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公職退休後,開始訪談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2010年7月,將客家人部分結集出書,獲得各界好評,秉持永續經營的信念,繼續訪談其他賢達,同時在第一時間,將其置於部落格,就教於方家,希望朋友們一起來為自己,為台灣寫歷史.

 

紀錄客家人的歷史                  葉倫會序

我國海關制度由英國赫德創辦,因為籌備海關博物館與編撰中華民國海關史而研讀海關史料,閱讀海關前輩寫的文獻,發現歐洲,不論個人或單位都有留史的習慣,單位有日報、月報、年報,甚至十年報告書,月報以日報為主,增添相關內容而成;加上分析、評比的年報,其內容更具周延性。不同時代或單位從不同面向留下的史料,就成為第一手信史,後人可以很容易的以史為鑑,加速社會的進步,反觀國人,很少人有寫日記或留史的習慣,至連橫編台灣通史時,感慨萬千的說出:斷簡、殘篇與郭公、夏五,蒐羅匪易….

 

 

處在現代化社會,因為交通便利,資訊往來頻繁,互通有無是進步的主要動力,處於弱勢的一方,很快就被同化或消失。客家人的定義本來就模糊,先民來台前,大部分經歷多重險阻,來台後,透過教育、通婚,經由相互學習與影響,風俗習慣逐漸合而為一,許多研究客家的著作,提及客家精神或習俗,倘做嚴格的定義,很難說它專屬於客家族群,本書以我是客家人為名,其定義不專從血緣,也不以出生地為限,而以能說客家話與否做為定奪,這種認定是否妥適,或許公說公是,婆說婆是,謹就長期觀察文化發展,應該沒有優勝、劣敗,沒有是非、對錯,有的,只是觀點不同而己予以界說。

 

因為擔任台北城或大稻埕導覽義工,閱讀史料外,訪談相關人物,並將其整理成篇,豐富個人的導覽內容,也讓這些人的事功得以留世,文章發表後獲得各界的肯定,因而結集出版走過大稻埕人物誌(1)

 

承溫送珍主席厚愛,奉命寫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時,因為他開擴的胸襟,我們以點為據點,經由點而線,再由線而面,勾勒出一個世代的背景,至真情實話乙書先後出版兩刷,印了近六千五百本,讀者群遍及海內外華人,這份殊榮讓我們樂意繼續學習、奉獻。

 

2005年自公職退休,開始訪談客家鄉親,敘述這些人的努力過程,經由不同的人、不同世代的經驗,呈現客家人在台灣打拼的藍圖,完稿後,先後發表於客家雜誌或民眾日報。承溫主席肯定,指示將這些文章結集出書,讓信史得以保留,並蒙承溫送珍主席和陳石山律師賜序,倍感榮幸。

 

期盼這本書只是開始,更多鄉親從今天起,為自己、也為社會或客家人留下信史,一起為客家文化傳承盡份心力。惟個人才疏學淺,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賜正。

 

 

執著理念、鍥而不捨的梁榮茂(1938~)    葉倫會0910161747

梁榮茂,新竹縣寶山鄉人,生於1938年。國小前兩年為日治時期,就讀寶山國小;1945年,轉學竹東國小,嗣後自竹東初中、高中畢業,就讀竹東高中時,讀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和胡適文存(1~4),培育其如何超越自我,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胸懷。1954年,總統選舉,中午時間,聽收音機轉播開票情形,懸殊的票數讓他認為那種選舉方式,縱使不是作假,也屬套招。

 

1956年,竹東高中畢業生有四位考上國立台灣大學,梁榮茂是其中之一,且以第一志願考上中文系。就讀台灣大學中文系時,最初喜歡詩、詞,且將所學的語言學運用至客語發音,向許世瑛教授請教客家話的發聲特色,獲知客語入聲字表現清楚,因而常常將聲韻學運用到客家話,講得比終年生活在客家庄的鄉親道地。

 

課餘好讀書,特別是傳記文學,了解求名應求萬世名,處事宜有開擴的胸襟、前膽性和格局,很多事情常從制度面思考,在台大期間受北京大學自由學風的影響,且常從閱讀的文章探討歷朝興衰,政治、宗教和人類學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研究,若有疑問,就向老師提問,老師欣賞他的態度和言之有物的內容,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予以回答,這份肯定,讓梁榮茂的功課始終名列前茅,大學畢業後不但考取碩士班,系主任台靜農也請他留系任教,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是毛子水。就讀台大期間,教授邏輯課的殷海光嚴謹的治學態度,影響他對事務的看法,對前輩學者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

 

任教初期,講授課程以大一國文為主,再依研究專長暨學校需要開課,1980年後,講授的課程以兩漢思想的著作為主,如史記、漢書….,他對秦始皇統一的帝國,雖然只有短短15年,卻對中國思想起了重大變化極具興趣,大一統後制定的典章制度,不僅漢朝全盤接受,且影響至今。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突顯讀書人風骨的範例,亦因政治統一,理想與節操盡失,逐步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每次講授這些課程時,總是百感交集,恨不得重回春秋、戰國時代,讀書人可以顧盼自雄的展現風骨。同時,也以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做為處世的座右銘。

 

19877 16 日,政府宣布解嚴,梁榮茂和台大自由派學者胡佛、張忠棟、李亦園、李永熾、劉福增….等經常交換意見,激盪出如何讓台灣更加民主、自由的想法,發現最有效又直接的做法是選舉時,透過政見發表會,把政府施政不當,或面對國際險峻局勢的因應之道,據實向鄉親報告,上百場次的站台,第一次給了那位候選人?究竟為劉福增教授在新竹縣站台?或為林一雄夫人在台北市金華國中站台?因為時間久遠,且當時認為盡自己的一分心力為理所當然,已經記不起來,但清楚記得是用客語發聲,下台時,鄉親過來加油,稱許他在台上說出大家的心聲,希望台灣能朝這個目標努力。每場站台都是理念相同的情義相挺,除到苗栗縣為陳文輝站台時,獲贈一個紅包(親手交還陳文輝)外,每場演講都是義務,縱使遠至屏東縣,連車費都是自付。

 

1988年冬天,客家大老召集客家鄉親在台北市舉行還我母語大遊行,彼時,梁榮茂在韓國擔任交換教授,利用寒假假期,特別趕回來參與這場盛會,站在旁邊的是民進黨大老黃信介。這個活動雖然沒有後續舉動,卻為台灣客家燃起一盞火種。次年,鍾肇政、羅肇錦等到美國訪問,旅美客家鄉親希望台灣也能成立客家公共事務協會,鍾肇政回國後,找羅肇錦、徐正光、梁榮茂等籌劃,公推鍾肇政擔任會長,梁榮茂為副會長,林一雄為秘書長。因為未加台灣省,申請立案時,被有關單位打回票,1995年,他繼任會長,惟直到政黨輪替後的2001年,才獲成立許可,也因為這個緣故,被推選為立案後首任理事長,迄2007年卸任,擔任理事長的職務超過10年。此外,陳水扁擔任總統時,被聘為國策顧問。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後,先後輔導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台中縣和屏東縣公共事務協會,希望更多鄉親透過集思廣益,參與屬於自己的公共事務;主要工作項目有:到桃、竹、苗和六堆等客家鄉親聚集較多的地區巡迴演講1617次;探訪客家庄,了解其生態藉以舉辦學術研討會,協助鄉親解決產業或文化問題;19944月,他向理事會建議設立客家話發音的廣播電台,獲全體理事無異議通過,是年918日,第一個24小時為客家發聲的寶島客家廣播電台終於在台北市誕生了。

 

寶島客家電台屬中功率電台,發聲於1994年,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親可以清楚聽到,取得執照的時間是1996年,首任董事長陳貴賢,第二任董事長鍾肇政,梁榮茂是副董事長,梁榮茂且被推舉為第三、四任董事長。電台的成立是客家鄉親出錢出力的成果,雖然創辦初期,出現許多問題,但天無絕人之路,經由樂捐、募款、廣告而讓電台營運逐漸步上軌道。

 

寶島客家電台成立初期的收聽率是台北市廣播電台的佼佼者,成立基金大部分來自鄉親三百、五百的捐款,金額雖然不大,卻足以聚沙成塔。記得在新竹縣竹東鎮募款活動時,鄉親慷慨解,總共募得一百五十幾萬。後來有位家住新竹市的鄉親,請友人開車載他到台北寶島客家廣播電台,親自將新台幣十五萬元交給梁榮茂,他表示,為了讓客家發聲,很高興拿出棺材本,希望主事者好好經營,務必讓客家話永續發聲。而梁榮茂也牢牢記住鄉親的付託,記住純樸客家人的殷切期盼,在其擔任寶島客家廣播電台董事長時,為電台購置永久台址,朝永續經營的路走下去,希望後代子孫也可以聽到傳承客家文化的客家話。

 

 

 

 

時時以百姓為念的邱連輝(1932~2010)    葉倫會

邱連輝是屏東縣麟洛鄉人,生於1932年。屏東高中畢業後,考上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國立台北大學前身),自該校司法行政組畢業,在內埔國中任教1年,即被鄉親推舉出來參選麟洛鄉長,當選時僅27歲,是台灣最年輕的鄉長,任內鋪的柏油路面絕不偷工減料,被時人視為典範;卸任鄉長後,當選屏東縣議員。1972年,當選省議員,不論對省政的督促或建設的重視,均屬佼佼者,獲省議會五君子的美譽,1977年,競選連任時,因擋人財路,得罪權貴,未獲國民黨提名,但以問政績效良好,獲選民認同而高票連任。

 

1981年,以黨外身分,且在客家人口僅占全縣五分之一的屏東縣,高票當選第九屆縣長,不但開創黨外在屏東縣執政的先例,也是客家人在屏東縣擔任縣長的孤例。他為回饋選民的愛護,上任後,為親近縣民,把縣長室從二樓搬到一樓;為節省公帑,不裝修縣長官邸、不搬進官邸。他又勇於提拔優秀人才,樂於服務,讓黨外勢力在屏東快速萌芽,奠定其在屏東縣黨外的領導地位,不但是民進黨的創黨黨員,甚至代理過民進黨黨主席職務。

 

邱連輝從政過程,不論在那個位置,採行政取向而非政治取向,人際關係取向而非意識型態取向,喜劇取向而非悲劇英雄取向,獲得朝野人士的認同與支持,縣長、鄉長任內的建設資源,源源不絕,持續不斷的推出重大建設,至擔任行政首長的政績始終名列前茅。連任縣長失利後,林洋港拔擢其出任省府訴願會主任委員,經其積極整頓,將被視為冷衙門的訴願會炒熱為績效卓著之行政機關。此外,民進黨執政時期,他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卻是黨內少數贊成推動核能電廠興建者,他強調台灣是海洋孤島,能源全數仰賴進口,核電是台灣發展自主能源的少數選項之一,力主民進黨應修改反核黨綱,以符合世界潮流及面對執政現實。

 

連任三屆立法委員,他積極參與中央政事,注意立法品質、重視預算績效,問政成效深受各界的肯定。大公無私的胸懷,獲得黨內外人士的敬重,亦屢獲蔣經國總統諮詢,他曾向蔣氏報告:「你終其一身,都不可能回中國大陸了」,並向其建言:「一定要好好栽培台灣菁英」。

 

1987年,他質詢行政院長俞國華時曾說:「不管你是四百年前來到這塊土地、或是四十年前來、或是昨天才來,只要心甘情願要跟這塊土地共存亡,只要認同台灣,就是台灣人」,這句話至今仍被視為詮釋「台灣人」最好的說法。

 

