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客委會端午節在大稻埕     葉倫會0910161747

台灣自古就是移民社會,這也是客家先民的生活寫照,致每個角落的建設或發展都有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早年自原鄉到台北落腳的客家先民,因為方言島,因為閩客械鬥而喪失原有的語言而逐漸消失。號稱四十萬客家人的台北市,大部分是縱貫鐵路通車後的二次移民。

 IMG_4859  

到台北落腳的客家鄉親,隨著淡水河的河運、縱貫鐵路暨縱貫公路而來,早年聚居在容易討生活的大稻埕,再陸續移到台北市其他行政區。

 IMG_4863

1945年,台北市已經聚居許多客家鄉親,但屬於隱性族群,對外鮮少說自己是客家人,惟其中不乏有志氣、有勇氣的客家人,任職法院書記官的何禮謙首開風氣之先,排除不必要的障礙,每年農曆正月九日天公生,邀請客家鄉親到環河北路75號陳進奎經營的進德茶行,殺豬公拜天公,感謝老天爺過去的恩典,祈求今年繼續保佑,再用茶廠工人用餐的餐桌聚餐,最初每人出資五元,後期出資十元,稱客人會,活動由張芳燮擔任司儀。先後改名客家會、客家聯誼會、中原客家崇正會,是台北市第一個客家社團,而第一個集會地點位於大稻埕。

 IMG_4858

五月十四日晚上,鄧維順導演表示他將為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在大稻埕舉辦認識客家活動,而台北散步者導覽史蹟超過七百六十五次,其中四百多次在大稻埕,應該有獨特的看法。向鄧導報告,台灣每個角落都有客家人奉獻、奮鬥的痕跡,大稻埕也沒有例外。

 IMG_4865

平日不論導覽或舉朋友接觸,都抱著一期一會的想法。純為尋找台北客家人第一次召開活動的地點、徐傍興開設徐外科醫院現址的想法,積極請教相關人士,五月十八日承有記名茶老闆王連源協助,找到客人會最早集會的進德茶行的地址,是日下午,特別邀請溫送珍、陳石山、張森富和范姜瑞等五人前往環河北路,在該路75號前拍照存證,旋發現進德茶行位於德記洋行旁。對台灣茶葉的生產與外銷貢獻卓著。五月二十七日,再度接到鄧導的電話,旋於28日晚上見面,因而奉命為六月十四日下午舉行尋找客家人在大稻埕足跡活動的導覽老師,並且就相關主題完成篇章,做為製作活動看板的資料。

 IMG_4864

六月十四日台北客家在大稻埕導覽

導覽老師:葉倫會

集合時間:六月十四日(星期日)下午二時  導覽時間兩小時

集合地點:台北市塔城街、長安西路口  (距捷運台北北門站約兩百公尺)

主要景點:

環河北路七十五號:台北市客家人團體最早的集會地點

南京西路原徐外科(賓王飯店)

永樂布市、台北霞海城隍廟、迪化街、望春風作詞者李臨秋銅像、台北市現存唯一的碾米廠

南芳里-客家籍里長

草仔粿市場(台北市迪化街二段172)享受客家美食。

活動特色:風雨無阻準時開講,請自備礦泉水和防曬帽,帶相機更佳。

 

史蹟巡禮(2015.6.14)

經過七百多次史蹟導覽,有人問哪次導覽最好,答案:最好的一次永遠在下一次,至於景點?永遠是下一個。抱著一期一會的想法出現在大家面前,也悄悄的消失在大家眼前。

 IMG_4844

下午一時許,住家下起傾盆大雨,揹著書包,撐起雨傘到捷運大安森林站,坐車到北門站,塔城街還是好天氣,但有些許的涼意。見時間稍早,坐在海關大樓前,冥想早年在這兒上班時的快樂時光,接到台北市客委會陳秘書電話詢問人在哪兒,出席史蹟巡禮的朋友已經完成報到手續。因為我們距離僅有一箭之遙,很快就碰面。張森富、張美煜大教授,莊陳月琇理事長都出席,其他出席者,幾乎是台北市有影響力的客家人。

 IMG_4561

鄧導適時出現在我們眼前,一面拍歷史性合照,一面贈送每人一袋客家粽子。從集合地點到迪化街二段172巷有段距離,大隊人馬隨即開拔往環河北路75號-客人會在台灣光復初期最早聚會的場所,請在這兒拍照,原來只有少數人知道地方,五月十八日變成五個人知道,今天以後,至少有三十幾位客家鄉親見證,再透過文字,讓所有客家人都知道這個景點。沿途並介紹當地發展史話,莊陳月琇理事長的婆家在貴德街,即李臨秋故居旁邊,分享其住家竹節狀的排水管,告訴大家,環保除了做好垃圾分類外,還要讓周邊的人感覺舒服。

