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尋找台北之美 (12)
- Sep 07 Thu 2006 09:18
萬華健康服務中心新移民成長營期末評審側記4之4(2006.09.06)
台北市的健康服務中心是直接和基層民眾接觸的政府機關,萬華健康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秉著「人在公門好修行」的思維,向上級政府申請舉辦新移民訓練的經費,這是一項需要耗費心力、體力,且極具挑戰的工作。
- Aug 28 Mon 2006 13:30
台北伴手禮-鳳梨酥研討會側記(2006.08.23)
台北市政府為發掘觀光資源,協助相關公會呈顯其特色,台北市糕餅同業公會委託全人類公關公司規劃研討會,邀請葉倫會老師以學者專家的身份,就糕餅與台北發展的關係發表看法。胡適之說:「拙劣的計劃比沒有計劃好。」,事前,葉老師即尋找台灣糕餅,尤其是鳳梨酥發展的資料。閱讀相關訊息時,每閱讀一篇就產生一股莫名的感動,再度興起收獲最豐富的竟然是自己。
- Aug 20 Sun 2006 02:54
萬華健康服務中心新移民成長營的溫馨情4之3(2006.08.14)
- Jul 31 Mon 2006 10:16
萬華健康服務中心新移民成長訓練營龍山寺半日遊4之2(2006.7.31)
- Jul 09 Sun 2006 12:40
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新移民成長營授課記4之1 (2006.07.07)
- Jun 15 Thu 2006 06:30
孔盖的故事(發表於台北畫刊)
孔蓋的故事( 尋找臺北之美)
文︱圖︱葉倫會
1960 年代, 臺北市還是省轄市時,省中聯招男生的作文題目是「臺北街頭」。有位考生寫:「街有街頭,人有人頭」的故事傳誦一時。事實上,都市化後,為了公共衛生的需要,最初,馬路兩旁設有水溝,以供雨水或家庭使用過的廢水儘速透過水溝排出,後來為了維護交通順暢的需求,自來水、電話、電線等管線陸續埋入地下,為了讓維修人員方便工作或可以進出其間,不遠處就設有一個可
以進出的孔,叫做孔蓋 (man hole cover)。
孔蓋材質大小依用途不一
孔蓋的數量與都市化的程度成正比,據臺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今年的資料,臺北市約有 29 萬個孔蓋。孔蓋又可以分成人孔蓋與手孔蓋兩種,人孔蓋是為了讓維修人員可進行地底下維修保養設備,形狀為圓形;手孔蓋只負責保護管線,以長方形為主。最初的孔蓋沒有圖案,僅是平滑的鐵板,後來為了防止車輛或行人滑倒而加上圖案,不論什麼花紋,都會註明孔蓋所屬的單位,初期簡單,後來逐步賦予使用的功能意象或是註明自己的單位名稱。通訊業發達後,近年新設的人孔蓋大半是手機業者所裝設的。每
個人孔蓋上都會有施工單位的字樣或企業標誌,彷彿帶著一種「地盤」宣示的意味,如台電、自來水、中華電信、大台北瓦斯等。
臺北市的孔蓋大致可分為雨水、 汙水、 臺電、電信 4大種類,雨水、汙水與臺電的孔蓋以圓形為主,材質以鑄鐵為主,早期的方形孔蓋也有使用水泥的。人孔蓋大小直徑約 60 公分、重約 80 公斤(不含外框),只有少數的人孔蓋直徑 90 公分或大些。直徑 60 公分的人孔蓋,對身材較高壯的維修人員而言,進入會比較困難,市府曾考量加大人孔蓋的直徑,但發現加大後的人孔蓋太重、不易掀起,因此維持原來的大小。
孔蓋圖案千變萬化