客家文化中,有句很有名的俗諺:「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這是客家人歷經千年遷徙、顛沛流離並從生活實踐中所錘鍊出來的認知。19881228日,台灣各地的客家社團聯合發動「還我客家話」遊行,上萬名客家人,高舉國父孫中山遺照,以「和平、奮鬥、救客家」為口號,走上台北街頭,訴求「還我客家話」運動,抗議廣電法對方言節目處處限制,要求電視台製播客語節目,重建多元化、開放的新語言政策。這場「還我客家話」大遊行,由邱榮舉擔任總領隊、林光華任總聯絡,文宣點子許多來自羅肇錦,不分黨派的客家籍公職人員都參與盛會,如邱連輝、許國泰、傅文政、張貴木、范振宗、鍾肇政、林豐喜、羅榮光、謝金汀、饒穎奇、溫錦蘭、林保仁、陳子欽、陳石山、魏錦芳等人都參與。

 

邱連輝從政經歷豐富,立委卸任後,仍獲當道的尊崇,李登輝總統聘其為國策顧問,陳水扁總統聘為資政。劉錦鴻負責的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由其總幹事曾彩金曾對其進行口述訪談,並結集出版。

 

客家人的傳統是賣田賣地,也要讓孩子讀書,但不鼓勵子弟花大錢選舉。邱連輝生前表示,台灣的政治已向「金錢主義」傾斜,客家人要自強,除了要重視教育外,更要培養有企業經營理念的人,鼓勵其出來參選,為自己,也為客家人爭取更多福祉。

 

後記

2010914日晨循例閱報,報載邱連輝於13日上午病逝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在台北散步多年,發現地方首長,若能將路燈點亮,馬路修好,治安做好,就被視為政績良好的好官,連任大底不是問題。憶及早年閱報,報載邱連輝任屏東縣麟洛鄉鄉長時鋪的柏油馬路在其卸任多年後,仍然完好如初,對這位客家前輩滿懷尊敬,相信客家鄉親對一生以傳承客家文化和台灣民主化為己念的前輩,也一樣的尊崇,故整理其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羅展明(1950~)             葉倫會0910161747

羅展明苗栗縣頭份鎮人,生於1950年,父親以踩三輪車為業,生有五男、五女。兩歲半時,母親因病去逝,和媽媽同齡的鄰居呂范松妹對這個稚齡的小娃照顧有加,羅家另一邊的鄰居是天主教頭份修女院,院長也和媽媽同齡,父親出外踩三輪車時,羅展明就到修女院直到晚上爸爸收工才回家,兒時在修道院長大而學到西方尊重個人色彩、自由思想與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

 

小學就讀住家附近的頭份國小;讀頭份初中時,因為從小就以英語和修女會話,有若母語的英文成績傲視同儕。新竹中學高中一年級上學期,參加英語會話社,下學期亦因會話流利被推舉為社長。此外,代表學校參加一千五百公尺游泳比賽;合唱團成員,負責英文歌獨唱部分;有幅好歌喉的他,迄今,能唱兩百多首英文歌,國語、福佬歌和客家歌都唱得字正腔圓。

 

退伍後,運用其英語能力,投入貿易行業,擔任英國貿易公司駐台採購代表,曾經在四個月內出口三百噸的玩具,以包機運往英國,這個紀錄據說迄今仍然高掛我國玩具對外貿易的排行榜。從事貿易這段期間,曾先後到英國和美國遊學,尤其是倫敦,曾前往十七次,對當地的風土民情了解頗深。

 

1989年,踏入補教界,先後擔任升高中、二技、二專、四技,五專轉學、學後醫、托福、插大和高中英文作文等英文課,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其然、教其所以然、教記憶法和教導如何活用英文用法,為滿足到補習班學生的需求,不論採用那種教學方法,教導學生答題技巧始終是首選。雖然學生數從一百多人到三百人,但有心向學的學生,在名師用心指導下,兩個月左右就可以獲得滿意的成績。

 

羅展明擁有一雙巧手,自幼就繪得一手好畫,製作精緻工藝品,如竹雕、木雕,甚至可以用一根鐵絲製作飛機、車子或昆蟲。工藝技巧幾乎都是無師自通,惟羅展明說,事實不然,古人說大地假我以文章,故以大地為師,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注意畫中或雕刻情境物種的動態,閱讀專業圖書,到博物館或專業商店參觀專家製作的文物;晚近則從網路找想要製作或繪畫的資料,讓畫出來或製作的工藝品,兼具寫實和寫意,呈現栩栩如生的美色。雕刻竹雕或木雕時,篤信刀子磨利就可削,但要製作出精品,還是要有好的工具,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國旅遊時,一定找機會選購最好的雕刻工具,俾雕出精緻又充滿原物神韻的作品。

 

製作藝術品時,務必找尋文物的生命,賦予靈魂,更重要的,享受製作過程有如禪修般,不思善、也不思惡的境界。作品以螃蟹、蝦子、螳螂、蟬、….等節肢動物佔大多數,製作前,先觀察動物的生態,再找出其與眾不同的精髓,製作過程中,也隨時注意動物的活動方式,雕出讓人愛不釋手的作品,而他也樂於分享,曾在寶島客家廣播電台的夏令營教授學生用垂手可得的東西,製作有趣的手工藝。

 

羅展明說得一口好英文,是提供生活的工具,但他的思想卻極為傳統,認為童話故事不乏來自國外知名作家的作品,一樣獲得孩子的喜愛,倘能將傳統文化透過交流讓外國人知道,應該另具意義,於是用英語翻讀唐詩,出版唐詩美語,希望將優美的傳統文化,用簡單的英語傳播給外國人。此外,每星期在寶島客家廣播電台主持客家英語搞生趣

 

章回小說敘說的故事以忠、孝、節、義為主,兒時聽竹南天聲廣播電台用客語說白蛇傳的節目,對故事極為著迷,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在電台,用客家話說出傳統文化的聲音,彭惠圓擔任寶島客家廣播電台台長時,應邀主持羅大明時間,用客語講吳承恩編著的西遊記,歷經兩百多小時,講完西遊記。因為風評甚佳,繼續講三國演講,因為事前準備充足,故能將劉備的仁德、諸葛亮的智慧、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威猛、曹操的雄才等迷人風采,用客家話講出傳統文化的忠義、仁勇和智慧。

 

 

 

財經學者溫明忠(1950~)       葉倫會0910161747

溫明忠新竹縣新埔鎮人,生於1950年,讀新埔國小二年級時,父親去世,由母親和姊姊拉拔長大,新埔初中畢業後考上新竹中學、台北工專和台北師專,雖然媽媽希望他讀不必繳學費而且供吃、住的師專,但想要出人的頭地的想法,說服母親讓他讀新竹中學。

 

新竹中學畢業考上台灣大學哲學系,台大的自由學風,讓他接觸中學以前未曾見識過的西洋哲學和中國哲學,提升思考事情的邏輯能力,此外,學長按期帶到宿舍的圖書,開擴他的視野,眼界因而大開。但家鄉父老向他母親建議,孩子這麼聰明,應該讀醫科,俾將來賺大錢,旋奉母命重考,考上台大經濟系,這個結果雖然未符合媽媽的期望,卻一樣可以拚經濟,學業成績優良,取得免學費的優惠和獎學金,金額雖然不高,已經可以減輕家裏的負擔。

 

課餘時間,除了閱讀外,常和宿舍醫學系、法律系、獸醫系、地質系的同學討論所學,並隨他們到其系裏旁聽,這份認真和機遇讓他將所學的經濟學觸類旁通到其他專業領域。各學系舉辦演講時,他也是常見的臉孔,幾乎聽遍醫學、物理、森林、宗教等不同類型的演講,吸取菁英學者的精髓。服預官役時,被派到桃園空軍基地大隊長副官,致有機會閱讀大隊長才具資格看到的戰略叢書,提升其觀察事務的視野。

 

退伍後到新光人壽任職,五年期間,分別在企劃和管理部門任職,前者是保單設計,後者是推銷保險,為了提升業績,和同仁打成一片,工作外,台北市重要的球賽幾乎都有他們的加油聲。

 

任職新光人壽期間,也曾考上關務人員特考,因為同時考上中國商業銀行而未曾報到。1981年,轉職中國商銀業務部,主要工作是放款客戶的徵信,彼時,大部分企業仍然根留台灣,銀行對大企業放款金額龐大,為確保放款回收,企業申請貸款時,會先派員到企業或工廠實際查訪,再據以建立徵信調查報告,供貸款與否的依據,調查報告的要件分為5P原則,即person人、purpose目的、perspective前景、payment還款計畫、protection保障。

 

徵信調查的工作,讓他對當時台灣重要企業負責人暨相關人員的人品或做事態度瞭若指掌,發現只要大環境許可,而企業主又具備苦幹、實幹和良好關係,這家企業應該可以隨著國家經濟成長而快速發展;瞭然企業貸款究竟是買機器?買原料?或周轉金?等用途,換句話說,那種產業或企業具備發展潛力,都逃不過他的法眼;企業前景部分不但考量該企業的經營方式,對國內乃至相關國家的產業結構或競爭對手都要蒐集,製作分析,據以審核其還款計劃和抵押品,再建議核貸額度。

 

從小就期望出國留學,不論讀書時代或進入職場,都沒有忘記這個理想,1983獲得留學美國的獎學金,次年,前往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N.Y.U.)專攻他的強項國際金融,追隨經濟學大師瑞典人Kuri(雷根總統經濟顧問),兩年後,轉學紐澤西州立大學繼續深造經濟學博士,指導教授是印度籍的總體經濟學權威DUTTA

 

1991年學成回國,本來想回熟悉的金融業服務,卻陰錯陽差的到靜宜大學擔任國貿系系主任,這份機緣,讓他的住家選擇在台中。迄2009年,且在逢甲大學兼授中國經濟、日本經濟和印度經濟,透過政府組織、政治、社會、文化或其他相關因素,探索這幾個重要經濟體透過不同經濟理論發展的實例暨未來的可能走向。

 

1993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系主任沈六為期授課科目轉型為社會科學方向,透過青輔會人才通報找上他,邀其到該系專任副教授,講授經濟學。授課時,透過時事,結合經濟學理論,以淺顯易懂又略帶批判的語氣,讓學生樂於往較深奧的經濟學探索,外系的旁聽生屢屢與本系學生數不相上下,他要求學生學好經濟學外,要有愛國心和正義感,將所學奉獻給培育自己的土地和社會。因為教學績效良好,與同儕相處和睦,2002~2005年暨2009~2011年兩度獲選為系主任。

 

梁榮茂擔任寶島客家廣播電台董事長時,邀請其主持客語談國內外經濟的節目,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張美煜老師稱,這個節目牢牢吸引她,提升她對經濟學領域的認知。

 

 

 

 

紀錄歷史的喜悅-漫談范姜瑞假日接客 

統一超商未引進台灣前,大街小巷或農村聚落,佈滿供應居民生活必須品的雜貨店,販售商品雖然隨著社會進步、時代風尚而做改變,但店家和左鄰舍的好交情,既使雜貨店已經所剩無幾,仍然受到許多人的懷念。

 

1920年,台北建市,當時的面積僅77平方公里;1967年升格院轄市,納入台北縣和陽明山管理局管轄的部分鄰近鄉鎮,面積增至274平方公里。隨著都市化的發展,早年農家或雜貨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全年無休的情景,被超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營業時間取代。大部分商店開門營業時間向後退縮,同時也因為都市越夜越美麗而將關門時間延後,甚至週休一至兩日。

 

但仍然有部分行業,為了配合相關業者的作息,需要早早開門,傳統市場或建材行是其中之一,大部分建材行的外觀不起眼,面積不大,供應貨物的種類繁多,加上貨物流通率高,空間被利用得淋漓盡致。營建業被視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有建屋或修理房子經驗的人知道,同一工地有條不紊,按步就班的接頭,讓建築時間縮短許,其原因在於不同類別的上工者有其時間差。

