讓他難開口說壞話。也有人用酒糟去塗灶神,稱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卑少打小報告。

 

 

 

祭灶神時,需擺齊供品,再焚香祭拜,第一次進酒時,先向灶神禱告,完畢後再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後,撕下舊的灶君像,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神上天的儀式完成。焚燒紙糊的馬,作為灶君上天的坐騎,此外,需準備黃豆和乾草,作為灶神和馬的乾糧、草料。焚香、叩首後,從灶坑抓幾把稻草灰撒在灶前地面,並喃喃叮嚀:「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的話,希望灶神向玉皇上帝奏報這家一年來所做的善事,不要講壞話。

 

 

 

過年前送走灶神,但要記得在來年正月初四(一說除夕夜)把灶神接回來。接灶神的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貼新的神像,或寫張司命真君,象徵灶神回來即可。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我們採用的說法和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有關,傳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使時,因為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巾山、明山和獨山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因而停止水患,韓愈便奉這三座山為三位山神。北宋年間,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協助宋軍,宋太宗遂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以其被封為神的過程來說,戰時,是保家衛國的忠臣義士;平時,為人民消災解厄,保護身家性命的神明。

 

 

 

我們知道,信仰神明人數的多寡?人的關係最重要。語云:團結力量大。個人的力量終屬有限,如何擴充三山國王信仰在都會地區的影響,傳統和創新都需要,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我們認為三山國王信仰發展的第一功臣,應推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自客委會成立以來,每年的三山國王祭典,因為主事者認真規劃,經由熱心鄉親的配合和參與,而有凝聚鄉親向心力的積極作用。

 

 

 

籤詩

 

幾乎每家廟宇都設籤詩,做為信眾向神明請教吉凶禍福的工具。台灣廟宇的籤詩尺寸,通常是長1215公分,寬4公分的白色或粉紅色薄紙,主要印有供求籤者解惑、祈福用的押韻詩句。

 

籤詩來源甚早,傳說,漢朝就有類似籤詩的籤文供信徒取用。根據宋朝出版的《玉壺清話》記載,彼時求籤活動已甚為流行。寺廟依不同籤詩數量,將籤詩分為「雷雨師一百籤」(100首)、「六十甲子籤」(60首)、「觀音一百籤」(100首)與「觀音廿八籤」(28首)。從上上籤到下下籤有九品吉凶等級。

 

 

 

現代籤詩,大部分加註解,記載信徒求籤的目的,或代表神明回答的意義。另有「吉」、「中」、「平」、「無」,代表示神明的回答。

 

 

 

范姜古厝

 

台灣各地的客家宗祠被指定為古蹟者,至少有十處,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卻將范姜祖厝的圖案置於文化會館,源於范姜是有情有義的複姓,范姜家族富於貲財後,重視教育,日治大正年間,范姜新栽率先到日本讀大學,後繼者近三十人,新屋第一個考上國立台灣大學的范姜新淇,後來也到日本留學,返國後,引進日本人壽保險制度,為台灣培育許多優秀壽險人才,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加上范姜祖厝保留的建築具歷史意義。1985年,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的范姜古厝立面源自范姜祖祠,燕尾脊(或稱翹鵝)屋頂是最大的特色。燕尾脊是指房屋主脊朝上微彎、兩端外延向上翹起並分叉的曲線,形如燕子尾,流行在閩南、台灣。閩南式燕尾有單層、雙層兩種不同的細緻結構,尤其是雙層的燕尾,就像是一大一小的兩雙翅膀,彷彿屋脊上振翅飛翔的鳥兒。民間傳說,燕尾只有官方或中舉人以上的家族才能使用。許是天高皇帝遠,北部地區的規定較為宽鬆。

 

 

 

屋簷下的石製基石,是家族成員交換意見和閒聊的「座,禾埕旁有口井,公共意象大於實質,亦在告訴大家,乾淨水源的重要,往往水井也是家族間的情報交換站;牆上有書卷竹節窗,主要寓意是希望子孫認真讀書,而且要像竹子一樣長得快,待人謙虛,做人處世要有節氣。

 

 

 

「范姜」是台灣第四大複姓。清朝初年,廣東惠州府人范集景娶妻雷氏,生子范文質。范集景早逝,雷氏帶著孤子再嫁姜同英。范文質感念繼父對他視如己出,娶妻生子後,為報答繼父養育之恩,將五個兒子都冠上范姜複姓。1736(乾隆元)年,范文質的二兒子范姜殿高來台,在新屋開墾,其餘四個兄弟亦先後到新屋,讓范姜複姓在台灣開枝散葉。1855(清咸豐五)年,范姜家族在新屋建祠堂,今貌大部分改建於日治時期。

 

 

 

范文質首先向諸羅縣取得墾照,建立「姜勝本墾號」,開墾區域東至營盤腳(楊梅區上田里),西抵石牌嶺(新屋區石牌里),南以社子溪為界,北達大堀坑(觀音區大堀里)。經過家族的努力,使荒野變成良田,吸引其他墾拓者遷入新屋。

 

 

 

 

 

 

 

 

 

范姜古厝位於新屋中華路110巷內,門牌依序為12369號。9號范姜宗祠,被指定為三級古蹟,其餘四棟未被列為古蹟。祖堂前有廣大的停車場,停車場旁有個香爐。

 

 

 

范姜祖堂的規模最大,屬於兩進一落的格局,前後堂的屋脊皆為燕尾式。據說前堂建於咸豐五年,後堂建於1911年,供奉祖先牌位。

 

 

 

閩客移民都有堂號,客家堂號的寫法,南北有別,六堆地區的堂字寫在中間,北部地區則由右至左,范姜家族起自清朝,故沒有堂號,以「陶渭」為家號。范姜祖堂川堂門楣匾額是「陶渭流芳」。「陶」代表陶朱公范蠡,是范姓的祖先;「渭」代表在渭水之濱釣魚的姜子牙,是姜姓的祖先。許多生意人供奉陶朱公范蠡的塑像,稱為文財神。司馬遷讚美范蠡: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6號古厝的門額寫著「陶渭高風」。6號古厝卵石的牆基,配上大塊橘紅磚牆,左右護龍則是白灰外牆,質樸而不失典雅。正廳外牆兩側的書卷竹節飾窗,呈現書香氣息。三合院外,還有前院,前院經過美化,鋪花圃,立石雕,環境雅致怡人。

 

 

 

3號古厝以雕飾精緻著稱。門額用交趾陶製成「陶渭流芳」的門匾,正門屋簷下也有交趾燒貼成的雕飾。正門兩側有細巧的磚刻圖飾,左右護龍的屋脊馬背也都有精緻的雕飾。中庭則以青石鋪成,此外,卵石牆基及牆腳柱石,都極為精巧。

 

 

 

 

 

 

 

2號古厝與3號古厝相鄰,但房屋坐向不同。左彎巷道後,才來到2號古厝三合院的正門。這間古厝的格局雖小,屋牆全以白灰粉刷為主,正廳供奉孔子像。說來有趣,其後代子孫從事教育者也多於其他各房。

 

 

 

古厝左右護龍馬背牆面的紅磚雕飾,院埕地面、前埕門牆的洗石子石材,是日治時期的建築型態,使這間古厝呈現兩個時代的建築風貌。

 

 

 

1號古厝有燕尾脊,屋牆採用淺橘色面磚。古厝正廳屋脊兩端有翹起的雙燕尾,是另外三間古厝所沒有,早年,三房在這兒設公廳。因為建築毀損而被改建。

 

 

 

 

 

客家老宗祠

 

廖家祠堂

 

廖家祠堂稱崇遠堂,位於雲林縣西螺鎮福興里福興路222號。內政部於1985年指定其為三級古蹟。

 

 

 

清康熙年間,廖氏先民由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來台,在二崙一帶墾拓,隨後同鄉族人陸續來台,散居西螺、二崙、崙背、土庫一帶,經歷代族人的墾拓,以七崁箴規為名,發展出七大部落,有如南部高屏的客家先民,以結庄聯防形成六堆文化,廖家先民基於宗族制度所形成的七崁文化。

 

 

 

1846年(道光26年),廖秋紅等八人捐資購置田產於下湳地區,1848年,創建祠堂,翌年完工,即崇遠堂之前身下湳「繼述堂」。每年春秋二季祭祖,平日作為教化宗親子弟的場所。

 

 

 

1924年,廖重光、廖富淵、廖學昆、廖旺生、張崇岳等組成建築委員會,總司宗祠興築計畫,赴台中、台北觀摩張廖家廟、林氏宗祠、陳氏宗祠等建築形式。延攬著名匠師參與工程,如西屯廖老番負責廟體設計與主持大木總工程,豐原張文貴負責土水(泥作),廖伍負責剪黏工事,加上當地人工填溝開圳,改變水路地貌。

 

 

 

1926年秋天興建,1928年春完成,總工程費14萬元。現存宗祠為1955年再度整建,三川殿為五開間立面,屋頂採斷簷升箭口作法,中港步口為「凹壽」,並以一對龍柱與石獅形成中央視覺焦點,正殿前有三開間的軒亭拜殿是主要祭祀空間,整座建築之木作、門扇與石作部份,雕飾、彩繪都極為莊嚴華麗。

 

 

 

張廖家廟

 

張廖家廟位於台中市西屯區,張廖家族源自福建詔安縣官陂,立有「生廖死張」的族規。這座家廟,又稱為承祐堂,建於1886(清光緒12)年,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或說,日治時期,台北陳氏宗祠、台北張廖家廟、西廖家祠堂是台灣三大宗祠。

 

 

 

生廖死張的由來,據說宋朝時,住在官陂的廖氏人家單生一女,後來招了張姓年輕人入贅,條件是生時姓廖,死後改回張姓,因此在家廟的牌位,寫的都是張姓。詔安的客家人因為鄰近福佬人居住的地區,不少人會說閩南語,到台灣後,與閩南人往來密切、互相影響,至張廖家廟的型式呈現「福佬」味,然而,張廖家族的原鄉,卻是道地客家人。

 

 

 

新竹縣

 

北埔金廣福

 

1835(清朝道光15)年,粵籍姜秀鑾及閩籍林德修、周邦正在官方支持下,共同設立閩粵合股的拓墾組織,俗稱金廣福大隘或金廣福墾號,金廣福公館即為墾拓組織的營運總部及隘防的指揮中心,墾拓範圍包括新竹縣北埔、寶山暨峨眉鄉等,後來擴展至苗栗縣南庄暨三灣鄉。

 

 

 

金廣福的「金」字,民俗認為以金字起頭,容易發財多金,「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在發生閩客械鬥的時代,這種合作關係甚為罕見。1898年,台灣總督府廢止「三段警備制」, 建立地方警察制度, 北埔警察署、北埔辨務署等均曾借用金廣福公館辦公。

 

 

 

1985年,金廣福公館被指定為一級古蹟,該公館為兩進一院的四合院,兩側各有一條外護龍。右外護龍於1935年改建為日式建築,左外護龍則維持清朝原有格局。

 

 

 

北埔天水堂

 

北埔人稱天水堂為姜屋,是姜秀鑾建的宅第,也是抗日烈士姜紹祖的故居,位於金廣福公館左前方。天水堂據稱是1835年,姜秀鑾入墾北埔後所建,中軸線背對秀鑾山,以其為樂山,形勢穩定優美,為一堂六橫的三合院建築。契合陽宅「前敞背實」之法。院牆上設有祭拜天神的神龕,這是客家民宅特色之一。

 

 

 

天水堂的門樓(或稱門屋)為燕尾脊造型,台階有特大台面,號稱全台最優美的門樓,洗石子圍牆,是日治時代所增建,是台灣少數保存原狀的傳統建築,1985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姜秀鑾

 

 

 

關西鄭家祠堂

 

關西鄭氏祠堂位在明德路,為關西市區偏北的山麓,以向天公山為屏,坐東北朝西南,即朝向鳳山溪河谷。1985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其興建年代,有人說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也有人說建於光緒年間,惟今貌建於日治昭和時期,是台灣客家祠堂的重要典型。

 

 

 

 

 

鄭氏祠堂建築所用的紅磚經過特別處理,故磚色特別紅。祠堂前方的天井以卵石舖地,有透氣的效果。

 

 

 

關西鄭氏祠堂的堂號為滎陽堂,惟祠堂掛著「帶草衍派」,傳說鄭家先祖在中國大陸時期,參加科舉考試,祖宅四周的「書帶草」植物長得很茂盛,放榜後果然高中,後代子孫即以「帶草衍派」自稱。

 

 

 

北門口羅屋祠堂

 

北門口豫章堂羅屋祠堂位於新竹縣關西鎮北斗里四鄰北門口2. ,是典型的客家建築。

 

 

 

據說羅屋祠堂位於關西台地的正脊,即風水說的龍脊,可使子孫得到祖先的庇佑。

 

 

 

羅屋祠堂興建時,延聘名匠徐清等知名匠師,共同打造三合院形式的祠堂,建築比例、格局皆極講究,在正廳牆身水車堵內的交趾陶更是建築工藝的傑作。

 

 

 

新埔宗祠圈

 

新埔鎮在新竹縣是客家人密度極高的鄉鎮,早期商賈雲集、鼎盛一時,新埔老街附近的家廟、宗祠,密度冠於全台,方圓500公尺,有林氏、范氏、張氏、陳氏、劉氏、朱氏等家廟、宗祠。

 

 

 

新埔陳氏宗祠

 

新埔陳氏宗祠俗稱百姓陳家祠,位於新埔鎮中正路510號,建築格局或工藝技巧都呈現客家特色。是縣定古蹟。 

 

 

 

陳任華於清乾隆45年,帶三個兒子來台灣桃園南崁。三字陳超學於道光年間遷居新埔五分埔,次子陳昌旺於咸豐戌午年恩賞貢生,更名朝綱,同治二年,因軍功欽賜花翎,選用分州加同知銜。 

 

 

 

1868年,陳朝綱倡建陳氏宗祠,1871年完工。1898年重建,設有門神、石獅。部分移民寄田陳朝綱名下,死後無嗣,陳朝綱亦立牌祭祀,故稱「百姓陳家祠」。

 

 

 

