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倫會的學經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_葉倫會(2014.8.22)8220072.JPG

現職:

大稻埕逍遙遊導覽義工(1997~發願走到走不動為止)

大稻埕老街攝影史蹟巡禮導覽志工(2005~發願走到走不動為止)

台北城開心攝影史蹟巡禮公益導覽(2010~)

萬華史蹟巡禮公益導覽(2011~)

台北大龍峒史蹟公益導覽(2016.5~)

 迄2017.9.30日止,導覽1,074次。

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主持人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顧問(2001~2017)

榮譽:

    台北市立成功高中榮譽校友獎(2005)

    國際扶輪3480地區頒發傑出職業成就獎(2004)  

        台北西區扶輪社頒發傑出職業成就獎(2012)

            台北華麗扶輪社頒發傑出職業成就獎(2012)

            20152016年度美國客家台灣文化獎                (20167)

 

經歷:
海關博物館首任館長

我國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代表(2002~2004)
台北市教育局編國中歷史科鄉土教材「台北古今行」指導教授
國立歷史博物館遵彭廳演講名師
1999年起,台北市各大扶輪社演講名師
台北市史蹟解說員聯誼會第56屆會長(1999.07~2001.06)
台北市中正區中華社區台北城千人逗陣行策劃人暨講師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遊於藝教授
桃園縣白沙岬燈塔解說員訓練班教授
大同社區大學認識台北教授
信義社區大學認識臺灣教授
松山社大松山觸動您的心講師
台北市政府客家文物會館捷運沿線導覽教授
紳士協會教授
大自然學苑海洋生態系統教授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百年校慶特刊「典藏北一女」指導教授
松山慈祐宮學術講座主持人
聯合報文教基金會暑期班教授
馬來西亞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古蹟維護與文化傳承講座(20058)
三芝茭白筍暨水車節解說員訓練老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飲水思源-台北城的故事教授
艋舺松年老人大學教授
松山社區大學教授
在各大扶輪社演講百場以上(2017年9月,演講隨筆228)

著作:
  中華民國海關簡史
  捷運綠寶石(20035)
  走過大稻埕人物誌(一)(2)

       飲水思源-走過大稻埕(2)
  覺修宮一百週年慶特刊
  臺灣燈塔展
  霧夜之光(台灣北部的燈塔)

       台灣燈塔的故事
  台北孔廟文化之美
  台北城逗陣行(20036)
  松山的故事(3)
  松山慈祐宮兩百五十週年慶特刊

     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
   台北城的故事(5)
  積福與養生(25刷)

     積福和養生(25刷)

  養生小品(2刷)
  台灣神明的故事

  台灣義民廟的故事

  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2)(3)(4)(5)(6)

      愛與榜樣-王啟宗教授紀念集

作品:
  林安泰古厝採訪錄
  台北龍山寺
  公會堂
  台北古城牆
  中山南路古蹟群
    中山北路百年話滄桑

   財神爺的故事

   也是財神爺的土地公和城隍爺

  西螺采風…..及以台灣文化、歷史為主題的作品百餘篇。

 

葉倫會演講題目  電話:0910161747

認識台北

台北城的故事

台北街頭的故事(最近的)

台北街頭的故事(1970年以前)

台北三市街(台北城,大稻埕和艋舺)的故事

十步之內有芳草-勵志方向

台灣神明的故事

財神爺的故事

台灣俗諺的智慧

台北萬華的故事

台北大稻埕的故事

台北孔廟的故事

台北賓館的故事

台北西門町的故事

台北大龍峒的故事

中山之美-台北中山區的故事

台北芝山巖的故事

台北林安泰的故事

台北松山(錫口)的故事

台灣博物館的故事

台北的精緻博物館

台北的主要古蹟

台灣廟廟妙-廟宇之美

台北客家人的故事

台灣燈塔的故事

天堂之路-台北新生南路的故事

台北縣板橋林家花園的故事

桃園的故事(以桃園縣的古蹟做主軸)

桃園市的故事

健康快樂過一生

成功導覽解說的技巧

創造歷史與紀錄歷史孰重

七十隨筆     葉倫會

 