 

自公職申請提前退休時,規劃到市場採買為生活的一部分,住家附近有好幾家知名的傳統市場,大賣場或超商也很近,但對濱江果菜市場卻情有獨鐘,肉類和蔬果新鮮,價格比較便宜是原因之一。

 

客家師爺范姜瑞開的百祥建材行位於建國北路和長春路口。他行有餘力,熱心公益,曾擔任新竹縣同鄉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兩項都是義務職。此外,參與台北市的許多客家事務,因為用心投入,被各界視為最了解台北市客家族群生態的大老級人物,范振宗擔任中原客家崇正會理事長時,賜名客家師爺。

 

平日以腳踏車代步,應召」到大台北地區演講或導覽,只要是好天氣就騎腳踏車前往,惟到濱江果菜市場是最快樂的行程之一,原因是可以在半路停車進入百祥建材行,向范姜大老請益,兩人對座數客家在台北的英雄人物,了解大台北地區的客家發展史話。別看這位財產以億為計算單位的大老,視每位顧客,不論開賓士車或發財車,不論買得多或幾十元的小件,都視其為貴賓,以最快的速度提供貨品,讓顧客可以儘快的趕到工地,完成今天的工作,滿足僱主的需求。

 

依建材行的作息時間,大部分假日關門休息,尤其是星期日,幾乎沒有人營業,但假日到濱江果菜市場,常看到建國南路的百祥建材行,范姜大老帶著助理兩人開門接客,原來,不少趕工的客人臨時缺貨,依據店外招牌的電話號碼call人,大部分時間,只有范姜大老一家開門,我們了解,師爺並非為了賺錢,純是為了服務社會所做的犧牲,每次看他認真執著的接客,腦海就浮起王永慶或郭台銘等首富認真辛勤打拼的作為,純是儘份社會責任,享受助人為樂的喜悅。

 

2010627日早晨到濱江果菜市場採購,見范姜大老又在接待一輛又一輛各式車輛載來的客人,心頭滿滿的佩服,不忍獨享,特別和客家雜誌的朋友,分享客家大老如何認真、奉獻過他的星期假日。(2010.9月號客家雜誌)

 

 

 

 

用圖案和影像保留歷史記憶的廖景淵(1929~)   葉倫會(2010.8.19訪談)

廖景淵桃園縣觀音鄉人,因為父親廖金科任職新竹縣北埔鄉金廣福而於1929年生於該地,身分證記載生於1930年,是因為慢報出生的關係。廖金科後來調任新竹縣五峰鄉,經常進出原住民生活圈,瞭解日人砍伐森林的作法,即標到林地後,砍伐樹種以檜木為主,但水源地、保安林或類似神木的千年老樹都需要保留。

 

廖金科的服務地點屬原住民聚落,對教育卻極為重視教育,將十個小孩全部送到竹東鎮就讀,廖景淵讀竹東旭成國民國小學高等科時,適逢二次大戰末期,美軍空襲竹東市區頗為嚴重,父親認為生命最重要,存在才有價值,要所有孩子輟學回五峰鄉,他常說的一句話:留條命來吃蕃薯根

 

廖景淵回五峰後,幫助伐木工擔任檢尺,即清點砍伐下來的木料。台灣光復初期,協助辭去警察轉任伐木生意的父親,管理五、六十位工人。一因發現政府的伐木政策傷害山林的水土保護至巨;二因從小熱愛繪畫,承竹東初中美術老師彭鏡清推荐,為竹東鎮的三家戲院繪製電影海報,兼為竹東鎮公所暨其他公家機會繪畫廣告看板,彼時的電影海報畫好後,要送當地派出所審核,經蓋章才可以張貼。

 

每天需繪製9060公分的海報20張以上,日以繼夜的模仿,提升其繪畫能力,尤其是到竹東高中旁聽蕭如松老師的美術課,除學習學院派的畫風外,也了解藝術家和畫匠的區別,決定以藝術家為標竿,這份認知,提升其思考事情的層次,希望從事的畫作或工作,能對社會福祉有所幫助。

 

為戲院繪製海報的時間不長,但培育的藝術概念,讓他勇於挑戰新的事務與觀念,不久,和朋友合夥經營玻璃藝術,製作水果、動物等玻璃模型的雕飾外銷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直到1958年入伍服役。當兵期間,擔任鐵道運輸兵,最初任司爐,後來升任司機員。有次,隨火車到高雄,在高雄港區看到修船廠的工人利用空壓和金鋼砂打鐵锈,再為船隻塗上油漆,因而利用相同原理,研發玻璃雕刻,1958年,獲主管機關發給玻璃雕刻專利權。

 

玻璃雕刻產品以外銷為主,連張大千在巴西的八德園,都採用其製作的雕刻玻璃,這份榮譽讓他公餘之暇認真學習國畫,美軍顧問團在陽明山的住家,嵐雲的作品是這群老外心目中的知名畫家。此外,配合經濟發展,市場需求,公司搬到板橋,全家人都是生產成員,妻子和孩子將圖案先繪在玻璃,再由他運用特殊技巧,在玻璃上雕出一幅又一幅的美麗圖案,連廖金科老先生也幫忙製作,直到他一百歲去世。

 

林衡道晚年,常帶愛好古蹟的朋友到各地旅遊,在報紙上看到這位古蹟達人將帶團參訪新竹縣湖口老街,人親、土親的思維讓他報名繳費,深度旅遊的方式吸引這位終日埋首玻璃藝術的工作者,因為平日有留下紀錄的習慣,整理或回憶和林衡道走過地方的回憶總是讓他久久不能自己,於是要求追隨學習田野調查,同時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合組山水工作室,改用中文寫作,第一次田野調查的地方是新竹縣北埔鄉,紀錄日人來台初期的鎮壓事件,原來他父親和祖母早年任職金廣福,因為日人認為其母子在北埔事件提供訊息太晚,事平後將其貶調五峰鄉做為懲處。

 

為了田野調查提早自職場退休,走遍台灣各個角落,調查對像偏重原住民、森林、古道,或早年靠森林討生活的行業,繪畫是他謀生的知能,訪談時,也將訪談事務的場景以速描方式繪出,並請訪談對象印證,將消失的行業和先民賴以維生的情景透過繪畫呈現出來,不但國內罕見,也讓其調查報告顯得生動,獲國家文藝總會最高金額的補助,2000年賴以出版再夢台灣之寶,他將這本介紹台灣消失行業的第一手資料分送相關單位義賣,做為慈善捐款,獲得各界好評。

 

1988年,鍾肇政等客家先進召集客家鄉親,發起還我母語運動,田野調查時期準備的器材,如照相機或錄影機都派上用場,只要有客家人活動的場合,幾乎都有廖景淵的身影,常在第一時間,將拍下來可以憾動人心的照片提供給相關單位。寶島客家電台籌備期間,錄影帶也提供義賣,做為建台基金,但說來可惜,這些照片或影帶,自己反而保存不多。

 

參加還我母語活動十年後,24小時用客語發聲的寶島客家廣播電台也成立了,他應邀到電台主持古事今談,就田野調查獲得的客家特色向聽眾報告,因為內容新奇,講解生動,獲得聽眾的共鳴,應邀到各處演講、導覽,分享田野調查的成果,教學相長,讓他在這個領域獲得更多的資料,2010年,新竹縣政府補助其出版「老祖公的腳印-台灣消失的行業

 

在寶島客家廣播電台主持節目期間,有感團結力量大,和住在台北縣的電台同仁共同籌設台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透過集思廣益,將客家的聲音和問題,經由聯誼、講座、參訪或訪談,大聲的說出來,而他也於2003年當選理事長。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黃玉振主任委員就任時,向各地客家耆老請益,廖景淵就其多年參與客家事務和對客家鄉親的認識,向主委報告,成為政府執行客家政策的重要參考資料。(2010    客家雜誌刊載)

 

 

 

敬業、謙虛而贏得尊重的許木文  葉倫會0910161747(2010.8.4)

許木文生於1928年,新竹縣新埔鎮人,父親早逝,由母親拉拔長大,新埔照門國小畢業。最初,在家協助母親和哥哥從事農作,14歲,在台北市衡陽路經營中村洛陽堂的長輩葉國銃帶他到其公司任職,主要工作是摺紙盒。含吃、住外,月薪6元。

許木文(2010.8.4IMG_0587.JPG 

 

日治末期,政府召集衡陽路商店的年輕店員組成青年團,青年團成員以日人為主,大家了解知識就是力量,晚上和團員到老松國小附設的青年學校進修,學校教授科目雖以軍事訓練為主,兼授商業和會計等技能。

 

雖然摺紙盒或相關紙器的製作很辛苦,相較於新埔老家種稻、除草的辛勤,有如小巫見大巫,而且在台北,每天可以吸收新知,遂下定決心,要在台北出人頭地,故做起事來特別專心,承神明保佑、貴人協助,使其逐步在台灣紙業界闖出一片天。

許木文全家合照.jpg  

19455月,因為台北空襲不斷,回新埔老家,待戰爭結束,葉國楠的父親葉阿通親到新埔請他回台北三都紙器公司上班,為報答知遇之恩,經常自動留守或加班。1951年,葉國銃提議,合夥買台印刷機器,業務和印刷都放手讓許木文處理,這段經歷,讓他發現事在人為,因為待人誠墾,價格公道,交貨準時,業務量和排版的鉛字快速增加。此外,發現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貴人,待人客氣、面帶微笑,成為他的註冊商標。

 

平日建立的信用和好交情,到公家機關投標時,同行不避諱的請其協助計算成本,填寫押標單,待獲得生意,再分攤費用,結算盈餘,因為忠厚、誠實,在業界建立良好的口碑,不但結了善緣,更讓來自客家庄的他,成為業界暨地方的活躍人物。

 

1953年,任職台灣省政府的妻舅王年坤認為他終非池中之物,將任職第一銀行的妹妹王鳳連介紹給他,經由媒妁之言讓這位國小畢業的鄉下人,娶到省立台北商職高職畢業的高才生,對其往後的事業發展助益極大。

 

雖然印刷生意隨著社會的繁榮而欣欣向榮,但勇於創新的他,看到更大的餅,向同業表示想經營上游產品,即從事紙業買賣,大家異口同聲的說,若許先生販售紙張,未來印刷所需,將全部轉向其進貨,有如吃下定心丸般,轉行開設華文紙業公司,自任董事長,而印刷同業也信守承諾,這些貴人,讓華文紙業公司成長茁壯。紙張的利潤雖然較薄,但數量龐大,加上他秉持價錢公道、交貨準時、品質穩定的原則,很快賺進第一桶金,1955年,買下貴陽街二段58號,這時候,也拉拔弟弟們到台北一起打拼,分享事業成就的利潤。

 

不論印刷或紙張供應,都需要大量勞力,因而和基層勞工建立血濃於水的情誼,了解基層人員的辛苦和需求,加上待人誠懇,樂於分享,朋友越來越多,任職中大紙業公司業務經理時,昆明民防隊中隊長李源慶推荐其擔任分隊長暨副中隊長。台北市警察局龍山分局組織義警中隊,協助警察處理交通、治安、臨檢等工作時,聘其擔任中隊長,讓他的人脈往下紮根,同時因為領導有方,服務績效優良,先後獲內政部長張豐緒(1978)和林洋港(1981)頒發益群三等和二等獎章。此外,亦獲地方士紳肯定,獲選民眾服務社理事長,這份工作需要接觸基層民眾,讓他了解底層居民的疾苦,平日建立的人脈,這時候派上用場,經其登高一呼,朋友們發揮人飢已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第一時間給予協助,這份努力,讓他成為台北市龍山區(1990年併入萬華區)的大老級人物。

 

