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新屋區大牛欄是我的故鄉,1958年,電線才出現在我們家,繼電燈後的第一項電器產品是大同電鍋,依序是抽水馬達。二哥組裝一台真空管收音機,這時候,收音機需要登記、邀費換取執照,爸爸收聽閩南語章回小說的說書,媽媽聽牛車順的採茶歌劇,姊姊和我喜歡國語的廣播劇。

IMG_8891.jpg0C84A09B-3014-4ADD-91A9-261405E4A138.jpg

導覽台北市新公園,公園內有台灣廣播公司播音台,前輩留下這是日本天皇投降出現玉音音源的資料。播音台被指定古蹟多年,我的導覽內容歷經演變,在結合歷史和生活過程中,發現收音機的功能無遠弗屆,而今,強調廣播的主要功能是陪伴。成立台北散步者群組時,陪伴是重要的誘因。

IMG_8892.JPG

2022年起,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來無影去無蹤的發展,公益史蹟導覽不再固定時間和路線,時間和地點視疫情發展採因緣聚會方式。奉教育廣播電台知名主播徐德芳邀請,331日下午到電台談籌備、經營博物館或導覽台北史蹟的一得之愚,因為教育廣播電台位於台北植物園,早年是張其昀部長耗盡心力創建南海學園興建的重要建築,遂決定是日上午和台北散步者群組朋友一起到日治初期設立的台北植物園散步。

IMG_8896.jpg

我們從捷運中正紀念堂站5號出口開講,告訴大家稍後會在台北植物園找個地方坐下來,分享散步經驗,經自由廣場、中山南路到愛國西路,大部分台北人知道中山南路、羅斯福路和愛國西路,卻是第一次在鮮少行人的街區散步,享受和車上不一樣的風景。

IMG_8894.JPG

台北植物園面積約八公頃,歷史久遠和相關單位的妥善維護,使其成為台灣的生態寶域,縱使年輕時常來,今天的深度探索和用心觀察卻是第一次體驗,我們受限於導覽時間,無法盡興的走遍每個分區,卻已經感受滿載而歸的喜悅,期盼下次再度來訪,參訪這次未曾見到的區塊。

IMG_8890.jpg

午餐謝謝文、吳、張、邵、吳和陳等五位大善人招待,在南昌路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享受豐富的特餐。

 

 

 

教育廣播電台知名主播徐德芳主持博物大玩家訪問隨筆

0C84A09B-3014-4ADD-91A9-261405E4A138.jpg

徐德芳是教育廣播電台的知名主播,訪談內容主要為

座右銘

積多年人生體驗,幾乎每個人都有座右銘,我認為所謂座右銘是無法達成的願望。但人生還是要有座右銘,我的座右銘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而改變。學生時代:我獨自奮鬥,勝敗我獨自承擔;進入公職後:行者常至,為者常成;七十歲以後:言宜慢,心宜善。

IMG_8906.jpg

從海關人到導覽的人生哲學

我踏入海關的大門來自無心插柳,找到一個可以養家活口的安定工作,就一個鄉下人來說,是祖先保佑。謝謝海關長官的指導、同仁的包容,讓我在這兒學習、成長。

 

因緣聚會的負責籌備海關博物館,很快發現優秀的博物館人具有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人格特質,也朝這個方向努力。19961114日,海關博物館在台北市塔城街十三號海關大樓成立,恨不得全天下的人知道有座介紹海關人全年無休為國家奉獻心力的海關博物館,想方設法的吸引行經周邊的國人同胞前往參觀。

 

獲知台北霞海城隍廟準備於1997年暑假舉行大稻埕逍遙遊,主動找該廟負責人陳文文,承她同意把海關博物館納入景點,我則回報以擔任活動志工,這份簡單的承諾,開啟我踏入史蹟巡禮導覽的大門,抱著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心情全力以赴,把導覽當做事業一樣經營,看似平常的想法,無心插柳的讓史蹟巡禮導覽成為葉倫會生活的一部分。

 

海關博物館趣譚

海關博物館的成立或經營屬於集體創作,我視關心海關博物館,為海關博物館付出的人為貴人,默默走進海關博物館的文物或參訪的觀眾,讓世人知道海關博物館擁有美麗的歷史、藝術和文化。謝謝他們的付出和奉獻,沒有這些人或文物,海關博物館不可能成為我國海關或海關人的驕傲,2002~2004年間,我三度奉命代表我國海關出席在羅馬、鹿特丹和盧森堡舉行的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讓全世界看到我國海關在亞洲成立第一座海關博物館的努力。

 

導覽工作甘苦談

1998315日,這天是我的農曆生日。奉命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這次經驗開啟我在台北街頭導覽的端倪。旋發現散步街頭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街景,每個街景都有獨一無二的故事,美麗得不得了。希望每個人能夠認識自己住家或辦公室附近的美麗,只要稍微用心,就可以探索哪探索不及的星辰,決定為史蹟巡禮的導覽工作走到走不動為止。