 IMG_4860

台北霞海城隍爺保佑周邊居民,讓迪化街成為台灣早年的華爾街,因而保有美麗的仿巴洛克式建築;李春生到日本觀摩回台,比較兩國強弱的原因,這時候下起西北雨,而且越下越大,為了準時抵達指定地點,以鑽雨縫的方式向前行,致抵達迪化街二段172巷時,客委會的節目正好開鑼。遇到台灣省城隍廟廖鴻昌副董事長,寧夏夜市觀光協會林定國總幹事等地方聞人。

 IMG_4862

臻味茶行呂老闆送三張條幅,做為有獎問答的獎品。過了涼州街是台北市現存唯一的輾米廠,介紹其產能和特色,一九七0年代以前,只有糙米才能進入台北市,當時迪化街有好幾家輾米廠。有朋友在老綿成說:下次知道這兒可以買到燈籠和客家花布製作的扇子。

 

迪化街一段,歸綏街以北和以南的市容差距頗大,進入二段,北大同的巷弄,佈滿破舊的閩南式街屋,車少,人也少,好像到中南部鄉村的感覺,或許有人說,這兒應該可以從事史蹟導覽,說來慚愧,一來故事較少,二來,街坊也不喜歡現在的生活情形被觀光客指指點點。基督教長老教會大橋頭教會的建築倒是另具特色。

 

和張美煜教授一起步行到捷運大橋頭站,她提及客人會、客家會,指家在國語有人的寓意,這種改法是合理的,老師說了,當然獲得很大的解惑。

 

 

南北貨

中國自以長江為界,劃分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產品差異甚大,如北方產麥,南方產稻,故將各地生產的貨物統稱南北貨。

 

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是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依照商店種類之不同而各有特色,民生西路到歸綏街間,清領時期稱中街,屬南北貨集中區。泛指能吃的五穀雜糧、食品加工品,涵括香菇、紅棗、蓮子、紫菜、蝦米、小魚干、干貝、人參……,還有酸甜鹹辣各式口味的零食點心,罐頭等統稱南北貨,是春節、端午、中秋三節前夕,人們採購的主要貨品

 

大賣場和物流中心引進前,迪化街是台北市和新北市雜貨店的供貨中心,販售最新鮮、價格最合宜的南北貨,每天早上由卡車將貨物分批運送到各地的雜貨店。

 

 

古人說「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開門七件事。但待客時,卻最先端出茶。茶是茶樹的葉子加工製成茶葉及其泡出汁液的飲料。傳說神農氏發現茶葉,《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周朝,茶不僅用作藥物,也是飲料,國人因而養成喝茶的習慣。《詩經》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唐朝陸羽寫的《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清朝後期,開放淡水(大稻埕)為通商口岸,透過洋行的行銷,北台灣的茶葉經大稻埕茶商的加工,成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造福茶農外,促進大稻埕的發展,也讓台灣的產業重心從南部移到北部,甚至政治、文化重心亦相繼北移。大稻埕受惠最深,俗稱港町的貴德街有六十幾家茶行,不但老闆有客家鄉親,自大漢溪順流而下的茶葉,來自桃、竹、苗地區者占有很高的比重,也有許多客家鄉親在這兒討生活,住在朝陽公園原來的違章建築,從事和茶有關的產業,有掮客、有工人惟隨著社會的演進,大稻埕的茶商也跟著轉型。

 

布匹批發

大稻埕的港口地位,加上交通便捷,迪化街永樂市場周邊是台灣主要的布匹批發中心。布市興起於日治時代,日本布商將日本印花布料輸入台灣,取代本地傳統的染布業,也影響台灣花布的設計,加上火車站在附近,成為台灣布料的主要批發市場。

 

日治時期,永樂市場稱大稻埕市場,是台灣第一個轉型成功的傳統市場。經改建後成為「永樂市場大樓」,2樓聚集一百多家布商,展售上萬種布料,樣式琳瑯滿目。是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吸引有智慧的客群。

 

永樂市場二樓的布市,布行一家挨著一家,包含客家花布在內的各種布料應有盡有,將樓面襯托得像七彩海浪一樣,美得不得了。也有人買了許多布,到3樓請師傅裁製成屬於個人特色的窗簾、浴衣、COSPLAY 衣服..等,滿足其追求創意的心願。