新埔陳氏宗祠面寬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間為步口廊,中央天井兩側為三開間的橫屋,正堂後方為枕頭槓屋,形成類似三堂二橫的格局,枕頭槓部分呈ㄇ字形單邊敞開式的通廊。 

 

  

 

陳氏宗祠前天井為石板鋪地,庭內樹木與宗祠建築相得益彰,前堂中央三開間為步口廊,左右兩間牆面為精緻的錢形磚組砌,水車堵上有作工細膩的泥塑裝飾。步口廊兩側牆面是磚雕,入門後為開敞的前堂,左右兩廊部分為廂房形式,亦為祭祀空間。正堂為祭祀陳氏祖先的空間,建築高聳,呈現官家氣派。正堂之後方還有一個小天井,以開敞的廊連接,形成枕頭槓的形式,為準備祭祀用品及儲藏文物之用。 

 

 

 

 

 

新埔劉家祠

 

新埔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位於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230號。1864年,新埔同籍、同宗的劉姓族人共同出資興建家祠,1867年落成。以「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卓著名聲。

 

 

 

劉家祠的創建者為劉潮源、劉世和,劉姓族人捐地,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始太高曾祖神位,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同宗、同籍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具有移民求生存與防禦的功能。

 

 

 

劉家祠是單進三橫一圍屋的燕尾脊建築。客家建築所稱的橫屋,即俗稱的護龍。橫屋屋頂燕尾脊與馬背並存,在台灣堪稱罕見。祖先廳的門楣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等三塊匾額。枋樑上另懸「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兩匾。「本支百世」為臺灣總兵劉明燈手書,題年為同治6(1867)年。廳內神龕上方懸有「藜照東瀛」匾一方,但未題明年月。廳前檐廊的大木結構雕刻精緻。

 

 

 

 

 

新埔張氏家廟

 

張氏家廟又稱張家廟,位於新埔鎮和平街34722號,原廟係1868年由張雲龍所建的兩層樓、雙進建築,後來遭日軍焚毀;一樓單進的今貌係明治41年,張德修所重建。

 

 

 

張氏家廟正身為燕尾脊(雙翹鵝)外,正身前垂脊亦加上燕尾脊,橫屋中央部分亦為燕尾脊,牆身多為斗子砌牆面,正身橫屋有水車堵,堵內有精緻的泥塑裝飾,前有一禾埕,並與內牆區隔內外,內禾埕為石板鋪面。前方是鳳山溪,青山綿延,視野極佳,但因道路開闢和住宅興建,目前背向和平街。

 

 

 

正身為五開間,前為寬敞的步口廊,廊上屋架為捲棚頂,正堂入口為三關六扇門作法,典雅肅穆,門上懸掛「張氏家廟」匾額。堂內供奉張氏祖先牌位,神龕前為雕琢細膩螭虎花罩,上懸掛「忠勇愛國」、「木本水源」匾額,堂內左側掛有張雲龍畫像,為光緒年間作品,並表彰張雲龍生平功績。正堂左右次間及稍間為子孫居住空間,各間均開門,互不相通,是較為少見的作法。

 

 

 

張雲龍本名張魚妹,生於1804(嘉慶9)年,卒於1880(光緒6)年,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捐官得貢生,生平英雄冠世、才識超群、見義勇為,與陳朝綱同為新埔富紳。

 

 

 

新埔朱氏家廟

 

朱氏家廟位於和平街158號,是座紅磚馬背式建築,又稱沛國堂。原為朱杰榮住家,堂中有昭和16年立的「紫陽高照」匾。「紫陽」是朱熹的外號。朱家大本營在水汴頭,關西,新竹縣第一任民選縣長朱盛淇為其裔孫。

 

 

 

 

 

 

 

新埔上枋寮劉家祠堂

 

新埔上枋寮劉家祠堂位於新竹縣新埔鎮義民路二段46042號,1781(清乾隆46)年奠基。1985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1755(清乾隆20)年,劉瑞閣之妻詹氏攜三子劉延轉、劉延臼、劉延楹來台。長子劉延轉於枋寮開基立業,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四合院祖堂,因為分前、後堂,又名雙堂屋,最初,以土埆築牆、茅草鋪頂。

 

 

 

1919年,知名匠師劉福清負責重建工程,加建左右三排橫屋,費時10年,完成「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計99間房屋,建築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

 

 

 

1999921,台灣發生大地震,劉家祖屋部分牆體、正廳簷廊樑柱龜裂,2003年修建完成。

 

 

 

林氏家廟

 

林氏家廟是新埔街較晚完工的宗祠,建於1913年,1917年竣工,主祀比干,林放、林祿等,附祀媽祖、義民爺及捐建家廟有功人員之長生祿位。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林孔昭發起共同捐資興建林氏家廟,林象鼎、象忠兄弟捐地,資金來源包含板橋及台中霧峰林家,是林氏家廟獨特的地方。不僅正廳為燕尾脊,連左右廂房都保有燕尾。

 

 

 

林氏家廟建築特別高聳,面寬五開間,步口簷廊寬闊深遠,每間均開門由簷廊出入,形勢壯闊。左右橫屋中央為敞廳形式,右橫屋敞廳內有林孔昭所撰的「碑記」及「贊孝碑」、「世蔭嘗會」等石刻,為建築林氏家廟的重要史料。

 

 

 

新埔范氏家廟

 

范氏家廟俗稱范家祠,位於新埔成功街,是新埔最早建立的宗祠,由范日旺、范月福、范雲開等人募資籌建,建於1858(清咸豐8)年,1860年竣工。是一條龍型式,面寬五開間,中央三間退縮為步口廊,從天井空間進入步口,有五階高差,階梯寬三間,讓建築體顯得高聳莊嚴。中央為祖堂大門,大門採三關六扇門作法,上方懸掛「范氏家廟」匾額。主祀范仲淹暨范家祖先牌位,每年舉行春秋二祭,家廟保留建築時的特色,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范昌睦是新埔范家來台祖、1703年,和弟弟范昌貴來台灣,輾轉至墾首衛阿貴下充當佃戶,並在略有積蓄後返鄉娶妻,於新埔街發展,是新埔范氏家族之來台祖。昌睦育有五子,其中大房與五房留在台灣,大房紹權至關西發展,五房紹騰在新埔發展。 

 

 

 

范家祠正堂以木隔屏區分為正堂及神龕室,隔屏中央飾以花罩,並留設神龕,祖先牌位依序擺放在神龕,感覺莊重。神龕下方奉祀土地龍神,是客家建築特色之一。正堂次間原為子孫居住空間,後來堆放早期的遺留物品或傢俱。有對聯「理徹山河文耀四海宗留厚德」、「學通漢斗正揚三台裔振家聲」,以表彰祖先范仲淹在宋代理學上的成就,希望後代子孫發揚光大。

 

 

 

新埔潘家祠堂

 

新埔潘宅或稱潘氏古厝,在新埔市街南端,位居螃蟹穴,方位座北朝南,形勢依山傍水。

 

 

 

1786(清乾隆51)年潘庶賢來臺,先住在中壢南勢,後來搬到新埔,與朋友合夥營生。1815(嘉慶20)年,在鳳山溪坡谷北側,購地建宅,宅屋係以土墼為主要材料,是新埔潘宅的雛形。

 

 

 

1861(咸豐11)年,潘清漢、潘澄漢二人重建潘宅,採用紅磚與花崗石,建具防禦功能的建築。和平街開闢後,縮小潘宅腹地。然而,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嚴密的防禦體系,是這座宅第獨具的特色。

 

 

 

潘宅為單進三開間帶四橫屋(護龍)並有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外橫屋山面比內橫屋突出一間。外院牆與內院牆各連接於外、內橫屋山牆上。兩院牆間形成橫屋家居出入的巷道。院牆中央開門,外院牆用石質門柱構成門洞,牆堵以各式磚砌漏窗做成,具有空氣流通,視線卻不能穿透的牆體。內院牆以外石內磚砌成單開間的牆門,門上安板瓦歇山門罩,脊堵並有剪黏圖象。門面用大塊花崗石板嵌成,是他宅難見的特色,中門上有額書:「孝友傳家」,左、右楹聯題:「孝行素孚人言無間,友聲卓著鄉譽攸同」。

外形如螃蟹的潘宅,正身屋頂不用燕尾脊(翹鵝),但漆成藍色,象徵螃蟹生生不息。潘屋的牆身為卵石基腳、斗子砌土埆牆為主,外圍牆上的開口部以各式組砌的變化,讓磚牆有了生命,內圍牆的牆門以泉州白石砌成,以一道牆來表現門樓的意涵,是其特色之一。

 

 

 

竹北六家林家古厝

 

林家古厝形成於清朝乾隆年間,面積比板橋林家花園大。問禮堂被指定為三級古蹟,林家祠為縣定古蹟。古厝群暨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管理學院,被指定為客家文化園區。

 

 

 

 

 

 

 

1752(清朝乾隆17)年,林欽堂、林孫彰等率領林居震、林先坤等從鹿港來六家拓墾,開墾有成後,林家族人陸續來台,以緊密的宗族力量在六張犂形成單姓聚落,聚落外圍挖壕溝,種刺竹,設隘門。1770(乾隆35)年,林先坤建善慶堂,做為祭祀祖先的祠堂。

 

 

 

早年,台灣的墾地以「犁」做為墾拓面積的單位,一張犁約等於五甲,林家拓墾三十甲土地,故稱「六張犁」。1920年,改名「六家」。

 

 

 

林先坤三子林國寶在嘉慶年間,捐官得監生;1826(道光6)年,林國寶捐資協助淡水廳治竹塹建築磚城,獲朝廷誥封「奉直大夫」,其父親及祖父亦同獲追贈。1831(道光11)年,林國寶子林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林家在地方的名望更為顯赫。

 

 

 

1832年,林家建問禮堂,做為家族議事的公廳,並於堂前豎立旗杆。問禮堂的堂名取自《論語》林放問禮於孔子的典故。林家亦將原有的善慶堂改名「大夫第」。問禮堂、大夫第相鄰,並稱「南北雙廳」。

 

 

 

林家祠堂的創建,係林先坤於乾隆年間聯合族人所成立的「次聖公嘗」。次聖公嘗的田產收入累積漸豐,1882(光緒8)年,興建祠堂,稱為「次聖公廳」。1911年,改建成今貎,廳堂奉祀林氏始祖,成為饒平林氏六派宗親的公祠,改名林家祠。

 

 

 

新瓦厝忠孝堂(歷史建築)

 

林孫壇家族人丁興旺,1805(嘉慶10)年,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和四子林象明移居芒頭埔,建忠孝堂公廳,因創建年代略晚於善慶堂,林家族人稱其為新瓦厝。

 

 

 

林象賢育有六子,稱「上六房」;林象明育有四子,稱「下四房」,合稱十大房。族人以忠孝堂公廳為核心,向左右兩側築屋聚居,逐漸形成聚落。堂前有廣大的禾埕,並建有「西河世第」門樓及圍牆,周圍建有水圳兼護河,並種植刺竹做為防護措施。

 

 

 

新竹縣政府為保留客家傳統,將六張犁林氏傳統聚落規劃為民俗公園,先後完成問禮堂及林家祠的古蹟維護,並陸續針對大夫第及忠孝堂等多棟歷史建築進行修繕工程。2006年,國立交通大學在此地成立客家文化學院,林氏古厝群化身為學府殿堂。

 

 

 

屏東佳冬

 

佳冬鄉有規模宏大的古厝群,集結有蕭家古厝、楊氏宗祠、步月樓、敬字亭、西柵門、戴家祠堂等古蹟。楊氏宗祠和蕭家古厝聚集的六根村卻是客家村。佳冬鄉的六根與佳冬村,清領時期,建有東、西、南、北4道門,現在僅存西、北兩門,上面寫有「褒忠」兩字,但以西柵門的韻味較佳。

 

 

 

蕭家古厝

 

蕭家古厝建於1860年,位於佳冬市中心區,佔地0.4公頃,面寬29.6公尺、深67公尺,採雙「回」字型建築的封閉圍龍屋,是五堂大宅,立面是修建於日治時期的仿巴洛克式風格,每一堂的格局都很優美,每一進也有視覺上的變化,老屋以韻律感的方式呈現傳統建築的精雕細琢。馬背山牆、板門、隔扇上的雕飾或繪畫都有特色。

 


蕭家古厝旁的蕭家洋樓是三層建築,是台灣第一棟使用空心磚的洋樓,原是蕭家接待日軍的招待所,由日本建築師設計。古厝平面由外圍連貫的左右橫屋與第一堂門堂、第五堂住家共同圍成「厝包」,內圈由堂屋與騎馬廊相連而成,通道仍可以看到具有防衛功能的銃孔。

 

 

 

 

 

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有一口罕見的太極兩儀池,祠堂內有圓形的滿月門,無處不在的「圓」形意象,寓意寬宏、圓滿。

 

 

 

敬字亭

 

佳冬的敬字亭建於1850(道光30)年,祭祀倉頡先師,文昌帝君,文魁帝君,位於東柵門外的寶塔式建築。

 


為了紀念發明中國文字之始祖倉頡及萬世師表孔子、嶺南師表韓愈,創文句,敬天地,泣鬼神,建亭以祀之。蔡倫造紙,造福炎黃冑裔,凡是紙片,文字來之不易,確實讓人有無限的感激,都是生活的典範。

 

 

 

羅家古厝

 

羅家古厝為五堂二橫,凹壽格局的大門與偌大的禾程具有傳統建築風情。

 

 

 

 

 

客家日

 

客家基本法通過後,客家委員會徵求參與客家事務人士及全台客家鄉親的意見,2010年,將「全國客家日」訂在農曆正月二十日,即俗稱的天穿日,自2011年起舉行慶祝活動。天穿日被選為客家日的主要原因是,這天在在客家習俗中具有獨特性、無族群排他性,兼具國際視野而中選。

 

 

 

相傳,盤古開天闢地後,水神與火神相爭,將天撞出一個大洞,女媧為免去人間疾苦,煉石補天,人們感念女媧的幫助,這就是「天穿日」的由來。農業時代,客家族群非常重視「天穿日」,這天不工作,並唱山歌自娛;此外,也保留一塊過年做的甜粄,煎過後在天穿日上香祭拜,煎炸過的甜粄黏稠Q軟,有助女媧補天之意;也會把甜粄揉成小圓球狀,油炸後稱「油堆子」或「油槌子」,插上針線拿來祭拜,稱做「補天穿」。更有不少廟宇選在這時候「開印」、「開扉」。