 

學生時代即視胡適為偶像,現在也如此,他的許多話成為我的座右銘。高中時期,喜歡胡適之:一步有一步的境界,步步有步的引導。」,史蹟巡禮以散步為主,一方面探索新知,一方面享受樂莫樂兮新相知的喜悅,發現能夠走路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體會獨樂樂不如與眾樂,希望引導更多人一起來分享這份發現。此外,透過積極、正向的語法記錄導覽過程的喜怒哀樂,因而提升導覽品味,讓最好的一場導覽永遠是下一場,期盼和普天下的人分享這份有趣的發現。

 

參訪台北植物園

1895年,政府在台北植物園設立林圃,1920年正名台北植物園,致這兒擁有台北最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每個區塊都有特色,不論走在哪兒,都興起無聲勝有聲的氛圍,美麗得感人肺腑,不論有沒有導覽,出席朋友的思維已經暴棚了。簡單敘說八公頃多,十五個分類園區特色外,我喜歡帶朋友參觀博愛路進入植物園的大門,大門豎立兩大石塊疊起來的柱子,柱內各崁入于右任題字的石碑,分別為「台灣省林業試驗所」及「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植物園」。再步入植物園觀看對台灣植物生態貢獻卓著人物,分別是日本人早田上藏、法國人傳教士佛國。尤其喜歡引導大家注意一座石頭製作的紀念碑,這座石碑是紀念為台北植物園奉獻一輩子的基層工人林火塗,緬懷林火塗三十年全勤之餘,我對決定設立這個石碑的金平亮三園長更加佩服,什麼胸襟,讓金平亮三願意將榮耀留給基層工人而不是自己。

 

謝謝徐德芳主播的專業訪問,常認為題目問對了,答案跟著走出來,謝謝!

 

牯嶺街舊書店的三最老人   葉倫會

 

2022331日下午,教育廣播電台徐德芳主播邀我到她主持的博物大玩家節目談籌備、經營海關博物館暨在一千五百次史蹟巡禮導覽的經驗談。為了營造美好的場景,早上舉辦台北散步者群組台北植物園公益巡禮,沿途經人稀較少的愛國西路和博愛路,進入八公頃多的台北植物園分享動植物生態和歷史故事,讓出席朋友驚豔的地方還真多。旋告訴大家,下午要到教育廣播電台上節目,預估四月底會播出。中午和好友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古蹟餐廳餐敘後,到牯嶺街第一家舊書店松林書局,看老闆蔡鏡輝、蔡彤明父子。

277471487_655059819091798_3167692307244937753_n.jpg

家住汀州路時,到牯嶺街買舊書曾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對街區的變化有份緬懷,也有份期許。蔡鏡輝生於1934年,我們是舊識,他在眾多舊書店中的經營方式極具特色。每次前往,蔡大哥都坐在書店門口,據他說是被書趕出家門,今天也在松林書店門口遇見舊書店界的耆老。只是多了一位年輕帥哥蔡彤明守著二十幾萬冊舊書和照顧著老爸爸,直覺的認為蔡家有位孝順的兒子,稍後住寧波西街的劉大哥(1937)由留學日本拓殖大學的兒子劉信誠(1962年生)陪同來看老鄰居,一個多小時間,在松林書局看到兩個孝子。

 

蔡鏡輝如往常般和我在店門口閒話家常,蔡彤明要爸爸陪我到屋內小坐,請喝獨特的松林咖啡,他從書桌出示拙著溫送珍回憶錄,語多勉勵,這本書出版於2007年,溫送珍簽名後親送蔡鏡輝,在這種場景看到自己的作品,見多識廣的蔡老闆竟然放在書桌隨時翻閱,感動!

 

喝咖啡讓人腦袋清醒,三個人享受午后出席、聯誼和服務的好心情,對話中激起幾個火花。蔡鏡輝是牯嶺街最老舊書店松林書局的老闆,如今也是年紀最大、摸過最多本舊書、對書籍編目的經驗最豐富的舊書店人,鑑於三代表多數,建立蔡鏡輝大哥是牯嶺街舊書店三最老人」的封號、牯嶺街寶貝等共識,值得大家愛護和關心。

 

到舊書店的客人幾乎來無影去無蹤,才走進書店,稍一愰神,已經悄無聲息的離開,或許一輩子不會再見面,偶爾有客人向老闆詢問,或閒聊幾句,因而建立獨特的緣份。傅斯年任台大校長時,家住牯嶺街和福州街口台大校長宿舍,常到松林書局買書,有一次,請少年兄蔡鏡輝幫忙,將他買的書送到辦公室;何應欽將軍的官邸位於牯嶺街,七十歲以上的街坊,幾乎都留有將軍門口兩位憲兵站崗的影像,蔡鏡輝說何應欽生日時,蔣中正總統會到何府拜壽,曾親眼見總統在寧波西路口下車,步行進入將軍官邸,這個說法如果為真,傳統禮數讓我驚訝!(兩人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何期別較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