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史蹟巡禮是奉高樹榮先生之命舉行的活動,自2011年5月起,每個月第三個星期六上午九時,在萬華龍山寺廟埕瀑布旁集合,承神明保佑和朋友支持,都能準時開講。
七月的台北,天氣幾乎熱到爆,很難預測出席率。帶著報名朋友的名單和揹著書,坐38路公車前往龍山寺,八時四十五分抵達,早上的信眾不多,參加朋友陸續出現,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時間一到,送書、拍照,敘說完萬華沿革,因為瀑布的聲音甚大,改到三川殿門口拍合照。
報告龍山寺源起後,以看圖說故事分享所見所聞,凡有智慧的人都看到龍山寺專有的特色,感動之餘,帶著幾許驚呀和愉快。平日導覽,屢屢向朋友報告,最有趣、生動的部分,永遠是下一站或下個主題。
龍山寺的信徒不但多而且來自不同領域,祈求的目的因人而異,有位女信眾在後殿註生娘娘前虔誠的祭拜和擲筊,看她神情嚴肅,擲筊似乎不順利,告訴她祈求神明未必要擲筊,虔誠與否較重要,旋建議大家用掌聲給予助力,祝福她心想事成,看其拜後如釋重負般帶著希望回家,真好!
早年,台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稱號,萬華原名艋舺,雖然街景已不見昔日的榮景,只要有故事,仍然讓人感動,經原寶斗里巷弄時,黃適上老師帶幾位準備清掃垃圾的年輕朋友,希望透過黃老師的努力,為街區帶來不一樣的整齊和清潔。
對聯多是龍山寺的特色,青山王宮也有許多不同字體的對聯,每幅都含有「趨吉避凶教化人心」的寓意;萬華祖師廟吳總幹事熱忱的接待大家,開放正殿供大家參觀,其中有許多宗教藝術的寶物。中午的太陽甚為炙熱,雖然衣服濕了,又乾了,乾了又濕了,但對街區的特色始終保有一顆好奇心。
最後一站是福記青草茶,謝老師招呼大家喝不同口味的青草茶,讓朋友們享受到最好喝的青草茶。大家在青草茶店前用掌聲感謝主辦單位,謝謝沿途經過的店家和廟宇,謝謝父母賜予健康的身體和決定參加的智慧後,互道珍重再見。
活動結束,坐好友范姜瑞大老的車子到石門水庫桃園縣石門勞工育樂中心,和參加客家雜誌社舉辦第二十五屆客家夏令營的朋友會合,再一起參訪范姜古厝、旺旺居、葉春日公祖祠和新屋溪口的紅樹林(水筆仔)、觀新藻礁群等屬於新屋的客家聚落。
客家雜誌社第二十五屆全國客家夏令營學員導覽新屋鄉客家聚落隨筆(2014.7.19下午)(639)
奉客家雜誌張義品經理之命為客家雜誌社舉辦第二十五屆全國客家夏令營學員導覽新屋鄉客家聚落,因為新屋是自己的故鄉,有機會將故鄉的美麗,讓更多人知識,是責無旁貸的任務,這次的導覽老師另有出身范姜家族的范姜瑞大老。
雖然新屋是自己的故鄉,但大部分時間旅居台北,為了做好導覽,再次對新屋做較完整的回憶,並且整理一些東西,完成「新屋人說新屋事」,這篇文章出示給好友莊華堂後,我們決議,準備邀請十到二十位新屋人,一起為新屋寫故事,並盼是書出版後,能在台灣創造風潮,鼓勵每個人為自己的故鄉寫故事。
參加全國客家夏令營的朋友來自台灣各地,教育程度高外,還有一顆獨特的客家心,上課或導覽盡量用客語。其職業類別以教師占的比例最高,有夫妻同行、父子或祖孫同行者,甚至有連續參加十幾屆者,如宋勤盛老師、宋明雄局長,大家能夠樂此不疲,在於講授內容推陳出新,在於三天兩夜的營隊生活,可以認識許多有理想的新朋友。