 

醫師

日治時期,設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開啟西醫的培育工作,成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的前身,其中有許多客家籍名醫在大稻埕執業,如台北後火車站華陰街的郭內科,中山北路和南京西路口的邱內科;建成圓環旁的徐外科名氣最大。

 

徐傍興生於1909年,屏東人,台北醫事專門學校畢業後,留任助教。以「台灣省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疾病之研究」,獲日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先後擔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兼醫院外科主任。在台北、高雄二地設徐外科醫院,被視為台灣外科醫學的泰斗。

 

台北徐外科擁有兩百張病床,該址原為知名酒家蓬萊閣。徐外科成立時,是國立台灣大學附屬醫院、三軍總醫院和榮民總醫院外病床數最多的醫院,病人遍及各族群,仁心仁術是徐外科的金字招牌。

 

徐傍興公餘喜好棒球,創設美和中學棒球隊,培育許多優秀的棒球人才。期盼想為人民做事的政府,何不將建成圓環改設徐傍興棒球紀念館,感念這位早年為大台北地區醫療工作奉獻的先驅外,也為台灣棒球發展留下信史。

 

音樂

古人說:歌之、舞之、詠之,是娛樂的最高境界。孝經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今人認為音樂沒有國界。日人在台北設立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製作台灣歌謠,網羅音樂界的菁英,製作許多傳世的台灣歌謠,客家人並沒有在這個領域缺席,鄧雨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鄧雨賢生於桃園龍潭,三歲隨父親到台北,讀老松國小,師範畢業後任教於日新國小,後來進入第一家製造發行黑膠唱片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從事作曲。旋為提升音樂素養,到日本進修,回台灣後的作品更加純熟,創作曲目受到各方面的肯定,膾炙人口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如此,其他被國、日、閩和客語歌詞選用的曲目更是所在多有,被台灣人視為經典民謠,主要創作源泉來自大稻埕優質文化的蘊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和台北市立大學都其為傑出校友。

 

社團

憲法規定人民有集會結社的權利,但早年,結社被視為禁忌。但有見識的客家鄉親自然可以找到機會。政府開放結社後,台北市第一家豋記有案的社團是中原客家崇正會。

 

台灣光復初期,白色恐怖遍及全台,有智慧的客家前輩鑑於團結力量大,為維繫傳統,為解鄉愁,為分享經驗….,任職法院書記官的何禮謙邀集桃竹苗客家鄉親於每年農曆大年初九日天公生這天早上,在環河北路75號陳進奎經營的「進德茶行」殺豬公祭拜天公,感謝神明保佑,祈求未來一年的平安、健康、賺錢。雖然沒有媒體報導,透過鄉親私下交流的管道,甚至有出席十桌以上者。最初名為客人會,後來改名客家會、客家聯誼會,演變成豋記有案的中原客家崇正會。

 

隨著時光的流逝,客人會創辦初期,二十出頭的溫送珍已屆九十高齡,據其敘說,主要幹部有:何禮謙,張芳燮、宋洪生、李溝、陳新春、陳新壬、陳重灝、宋霖康、黎傳金、陳新旺、周祖貽、葉昌元、彭阿茂、黃錦生、陳河枝、蔡景亮、曾坤燈、賴庚水、李逢謹。

 

結語

平日行走江湖,抱著利他的理想,純以分享和感恩的想法,透過史蹟巡禮讓大家知道台北的美麗,了解台灣人的驕傲。感謝老天爺的保佑,看似平常的史蹟巡禮竟然也能累積能量,找到客家先民在大稻埕奮鬥的足跡,而且快樂的向八百次邁進(2015.6.14771)

 

 

附註

 

台北散步者每個月在台北舉行的史蹟巡禮,每個景點都是見證台灣史的重要部分,我們期盼能走到走不動為止。

 

台北每個月的免費公益史蹟巡禮

 

台北雙連打鐵街巡禮

 

集合地點:台北市錦西街台北雙蓮國小對面的蔣渭水紀念公園門口

 

舉辦日期:每月第一個星期六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報名方式:電話:0910161747老師或e-maily2538.ylh@msa.hinet.net

 

好康的事:贈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乙書

 

 

 

台北城開心史蹟巡禮

 

集合時間: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上午9時至12

 

