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理想、執行、毅力     葉倫會序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好像昨天才聽到或看到這幾個字,卻悄悄踏入可以從心所欲不踰己的七十歲,即能隨意任性的小確幸。

 

平日用積極、正向的文字紀錄見聞,2006年起,將歷次演講、導覽寫千字左右的隨筆,並PO到葉倫會的部落格,迄本書出版時,點閱數近百萬人次。2012年起,將與客家有關的文章陸續結集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如今又累積一些雜文和印書基金(最大一筆是客家台灣文化獎獎金),趁著跨進七十歲的時候,來個看似平常的慶祝,希望讀這本書的朋友知道更多客家人的故事。

 

我本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平日愛讀閒書,體會快樂和服務成正比,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2005年自公職退休,為回饋社會,陸續增加公益導覽路線。近千場次的史蹟導覽,發現能夠走路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遂發願走到走不動為止;另在訪談客家耆老,整理客家史料時,享受讀書、寫作的快樂,如果可以,願意為客家人寫紀錄寫到不能寫為止。純是鍥而不捨的堅持,竟然出版二十幾本書,印了三十幾萬冊,送書時,想得最多的是:「感謝天、感謝地,感謝大家用真情和鼓勵來把我栽培。」。

 

透過口述訪談,知道客家前輩生長年代的情形暨客家聚落的演變,也知道他們成功的訣竅,最初只做點的紀錄。應邀演講時,為提升演講或導覽內涵和精彩度,視充分的準備為基本功,因而瞭解更多地方沿革暨耆老的生活方式,經由演講、導覽後的隨筆,開拓寫作的範圍,這份用心,讓寫出來的文章隨著社會的脈動與時俱進,獲得更多朋友的肯定。謝謝溫送珍、陳石山兩位先生賜予。

 

從小接受「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思維。參與社會或客家活動時如此,寫隨筆或記錄,也抱持相同的想法。雖然用心寫、認真校對,免不了仍然有些錯誤,敬請方家不吝賜教。

 

濃濃的客家味      溫送珍序

我十五歲揹著包袱從苗栗故鄉到台北市打拚,秉持「忠於職守、認真學習」的態度做好每件事情,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事業逐年成長,獲得回饋社會的機會,透過聚會、聯誼和服務,認識許多事業有成的先進,發現成功者與人交往時,幾乎都具備「犧牲和奉獻」的眼神。

 

出席台北市中正區公所舉辦的成年禮遇到葉倫會館長,我們是這個世紀認識的新朋友,他是樂於筆耕暨親力親為的實踐家,為出版台北孔廟文化之美而結緣。他任公職時,為海關博物館奉獻心力,擔任台北霞海城隍廟主辦的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開啟其關心公共事務的先河。自公職退休後,陸續增加公益導覽到每個月五場,我曾應邀出席他五百、六百、八百次暨找尋台北市義民祭典第一次舉辦地點的導覽,一起在台北街頭散步,發現台北市的大街小巷布滿先人留下的故事與傳承,其中也有客家先賢的足跡,每項都是台灣的珍貴文化資產。

 

葉館長在導覽之餘,為客家鄉親做口述訪談,其內容由點而線、而面;對客家的針砭即符時尚又客觀,發表於客家雜誌、人與地學訊、世界客家雜誌雙

月刊或其他刊物,陸續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2)(3)(4)(5),讓社會大眾看到客家鄉親在都會地區,為個人或社會奉獻的身影,成為研究都會客家的史料。最近,他告訴我今年七十歲,準備將近年發表的文章結集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6)。閱讀是書後,發現內容和歷年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一

樣存著濃郁的客家味道與公益色彩,是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史料,很高興的和大家分享這份喜悅。

 

 

行者常至 為者常成      陳石山序

茲值葉倫會兄所著「台灣客家人的故事」第六集即將問世之際,囑予為序,筆者謹略舉「台灣客家人」重要大事如次:

☆、1661(清順治18),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有部分客家人隨鄭軍來台落地生根。

☆、1683(清康熙22),台灣入清版圖,從此有大量粵東、閩西客家人前仆後繼、 飄洋過海、歷盡風險來台,在宜、桃、竹、苗、中、彰、投、六堆地區不畏瘴癘、克苦耐勞、胼手胝足與平埔族、原住民和平相處從事開墾。日據時期以後,則二次移民花、東發展。

☆、1721(清康熙60),朱一貴起事,造就高、屏客家人組織六堆民間力量,六堆運動會已舉辦四十餘屆。

☆、1786(清乾隆51),林爽文起事,桃、竹、苗客家人團結一致,保鄉衛土,殉難義民爺二百多人葬於新埔枋寮正塚,1790年建廟竣工,此後每年農曆七月廿日盛大祭典。

☆、1862(清同治元年),戴潮春起事,桃、竹、苗客家人再次團結保鄉衛土,殉難義民爺一百餘人葬於附塚。

☆、1949年,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不少具軍、公、教身份的客家人隨軍來台,日久他鄉即故鄉,在台組織各地區同鄉會。

☆、19741011日「世界客屬總會」在台北市舟山路僑光堂成立,定期在台灣、美國、日本、模里西斯、東南亞、大陸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依序由翁鈐、林保仁、陳子欽、劉盛良、邱鏡淳擔任理事長。

☆、1997727日「世界台灣客家聯合總會」在美國德州達拉斯市成立每年定期在美國洛杉磯、聖荷西、休士頓、芝加哥、紐約、新竹、巴西聖保羅、西班牙馬德

里、加拿大多倫多、德國法蘭克福、奧地利維也納、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泰國曼谷舉辦年會暨懇親大會。總會長每屆任期二年依序由楊貴運、劉永斌、陳明真、徐新宏、羅能平、黎萬棠、張錦輝、林敬賢、陳石山、張永西(2017~2018)擔任。

☆、 19871025「客家雜誌」之前身「客家風雲」創刊為往後的客家運動踏出最重要的一步成為客家人重要的發聲管道。

☆、 19881228「還我母語」大遊行重要訴求已陸續實現是年8台北市大安公園舉辦第一屆義民祭典此後每年以義民嘉年華活動擴大舉辦。

☆、 1999年起每年78月間由客家雜誌社在台灣各客家地區舉辦「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培訓數千位客家文化志工。

☆、 2001614「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掛牌成立依序由范光群、葉菊蘭、羅文嘉、李永得、黃玉振、劉慶中、鍾萬梅、李永得擔任主任委員。

☆、 2002617台北市政府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後屏東縣、高雄市、新北市、花蓮縣、桃園市、台中市相繼成立客家事務局、處、委員會。

☆、 2003612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成立200435,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成立、20061125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成立。

☆、 200371客家電視台開播。

☆、201015「客家基本法」三讀通過同年127日總統公布施行。

前述「台灣客家人」大事僅屬大要其它大、小事內容倫會兄在歷次著作中已有不少報導。葉君在本書就「客家台灣文化獎」著墨不少翔實記載朱

真一和該獎的來龍去脈暨歷屆得獎者名單倫會兄獲獎的心得與感想。

 

2017225筆者參加倫會兄第1000次導覽活動從台北霞海城隍廟出發經永樂市場二樓布市、廸化街中藥材行、南北貨商店、林五湖祖厝等舊市區眾多古蹟,純樸商、民訴說其故事顯現這地區人民的善良、和藹、熱情保存文化的用心與導覽者的理想、執行、毅力互相輝映讓參訪人士領略城市的美麗台灣的驕傲倫會兄之博學、用心、專業技巧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親身體驗。