隨著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孔蓋的圖案開始興起不同的變化,如汙水下水道的人孔蓋最初僅出現污水人孔的字,
後來出現簡單的方格,最新的是刻有山、森林和魚的花樣,取意汙水下水道做得好,河川就會清澈得有魚悠游;民國 91 年起,雨水下水道的人孔蓋也換上大杜鵑花的圖案。
我在海關博物館任職期間曾擔任大稻埕逍遙遊的義工,每次導覽的路線雖然相同,但是因為接觸的對象不一樣,加上閱歷與相關知識的成長,讓每次導覽都有新的感動。最後一次導覽大稻埕逍遙遊時, 有位參加的朋友出示 3張不同圖案的孔蓋照片,引起我對孔蓋的注意。最初以為其樣式僅一、二十種,等到累積三十幾種後,就將其製作Powerpoint,做為上課時和學生分享的教材。
平日常騎腳踏車在臺北市走動,在不同地方發現越來越多的圖案,甚至形狀、尺寸都有差異。製作簡報時,因為分類與比較,發現有趣的孔蓋越來越多,有圓形、四方形、長方形,快車道或慢車道的尺寸大些,又以圓形較多;人行道則以長方形為主,尺寸相對的也小些。
每個孔蓋的製作都有其時代背景,如文字,早期採用由右至左,並且用直式,晚近不但採由左而右,也採用橫式,至於圖案,越是早期的圖案畫得越簡單,文字則以當時的思維表達,如早期用「消防栓」,晚近則改用「消火栓」,不論消防栓或消火栓,因為救火是與生命賽跑,故兩者都漆上黃色,方便辨認。
能夠將自己的喜悅和朋友分享,讓大家從中享受蒐集的樂趣,有如胡適所說:「一步有一步的境界,步步有步步的引導。」領悟越多,收穫愈豐富。污水下水道是黃大洲擔任臺北市長時期的產物,啟用時間較短,變化卻最具有創意,早期僅用簡單的文字,如污水人孔,後來的文字改用北污水,圖案是較簡單的正方形,後來改為有森林和游魚,這種意境,當然可以引導更多市民注意政府對污水處
理的努力。
從孔蓋窺見社會發展
歷史學者蔣廷黻曾說:歷史本來是很枯橾乏味的東西,但往往從一個點可以找到一條線,再從一條線找到一個面,這就是歷史能夠吸引許多一流人才投入其中的原因。從孔蓋可以窺見社會發展的一面,如早期製作的消火栓、自來水公司的量水器,採用由右至左排列的橫式中文;行政區已合併的延平區公物、建成區公物等,仍然可以在合併後的大同區裡馬路旁的水溝蓋看到蹤影。
部分孔蓋具特殊地域性
孔蓋也像城市變化的戳印記號。早年臺北市的市徽以「北」字做變化,圖案簡單,後來或許為了強調愛國觀念而在「北」字外圍加上梅花圖形,近年則以造型字體加上英文 「TAIPEI 」,讓孔蓋走國際路線。部分孔蓋有特殊的地域性,如有「中研公物」字樣的孔蓋只限於南港中研院
內才看得到。汙水處理廠的孔蓋算是變化最多,從單純的文字增加了山、樹、魚等圖案,多了人文氣息。
除孔蓋外,臺北市街頭有愈來愈多造型特殊的路標,如親山步道、馬路公共藝術等,自然也成為注意孔蓋時的額外收穫。為孔蓋拍照,並沒有懷著要替城市留下任何記錄的偉大使命感,純粹只是享受快樂和趣味,沒想到一個退休老人的無心之舉,竟然會獲得大家的青睞,我們的社會也有這麼多朋友關心都市的孔蓋,希望更多具有創意的孔蓋圖案陸續出現,揭露臺北更多變的發展樣貌。
文︱圖︱葉倫會
1960 年代, 臺北市還是省轄市時,省中聯招男生的作文題目是「臺北街頭」。有位考生寫:「街有街頭,人有人頭」的故事傳誦一時。事實上,都市化後,為了公共衛生的需要,最初,馬路兩旁設有水溝,以供雨水或家庭使用過的廢水儘速透過水溝排出,後來為了維護交通順暢的需求,自來水、電話、電線等管線陸續埋入地下,為了讓維修人員方便工作或可以進出其間,不遠處就設有一個可
以進出的孔,叫做孔蓋 (man hole cover)。
孔蓋材質大小依用途不一