 

 

 

「全國客家日」的遴選過程嚴謹,第一階段以開放式問卷收集立法委員、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客家事務地方機關、團體代表、客家大老、客家社團負責人等意見後,第二階段再委託專業調查機構,針對台灣15歲以上客家人進行調查。前八名依日期排序分別為客家基本法三讀通過日(國曆15)、客家人掃墓祭祖日(農曆116日)、天穿日(農曆120日)、客委會成立日(國曆614)、義民節(農曆720日)、還福收冬戲(農曆1015日)、國父誕辰紀念日(國曆1112)、還我母語運動(國曆1228)。

 

 

 

 

 

客庄十二大節慶

 

傳統習俗得以綿延不絕的傳承下去,大底依賴婚喪喜慶的活動。客家委員會為凝聚客家共識,透過傳統民俗或習俗,在台灣各地舉辦活動,並從中篩選較具代表性的十二個主要慶祝活動,期盼透過認識和瞭解,傳承更多優質的客家文化。

 

 

 

公館客家福菜文化節

 

福菜是客家醃漬菜的一種,原料是芥菜,經過不同階段的醃製、曝曬、發酵,分別產出酸菜、福菜、梅乾菜等。福菜搭配肉類,可以煮出不同味道的菜,在年節期間十分受歡迎,客家人又稱芥菜為長年菜,意指過年慶豐收,享受團圓的好滋味。

 

 

 

苗栗縣公館鄉的芥菜生產面積廣,葉肉厚大又香脆甘醇,品質優良,是台灣最主要的芥菜加工產地,被稱福菜之鄉。透過老祖先傳下來的福菜醃製技術,加上創新的思維,為苗栗公館福菜產業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公館客家福菜節讓民眾體驗栽種、生產、採收、醃製等活動,分享客家醃漬文化的內涵。

 

 

 

 

 

竹東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

 

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在天穿日這天,為紀念女媧媧娘娘解救蒼生的恩德,體法自然,「男不耕田,女不織衣」,忙裡偷閒之餘,也讓大地休養生息,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因而衍生出放假、唱山歌自娛娛人的習俗。

 

 

 

竹東位於臺3線,北連關西、龍潭、三峽,南到北埔、峨眉、獅潭等地,為先民經商、挑擔、運輸的重要據點,南來北往的客人多,造就出曲調豐富的客家歌曲。

 

 

 

1965年起,竹東鎮公所在熱心鄉親的支持下,開始舉辦客家山歌比賽,主要項目有歌詞,山歌仔、平板、老山歌等三大調,每年農曆元月二十日,在竹東音樂公園登科台舉行,由於主事者鍥而不捨的精神,使其成為台灣最盛大、最長壽的山歌比賽,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客家山歌好手,因為績效顯著,也是國人觀察客家山歌在臺灣發展的重要指標。

 

 

 

 

 

苗栗火旁龍

 

依客語發音,火旁龍的火旁是炸的意思,火旁龍就是鞭炮炸舞龍,達到鎮煞迎福的作用,有迎春納福和傳承文化的寓意。

 

 

 

製作火旁龍要經過六個程序,分別為糊龍祥龍點睛迎龍跈龍火旁龍化龍升天等,各具不同的寓意。糊龍,即由龍主取材製龍,需於元宵節前完成;祥龍點睛,祈求天神賜降神靈瑞氣,附於龍身,藉神龍繞境參拜,保佑家戶平安;迎龍:客家人相信神龍登門參拜,等於神明造訪,能消災解厄,為家戶帶來好運;跈龍即跟著龍走,帶來平安吉祥;火旁龍即燃放鞭炮迎龍,有恭迎神龍的靈氣,趨吉避凶的寓意;化龍返天指炸完龍,龍須返回為龍點睛的土地公廟謝神化龍,寓意功德圓滿,並送龍神返天。

 

 

 

苗栗市為傳承客家文化,擴展觀光,將當地傳統習俗的「火旁龍」,加入民俗踩街、全民參與暨創意,在元宵節舉辦活動,讓「火旁龍」成為客家庄的慶祝活動,藉以吸引觀光客。

 

 

 

 

 

新丁粄

 

新丁粄是台中東勢地區客家鄉親慶賀新添男丁的糯米糕點;千金粄是生女孩的象徵,在元宵節製作紅粄酬謝神明保佑,拜神後分贈親朋好友,分享家中增添人口的喜悅。東勢居民競相製作又大、又好吃、且具創意的新丁粄到各廟宇祭拜和比賽,場面壯觀。

 

 

 

六堆嘉年華會

 

六堆嘉年華會源自「六堆運動會」,運動會由高屏六堆地區的12鄉鎮區公所輪流辦理,是先民為保鄉衛國而發展出來的活動,也是台灣唯一按年舉行的客家運動會。

 

 

 

2006年起,經客家委員會整合後,改為傳承客家文化,推廣客家人文、藝術、產業與休閒、運動的嘉年華會,內容也因而推陳出新,2014年「第49屆六堆運動會」時,有田賽、徑賽、球類、拔河、接力大賽及傳統客家民俗競賽和六堆農特產品、美食、藝文展演、聖火傳遞、創意花車遶境競賽、挑擔奉飯、客家文物展、忠義祠春祭大典等。

 


六堆簡介:

 

六堆是台灣高屏地區客家族群的精神象徵和凝聚力量的聚落,包含前堆、後堆、左堆、右堆、中堆、先鋒堆,以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忠義亭為信仰中心,稱為中堆;長治鄉、麟洛鄉為前堆;內埔鄉為後堆;佳冬鄉、新埤鄉為左堆;屏東縣高樹鄉和高雄市甲仙區、杉林區、美濃區、六龜區為右堆;屏東縣萬巒鄉為先鋒堆。雖然沒有明確的標界劃分,卻是保存客家族群團結合作的寓意。

 

 

 

四月桐花祭

 

    台三線周邊滿山遍野的油桐樹,曾是客家先民的重要經濟作物,淵源自然深厚。

 

 

 

   隨著時代變遷,油桐樹的經濟價值不復存在,但是強勁的生命力,適合詮釋性格節儉、堅毅的客家人。客家委員會遂將油桐花做為代表客家象徵的花。

 

 

 

    春夏交替之際,滿山遍野綻放著油桐花,一朵朵白皙嬌柔的油桐花繽紛盛開在樹上,為翠綠的山區添上新裝。油桐花祭以雪白的油桐花做為意象,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的傳統,更以桐花、山林之美為表,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心,展現客家風華。

 

 

 

五月

 

三義雲火龍節

 

雲火龍是客家先民用稻草製作的龍,做為慶祝節慶活動的民俗文物之一。2007年,三義舉辦三義雲火龍節,累積多年的經驗,逐漸受到國人的注意,客家委員會將其納入客庄十二大節慶。

 

 

 

稻草是農村隨手可得的材料,早年,部分客家先民於農閒時,用稻草結繩、稻桿及竹片編製草龍,放在重要路口,祈求四境平安,並發展出獨特的迎龍/祭龍/遊龍/舞龍/送龍/燒龍等習俗,傳承著客家先民勤儉耐勞的精神。因為龍身插滿香枝,仿如香火如雲,故稱雲火龍,有趨吉避凶的功能。

 

 

 

雲火龍於白天請龍神、入夜後無火出巡,一條固定在水邊插滿香火,另數條沿街出遊,蘊意著風調雨順、吉祥如意、人財兩旺,雲火龍舞動前,先將香火插遍龍身,香煙繚繞,星火點點,隆隆鼓聲,猶如一條火龍,遶境期間,家家戶戶會準備龍茶、龍酒及龍蛋和親友分享。早年,雲火龍一年出巡兩次,正月十二日為火龍,端午節為水龍。

 

 

 

 

 

龍潭大池龍舟賽

 

桃園市原有千陂之縣、千塘之鄉的稱號,1915年起,龍潭鄉公所於端午節,在龍潭大池舉行龍舟競賽。

 

 

 

國人視春節、端午和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離家在外的遊子需回故鄉祭祖或省親,2007年起,龍潭鄉公所辦理「歸鄉文化季」系列活動,在龍潭大池划龍舟,龍舟賽在陂塘進行,與在河流划舟不同。因為長度較短,龍舟只能容納12人,與其他縣市一條龍舟有二十幾位選手的情形不同。競賽時,全程以跪姿衝刺,這種獨特划法,充分展現客家人刻苦耐勞的精神。

 

 

 

龍潭大池辦理縣長盃或市長盃龍舟賽外,另有水上高樁獅王爭霸賽暨客家獅全國水上浮台邀請賽,客家音樂會及水舞展演等,成為桃園市三天兩夜的大型客家活動。

 

 

 

 

 

鼓王爭霸戰

 

花蓮縣瑞穗鄉保安宮供奉城隍爺,是花蓮縣最早的城隍廟。每年農曆五月十二日晚上舉行「暗訪」。早年,以人力合挑大鼓,沿途競技、爭相貼紅、鞭炮聲不絕於耳。五月十三日,舉行南至瑞穗、北至大富的繞境活動,近年發展為社區嘉年華會及鼓王爭霸戰,尤其是鼓王爭霸戰,已成為花蓮的年度盛事。

 

 

 

富源原稱拔仔庄,拔仔庄鼓王爭霸戰,以人力扛鼓,除需具備鼓藝技巧外,因為選手身高、體力各異,需要有很好的默契,非經長期訓練,鼓手無法敲響憾動人心的鼓樂。

 

 

 

保安宮自1998年起舉行鼓王爭霸戰,2011年,由花蓮縣政府主辦,結合該縣9個客家重點發展城鎮、學校、客屬會暨各分會,以及富源社區發展協會等辦理鼓王爭霸戰等,呈現東部客家多元族群融合的特色,傳承客家文化、繁榮客庄。

 

 

 

八月義民祭

 

新埔義民廟於1790(清乾隆55)年落成,因為義民爺的靈驗,成為北台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最初,褒忠亭只是埋葬兩百多位客家先人遺骸的塚,歷經演變,成為擁有廟埕、牌樓、花園、水池的廟宇。農曆7月,褒忠亭義民祭是新竹縣與桃園市客家人的年度盛事。

 

 

 

客家人在家中供奉黑色「義民旗」,源自義民在戰事中綁在手臂上的黑布圈,目的是作為識別身分之用。每年,信徒們都會攜著「褒忠義民香旗」〈黑令旗〉回新埔義民廟過火,再引神回家中供奉。

 

 

 

新埔義民廟後方有兩個義民塚,大的埋葬林爽文事件兩百多位的遺骸,塚前刻有「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塚」墓碑;小的又稱附塚,埋葬戴潮春事件近七十位義民遺骸。

 

 

 

義民祭是新竹、桃園十五大庄輪值區的盛大活動,代表客家人淳樸、敦厚、熱情、好客的性格,更傳承客家人心中的忠義精神。參與輪流值年的客家十五大庄,包括新竹的六家、下山、九芎林、大隘、枋寮、新埔、五分埔、石光、坪林、關西、大茅埔、湖口、溪南,桃園的新屋、楊梅、觀音等。

 

 

 

 

 

十月

 

新竹縣花鼓藝術節

 

花鼓是民間的鼓樂藝術。早期,農閒期間,居民以鼓棒打鼓、拋弄等表演,自娛娛人。隨著時代變遷,發展出不同風格的曲調。新竹縣政府邀請民間遊藝陣頭、踩街展演隊伍,舉辦國際花鼓藝術節。

 

 

 

客家花鼓吸收其他藝術精華,發展出不同於大陸花鼓、跳鼓陣、閩南車鼓陣的表演形式;隨性踩踏舞步、熱鬧歡愉的擊鼓和銅鑼聲,讓客家花鼓成為具有樂器、地方歌舞、民間陣頭和戲劇張力的表演。因為反應良好,客家委員會將其納入客庄十二大節慶活動。

 

 

 

 

 

十一月

 

國姓搶成功

 

南投縣國姓鄉人口有四分之三是客家人,大部分來自新竹、苗栗、卓蘭、東勢等地。臺灣通史記載,鄭成功部將劉國軒曾在國姓鄉駐紮,是國姓鄉命名的由來。

 

 

 

 

 

2009年,國姓鄉公所,利用鄉民農閒時間,舉行搶成功~鹿神祭逐祿成功活動,發揚客家的忠義精神。

 

 

 

搶成功由9人組隊,操控載有鄭成功塑像的三輪車,其中一人擔任駕駛、其餘隊員在車後用力推車,最後由旗杆手競跑並登城搶拔標旗,優勝者代表搶得國姓爺的保佑,亦代表贏得成功。藉由動態的競賽,鑼鼓炮竹的喧鬧,呈現鄭成功開台時冒險犯難的精神。

 

 

 

客家委員會認為搶成功是是民眾體驗國姓鄉客家與國姓爺文化的管道。將其列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

 

 

 

 

 

高雄客家文化節

 

美濃的地景由山林,家屋、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林交織而成。日治時期引進煙草種植,收入居民增加,客家鄉親將增加的收入,做為孩子的教育經費,為美濃培育數百位博士、學士。2012年,地方人士為喚回早年的記憶,利用農閒時間,在田園奏出客家民謠音樂,出版客家音樂專輯,安排農村旅遊體驗、農村樂活體驗、客家文創產業及農特產品展售的「田園音樂節」。讓遊客看到美濃人與自然互動、共生共榮的生態家園。

 

 

 

田園音樂節屬帶狀活動,主要內容:春天,孩子學習用山棕葉套圈溪蝦;清明,辨認八色鳥的鳴唱;春分時節,欣賞灰面鵟鷹飛返北國的奇景;11月,在新客家文化園區舉行「客家有囍婚禮」。展現人與土地的濃厚情感,欣賞生物多樣性的特色。

 

 

 

 

 

台東好米收冬戲

 

台東受地形保護,宛如遺世獨立的桃花源。日治時期,台灣西部的客家鄉親遷移到台東。讓台東呈現豐富,多元而且兼容並蓄的文化。鹿野鄉、關山鎮、池上鄉的客家鄉親約佔人口總數的45%,大部分從事農耕。

 

 

 