龍山區同業,地方人士和義警隊的朋友籌組龍山獅子會時,應邀為創會會員,四十幾年調和鼎鼐的經歷,被獅友視為精神領袖和會寶;其間,因為獅友獲選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應邀擔任常務理事,共同協助中低收入的失明朋友取得眼角膜,讓其重見光明。

 

台灣各鄉、鎮、市和區公所為調解居民紛爭,設有調解委員會,俾減少不必要的訴訟,義警中隊長建立的好名聲,受聘為龍山區調解委員,併入萬華區後並獲續聘,每星期一次的調解會,讓他看盡世間百態,接觸的人物包含貧、賤、富、貴、男、女、老、少,見識到什麼叫做貪、嗔、痴、妒、慢、疑,領悟到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吃虧往往就是佔便宜的道理。不但待人、處世更加圓融,連對子女的期望也改用祝福而不再凡事膽前顧後,以自己的思維代為安排。

 

華文紙業公司設在貴陽街,左鄰右舍都是閩南鄉親,公司除會計人員外,全部是客家人,大家以客家話交談,但服務對象不分族群,視顧客為貴人,謙虛待人,工作認真,得業界的尊敬,加上處世公正,獲近兩百家同業的支持,被選為紙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翁鈐擔任中原客家會會長時,因彼此間早年的交誼,而參與客家社團,關心客家公共事務。鄉親邱錦添被徵召參選台北市市議員時,毅然擔任競選總幹事,經其運籌帷幄,讓第一次從政的

客家鄉親,在台北市古亭區高票當選。

 

和客家鄉親在一起時,常勉勵後輩,應不分族群,視周圍的人為朋友,可能的貴人,只要用心耕耘,收穫一定豐碩,期勉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用心,播種客家的優質文化。

 

客家師爺范姜瑞送給許木文搬新家的賀匾寫著:少年:處境清寒,生活艱困;青年:日夜辛勤,奮發向上;成年:提攜兄弟,共創榮景;壯年:事業有成,貢獻社會;老年:榮享清譽,怡然自得。,這張用草書寫的賀匾,高掛許府客廳,默默見證主人一生的傳奇。(2010年9月客家雜誌)

 

 

以教育天下英才為樂的鄭石(1926~)        葉倫會0910161747

鄭石锈桃園縣楊梅鎮人,生於1926年,父親鄭柳生任教新屋國小。楊梅公學校畢業後,考上台北中學(泰北中學前身),每天早上自楊梅火車站搭乘5時許開往基隆的頭班火車到台北,再轉淡水線到士林台北中學上課。

 

鄭媽媽是不識字的傳統客家女子,望子成龍,俾光宗耀祖,每天早上4時,準時起床為其準備早餐和午餐的便當。下課,再循原路回家,返家時間經常是晚上67點,不論再晚,媽媽都為他準備好熱騰騰的晚餐;連後來讀台灣師範大學時,仍然如此。每天按步就班的上課、下課,契而不捨的追求新知,養成嚴謹的生活態度。鄭媽媽活到一百歲,晚年,鄭石每天幫媽媽洗澡,陪老人家聊天。

 

台北中學畢業後,擔任學生兵半年,駐守台北縣八里鄉海濱,除了軍事訓練外,建立防空壕是主要工作,因逢戰爭末期,學生兵的待遇很差,吃的是代用品,有一餐沒一餐,蔬菜是就近徵用的空心菜,但嚴格的軍事訓練,亦練成一絲不苟的做事態度。原準備到日本留學,學成後到南洋發展,因時局不穩,到楊梅國小擔任代課教員,一年半左右,台灣光復,留在學校繼續擔任教員。始終懷抱為更多人服務的鄭石锈,認為高深的學識可以提升處事的能力,進入省立台灣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先修班,一年後考上數學系。

 

從小就喜歡分析事務的他,對數學習課程如魚得水,學業成績名列前茅,但先修班的老師田培林、孫亢曾、孫邦正等教授講授教育對國家興衰的影響,深植他的思維,希望畢業後儘快擔任校長,透過教育為社會做較多的服務和貢獻,參加教育系轉系考試。教育系所學,每項都和社會、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正是有為青年應該積極探討的項目,最喜歡的科目是教育統計和分析。

 

師範大學畢業,因為學業成績優異,台中師範學校(台中教育大學前身)校長邀其到該校教授教育統計和分析,但僅留兩天,父親的小學同學張芳杰時任楊梅中學校長,要他回到故鄉,一起栽培楊梅的子弟。最初兩年教初中數學,採循序漸進、淺顯易懂的方法,讓學生懂得做題的技巧和要領,知道聯考出題的趨勢,旋以教學績效優良,改教高中數學,三角、幾何、解析幾何是他的強項,楊梅高中學生參加大學聯考的數學分數,始終立於各科平均分數的前面。數學是他一輩子的嗜好,擔任國中校長時,床前的案頭書就有一本供其隨時翻閱的微積分。

 

擔任校長是就讀師大教育系的夢,政府為因應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廣設學校,1962年,楊梅中學成立平鎮分校,次年,學經歷齊全的他被派為分校主任,1967年,平鎮分校獨立為平鎮初中,1968年,隨九年國教政策,改制為國中。

 

平鎮國中初期,參加楊梅地區初中聯招,因被視為偏遠地區,學生志願依序是楊梅中學、啟明中學,最後才是平鎮分校,素質相對較差,他卻讓學生畢業時,站在另一個走跑點,考上高中的成績一點也不輸給第一志願的高才生。

 

國中創校初期的校地徵收、教師聘請、建校經費都是重頭戲。彼時,政府經費並不寬裕,教師薪水經常遲發,徵收校地需要多方協調,平日建立的好人脈派上用場,如平鎮鄉長黃振集原來是該校訓導主任,此外,家長會和地方耆老的協助也很重要,若是政府撥付的購地經費不足,家長會長發動家長或地方仕紳捐款,鄭石锈對家長或耆老的捐款都極為感動,只要經費足夠,就向家長會報告,請其暫停捐款行動。

 

聘請老師的優先條件是專業,其次是教學熱忱。他認為老師最主要的任務是教學,不論再忙,都應該督促學生進德、修業,至少要對領到的薪水負責。歐美暨先進國家的教育理想深深的影響著他,擔任校長期間,不是高高在上的坐在校長室管理學校,而是到老師辦公室聽取老師的心聲、分享教學經驗,或彼此間的甘苦;到教室巡堂,觀察老師的教學方式,考核學生上課情形的走動式管理。

 

為了解老師的教學情形暨學生的學習績效,每星期安排一節到重點班級上課,瞭解學生學習情形,指導數學解題觀念;倘巡堂時,發現老師未到,就主動代課,維護教室秩序外,同時瞭解學生情形,事後再調查老師遲到或缺課原因,如果事出有因,就好言安慰,要老師以身體為重,這種以關心代替責備的領導方式,讓老師教得更加認真。至平鎮國中的升學率遠遠超越附近學校,引來越區就讀的學生,班級數高達一百二十餘班。任職平鎮國中校長15年,縣長有意將其調派班級數相當的桃園國中,因為距離住家較遠而予以婉拒,1978年,派中壢國中校長,該校與平鎮國中緊鄰,惟班級數僅二十餘班。

 

在平鎮國中建立的優良校風與辦學績效,不但學區的孩子回到中壢國中,家長亦想盡辦法讓孩子追著鄭校長跑,其他國中教學認真又具熱忱的老師,則以到中壢國中任教為榮,造成良性循環,班級數很快增加到120班。在中壢國中10年,調楊梅國中校長,這年他60歲。5年後,在楊梅國中校長任內退休。

 

平日以閱讀為樂,日文出版教育叢書外,文藝春秋的優質內容,屢屢給予啟發,倘遇到壓力,則以釣魚和整理校園做為紓壓,至督學到校視察時,常在庭園或操場看到校長一個人靜靜的在拔草。

 

退休二十餘年,每天仍然閱讀教育理論的書籍,關心我國教育的發展,強調教育是專業暨需要愛心的工作,任何改良都不應超越這個範圍,而國家若要強治久安,培育優秀的教育人才,辦好教育是不變的法則。(2010.10.4)2011.1客家雜誌刊載

 

 

 

追根究底一絲不苟的邱創華(1945~)         

                              葉倫會0910161747

邱創華原籍苗栗縣公館鄉,祖父時搬到屏東市。1945年二次大戰末期美軍激烈轟炸屏東空軍機場,舉家暫時回公館避戰,而在公館出生,戰爭結束後再回屏東。讀機械的父親邱家康自日歸國後在屏東糖廠擔任工程師,在家說客語,和鄰居以閩南話溝通,自中正國小畢業,先後讀省立屏東初中、高中,彼時,學校同學分屬空軍眷村的外省子弟、閩南子弟和部分客家子弟,彼此間若有爭執,三聲帶的他因為待人誠懇,成績優異,自然成為意見領袖,具備調合鼎鼐的實力。

 

讀中學時,自糖廠卸職的父親從事建築業,被視為當地木構造建築的權威,生意雖然很好,但畫好的圖需請建築師簽證、蓋章才能申請核發建照,心中難免不平,決心就讀建築系,讓父親畫的圖不必假手他人,就可以申請建築執照,一方面圓父親自行申請執照的夢,同時減輕成本。

 

盧毓駿建築師為留學法國的建築大師,對中國傳統建築有獨到的見解,從父親買的建築圖書認識盧教授,且視其為偶像,大學聯考以建築系為主要志願,填完成大建築系即填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致以系狀元身分分發該系。大一沒有盧教授的課,但承助教徐秀夫(建築師)的協助,和幾位同學到老師家幫忙,盧教授正為台北市植物園南海學園科學館工程設計,常依進度,提示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色,指示設計建築時,要注意都市計劃的觀念,同時要他選修英文以外的第二外國語文,他則在老師推荐下選修法文。

 

大四時,盧教授擔任內政部都市計劃委員,邱創華協助老師整理都市計劃相關資料,這份工作看似繁重,卻讓他閱讀國內外相關圖書,至1970年大學畢業,即獲台灣省經建特考建築工程科、考試院高等考試建築工程科和建築技師及格;次年,讀研究所一年級的他,再獲高等考試都市計畫科優等榜首。彼時,高普考試放榜日期都選在普天同慶的1031日,盧教授指示其到木柵考試院看榜單時,務必帶相機,並且拍下榜單,俾做一輩子的紀念,只是這張照片經過輾轉歲月,已不知去向。

 

讀研究所時,協助漢寶德、陳其寬、李祖原等建築大師製作林口新市鎮計劃的文書作業,讓他接觸到麼叫做新市鎮計劃,對其設計內容與需求有概略性了解。服完預官役到內政部地政司都市計劃小組服務,該小組後來改名營建小組,即營建署前身,擔任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幕僚業務,從事行政審核時,開風氣之先,直接到計劃現場,了解居民需求,注意其權益,這份學習與認知,養成後來授課或負責建築師事務所業務時,以較宏觀的思維和眼界處理問題。

 

 1972年,盧毓駿教授推薦,獲法國巴黎大學入學許可,到法國就讀博士。學校雖然免收學雜費,但食宿費用需自理,彼時,中法已經斷交,需到香港辦理申請手續,主要條件是在台灣要有新台幣五萬元的儲蓄證明。巴黎大學的博士班有18名同學,法國學生占多數,除來自台灣的他外,有美國、非洲、拉丁美洲、波蘭的同學,培養其包容不同種族和尊重他人的習慣。三年後獲博士學位,求學期間,寒暑假和同學到草莓園採草莓或到葡萄園採葡萄,賺取工資做為求學期間的生活費。採草莓的時間很早,早上4時到7時,因為沒有吃早餐,常以草莓果腹,或許吃得太多,回國後看到草莓就怕。採葡萄的趣味性較高,揹著竹簍採收,主人供應三餐,晚上大夥兒一齊同樂,也喝酒莊提供的美酒。採收葡萄期間,注意法國各地葡萄的生產季節,依產地、土壤和氣候生產出的葡萄來決定釀什麼酒,讓他成為品酒專家外,也領悟到什麼叫適得其所,倘要成就一件事,需要具備時、地、人的配合,缺一不可。