 

對於倫會兄秉持「行者常至、為者常成」理念十餘年來從事客家公共事務、台北市古蹟、文化導覽力行不懈奉獻、犠牲之精神終於2016714 日獲頒「客家台灣文化獎」可謂「蒼天不負苦心人」繼於2017225日完成第1000次導覽志工活動為完成理想風雨無阻戮力執行之毅力謹致無上敬佩之意尤盼大家見賢思齊 不負葉君之苦心。

 

七十隨筆     葉倫會

早年教科書的宗旨以教忠、教孝為主。教科書告訴我們,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其中以立言的門檻最低,寫幾篇雜文,就有人說是立言,這種話聽聽就好,也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一樣是文字,一樣是言語,差別怎會這麼大,心態和功力都很重要,換句話說:言之有物和善良的心才能在立言這條路走得寬、走得遠。

 

英儒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讀史讓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喜讀傳記文學,見賢思齊之餘,開始記錄所見所聞,這份努力促成了今天的我,自忖從事與人無爭的工作,應該可以享受帝力於我何有哉的不亦快哉。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往往出在孟子說的「上下交征利」。剛進海關時,年輕同事大部分保有清純的人際關係,等到垂垂老矣的耳順之年,雖然有數十年交誼,卻因際遇不同暨長期的交征利,見面時,已不見進關時期的稚嫩微笑。幸運的,大部分時間從事後勤工作,有較多的時間踏入閱讀和寫作的領域,在人煙稀少的路上散步,免掉不必要的應酬與接觸。閱讀海關史料時,發現海關和西方成功人物或企業一樣,有寫史或留史的習慣,透過月報、年報或十年報告書,成為後世參考的重要文獻。

 

1991年前,海關人事升遷制度,依例兩年一升,如果表現優異,得給予提前晉升一個月到一年,倘績效不彰,得延後一到三個月晉升,每半年發布一次升遷公報,關員升遷的總稅務司通函發布時,關心自己有沒有提前晉升外,也關心哪些人提前晉升,或提前幾個月,造成不少人情緒失衡,總要好長一段期間才能恢復。因為沒花時間做額外的服務,加上同仁能力比我強者比比皆,認命才是正道,很少在意誰升、誰沒升。

 

積多年的觀察,除了特殊傳言外,跟對長官與否很重要,凡升遷快的長官,對屬下考績也打得寬鬆,究竟是強將手下無弱兵,還是有樣學樣?是有趣的問題,倘遇到升遷慢,或曾被延後晉升,大概在他手下工作這段期間,縱使表現優異,都很難超生所幸沒遇過這類型的長官。

 

1991年,海關人事條例立法通過,海關人員依法銓敘,制度和一般公務員大同小異,升遷受占缺與否影響,與海關職資並立制另有一項重要差異,退休時,可以選擇領月退,惟海關人員在職時領的關務津貼較公務員的職務加給高,沒有18%的優惠,對大部分關員來說,雖然月退休俸不如一般公務員優惠,但可以領到老,領到死,相較早期領一次退休金,擔心退休金用完後的緊張,常認為,凡19912月以後退休的海關人,都應為催生該法的詹德和總局長立銅像。

 

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唐子宗教授鼓勵同學多讀傳記文學,因而常跑牯嶺街舊書攤,蒐集劉紹唐編輯按月出版的傳記文學月刊、六十年代創刊的天下雜誌、美國新聞處出版的今日世界或其他名家著作的出版品,自忖收穫極為豐富。如早年,採用胡適之:「我獨自奮鬥,勝敗我獨自承擔。」做為座右銘,在職場自然勇往直前,年事漸長,成敗之心看得淡些,改為「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年近七十,座右銘變成「言宜慢,心宜善。」、「一期一會」。

 

閱讀時,屢屢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寫下讀書心得外,亦整理其摘要,傳記文學介紹人物或內容以清末民初為主,適逢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與國際往還的文獻,幾乎都有海關的參與,做為海關人,看到海關在清廷和列強折衝往還時扮演的角色,自然有份關心,興起整理海關史的念頭。

 

最初,將整理的海關史投稿雜誌,欣喜文章獲得刊載,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思維,或「史家之文惟恐其己出」的恐懼,增加閱讀和寫作的壓力接而至,拿到稿費即到牯嶺街找相關史料,開擴知識領域外,也讓文字越寫越洗練,長官也看到我的作品,知道年輕一代的葉倫會認識海關的過往今來。海關總署準備籌備海關博物館的公文送到基隆關,任職基隆關機要股的我,私下認為這個工作應該是我的,後來的發展也陰錯陽差的這樣走,籌備海關博物館時,奉詹德和總局長命令,獨力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依慣例,在國家,寫史屬於重臣;機關史的執筆人,若非一級主管擔綱,即是學富五車的德高望重之輩,高級關務員的我有幸被指派編撰海關史,說長官器重可以,說三生有幸也可以。

 

奉命籌備海關博物館,提升個人的視野,也改變了生活方式。原本和大部分公職人員一樣,個性內向,鮮少和生活圈外的人來往,卻因為海關博物館而擁有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特質,因為導覽和演講需要,透過閱讀或從事口述訪談,接觸不同類型的人和事,發現社會無限的寬廣,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青天等待發掘,開啟奉獻的行事風格。1997年起,擔任台北霞海城隍廟主辦的大稻埕逍遙遊史蹟巡禮志工是起點。紀錄陳文文口述該廟設立月下老人的來龍去脈,這些文字被媒體轉載而吸引國內外年輕男女前往,造就每年數千人前往答謝的故事,因城隍爺的靈驗,媒體的青睞,信眾的支持,台北霞海城隍廟被國人視為台灣最靈驗的「月老廟」。

 

海關博物館成立於19961114日,這是亞洲第一座海關博物館,獲得世界各國海關的重視,曾應邀以貴賓身分到歐洲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接到出席邀請時,長官或同仁認為可以公費前往,積極爭取,稍後,會計單位表示出國經費不足,若要出席,僅能給公假,有意者紛紛打退堂鼓。2001年,派海關駐比利時代表何俊盛就近前往葡萄牙出席。第二年,海關再度接到邀請函,自忖和海關博物館有份獨特的感情,核算往來費用,負擔得起,於是簽請出席,2002年在義大利羅馬,2003年在盧森堡首都,2004年在荷蘭鹿特丹。有機會和各國海關菁英共處,收穫極為豐碩。回國後,甚至成為受重視的資歷。但我國出席海關博物館年會乙節,在俞紹武擔任總局長時,積極遊說成為正式會員,被世界海關博物館主辦單位認為是麻煩製造者,2006年起,再也沒有接到邀請函。

 

海關的業務關係人民的權利義務,每項都需依照法律規定,博物館以服務為取向,雖然強調專業,但面對觀眾時,只有服務。兩者差異甚大,有幸負責籌備海關博物館暨在海關博物館服務,因而接觸博物館人的服務觀念,開啟個人視服務為人生宗旨的端倪。

 

因為景仰懶散過活的快樂,自稱「台北散步者」,有遠見的朋友提醒宜為台北散步者申請專利,想想沒什麼好在乎的,就沒有作為。2014年,在國立聯合大學遇到蕭新煌教授,他問我從事什麼職業,回以散步街頭,蕭教授說:散步可以看到比較多的東西。直覺認為他詮釋得真好。