台東縣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為花東縱谷南段,因氣候、水質、土壤、日照及無工業污染等,蘊育又香又Q的米。2004年至2006年連續三屆獲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總冠軍、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好米。

 

 

 

台東是台灣稻米的重要穀倉,稻穀收割後,鄉親為感謝天地神明的保佑,舉辦敬天謝地的收冬戲,除酬神、還願,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特別舉辦慶祝豐收的臺東好米收冬祭,創造出異於西部客庄的大型慶典。

 

 

 

十二月

 

秋收冬藏是國人的習俗,收冬戲又叫平安戲或謝平安,是農民的大事。春天,先民祈求土地及天地諸神,希望雨水充足,作物豐收;秋收後,為報答神明庇佑,除了準備豐盛的祭品答謝神明外,請野台戲到神明前獻演酬神。

 

 

 

 

 

都會客家的傳統文化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是介紹和傳述台灣各地客家傳統和文化的地方,不論外在設備,或內部的展覽,都有濃厚的客家元素,如何讓客家元素在這兒發光、發亮,志工的優質詮釋,對客家風情具有加分作用,我們也這樣期待著。

 

 

 

有人詢問客家人在台北的足跡在哪兒,客家基本法是高瞻遠矚的法案,把客家人的定義定得寬鬆無比,好像地球上每個人都可以視為客家人。但談到客家傳統或客家文化,不論政府或個人都狹隘得不得了,倘若依照這個思維,都會客家幾乎找不到屬於客家的傳統文化。

 

 

 

2015年年初,到花蓮踏查旅行路線,發現原住民因為教會協助,而保留可以傳唱的傳統文化,因而開始尋找客家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自哪兒?旋發現大部分傳統文化係透過婚、喪、喜、慶一代傳一代,惟這些習俗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而快速消失或變型。都會地區更是各族群的大融爐,傳統消失的速度更快,故建議談都會地區的客家文化,需把客家人從事有影響力的事業或志業,視為傳統的一部分,而在政治上客家人也這麼認為,常說孫中山、鄧小平、李光耀、李登輝…..是客家人,台灣的其他政治人物,在選舉時也屢屢自稱客家人。若此,對這塊土地有貢獻的客家前輩,他們從事的志業或工作,是否應視其為客家之光,期盼大家一起討論。

 

 

 

結語

 

國際社會,視對其他族群的尊重與否?為進步國家的指標。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經歷多年的經營,內在、外在的模式越來越臻成熟,讓參觀的遊客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喜悅,是園區工作人員和志工共同的責任。

 

 

 

靠師大路的路樹是美人樹,羅斯福路是木棉樹,木棉樹又稱英雄樹,希望每位到公園參訪的朋友,出來時的心情有如英雄和美人約會,通體舒暢般的賞心悅目,高興得不得了。

 

 

 

問與答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設立的主要宗旨?

 

答: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等做為主題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成立的時間?

 

答:20111015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加上後花園的面積?

 

答:約兩百公頃。

 

 

 

台灣重要的樹王公園,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有哪些可以成為樹的樹種?

 

答:樟樹;楓樹、茄苳和榕樹。

 

 

 

台北市客家公園梯田下水池暨溝渠的水源來自哪兒?

 

答:雨水。

 

 

 

台北市民喝的水大部分來自哪兒?

 

答:新店溪。

 

 

 

都市的鳥類三寶?都市的鳥類三劍客?

 

答:都市三寶是麻雀、白頭翁、班鳩;都市三劍客是麻雀、白頭翁和綠繡眼。

 

 

 

松鼠奔跑最快的速度,每秒可跑多少公尺?

 

答:每秒可以跑二十公尺。         

 

 

 

五色鳥最喜歡築的巢在什麼樹幹或哪種樹?

 

答:乾枯的木頭,如剌桐

 

 

 

跨堤平台的高度?

 

答:20公尺

 

 

 

跨堤平台的腳踏車道和人行步道有多長?

 

答:520公尺.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喬木中,同類樹種最多棵的是哪種?

 

答:榕樹。

 

 

 

平地和低海拔的先驅植物?

 

答:構樹和血桐。

 

 

 

您發現多少種雌雄異株的樹種?

 

答:茄苳、羅漢松、構樹、血桐、肯氏南洋杉。

 

 

 

台灣客家人祭拜的神明有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關公、呂洞賓、司命灶君、媽祖、義民爺……,請問台灣客家人獨有的信仰中心是什麼神?

 

答:義民爺。

 

 

 

 

 

 

 

葉倫會的emaily2538.ylh@msa.hinet.net

 

 

 

 

 

 

 

 

 

 

 

 

 

 

 

 

 

 

 

 

 

 

 

 

 

 

 

 

 

 

 

 

 

 

 

大稻埕的美藏在巷弄裡

 

(圖與文)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語所碩一   李秀鳳

 

據統計,中外觀光客最喜歡到台北「遶尞」的景點,依序為:故宮、101、士林夜市,到這些地方,可以感受中華文物寶藏的登峰造極;台北的摩登及現代;飲食的豐富和多樣,不過,體驗不到台北的歷史與文化。

 

其實,台北是有歷史有文化的古城,要領略古城之美,一定要走一趟大稻埕,才能「發思古之幽情」。

 

大稻埕的客家足跡

 

閩南語的埕,有空地、廣場之意,稻埕即曬穀場,與客語的禾埕,是同樣的意思。自清末至日據到民初期間,不管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大稻埕皆獨領風騷,傲視全島。

 

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稻埕對照今日的範圍,蓋指民權西路、台北橋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一~二段以西,西臨淡水河。淡水河可謂大稻埕興盛的命脈,因為船舶可自此直接出海,駛至唐山互市,甚至可遠達歐美

 

哲學家哥德曾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這些凝固的音樂,被藏在大稻埕的巷弄裡,被華夏豪宅所淹沒,要不是葉倫會老師唱作俱佳的文史導覽,我們一般人難窺其堂奧。

 

葉倫會是很另類的導覽老師,在擔任海關博物館館長時,已是文史導覽名人,九月九日,他引導我們這群由中大客家學院系主任周錦宏教授帶領的新舊生,探尋客家先民在大稻埕留下的足跡,沒有客套話,沒有歡迎詞,一路上,他要我們「左顧右盼,遇停則停」,若不認真聽講,他立刻扭頭就走,一臉錯愕的我們還得小助跑,才能跟上他的腳步。

 

第一站在塔城街、長安西路口,抬頭仰望海關大樓屋頂上的大時鐘。(這跟客家有啥關係?)

 

原來,海關首任台籍總局長詹德和,是新竹寶山客家人,他也是1950年後任期最長的海關首長,在位時,積極推動各項改革,使海關運作法制化,若要談論海關在台的發展歷程,詹德和絕對是指標性人物,說他是客家之光,一點也不為過。

 

洋樓街的由來

 

往前快步來到貴德街口,實在看不出這條殘破的老街,以前竟有「洋樓街」、「領事館街」的稱號。

 

在清朝時期,貴德街分為兩條街,即北段的建昌街及南段的千秋街。全盛時期,除各國領事館進駐外,還有7家洋行、65家茶行在此成立,終年茶葉飄香,為它贏得「全世界最香的街」的美譽。客家文學大老鍾肇政的童年曾在此度過,他回憶幼時住家往右望去,可看到有美麗花園的怡和洋行。

 

途經德記洋行辦公大樓,葉老師停步回想少年時光,曾上樓參觀,宏偉華麗的內部陳設,至今仍深映在他腦海。「德記是英國人所創,跟客家人無關,當時這一帶寸土寸金,客家人住不起,但洋行裡有客家人工作嗎?」葉老師問。我大聲答「有」,竟意外獲老師贈書一本,懷抱這一小本葉倫會編著「台灣客家人的故事(四)」,我的步履變得輕盈許多。

 

客人會的創始地

 

繞到德記大樓後方,我們一行人擠在環河北路一段77號的狹窄停車巷,瞻望當年「客人會」的原創地。客人會是台北市第一個客家社團,後來陸續改名為客家會、客家聯誼會、中原客家崇正會。

 

七十年前,雖有許多客家先民到台北謀生,但都屬於不敢張揚的隱性族群,還好有何禮謙(任職法院書記官)、張芳燮(第三任桃園縣長)、徐榜興(外科醫生)等人,選擇傳統民俗的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廣邀客家鄉親到環河北路75號陳進奎所經營的茶工廠餐敘聯誼,就是「客人會」的由來。

 

為什麼選在這個日子聚會?說來也是客家人的智慧,因為這天是天公生,家家戶戶也準備牲禮祭拜並宴請賓客,所以一年一度客家人的「打鬥敘」,不會引起注目,「否則,當時光復前後的戒嚴社會,任何人參加非法集會,是會被砍頭的」,葉老師故意壓低嗓門,述說當年的恐怖氛圍。

 

全體師生在客人會創始地合照(攝影/葉倫會)

 

回眸前瞻都是古蹟                                 

 

 

 

隨著葉老師越來越快的腳步,我們來到南京西路、迪化街口,看到鴻豐綢布莊招牌的字,是書畫名家溥儒(溥心畬)書寫;順祥西服內有販售台灣最貴的西服布料,早年,在這裡做一套西裝的錢,可買一棟洋房。

 

延平北路二段、南京西路口的「萬里紅公共食堂」,曾經是黑美人(All Beauty All要用閩南語發音)大酒家,這棟建物始於1920年代,仍保留當年外觀及騎樓樣貌,已被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除黑美人外,還有東雲閣、五月花等十餘酒家聚集這一帶,是許多政治人物、商人、文人騷客流連忘返的高檔場所。被譽為台灣民謠之父的鄧雨賢(龍潭客家人),也是這些酒家的常客,葉老師很感慨的說:「為什麼有些人在此傾家蕩產,有人卻可憑此經歷,創作出雨夜花、望春風、四季紅等膾炙人口的名曲?」

 

黑美人隔壁的「天馬茶房」不賣茶,而是當年罕見的咖啡廳,開設於日治末期,是知識分子齊聚談論國是的地方。1947227,咖啡廳門口,有一個賣私菸的婦人,遭查緝員毆打,引起群情激憤,此處成為二二八事件的引爆點,路口有立碑紀念。

 

正對面的法主公廟,也值得一提,一整面的大紅牆,怎麼看都不像一座廟,是一處非常奇特的景點。「廟的一樓是馬路貫穿,祭祀神殿在二樓到五樓,可坐電梯或走樓梯上去拜」,聽葉老師解釋,大家都嘖嘖稱奇。「別看它長得怪而小看它,它跟慈聖宮、台北霞海城隍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葉老師補充說明。

 

老茶行飄香125年

 

曾發願「導覽到走不動為止」的葉老師,今天是他第795次的導覽,一路上健步如飛,令我輩望塵莫及。終於可以歇腿、喘口氣了,我們來到重慶北路264巷的有記茶行。

 

到店門口,「等一下,還不能進去」,葉老師要我們觀看特殊的門簾,像流蘇般垂掛,「皇帝或媽祖婆戴的帽子前面都有這樣一排吊飾」,葉老師說這種植物叫錦屏藤。進到茶行,葉老師叫大家深呼吸,吸進飄香125年不間斷的茶香。

 

有記第四代傳人王連源,與葉老師是好朋友,承蒙王老闆的協助,才能找到「客人會」當年最早的集會地。

 

19世紀後半開始,「南糖北茶」是台灣外銷大宗,北茶指的就是大稻埕一帶聚集的兩百多家茶行,有記名茶是其中的翹楚。

 

有記名茶來自福建安溪產茶世家,至今仍是台北少數登記有案的茶工廠,在店內保存完整的焙籠和焙窟,還能有效運作。第五代掌舵者王聖鈞,在焙籠間為我們解說溫柔炭火如何在焙窟裡,慢慢烘出焙籠滿溢的茶香。這與以新式電腦控溫的電焙機焙茶不一樣,傳統獨到的炭火慢焙,可以烘出多層次的自然茶香,有時是蜜香,有時是蘭香,每一泡都有不同的驚奇。

 

走出焙籠間,看到牆角有一座好像「頭擺」客庄禾埕上常見的榖風機,王聖鈞笑著說,那不是用來去除稻殼的風扇車,而是我們用來為茶葉分級的風選機,兩者原理相同,都是利用風力去蕪存菁,所不同的是,最輕的茶渣落在最後的竹籃裡,並不會丟棄,可以拿來做茶包,也不錯喝喔!