抵達石門勞工育樂中心,兩部遊覽車已經升火待發,和陳石山律師簡短交談後,范姜瑞大老坐上甲車,我坐乙車,旋即發現乙車中有八十六歲高齡的廖景淵大哥,他是田野調查的高手,我們是老朋友,心情因而輕鬆不少,惟車上年齡最長者是九十二歲的邱鏡明大哥,他不但耳聰目明,而且行動敏捷。不論年長或年輕的朋友,大家對客家傳承的用心叫人佩服和感動。車上有近十位年輕的大學生,希望假以時日,這群孩子將成為傳承客家傳統的後起之秀。
車上另有一位貴賓,是客家委員會的溫彩棠委員,他在台南客家界具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數年前,和溫委員有一面之緣,今日接觸時間較長,發現他有內涵外,還是認真的人,原來他是早上的授課老師,下課後本來可以直接回台南,卻和大家一起坐遊覽車參訪新屋,這份認真讓人佩服,晚餐後,特別情商朱金菊的夫婿羅大哥送他到高鐵新竹站。陳石山律師說乙車還有兩位特別的貴賓,是高雄市內門國中潘麗玉校長和她的夫婿。
新屋的地名和范姜家族有關,范姜古厝被指定為三級古蹟,范姜淡理事長和夫人熱忱的接待大家並表演傳統客家八音;副理事長范姜群清則送每人一本他蒐集世界各地燈具的書。
聽完八音,兩隊人馬分別由范姜瑞和葉倫會導覽范姜古厝五棟老建築。三時二十分左右,兩車分別到旺旺居、葉春日公祖祠、新屋溪口紅樹林和藻礁,六時二十分,抵達晚餐地點。旺旺居部分,詹益東校長為大家敘說興建源起,再由其弟弟朱佳峰,妹妹朱金菊引導大家參觀屋後池塘和屋前的花園;詹校長招待花生糖和水梨外,送每人一本印了十幾萬本的「積福和養生」暨其任職台北市國小退休校長聯誼會理事長出版的專刊;葉春日公祖祠由葉斯平理事長率總幹事迎接大家,準備米苔目和冰仙草等冷飲,讓大家在炙熱的太陽底下,享受到透心涼的客家情,另贈送工作人員兩箱南瓜。
新屋溪口,因為漲潮而無法看到退潮時的藻礁和在紅樹林下棲息的招潮蟹、彈塗魚….,但眼前的台灣海峽有先民渡海來台的黑水溝,波濤洶湧的浪花吸引大家的目光,只是五點多的海邊,太陽依舊炙熱,風也蠻大的,向大家報告,下次若時間允許,傍晚時分,鷺鷥回巢的美景和晚霞,可以讓人留下一輩子的記憶。新屋鄉沿海地區,因為居民的覺醒,擁有台灣少數不見風車的海岸線,雖然海風很大,但沒有風車的海岸,倒是安靜許多。此外,被學界和環保人士注意的藻礁,僅新屋溪口附近五公園還存活著,希望透過更多人的關心,讓藻礁成為新屋沿岸的觀光賣點之一。
六時三十分左右,營隊成員聚在神農獎得主的餐廳,享受傳統客家菜;好友黎元吉老師和夫人是默默耕耘的教育家,為對客家雜誌社連續二十五年舉辦全國客家夏令營的毅力表示敬意,特別帶一百幅他寫的「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墨寶,客家雜誌社發行人陳石山大律師在餐廳出示黎老師大作,表示將於七月二十日上課時,再分送每人一份,特別強調,假以時日,這幅墨寶將可以做為「傳家寶」。
八時許,奉命帶大家到近兩百公尺之遙的永安、新屋公路上遊覽車回石門勞工育樂活動中心,走在農人辛勤耕種的稻田旁,稍顯涼意的薰風帶來成熟稻穗的陣陣香味,抓住機會,在路燈底下拍到近百人的壯觀晝面。
平日行走江湖,演講或導覽結束時,特色之一是要求大家一起用掌聲感恩,二車的朋友活動結束時,已經完成感恩的動作,這時候有甲車的朋友,鑑於感恩的次數不嫌多,請大家用掌聲感謝客家雜誌社的陳石山大律師和他的工作團隊,謝謝今天遇到的所有貴人,父母賜予健康的身體和自己決定出席的智慧等,響徹雲霄的掌聲,讓新屋的天空充滿著感恩的心。
抵達石門勞工育樂中心,坐范姜瑞大老的車子回台北,兩人在車上談新屋行的心得,結論是能為自己的故鄉做點事,讓新屋的店家為來自台灣各地的客家菁英服務,心情是喜悅的。平安和沿途順暢的回到家,要感謝老天爺的保佑。