孔蓋的數量與都市化的程度成正比,據臺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今年的資料,臺北市約有 29 萬個孔蓋。孔蓋又可以分成人孔蓋與手孔蓋兩種,人孔蓋是為了讓維修人員可進行地底下維修保養設備,形狀為圓形;手孔蓋只負責保護管線,以長方形為主。最初的孔蓋沒有圖案,僅是平滑的鐵板,後來為了防止車輛或行人滑倒而加上圖案,不論什麼花紋,都會註明孔蓋所屬的單位,初期簡單,後來逐步賦予使用的功能意象或是註明自己的單位名稱。通訊業發達後,近年新設的人孔蓋大半是手機業者所裝設的。每
個人孔蓋上都會有施工單位的字樣或企業標誌,彷彿帶著一種「地盤」宣示的意味,如台電、自來水、中華電信、大台北瓦斯等。
臺北市的孔蓋大致可分為雨水、 汙水、 臺電、電信 4大種類,雨水、汙水與臺電的孔蓋以圓形為主,材質以鑄鐵為主,早期的方形孔蓋也有使用水泥的。人孔蓋大小直徑約 60 公分、重約 80 公斤(不含外框),只有少數的人孔蓋直徑 90 公分或大些。直徑 60 公分的人孔蓋,對身材較高壯的維修人員而言,進入會比較困難,市府曾考量加大人孔蓋的直徑,但發現加大後的人孔蓋太重、不易掀起,因此維持原來的大小。
孔蓋圖案千變萬化
隨著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孔蓋的圖案開始興起不同的變化,如汙水下水道的人孔蓋最初僅出現污水人孔的字,
後來出現簡單的方格,最新的是刻有山、森林和魚的花樣,取意汙水下水道做得好,河川就會清澈得有魚悠游;民國 91 年起,雨水下水道的人孔蓋也換上大杜鵑花的圖案。
我在海關博物館任職期間曾擔任大稻埕逍遙遊的義工,每次導覽的路線雖然相同,但是因為接觸的對象不一樣,加上閱歷與相關知識的成長,讓每次導覽都有新的感動。最後一次導覽大稻埕逍遙遊時, 有位參加的朋友出示 3張不同圖案的孔蓋照片,引起我對孔蓋的注意。最初以為其樣式僅一、二十種,等到累積三十幾種後,就將其製作Powerpoint,做為上課時和學生分享的教材。
平日常騎腳踏車在臺北市走動,在不同地方發現越來越多的圖案,甚至形狀、尺寸都有差異。製作簡報時,因為分類與比較,發現有趣的孔蓋越來越多,有圓形、四方形、長方形,快車道或慢車道的尺寸大些,又以圓形較多;人行道則以長方形為主,尺寸相對的也小些。
每個孔蓋的製作都有其時代背景,如文字,早期採用由右至左,並且用直式,晚近不但採由左而右,也採用橫式,至於圖案,越是早期的圖案畫得越簡單,文字則以當時的思維表達,如早期用「消防栓」,晚近則改用「消火栓」,不論消防栓或消火栓,因為救火是與生命賽跑,故兩者都漆上黃色,方便辨認。
能夠將自己的喜悅和朋友分享,讓大家從中享受蒐集的樂趣,有如胡適所說:「一步有一步的境界,步步有步步的引導。」領悟越多,收穫愈豐富。污水下水道是黃大洲擔任臺北市長時期的產物,啟用時間較短,變化卻最具有創意,早期僅用簡單的文字,如污水人孔,後來的文字改用北污水,圖案是較簡單的正方形,後來改為有森林和游魚,這種意境,當然可以引導更多市民注意政府對污水處
理的努力。
從孔蓋窺見社會發展
歷史學者蔣廷黻曾說:歷史本來是很枯橾乏味的東西,但往往從一個點可以找到一條線,再從一條線找到一個面,這就是歷史能夠吸引許多一流人才投入其中的原因。從孔蓋可以窺見社會發展的一面,如早期製作的消火栓、自來水公司的量水器,採用由右至左排列的橫式中文;行政區已合併的延平區公物、建成區公物等,仍然可以在合併後的大同區裡馬路旁的水溝蓋看到蹤影。
部分孔蓋具特殊地域性