 

 

 

百年建築風韻猶存

 

接下來的重頭戲,輪到迪化街永樂市場亮相。建於1908年的永樂市場,是日本商人輸入日本印花布料的批發地,台灣光復後,這裡依舊是全國最大的布料批發零售中心。原市場因過於老舊於民國71年拆除,三年後,在原地重建改名為「永樂布業商場」,是台北第一家轉型成功的傳統市場。

 

市場二樓,仍有一百多家布行在此爭奇鬥艷,上萬種各式各樣的布料,依然吸引許多拼布愛好者、訂製服及手工藝業者、觀光客來朝聖。葉老師特別介紹賣客家花布的老闆入鏡,那些玲瓏精緻的客家花布包、背包、靠枕套、手機袋等,令人愛不釋手。快步遊走在五顏六色的布海之間,不難想見當年布行交易的盛況。

 

 

 

穿梭在迪化街的大道小巷,與每一個店家老闆都熟識,葉老師好像「行灶下樣」的母雞,帶領我們這群小雞一路上吃吃喝喝,經過一家南北雜貨行,大夥獲贈一顆八仙果喉糖,忙不迭送進嘴裡。

 

順路到台北霞海城隍廟喝冰仙草,年輕的帥哥美女祈求靈驗的月下老人牽線,只有46大的狹窄空間,擠滿朝拜的信眾,150年老廟還是生機盎然。

 

 

 

到永盛藥行,八十多歲的戴老闆仍精神奕奕在櫃台撥弄算盤,請我們品嚐超大顆又超甜的黑棗。

 

走累了,步入臻味茶苑喝杯東方美人,欣賞呂禮顯老闆寫的一手好字。值得一提的是,呂老闆經營的臻味茶苑,座落於古蹟、迪化街最古老的閩式建築「林五湖故居」第一進(前座)內。

 

師生們一邊品茗,一邊欣賞以卡榫的傳統工法做成的厚重木門,沒用到半根釘子;屋頂的天窗設計也是一絕,白天將木板拆下,採光效果一級棒;晚上將木板拼回去,不怕小偷潛進來。

 

 

 

高手在民間處處有驚喜

 

迪化街絕非浪得虛名,入寶山決不會空手而回。從成立於民國8年的迪化街老郵局開始,仿巴洛克建築一路綿延,雕梁畫棟盡收眼底。

 

熟門熟路的葉老師,總是有辦法讓我們瞠目結舌。「你看這家從清朝一直營業到今天的『林復振』,他們代理銷售的日本紅帽子禮盒,有聽過嗎?這種高級西餅,是以前大戶人家才吃得到的」,葉老師流露出我這種五年級生才看得懂的渴望眼神。

 

 

 

信步走來,快到迪化街一段123號路口,葉老師巧遇一位正要回店的年輕辣嬤,她是金聯蔘茸食品行的老闆娘林玉霞女士,據說是個作媒高手,至今已促成近60對佳偶結縭。

 

「我們跟著她回店裡看長毛象的長牙和恐龍牙齒化石」,葉老師催促我們加快腳步。葉老師沒唬弄人,老闆娘的鎮店之寶,果然是長毛象的象牙化石和恐龍齒化石,經專家化驗過是真貨。

 

在貨架上,看到排列整齊的一盒盒完整燕窩,好似一顆顆飽滿圓潤的水餃,真令人大開眼界。牆角擺放一座龍身造型的可愛骨董引人側目,林女士解釋那是以前用來碾碎藥草的器具,再用篩子篩出粉末食用,現在則有機器代勞,不需這麼「搞工」。

 

 

 

往前走到讓家庭主婦眼睛一亮的特別店面,即是專門賣蒜頭和紅蔥頭的義和蔥蒜行。全台灣最好的蒜頭和紅蔥頭A級品,似乎都集中在這裡販售,成堆成簍的葱蒜頭,個個頭好壯壯又新鮮,菊芳老師就忍不住掏出50塊買一包蒜頭塞進大背包裡。

 

如果只是在此讚嘆蔥蒜的「數大就是美」,也未免太沒看頭,葉老師央請第二代接班人柯順耀吟唱「楓橋夜泊」。別看柯老闆靦腆、個頭小,唱起歌來中氣十足、鏗鏘有力,路過者莫不駐足聆賞。引吭高歌,誘引顧客上門,真是賣蒜頭的高招呀!

 

 

 

中大客家學院三所碩士班的大稻埕迎新之旅,到此告一段落,誠如葉老師引用日本茶道名言「一期一會」:人的一生(一期)要珍惜僅有一次的相會(一會)。

 

徜徉在大稻埕街道,不僅體驗尋幽探勝的心靈舒暢,更感受到在現代化的脅迫下,百年古城仍展現蓬勃的生命力。

 

今朝,大稻埕的一期一會,明日,將會是鮮明的甜美回憶。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師生台北行(2015.12.18)  台北散步者0910161747

 

溫送珍出身苗栗縣南庄鄉,15歲揹起包袱到台北打拚,事業有成後,回饋故鄉是他行善的首選,送獎學金給位於苗栗市的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學生是他最快樂的決定,2013年起,按年提供新台幣三十萬元給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供該院頒發資優學生的獎學金。而客家學院也很珍惜這筆奬學金的運用,訂定合宜的規章,供成績優良的學生申請。2015年,因為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舉辦溫送珍特展,晁瑞明院長、林本炫主任、張陳基主任和吳翠松所長等率領該院一所兩系的學生到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請溫主席親自頒發獎學金給每位受獎學生。

 

 

 

客家鄉親遍佈台北市各行政區,早期,大家認為客家人聚集的地區大部分在屬於偏郊的三張犂、六張犂、通化街、克難街….,殊不知,客家鄉親分佈在每個角落,換句話說,台北的每項發展都有客家鄉親做出來的積極奉獻。

 

 

 

奉林本炫教授之命,為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優秀學生先行導覽大稻埕,參訪台灣早年有華爾街之稱的迪化街外,也找尋客家人在大稻埕的足跡,把事情做好,讓賓主儘歡是我們規劃時的共識;確保一個優質的活動空間,則是擔任導覽多年的習性。

 

 

 

國立聯合大學的學生由晁瑞明院長、林本炫、張陳基主任和吳翠松所長率領,早上8時自苗栗八甲校區坐遊覽車北上,估計930分抵達,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台灣光復初期,客人會每年農曆元月9日天公生日聚集的進奎茶行所在地的環河北路75號。當時屬戒嚴時期,客人會選在天公生日舉行,是會長何禮謙和執行長客家先賢張芳燮(曾任桃園縣長、新埔義民廟董事長)的智慧。

 

 

 

台灣、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時,洋行隨即進駐大稻埕,他們帶來知識、技術、資金和市場,為淡水河兩岸的經濟帶來榮景,也讓大稻埕成為台灣最繁榮的街區。進奎茶行位於德記洋行隔壁,故約定的集合地點在德記洋行改建的德記大樓前,而該大樓前保留有早年的德記兩字。轉個彎即到環河北路75號,大夥兒拍合照時,也感受客家鄉親秉持團結力量大的精神,希望學生能夠記得這個有意義的地方,也要瞭解團結的重要。

 

 

 

旋經南京西路原林本源家族居住的六館子街,貴德街李臨秋故居等重要景點,到永樂市場享受林合發油飯請吃又香又Q的油飯,林主任送老闆感謝狀和錦旗,賓主盡歡。在永樂廣場敘說大稻埕沿革暨街區特色,大家對文創產業進駐迪化街和仿巴洛克式建築的興趣濃厚,聆聽特色外,相機亦不停的按下快門,建議適宜拍攝的建築或鏡頭的角度,惟不論拍得多好,回家要記得分類,積多年經驗,素材經過分類,通常會提升品味和價值。

 

 

 

台北霞海城隍廟雖然只有46,因為城隍爺和月下老人在這兒默默的保佑信眾,致被票選為2015台灣最靈驗廟宇的第三名。運用廟前石獅子,讀一段順口溜,讓學生感受民俗具備安定人心,和所以能源遠流長傳述下去的原因在於趨吉避凶教化人心。

 

 

 

大稻埕的繁榮蘊育出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共同特色是帶著犧牲和奉獻的眼神。臻味茶坊呂禮顯大哥送晁院長、林、張陳兩位主任各一幅條幅墨寶外,另送兩幅條幅供參加同學筆記寫得優秀者的獎品;柯順耀老闆佩服教授們不辭辛苦率領學生到大稻埕參觀的熱忱,送每人各乙包大蒜,同時祝福同學今天有滿滿的收穫。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師生這趟台北行最大的目的是參觀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舉辦的溫送珍特展,和接受溫主席頒發獎助學金。遊覽車在中山北路和忠孝東西路口等紅綠燈,請大家注意路旁的台1359線公路的共同起點。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拍照。

 

 

 

分享和感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受獎學生寫下滿滿感謝的卡片,敘說他們領到獎學金的興奮和對溫主席的感謝,見面時,熱忱的向溫主席暨在場貴賓溫彩棠、蘇文龍等長輩和鍾年有副執行長問好,吶喊的聲音幾乎可以震破屋頂。溫主席席開五桌,請大家在台北品嚐道地的客家口味。頒發獎學金後,溫主席期勉同學,外面的世界無限的寬廣,學生宜認真學習,學有所成後,要勇敢的踏出去,為自己、為客家,也為社會找到美麗的願景。

 

 

 

 

 

 

 

 

 

 

 

 

 

 

 

 

 

 

 

 

 

 

 

 

 

我們一起讓台灣更美麗

 

                                          葉倫會(台北散步者)

 

我本是朝九晚五的海關人,忠誠、榮譽和效率是海關的傳統,因為籌備海關博物館,又養成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思維,海關博物館開館不久,適逢台北霞海城隍廟準備舉行大稻埕逍遙遊,單純的為了尊守承諾,擔任導覽志工,感謝城隍爺保佑,獲得較多的學習機會,為社會,為自己找到服務的新方向。

 

 

 

自公職退休後,為回饋社會而開辦大稻埕老街攝影史蹟巡禮、台北雙連史蹟巡禮、台北城開心史蹟巡禮暨萬華史蹟巡禮等公益導覽,秉持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的精神,在台灣各地擔任巡禮的導覽,以至在這個領域嬴得些許虛名,演講和導覽的邀約接蹱而至,致導覽次數快速攀升,也因而獲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文化產業學系系主任林本炫教授的邀約。

 

 

 

2015429,應邀到國立聯合大學文化產業學系週會演講「如何分享旅行的快樂-導覽人員的基本條件」,演講時,強調熱忱和廣博的知識,是導覽人員需要具備的條件,事實上,紀錄也很重要,期勉同學聽完演講,就應該紀錄當時的見聞暨感想,假以時日,這些文章很可能成為名山鉅著。至少應將當天的演講留下紀錄,並向大家報告,將協助寫得最好的前三名同學,將其作品送給客家雜誌社編輯部參考,林主任加碼,凡獲刊登的稿件,將贈送作者讀書禮券,這份好意,讓看似平常的演講,有如蝴蝶效應般,產生了驚人的動能。

 

 

 

客家雜誌社林國隆總編輯有感同學的用心,表示全部採用,每期刊載七篇,分六期予以刊登。林主任為勉勵同學,決定將這些文字結集成冊,做為同學們認真學習的見證,囑余寫序,當然要和一群認真的同學分享最美麗的心情。

 

 

 

                 葉倫會(台北散步者)

 

                                       2015.11.20

 

 

 

 

 

 

 

 

 

 

 

 

 

 

 

 

 

 

 

 

 

國立聯合大學蓮荷福德祠圓廟登基(2015.11.13)    台北散步者

 

國立聯合大學蓮荷福德祠新建工程於20151113上午舉行土地公廟圓廟登基典禮。蓮荷福德祠位於國立聯合大學八甲校區大學湖畔,供奉當地居民供奉三座土地公廟的土地公,因居民他遷而合祀一處,並於2013年成立蓮荷福德祠改建委員會,校方負責設計建造,建築師是陳賢秋,建祠經費約200萬元。

 

 

 

台灣各個角落都有土地公,趨吉避凶教化人心是土地公的重要特質,默默的堅守崗位,保佑附近的居民安居樂業,晚近,設在學校的土地公,不論台灣大學或交通大學的土地公,保佑學生的名氣都受到各界的重視。

 

 

 

2014年秋天,溫送珍應邀參加國立聯合大學八甲校區落成典禮暨客家週,獲知該校蓮荷福德祠要改建,慨捐新台幣五十萬元,並表示落成時,將親自向土地公行禮致意。稍後知道這筆五十萬元是蓮荷福德祠改建的及時雨,原來有居民答應捐五十萬元做為改建經費,卻因故未履行,這五十萬元正好填補上述缺額,平日在街頭散步,常認為有機會服務是種福份,若此,說是土地公給溫主席捐款的機會亦不為過。

 

 

 

116,接到林本炫教授email,蓮荷福德祠將舉行圓廟登基典禮,奉李增欽副校長之命,邀請溫主席前往,雖然是日下午有導覽邀約,但向林主任報告,若下午二時前能趕回台北,而溫主席又要前往,將陪同出席。溫主席知道這個消息,高興的表示要前往。

 

 

 

早上七時,林主任親到溫府接溫主席,坐車往聯合大學途中,溫主席在車上小寐,因而和林主任閒聊,知道蓮荷福德祠的「蓮荷」和聯合同音,也知道2013年聯合大學客家學院文化觀光產業學系創系以來,三年的學生報到率都是百分之一百,這份好成績來自林主任的認真和熱忱,放榜時,即密集的打電話給錄取學生或家長,讓家長或孩子知道該系擁有優秀的師資和優質的學習環境,這份用心,獲得學生家長和學生的信任,致三年來,都保持全員註冊的榮譽,在聯大是唯一,即使全國各大學,也極為罕見。稍後在蓮荷土地公廟圓廟登基會場遇到張陳基教授,他告知聯合大學客家學院的規模,在聯大雖然是最小,但今年爭取到國科會的補助,在聯合大學各學院中排名第二,這份認真,絕對是客家之光。

 

 

 

蓮荷福德祠是綠建築,外觀具仿唐式風格,有燕尾脊形式的意象,透光的頂部有太陽能板,供應土地公廟夜間的燭光用電,讓大學湖畔的蓮荷福德祠的土地公宛如指引信眾的明燈,為聯大校區增添景點。重建沿革由聯合大學客家學院劉煥雲教授執筆,捐款最多的是溫送珍主席。落成典禮由劉煥雲教授擔任司儀,許銘熙校長擔任主祭官,溫送珍主席和李增欽副校長….等為陪祭官,近百名聯合大學的師生和附近居民,早上九點到十一點間,齊聚大學湖畔,分享蓮荷福德祠土地公圓廟登基的盛典,接受土地公給予的福澤。

 

 

 

 

 

 

 

 

 

 

 

 

 

 

 

 

 

 

 

 

 

 

 

 

 

 

 

 

 

 

 

 

 

 

 

 

 

 

 

 

 

 

 

 

 

 

 

 

 

 

 

 

 

 

 

 

 

 

 

 

 

 

 

 

 

 

 

 

 

 

 

 

 

 

 

再見1988-台北市第一次義民祭典地點(1988)  葉倫會

 

源起

 

台北市自1988年起,每年都舉行義民祭典,早年由民間熱心人士發起,因為義民爺的靈驗,活動越來越盛大,加上政府的支持,專業人士的參與,義民嘉年華成為都會客家人凝聚向心力的最重要活動。

 

 

 

無心插柳

 

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認識街區的發展,瞭解地方文化特色是主要宗旨。2005年自公職退休,擴充導覽領域,讓史蹟巡禮的次數快速成長,2006年起,不論導覽或演講,開始寫隨筆並PO到葉倫會的部落格,紀錄大家一起找尋台北的美麗和追尋台灣人的驕傲的心情,也為後人留下信而可徵的史料。近年,甚至將史蹟巡禮納入找尋客家人在台北市的足跡,所到之處,都有客家先賢為這個偉大城市打拚的痕跡,受到客家鄉親的歡迎。

 