第二天接到詹益東校長的電話,感謝這麼多朋友到旺旺居,希望能代為索取客家雜誌社舉辦二十五屆全國客家夏令營的旗子,俾其插在旺旺居和博物館典藏之用。第三天和陳石山律師閒聊時,了解活動極為成功,感受到民間資源的可貴,也感受到客家文化,惟有透過類似的交流才能夠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我也以同樣的心,願馨香以禱。
花絮
詹益東校長送每位夏令營朋友每人兩本書,價值新台幣一萬元;黎元吉老師贈送一百張「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墨寶,分送每位學員,雖然是秀才人情紙一張,惟假以時日,每張墨寶都可以成為學員的傳家寶;范姜祖厝范姜淡理事長夫婦表演八音,實價新台幣一萬元;葉春日公祖祠葉斯平理事長招待大家米苔目、仙草冰,並贈送二十四個南瓜慰勞工作人員;范姜瑞捐新台幣八千元。這些大老人物的善行,每項都令人感動。新竹縣旅居台北同鄉會陳月娥理事長到新屋向大家致意。
新屋人談新屋事 葉倫會0910161747
前言
2014年年初,奉新楊平社區大學唐春榮校長之命,六月和十一月,分別到該該校平鎮社教館平鎮客家人文講堂和新屋范姜祖祠耕讀講堂演講,在新屋耕讀講堂的題目是「新屋人說新屋事」。稍後,又奉客家雜誌社張義品經理之命,為該雜誌社舉辦二十五屆全國客家夏令營導覽新屋史蹟(七月十九日下午),平日散步街頭,為了滿足聽眾的好奇心,做好充分的準備是不二法門。爰做簡單的整理。
本文完稿後送客家雜誌社外,也鋪上葉倫會的部落格,閱者認為是很有意義的鄉土報導,說鄉土文學也可以,旋認為,台灣每個鄉鎮若能找10位或20位熱心人士寫自己的經歷或和故鄉發展有關的故事,因為切入點不同,內容必然各異其趣,將是一篇篇可以流芳千古的作品。秉於集思廣益和成功不必自我的思維,腦海浮起很早就從事田野調查工作的本鄉賢達莊華堂,若由他總其成,這項工作,應該可以很快的完成。六月二十四日,將文章以電郵寄給他,並提出個人的想法。
莊華堂希望提供能寫,又具文格者,隨即想到張森富教授、詹益東校長、游銀安主任、葉曾孟理事長、葉佐禹….。至於其他掛一漏萬者,就留待有緣人了。
出生
一九四七年農曆二月,我出生於桃園新屋,因為是年農曆二月有閏月,究竟生於正二月還是閏二月,父母忘掉,自己當然不知道,只知道兒時庄內同天生日者有三人,高齡八十幾歲的大婆,大七、八歲的堂哥,全庄的人也幾乎都知道大婆生日這天,另有兩位小跟班,而今兩位小跟班也垂垂老矣!可以站在講台上講述爺爺時代的故事。
兒時的新屋鄉下埔村大瓦屋就是世界。庄裏全是廣田公派下子孫,世代務農,彼此間都有血緣關係,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日子,有座共用的「大廳」,供祭祀和莊內舉辦紅白喜慶的地方,惟每家孩子六、七人,互動有如社會百態,長大後,自然能夠面對繁複的社會萬花筒。
住家附近的居民,也以葉家族人居多,彼此間沒有老死不相往來的自由,有的是相互支援。婚喪喜慶屬於家族大事,常跟隨爸、媽出席葉五美公派下四房親族的聚會,我認識長輩,長輩也認識我,爸媽交代,遇到長輩和鄉親,一定要請安、問好,養成從小就要尊敬長輩的習慣,這也是新屋人的處世態度。
葉五美公派下子孫在新屋開枝散葉
