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社區大學傅執行秘書指示為該校學生演講「風華再現:松山的老照片」,雖然對松山的認識有限,抱著找尋台北的美麗與追尋台灣人驕傲的心情,欣然應命,為了讓聽講的朋友滿載而歸,事前當然要有番準備,若以準備和演講的內容相較,因為這類題目以後再講的機會幾乎等於零,耗費時間和所得相較,可能連工讀生的工資都不如,但秉持強迫學習的心情,也就全力以赴,至於結果就以甘願做,歡喜受為ending。CIMG4121.JPG
事實上,只要認真耕耘,收穫永遠是豐富的。蒐集資料前需要閱讀,不論是書本或網路資料,都看見許多見所未見或聞所未聞者,也看到不同的觀點,經由新資訊的融合,活化老照片的生命,提升演講的內容,讓原來冷冰冰的史料燃起新生命。

CIMG4128.JPG 
 
常年在外行走,獲得些許的虛名,其中有一項是風雨無阻和準時開講。惟自接受松山社大的命令後,幾乎每星期都接到該校不同單位或負責人的電話提醒,看似繁複,就準備資料的豐富與否?正面的成份應占多數。另三民國中退休老師汪梅芬小姐事先要求做口述訪談,囑騎腳踏車前往,俾為其拍下美美的檔案照片,聽話是退休老人的最高準則。
 
2009年5月1日早上再度審閱製作的Powerpoint,近午時分,先行沐浴,旋於十二時半騎腳踏車,載台灣神明的故事、台灣義民廟的故事及積福和養生近二十本前往松山慈祐宮附設圖書館八德分館,該館是漫畫圖書館,吸引許多小朋友前往閱讀。松山社大在另一邊設教室,松山區公所民政課長和松山社大社區專員呂佩安在那兒安置設備,一切弄妥後,余區長和蔡校長先後抵達,下午兩點,蔡校長致詞時,感謝松山區公所舉辦文化活動的用心,余區長希望更多松山區的居民一起來關心自己居住的松山,共同為美好的松山打拼。
 
陸續抵達的朋友,有多年的老朋友,如松山社大的學生、松山慈祐宮學術講座的學員;八十歲阿嬤和女兒同行者、爸爸帶著國小小朋友,或在其他領域聲名卓著者。校長特別介紹聯合報記者楊湘鈞,他是認真的媒體人,以速記方式,記下授課內容,依他的功力推估其他朋友,每位關心鄉土情懹者,都屬社會賢達,在社會上通常是德高望重之人,兩位較晚抵達的朋友,下課時,連稱因故未能早到而婉息不已。
 
松山的老照片是大部份朋友的共同回憶,將其串起來做系統的介紹可能是第一次,透過故事,拉近大家和這些照片的距離,發現松山近二、三十年來的發展堪稱突飛猛進,配上得天獨厚的地位,對台灣的影響比其他的地方大很多。
 
兩個半小時的課,百忙中的余區長竟然沒有離開,她表示原來有重要的約會,為了對松山認識多些、廣些而將其延後,這份用心讓人佩服。下課後,到樓下讓王梅芬老師拍下騎腳踏車的紀錄照片也是今天的重要承諾。而汪老師的訪談錄,文筆皎潔,承其同意,將置於本文下,希望更多朋友一起來找尋松山的美麗,為自己居住的地方-松山寫下美麗的編章。
 

附註-汪梅芬對葉倫會的訪談
成功不必自我的臺北散步者-葉倫會  汪梅芬
 
葉倫會老師小檔案
 
海關博物館創館館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鄉土教材講師
 
台北市教育局編國中鄉土教材台北古今行指導教授
 
海關退休後持續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義工,且發願走到走不動為止
 
出版的著作有:松山的故事、養生小品、慈祐宮…等二十三種,印行超過十萬本。
 
「來來來!我們來去看饒河街的人瑞…阿嬤年紀已大,已和她約好訪問了!」葉老師熱情的邀約著。
 
這就是葉老師,讓大家立刻感受到他的熱情。他已忘了剛剛完成一場演講,還沒休息就立刻馬不停蹄的奔向下一個目標。他騎的可是現在最夯的鐵馬-腳踏車,這位臺北的散步者早就靠它穿梭大臺北數十年了。採訪耆老是和時間賽跑的事,每位老人家都是國寶,擔心他們身子骨欠佳,或反應遲緩而無法表達原來的想法。倘老人家願意敞開心房,還要家人配合,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是多麼難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這就是葉老師,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默默的愛鄉土。
 