 

 

台北市客家社區大學尋找客家人的足跡

 

承義民爺保佑,2015年,一再應邀為找尋客家鄉親在台北市活動足跡擔任導覽,發現台北市的發展,不論在哪個面向,都有客家鄉親參與的影子,秉持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思維,認真的和參與朋友分享所見所聞,也讓他們看到客家前輩的智慧和毅力,因而享受胡適之:「一步有一步的境界,步步有步步的引導。」的快樂。

 

 

 

台北市客家社區大學一群熱愛客家傳統和文化的朋友,如洪謹瑜校長、洪梓源博士生(交通大學),2015年11月9日下午,漫步在台灣油杉社區、青田街和大安森林公園時,隨時吶喊:「我很善良,我很平安,我很健康。」,也沿街用客語唱「客家本色」,邊巡禮,邊享受台北街頭獨特的午后。

 

 

 

眾志成城

 

凡是傳諸名山的巨作,都屬集體創作,台北市的客家義民祭典也是如此。奉命為台北市客家社區大學導覽台灣油杉社區暨台北市義民祭典的大安森林公園時,想到幾位和義民祭典關係密切的客家大老,溫送珍主席,早期的義民祭典,他是讀祝文的不二人選;民辦期間,陳石山律師數次擔任祭典總幹事,對活動的推動貢獻卓著;范姜瑞理事長對義民祭典的興革事務著墨甚多,開風氣之先的許多創意,不乏出自他的點子;第一次客家義民祭典選在大安森林公園,是蔡錦川接受沈鳯雲里長的建議,因而邀請這幾位客家賢達一起見證。沈里長為感謝義民爺對他的保佑,另邀請參與第一年義民祭典的相關朋友徐舟、張田、江立田、彭煥堂、邱明雄、邱昆鴻、鄭瑞淼、張添福、林吉、陳懋、宋細福、詹益和、沈吉等出席盛會。

 

 

 

下午二時,大家在台北市和平東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門口集合,首先分享客家基本法的客家人,只要認同客家人者,即可視為客家人,若此,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是客家人,但談到客家傳統,教書不算客家,造林也不是客家、廟宇和神明也不是客家….,但今天,縱使走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校園或青田街的文教社區,所見所聞,隨時可以看到客家鄉親的奉獻成果與參與的痕跡。

 

 

 

台灣油杉社區位於台北市金山南路巷弄間,住在社區的居民以林務局員工為主,如今,為了保護一棵台灣油杉而保留了十幾棟日式建築。說來有趣,台北散步者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就住在台灣油杉社區,房東是來自新竹縣竹東鎮的客家人,請大家在學生時代居住的宿舍前合影;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孔子銅像前,在「誠正勤樸」和「有愛無恨」前拍下合照,下一個拍照景點是青田街供奉天上聖母的天龍宮,這座媽祖廟由客家鄉親共同創辦,媽祖在這兒保佑青田街暨附近街區居民,期盼更多客家鄉前往關心,讓台北市的民俗信仰,有更多客家鄉親參與、奉獻的身影;大家認為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禮拜的地方,很少人知道清真寺的興建和廣東番禺人葉公超有關,葉外長是客家人。

 

 

 

台北市第一次義民祭典實地回顧

 

早年,農曆七月,晚近,選在秋天,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行義民嘉年華會。事實上,台北市的客家義民祭典先由民間舉辦,再經官民合辦,而演變到完全由官方主辦。最早舉行的客家義民祭典是由一群熱心的鄉親發起,主要人物有宋鎮源、徐舟、蔡錦川、張心淵、李溝、宋星、27年後的今天,第一年的主要出力人員,僅徐舟一人出席,1934年出生的他,談起義民祭典事宜,表情是驕傲的。

 

 

 

下午四點半,近三十位關心客家人為台北打拚的朋友,經過大安區公所前的陸橋跨過新生南路,走進新生南路和和平東路間的大安森林公園。大家遠遠看到91歲高齡的溫送珍主席,主動鼓掌向其致意,專誠而來的溫主席勉勵大家要走出來,關心客家人在台北奮門的過程,一起為台灣、為客家的發展盡份心力;范姜瑞族長是台北市客家義民祭不斷擴充的重要智囊,對義民祭典的來龍去脈如數家珍,當然要請他分享心得;沈鳳雲里長告訴大家,當年舉辦義民祭典的地方,並準備紅布條。下午五時,邱明雄和詹益和為大家拍合照,一起感念客家先賢的創舉,見證義民爺保佑台北人的各項靈驗故事。

 

 

 

附記

 

在大安森林公園見到一群為客家義民祭典奉獻的朋友,感受團結真有力的力量,大家的努力有如蝴蝶效應般,不斷累積能量,也不斷擴散義民信仰的力量,讓客家人和義民爺信仰在台北市發光發熱。台北市客家委員會鍾永豐主任委員和大安區公所蘇素珍區長晚上也來和老朋友見面。

 

2015台北市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花絮-再見義民爺的靈驗故事  

 

平日行走江湖,看盡社會百態,發現成功的要素很多,但認真和善念缺一不可。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於2015102425日,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舉行2015客家義民嘉年華,台灣各地15座義民廟的義民爺到台北遶境和在公園安座。

 

 

 

范姜瑞理事長旅居台北市近半世紀,是客家鄉親公認的師爺。事實上,他平日是殷實的建築材料商人,一般商號在星期假日公休,他卻屢屢為需貨孔急的工人開門「接客」,1025日上午,循例到濱江果菜市場買菜,經過百祥建材行時,見范姜大老以員外的神態坐在門口,上前向其請安、問好,因而知道2015年台北市客家義民祭典,再添義民爺保佑的靈驗故事。當然要記下來和鄉親分享。

 

 

 

巨爵颱風在菲律賓肆虐期間,行進方向或速度都極為刁鑽,連氣象專家都只敢預測其48小時的行徑,而義民祭典的準備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進行,黃 僑組長發現工程有問題,為確保工程品質暨參與祭典人員的安全,請相關單位檢驗,鍾永豐主任委員則擔心義民祭典期間颱風襲台,1020上午就教於范姜理事長,見多識廣的范姜大老建議鍾主任委員親到新埔義民廟,向義民爺祈求保佑,務必讓祭典在台北市順利舉行,鍾主委遂邀范姜瑞下午同行,范姜師爺即刻離店回家沐浴,同時準備祈禱文,說來有趣,彷如有神助般,順順暢暢的寫完情文並茂的祈禱文,才回神,鍾主任委員的座車正好抵達范姜府邸。

 

 

 

鍾永豐主任委員、蘇文龍理事長和范姜瑞理事長三人跪在新埔義民廟義民爺神案前,由范姜理事長讀祈禱文後,以三跪九叩的大禮向義民爺祈求。回台北後,工程進展一切順利。氣象專家對巨爵颱風的動向依然謎離,但由強颱變中颱,再變輕颱,向北移動中再轉成低氣壓。而台北的雨直到1023日,仍然滴滴答答的下個不停。叫鍾主委和建議祈求的范姜瑞好生心急。

 

 

 

1024上午雖然還見雨蹤,但已呈現沾衣不濕杏花雨的毛毛雨了,義民爺自國父紀念館等地開拔時,連毛毛雨都不見了,而安座後,卻又下起一陣雨,也只有這麼短暫的小雨。1025,不但沒雨,活動開始時,還出了大太陽,讓活動順利進行,圓滿完成。也在告訴大家,義民爺將保佑台北市民和虔誠的信眾,賜福大家閤家平安、健康賺大錢。

 

 

 

 

 

 

 

 

 

 

 

 

 

    八百次史蹟導覽的花朵

 

    -尋找客家人在雙北市的足跡 葉倫會0910161747

 

清領時期,已有客家先民在台北安家落戶,如在新莊老街建廣福宮,在淡水建鄞山寺。台北建城或劉銘傳建鐵路時,許多民工來自廣東,因為分類械鬥,或方言島,使得客家人逐漸消失。目前,台北市和新北市共有一百多萬客家鄉親,大部分是縱貫鐵路通車後,來自島內的二次移民,其中以桃、竹、苗和高屏地區占多數。

 

 

 

客家人在原鄉,經由婚、喪、喜、慶等活動,保留先民傳統。旅居雙北市的客家鄉親,雖然日久他鄉變故鄉,但對故鄉的傳統仍然保有獨特的情感,一再高喊要講客家話和保留客家傳統,主管機關或有識之士亦認真的尋找對策,成效亦極為顯著,令人不解的,客家話、客家傳統依舊快速流失。

 

 

 

傳統和創新是社會賴以進步的重要元素,自讀台北市成功高級中學起,除了入伍服役期間,即旅居台北,住台北的時間早已超越半世紀,和大部分雙北市的鄉親一樣,關心傳統外,亦重視都會客家創造傳統暨其傳承方式。

 

 

 

因為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而鑽研大稻埕史料,發現南京西路徐外科醫院的徐傍興,台北後火車站華陰街的郭內科;創作歌謠名曲的鄧雨賢….,他們透過所學,不論是仁心仁術的醫師,或是動人的歌謠,都在大稻埕默默為自己、為客家,也為台灣的美麗奉獻心力。

 

 

 

事實上,不論台北城、萬華或大稻埕都曾是台北市最繁華的街區,吸引許多有志青年,只是這群在萬華或大稻埕打拚的年輕人,不論白領或藍領,為了節省開支,其住家或租屋處大部分位於房價較便宜的郊區,如通化街、克難街,甚至新北市各區,因而被誤解台北城、大稻埕或萬華沒有客家人。事實上,鄧雨賢兒時讀老松國小,長大在大稻埕活動,萬華龍山寺三川殿康有為寫的對聯是魏清德編撰,都是客家人。

 

 

 

奉關稅總局詹德和總局長命令,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和籌備海關博物館,因而養成紀錄暨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習慣。1996年11月14日,海關博物館在台北市塔城街成立,敘說我國海關課徵關稅,提供大筆稅收支援經濟建設的成果暨對我國經濟成長的貢獻,獲得社會大眾的喜愛和重視。

 

 

 

承台北霞海城隍廟管理人陳文文的知遇,19977月4日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志工。2005年自公職退休,為了回饋社會,以素人之姿,創辦大稻埕老街攝影史蹟巡禮;嗣後,在好友的支持下,陸續增加公益導覽次數,迄2015年,導覽人次近兩萬人次,看似平常的舉動,卻獲得老天爺更多的眷顧,應邀到國立大學或知名團體的演講場次早已超過五百場。

 

 

 

2006年起,不論演講或導覽,都寫篇隨筆P0到葉倫會的部落格,為歷次演講和導覽留下存證的信史。此外,陳石山大律師發行的客家雜誌,刊載平日撰寫與客家有關的文字,亦常透過口述訪談,紀錄客家前輩在台北努力的過程,透過文字的流傳,使其成為研究客家史或客家學的素材。2015919在龍山寺慶祝第八百次導覽,也將透過隨筆紀錄這個美麗的光點。

 

 

 

隨著導覽領域的擴充,行跡遍及北台灣,在這些地方活動的先民有閩南人、客家人,也有原住民或新住民,透過閱讀和口述訪談,相關訊息不斷出土,經由教學相長,找到客家鄉親在台北打拚的諸多趣事,有光鮮亮麗者,也有背後的辛酸者,有如繁華夜市收攤後,出現兩倒」的不捨,即生意好時,人倒;生意不好時,店倒。每件都是台北發展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到不同地方演講或導覽時,發現台灣任何地方的建築或發展,都有客家人奉獻的痕跡。探索客家學時,認為修橋不屬客家,建淨水廠不屬客家,但在尋找相關資料時,發現建中興大橋的工程師是客家人何煥生,建台北市自來水淨水廠的工程師也是客家鄉親何煥生時,是否可以將這位前輩的奉獻當做客家之光。此外,不妨透過一件又一件造福社會大眾的公共建設,找到更多客家鄉親的光輝。

 

 

 

2015年,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為慶祝母親節,邀請帶領客家鄉親到大稻埕找尋客家人的足跡,首先找到台灣光復後,客家前輩何禮謙、張芳燮….等在環河北路七十五號陳進奎開的進奎茶行舉行客人會聚會的場所,客人會後來演變成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因為反應良好,九月,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辦理數次尋找客家人足跡的史蹟巡禮,報名人數蜂湧而至,使得主辦單位不得不增加場次。另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研究生亦邀請協助尋找都會客家的足跡。

 

 

 

承謝英從、高樹榮、彭惠圓….等貴人支持,讓導覽領域和次數快速成長,視每位朋友為貴賓,不論參加或提供禮物,都是台北散步者史蹟導覽的動能。2013年春節期間,和幾位朋友閒聊,決定為第五百次導覽舉行慶祝活動,詹益東校長捐出他在桃園新屋故鄉收購的蘿蔔乾,六百次、七百次,乃至八百次都循例慶祝惟隨著次數的成長,送禮的朋友也增加了,如黎元吉老師第六百次;七百次寫的條幅「行者常至,為者常成」,都獲得朋友的喜愛;陳論德大哥在七百次請大家在台北城大飯店吃便當,第八百次也比照辦理;春天旅行社葉碧華博士送五十個刻有台北散步者的保溫盃

 

 

 

20156月,黎元吉老師知道台北散步者史蹟導覽第八百次將在九月出現,應台北散步者的拜託,特別用石頭刻了台北散步者史蹟導覽」的印章乙枚,並親筆寫第八百次「一期一會」的條幅,做為分送出席朋友的禮物,廣播金鐘獎得獎人鍾麗香協助廣播推廣時說,好喜歡「一期一會」的字和意境,尤其最後一個「會」字和台北散步者的名字相同,預期可以成為傳家寶

 

 

 

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領悟教育有主目標,也有次目標。因為信守承諾而擔任導覽志工,看似平常的史蹟巡禮,除成為退休後生活重心外,也無心插柳的找到客家前輩在都會的奮鬥足跡,希望更多研究客家學的學者、專家為在都會地區認真打拚的客家鄉親留下珍貴的信史。

 

 

 

 

 

 

 

 

 

 

 

 

 

 

 

 

 

 

 

 

 

 

 

 

 

 

 

 

 

 

 

 

 

 

 

 

 

 

 

 

 

 

 

 

 

 

 

 

 

 

 

 