依照葉五美公派下的習俗,派下子孫每年要到公廳(建於1937年的葉春日公祖祠,2012年改建新祖祠)祭拜祖先十次,一、兩公里的路程是有段距離,但這是祖先留下的規矩,也是媽媽生活的重心,每年都要預先計算養殖的雞、鴨、鵝的時間和數量,為祭拜神明和祖先的牲禮預做準備,拜拜時,宗親的聯誼,因而建力強而有力的凝聚力。葉春日於1735年,帶葉特鳳和葉特孝兩子自廣東陸豐到台灣,,葉春日和葉特鳳輾轉來到新屋鄉大牛欄,即今日的永興村墾拓,事蹟見於連橫編撰的「台灣通史」。
1735年到台灣的葉特鳳,娶妻張氏,迄2000年,後代子孫超過兩萬人,1937年建燕尾脊的公廳,台灣光復後,將所有家族的骨骸聚集一處,後來改建成塔狀建築,每年清明節,似鮭魚返鄉般回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葉春日公祖祠和祖塔祭拜的葉家子孫近萬人,被視為台灣規模最大的祭祖活動。透過好友陳世財在中時晚報的報導,嗣後,每年清明節,因為媒體的聚焦,讓葉春日公派下子孫清明掃墓,成為國人關心清明慎終追遠的楷模。
池塘文化
桃園台地以池塘文化著稱,新屋鄉的池塘屬桃園大圳,為了管理方便,面積較其他地方大。住家附近有三個屬於桃園大圳,超過二十甲的大池塘,居民依其傳說或特徵,稱其為牛落陂、楊婆陂和進阿陂,就兒童來說,池塘有兩項主要功能,傍晚時分,將自家的牛或鵝趕到堤防吃草;秋、冬季節曬蘿蔔乾或梅乾菜的地方,也有堂兄弟到池塘練就游泳技巧,因為媽媽嚴禁靠近水邊,遑論游泳。至於池塘儲水灌溉農田,那是大人的事,年紀稍長,倘遇到乾旱缺水季節,需協助將水引進田裏灌溉,按時巡訪,避免入水口被其他巡水者堵塞。
池塘由灌溉農友組成小組,選舉小組長一人,負責水門開關,分配農田用水,最初,小組成員合夥養魚,二期稻作收割後,整修池塘和灌溉溝渠,捕捉池塘的魚,賣的錢留下明年的股本外,收益依股數分配。後來,灌溉的功能不再是唯一,農田水利會將池塘發包給專業養魚戶,影響小組成員的小確幸,但農民重視的還是需水灌溉時,有充足的水源較重要。
新屋鄉濱台灣海峽,大部分鄉民以耕稻為生,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生活。稻作分一期和二期,一期稻作收割時間是六、七月的夏天,因為日曬較多,收穫較二期多一到兩成;稻米屬戰備物資時,農民需以稻子和農會交換肥料,繳農會的稻子有乾度的限制,稻作收割期間屬於秋末、冬初季節,陽光較為溫和,需要較長的曬穀時間,這個問題,直到採用烘乾機後,才獲得解決。據專家表示,用機器烘乾,可以減少10%以上的損失。
先民墾拓時,稻田依地形設田梗,大小、形狀不一。1960年代,政府為推動農耕機械化,實施農地土地重劃,拓寬、拉直馬路和溝渠,稻田也改為適合農機操作的方形。
母親河
新屋鄉的主要河流有社子溪和新屋溪,社子溪發源於楊梅;新屋溪發源於新屋和觀音兩鄉。
新屋鄉以社子溪為界,分溪北和溪南。缺水季節,桃園大圳雖然實施輪流灌溉,因為溪南屬圳尾,收成相對不如水源較豐富的溪北。好友張森富教授說,以經濟條件論,溪北人較溪南人富裕,行走江湖久矣,發現兩地居民,若論貧富,只是大貧和小貧之分而已。社子溪發源於楊梅,一般而論,楊梅人素質較高,他們對鄉土的認識,很早就有黃厚源老師在那兒調教,沒命名楊梅溪,而命名社子溪;另新屋和觀音兩鄉的界河,命名新屋溪,其推手亦應為新屋鄉親,究竟是那位才子,值得新屋人予以探索。
民間信仰
先民自原鄉到台灣,通常帶有當地保護神的令旗或香符,但台灣光復前,新屋鄉的廟宇不多,居民信仰神明以觀音菩薩、媽祖、保生大帝、神農大帝和本地興起的義民爺為主。鄉內知名廟宇僅長祥宮、笨港天后宮,後來增加永安保生宮。而今,廟宇數量不斷成長,但信眾與土地的結合越來越少。
