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電視台因為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葉春日公祖祠派下子孫每年清明祭祖時,呈現數千人(或號稱萬人)的龐大陣容,而準備為其製作紀錄片,探索葉春日來台過程暨子孫的發展情形,案子獲相關單位的同意後,企劃簡孟儀就風塵僕僕的拜會葉家有關人員,準備長達半年至一年的拍攝計劃,稍早已到新屋鄉永興村拜訪葉斯平理事長。
八月二十六日,奉宋松齡導演和簡孟儀小姐之命,陪他們到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葉春日公祖祠,和歷次參與宗親活動一樣,抱著「消失自我,追求圓融。」的心情,以找出葉春日暨其後代在台灣發展的根做為最高指導原則,先後拜會新屋鄉民代表葉斯在,當過葉五美公家族四十年族長的葉倫境,在新屋沿海保護藻礁的葉斯桂,因而有機會奔馳在永安至新屋,東明到北湖的大道,兩條筆直大馬路和當年林蔭隧道的情景已經截然不同,但看似平常的閒聊,因為生活世代和體驗的差異,而有著滿滿的收穫。
永興村原名大欄村,俗名大牛欄,傳說命名大牛欄的由來是當地養了許多牛,因為牛的協助,以致葉家的墾拓範圍越來越大,兩百多年後,永興社區向鄉公所申請代表九十九頭牛的九十九個甕,在清朝道光年間保留至今的三塊石土地公前,讓後人緬懷前人在大牛欄墾拓的故事。
葉春日、葉特鳳父子自原鄉經台灣海峽到嘉義,再北上到大牛欄墾拓的事跡,連橫寫台灣通史時,將其蒐羅在貨殖列傳。據葉倫境說,最初父子兩人居住溪旁,旋向郭家租賃土地開墾,改至祖祠附近建屋,因而在該地開枝散葉,據耆老說祖祠附近土地公旁的台灣海棗(俗名槺榔樹)見證葉特鳳家族當年敬天畏神,認真打拚的痕跡。兩棵台灣海棗因為土地公廟旁的榕樹長得茂盛而幾乎被淹沒。葉春日公祖祠落成未久,惟大門油漆已經剥落,按理來說,不應該這麼快出現這種情景。
葉五美公家族現有人數多少,是有趣的謎,目前存活宗親,輩份最高者為十二代,僅存一人,是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葉天降的母親,年齡最長者一百零五歲,輩份最小者十八世。宋導演和簡小姐希望紀錄片能拍到葉家新生嬰兒出生之美,祝她們心想事成。
葉春日公宗祠所在地的永興村,居民約百分之八十五是其派下子孫,為了凝聚社區居民意識,葉斯桂清查該村目前有十四座土地公廟,形狀各異,其中六個源自清朝道光年間,兩個保留傳統的三塊石頭,三塊石土地公的數量越來越少,被視為觀光資源,永興社區特別向鄉公所申請九十九個甕,置於土地公旁,並予以美化。葉斯桂稱牛欄溪畔的土地公因為人口外流,由附近的徐家照顧,這座土地公也只有一家供奉。他提及土地公獲得保留的靈驗故事,怪手出動時,一定會壞掉,為美化社區安置甕時,距土地公有段距離,惟恐冒犯神祇。
兒時談風車,那是荷蘭的特色,而今台灣西部沿海,幾乎被風車佔領,新屋鄉濱海地區是少數未淪陷的地區,說不定這項特色,哪一天將成為觀光資源。葉斯桂是風車無法進駐新屋鄉沿海的關鍵人物,他蒐集數據,讓居民了解風車將為當地生態和居民生活帶來難以言喻的災難,硬是將風車擋在新屋鄉外,此外,他也隨時注意重污染工業出其不意的設在觀塘工業區,讓無辜的村民成為財閥或政客獲取利益的犧牲者。這份執著來自對祖先留下來土地的愛,故有人說他是新屋鄉的良心,
永興社區在濱海公路旁濕地建草屋,規劃池塘生態,種植櫻花,假以時日將成為沿途旅客休息的場所。