 

 

 

 

 

 

 

 

 

陪曾文忠大師探訪北台灣重要客家景點

 

任職海關時,因為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1995年,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並發表論文,見其會議室有歷任校長的油畫像,心嚮往之,海關博物館成立時,也蒐集歷任海關總稅務司、總局長的照片,以油畫方式陳列在博物館,成為見證海關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和溫送珍主席屬於忘年交,承他照顧有加,希望能為他留下一張傳世的油畫像,也把這個構想向陳石山律師報告,陳律師亦將這個想法和范姜瑞族長暨溫彩棠委員提起,溫委員和溫主席一樣出身苗栗中港溪,徵得曾文忠老師同意,為溫主席畫像。

 

 

 

曾文忠老師是國寶級畫家,畫作完成,由溫彩棠委員和楊梅良老師陪同到台北,親送溫送珍畫像到溫府,奉命作陪,因而結下忘年交的緣份(我們同屬豬,但差一輪),首先為他做口述訪談,文成,刊載客家雜誌外,也收錄於葉倫會編著的台灣客家人的故事(4)」。

 

 

 

訪談時,瞭解曾文忠老師畢業於台南師範藝術科,屬於科班出身,天份加上勇於學習,畫作在南台灣甚具名氣。旅遊遍及五大洲的曾老師,感悟人生在世的作用在於奉獻,而非獲取。2000年起,免費為南台灣客家籍校長掌理的學校作畫,迄2015年,作畫學校超過百校,作品超過三百幅,若以市價論,早已超過新台幣數億元。他甚至遠征新北市,為華僑高中和清水高中作畫,因為作品以學校附近的景觀為主,獲受贈學校師生的喜愛。因而邀請曾老師2015108晚上,到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演講「從畫作談南台灣風情」。

 

 

 

老師提及想到桃竹苗地區探訪客家庄的心願,俾完成台灣各地客家風情的畫作,因而向他報告,可趁到台北演講的機會,陪他參訪雙北市暨桃園和新竹的客家庄,曾老師亦指示畫作完成時,能為每幅繪畫寫故事,讓客家精神和傳統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演講前一星期,曾老師決定十月六日中午抵達台北,八日晚上演講完坐高鐵回高雄。承好友陳論德同意,開車載我們到北台灣重要的客家景點踏查,因而規劃行程。

 

 

 

三天期間,陪大師到新北市淡水鄞山寺,泰山明志書院,新莊文昌祠、福德祠、廣福宮;新竹縣新埔義民廟、湖口老街暨三元宮;桃園市新屋葉春日公宗祠和祖塔,范姜祖厝群,龍潭大池暨南天宮,龍潭聖蹟亭,桃園市客家文化會館,龍潭三坑老街和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沿途聆聽其讜論,自忖收穫極為豐富。

 

 

 

十月六日上午,曾老師由楊梅良老師陪同北上,中午抵達台北。我們台北火車站換乘陳論德2,500CC的旅行車直達淡水,第一站是淡水鄞山寺,陳大哥是台南學甲人,十七歲到台北經商,從事布匹批發生意,對各地的交通動線瞭若指掌。不論泰山的明志書院、新莊文昌祠或廣福宮,都駕輕就熟的安全抵達。曾老師仔細端詳各座建築的特色暨風華,也拍照存查,上車就做筆記,記下特色,也留下參訪心得,這份用心,值得出外旅行朋友參考。

 

 

 

簡單、抓住重點和明快是曾老師參訪客家庄景點的特色,十月六日下午,走訪四個景點,傍晚到溫府拜訪溫送珍主席,並在桃屋日本料理店共進晚餐,陳石山律師也來了,約好十月七日晚上,由陳律師作東,在國家戲劇院的劇院軒共進晚餐。

 

 

 

讓曾老師多看一些北部建築是我們的共識,十月七日上午七時,往新竹縣新埔義民廟出發,一小時左右,抵達新埔義民廟廟埕,曾老師三十幾年前曾參訪過新埔義民廟,但景像迥異,特色也大不相同,他仔細觀察,拍下全景和有特色的景點。近年常到義民廟參訪,第一次注意到新埔義民廟沒有御路,點金柱是方形而非一般廟宇的圓形。

 

 

 

九點左右抵達湖口老街,大夥自天主堂前下車,向北步行到三元宮,沿途欣賞建築立面,獨特的女兒牆,雖然旗山老街也保留有仿巴洛克式建築,但和湖口老街相較,有若小巫見大巫;三元宮徐總幹事,邀我們喝茶外,送其拙著「積福和養生」,他很快看到葉倫會編著多本「台灣客家人的故事」,希望能送他們這幾本書,平日視贈書為快樂的源泉,當然要送。

 

 

 

十點左右,抵達葉春日公宗祠和祖塔,曾老師對宗祠重建碑文的詮釋,有人格者的特質,佩服!也參觀宗祠附近葉家宗親的兩座三合院,見多識廣的曾老師,很快指出其特色。

 

 

 

十月五日晚上,向范姜瑞理事長報告,七日將陪曾文忠老師參訪范姜祖厝,為表達對曾老師的尊敬,范姜理事長特別自台北趕回新屋,中午設午宴款待,范姜淡前理事長,私立清華高中范姜文政董事長暨范姜杏總幹事作陪,曾老師有感范姜族長的誠意,表示這次北台灣客家庄巡禮有關范姜祖厝的畫作,將贈送范姜祖厝,范姜淡前理事長表示要把畫作高掛祠堂外,也將親率其領導的陶渭八音團到美濃表演。范姜理事長徵得家族幹部同意後,向曾老師報告,準備提供曾老師這趟北台灣行畫作的材料費用。

 

 

 

下午參訪首站是龍潭敬字亭,北台灣的敬字亭和美濃或南台灣敬字亭的造型差異頗大,文風鼎盛的龍潭保有美麗的敬字亭;龍潭大池旁的南天宮,廟貌雄壯威武兼而有之,供奉主神關聖帝君,曾老師是惜情的人,他對這座廟宇有份獨特的感情;桃園客家文化園區有圓樓的意象,也因為如此而無法看到全景,局長和副局長公出,承羅國裕主任秘書和薛雲峰秘書接待;三坑老街在客家文化園區附近,當然要前往參觀,為七日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十月八日上午十時,陪曾老師到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公園有四公頃土地,後面是新店溪,曾老師拍下新店溪近景和遠景,準備畫一幅三十尺長的畫作,若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可以典藏,他樂意捐贈。鍾永豐主委是美濃人,和曾老師是反美濃水庫興建活動的革命伙伴,鍾主委特別設午宴款待曾老師,兩人交談的表情,再快樂也沒有了。

 

 

 

曾文忠老師在高雄美濃是導覽前輩,被視為大師級人物,他知道是日下午,台北散步者為馬繼康老師授課的文山社大學生導覽大稻埕,遂一起到大稻埕找尋台北的美麗,追尋台灣人的驕傲。曾老師在有記茶行的簽名簿畫一艘船,在台北霞海城隍廟欣賞彩繪大師陳壽彝的畫作,面對大師作品因為牆上潮濕而出現斑駁的現象,他的表情充滿著不捨。

 

 

 

十月八日晚上,曾老師應邀到台灣省城隍廟演講,和數十位熱愛鄉土的朋友分享南台灣美麗的風景和他作畫的心得,咸認為是一場豐富的知識饗宴。八點三十分,演講結束,陳論德親送曾老師和楊老師到台北火車站坐高鐵回高雄。

 

 

 

 

 

 

 

 

 

 

 

 

 

 

 

 

 

 

 

 

 

 

 

 

 

 

 

 

 

 

 

 

 

 

 

 

 

 

 

 

 

 

 

也是義民爺的靈驗故事    葉倫會(2013.10.7)

 

平日以研究民俗為樂,發現香火興旺廟宇的神明,幾乎都有靈驗故事,活動越多,故事愈多。義民爺信仰在台灣有兩百多年歷史,靈驗故事亦在信眾間口耳相傳,自1988年,雙北市每年舉辦義民祭典,靈驗故事更多,謹就鄉賢提供暨親身所見予以紀錄。

 

 

 

 

 

劉佳鈞指示蒐尋義民爺靈驗故事

 

20139月底,連續一星期導覽台北市史蹟,十月初稍見喘息。陳石山律師向來是請益的對象,101下午到陳律師仁愛路事務所拜訪,陳律師出示邀請好友聚餐的名單,列名陪榜,閒話家常之餘,談搜集義民爺靈驗故事事宜,經過一番腦力激盪,從義民信仰、廟宇到訪談人物究竟為何乙節,凡與義民爺有接觸者,達官貴人的說法要,鄉親信而有徵的說法也要。惟建立共識:「宜消失個人、和公益有關者」始予納入。

 

 

 

2013年4月,范姜瑞向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劉佳鈞主任委員建議請陳石山律師主持蒐尋義民爺的靈驗故事,始終未見諸文字或其他行動。102,陳石山律師出席劉佳鈞主任委員主持2013年台北市義民祭典會議,劉主任委員在一百多位鄉親面前,正式請陳律師負責搜集義民爺的靈驗故事,希望事成後,結集出版。(陳石山2013.10.3提供)

 

 

 

新北市2013客家義民祭嘉年華會的涼風

 

台北自1896年設立氣象站以來,最高溫度通常出現在八月間,201388下午二時許,出現攝氏39.3度的最高溫,9日的溫度也相差無幾。說也奇怪,新北市客家義民祭典嘉年華會於810日和11日在新莊綜合運動場舉行,鄉親普遍感受到陣陣涼風,相較前兩天,溫度下降攝氏5度以上,恭送義民爺回新埔義民廟後的12日,氣溫再度升到攝氏37度左右,説義民祭典這兩天午後的涼風,是義民爺保佑可以;說是彭惠圓局長吃一個月長齋的效果,也可以。

 

 

 

清涼的天氣並不是義民爺給予彭惠圓虔誠舉辦祭典的唯一恩典,農曆七月的台灣,屬颱風季節,巧合的機率很高。2011年,新北市客家義民祭典神壇設在永和四號公園,活動前,台灣上空風起雲湧,直撲台灣的颱風隨時可能在義民祭典這天出現,大家都在做改期的準備,因為有義民爺的加持,彭惠圓毅然的宣布如期舉行,而新北市義民祭典這天的台北,也真的風和日麗,萬里無雲,讓義民祭典順利的舉行下去。(彭惠圓提供)

 

 

 

義民平安米

 

隨著社會的進步,宗教活動愈發熱絡,各地廟宇為了拉近信眾和神明的關係,採用不同的方法。部分廟宇送神明加持的平安米,讓信眾帶回家和家人分享,因為有神明的保佑,信眾通常會在回廟參拜時做回饋,讓廟宇的香火更加興旺。也將這個觀念向彭惠圓局長報告,並建議在義民祭典時予以採行。

 

 

 

雙北市歷年都舉辦義民祭典,201012月,彭惠圓接任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局長,她對義民祭典採積極的創新作為,2011年舉辦就任第一次義民祭典時,準備發放經義民爺加持的義民平安米給參加義民祭典的信眾,使義民爺的神威透過義民平安米,讓更多鄉親感受義民爺的恩典。決定與活動時間相距甚近,米究竟要從那裏來,時間又這麼急迫,承彭局長看重,邀請一起討論商請哪位鄉親出資,承義民爺保佑,被徵詢的鄉親幾乎二話不說的就捐出一千、兩千斤白米,最多的是黃鵬海的五千斤,兩天內就募到兩萬餘斤白米,咸謂是義民爺的靈驗所致。嗣後每年義民祭典的義民平安米,也都在義民爺保佑下,在第一時間募到預估的數量(彭惠圓提供)

 

 

 

香灰的神奇效果

 

客家義民祭典在台北舉行始於1988年,舉辦初期,全部經費都由鄉親樂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負責的主事者在能省則省的情況下,不顧辛勞的奉獻,設備因陋就簡。是年在大安森林公園預定地舉行,張心淵負責搭建牌樓,他親自爬上牌樓,未見匠師資格的他意外摔落地面,被送醫院急救。溫送珍聽到消息,專程到義民壇前跪求義民爺保佑這位虔誠的客家子弟,再帶著義民爺的香灰前往國泰醫院探視,張心淵隔日康復出院,馬上回到崗位,鄉親說這是義民爺保佑的神蹟。

 

(溫送珍提供)

 

 

 

 

 

綠島客家人經營的餐廳

 

燈塔是西方的產物,我國燈塔由海關創辦,2013年元月回歸交通部,葉匡時部長認為燈塔位置特殊,生態豐富,值得開發作為觀光旅遊的處女地。任公職時,數次到台灣各地燈塔探訪,因而出版「台灣燈塔的故事」乙書,屢蒙各界給予肯定。

 

 

 

是年四月,奉燈塔主管單位之託,為九月起開放各界參觀的燈塔寫故事,於是前往各地燈塔訪視,58自台東縣富岡漁港坐凱旋二號輪到綠島,目視到綠島燈塔時,接到陳石山律師電話,告知「義民爺的靈驗故事」編撰事宜已經進入緊鑼密鼓階段,日前又獲一位學者的支持,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知道我在往綠島途中,告知其堂妹劉秀蘭在綠島經營餐廳,先生陳富生,囑可以請其就近照顧,向陳律師報告,此趟行程在於對綠島燈塔有進一步的了解,綠島有三千餘人,面積不小,應該無法前往。

 

 

 

凱旋二號輪是滿座,大部分登岸的旅客已訂好住宿,或由旅行業者安排交通工具。平日除大膽外,什麼也沒有,登島後,坐在桌前拿出綠島燈塔電話,準備找尋救兵,一位美麗的少婦騎機車而來,問租機車否?告以要到綠島燈塔,此外,在綠島有熟人劉秀蘭,她一口回答劉小姐是她舅媽,經營菲哥餐廳,兩家互為鄰居,平日無話不談,因此給予民宿和租用機車最優惠價格,遂驅車由其前導到菲哥餐廳,因陳律師的面子,再蒙招待午餐,享受綠島漁民捕捉的新鮮魚貨,有名的鹿肉。劉秀蘭是客家鄉親在綠島經營餐飲業卓有名聲者,拍下其夫妻合照,增添這趟綠島之行的樂趣,也享受他鄉遇故知的喜悅。(葉倫會2013.5)

