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大夥房文化協會的成立和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的時間相近,成立時採讀書會形式,偏重吸收新知,讓社團具備知識性和服務性,兩項特質讓台北市大夥房文化協會踏著前人成功的腳步,配合社會進步與時俱進,最近幾年,社團普遍呈現人員萎縮現象,她卻一枝獨秀的繼續成長,今年的成長數是兩位數。佩服。

S__78946357.jpg

大夥房文化協會上課地點在大安區,位於台北市東區,鑑於認識才會產生感情,了解才會產生愛,我們挑選有地利之便的台北城城東的故事,介紹上課地點附近的古往今來。而我家也正好在附近,準備資料時,享受認識住家周邊環境和新識野的快樂,謝謝羅成基理事長、梁素英總幹事的邀請。

S__78946359.jpg

許秀雲是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初期的新秀,也是大夥房文化協會的創會會員,她遠嫁日本教授,過著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我們經由臉書取得聯繫,將她的近況暨照片傳給佩君創會理事長,期盼疫情結束後,許家女孩回台灣時,再度相聚,我們這樣期待著。

IMG_8810.jpg

抵達台北客家文化會館,見到多位台北散步者群組朋友,謝謝!大夥房文化協會的朋友陸續抵達,羅成基理事長的二兒子在現場幫助爸爸處理電腦,家教真好,也是羅家孩子的孝心,值得大家給予鼓勵。

 

成功的社會團體,幹部需要出錢出力,幾乎沒有例外。羅成基理事長率領大家用客語,以帶動唱的方式敘說今天上課的愉快心情。隨即由我和大家分享多年來觀察台北的一得之愚,請大家認真聽講外,善用觀察、記錄、整理、統計和分類,注意周邊環境,舉每天坐的捷運,如每列捷運有幾節車廂?每節車廂有幾個門可以進出月台?

 

旋以看圖說故事,透過一張又一張的圖片,分享台北發展史,強調文字記錄的重要,舉郁永和的裨海紀遊,陳賴章墾號起有系統的開墾,解決水源的郭錫瑠,每項都是先民認真打拚的軌跡。鑑於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台北建城、拆城門,不同期間的建築,部分還在,部分已經消失,因為有歷史、藝術和文化內涵,看起來是可愛的或美麗的;聽起來,有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般,聲聲動聽。

 

今天來了一個女孩,下課時拿黎元吉老師寫賀葉倫會第一千次史蹟導覽的言宜慢心宜善條幅,原來是中壢的范家女孩,五年前,她提供好吃的鳯棃酥給參加葉倫會一千次史蹟巡禮的朋友分享,內心深處,永遠記得她的好。另黃達魁大哥也來聽課,1944年次的他在朋友圈有很好的人緣,全程帶著愉快的微笑,謝謝!

 

演講結束,應林姵君創會理事長邀請和黃達魁大哥、羅秀珍(資生堂資深員工)、黃和琴老師到大安路知名日本料理享受美食,昨天到南投縣中寮鄉八仙村龍門廟拜拜的供品正好派上用場,送每人一包核桃酥,希望土地公、土地婆保佑虔誠的信眾。至於今天的午餐,如黃和琴老師所說:人好、菜好、環境好、味道特別好。謝謝付帳的黃達魁大善人!

 

台北仁愛扶輪社例會演講一千五百次導覽的心路歷程 (2022.3.13) 稿   葉倫會

 

源起

我本來是朝九晚五的海關人,每月一日領取養家活口的薪水,把工作做好是本份。1980年代末期,奉命籌備、經營海關博物館。按部就班做好份內工作,一點都不值得炫耀。

 

1998年首次應邀到東南扶輪社演講台灣燈塔的故事,除增長燈塔的知識外,開啟我到扶輪社向社會菁英學習之路,享受樂莫樂兮新相知的喜悅。202235日,台北仁愛扶輪社王俊隆社長(2021~2022)指示我到該社例會演講,談我一千五百次史蹟導覽,其中半數以上為公益導覽的心路歷程。