孔蓋也像城市變化的戳印記號。早年臺北市的市徽以「北」字做變化,圖案簡單,後來或許為了強調愛國觀念而在「北」字外圍加上梅花圖形,近年則以造型字體加上英文 「TAIPEI 」,讓孔蓋走國際路線。部分孔蓋有特殊的地域性,如有「中研公物」字樣的孔蓋只限於南港中研院
內才看得到。汙水處理廠的孔蓋算是變化最多,從單純的文字增加了山、樹、魚等圖案,多了人文氣息。
除孔蓋外,臺北市街頭有愈來愈多造型特殊的路標,如親山步道、馬路公共藝術等,自然也成為注意孔蓋時的額外收穫。為孔蓋拍照,並沒有懷著要替城市留下任何記錄的偉大使命感,純粹只是享受快樂和趣味,沒想到一個退休老人的無心之舉,竟然會獲得大家的青睞,我們的社會也有這麼多朋友關心都市的孔蓋,希望更多具有創意的孔蓋圖案陸續出現,揭露臺北更多變的發展樣貌。
- Apr 17 Mon 2006 07:31
在松山松年大學的喜悅
- Mar 22 Wed 2006 08:47
葉倫會老師在慈濟功德會
慈濟功德會成立於1966年,葉倫會老師常在報章、雜誌看到證嚴法師為社會做出的積極奉獻,但一直無緣和慈濟結緣,2004年,慈濟功德會松山分會的游美雲小姐看了葉倫會老師編著的「松山的故事」,邀葉老師前往該分會演講「松山的故事」,2005年,再度邀請葉老師演講松山與南港的的故事,能夠和一群以奉獻社會為職志的慈濟人互動,是愉快的經驗。
- Feb 13 Mon 2006 09:49
尋找台北之美(2)-萬華(2006.02.11)
鹿野苑藝文之友會吳文成會長率領該會成員參加大稻埕逍遙遊巡禮後,認為這是一趟充滿知性的活動,值得讓每個人都知道,請葉倫會老師以關懷人文的導覽方式,和更多朋友一起尋找台北的美麗、追尋台灣人的驕傲,訂名「尋找台北之美系列活動」。
萬華之旅的集合地點是龍山寺廟埕龍邊的瀑布旁。萬華和大稻埕都是台北市的發源地,當然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故事。
於是將萬華之旅訂為「尋找台北之美(2)-萬華」,並將相關訊息在鹿野苑藝文之友會網站暨葉倫會的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ylh515)公布,春節後,並以e mail發布簡訊。2月8日,吳會長與葉老師討論如何為社會做更多活動時,葉老師請教吳會長可能參加的人數,吳會長回答:「不知道」,但兩人為推動讓台北成為文化之都的理念相同,堅持倘只有1個人參加,也要走下去。
2時,葉老師準時抵達龍山寺廟埕,發現一大群的朋友已經聚集在廟埕龍邊瀑布旁,人數較第1次多1倍以上,與大家問好後先行合照。遂即向大家介紹龍山寺由安海龍山寺香符演變成台灣首屈一指大廟的源起,如今是國家指定的第2級古蹟,是國外觀光客最多的廟宇之一。龍山寺現有廟貌是日治時期,辜顯榮到福建禮聘王益順暨其團隊所興建者,雖然王益順建的龍山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創頗重,惟整修時仍保留原來的規模,因為2月12日是元宵節,拜拜的信徒甚多,介紹完三川殿內殿的建築,轉往其他參觀景點,至於龍山寺之美,將儘快安排下次的行程。