 

拿到博士學位後,留在巴黎擔任社區規劃工作,一年後,應政府邀請回國參加國是會議,雖然只有短短兩星期,卻改變他的一生。首先承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今名建築暨都市計劃)研究所黃寶瑜所長之邀,回國任教並接任該研究所所長;其次是叔叔介紹嬸嬸的外娚女林姵君,兩人一見鐘情,因而回國與其結婚並定居。

 

邱創華回國後,擔任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兼任研究所所長,同時在淡江、中原和逢甲等校建築系、都市計畫系兼課,至桃李滿天下。他也以其參加建築師或高考及格的經驗,鼓勵學生最好一鼓作氣在婚前完成各類證照考試,至其不論到那個縣市建管科,總會聽到此起彼落的「老師好」。許信良擔任桃園縣長時,應聘為該縣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他帶著一群素質優良的研究生到各鄉鎮實地查訪和瞭解,對桃園縣十三鄉鎮的都市發展有重要貢獻和影響。1987辭去教職,專職建築師事務所業務,將所學透過實作,落實在台灣不同的角落。

 

邱創華、林姵君夫妻被視為神仙眷侶的妻唱夫隨,甚至擔任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也是林姵君擔任一、二屆,邱創華擔任三、四屆。林正修擔任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長時,林姵君應徵客家文化基金會志工,政大企管系高材生的專業,加上工作認真,待人誠懇,被選為副隊長、隊長。台北市客委會成立時,且被馬英九市長聘為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她擔任委員時,邱創華屢屢就建築長才提供諮詢,至繼林姵君之後為委員。

 

林姵君擔任大夥房文化協會理事長時,桃李滿天下的邱創華,是理所當然的精神支柱,也是最好的志工。一同在三興班學唱歌時,又於2003年學拉胡琴暨打鼓,像學建築一樣一絲不苟暨追根究底的精神,從樂理等基本工著手,讓他拉得有模有樣,敲打得四平八穩。他經常出現在青年公園長青會,永和四號公園內涼亭,中和三介廟旁涼亭,與鄉親一起拉胡琴或打鼓,一起享受傳統客家山歌之美。2011.01客家雜誌刊載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Taiwan Hapa)的故事    葉倫會0910161747

台灣究竟有多少客家人,或台灣經濟起飛、政治解嚴後,客家人所追求的是什麼?這個題目雖然受到各界重視,但始終公說公是,婆說婆是,惟早期,客家社團多以聯誼性質為主,談客家的說法,不論文化、語言、政治訴求,大底為少數學者、專家的一家之言。

 

鑑於客家族群、文化,長期受到政府有意或無意的忽視,19981228日,以客家風雲雜誌社為主的客家菁英,邀集各地客家人在台北市舉行「還我母語」大遊行,叫醒沉睡中的台灣客家人(註:2008年,「還我母語」大遊行總領隊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邱榮邀請學者、專家在該校舉辦回顧論文發表會,檢驗活動的功能暨影響。)

 

參與還我母語運動的部分客家菁英見於團結力量大,而且受到美國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客籍僑領的鼓勵,1990121日,在台北市成立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簡稱Taiwan Hapa),推鍾肇政為會長、梁榮茂為副會長,成立宗旨:「本會為一超越任何黨派之民間組織,以結合國內外客家人,爭取客家權益,延續客家文化、語言、推展公共事務,並與各語系族群共同為台灣前途而努力為宗旨。」。繼任會長梁榮茂。向政府登記後,會長改名理事長,分別為梁榮茂、黃子堯。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時宣告:我們堅信客家人為台灣的主人,我們願意立足於我們這塊大地上,為尋回我們族群的尊嚴,也為爭取我們族群的權益而努力。我們也堅信,我們與島上其他各語系族群,不論是先後來到的福佬及各省鄉親,抑或原住民各族,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我們願在互信互勉的基礎上,與所有這些同胞手足誠心合作,共同為台灣的光明前途而奮鬥。以「母語解放」、「文化重生」、「奉獻本土」、「民主參與」等作為訴求,期望塑造台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

 

最初,因為加注「台灣」兩字申請登記而被退件,經多年努力暨政治環境的改變,不但獲准登記運作,其會員且先後成立六堆(第一個分會,成立於19939)、高雄市、桃園縣(1996811)、台北市(19961013) 、台北縣(1998)、新竹市(2000731)、台南市、台中市等客家事務協會。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認為客家人不宜只回顧過去的光環,要認同土地,落實日久他鄉變故鄉的事實,融和其他族群的優點,相互尊重和包容,以「新的客家人」做為發展的目標,出版「新的客家人」(1992)、「台灣客家人新論」(1993)等書,提升論訴的資訊;強調政治參與的重要,積極參與選舉的助選活動,將客家人的訴求,透過選舉活動形成公共政策。1993年,成立「新客家助選團」,撰述客家白皮書,主動提供候選人連署及運用,讓客家公共權益成為議題,尋求社會大眾的支持。這份努力,讓各政黨候選人注意客家族群的權益。而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也依據其所發表的白皮書加以督促。2001614日,行政院即據此成立客家委員會,做為推動客家事務的火車頭。部分地方政府也陸續成立一級主管單位,專責客家事務,如台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北縣。

 

 2010年數據,台灣的原住民人口數340萬,但原住民立委,保障至少有6名,反觀人口有五百萬的客家人,換成台灣人口比例,約占20%,近四屆客籍立委的席次,僅在12%上下,席次似乎不成正比。事實上,選舉是講求實力的,客籍人士僅能在桃、竹、苗或六堆地區才有當選的可能,在都會地區並不好選,鑑於單一選區客家人不容易選上的現實,希望政黨能從不分區的部分,讓客家族群達到某種比例。但權力倘期待有權人士的施捨,失望往往接蹱而至。

 

如何厚實自身實力與權益,同時融入多元族群文化特質,讓政府重視客家,讓客家人得到更多照顧或保障,是客家人要努力的目標。2009年,客家基本法通過後,客家在各級議會代表權的問題,再度浮上抬面,惟實力還是很重要。經由屏東縣選舉獲取大家敬重的邱連輝資政,生前的話或許可供參考:「鼓勵有企業理念的客家菁英,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為自己,也為客家開擴視野。」。

 

台灣公共事務協會的成立後,較重要的成就有:1994年成立寶島客家廣播台,對延續客家語言及客家文化有重要的影響;2001年,行政院成立客家委員會;2002年,推動客家桐花祭;2003年,成立客家電視台;國立中央、交通和聯合大學成立「客家學院」、「客家研究中心」等,積極參與客家文化傳承的任務。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初期,大部分委員都是台灣客家事務協會或客家運動的參與者。此外,鍾肇政任總統府資政,梁榮茂(客協創會副會長、第二任會長)、李喬、李永熾擔任國策顧問;徐正光任客委會籌備處主任,范光群(曾任客協理事)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

 

為編撰台灣客家人的故事訪談客家耆老,如梁榮茂、陳石山、魏錦芳等大老,發現他們對台灣客家人公共事務協會多有著墨,因而想瞭解這個團體,於是蒐集相關資訊整理「台灣客家人公共事務協會的故事」。或許因錯陽差,發現該協會成立於1990年12月1日,若此,2010年12月1日,正是這個曾經風起雲湧的客家社團成立20周年紀念日,祝福其未來的二十年有更輝煌的成就,為客家人爭取更多福祉。

 

附祿

完成上文向魏錦芳律師、陳石山律師報告,蒙兩位大老肯定並給予指導外,2010年11月3日晚,魏錦芳律師邀請對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卓有貢獻的梁榮茂教授、陳石山律師、羅能平社長、張錦輝社長、范姜瑞理事長、黃子堯理事長等齊聚一堂,討論客協未來的走向。大家對客家前輩的努力表達肯定,並期盼年輕又有勇氣為客家事務奉獻心力的客家子弟勇敢的站出來,他們樂意貢獻前人走過的成功經驗,或應該避免的荊棘之路,協助這些千里馬,讓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的精神永續生存下去。(2010.12客家雜誌刊載)

 

 

電腦好手到客家文字愛好者的古華光(1951~)

古華光苗栗縣大湖鄉人,9歲,舉家遷至台中縣東勢鎮,故能夠說苗栗縣大湖和台中縣東勢兩地區客家腔的客家話。東勢國小畢業,因為成績優異考上台中一中,學生時代就突顯其專心認真的一面,抓住精準部門,以效率取勝。

 

台中一中高中畢業,考上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帶著六千元到台北註冊、繳交宿舍費、購買圖書、制服和雜項費用,因為就讀數學系,很快找到家教,讀大學後的學雜費或生活費,全部倚賴半工半讀。換句話說,六千元是向父母親伸手要的最後一筆錢。

 

從小,數學就頂呱呱,惟上大一數學,發現原來所學的數學觀念需要全部歸零,專業邏輯要從新整理釐清,因而培養出其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能力。大二時,知道學長大部分出國進修,因為知道自己不適合出國留學,為了增加畢業後的工作機會,大三時到商學系選修會計,學習初會和中會,對公認會計原理原則及如何適當表達公司經營績效、實際財務狀態等紮下堅實的基礎。大四時,參加財會人員高等檢定考試及格,取得參加高等考試相關類科的資格。

 

台大畢業,考上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彼時讀研究所不需繳交學雜費,每個月還有兩千元薪水,研修財務、會計、經濟、行銷、人事、生產管理及行政管理等相關課程。

 

研究所二年級選修Simulation ( 系統模擬 ),該課程是利用電腦程式模擬複雜的狀況,進而將模擬結果運用到實務,屬於新興學科。交通部有意利用系統模擬協助解決車輛逐漸增加與道路負荷的問題,老師指導同學就台北市在敦化南路與仁愛路,八德路和敦化南、北路口圓環,尖峰時段的交通情況,製作系統模擬。班上20多位同學被分成4組,分別就該專案作相關的系統模擬,期間兩個月,非電腦本科的古華光,因為思路清晰,邏輯清楚,負責該組程式的撰寫。

 

電腦引進台灣時,交通大學是最早開設電腦課程的大學之一,電腦設備幾同國防設備般,進出機房或使用都有管制,能夠進入電腦中心並實際直接使用電腦,有股莫名的榮譽。其他三位負責寫程式的同學,都是科班出身的電腦高手,惟古華光僅用兩千多個指令就完成指定的「模擬程式」,並且提前交卷,其他按時交卷的同學則用了六千多個指令,光花在抓蟲與偵錯就耗費頗長的時間。最後,古華光撰寫的程式和實際交通狀況吻合度最高.且被視為簡捷明快而獲得採用。這項好成績,除該科獲得到高分外,也建立起系統設計的信心。

 

惠普(HP)公司準備利用公司的電腦導入會計系統,到交通大學徵才,大學時期選修的會計派上用場,後來電腦部門從會計部獨立出來,古華光是該公司電腦部門的第一位員工。當時惠普使用的電腦系統以科學用途為主,並非一般的商業應用系統,開發商業應用系統的困難度頗高。到公司上班的第一項工作,研究公司的電腦並熟悉其語言到可以設計的程度,期間一個月。台大數學系就讀時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商學系選修的會計派上場,惟半個月左右就開始設計公司的會計相關系統,這份經驗,提升他的財務和會計實務能力。

 