 

大稻埕逍遙遊創始於199774日,創辦初期,大家都沒有經驗,從找導覽老師到路線安排都曾參與,活動結束,寫介紹參訪景點暨活動特色的文章,獲得報紙編輯的肯定,這份認真讓陳文文看到,1998315日,曾擔任導覽的老師都另有邀約,首次應邀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這天是我的農曆生日,鑑於能夠走路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發願為這個活動走到走不動為止;加上應邀擔任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著鄉土教材台北古今行指導教授,開辦不同路線的定期導覽,出版一本又一本與庶民生活有關的新書。

 

台北霞海城隍廟發書給參加大稻埕逍遙的朋友,因而興起見賢思齊的思維,加上部分演講或導覽有收入,遂將平日的作品出版專書,演講或導覽時,以有奬問答的方式分送,這個習慣讓葉倫會編著的積福和養生書印了十幾萬本,台北城的故事、松山的故事、南港的故事都以萬本為計算單位,寫文章或演講,都抱著讓讀者或聽眾一看或一聽就懂的想法,因而獲得出席朋友的肯定,讓送書的想法更加殷切。

 

2004年,應台北市立第一女高級中學邀請,擔任其建校百年特刊典藏北一女的指導教授,次年,獲台北市成功中學頒發傑出校友獎,擔心福份太多,連老天爺都會忌妒,加上受芬蘭頌作者西貝流士影響,是年提早自公職退休。台灣電視公司客家雜誌節目製作人翁海天,特別製作介紹我為鄉土服務的單元。任職公職期間,只懂得認份工作,篤信認真播種的,終將歡呼收穫,對媒體或電視台的報導不以為意。隨著經驗的累積,瞭解被寫、寫人或上節目,都是老天爺給予的緣份,通常需要很大的福份,開始珍惜機會。受訪時,最初希望主導議題,隨著年齡的成長,尊重訪談者整理的內容,反而提升高度和廣度,格局跟著提升。

 

大稻埕逍遙遊每個月導覽一次,屢屢在街區見到傳統老建築被拆的情景,最難過的一次是經過台北市天水路41號,劉銘傳時期興建的瞿真人廟被鏟平,心情幾乎盪到谷底,因為沒有足夠的智慧解決問題,為了平撫無法改變的事實,轉個念頭,結果往往不同,爾後導覽時常引用:「歷史文化就長遠來說,沒有優勝劣敗,也沒有是非對錯;有的,只有觀點不同。」,認真導覽,誠實面對眼前的場景,至於外在的原因,就由老天爺打點了。

 

退休後,相信要活就要動也希望普天下的人,一起關心自己居住地方的故事和文化,除繼續擔任1997年起的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外,200510月,開辦大稻埕老街攝影史蹟巡禮暨建立葉倫會的部落格,憑藉網路傳布,讓活動持續下去,嗣後有台北雙連打鐵街,復承高樹榮支持,陸續開辦台北城、萬華和大龍峒等史蹟巡禮,全部是免收費用的公益活動,因為動線屬知名景點,加上內容生活化,受到朋友支持,讓史蹟導覽的次數迅速成長。

 

201376日,第五百次史蹟導覽,首次舉行慶祝活動,邀請溫送珍、詹益東、彭惠圓、鍾麗香出席,詹益東送每位出席朋友一包桃園新屋生產的蘿蔔乾、六百、七百、八百次,都有他的蘿蔔乾愛心。20167月,詹益東病逝,蘿蔔乾的香味只能剩下回憶。第六百次起,好友黎元吉分別送「行者常至,為者常成。」、「一期一會」、「言宜慢心宜善」條幅,讓活動倍增光彩,迄20172月,走了一千場,黃秀美來信鼓勵:「倫會大哥好,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天的出席的客家貴賓有溫送珍、溫森芳父子,陳石山夫婦、鍾麗香。

 

與客家結緣,源於中正區公所舉行成年禮,應林聰明課長之邀擔任上賓,在典禮時,對年輕朋友說幾句勉勵的話,因而認識時任中正區調解委員會主席的溫送珍,開啟紀錄客家歷史的機緣。任職徵收關稅和查緝走私的海關,誰精通關務法令,誰就是強者。接受訪談的客家前輩沒有關務專業,但他們有生活專業,隨著訪談的增加,認識不同領域的佼佼者,開擴生活領域外,也領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原來身旁有這麼多傑出人士,因而興起新的想法,和鄉親相處時,謙虛、和氣才是正道。鑑於年輕人的潛力無窮,儘可能鼓勵年輕的客家鄉親,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加油,祝福他們比前輩強。後來陸續以個人綿薄的力量暨朋友的支持,先後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2)(3)(4)(5)(6)

 

2016914日,應新聞挖挖哇節目邀請上節目(第一次應邀時,因為先答應朋友的邀約而方命),旋將訪談隨筆PO到葉倫會的部落格,一天之內,點閱人次超過兩百,好友紛紛來信祝賀。應邀上新聞挖挖哇的朋友,幾乎都才富五車,在其專業領域屬於一方之霸。或許增加了些許自信,對自己的努力好像也有點驕傲。

 

鑑於言行一致才可以走長遠的路,演講內容言之有物外,採積極、正向的辭彙,因而提升生活品。隨著導覽或演講場次的成長,對生活產生一定程度的激勵作用。但無法像有些人說要成為台灣第一般的自信。事實上,導覽門檻不高,每位導覽人員的切入點不同,風格不一樣,都可以獲得部分觀眾的喜愛,尊重外,做好份內的工作最重要,因為這份用功讓演講和導覽的功力跟著水漲船高,縱使是午后的第一堂課,依然是掌聲不停,笑聲不斷,屢屢和朋友分享一句話,最好的導覽或演講,永遠是下一次。

 

閱讀和訪談耆老可以提升導覽或演講的能力,1998年開始從事口述訪談,訪談的內容不乏有血有淚者,屢屢在演講或導覽時與朋友分享,成為感動的內容外,提升其參加的動力,但在訪談過程中,大部分受訪者都極為謙虛,黃清良校長到訪談稿,推崇該文可以做為墓誌銘。事實上,有後代子孫將我為其長輩的訪談稿,做為告別式的生平內容,如龍潭百歲人瑞游金華、廣播名人羅展明、九十四歲的楊梅國中退休校長鄭石锈。

 

客家專責機構成立後,開始給糖,文化工作若仰賴政府給糖,有如吸食嗎啡般,容易上癮,污染了單純的傳承,如1988年,由雙北市客家鄉親自動發起的客家義民祭典,原來的規模不大,但有濃濃的客家味,自政府經費介入,在採購法分割下,雖然活動一年比一年熱鬧,卻欠缺傳承的魅力。

 

台北發展初期,也有客家人的足跡,因為閩客械鬥或方言島而消失。台北市的客家人口在台灣各縣市中名列前茅,幾乎都是鐵路通車後的二次移民,他們在這兒胼手胝足的打拼,為自己,也為新故鄉奉獻心力,獲得社會高度的肯定。偶爾也向前輩請教客家人在台北的發展史話,真正言之有物者不多,歸納其原因,在於學校、老師或教科書沒教,又沒有像外國人有寫日記的習慣,因而無法掌握其間的轉折。

 