西昌街與龍山寺相鄰,也因為觀世音菩薩的關係,以販賣青草為主的西昌街早期有救命街的稱號,台北市政府結合青草藥店的人文與商品特色,重新塑造西昌街為具有特色的青草巷,讓商品與傳承成為萬華區的觀光賣點,福記青草店老闆謝福松老師是葉倫會老師的好朋友,他愛屋及烏的請參加活動的朋友喝青草茶,這杯清涼退火的青草茶除了讓大家口含清香外,福記青草店更成為大家今天的重要記憶,隨後葉老師向大家介紹台北市最具特色之一的廟宇-地藏王菩薩廟,地藏王菩薩廟供奉地藏王菩薩外,另供奉玄天上帝、城隍爺...等,依廟中木匾暨對聯的記載,地藏王菩薩廟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但廟方人員說是建於嘉慶年間,不論興建的年代在何時?這座古蹟見證艋舺的發展,地藏王菩薩保佑前往祭拜信眾的故事總是一再的流傳。從地藏王菩薩廟邊門走進前往康定路旁剝皮寮的巷道,這是清領時期就已存在的老街,與其他老街一樣擁有彎曲的巷道,我們也發現水溝蓋除有市府公物、萬華區公所字樣外,另有西昌街整修時放置,寫有2001暨廟宇建築的圖案。葉老師最近蒐集台北市馬路的人孔蓋、水溝蓋與路標圖案百餘個,見到這個不一樣的圖案,視若至寶,除拍照留存外,也建議大家參觀各地景點時,不要人云亦云,應運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發現見所未見的新特色,只要用心,既使住家附近,每天都可以發現讓人嘆為觀止的特色,找出生活的喜悅。
為了讓規劃的景點都能走到,大家快馬加鞭的經西昌街、桂林路,跨越西園路抵達華西街觀光夜市。
葉倫會為讓台北成為文化之都,不論演講或導覽,向來有送書的習慣。1時20分,帶著20本台北城的故事、南港的故事、積福與養生和養生小品抵達龍山寺,先到龍山寺暨周邊巡視,並觀察最新的變化,然後到西昌街福記青草店看謝福松老師。
2時,葉老師準時抵達龍山寺廟埕,發現一大群的朋友已經聚集在廟埕龍邊瀑布旁,人數較第1次多1倍以上,與大家問好後先行合照。遂即向大家介紹龍山寺由安海龍山寺香符演變成台灣首屈一指大廟的源起,如今是國家指定的第2級古蹟,是國外觀光客最多的廟宇之一。龍山寺現有廟貌是日治時期,辜顯榮到福建禮聘王益順暨其團隊所興建者,雖然王益順建的龍山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創頗重,惟整修時仍保留原來的規模,因為2月12日是元宵節,拜拜的信徒甚多,介紹完三川殿內殿的建築,轉往其他參觀景點,至於龍山寺之美,將儘快安排下次的行程。
西昌街與龍山寺相鄰,也因為觀世音菩薩的關係,以販賣青草為主的西昌街早期有救命街的稱號,台北市政府結合青草藥店的人文與商品特色,重新塑造西昌街為具有特色的青草巷,讓商品與傳承成為萬華區的觀光賣點,福記青草店老闆謝福松老師是葉倫會老師的好朋友,他愛屋及烏的請參加活動的朋友喝青草茶,這杯清涼退火的青草茶除了讓大家口含清香外,福記青草店更成為大家今天的重要記憶,隨後葉老師向大家介紹台北市最具特色之一的廟宇-地藏王菩薩廟,地藏王菩薩廟供奉地藏王菩薩外,另供奉玄天上帝、城隍爺...等,依廟中木匾暨對聯的記載,地藏王菩薩廟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但廟方人員說是建於嘉慶年間,不論興建的年代在何時?這座古蹟見證艋舺的發展,地藏王菩薩保佑前往祭拜信眾的故事總是一再的流傳。從地藏王菩薩廟邊門走進前往康定路旁剝皮寮的巷道,這是清領時期就已存在的老街,與其他老街一樣擁有彎曲的巷道,我們也發現水溝蓋除有市府公物、萬華區公所字樣外,另有西昌街整修時放置,寫有2001暨廟宇建築的圖案。葉老師最近蒐集台北市馬路的人孔蓋、水溝蓋與路標圖案百餘個,見到這個不一樣的圖案,視若至寶,除拍照留存外,也建議大家參觀各地景點時,不要人云亦云,應運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發現見所未見的新特色,只要用心,既使住家附近,每天都可以發現讓人嘆為觀止的特色,找出生活的喜悅。