惠普公司台灣分公司設立電腦部門初期,政府為了國防因素,未開放國際網路通訊,和總公司的電腦聯繫,透過電報線路傳輸,流程繁複,要先將電腦資料轉換為電報的紙帶,再利用電報線傳送出去,每次傳輸需耗時六、七小時,古華光為此特別設計可以轉動並自動把電報紙帶回饋給電報機的轉盤,讓其自動發送。為了推動電腦化作業,常舉辦電腦操作的教育訓練,因而認識了同事吳小姐,後來雙方情投意合,譜出美麗的辦公室戀情。

 

退伍後一年九個月,柯達(Kodak)公司台灣子公司,向業界招考電腦部經理,不論規模、薪水都吸引這位電腦好手,於是轉到柯達公司任職,由其主導推廣並深化辦公室自動化。當時「文字處理系統」是很先進的文書作業系統,使用成本極高,大部分公司不知如何評估其經濟效益。但古華光提出經濟效益分析,並說服公司採用文字處理系統,因為分析完整,柯達總公司通令其他子公司要以該分析作為爾後引進文字處理系統效益分析的範本。同時,也讓公司當局對古華光另眼相看。不久,升任會計部經理。最初,會計部同仁對新主管的專業充滿著狐疑,待接觸後,發現他在會計系統及實務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而且是屬於對的一方。

 

柯達公司屬於國際性公司,重視員工教育,經常聘請美國知名管理學者到各子公司授課。講授內容廣泛而且先進,包括策略管理、品質活動、行銷策略..等。每次上完課古華光都寫學習心得,並指出公司尚待加強改善之處,讓高階主管隨時注意到他的存在。行銷處想推動新觀念、新做法時,很自然想到古華光,調他擔任行銷處處長助理,專門負責推動新興業務,包括高密度磁碟機、高速影印機、診所型血液分析器及快速沖洗連鎖店..等。

 

1987年,應徵到好來化工擔任財務長,統籌其財務、電腦及人事各項業務。該公司生產黑人、高露節牙膏,因為公司業務穩定成長,老闆也給予充分信任,爾後的生涯,幾乎是和公司榮辱與共。

 

柯達公司對於攝影器材及攝影藝術的推廣著力甚深,耳濡目染下,培養出攝影興趣,假日,除了參與保護荒野協會的活動外,和家人到郊區或重要的旅遊景點,如陽明山、阿里山、烏來…拍照,拍得最多的是昆蟲,部分昆蟲屬於完全變態,需要經過好幾個階段,才過完生命周期,形狀多樣且變化萬千,讓人驚嘆不已,可以登上抬面的數量近萬張,種類有一千多種,蜻蜓、蝴蝶、鳥類也是蒐集的對象,不論動物或植物,幾能如數家珍的叫出名字,早期帶圖鑑出門,現在則是回家後再利用電腦核對。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開播初期,因為鄉親告知而開始收聽,經陳貴賢董事長推荐擔任監事,後來擔任董事,義務主持「個人理財?和「客話之美?等節目。聽寶島客家電台解說客方言用字,發現所使用文字的字義與客家話的意義不盡相同,因而懷疑其正確性,遂搜集不同的說法,經由比較分析不同方言用語和用字做為研究基礎,參考過數十本討論方言用字或聲韻學相關著作,對客家話的用字有其獨到的見解,傾向於認定字的讀音一直在變而全用現在的讀音來找字是不對的,部分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客家雜誌及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臺灣國際語文教育協會,這份執著.就一個非本科,純業餘的研究者而言,其精神令人佩服。

2011.1客家雜誌刊載

 

 

朱發田(1954~)

朱發田新竹縣橫山鄉人,父母務農,有八位兄弟姊妹,楓香國小畢業即到同鄉橫山村世伯家學習泥水工,由師傅負責吃住,但沒有薪水,天未亮,隨師傅起床,抵達客戶家吃早餐,天黑收工回家,幫忙挑水,餵雞、鴨和豬,洗完澡和衣服後才能就寢。若未上工,負責師傅家的清潔工作,到田裏幫師母種菜。雖然上工第三天,就可以幫忙砌磚,師傅也以小工名義向僱主收一天30元的工資,但過年回家時,連紅包都沒給,過年後,不再回去。

 

經姊夫介紹到關西鎮保養廠學習修車,老闆不但會修車,還會修飛機,受到進口車主的青睞,早上八時左右開門,打掃保養廠、餵養雞鴨、清除垃圾、為蔬菜施肥。老闆修車時,負責簡單又粗重工作,或按指示遞交工具,若稍有差池或動作慢些,挨打是常事。當天將車修好是老闆的原則,經常忙到凌晨才收工,但晚上不供應熱水,需自行到工廠附近水圳洗澡。加上老闆脾氣暴躁且不可理喻,和師兄一起逃出師門。

 

第一期稻作收割期間,堂哥朱發郎隨著鄉親到各處幫忙,發現中壢市有家西服店招收學徒,介紹他到前往學習,店裏有四位學徒,老闆負責吃住,但沒有薪水,主要工作不是製作西服,反而以做家事為主,每天早晚要跪著用抹布擦拭樓上和樓下地板各乙次,每次約30分鐘,老闆有任何雜事,就算是硬幣掉到地上,也要叫徒弟們從樓上跑到樓下撿起來。

 

製作西服的技巧,大部分來自觀察師兄們的做工,最初,用手工縫褲管,再依序縫補袖扣的小洞,開褲袋,褲檔決定衣服是否平整、合身,通常是最後的項目,但量身與裁剪,老闆和其他裁縫師傅一樣,不輕易傳授,朱發田經由觀察,學會製作衣服的技巧,首先利用剩布裁剪製作自己穿的衣服。至於外人,第一次給了老闆讀初中的女兒,她請他幫忙製作迷你裙,這是朱發田第一次為女孩,從量身、裁剪到完工的作品,當小女孩穿起合身又俏麗的迷你裙雀耀著跳起來時,他也跟著拍一下小女生的屁股,做為圓滿完工的獎勵,四十餘年後接受訪問,興奮之情仍然溢於言表。

 

兩年多的學習,製作西服的功夫已臻成熟,因為老闆身體微恙,加上房子改建,到桃園市幫忙工廠製作西裝,採按計計酬,每件約新台幣一百元,每天完成一件左右,好像才幾個月,應徵到軍中服役。副連長訓話時,舉起中尉肩章,問近百位充員戰士這是什麼?轉而斥責充員才二等兵,和他這個副連長的階級天差地別,在戰場上根本不算什麼,讓奉公守法的他見識到什麼叫惡形惡狀,簡直比萬惡的共匪更加惡質。

 

退伍後,透過報紙小廣告,先後在台北市吳興街、東園街西服店製做西裝,採按件計酬,不到一年左右,到德惠街,每天可作1.5件的西服,工資也提升為七、八百元,客人以美軍顧問團和越戰來台渡假的美軍為主,生意好得不得了;中山北路和林森北路大飯店的觀光客也是重要客源,曾幫好幾個友邦元首製作西服,為元首製作西服,自動會為品管把關;為美軍製作的西服幾乎全被接受,未有被退貨的紀錄,而且常拿到客人給的小費或禮物;若遇到猶太人,縱使是短短線條未縫的小瑕疵,一定要修好才能交貨,這種堅持品質、追求完美的精神,訓練朱發田不論做什麼,要求完美成為他的註冊商標。

 

越戰結束,中山北路的西服生意一落千丈,改到迪化街接布行交予的工作,西服以台灣傳統仕紳訂製為主,造形中規中矩,不似西方年輕人,常依國際流行型錄指定造型。不久,一因嘉裕西服引進西服成品,二因石油危機,西裝生意一落千丈。

 

1983年,以38萬元頂下汀州路的白雪洗衣中心,因為顧客固定,製作西服學到一絲不苟的精神,隨時檢討洗衣流程,向同行請教解決方法,如褪色的移染問題,另只要可以減少洗衣造成的環保問題,提升洗淨力者,縱使要投下巨額資本,也毫不猶疑的予以更新,1992年起,引進電腦控管,讓他在業界獲得很好的名聲,先後當選台北市洗衣商業同業公會理事、常務理事,台北市洗衣商業同業公會事故衣物委員會主任委員,該委員會被視為送洗衣服發生糾紛時,最權威的處理單位之一。

 

兒童時期就憧景拿相機的英姿,在迪化街製作西服時,借用哥哥的相機拍照是生活的重要樂趣,婚後不久,買台屬於自已的專用相機,從此背著相機到各處拍照,他認為拍照片要和學佛一樣,心要靜,才能看到美景,把剎那化為永恆,拍得最用心的是風景照、鳥類照,經常半夜開車到陽明山、東北角海岸,或遠征阿里山或台東池上等地,拍攝晨暈。住家附近台北植物園的荷花是他的最愛,光是夠品味的照片超過兩萬張。

 

平日參加兩個登山社,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山爬過三十餘座,最近為了再度攀爬雪山山脈的大霸尖山,鑑於前次登頂出現體力不繼的現象,接受朋友建議,練習長跑,從跑五百公尺陸續增加到13公里,不但增強耐力,血脂肪減低則是額外的收穫。

 

1993年開車送貨時,聽到寶島客家廣播電台以客語發聲,興奮的到電台捐錢,擔任義工,因為住家距電台近,未立案前,倘遇到抄台訊息,通常是第一個接到通知,也是第一個抵達的急先鋒,對電台財產的保護居功甚偉,其畫面且被刊載於台灣各報頭版或出現在CNN電視台;其他募款活動或爭取客家權益的活動,出錢外,一定到現場參與或拍照存證。電台立案後,擔任第三屆董事;2001年,納莉颱風侵襲台灣,寶島客家廣播電台以第一時間,號召鄉親捐款購買民生必需品送到受災嚴重的台中縣東勢鎮,給亟需支援的客家鄉親,獲得鄉親熱烈的歡迎。

 

 

 

從小弟到客家傑出貢獻?得主的羅能平(1946~)    葉倫會0910161747

羅能平新竹縣關西鎮人,兄弟姊妹十人,父親原在關西鎮務農兼開雜貨店,後來遷居楊梅水美附近,種田外兼營磚窯廠。

 

水美國小畢業,學校有十位同學參加台北市初中聯合招生,全部上榜,他考上大同中學的成績屬績優,最初兩年,早上4時30分起床,坐楊梅火車站5時26分發車的火車到台北,回到家通常是晚上七時許,初三開始,到台北租屋,旋考上師大附中。

 

讀師大附中時,家境轉差,高二期間,為貼補生活費,擔任送報生,惟每月收入僅50元,加上影響功課頗鉅,幾個月後停止送報,大學聯考考取私立大學,因註冊費太高,放棄升學,申請提早入伍,或許是陰錯陽差,為他帶來連串的好運,派駐國防部通信兵指揮部,擔任軍品接收,按時上下班,接觸的美軍顧問暨擔任翻譯的預官用英語交談,這種環境,讓他了解英文和新知的重要,自我勉勵:『大學雖然讀得比同學晚,就業後的成就千萬不宜輸給同學』。

 

春節前兩天自軍中退伍,父親要他找工作,母親要他繼續讀書,正好同學的姊姊在瑞典商服務,需要一位跑雜務的小弟,服役期間學到的英文正好派上用場,月薪兩千元。為了圓讀大學的夢,考前四個月,晚上睡在公司辦公室,錄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張金鑑教授提及大學生畢業後,至少要認識一個教授,俾遇到困難時,做為請教的明燈;了解未來追求的方向。將這句話當做座右銘做為生活的標竿。

 