依葉春日公祖祠規定,每年大年初一、初二、初四、十五、二月初二、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和除夕要到祖祠拜拜,另有觀世音菩薩、媽祖和保生大帝生日,十月的平安戲,家家戶戶舉行拜拜,不論拜什麼神,都會祭拜大廳的神明和住家附近的土地公。新屋鄉沒有義民廟,但有十四年輪值一次的義民中元祭(現為十五年輪值乙次),每六年輪值一次的甘泉寺和觀音鄉保生村溥濟宮的保生大帝的中元祭典,輪值者將祭拜義民爺的神豬分割後,分送親朋好友,是早年農村社會建立交誼的重要習俗。
土地公
土地公是新屋鄉人人必拜的神明。兒時,距住家約一百公尺有近三十戶人家共同祭拜的土地公,自有印象起,土地公為三塊石頭,後面是棵大榕樹,初一、十五和祭拜祖先前要前往祭拜,若觀音菩薩、保生大帝生日,拜這些神明後,也要拜保生大帝,祈求保佑闔家平安;插秧、割稻完工或賣豬時,也要準備牲禮前往祭拜,表達感謝和祈求繼續保佑。
倘家裏的鴨子越界到叔伯的田裏,傍晚沒按時回家,持清香向土地公、土地婆報告,祈求保佑外,擲筊請示在那個方向,俾早些找到,往往是有求必應。後來,土地公的數量增加好幾個,亦有用水泥製小屋者,若晚回家,經過土地公時,有安定心裏的作用;隨著經濟的成長,土地公廟改建為燕尾脊式建築,也有因為人口外移,農田機械化耕作,土地公被請到鄰近土地公處一起供奉。2000年代後,大瓦屋附近土地公廟全為燕尾脊式建築,惟2014年年初,永興村濱海地區,仍然保有三塊石土地公。
林蔭隧道
鄉村道路分省道、縣道和鄉道。鄉村道路大部分是泥土的牛車路,下雨後,善心人士將牛車輪壓過的泥溝剷平;1960年以前,每戶每年都要依家中男丁人數分派義工,到指定路段從事整修工作。
住家與外邊的聯絡道路是牛車路,雨後的牛車路出現泥濘是常態,一公里外有宗親開的雜貨店,兩公里外是下庄子。下庄子興起於日治時期,是新屋鄉,新屋街外最繁榮的街區,街頭是崁頭厝國小(今名永安國小),街尾有派出所,另有戲院,碾米廠,至少有兩家西醫診所,兩家中藥材行,其他雜貨店十幾家,原因為何?期盼有心於新屋史的新屋人加以探索。新竹客運行駛到崁頭厝前,下庄子有輕便車可以到新屋,再往富崗、楊梅或中壢,曾坐輕便車到富崗轉火車到楊梅外婆家,客運通車後,輕便車道不久亦被拆除。下庄子往新屋道路兩旁原是高聳的木麻黃樹,這些樹造成的林蔭隧道被出外打拚的遊子認為是新屋鄉的驕傲。但在拓宽馬路時,兩旁的木麻黃被電線桿取代了。
永安漁港
國小讀距住家約兩公里遠的崁頭厝小學,住在大牛欄沿海的同學,距離多達一倍,每天上下課沿牛車路而行,但可以抄近路,即穿越田梗路,減少一段路程,若逢雨天,屢見小學生跌倒,弄得全身濕透。崁頭厝小學改名永安小學是因為崁頭厝漁港改名永安漁港而來。
永安國小每學期舉行戶外教學,先後到永安漁港和觀音白沙岬燈塔遠足。崁頭厝地名的由來是該地分屬上下坡崁,稱附近的商店暨店家為崁頭厝,因而成為地名,後因周至柔主席視察崁頭厝漁港,以地名不雅為由,指示更名永安。永安漁港是台灣光復後才興建的漁港,隨著社會型態的演變,成為觀光漁港,吸引許多遊客前往,主要功臣是時任鄉長的范姜德。范姜家族是新屋的望族,甚至地名也因為范姜家族興建新家而稱新屋,日治時期,范姜家族的子弟到日本留學者二十餘人,占新屋人的大部分。1945年後,有兩任鄉長姓范姜,分別是范姜德和范姜新鰲。
范姜祖祠
范姜家族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重視教育外,范姜祖祠和其他幾棟傳統老厝,因為范姜祖祠被指定為古蹟,而成為桃園地區客家聚落的指標建築。使范姜家族暨范姜祖厝成為台灣人的共同文化資產,研究和紀錄者蜂擁而至,讓范姜家族的曝光率,較其他家族高很多。