早年教科書的宗旨以教忠、教孝為主。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其中以立言的門檻最低,寫幾篇雜文,就有人說是立言,這種話聽聽就好,也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一樣是文字,一樣是言語,差別怎會這麼大,心態和功力都很重要,換句話說:言之有物和善良的心才能在立言這條路走得寬、走得遠。

 

英儒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讀史讓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喜讀傳記文學,見賢思齊之餘,記錄所見所聞,這份努力促成了今天的我,自忖從事與人無爭的工作,應該可以享受帝力於我何有哉的不亦快哉。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往往出在孟子說的「上下交征利」。剛進海關,因為年輕,與同事間保有清純的人際關係,垂垂老矣的耳順之年,雖然交誼數十年,卻因際遇不同暨長期的交征利,見面時,已不見進關初期的稚嫩微笑。幸運的,業務偏向後勤,大部分時間關注在閱讀和寫作,在人煙稀少的路上散步,免掉不必要的應酬。閱讀海關史料時,發現海關和西方成功人物或企業一樣,有寫史或留史的習慣,透過月報、年報或十年報告書,成為後世參考的重要文獻。

 

1991年前,海關人事升遷制度,依例兩年一升,表現優異者,得給予提前晉升一個月到一年,倘績效不彰,得延後一到三個月,每半年發布一次升遷公報,記錄升遷的總稅務司通函發布時,關心自己有沒有提前晉升外,也關心哪位同事提前晉升,或提前幾個月,比較造成不少人情緒失衡,好長一段期間才能平復。因為沒花時間做額外的服務,加上同仁能力比我強者比比皆是,認命是正道,很少在意誰升、誰沒升。

 

積多年觀察,除了特殊傳言外,跟對長官與否很重要,凡升遷快的長官,對屬下考績也打得寬鬆,究竟是強將手下無弱兵,還是有樣學樣?倘遇到升遷慢,或曾被延後晉升的長官,在他手下工作這段期間,縱使表現優異,很難超生,所幸沒遇過這類型的長官。

 

1991年,海關人事條例立法通過,關員依法銓敘,制度和一般公務員大同小異,升遷受占缺與否影響,與海關職資並立制另有一項重要差異,退休時,可以選擇領月退,惟海關人員在職時領的關務津貼較公務員職務加給高,沒有18%的優惠,對大部分關員來說,雖然月退休俸不如一般公務員優惠,但可以領到老,領到死,相較早期領一次退休金,擔心退休金用完後的緊張,常認為,凡19912月以後退休的海關人,都應為催生該法的詹德和總局長立銅像。

 

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唐子宗教授鼓勵同學多讀傳記文學,因而常跑牯嶺街舊書攤,蒐集劉紹唐編輯,按月出版的傳記文學月刊、六十年代創刊的天下雜誌、美國新聞處出版的今日世界或其他名家著作的出版品,自忖收穫極為豐富。如早年,採用胡適之:「我獨自奮鬥,勝敗我獨自承擔。」做為座右銘,在職場自然勇往直前,年事漸長,成敗之心看得淡些,改為「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年近七十,座右銘變成「言宜慢,心宜善。」、「一期一會」。

 

閱讀時,屢屢興起有為者亦若是,寫下讀書心得外,整理其摘要,傳記文學介紹人物或內容以清末民初為主,適逢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與國際往還的文獻,幾乎都有海關的參與,做為海關人,看到海關在清廷和列強折衝往還時擔任的角色,因為關心而興起整理海關史的念頭。

 

最初,將整理的海關史投稿雜誌,欣喜文章獲得刊載,惟書到用時方恨少,或「史家之文惟恐其己出」的恐懼,增加閱讀和寫作的壓力接踵而至,拿到稿費即到牯嶺街找相關史料,開擴知識領域外,也讓文字越寫越洗練,長官也看到我的作品,知道年輕一代的葉倫會認識海關的過往今來。海關總稅務署準備籌備海關博物館的公文送到基隆關,任職基隆關機要股的我,私下認為這個工作應該是我的,後來的發展也陰錯陽差的這樣走,籌備海關博物館時,奉詹德和總局長命令,獨力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依慣例,在國家,寫史屬於重臣;機關史的執筆人,若非一級主管擔綱,即是學富五車的德高望重之輩,高級關務員的我有幸被指派編撰海關史,說長官器重可以,說三生有幸也可以。