在瑞典商擔任進出口貿易業務,第二年轉到工商管理系,再保險觀念和工廠管理讓半工半讀的他覺得讀書很有用,不但眼光看得遠,視野也大幅擴充。大學畢業這年,晉升為公司出口部門副理,月薪壹萬陸仟元。適逢經濟部委託台灣大學舉行第三期國貿專才講習班,180名學員中開放90位現職人員,經公司推荐前往受訓半年,每天晚上上課三小時,讓他將實務和理論相互結合,提升其貿易專業的軟實力,尤其是參觀一般人不容易進入陽明山的中山樓和金山核能發電廠,這份榮譽感讓其享受「知識就是力量?的甘甜果實。

 

擔任出口部門副理期間,了解台灣出口產業的概況,積極為台灣的紡織業,洋菇、蘆筍、海底雞、蟹腿等罐頭,打開北歐市場,也為公司賺取高額利潤。有戰功的人永遠不會寂寞,總經理要他到紙漿部門打天下,而機會也給有準備的人。台灣早期的紙漿來源國以加拿大為主,世界主要的紙漿供應地是加拿大和瑞典,到紙漿部門三個月,接到合眾紙業公司朱志耀董事長給予一筆1,200噸的訂單,相較原來一年兩百噸的業績,老闆為此特別召見,問這筆買賣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一年後,接掌紙漿部經理,咸因台灣經濟起飛,對紙製品的需求快速成長,公司的紙漿進口額占台灣紙漿市場的15%到20%,羅能平亦把握機會,要求出席公司在世界各地舉行的紙漿年會,參訪集團設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每年出國期間超出70天,出訪的國家超過50,大部分是先進的開發中國家,開擴其產業和人文視野,認識專業知識外,要有足夠的膽識,才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和權利;參訪各國時,領悟國家的強盛,除富國強兵外,尊重不同文化及族群是基本素養。此外,他積極認事與合作精神,獲得總公司高層的賞識,邀其入股共組國際控股公司CELLMARK,並擔任台灣纖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辜振甫主持的國際商會(ICC)中華民國總會,在我國退出聯合國初期,為我國爭取到許多非邦交國家的友誼,提升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1984年,準備訪問瑞典,希望找對瑞典有認識或瞭解的企業家,因而被推荐入會,於是陪同辜先生和國內六十餘位財經巨子到瑞典開年會,讓辜振甫見到瑞典重量級的政經人士,辜老肯定他的表現,在其女婿張安平面前稱許羅能平年紀輕輕,就在瑞典獲得這麼大的成就。辜振甫講話語氣溫和,待人和氣,樂於提攜後輩的長者風範,給他很大的啟示,事業有成的人,應該懂得回饋社會、國家,照顧需要幫助的人。

 

國際扶輪社成立於1904年,最初的目的是透過不同領域的領袖人物,共同解決社會問題,最重要的項目是消除小兒麻痺。1910年成為國際性組織,強調真實、友誼、公平和利益,這四大考驗讓國際扶輪社不斷成長,影響力和貢獻力相對增加。1992年,台北華南扶輪社社友的高中同學準備籌組南海扶輪社,邀其參加,成為南海扶輪社的創社社友,且於1998~1999年擔任社長。長期的扶輪經驗,發現每位社友都是很好的鏡子和榜樣,養成謙虛和圓融的個性,扶輪人的成就來自服務和奉獻,故積極參與扶輪活動,先後擔任3520地區扶輪社助理總監、服務主委、年會主委等。

 

孩子就讀五常國小時,和太太輪流到校擔任交通導護,參加家長會,並獲選會長,曾贊助學校開辦客語班。1988年,邱榮舉和鍾春蘭兩位熱心客家事務的鄉親向他提及準備舉行「還我母語大遊行?,羅能平二話不說的捐出十萬元,這筆錢金額雖然不大,卻有?磚引玉的功能。嗣後,籌辦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都負起重要任務,鍾肇政擔任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長時,他是秘書長,另為讓協會有個開會或落腳的場所,獨資購買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的房子做為會址,鍾肇政寫的「客家鐵漢?被裱起來高掛牆上;無獨有偶的,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成立時,也買下電台後棟的樓房做為機器的存放場所,雖然是低價提供租用,在房價不斷飆升的台北,屢屢享受到好心有好報的喜悅。

 

和電台的緣份來自陳石山和范姜瑞邀其主持全民電台節目,因而參與寶島客家廣播電台的籌備,再和友人籌辦花蓮希望電台、投入大量資金經營新客家電台(桃、竹、苗),為客家文化傳承奉獻心力。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以其多年來奉獻客家文化的貢獻,頒發公共事務客家傑出貢獻獎。(2010.11)

 

 

從「耕讀傳家」談客家傳統        葉倫會0910161747

篤信「傳統是可以創造的」,也認為優良傳統是成功者共有的特質,甚至舉世皆然,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客家鄉親相信「讀書是改變環境最好的方法」,平日喜歡說「耕讀傳家」,即晴耕雨讀,並以此期勉子孫。事實上,歷朝成名人物或家族,若要永享富貴,幾乎以飽讀詩書的書香門第占多數,而中國有許多知名藏書樓,屢屢被讀書人視為美談;有台灣首富之稱的板橋林本源家族,藏書曾高達數萬冊,林家花園不但有專屬的藏書樓,也有特別的書房。此外,不論諸葛孔明的躬耕於南陽,或曾國藩家書,其個人或家族的成就,幾與勤有功、荒於嬉的進德修業有關。

 

晚近,客家鄉親以敬字亭做為圖騰之一,或許是和高雄縣美濃鎮遍設土地公(土地公數為台灣鄉鎮級單位第一)和敬字亭(金爐),至培育出許多傑出人才,媒體報導該地出了多少大學生、碩士、博士有關。事實上,敬字、惜字是國人的傳統,祭拜倉頡的廟宇出現在台灣各地,如板橋的大觀義學、士林惠濟宮。而中國自古以來就尊敬讀書人,對讀書人寫的字極為尊崇,不敢隨便棄置寫有文字的紙張,兒時父母亦以此為庭訓。讀英人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曾任海關總稅務司)日記,1854年,他自英國到上海,再到寧波,發現上海或寧波街頭到處可見蒐集字紙的專屬地方,甚至寫有字跡的瓷製品破掉,都不可以隨意丟棄,需要集中後丟到外海。

 

清領時期,在台灣各地設有六十家書院,書院內祭拜文昌帝君和敬字亭都屬通例,甚至部份廟宇,亦將燒紙錢的金爐視為敬字爐,如大溪蓮座山的觀音亭、桃園南崁主祀財神爺趙公明的五福宮,都是如此;板橋林家花園的榕蔭大池旁亦設有敬字亭,由此可見,敬字亭的設立頗為普遍,而且不分族群。

 

出身廣告界的葉菊蘭擔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時,純粹是無心插柳,自苗栗縣開始舉辦油桐花季(),歷經多年演進,不斷賦予油桐花新的生命與詮釋,讓油桐花與產業結合,製造許多創意商品。油桐花季帶動的觀光人潮,亦為北台灣客家庄帶來繁榮的景象,使得油桐花與客家人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期待透過集思廣義,更多人的關心,為油桐花塑造新的生命.當油桐花開時,能像日本的賞櫻潮,經由不同的故事,吸引更多人關注油桐花,讓美麗和客家結合,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觀光效果。

 

人是群體動物,經由長期的交流與影響,取擷優點、趨除缺點而不斷進步。行走江湖多年,關心各地風俗民情,尋找其特色,探索其演進,每項都有老祖宗的智慧或當時的時空背景,益發相信文化就長遠來說,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優勝劣敗,有的只是觀點不同而已。

 

客家傳統的塑造,其目的是讓今人見識前人的智慧,也期盼透過優質的傳統,教育後代子孫,不但要青出於藍,更要勝於藍,為個人、客家、社會創造更大的福祉。(2010.12.10)

 

 

傳播客家聲音的廣播天使-鍾麗香(1966~)              葉倫會0910161747

鍾麗香屏東縣萬巒鄉人,生於1966年,童年在客家鄉村渡過,對土地和客家文化有份特別的執著。讀萬國小五年級時,參加高年級國語演講比賽獲得冠軍,老師認為這位長得眉清目秀、口齒清晰的小女孩,一定會成為客家人的李秋。萬國中畢業後考上省立高雄工職化工科,一、二年級的學業名列前茅,高三時,擔心報紙報導化工廠或實驗室公安問題影響自身安全而改變學習態度。

 

而國小和中學參加演講比賽獲優勝時,老師期許成為優良廣播人的聲音隨時在耳邊響起,高中畢業後,考上世界新聞大學三專夜間部印刷攝影科,鑑於家中經濟條件,不敢要求重考。上學後,學習廣播電視一直都是她的夢想,旋發現升二年級時,可以透過插班考試轉科,惟學期平均分數需在85分以上,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年級如願的轉往廣播電視科,學習夢寐以求的廣播專業,奠定她成為客家女孩最優質廣播明星之一。

 

到台北就讀世新,坐堂哥的計程車沿高速公路北上,車子過了林口,天色已黑,車燈從後車窗照進車內,想到離開故鄉越來越遠,台北雖是繁華的都市,但茫茫人海,卻又是如此陌生,想爸爸、媽媽送別的情景,眼淚不聽使喚的悄悄流下來。但萬女孩不服輸的個性,連老天爺都給予特別的眷顧,化工的專業背景,讓半工半讀的她,先後在通用電子公司擔任評檢員,藥廠實驗室任化驗員,完成四年的學業。

 

自世新畢業這年,從報紙分類廣告看到基隆市正華廣播電台招考播音員的訊息,於是前往應徵,並獲錄取,僅會簡單幾句閩南話的客家女孩要用字正腔圓的閩南話播報台呼,絕對是一大挑戰,但收穫是豐碩的,在職一年多期間,承長官和同仁愛護,瞭解商業電台生態,如何賣東西、接電話和做好稱職主持人的訣竅。

 

因為思念父母而返回故鄉,很快在高雄找到新的工作,首先到高雄成功電台學習,旋到正聲廣播公司高雄台,依公司規定,新進人員需先上大夜班,因為上班時間僅五小時,認真的她,白天在證券行擔任總機小姐,學習到許多待人處事的道理。語云:錘在中不露自顯,應邀到高雄廣播台主持客語節目,高雄廣播電台屬於公營機構,作業流程有一定的程序,要求品質,講究效果,提升她製作優良品質廣播的能力,因為平日以國語做為溝通工具,若遇到客語發音問題,向田琦導播請教外,打電話向爸爸、媽媽求救,媽媽讀的書不多,但腦海的客家諺語卻挖掘不盡。

 

依廣播界行規,很少主持人橫跨兩台,但她自告奮勇的向台南勝利廣播電台丟下主持客語節目的企劃案,老闆則被這位認真的女孩感動,同意在聽眾屬於極少數的台南地區,播出客客家節目,為自己也為老闆爭口氣的思維,認真的規劃和製作介紹客家文化的聲音,一年後,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頒發優良文化節目獎暨獎金新台幣三萬元。這段期間,找到理想的對象,告別單身,營造美滿的家庭生活。

 

語云:人往高處爬,只要是好人才,就會受到重用,給予機會,進入警察廣播電台高雄台初期,主持節目外,需輪值接聽路況專線電話,常接完社會邊緣人讓人不舒服的責罵聲,馬上要主持現場節目,不論語氣或口吻都不能受絲毫的影響,這份訓練培養她成為專業廣播人。女兒和兒子先後在19951998年出生,為了照顧孩子,成為專職母親,辭掉心愛的廣播工作,隨先生到台北市定居。

 

2006年,逛西門町時,在就業輔導中心看到台灣廣播公司招考新聞工作人員的訊息,發現公司距住家很近,於是主動應徵,惟報告她的年齡雖然較三十歲以下高,但有工作經驗,尤其是主持客節目多年,或許可以開闢客語節目單元,為公司爭取較多資源,請給予特別通融,旋獲錄取。再度獲得廣播工作的喜悅是使出混身解數,全力以赴,報答公司和長官的知遇之恩,千萬不能丟二度就業婦女的臉。

