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立仁愛之家位於萬里鄉龜吼村,稍早為整理北台灣媽祖文化祭資料,才涉獵過,知道這兒早年雖然是小漁村,如今卻是交通動線四通八達,往來台北和金山青年中心的車子10至20分鐘就有一班,故奉鄭惠珍小姐之命前往演講「台灣神明的故事」時,沒有考慮就說我願意。
台北縣立仁愛之家位於萬里鄉龜吼村,稍早為整理北台灣媽祖文化祭資料,才涉獵過,知道這兒早年雖然是小漁村,如今卻是交通動線四通八達,往來台北和金山青年中心的車子10至20分鐘就有一班,故奉鄭惠珍小姐之命前往演講「台灣神明的故事」時,沒有考慮就說我願意。
2009年12月1日早上騎腳踏車載台灣神明的故事、台北城的故事、積福和養生約三十本到金山南路搭606公車到天母,因為上班時間,將時間預估寬裕些,致抵達天母廣場時還早,故有機會漫步中山北路七段,感受台北高級住宅區的豪華享受,美國冰淇淋店前有兩頭黑色乳牛,造型美美的,可以和年初台北奔牛節的牛群比美,拿出相機拍照,俾做為下次授課的教材。農訓中心川廊有隻造型可愛的山豬模型,當然要拍下來做為資料。
自2005年10月和陳延昶老師合作老街攝影免費公益巡禮,轉眼是第50次,回首前塵,有高興,也有幾許辛酸,高興的是帶給這麼多朋友滿載而歸的喜悅,惟參加人數,只要不小心,或下雨,就可能似溜滑梯般下降,如第49次,出席人數僅6人,連麥克風都不必準備。事後檢討原因,發出通告時太過自信,只簡單的寫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第49次,且於活動前一星期才發布。第50次巡禮,不但提早一星期發布,而且加上大稻埕簡介,此外,寫信給朋友時,也請協助將訊息廣為傳播,並表示送積福和養生(彭惠圓台長捐印)給前15位朋友。
蘆洲原是淡水河沖積而成的沙洲,水澤遍布,居民住在低窪的地方,好像住在河上,最早稱「河上洲」。清朝雍正年間,地主將土地獻給廟宇再行租回,假藉佃農身分,俾減免應納稅糧,蘆洲土地多由關渡地區的僧侶掌管,僧侶又稱和尚,故稱蘆洲為和尚厝,又有「和尚洲」之稱。
樹林最早被稱風櫃店,因為博愛街樹德宮旁有幾家打鐵店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間,先民到此地開墾,沿大漢溪畔種植樹木,待其長大成林,而被稱為樹林。另說,商人途經此地,見林木蒼鬱,便以樹林稱呼。
新莊是淡水河沿岸發展最早的區域,劉銘傳建台北到新竹的鐵路是經過新莊,而非現在的萬華和板橋。新莊老街更是民俗專家的最愛,曾經完成一篇新莊老街的故事,介紹老街的廟宇與特色,並發表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故對新莊有份特別的感情。
任公職期間,在基隆市上班將近十年,對基隆有份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基隆港,交通車進入大業燧道,一會兒就看到基隆港,港內輪船載運進出口的貨物數量,是我國經濟成長的溫度計。最初,基隆被稱為雨港,小雨下個不停,但在基隆後期,有人說是高速公路隧道,有人說火力發電廠的關係,致雨水漸漸減少,兩港之名也就較少聽到。彼時,常和同仁利用午休時間,爬附近的小山,故對基隆的環境有概略性的了解。
蔡俊彥教授是海關的老長官,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畢業後,應輔仁大學聘請兼任教職,這幾年,他為了開擴貿金系學生的視野,邀請各行各業傑出人士前往授課。添為末學,獲邀前往授課,視為人生的重要機緣,認真準備是基本要求,上課時,用最熱忱的態度和同學分享。
台北建城於1882年,1882年竣工,1895年日人進城,1900年後,陸續拆除城牆和西門。台北市有一百多個扶輪社,分屬3480和3520地區扶輪社,以城門為扶輪社社名者,分別為台北東門、台北南門、台北西門、台北北門和台北府門五個。曾應好友廖鴻昌之邀到台北府門扶輪社演講,自2006年4月起,到扶輪社演講後會寫隨筆,分別是台北南門和台北西門扶輪社的演講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