不論演講或導覽,常鼓勵出席者寫下感言,透過文字或照片,將所見所聞傳述下去。為減少不必要的過錯,放慢腳步,在街頭散步,觀察周邊的發展暨紀錄其史話。承老天爺厚愛,史蹟導覽的次數按月增加外,在散步中看到先賢走過的痕暨其對台灣的貢獻透過導覽、演講或文字紀錄,獲得不少掌聲,如國際扶輪3460、台北西區暨台北麗扶輪社頒發傑出職業成就獎。2016年,因為紀錄客家歷史暨發掘客家人在台北市新故鄉的活動地方,獲頒客家台灣文化獎,旋為了瞭解客家台灣文化獎的內涵,整理其成立源起,因而注意1987年以來的獲獎人,不乏客家大老級人物,獲獎不但是榮耀,也是責任。

 

非洲俗諺:「要走得快,一人走;要走得遠,一群人走。」。為躲掉不必要的是非,把自己定位為獨行俠好友游素美主任看過這篇文章她比較喜歡台北散步者。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斯認為:每個人的利己心,即在追求社會的共同利益因而對獨行俠的這個名詞釋懷許多,那就認真踏步向前罷!

 

客家移民對台灣的貢獻

源起

為編著台灣義民廟的故事,靠著一個人、一雙腳,承義民爺保佑和好友協助,幾乎參訪了台灣所有供奉義民爺的廟宇;2016年,再度應邀到台灣各地參訪兩百多家三山國王廟,遇到的人,有地方仕紳、有販夫走卒,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樂觀進取、發現在台灣這塊土地客家人的耕耘暨貢獻幾乎無所不在,腦海浮起蔣夢麟任農復會主委談他和農民相處的話:「我們站在農人辛勤耕種的田梗上,要謙虛的向他們學習,不要以自己有限的知識,隨意指導他們。」,對台灣客家人的移民史,也有相同的想法。

 

移民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移民往往衝擊居住地居民的生活,加上人生地不熟,受先來者欺壓的訊息自古皆然。最著名的案例是李斯的「諫逐客書」,李斯向秦王報告,客卿為秦國引進新知識、技能和工具...,帶來富國強兵的基礎,卻受到既得利益或舊勢力的排斥,認為新移民影響秦國人的工作機會,而應予驅逐,事實上,這個想法是錯誤的。秦王看了「諫逐客書」後,取消逐客令外,恢復李斯的官職。「諫逐客書」不僅是歷史文獻,也是一篇移民血淚史。

 

李斯受到秦王政的重用,以其政治長才,用十年時間輔佐秦王滅六國而建立秦朝,他為鞏固秦朝政權,建議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後增到41),採中央集權制,設九卿,官吏由中央任免,剷除諸侯造成的分裂局面,對國家統一暨社會進步起了積極作用。李斯提出統一文字的建議,以秦國文字為基礎,簡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筆劃簡單,便於書寫的小篆。此外,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等,每項都影響深遠。

 

台灣自有移民以來,不論經濟或文化的蓬勃發展,不同時期或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都付出一定的心力。觀察美國的富強,物產豐富固然是原因之一,接納來

自世界的移民,透過產業結盟和腦力激盪,加速其富國強兵的工業、電子...等。

 

移民台灣

漢人有系統到台灣墾拓,始於鄭成功占領台灣,清朝統治後,雖然福建和廣東的居民一再告戒子孫切莫到台灣,如客家悲歌:「勸君切莫到台灣,千人過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卻因為台灣錢淹腳目,只要稍具冒險犯難者就前仆後繼的越過黑水溝,成為勇敢台灣人的祖先。

 

先民到台灣。也引進傳統文化,如設私塾或書院,讀四書五經,參與科舉考試。清領時期,較知名的書院有六十個,客家先民屢屢以晴耕雨讀做為家訓;至於庶民,透過章回小說或廟宇彩繪、對聯、雕刻傳述忠孝節義的故事,經由婚、喪、喜、慶等傳續老祖先忠君、孝順、守信用和講義氣的美德,讓台灣成為小而美,小而富的移民樂園。

 

據統計,人類約有四分之一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凡有類似基因的客家先民,不顧生命危險,越過台灣海峽到台灣,成為客家人的祖先。惟逞勇鬥狠是冒險家的特色,早期有閩客械鬥、漳泉械鬥、頂下郊拚....等。

 

1945年後,兩百萬外省移民隨政府播遷來台,讓台灣的族群爭議無日無之;晚近,又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因為通婚而有新移民的移入。

 

國人自古就抱著安土重遷的習慣,鮮少離鄉背井。論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連出遊都要顧忌長輩是否存活暨其想法,除非萬不得已,很少人會輕易的離鄉背井。尤其是跨過台灣海峽到台灣墾拓,早期有「三在、六亡、一回頭」的說法,但移民仍然懷抱賺大錢的理想到台灣,在於前往充滿希望的地方。

 

客家人到台灣

有人說,早在李旦、鄭芝龍時期,即已招募漢人來台開墾荒地;荷蘭時代;也招募漢人到台灣種植稻米、甘蔗或獵鹿;1662年,鄭成功帶來大批漢人。依據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發現荷蘭人與台灣原住民溝通時,有許多翻譯是客家人,如引領鄭軍入台的荷蘭通事何斌。此外,鄭成功的主要幕僚陳永華,將領劉國軒等都是客家人。

 

移民到台灣的漢人,大部分來自福建泉州、漳州暨廣東,而廣東移民又以客家人占多數。清朝康熙皇帝採納施琅建議,頒布渡台禁令,禁止幫助鄭成功抵抗清軍的惠州和潮州人到台灣,開放渡台禁令後到台灣的客家人,因為時間晚,平原已經被閩南人開墾了。

 

依台灣人口分布情形,以泉州、漳州和粵(或客)人為主。閩粵械鬥後,客家人被迫退出平原,遷到靠山的桃、竹、苗丘陵地,台中市和屏東平原,這些地方變成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部分平原或沿海鄉鎮,也因為客家人口數占上風而成為客家庄,如桃園市新屋區、觀音區。

 

客家人的原鄉

台灣客家移民主要來自廣東的嘉應州;嘉應(梅縣)、鎮平(蕉嶺)、興寧、長樂(五華)、平遠;潮州府:大埔、豐順、海陽(潮安)、潮陽、普寧、惠來、饒平;惠州府;海豐、陸豐。福建的汀州府;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漳州府;南靖、平和、詔安、雲霄。其中以來自嘉應州的人數最多。估計約占台灣客家人數的一半。他們說四縣腔的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高屏地區(六堆),和苗栗、桃園一帶。由惠州府海豐縣、陸豐縣來台的客家人講海陸腔客家話。惠州府:包括今天的海豐、陸豐、惠陽、博羅、新豐、永安、龍川、河源、和平、連平等縣。

 

從潮州府,包括饒平、大埔、揭陽等地移民來台灣的客家人,講的客家話以大埔腔為主。人口約占客家人的4.5%、即第三位。饒平腔又占3.9%、潮州府涵蓋大埔、豐順、饒平、惠來、潮陽、揭陽等縣。潮州府客家移民在台灣主要操饒平話、大埔話。

 