 

 

 

 

 

義民爺幫忙找經費

 

民辦義民祭典期間,經費全部由鄉親樂捐,第一年由中原客家崇正會先撥新台幣20萬元應用,隨即邀請鄉親商討募款事宜,被邀請的鄉親二話不說的當場認捐,部分熱心的鄉親甚至帶著捐款簿到各處募款,據長期負責財務的彭煥堂說:樂捐簿捐款金額有大有小,但每位捐款人的心意都一樣的虔誠。事實上,團結力量大,聚沙可以成塔,祭典當天的捐款收入更令人感動。主辦單位的創意,讓鄉親樂意為義民爺祭典奉獻自己的心力,如1989年在青年公園舉行義民祭,首次接受民眾當場樂捐,承辦人員收到捐款,馬上請義工將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金額以標準楷書寫在大紅紙,張貼於神壇旁邊,供大家徵信,激起更多鄉親捐款的意願,看似平凡的創意,讓捐款超出預期,提供充裕的活動經費,致台北市客家義民祭的規模一年比一年大。

 

(彭煥堂提供)

 

 

 

華中橋下龍捲風

 

尋找交通便捷的空地做為台北義民祭祭典的場所並不容易,1996年起至1999年,設於面積寬廣的華中橋下,活動在該地舉行4次,前3次都圓滿完成,惟1999年,即最後一次民辦,自新埔請來義民爺坐鎮神壇的午后,方圓3公里左右出現龍捲風,風停後,建築頗為堅固的棚架幾乎全部倒塌,僅神龕和法會會場完好如初,棚架雖然全倒,不幸中的大幸是倒在送貨的小貨車上,致在棚架裏的工作人員僅受皮肉傷,經送醫後很快就回家療養,甚至第二天又到現場幫忙者。龍捲風後的會場固然是滿目瘡痍,但義民爺主祭壇和法會場仍然完好,在場鄉親認為這是義民爺考驗客家人毅力的時候,除送醫者外,其他鄉親在主事者登高一呼下,捲起袖子,協助清理現場,扶起棚架,重搭戲台,整理桌椅,讓第二天舉辦的祭典順利舉行。龍捲風的原因,眾說紛云,較多的說法可歸納為:中原客家崇正會理事長於台北義民祭典期間因另有公務出國,義民爺認為不妥;將往年四天的活動日期縮短為三天,似乎和客家人無畏艱難的思維不同。(彭煥堂提供)

 

 

 

 

 

幫忙收傘的人

 

民辦期間,台北市客家義民祭現場的工作人員全是無名英雄,活動開始前,義工多,人員調動容易,最怕的是活動結束後,處理滿目瘡痍的場地屢屢讓負責人員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所幸總能化險為夷,在適當的時候出現轉機,如1995年,活動地點在信義區公所旁空地(松智公園),向養樂多公司借用大型傘棚做為遮陽之用,使參加鄉親免受炙熱烈日之苦,惟午夜活動結束後,傘棚仍然好端端的置於會場,主辦人員次日一大早抵達現場,打起精神的收拾傘架,早起運動的鄉親經過時,看到一個人在那兒收傘棚,既辛苦,速度又慢,問明情況後,急忙回家換衣服戴上手套, 並邀幾位鄉親同行,人多好辦事,經由圖19 2009年挑擔奉飯十幾位鄉親同心協力,不到中午時分,就將傘棚收妥,順利的還給養樂多公司。(彭煥堂提供)

 

 

 

 

 

天氣涼爽宜人

 

台北市客家義民祭典借用唐榮鐵工廠台北機場舊址(京華城)舉行時,該地仍有幾間舊房子,堆滿附近居民丟棄的垃圾,地主要求自行清理場地外,另要求捐款單寫上該公司贊助新台幣二十萬元公告周知,為祈活動圓滿舉行,祭典單位全部遵照辦理。義民祭典時,附近地區下起傾盆大雨,惟有京華城周邊不但沒有雨,還因附近地區下雨帶來絲涼意,鄉親認為是義民爺保佑所致。

 

(彭煥堂提供)

 

 

 

 

 

碧潭橋畔

 

吳裕濶擔任新北市義民祭典爐主時,舉辦地點在新店碧潭橋畔,因為客家委員會指示舉辦客家萬人大合唱,被視為新北市歷次義民祭典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但活動前兩天颱風來襲,新店溪上遊夾帶的泥沙鋪滿碧潭岸邊,經相關單位派員清洗,很快恢復原狀,主辦單位亦在第一時間佈置好神壇和表演場所。颱風過後的氣候通常不穩定,義民祭典這天,新北市各區仍然下著傾盆大雨,唯有碧潭附近是晴郎的好天氣,信眾紛云:義民爺保佑所致。

 

(吳裕濶提供)

 

 

 

 

 

尋訪義民廟

 

2007年農曆七月,葉倫會陪溫送珍主席參加2007年台北市客家義民祭典後,在溫送珍和陳石山兩位大老支持下,發願蒐尋台灣義民廟暨義民祭典在台北的故事,尋訪台灣各地義民廟時,發現南投縣擁有義民廟的家數較其他縣市多,因而數次前往訪查。2008年中,有一次和陳石山律師、鄭瑞淼總班長一起到南投縣,準備尋訪六家義民廟,由鄭瑞淼開車,三人只有地址,仗著義民爺的神威,從國姓鄉開始,經過七個鄉鎮,訪問六家義民廟,連電話都沒打,竟然沒有下車問路,也沒有繞錯方向,連在埔里鎮白米甕山區的義民廟也在陳大律師堅持向前行的指示下找到;另三人到高雄旗美義民廟、甲仙義民廟和竹田忠義祠找義民爺和忠勇公,也有類似的情況,回台北後,和大家談及此事,咸謂義民爺保佑所致。(陳石山提供)

 

 

 

 

 

陳原成捐新埔義民廟版畫給新北市客家事務局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彭惠圓局長自上任後,對義民祭典和義民爺文物的蒐集不遺餘力,201427,即大年初八,到林口區拜會台灣客家文經發展協會楊仁清理事長,楊理事長向彭局長報告,林口有家義民廟,但供奉的義民爺與台灣各地義民廟分靈自新埔義民廟不同,而與桃園觀音和新屋的余姓客家鄉親的忠魂有關。

 

 

 

他並向彭局長報告林口友人陳原成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是國內知名畫家,因而前往拜訪。1985年,陳原成在父親鼓勵下,刻有新埔義民廟外觀的版畫-塵緣,獲得美術界很高的評價,其中兩幅分別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和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典藏。

 

 

 

陳原成手邊尚存一幅新埔義民廟版畫,原來想送新埔義民廟,卻陰錯陽差的失之交臂。彭局長了解「塵緣」具有一定的水準,而且和義民信仰有關,請教是否考慮將板畫無償贈送新北市客家事務局三峽客家文化園區,陳原成有感彭局長為客家做事的熱忱,二話不說的一口答應。咸認為這幅畫成為三峽客家文化園區的典藏品,是義民爺冥冥中的安排。(彭惠圓提供)

 

 

 

 

 

 

 

 

 

 

 

 

 

 

 

 

 

 

 

 

 

 

 

 

 

 

 

 

 

2016客家事務專業獎章頒獎觀禮

 

2016年元月14日,客家委員會舉辦第3屆委員第1次委員會議曁年終擴大業務會報、專業獎章頒獎與鄧雨賢文物致贈典禮。好友陳石山律師獲頒「客家事務專業獎章」,奉命陪同前往觀禮,因而就相關資料暨個人觀察所得,寫下筆記,希望可以做為客家鄉親見賢思齊的素材,也讓這段信史傳承給後人。

 

 

 

客委會成立於2001614。繼2003年頒發郭春林為「客家事務專業獎」一等獎後,再度頒發「客家事務專業獎章給予12位客籍人士,獲獎人分別是「二等專業獎章」得主:李九郎(96)、林炳煥(90)、廖景淵(87)與蔡瑞秋;「三等專業獎章」得主:溫彩棠、陳石山、林昌德、凃文雄、李榮勝、曾貴海、曾秋仁與呂嵩雁等,計12位。經請教陳石山律師獲獎是申請得來,或是客委會主動發掘給獎的,他說迄今仍然不曉得獲獎的原因,但見過相關得獎人名單後,發現每個得獎人都是實至名歸,覺得受獎很光榮,感受對客家的責任更加重大,需要更認真的推動客家文化。

 

 

 

和陳律師抵達客委會「客家事務專業獎章」得獎人接待室時,相關得獎人陸續抵達,都獲得廖美玲副處長親切的接待。來自屏東的李九郎高齡96歲,遠從屏東趕來,陪同的家人陣仗也最大。90歲的三叔公林炳煥由家人陪同前來,他的聽力不佳,但家人和他溝通時,見嘴型就心領神會;張錦輝、邱榮光和鍾正平幾位六堆的客家大老亦陪其前來,協助相關事宜和拍照,讓人見識到六堆鄉親的團結。87歲的廖景淵由兒子、女兒和女婿陪同,我們是舊識。鑑於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為這幾位朋友拍合照。其他得獎人或許和客委會的淵源較深,直接到頒獎會場。

 

 

 

篤信準時等同效率,下午430分,不見主任委員冗長的期許和勉勵,準時頒發獎章,得獎人依序上台領獎和發表感言,場面溫馨而感人。鍾萬梅副主任委員親切的握手,並告訴周邊朋友,和筆者出自同源,因為鍾蕭葉本一家;坐在范佐銘副主任委員旁邊,送其拙著積福和養生暨台灣客家人的故事。

 

 

 

客委會頒發「客家事務專業獎章」時,在頒發會場的電視牆敘說獲獎者的得獎理由,李九郎致力促進客家族群認同,鼓勵青年世代傳承,凝聚客家族群向心力,孜孜矻矻為客家奉獻超過50年,誠為客家之楷模;林炳煥是集旦、淨、丑一身的國寶級撮把戲大師,透過戲劇傳承客家文化,對客家民俗技藝之保存發揚,共所矚目;廖景淵為搶救客家文化資源,專研本土文化人文史蹟研究,對客家文史之保存及推廣,著有功績;蔡瑞秋奉獻心力保存傳揚客家文化,推廣使用客語,鼓勵在地客家社團辦理客家民俗節慶活動,深耕在地服務,貢獻良多;溫彩棠協助扎根客語文化教育,團結客家族群凝聚力,對客家語言文化、美食產業之保存創新推展,卓具貢獻。

 

 

 

陳石山爭取客家族群平權,發行《客家雜誌》,培訓客家傳播人才,對客家法制創建、公共事務傳播具重大貢獻;林昌德以「教育」為理念,無怨無悔付出心力,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對促進客家文化、教育及公共事務之發展,著有功績;凃文雄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以「感恩惜福、回饋社會」為理念,長期關懷客家文化發展,積極推展客家事務,奉獻良多;李榮勝熱衷客家公益活動,積極傳揚客家文化,對推動客家族群公共事務發展,不遺餘力;曾貴海致力客家文學創作,保存客庄文化,關懷客家社群之永續傳承,對客家文學、文資保存及公共事務發展諸多貢獻,值得表揚;曾秋仁客語教學多年,專擅客語文學創作及教材編撰,對客家語言文化之保存及傳習,貢獻良多;呂嵩雁致力於臺灣客家語言探究、調查及教學,對客語保存、學術研究與知識體系發展,貢獻卓著。

 

 

 

12位傑出客家事務專業獎章得獎人對這項榮譽都極為珍惜,除曾貴海、呂嵩雁外,其他十位親自出席。而客委會頒獎時,特別提供每位得獎人兩分鐘的感言時間。爰記述其感言摘要:

 

 

 

來自屏東竹田的李九郎,不但本人積極保存客家傳統,兒子和女婿亦相繼投入。林炳煥學歷不高,但有超強的記憶力,228事件被捕,雖然不久即被釋放,但沒人敢用他,致以撮把戲專長行走江湖,感受親不親故鄉人,香不香鄉中味的思維,誓言生為客家人,死也是客家人,舉凡客家活動幾乎無役不與。廖景淵生於日治時期,因日本向美國宣戰,14歲開始做粗活,因為懂得追求時尚,產值相對提高;1984年開始從事田野調查,1994年開始寫作,並在寶島客家廣播電台主持節目17年。蔡瑞秋來自台東,台東有五萬餘客家鄉親,但客語顯得相對弱勢,期許透這獎項的鼓勵,更積極投入客語和客家文化的傳承。

 

 

 

溫彩棠曾擔任校長、台南市文化中心主任和圖書館館長,簡直就是文化人,對台南客家文化傳承幾乎無役不與,也確實提升當地客家族群的影響力,讓只有一萬多客家人的台南市,在台南的天空盪著客家人的聲音。陳石山長期擔任客家雜誌發行人,這本近三十年的雜誌,忠實記載客家人的故事,說她是台灣客家文化傳承的火種亦不為過,此外,全國客家夏令營也辦了26屆,影響遍及全台灣,陳律師以廣結善緣、心存善念、樂觀奮鬥做為處事風格,致力於推動客家文化,強調客家擺中間,政黨放兩邊,置個人榮辱於度外。

 

 

 

林昌德從小就具有微笑待人的特質,歷任兩屆鄉長,擔任六堆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積極推動在地客家傳統,做好為六堆發聲的工作。涂文雄來自嘉義,人口27萬,客家人僅一萬六千餘人,但這兒有義民廟和三山國王廟三間,為維護客家人的根本,每年舉辦三大活動,讓客家傳統在嘉義生根暨傳續下去。李榮勝認為客語傳承要從兒童,從家裡開始,在新竹市透過文教基金會推動客家話傳承工作,舉辦客家歌謠、辯論、演講比賽等札根工作,希望在桃竹苗地區成立世界客家語言、產業中心。曾秋仁強調異業結盟、跨區合作的重要,她透過台中教育局、客委會和當地小學推動三度空間、跨區合作,希望更多鄉親參與和給予支持。

 

 

 

劉慶中主任委員勉勵得獎者:責任高於一切,專業源於用心。」,有得獎人說拿到獎章需要更認真的繼續奉獻,好像有被害的感覺,但被害得很高興,希望大家以高興的心情把客家事務做好,為做好客家傳承的偉大使命一起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