 

中華海關簡史出版不久,香港中文大學繼廈門大學舉辦中國海關史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峽兩岸三地學者、專家與會,因而應邀前往,這是個人第一次參加學術研討會,卻因為這個機緣,認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林滿紅教授,因而受邀在其出版的論文集寫兩篇論文,關稅總局研究委員趙繼祖在主管業務檢討會,對海關一級主管說,葉倫會是唯一在中央研究院發表論文的海關人。

 

自公職退休後,亦應邀到大學或攻府機關舉辦的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17914日,台北市和國立交通大學為慶祝台北義民嘉年華三十週年舉行學術研討會,邀請擔任都會客家主持人,就一個退休老人來說,是榮譽,也是責任。

 

奉命籌備海關博物館,提升個人的視野,也改變了生活方式。原本和大部分公職人員一樣,個性內向,鮮少和生活圈外的人來往,卻因為海關博物館而擁有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特質,因為導覽和演講需要,透過閱讀或從事口述訪談,接觸不同類型的人和事,發現社會無限的寬廣,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青天等待發掘,開啟奉獻的行事風格。1997年起,擔任台北霞海城隍廟主辦的大稻埕逍遙遊史蹟巡禮志工是起點。紀錄陳文文口述該廟設立月下老人的來龍去脈,這些文字被媒體轉載而吸引國內外年輕男女前往,造就每年數千人答謝該廟月下老人的盛事,因城隍爺靈驗、媒體青睞、信眾支持,台北霞海城隍廟被國人視為台灣最靈驗的「月老廟」。

 

海關博物館成立於19961114日,這是亞洲第一座海關博物館,獲得世界各國海關的重視,曾應邀以貴賓身分到歐洲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接到出席邀請時,長官或同仁誤以為公費可以支付,積極爭取,稍後,會計單位表示出國經費不足,若要出席,僅能給公假,有意者紛紛打退堂鼓。2001年,派海關駐比利時代表何俊盛就近前往葡萄牙。第二年,海關再度接到邀請函,自忖和海關博物館有份獨特的感情,核算往來費用,負擔得起,於是簽請出席,2002年在義大利羅馬,2003年在盧森堡首都,2004年在荷蘭鹿特丹。有機會和各國海關菁英共處,收穫極為豐富。回國後,甚至成為重要的資歷。但我國應邀出席海關博物館年會乙節,在俞紹武擔任總局長時,積極遊說成為正式會員,被世界海關博物館主辦單位認為是麻煩製造者,2006年起,再也沒有接到邀請函。

 

海關業務關係人民的權利義務,每項都需依照法律規定,博物館以服務為取向,雖然強調專業,但面對觀眾時,只有服務。兩者差異甚大,有幸負責籌備海關博物館暨在海關博物館服務,因而接觸博物館人的服務觀念,開啟個人視服務為人生宗旨的端倪。

 

因為景仰懶散過活的快樂,自稱「台北散步者」,有遠見的朋友提醒宜為台北散步者申請專利,想想沒什麼好在乎的,就沒有作為。2014年,在國立聯合大學遇到蕭新煌教授,他問我從事什麼職業,回以散步街頭,蕭教授說:散步的人看事情可以看得比較清楚。」,直覺認為他詮釋得很好。

 

大稻埕逍遙遊創始於199774日,創辦初期,大家都沒有經驗,從找導覽老師到路線安排都曾參與,活動結束,寫介紹參訪景點暨活動特色的文章,在重要報紙刊載,陳文文看到了,1998315日,原來擔任導覽的老師都另有邀約,首次應邀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這天是我農曆217日生日,鑑於能夠走路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發願為公益史蹟巡禮走到走不動為止;加上應邀擔任台北市教育局編著鄉土教材台北古今行」的指導教授,開辦不同路線的定期導覽,出版一本又一本與庶民生活有關的新書。

 