集合地點:台北市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前銅牛處。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參觀景點:新公園暨周邊史蹟,總統府暨周邊史蹟,衡陽路和博愛路史蹟,中山堂暨周邊史蹟,台灣省城隍廟。

 

好康的事:送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或其他書籍。

 

 

 

大稻埕逍遙遊

 

1997年舉辦以來,每個月第三個星期日上午8時在台北市延平北路2225巷口的慈聖宮廟埕開講,想要認識鄉土或瞭解大稻埕的朋友,請先向台北霞海城隍廟報名:02~25580346。俾做為送書,送礦泉水和地圖的準備。

 

 

 

萬華史蹟(攝影)巡禮

 

集合地點:萬華龍山寺廟埕瀑布旁(捷運龍山寺站旁)

 

舉辦日期:每月第三個星期六上午九時至中午十二時

 

巡禮景點:龍山寺、西昌路佛具街、隘門、華西街夜市。台北第一條老街貴陽街、青山宮、直興市場、萬華祖師廟、艋舺教會、舊貨市場(俗稱賊仔市)、老松國小、剝皮寮、地藏王菩薩廟、西昌街青草巷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或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好康的事:贈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或其他書籍

 

 

 

台北雙連打鐵街史蹟巡禮在TVBS來怡客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bSb0o83IA,讓您見識電視台專業團隊的功力。

 

客家電視台台灣燈塔巡禮http://blog.roodo.com/hakkaweekly/archives/25444884.html

 

 

 

國立台灣大學張森富教授的文章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14/201401212314141523.htm

 

 

 

2014315中國時報副刊刊載34大稻埕採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5000583-260116

 

 

 

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

 

集合時間:每個月第四個星期六上午9時至12

 

集合地點: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1號台北霞海城隍廟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參觀景點:沿迪化街向北行,參觀數家長型街屋,店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贈送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乙書(印了十幾萬本)

 

 

 

 

 

葉倫會演講的題目  電話:0910161747

 

認識台灣

 

台北城的故事

 

台灣神明的故事

 

財神爺和廟宇雕飾之美

 

如何讓退休生活更加精彩

 

台北街頭的故事(最近的)

 

台北街頭趣譚(1)(2)

 

台北三市街(台北城,大稻埕和艋舺)的故事

 

台灣俗諺的智慧

 

婚喪喜慶的禁忌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歲時季節的故事

 

台北萬華的故事

 

台北大稻埕的故事

 

台北孔廟的故事

 

台北賓館的故事

 

台北西門町的故事

 

台北大龍峒的故事

 

台北芝山巖的故事

 

台北的精緻博物館

 

台灣廟廟妙-廟宇之美

 

台灣客家人的故事

 

對外開放的燈塔

 

淡水河的故事

 

桃園的故事

 

健康快樂過一生

 

成功導覽解說的技巧

 

創造歷史與紀錄歷史孰重

 

 

 

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台北市武昌街1段14號2樓)免報名、免收費的公益活動

 

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張正田老師

 

台灣地名趣譚

 

第一次參加者贈許項田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7月02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吳彰裕老師

 

風生水起好運來

 

第一次參加者贈蔡孟潔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7月16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張明輝老師

 

鐘錶新思維

 

第一次參加者贈陳論德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7月30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廖炎智老師

 

探討生命源泉之官(攝護腺)

 

第一次參加者贈蔡孟潔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8月13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李修鑑老師

 

台灣歌謠

 

第一次參加者贈王興隆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王品幀老師

 

發現生命之美

 

第一次參加者贈蔡孟潔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張甯老師

 

皮膚養生新法

 

第一次參加者贈謝千豐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9月24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鍾正道老師

 

鍳鏡頭與蒙太奇

 

第一次參加者贈高樹榮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10月08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曾文忠老師

 

畫我故鄉-南台灣之美

 

第一次參加者贈蔡孟潔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10月22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陳博光老師

 

脊椎保健與治療

 

第一次參加者贈陳論德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11月05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高樹榮老師

 

一生中不可錯過的私房景點

 

第一次參加者贈蔡孟潔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陳正雄老師

 

從長榮海事博物館看海洋奧秘

 

第一次參加者贈王興隆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12月03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蔡孟潔老師

 

銀髮族的中醫養生保健

 

第一次參加者贈謝千豐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12月17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劉民倫老師

 

紀錄片的奧秘

 

第一次參加者贈蔡孟潔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葉倫會老師

 

認識台灣-如何做個快樂的旅行者

 

第一次參加者贈謝千豐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王興隆 老師1018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分享讓人生更讚】影音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