 

有機會擔任導覽志工是城隍爺的恩賜,再平凡也沒有了。對王社長的指示出現猶豫,建議講大家耳熟能詳的台北城的故事、台灣神明的故事,一個星期後的12日,才領悟我1997年開始擔任的導覽志工,雖然卑之無甚高論,因為鍥而不捨的走了24年、一千五百次(2022.3.9),就一步一腳印的痕跡來說,蠻勵志的,或許有一得之愚可以和大家分享,因而向社長夫人(梁家女孩)報告,王社長果然是扶輪人中的佼佼者,洞燭人情事故,為見多識廣的扶輪人找到例會的合宜講題。

 

為了做好例會演講,準備工作很重要,決定接下這個講題,即開始整理二十餘年來酸、甜、苦、辣的經驗,俾站上講台時,可以做好言簡意賅的分享,讓聽眾感受到這是一場有意義的演講。

 

擔任公益導覽契機

 

19961114日,海關博物館在台北市塔城街13號成立,建立我和大稻埕的緣份,為了答謝台北霞海城隍廟舉辦大稻埕逍遙遊,把海關博物館列為景點,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開擴了我的視野,體驗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真蹄。

 

您是有價值的人,但您是可以取代的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大企業徵才的廣告詞,不論從事什麼工作,把本份做好是天經地義的事,同時要懂得沒有非我不可的機會或工作。擔任導覽初期,和公務員心態一樣,認真介紹參訪景點,活動結束轉身走人,開啟每月第三星期日的導覽生涯,隨著教學相長、次數增加,獲得些許虛名,被認為大稻埕達人,甚至台北達人,珍惜每次導覽機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旋發現,最好的一次,永遠是下一次。人是互相的,活動結束轉身走人,看似瀟灑,卻造成我不理人,人家也不理我的疏離感。

 

和參加史蹟巡禮者素昩平生,免不了有人忘記把良心帶出來,更多的是熱心又好心的朋友,只為了認同我為公益導覽耗費的用心,協助散佈訊息給更多人知道,看似平常的起心動念,讓參加史蹟巡禮的朋友趨向多元化。

 

導覽初期,出席人員來自台北霞海城隍廟布告;退休後開辦大稻埕老街史蹟巡禮仰賴網路,騎腳踏車到集合地點,見沿途早起的民眾,恨不得全台北的市民一起來參加。史蹟巡禮能夠持續舉行,拜網路的興起,如果沒有網路,沒有團體、廟宇、媒體支持的巡禮無法持續舉辦下去,我就在這種孤單、寂寞的環境中努力向前。最初,每一天到兩天寫封e mail給朋友,謝謝他們將活動訊息轉傳,但仍然屬於小眾。2006年起,導覽完後寫篇千字左右的隨筆置於葉倫會的部落格,讓華人地區喜愛鄉土的朋友知道有人在台北定期舉辦公益史蹟巡禮,看似平常的史蹟導覽,隨著次數的累積,名氣跟著水漲船高。名氣縱使再高,如果導覽內容乏善可陳,應該無法持續下去。

 

導覽初期,閱讀教材和學習前人經驗,講古蹟或史蹟的人、事、物。慢慢增加廟宇趨吉避凶教化人心的功能,活化沿線建築、人物的歷史、藝術、文化內容,讓聽講者心就領神就會,逐步增加動、植物生態,獲得知識淵博的評語;鑑於大塊假我以文章的積極功能,建議善用觀察、記錄、整理、統計和分類,加強學習力道,散步台北街頭時,不論看到什麼,都可以分享其故事。

 

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不論做什麼,都要把握時間,與時俱進的讓新朋友知道我們在做什麼,爭取他們的認同,如胡適之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導覽內容紮實外,善用新的網路媒介,如臉書、line…,勇於表現自己的長處,讓更多人知道巡禮路線,吸引他們參加,擴充影響力。(2022.3.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