台北霞海城隍廟發書給參加大稻埕逍遙的朋友,興起見賢思齊的思維,加上部分演講或導覽有收入,將平日的作品結集出版專書,演講或導覽時,以有奬問答的方式分送,這個習慣讓葉倫會編著的積福和養生書印了十幾萬本,台北城的故事、松山的故事、南港的故事都以萬本為計算單位,寫文章或演講,抱著讓讀者或聽眾一看或一聽就懂的想法,因而獲得出席朋友肯定,讓送書的想法更加殷切。

 

2003年,應台北市立第一女中高級中學邀請,擔任該校建校百年特刊典藏北一女指導教授,2005年,獲台北市成功中學頒發傑出校友獎,擔心福份太多,連老天爺都會忌妒,加上受芬蘭頌作者西貝流士影響,是年提早自公職退休。台灣電視公司客家雜誌節目製作人翁海天,特別製作介紹我為鄉土服務的單元。任職公職期間,只懂得認份工作,篤信認真播種的,終將歡呼收穫,對媒體或電視台的報導不以為意。隨著經驗累積,瞭解被寫、寫人或上節目,都是老天爺給予的緣份,通常需要很大的福份才有機會獲得,開始珍惜機會。受訪時,最初希望主導議題,隨著年齡成長,尊重訪談者整理的內容,反而提升高度和廣度,格局跟著提升。

 

大稻埕逍遙遊每個月導覽一次,屢屢在街區見到傳統老建築被拆的情景,最難過的一次是經過台北市天水路41號,劉銘傳時期興建的瞿真人廟被鏟平,心情幾乎盪到谷底,因為沒有足夠的智慧解決問題,為了撫平無法改變的事實,轉個念頭,導覽時常引用:「歷史文化就長遠來說,沒有優勝劣敗,也沒有是非對錯;有的,只有觀點不同。」,認真導覽,誠實面對眼前的場景,至於外在的原因,就由老天爺打點了。

 

退休後,相信要活就要動也希望普天下的人,一起關心自己居住地方的故事和文化,除繼續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外,200510月,開辦大稻埕老街攝影史蹟巡禮暨建立葉倫會的部落格,憑藉網路傳布,讓活動持續下去,嗣後有台北雙連打鐵街,復承高樹榮支持,陸續開辦台北城、萬華和大龍峒等史蹟巡禮,全部是免收費用的公益活動,因為動線屬知名景點,加上內容生活化,受到朋友支持,讓史蹟導覽的次數迅速成長。

 

201376日,第五百次史蹟導覽,首次舉行慶祝活動,邀請溫送珍、詹益東、彭惠圓、鍾麗香出席,詹益東送出席朋友一包桃園新屋生產的蘿蔔乾、六百、七百、八百次,都有他的蘿蔔乾愛心。20167月,詹益東病逝,蘿蔔乾的香味只能剩下回憶。第六百次起,好友黎元吉分別送「行者常至,為者常成。」、「一期一會」、「言宜慢心宜善」條幅墨寶,讓活動倍增光彩,迄20172月,走了一千次。

 

與客家結緣,源於中正區公所舉行成年禮,應林聰明課長之邀擔任上賓,對年輕朋友講勉勵的話,認識時任中正區調解委員會主席的溫送珍,開啟紀錄客家歷史的機緣。任職徵收關稅和查緝走私的海關,誰精通關務法令,誰就是強者。接受訪談的客家前輩沒有關務專業,但他們有生活專業,隨著訪談的增加,認識不同領域的佼佼者,開擴生活領域外,也領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傑出人士所在多有,和鄉親相處時,謙虛、和氣才是正道。鑑於年輕人的潛力無窮,儘可能鼓勵年輕的客家鄉親,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加油,祝福他們比前輩強。後來陸續以個人綿薄的力量暨朋友的支持,先後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2)(3)(4)(5)(6)

 

2016914日,應新聞挖挖哇節目邀請上節目(第一次應邀時,因為先答應朋友的邀約而方命),旋將訪談隨筆PO到葉倫會的部落格,一天之內,點閱人次超過兩百,好友紛紛來信祝賀。應邀上新聞挖挖哇的朋友,幾乎都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在其專業領域屬於一方之霸。或許增加了些許自信,對自己的努力好像也有點驕傲。

 