自福建來台的客家先民,主要來自汀州府和漳州府。汀州府包括福建永定、上杭、武平、長汀、寧化、清流、連城等縣,汀州府的客家先民在淡水建供奉定光古佛的鄞山寺暨供鄉親居住的汀州會館。漳州府包括福建省的詔安、南靖、平和、雲霄等縣,他們以講詔安話為代表。創辦三陽汽車公司的張國安,其先祖即來自南靖,移民台北市內湖區,其家族成員雖然不會說客家話,卻傳下演戲酬神時,要請客家劇團表演的祖訓。

 

客家先民冒著生命危險,渡過黑水溝,克服天然險阻,經由河流或海港,到台灣各地墾殖,隨著墾拓的腳步,凝聚出相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經由飲食、服務、建築空間、民俗信仰和文化創新等重新組織,將「原鄉客家」形成以土地為舞臺、族群為凝聚力的「移民客家」。

 

忠勇公和義民爺

忠勇公和義民爺是紀念犧牲生命,保鄉衛土的客家先民,經過時代的洗禮,兩者都受到後人的尊敬、建廟供奉。朱一貴事件:屏東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家園,依照其居住地區,組織前、後、左、右、中、先鋒等六堆,堆是取隊的客家近音,事件結束,為犧牲生命的鄉親建立忠義亭,號稱忠勇公。

 

林爽文事件後,桃、竹、苗地區的客家耆老,不捨渡海來台的客家鄉親,為保鄉衛土犧牲生命,卻沒有後代子孫祭拜,故收拾其骨骸埋在新埔,以乾隆皇帝賞賜的「褒忠」建「義民亭」,後來稱義民廟,按年輪值舉行祭祀。歷經演變,義民爺成為北台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甚至保佑到各地開墾的客家移民,致義民信仰遍及台灣各地。

 

富貴險中求

大部分人認為客家先民,因為人數少,力量不夠,加上閩客械鬥時被打敗,而逃到桃、竹、苗等較艱苦的丘陵地討生活,尹章義教授的看法不一樣,他認為影響客家人口分布的因素,並非全要歸責於閩客械鬥,部分客家先民認為採集樟腦可以獲得較高的收入,而遷往樟腦產地。觀察島內二次移民,客家移民的動線,不論往都會區發展,或到花東地區墾拓,都有類似的情形。

 

因為採集樟腦而讓桃、竹、苗地區成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就其他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並非都是貧瘠的山麓或丘陵地區,如高雄市美濃區、花蓮縣鳳林鎮,引進菸葉種植,客家人傳統晴耕雨讀的思維,將收入做為教育子女的基金,致美濃被認為是台灣擁有最多大學生的鄉鎮。美濃區的土地公廟有四百多座,為台灣鄉鎮市區的第一位;鳳林鎮則有校長故鄉的稱號。

 

桃園市新屋區位於台灣海峽旁的平原,原由平埔族及泉州人開墾,後因客家移民日增,成為客家地區,永安漁港亦是台灣唯一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漁港。花蓮縣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樟腦業盛行時,或政府建立系統的移民村,自台灣西部遷往該處;台南市楠西區也因為相同的原因而有客家人聚集。日治時期,桃、竹、苗和台中市東勢區的客家人,到南投縣埔里鎮採集樟腦,讓客家人在埔里占有很高的比率。

 

不同腔調的客家話

客家話被視為客家人最重要的傳統,俚語謂「寧可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台灣的主要客家腔有四縣、海陸、大埔、饒平....等,惟在分配比例方面,依序為

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花蓮縱谷的客家人,其腔調屬融合海陸腔和四縣腔的獨特風味。

 

據漢聲雜誌報導,日治時期,客家人約占台灣人口15%左右,2016年的台灣客家人,約占總人口的18.1%,約419.7萬人。依我國人口基礎資料調查: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分別為福佬、客家人、大陸各省市、原住民和新移民。

 

客家人居住較集中的地區,位於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中部的台中東勢、石岡、新社與南投國姓;南部的高雄美濃、屏東縣等六堆地區;東部宜蘭縣的壯圍、冬山、三星;花蓮縣的鳳林、富里、瑞穗、吉安、壽豐、玉里;臺東縣的關山、池上等。

 

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約占台灣客家人口的四成,通稱北客。南客以高屏六堆地區為主,內埔、萬巒、竹田、麟洛、長治,佳冬、新埤,高樹,美濃、杉林,六龜等。

 

由於都市化的關係,客家人口數不再以傳統認知桃、竹、苗或高屏地區的六堆為主,其人口數以桃園市居冠,其次為新北市、臺中市、台北市。

 

客家人在台灣各縣市的分布情形

排名 縣市 客家人比例 人口(萬人)

1 新竹縣 71.6% 36.7

2 苗栗縣 64.6% 36.3

3 桃園市 39.2% 78.5

4 花蓮縣 31.7% 10.7

5 新竹市 30.1% 12.5

6 屏東縣 23.7% 20.7

7 台東縣 19.9% 4.6

8 台中市 16.4% 43.6

9 台北市 16.4% 42.9

10 南投縣 16.0% 8.4

11 新北市 14.1% 54.9

12 高雄市 11.6% 32.2

13 基隆市 10.0% 3.1

14 嘉義市 8.7% 2.4

15 宜蘭縣 8.5% 3.9

16 雲林縣 8.1% 5.8

17 嘉義縣 7.2% 3.9

18 彰化縣 5.7% 7.4

19 台南市 5.4% 10.1

20 連江縣 5.2% 0.1

21 澎湖縣 2.5% 0.2

22 金門縣 1.5% 0.1

 

客家先民常告戒子女要懂得感恩,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話總是不離口,希望子女懂得善待他人,俾在需要時有個照應。到台灣墾拓的先民,大部分帶故鄉祭拜神明的令牌、令旗或香符。待事業有成,為感謝神明保佑,就建立寺廟,潮州地區的客家先民在台灣建三山國王廟,迄2016年,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廟宇有兩百三十餘家。其他移民祭拜的主要神明和閩南人相似的,有觀音、佛祖、三官大帝、關聖帝君、媽祖....

 

福佬客

彰化和雲林地區的客家人和閩南人,經由通婚或方言島,經過長期的融化,雖然保有客家傳統,卻只會福佬話,誤以為自己是閩南人。亦有在日治時期,因為政府政策,由桃、竹、苗地區前往種植甘蔗而擔任佃農者,台灣光復後,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及公地放領政策,原為佃農的客家移民升格為地主,除少數回移原鄉外,大部分留在當地。2016年,葉倫會、鄭瑞淼前往彰化縣參訪三山國王廟,因為客委會補助彰化縣38家三山國王廟舉辦彰化縣三山國王文化祭,透過文化尋根,當地居民雖然不會說客家話,惟從小祭拜三山國王,因為信仰而展現尋根的熱忱,廟方人員用驕傲的口吻說:「我的祖先是客家人」。另到宜蘭縣參訪,也遇到類似的情形。這是筆者參訪和紀錄客家文化發展史,最感安慰者。禁不住在內心深處吶喊:「客委會萬歲」。

 

故鄉對遊子的意義

葉啟田唱紅鄭進一作曲和作詞的

「故鄉」:

有幾間厝 用磚仔砌 看起來普

通普通。時常出現 我的夢中

彼就是我的故鄉。住一群人

真正善良 面上攏帶著笑容。

安分守己 士農工商 彼就是我的故鄉。

暗時呀廟口聽大人澎風

叔公講日本時代他尚界勇。

姨婆唱著望春風 彼就是我的故鄉。

想起著可愛的故鄉 乎我意志堅強。

在我的打拼奮鬥人生中

伊就是鼓勵我 最大的力量。

有幾間厝 用磚仔砌 看起來普通普通。

總有一日 我會成功 到返來我的故鄉。

 