新屋鄉是我兒時生長的地方,尤其是出生地下埔村和祖祠所在地的永興村,車子馳騁在田間小路時,腦海浮起兒時的諸多回憶。依祖先留下來的規定,逢年過節要準備牲禮到祖祠祭祖,一年祭祖的次數近十次,除清明節外,先到先拜,這天早上到祖祠的路上川流不息,沿途聽到彼此問好、關心的聲音,看似平常的動作,卻成為維繫宗親關係的一條線。在辦桌文化未形成前,任何一家有喜事或喪事,都是家族的大事,宗親幾乎總動員,婦女走入廚房協助,男人則到其他族人家裏搬桌椅,務必讓遠道來的親朋好友感受到這個家族的家風、禮數和團結,互助的結果是增加彼此的互動,因而相互照顧,每家大人都認識宗親的孩子,成為父母關照孩子成長的眼睛,待人有禮是孩子的基本禮數。就廣田公派下數百位子孫來說,每位都是社會有用的「善良的人」。
葉春日、葉特鳳父子派下子孫祭祖成為台灣,乃至華人社會的奇觀,就個人長期觀察,屬歷代祖先的集體智慧,而今,每位出席的家族成員都是功勞者。若沒有先人蒐集宗族骨骸,聚集一處,建立穴塚式的塔位,建美崙美奐的葉春日公祖祠(公廳),就不可能有爾後的盛況;若非後來者集資興建可以容納萬人的納骨塔,也無法聚集這麼多有血緣關係的人在一起;託現代傳媒的協助,政府單位藉助其人場,舉辦掛紙文化節;人潮吸引攤販外,也吸引關心台灣文化發展的學者和專家,前者滿足出席者的口腹之慾,後者的筆或照片,將讓這段歷史成為台灣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條線索。
台北大龍街廟宇的故事
2913年8月27日,中國時報台北市版刊載幾則台北廟宇的新聞,其中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準備為未獲登記有案的廟宇安裝防火裝置為重點,因而報導大龍街近樹德公園幾家來自雲林原鄉分火的廟宇,敘說先民到台北打拚時的艱辛。因為該地居民大部分來自雲林,神明分靈自原鄉被視為理所當然。
漫步大龍街,樹德公園旁看到鄉親虔誠祭拜的眾多廟宇,以關公為主神的協天宮,早年是十位來自雲林的鄉親協力建造而成,主神是關公,附祀媽祖和土地公,關公和土地公都戴王爺帽,內有一匹千里馬;廟後是引自馬達加斯加的猢猻樹,樹幹直徑甚大,非台灣原生樹種所能比擬;樹德公園周邊大小廟宇林立,每家都是當地居民重要的守護神,只要遇到廟會,居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務必讓神明感受到光采。
向酒泉方向行走,跨過該街,前面是台北市大龍國小、大龍街和哈密街口的保安宮;王益順建於1925年的台北孔廟就在旁邊。
日治時期,台北人興建台北孔廟時,聘請最優質的匠師,因而該廟落成後,被視為台灣經典廟宇之一,而台北孔廟早年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儀式,現在是台灣各地廟宇舉行獻禮的重要參考儀式,近年,該廟又獲政府撥款整修,為其注入「趨吉避凶,教化人心」的廟宇精髓,符合社會思潮的新式建築,在酒泉街可以看到七十七代孫孔德成在高牆寫的「萬仞宮牆」,萬仞宮牆代表孔門學問博大精深,事實上也真的如此。經由高牆阻隔的黌門進入台北孔廟,明倫堂和音樂演奏場就在眼前;經義門進入孔廟,照壁、半月池、泮橋和欞星門都在眼前,蔣中正總統和陳誠副總統先後在該廟種植的松柏,分別位於明倫堂和照壁前。
台北孔廟秉持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精神,柱子不見對聯,廟門用乳釘取代門神,門口也不見獅子製作的石雕,改用抱枕石,其他部分的石雕、對聯或彩繪,和一般廟宇一樣,取材自傳統章回小說忠孝節義的故事。筆者編著「台北孔廟文化之美」時,對洪坤福以交趾陶製作大成殿屋脊七十二隻鳥的故事最為神往。屋脊的鳥原名梟,卻做得似鴿子的外形。屋脊放置梟鳥的寓意是梟鳥極為殘暴,卻在聽過孔子講學後,痛改前非,而洪坤福將其製作成鴿子外形,有告訴時人,連這麼凶殘的梟鳥都可以受到教化,況且是萬物之靈的人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