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人類的公敵,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年的統計,癌症死亡率的前3名分別是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根據醫界的資料,都市居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率高於農村,故認為環境、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和大腸直腸癌有關。其危險因子有肥胖、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和代謝症候群者。
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會呈現血便、體重減輕、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腹漲、腹痛等,故平時應關心排便習慣,警覺是否罹患大腸直腸癌,如排便次數增多、不乾淨、困難,便秘,腹部隱痛或脹氣,肛門深處疼痛,或有異常感及大便性質的變化等症狀。因部分病症和痔瘡類似,常被誤判為痔瘡,加上發病初期甚至沒有任何症狀,致未能及早發現,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而延誤就醫時間。如果發現下腹疼痛、血便時,千萬要到醫院做大腸癌統合式篩檢,以期早發現早治療,若能及早治療,癒後情況不錯,通常第一期5年的存活率九成,第二期為五至七成,第三期則降至三成以下,第四期存活率低於1%。
體重過重及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這類型民眾罹患大腸息肉比一般人多,而大腸息肉被驗出為腫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至2.5倍。年過50,又是老菸槍、酗酒和嚐食肉類,不吃蔬菜、不喜歡運動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也偏高。故平時要注意腰圍,男性腰圍不得超過90公分,女性80公分,而且要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
白天吃重油、重口味的便當,晚上又吃大魚大肉的外食族也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應該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降低腸道致癌物濃度及縮短糞便在體內的停留時間。大腸直腸癌因為症狀不明顯,通常病患初次就診,其中約有三成患者已經轉移,無法立刻開刀切除。建議40歲以上,縱使無症狀,每年仍應進行一次直腸指診,50歲以上者每年進行一次直腸指診加糞便潛血試驗,並應每3至5年做一次可彎曲的乙狀結腸鏡檢查,以期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
約六成的大腸息肉長在靠近盲腸的近端大腸,若能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可能癌變的高危險性息肉。有息肉的代謝症候群患者中,五成有兩顆以上的多發性息肉,一般人僅二成九有多發性息肉。從惡性的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5到10年,透過定期大腸鏡檢查,可早期發現惡性息肉並切除,預防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飲食、遺傳等因素有關,據統計,大腸直腸癌的一等親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較一般人高2至3倍,若是遺傳性的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症候群的親屬,更有高達一半的機會得到大腸直腸癌。
晚近,國人的飲食習慣受到歐美的影響,以高油脂、紅肉、精製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多,缺乏粗纖維成份,這類食物導致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使糞便中各種致癌物質對腸壁作用的時間延長,造成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的因素。若能改變飲食習慣,尤其是高油脂的食物,將可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預防的方法是改變飲食習慣,如將燒烤、油炸的亨調方式改成清蒸,減少油脂、酒精的攝取,以酒精濃度15%的酒為例,只要喝超過300CC,就會影響身體,此外,要多攝取新鮮蔬菜、水果和粗纖維食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