這首歌告訴大家,到外面闖蕩的遊子,大部分具有冒險犯難的思維,希望有朝一日衣錦榮歸,故鄉這首歌鼓舞許多到異鄉的遊子,在異鄉一定要認真打拚,務必要功成名就,揚名立萬,這種精神,往往是移民得以成功的元素,也是客家移民帶給各地進步的動力。

 

移民的分類

清領以前的客家移民,大部分從事土地開墾,再據以從事農耕。民俗和信仰是傳承文化最有效的方法,讓廟宇和神明成為心靈撫慰的依賴。

 

日治時期,經由工作形態的變更,早期有鐵路工人、中低層職員或其他在政府機構任職者;工業發展後。進行第三次移民,其中不乏從事製造業或服務業者,據台北市政府非正式統計,台北市眾多水電行中,老闆和工人有一半以上是客家移民;豆漿業或外省料理,客家人在其從業人員中的比例亦高。

 

都會的客家移民

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通車暨各地交通建設陸續完成,工業化和都市化帶動都會地區的工商活動,需要大量白領或藍領階級,興起島內二次移民。

 

1980年代以前,台北火車站分前站和後站。凡從台北前站進出的旅客,以洽公人員或學生居多,故重慶南路成為書店街,南陽街為補習街,升大學或就業考試的補習班林立,博愛路附近是綢緞街、相機街,衡陽路是金飾街;電視未引進台灣前;中南部或桃、竹、苗到台北打工的年輕男女,大部分自後站下車,直奔太原路或華陰街巷弄的介紹所,等待工作機會,有介紹到工廠、拉三輪車等苦力者,女生則到工廠做女工或到家庭從事幫傭,間接帶動建成圓環的繁榮。

 

在新故鄉獲取名聲的客家前輩,分按部就班者、一無所有到台北打工者。前者指有親戚、朋友的推介或依靠而到台北讀書或就業。以音樂造詣享譽台灣的鄧雨賢,兒時,隨父親舉家搬到台北,依序讀完老松國小、台北師範,再到日本研究音樂,成為台灣歌謠最重要的作曲者之一;屏東的徐傍興醫師讀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除在台大任職外,也在大稻埕開設徐外科醫院,後來,創辦美和護專,美和青少棒球隊,讓棒球運動在台灣發光、發熱,豪邁的個性,加上樂於助人,成為客家之光。

 

桃、竹、苗的客家人,為追求較高的生活品質紛紛往台北移居,有坐火車到台北者,也有隨著茶葉買賣,經淡水河到萬華或大稻埕者,他們白天在商業區工作或打工,晚上則散居房價較低的郊區,如克難街、南機場公寓、三張犁、六張犁、五分埔、合江街及五常街、通化街或新北市中、永和、板橋、樹林。台灣光復初期,一群客家菁英,利用農曆元月九日天公生,拜天公祈福活動,集合在環河北路一段75號陳進奎經營的進德茶行,後來成為客人會、客家會,乃至台北市最大的客家社團-台北市中原客屬崇正會。

 

從事藍領工作的客家鄉親散佈在各行各業,如建築工地的工人、包工,攤商、五金店、飲食店等,在其專業領域享受盛名,對社會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或引領風騷,後來隨著都市的發展,亦享受到地價或房價上漲的利益。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準備拆除永康公園,當地居民首開台灣以公投方式保留公園的案例,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三年級的陳歆怡是發起人,她是道地的客家人。

 

南台灣的移民

高雄市是台灣的第二大城市,該市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島內二次移民,吸引他們到高雄市的主要原因是高雄開港、縱貫鐵路通車後,到高雄尋找工作機會。高雄市的客家移民分北客、中客和南客。就其原居地觀察:來自北部的桃、竹、苗稱北客,來自中部的東勢地區稱中客,來自南部的美濃、屏東等地者,稱為南客。移入高雄市的時間以北客最早,其次是中客,最後才是南客。他們到高雄發展,大部分是追求較好的生活環境,積極奉獻所學,致高雄市的發展,幾乎都有客家人努力的痕跡。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配合「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積極發展台灣農業,支持日本國內的需求,鑑於嘉南平原缺水,北部水源較豐富,畫定「中、南部—蔗糖業,北部—稻米」的發展主軸。1900年,台灣糖業株式會社成立,將台灣劃分為五十多個糖業區,各區陸續設立製糖廠。桃、竹、苗的客家人應邀到該地,從事甘蔗種植暨採收。最初招募條件甚佳,有「犂耙轆(Chuk)()宿舍一概好,只有脯娘自家討」一說,吸引不少客家人移入。

 

花東地區的客家移民

清朝末年,花蓮和台東的客家移民不多,北路移民經基隆或蘇澳港坐船而至,故大部分客家鄉親聚在花蓮港附近的花蓮市、吉安及壽豊一帶;中路移民落腳玉里、富源地區;南路散落的地點較多,從猴仔蘭(舊香蘭)到卑南平原,都有他們的蹤跡。

 

桃、竹、苗地區客家先民不論遷移到哪兒,都會向住家附近義民廟的義民爺報告,也會到新埔義民廟祈求義民爺令旗或香符,待其在新故鄉安定後,再為義民爺建廟,筆者編著台灣的義民廟乙書時,在花東縱谷兩百公里尋找義民爺,也感受到義民爺的保佑。

 

花東地區本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是台灣最晚開發的地區,清代漢人開始遷入。日治時期,採有組織的移民政策,設置移民村,客家人才自西部移入,不同族群間的包容與融合,塑造出迥異於西部的客家文化,但客家人的認真和打拚,不論縣長、立委,客家人都占有一席之地。

 

桃、竹、苗的客家人居住在丘陵地區時,對改良惡質的土地有獨到的技術,他們善用過去的經驗,將花東地區開墾成台灣最合宜的農耕地區。雖然找不到肥沃的平原,也沒有日本人配給的田舍,面對艱困的環境:「境沿山入海的溪河,夏秋雨多,水阻隔而不能通往來者,歲必有一、二月之久。地勢如此,水勢如此,是以經營已二十多年而土不加辟、民不加多也」(胡傳《台灣日記與稟啟》),憑著勇於冒險的精神,向河床爭地,一畝一畝的石頭田就這樣被築起來,特別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他們勇於認事的精神,將花東縱谷變成適於居住的樂土。

 

日治時期,有計劃的開發花蓮,實施移民政策,客家人居住的地點擴散到國慶、吉安、壽豐、豐田、鳳林、長橋等地,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部分搭火車到宜蘭、花蓮;部分從南投縣埔里,翻過八通關古道,冒險越過中央山脈蘇花古道;部分 南部客家人,從瑯橋卑南古道等多條通往後山的公路,向後山移民;部分由高雄東港、南灣、鵝鑾鼻、卑南、成功間的航道,乘船移居至花東縱谷南端。

 

花蓮縣的客家人比率,在台灣各縣市中居第4位,整個花東縱谷,從花蓮市到富里鄉,有8個鄉鎮被列為客家庄,鳳林鎮的客家人約占該鎮總人口的7成,因為客家人秉持耕讀傳家的精神,鳳林鎮有校長故鄉的美譽。

 