 

微笑是鍾麗香的標誌,那裏有新聞就往那裏跑,不論逹官貴人或販夫走卒,只要獲得訊息,就背著背包前往,留住所有見證歷史發展的聲音,和任何一位成功的廣播人一樣,視聲音為最珍貴的寶貝,不辭辛勞上山下海的成果,第一年即以客家心-鐵路情,描寫客家人對鐵產業的貢獻,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客家新聞獎的廣播新聞採訪報導獎;第二年,再度因為行入客家-看到希望,藉由客家社區重新營造的系列報導而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頒發廣播新聞獎。

 

那裏有新聞就往那裏跑是鍾麗香從事廣播工作的寫照,尤其是幫助弱勢族群發聲,由她製作企劃,介紹菲律賓外勞的賓至如歸-飛上馬尼拉在台灣廣播公司發聲,獲國際3520地區扶輪社頒發2008年扶輪新聞獎,這份榮譽讓她在台灣廣播公司成為得獎女王。

 

在曾慶榮主任拿金鐘獎的鼓勵聲中,2009年,獲得廣播生涯的高,由先生和兩個孩子,即全家人合力製作的搖滾吧大自然,報導台灣各地方生態問題,透過現場大自然的聲音和地方或專業人士的訪談,經由音樂和用心蒐集的資料,讓節目呈現多元化、聽覺立體多層次,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頒發廣播人夢寐以求的金鍾獎,不但是個人的第一座,也是台灣廣播股份公司二十年來的第一座。

 

鍾麗香可能是在最多家電台主持過客語節目的廣播人,對老天爺給予的厚愛充滿感謝,尤其是客家鄉親的提攜與愛護,發願,只要站在廣播崗位,就要讓客家文化或聲音透過廣播傳承下去,希望母親充滿智慧的客家諺語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在台灣生根發。(2011.1.7)

 

 

黃鵬海八十大壽壽宴隨筆             葉倫會0910161747

黃鵬海是成功的企業家,平日熱心公益,尤其是對傳播客家文化的捐獻不遺餘力,被台北客家界公認是大老級人物。20101217日,欣逢黃大老八十大壽,客家前輩紛紛向他表達要幫其作壽的意願,黃大老的獨特個性是不麻煩親友,反而將這些朋友邀集至台北市君悅大飯店,將作壽的事情一次解決,並且由他作東,這天在君悅大飯店席開近二十桌,每位都是黃鵬海的至親好友和門生故舊。

 

20101217日晚上六時開始,台北市重要的客家鄉親就往君悅飯店聚集,黃鵬海他平日獨行俠的作風一樣,單槍匹馬的招呼客人,而宴會進行也似經營企業一樣的按步就班順利運行,讓賓主儘歡。主人強調不收禮,但禮數周到的鄉親極多,有帶禮物來者,更多的是當場送紅包,黃大老欣然收下,但將紅包內的鈔票抽出,留下紅包,錢則當場奉還,這個動作一傳十,十傳百,至大部分鄉親為了不麻煩主人,也將這段儀式省略了。

 

七點左右,人數來得差不多了,黃鵬海大學畢業後在苗栗縣苗栗市建台中學教的學生擔任司儀,這位朋友不論台風或口條都一級棒,向大家介紹他的恩師,敘說老師的豐功偉業,但對班上同學最有意義的部分,老師每年都會出席他們的同學會,而且五十年未曾缺席,或許是這位同學的口才超級好,或許是參加學生同學會的感覺特別美,黃大老接口說明年的同學會,還是一定要去叨擾的。

 

麥克風交給主人時,這位平日在客家場合以講家話為糾察隊隊長自居的大老,因為客人中有非客籍人士,不但自己沒用客語,也請上台的客人用國語,俾大家聽得懂。首先邀請客家籍的立法委員林郁方上台,林委員的口才自然不在話下,和夫人同來的他因為還有別的攤要趕,最後一句話是尊照主人的指示沒帶禮物和包禮,但看到有鄉親送禮,回去後,要補個大禮;第二位上台的是自新竹趕來的立法委員彭紹瑾,彭紹瑾以勤跑基層聞名,台風也一級棒,唱日文歌和客家本色,因為表演出色而獲得在座人士給予熱烈的掌聲;事實上,每位上台的表演者,不論唱黃鵬海參與作詞的客家歌,或一般歌曲,都具職業水準,也都享受到尊榮的掌聲。

 

最溫馨的畫面出現在黃鵬海的孫女搶著拿麥克風,切蛋糕為阿公祝壽,全家三代站在台上合唱生日快樂歌。建台中學的學生和老師的深厚交誼,知道師母為黃家所做的貢獻與付出,說出夫人雖然受盡折磨,卻是酸中帶甜,甜中帶甘;只聽到黃夫人回以:願歲歲年年、年年歲歲似今朝,看來她是很滿意這段白頭偕老的婚姻。我們也這樣祝福這對夫婦和所有與會的貴賓平安、健康、賺大錢。(2011.1.9)

 

 

樂齡達人游銀安(1938~)      葉倫會0910161747

游銀安桃園新屋人,生於1938年,生父林日生,因為家中兄弟甚多,四個月被楊梅上田里游鼎收養,惟鼎在其三歲時去世,和養母彭上妹和招贅的養姊一家共同生活,曾牽著牛和揹著農具的養姊夫清晨自楊梅出發,下午四時到蘆洲的經驗。

 

1949年,游銀安11歲,政府實施國民教育政策逐步上軌道,到距住家7公里的楊梅國小讀小學,每天來回的腳程需要三小時,惟因教室不足,上課地點經常更換。二年級期末,距住家較近的水美國小成立,學校為了整平校地,暨建教室的需要,規定前往就讀的學生,家長需要提供50塊大石頭,游銀安自行到社子溪挑50塊到學校。三年級開始在可以遮風避雨的教室上課,但往返學校和住家的時間,單程仍然要50分鐘。

 

水美國小畢業,家中無力供其升學,但生父暨胞兄認為他有讀書的天份,鼓勵其報考楊梅中學,雖然沒有補習,卻金榜題名,學費全由生父提供,養母到新埔幫茶農採茶,賺取十元工資買把洋傘,做為其下雨天的雨具。

 

楊梅初中的成績名列前茅,最優的是數學,二年級時,不論小考、月考或學期分數都是100分,初中畢業時,報考新竹師範和台灣電力公司,都獲金榜題名,兩難之中,到轉任電力公司的鄭兆機老師家,向其請教,鄭老師建議繼續升學,因而到新竹師範就讀。宿舍同學來自各處,瞭解客家人外,還有閩南人,與同學互動中學會閩南話。就讀師範學校雖然免繳學雜費和發給制服,供應吃住,惟僅寒暑假的伙食費可以發回,沒有任何零用錢。二年級學校舉行畢業旅行,為了圓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夢想,向鄰居借一百斤稻穀,惟依當時的利息計算,第二年要還120斤,這趟旅行花了他初任職教師月薪的三分之一。

 

1960年,分發觀音鄉育仁國小,學校設有宿舍,惟經常騎腳踏車往來11公里外的楊梅住家,陪老媽媽和侄兒。1961年,媽媽去世,調回住家附近的上田分校,分校主任古兆凱是其就讀水美國小的老師,加上這是兒時長大的地方,學生家長都是鄰居長輩,每個人看他長大,對地方子弟擔任老師深感驕傲與支持,而他也將學生視為自家孩子般給予照顧。回上田分校教三年級,有位學生二年級時經常不到學校,他騎腳踏車到他家,將孩子載到學校,上坡路段,孩子跳下車子一溜煙不見了,第二天早上,再到他家,但孩子仍然在上坡時跳車,第三天,游銀安步行到他家,和孩子手牽手到學校,交待孩子,以後擦黑板的工作由其負責,說也奇怪,孩子每天開始準時到校上課。

 

彼時,政府經費短缺,地方人士爭取設校時,規定每戶人家按田的面積分攤建校經費,每甲繳四百斤稻縠,游銀安經常陪主任到各戶收款,雖然常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鐘才收到錢,因為是地方人士,而且不屬任何派系,順利收齊這部分的配合款。

 

1963年,服務滿三年,徵召服役,因為認真、勤奮,獲派財勤隊,擔任存放款業務,會計和法規是基本功,這兩項訓練讓他回校任教時,精於處理行政業務。1965年退伍,回上田國小,學校配合美援408法案,辦理營養午餐,校長要他負責三百餘學生的營養午餐,自收費、請工人、買菜、廚餘等全部一手包辦,雖然辛苦,卻讓他成為學校的意見領袖,校長不可或缺的好幫手。待上軌道後,他將工作分類,請不同老師負責。1977年考上偏遠地區儲備主任。

 

次年,獲派到桃園縣復興鄉三光國小擔任教導主任,全校六班,學生129人,兩年半任期,訪問每個學生的家庭,甚至隨學生步行兩小時,到其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石磊台耀部落,夜宿教堂,沿途路況不佳,需要注意路基,惟學生要主任注意天上是否有落石。做家庭訪問時,家長向游銀安告狀孩子在家不乖,他輕拍學生的臉以示懲處,要其聽話,做個有用的好學生,看似平常的舉動,讓學生好生感動,在校有很好的表現。有次學生上課途中,掉落30公尺深的吊橋,他於第一時間,將孩子送到龜山英田醫院,日夜照顧,直到第四天,家長被找到扺達時,才返校。

 

1980年,調回出生地不遠的保生國小擔任教導主任,學校規模較三光國小大一倍以上,他推行社會教育、鄉土教育和民俗文化活動,舉辦客語演講比賽;出版保生兒童;舉行地方自治選舉,選舉小市長;舉辦民俗踼鍵子比賽,小朋友過關斬將的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舉行棒球研習。吳家勳校長,以這些成果向縣教育局推荐其為特殊優良教師,因而於1991年獲頒師鐸奬。這年適逢保生國小創校四十周年,前一年9月,請示校長後開始籌備校慶事宜,並選定1025日,1991年年初,校長告以這天,依黃曆記載諸事不宜,是否要改期,游銀安向校長報告:這天是他特別挑選的,而且有特殊用意,突顯教育是積陰德的良心事業,校長未置可否,時間過得真快,這天不但觀音、新屋兩鄉鄉長和鄉親踴躍出席,連桃園縣劉邦友縣長也出席,自早上十點到十二點半吃完便當,整整兩個半小時才離開,原因是這天沒有其他的攤要跑,劉縣長此舉被保生國小視為創校以來最大的光榮。

 

1992年,調新屋國小教務主任,不論學生數或班級數都是大學校,他將在其他學校暨新屋國小的成規予以整理,使其制度化。1996年,擔任國小三、四、五年級新屋鄉鄉土教材主編,開啟他關心新屋、楊梅和觀音地區鄉土的先河,特別著重的是姓氏族譜和廟宇。因而接觸這方面的資料和學者專家,甚至從事田野調查,發表於桃園縣人與地學期刊或客家雜誌….等,至新屋鄉公所編鄉誌時,邀請他審核,2000年獲教育部頒發杏壇芬芳錄獎勵

 

保生國小任職期間,參與鄉親的婚喪喜慶時,有感團結力量大,結合楊梅和新屋游姓宗親,組織新楊游姓宗親聯誼互助會,宗親事務辦起來不輸大姓宗族此外,待人熱忱和信守承諾的他,召集游家子孫為祖先修建祖塔,亦圓滿完成。

 

自新屋國小退休後,繼續在新屋國小補校授課外,亦到新屋鄉圖書館擔任志工,透過工作和服務,繼續學習,尋找快樂的源泉, 2009且被提名為樂齡達人,獲桃園縣吳志揚縣長表揚。(2011.1.12定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