帶人看見臺北的美麗、臺灣的驕傲

    開闊的心胸可以多角度看事情。老師退休後不但更有餘力,而且開擴視野做想做的事情,觸角橫括讀書、寫作、旅行、攝影,演講,地方誌的田野調查,蒐集文化資料及及關懷老者和弱勢等,樂此不疲的的動力來自熱愛鄉土的心,用回饋和感恩的心,和大家分享臺北的美麗、追尋屬於臺灣的驕傲,讓生長這塊土地的人,認識居住地的特色,並且引以為傲的地方。
 
松山區的故事-饒河街和慈祐宮
 
    在混亂中看見生命力,在危機中看見轉機,在歷史中看見未來。松山區的渡船頭是早期內湖到萬華的重要水路轉運站,更是在鐵路通車前臺北盆地通宜蘭區的重要樞紐。饒河街和慈祐宮更是深具傳統文化的瑰賓。葉老師除了勤蒐集資料寫故事外,希望訓練導覽員來介紹這裡的美麗,並且希望幾年後,以認識這些朋友為榮,承松山慈祐宮陳玉峰總幹事和林江河副館長的厚受,長年協助松山慈祐宮圖書館虎林本館開辦學術講座,提升松山十三街庄的文化氣息。我曾參加過老師在松山社大的文史導覽課程,結業時,我們就主動邀約松山國小,為這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導覽。導覽是教學相長的經驗,導覽街區時,許多店家的老闆,莫不滿臉歡笑,更是興高彩烈的分享他們的故事,高興時還給我們買的伴手裡打個折扣。

大稻埕的故事-說你千遍也不厭倦
 
    葉倫會老師自1997年義務導覽大稻埕逍遙遊起,為了回饋鄉親的熱忱,發願走到走不動,他導覽的活動從一個月一次,到二00九年每個月三次,參加人數一次比一次踴躍,讓這位退休老人感到無比的安慰。大稻埕是臺北盆地早期發展史的一環。老師唱作俱佳,讓人印象深刻,細微處連舊木板門的紋理都有故事,並提醒遊客一起欣賞木紋之美。老師自公職退休後,開辦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期勉一加一要大於二,故他在攝影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常引述:「認識才會產生感情,了解才會產生愛」暨「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期盼每位朋友透過對街區的認識與了解,將感想,透過照片或文字分享這些地方的美麗,讓更多人到大稻埕,乃至台北來旅遊,讓街區的商家賺大錢。
 
親身體驗宗教向善的力量
 
臺灣北部的移民族群中,宗教信仰是常民生活的重要支持力量。葉老師搜尋史料時,除了協助松山慈祐宮各樣文史工作和講座外,更長年幫忙台灣省城隍廟來舉辦學術講座,透過這些免費的公益演講或導覽,來細水長流的方式將文化與產業結合。饒河街中段的基督教長老教會設有松年大學,學員都是社會的精英,老師也應邀前往授課,和他們分享對社會和土地的愛。此外,葉老師應聘到扶輪社、機關、學校或社團演講,他都會將過程以隨筆的方式寫篇紀錄,發表於葉倫會的部落格,因為文字簡捷,內容充實,故有很高的點閱率。
 
越老越是寶-有歷史價值的都是寶
 
    老師對周邊的人與物都充滿興趣,透過訪談,了解不同行業間的特色,每位耆老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此外,老照片,馬路的孔蓋、街燈,照亮大海的燈塔…..,都整理成編章,在重要雜誌或報章發表,亦有結集出書者。其中印製數量最多的是舉辦學術講座時他的聽演講隨筆,先後出版積福與養生、養生小品積福和養生,印行數量超過四萬本,這幾本書只送不賣,就個人的力量,肯做這樣的奉獻,他常說來自神明的保佑,只希望受益的朋友,有能力時,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更和諧。
 
未來的想望和期許
沒有特別的方向,將向前走的力量歸功於神明的指引,希望更多年輕的朋友一起來關心自己居住的地方,認識與瞭解居住地區的特色,認為松山是值得我們感到驕傲的地方。
隨著捷運的通車,松山火車站終將和松山機場或桃園機場串連起來,屆時,倚靠基隆河畔的松山將是大臺北地區最亮的景點,昔日基隆河畔的水陸重鎮,因為團結力量大,在全體松山人共同努力下,一起追尋屬於松山特色的水岸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