花蓮縣客家事務處成立後,積極推動客家文化傳承,有社團活動、文獻著作,也蒐集先人使用的文物,讓祖先使用的器具成為客家人的共同記憶。

 

來自國外的影響

傳統和創新可以蘊育新文化,向來是社會賴以進步的不二法則。台灣歷經荷蘭、西班牙和日本的統治,乃至1945年後,歐美文化經由廣播、電視、網路的強勢介入,讓台灣注入更多活水,因而蘊育出台灣專有的新文化。節慶禮俗文化歷經演變,春節、端午、中秋成為三大節慶,民間對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等活動,也越來越有創意。

 

美國黑人作家阿歷克斯·哈利經過12年,走遍美洲、歐洲和美洲的50多個圖書館及檔案資料室,經查詢、研究,獲得尋根的源頭,寫下歷史記傳性小說《根》,該書的祖譜都是作者家族歷代祖先口述傳下來的內容,哈利透過史料予以證實,致《根》這部小說的內容,被認為是美國黑人的移民史。

 

《根》的出版暨電視影集的風行,讓國內學者、專家開始探索台灣的移民史,漢聲雜誌有系統的敘說台灣移民史話,加上海峽兩岸經長期封閉後的開放,台灣的學者、專家到原鄉尋找泉州、漳州和客家人的根,讓台灣移民史成為顯學,其中又以文化傳承受到最多的重視。還我客家母語運動暨成立專責機構。19881228日,客家鄉親在台北舉行「還我母語」大遊行,參與人數六千餘人,是台灣客家族群運動的第一步。遊行名譽總領隊是孫中山,實質總領隊是邱榮舉教授。以國父孫中山戴口罩的畫面作為招牌。雖然孫中山戴上口罩,但政府和社會都聽到客家人的聲音,先後成立寶島客家廣播電台、客家電視台,中央成立客家委員會,地方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客家事務局或處;國立中央大學、交通大學和聯合大學相繼成立客家研究學院,經由行政資源的投入,客家學的研究受到相關單位的關注,不論史料或文物蒐集都有顯著的成效。

 

雙北市的義民信仰

傳統農業社會,移民生活穩定後,會為信仰的神明建廟祈福,除了為佛祖、觀音菩薩、媽祖、關公、三山國王...等建廟供奉外,也建義民廟,但台北市因為土地取得不易,農曆七月二十日義民節這天,熱心鄉親包遊覽車到新埔義民廟祭拜,感謝義民爺的保佑。

 

1988年,適逢新埔義民廟建廟兩百週年,為祈雙北市的客家鄉親也能就地向義民爺感謝和祈福,舉辦台北客家義民祭。最初,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客家鄉親自動自發的聯合舉辦義民祭典,後來兩地市政府各自撥出經費,舉辦義民嘉年華活動,讓一年一度的義民祭典嘉年華,透過良性循環,成為客家人的年度盛事,經由傳統和創意,累積動能,讓客家人的獨特文化,逐步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和重視。

 

移民博物館

移民是指人民從甲地遷徙到乙地定居的現象。凡看過美國西部影片者,都可以感受到,拓荒者幾乎都流有冒險犯難的血液。台灣的客家先民,不論自原鄉到台灣,或從台灣各地到都會地區,或到花蓮、台東地區,都有類似的情形。

 

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旁,有座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該館原是美國移民署的辦公室,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約有一千兩百萬歐洲移民自該地踏入美國,準備到美國移民的人民,在這兒等待移民官員的詢問或身體檢查,面對茫然無所知的未來,大部分人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成立於2010年,可能是國內第一個以移民博物館形式呈現的文物館。海關博物館成立後,前往參觀的觀眾有來自美國的觀光客,他們舉美國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為例,說進出海關的旅客,有觀光客,也有移民者,不論哪種類型,都有移居他處的問題,故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大廳擺放許多皮箱,每個皮箱都有動人心弦的故事。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籌備期間,據以向主事者提及這個意象。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展覽廳正門是義民爺的神龕,旁邊放置許多皮箱,有皮製也有木製,其目的在告訴觀眾,大部分台灣客家先民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倘他們尊從「客家渡台悲歌」的內容,安老於故鄉,就不可能像許多成功的先民一樣在台灣揚名立萬。皮箱呈現移民的意象,事實上,台灣人移民時身上還揹著包袱。溫送珍在其八十大壽時寫下兒時即到台北打拚的詩作:「打起包袱出外鄉,舉目無親好淒涼,幾十星霜苦奮鬥,開創事業喜洋洋。」,見證另一個地區與時代的意象。

 

客家文化傳承

生命即生活,而生活和文化息息相關,農村社會的文化傳承,是透過每次都出現類似行為的婚、喪、喜、慶等,一次又一次的重覆做,再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但是移民到都市的客家鄉親,生活習俗快速變遷,生、老、病、死所舉行的儀式,無法像農村般的一再舉行,致所謂的傳統,無法傳承下去,都會客家要如何建立凝聚向心力的傳統,需要更多智慧。

 

因為電視等強勢文化的入侵,都會客家人第二代幾乎不會說客家話;觀光客旅遊活動的增加,連客家庄的溝通也不再以客家話為唯一,夾帶國語和福佬話,若有其他族群的進駐,使得原本是唯一的客家話逐漸消失,或成為弱勢語言,五、六十歲以下的客家人因為無法用客語溝通,致客家意識日漸淡薄。

 

在都會地區,如何傳承文化,成為各級文化單位的共同問題,消失的速度快到令人驚訝!稍早,各級政府培育客語薪傳師到國小授課;晚近,透過客家社區大學推行客語及客家文化,不論哪個階段或層次,主事者幾乎宣稱效果卓越,事實上,客家文化或傳統,依然快速消失。

 

結語

國際大導演李安2016101日和和碩聯合科技公司童子賢董事長出席天下雜誌天下論壇,有人問他是哪裏人,他回答是台灣人。但接下來說:無論自己在哪兒拍片,拍的都是台灣片,希望全世界都能接受他是誰。觀察他拍的斷背山,主要場景在加拿大;臥虎藏龍在浙江的竹林,但無損他導演的影片是台灣片的事實。若此,任何一個客家鄉親所做的事,都是客家事。

 

客家台灣文化獎       葉倫會

源起

美國聖路易台灣人教授協會為鼓勵國人對台灣客家語言、文化的研究、提倡及推廣。1987年年底,發起設立「客家台灣文化獎」,這個構想獲得美國僑界熱烈的響應,紛紛捐助經費。1988年起,客家台灣文化獎按年持續的頒發,這份毅力,正是客家人千年、萬年都要堅持的傳統精神。1989年,即第二屆起,華府全美台灣客家文化基金會亦贊助「客家台灣文化獎」。

 

朱真一和「客家台灣文化獎」

創辦「客家台灣文化獎」的靈魂人物,首推1940年生的朱真一(Jen-Yih Chu MD, Ph.D),朱博士是新竹縣人,新竹中學畢業後考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1965年自台大醫科畢業。旋赴美留學,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任職聖路易(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曾任小兒血液科及繼續教育醫學部主任。

 

20068月,朱真一自職場退休,擔任名譽教授。惟他不以醫病為滿足,擴充服務範圍,踏入醫人或醫國的領域,關懷臺灣的歷史和文化,尤其是醫學史、醫學人物故事、教育、人文及客家文化等。曾獲「賴和紀念特別獎」、「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美國臺灣人生物科學會服務獎」、列名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除專業著作外,有 《府城醫學史開講》、《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等。每年回到台灣時,都用心的和相關人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文化獎獎項