為了讓規劃的景點都能走到,大家快馬加鞭的經西昌街、桂林路,跨越西園路抵達華西街觀光夜市。
西園路是台北市知名的佛具街,十字路口可以看到與佛像有關的圖案,每個都刻得極為傳神,葉老師告訴大家佛具店賣的商品種類,也敘說他曾幫國外友人在這兒買到看風水用的羅盤。為滿足大家對站壁女孩的好奇,葉老師將月前所做訪談的結果和大家分享,即50幾歲且有幾分姿色者,每次1千元,姿色稍差者5、6百元,7、80歲者,每次3百元,生意好時,1天可接客十餘次,但大部分負債累累,身體健康普遍不佳;負債的原因有三:賭博、吸毒和向地下錢莊借高利貸。華西街觀光夜市是越夜越美麗,但賣蛇和腳底按摩店已經開始營業,這兩項產業深受觀光客的青睞。
台灣的第一條老街位於台南,台北市的第一條老街原來叫蕃薯市街,後來改名歡慈市街,今名貴陽街。貴陽街因為是台北市的第一條老街而經過特別的整修,青山宮位於貴陽街,距華西街觀光夜市約75公尺,
台灣的第一條老街位於台南,台北市的第一條老街原來叫蕃薯市街,後來改名歡慈市街,今名貴陽街。貴陽街因為是台北市的第一條老街而經過特別的整修,青山宮位於貴陽街,距華西街觀光夜市約75公尺,
經過黃里長的雜貨店,里長父親自台灣光復就擔任里長,後來交給里長,而他也七連霸了,曾告訴葉老師,該里的轄區包含龍山寺、青山宮和祖師廟三大廟宇,里內最大特色是有兩百七十幾家阿公店。青山宮供奉青山王,神格類似城隍爺,該宮的廟會被視為艋舺地區的盛事,雖然台北已經都市化,青山宮每年1次的廟會仍然極具可看性,此外,該宮也是台北市保留早期石材雕刻的重要廟宇。
最後一站是萬華祖師廟,該廟位於康定路,主祀清水祖師,清水祖師是安溪人的守護神。1853年,萬華地區發生頂廈郊拼,晉江、南安和惠安人向安溪人借道攻打位於八甲庄的同安人,致清水祖師廟部分被燒毀,但這座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古廟,仍然保留早期的故事與珍貴的藝術品,不論故事或古樸的藝術品,都是先民留下的珍貴文化資產,葉老師在這兒講中法戰爭時,祖師爺怎樣協助國人打敗法軍,導至萬華與淡水兩座祖師廟爭奪祖師爺神祈。
最後是雙方互讓一步的雙贏;介紹建築被視為凝固音樂的道理;與大家分享宗教帶給社會安定的積極貢獻;該廟在台北市教育史占有一席之地,如樹人書院初設,或老松國小設校初期的教室即設於祖師廟,甚至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創校時,亦將學校設於艋舺祖師廟,後來才遷至濟南路今址。
不論再好的活動都有結束的時候,葉倫會老師將帶去的書,除做為有獎問答的獎品外,送給參加活動的夫妻檔。最後,從掌聲的大小分辨今天導覽的效果,並請大家注意下次尋找台北之美(3)-大龍峒的時間是3月26日(星期日)下午2時,集合地點是捷運圓山站。希望每位朋友,共同為下次活動做暖身,讓更多朋友知道尋找台北之美活動的訊息,一起讓台北成為文化之都。
不論再好的活動都有結束的時候,葉倫會老師將帶去的書,除做為有獎問答的獎品外,送給參加活動的夫妻檔。最後,從掌聲的大小分辨今天導覽的效果,並請大家注意下次尋找台北之美(3)-大龍峒的時間是3月26日(星期日)下午2時,集合地點是捷運圓山站。希望每位朋友,共同為下次活動做暖身,讓更多朋友知道尋找台北之美活動的訊息,一起讓台北成為文化之都。
- Feb 08 Wed 2006 08:00
2006/2/11(六)-尋找台北之美(2)-14:00
- Jan 20 Fri 2006 08:17
找尋台北的美麗─大稻埕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