鑑於言行一致才可以走長遠的路,演講內容言之有物外,採積極、正向辭彙,因而提升生活品值。隨著導覽或演講場次的增加,對生活產生一定程度的激勵作用。但無法像有些人說要成為台灣第一的自信。事實上,導覽門檻不高,每位導覽員的切入點不同,風格不一樣,都可以獲得部分觀眾的喜愛,尊重外,做好份內工作最重要,因為這份用功,讓演講和導覽的功力跟著水漲船高,,縱使是午后的第一堂課,依然是掌聲不停,笑聲不斷,屢屢和朋友分享一句話,最好的導覽或演講,永遠是下一次。

 

閱讀和訪談耆老可以提升導覽或演講能力,1998年開始從事口述訪談,訪談的內容不乏有血有淚者,屢屢在演講或導覽時與朋友分享,成為感動的內容外,提升參加的動力,但在訪談過程中,大部分受訪者都極為謙虛,黃清良校看長到訪談稿,推崇該文可以做為墓誌銘。事實上,我的訪談資料頗多成為其後代子孫做為告別式的生平內容,如龍潭百歲人瑞游金華、廣播名人羅展明、楊梅國中退休校長鄭石锈、詹益東。也曾遇到自恃甚高者,有位大哥受訪後,告訴我他兒子問他:「他憑什訪問您」,幾年後,也是其本家大哥,訪談後,其子以電郵質疑,把他爸爸寫得這麼好,讓他爸爸無法面對其他兄弟,事實上,內容全部依據訪談者提供,否則,怎知道他的過往今來。

 

從事客家史紀錄工作而訪談客家前輩,認識一群客家菁英,他們的身分從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到市井小民,但大部分事業有成,待人熱忱、客氣,言談間表達強烈的客家意識。

 

客家專責機構成立後,開始給糖,文化工作若仰賴政府給糖,有如吸食嗎啡般,容易上癮,污染了單純的傳承,如1988年,由雙北市客家鄉親自動發起的客家義民祭典,規模不大,但有濃濃的客家味,政府經費介入後,在採購法規範下,活動雖然一年比一年熱鬧,卻欠缺傳承的魅力。不論地位多崇高,身家如何豐厚,看到糖果,吃相大底難看,較優者尚且如此,等而下之者的表現,更讓人不忍卒睹。從事口述訪談時,受訪者因為心情放鬆,往往展現真實的面相,下筆時,期許就專業角度,以積極、正向的方式為文,務必放下情緒,不帶個人感情。

 

台北發展初期,也有客家人的足跡,因為閩客械鬥或方言島而消失。台北市的客家人口在台灣各縣市中名列前茅,幾乎都是鐵路通車後的二次移民,他們在這兒胼手胝足的打拼,為自己,也為新故鄉奉獻心力,獲得社會高度的肯定。偶爾也向前輩請教客家人在台北的發展史話,真正言之有物者不多,歸納其原因,在於學校、老師或教科書沒教,又沒有像外國人有寫日記的習慣,因而無法掌握其間的轉折。

 

不論演講或導覽,常鼓勵出席者寫下感言,透過文字或照片,將所見所聞傳述下去。為減少不必要的過錯,放慢腳步,在街頭散步,觀察周邊的發展暨紀錄其史話。承老天爺厚愛,史蹟導覽的次數按月增加外,在散步中看到先賢走過的痕跡暨其對台灣的貢獻,透過導覽、演講或文字紀錄,獲得不少掌聲,如國際扶輪3480、台北西區暨台北麗華扶輪社頒發傑出職業成就獎。2016年,因為紀錄客家歷史暨發掘客家人在台北市新故鄉的活動地方,獲頒客家台灣文化獎,旋為了瞭解客家台灣文化獎的內涵,整理其成立源起,因而注意1987年以來的獲獎人,不乏客家大老級人物,獲獎不但是榮耀,也是責任。

 

非洲俗諺:「要走得快,一人走;要走得遠,一群人走。」。為躲掉不必要的是非,把自己定位為獨行俠。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斯認為:每個人的利己心,即在追求社會的共同利益。因而對獨行俠的這個名詞釋懷許多,那就認真踏步向前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