朱真一和其他旅居美國的客家鄉親,希望台灣客家文化能受到主流社會的重視。1988年起,為提升客家文化的傳承,設立「客家台灣文化獎」,鼓勵對台灣客家文化研究、提倡及推廣的人士或團體,由美國客家台灣人社團提供獎金。發給得獎個人或社團獎金$1,000美金,獎牌由客家雜誌社製造。並在客家雜誌社每年舉辦的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開幕典禮時頒獎。迄2016年,舉辦了29屆。

 

「客家台灣文化獎」的範圍遍及文學,語言、歷史、民俗、民謠、歌舞、戲劇、社會等。凡研究、提倡或推廣客家文化者,只要認同台灣,對客家文化傳承有貢獻者,符合傳承台灣客家鄉士文化歷史語言者,不論出生地,使用語言,也不在乎其是否住在台灣,都具備獲獎資格。依歷年客家台灣文化獎得主的身分觀察,對象極為廣泛。

 

透明的審核流程

申請者需於每年四月底前,將個人或社團對客家台灣文化有貢獻的資料送給Dr. JY Chu,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MO 63104。可以用e mail,也可以用紙本,提供姓名、地址、聯絡方法外,主要寫出對客家台灣文化的貢獻。惟主文不宜超過5A4紙,每份推薦書不得超過3A4紙。

 

聖路易台灣人教授協會收到申請人的資料,經整理後,分送各贊助社團負責人,一個月內,由其各自挑選得獎人一位,選擇方法、條件由各社團決定。不過認養單位有下列共識:研究或推廣項目為台灣客家文化,推廣或申請者提供的資料需真實可靠(不能膨風或寫不正確的客家台灣文化)。盡量不考慮政壇人物,尤其愛參加選舉者。盡量鼓勵用自己出資,如提供時間、金錢、精力,從事推廣客家台灣語言文化者或團體。615日前宣布獲獎名單。

 

朱真一等主事者發現歷屆獲獎人的年齡層偏高,為了傳承需要,特別保留一份給未滿四十歲的年輕人.這份思維,值得從事客家文化暨傳承工作者注意和學習。

 

葉倫會獲獎

葉倫會自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嗣後紀錄導覽地區周邊的歷史,不曾奢望獲獎,卻陰錯陽差的獲2015~2016年度客家台灣文化獎。訊息公布後,陳石山律師告知:這個獎項未受政治污染,獲獎是項榮譽。,國立台灣大學邱榮舉教授說:這是大獎。寶島客家廣播電台劉潤惠台長指示主播訪問;六月十五日亦到台灣廣播電台,接受鍾麗香主播訪問,講得最多的是客家人在台北的足跡。

 

2015-16年度客家台灣文化獎由龔萬灶、葉倫會、黃山高三位得獎。

贊助單位: 1. 北美客家台灣語言文化基金-葉倫會

          2. 全美台灣客家文化基金會-黃山高

          3. 北美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龔萬灶      

 

得獎人或社團名單(1988~2016)

客家風雲雜誌社lau三台雜誌得到1988年第一屆客家台灣文化獎,以後得獎人或社團:彭德修、客語辭典委員會、楊鏡汀、羅肇錦、陳運棟、鍾孝上、鍾肇政、郭春林、楊兆禎、李勝良、李能祺(李喬)、黃子堯、劉添珍、寶島客家電台、張秋台、邱善雄、曾昌發、鍾榮富、Paul McLean(麥煜道牧師)、徐登志、台大客家社、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美濃愛鄉協進會、鄭榮興、顏志文、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山狗大樂團、藍衫樂舞團、林柏燕、范文芳、新客家廣播電台、中原衛星電視台、交工樂隊、開典文化工作室、中原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羅能平、徐兆泉、陳康宏、林勤妹馮輝岳涂春景、曾彩金、張義品、李貴盛、黃永達、詹益雲、陳永陶、張捷明古國順何石松徐木珍賴碧霞、廖金明邱從容、邱一帆張鎮堃葉日松、客家文學雜誌、彭玉芝邱榮舉、林國隆、吳川鈴、黃鼎松、曾喜城、江秀鳳、羅慶士/台紅茶業文化館、何來美、邱英政/大漢之音、范佐雙、呂金守、徐玉佳、黃元姜。湯華英、鄧維順、邱春美、胡永鋒、葉倫會、龔萬灶、黃山高。

 

 

台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    台北散步者

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認為台北市需要一座研究客家學的圖書影音中心。2008年,撥用距離台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約兩百公尺遠,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951175坪的房舍,委託民間社團成立台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一樓做為陳列室暨演講廳,地下一樓是圖書和影音典藏暨閱讀空間。

 

台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是台灣第一座客家主題式影音圖書館,成立時,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提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成立客家專責機構以來,與客家有關的所有出版品八千餘冊,供該中心典藏。另擁有完善的軟硬體影音設備。開放時間:週二~週五10 :00-21:00,週六、週日10 :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歷經多年的經營,蒐集的圖書於2016年超過一萬冊,重要出版品有客家文化季刊全套,客家雜誌全套三百六十幾冊,每本都是研究客家學的參考素材。隨著時間和圖書數量的累積,典藏圖書透過不同面相的聯結,越來越有價值,為研究客家學朋友提供較高層次的服務暨創造合宜的功能。因為中心欠缺經費暨有經驗的服務人員,期盼客家前輩能夠免費提供其收藏的圖書或影音,秉於聚沙可以城塔,看似平常的捐助,將加速台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的成長和影響力。

 

台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雖然距離台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很近,惟成立初期,藏書不足外,知道台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的人也不多,使用的學者、專家相對較少,但隨著藏書數量的成長,加上典藏有完整的期刊,研究客家學的朋友慢慢認為它是值得蒐尋和爬梳資料的地方,前往的朋友漸漸增加,透過學者、專家的走訪,中心給予服務時,亦透過聯誼而獲得意料之外的回饋,如筆者為撰寫迪化207博物館,到中心蒐尋客家文化季刊,為感謝工作人員的熱忱,除在該文肯定服務人員積極任事的優點,亦建議研究客家學的朋友善用上萬冊的客家圖書素材,或將家中多餘的客家圖書贈送該中心。

 

20177月,93歲高齡的客家大老,即由其女婿陪同,用腳踏車載來十幾本有份量的客家典籍,每本都是研究客家的重要參考資料。講客廣播電台主持人鍾麗香亦將該中心的努力,透過廣播,讓全國的聽眾知道,劉主任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歡迎鄉親善加利用。

 

除了開放圖書供研究客家學的朋友外,台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也邀請學者、專家舉辦講座,20171022日,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行台北市義民祭典嘉年華會時,劉嘉玲主任為配合台北客家義民祭典三十週年的盛會,特別邀請導覽史蹟一千多場經驗的葉倫會於十月二十二日擔任兩場史蹟巡禮的導覽,把台北市城南地區和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當做客家圖書影音中心的後花園,讓參加的朋友感受到客家鄉親在城南地區活動的痕跡暨對城南地區發展所做的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lh515 的頭像
    ylh515

    葉倫會的部落林安泰古厝古蹟日導覽隨筆(2024.10.20上下午各乙場)(1,728、1,729)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