范姜在新屋是顯赫的家族,范姜祖厝和新屋的關係密切,惟國人缺乏記錄,至其燕尾脊傳統建築的今貌究竟建於清領,還是日治時期,兩種說法都有,盼望經由學有專精的學者或專家,找出正確的答案。
轟動全台的新屋紀事
年紀漸長,經由旅行或巡禮,參訪獨特的建築或人文景觀,常想新屋故鄉究竟有什麼特色,好不容易想到「漁米之鄉」和居民的純樸。但隨著社會變遷,新屋鄉漸漸興起許多讓人驚豔的故事,透過不同場景,上演一齣又一齣的驚喜。如2013年年底,在後湖池塘舉行,轟動台灣的黃色小鴨展,讓新屋成為全國知名景點。
新屋鵝肉可能是最早為新屋揚名立萬的知名美食,口碑加上品質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媽媽八十歲以前,回家省親時,一定要吃她準備的傳統佳餚,她認為到新屋街上吃鵝肉是浪費的奢侈行為,有一次未通知她即逕行回家,已是中午時分,帶媽媽到新屋信宏鵝肉店吃鵝肉,一次就上癮,此後回新屋,總是要我帶她到信宏鵝肉店吃鵝肉。店經良性競爭後,到新屋吃鵝肉受到各地遊客的歡迎。
楓橋夜泊的啟示
1997年7月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開始關心台灣發展史話,知道故鄉的事是基本功。另一信念,想方設法讓新屋人賺到台北人的錢,每年總有幾次,坐遊覽車到新屋看客家聚落和享受客家美食,三級古蹟范姜古厝是必看的,也帶朋友們參觀葉春日公祖祠、新屋溪口葉斯桂引進的紅樹林,若是傍晚時分,看每半小時一艘貨輪通過的台灣海峽,或欣賞鷺鷥回巢的美姿;倘遇到退潮,千年藻礁就在眼前。因為導覽需要,要認識周邊故事的來龍去脈,並且據以分享。其他地方參觀景點有長祥宮、永安漁港、永安漁港到新豐間的林蔭小道、蓮花園…..。
沒有風車的海岸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廠進駐新屋濱海地區,政府設有工業區,新屋到永安,或新屋到北湖道路兩旁的木麻黃樹不見了,事實上,新屋的木麻黃樹早在林口發電廠竣工發電不久就陸續因為不明原因而枯死,雖然找到元凶,台電有沒有因此而補償,知道的人並不多。
綠能發電幾乎是全球的共識,但先進國家設置風車是有計畫、有步驟的,顧慮附近環境是否適合設置,距離多少公尺沒有人居住才設置風車,台灣不然,為擴充產能,拉近風車與住家的距離,密度相對較高。永興村葉家子弟,使盡吃奶的力量,冒著被判刑或黑道追殺的危險,讓新屋鄉濱海地區,成為台灣少數未設置風車的地方,若此,因而成為台灣西部濱海地區少數沒有風車的觀光賣點之一。
先民的智慧-石滬
新屋愛鄉協會由一群有理想,有熱忱的朋友組成,葉曾孟是要角,他們不以尋求個人資源為能事,找到新屋沿海與眾不同的特色,經由記錄、寫作,擴充其影響力,如找到永安漁港南方沿海的十座石滬,雖然遍查文獻,找不到誰建的,也不知道建造的年代,但可以肯定的,石滬屬人工製造,期盼經由更多人的參與,早日找到建造者,興建原因,彰顯先民的智慧外,也讓獨特的石滬成為新屋的重要觀光資源。
旺旺居
重視教育是新屋鄉居民的特色之一,學成後將所學貢獻社會,不乏在其專業領域頭角崢嶸者,甚至獨領風騷,這些鄉親值得大家尊敬,也有人葉落歸根,回饋故鄉,羅文嘉將水牛出版社搬到新屋,讓較多的媒體聚焦新屋。詹益東歷任國小、國中和高中校長,退休後,將任教職期間的蒐藏暨讀過的書載回新屋鄉石磊村,在祖先留下的建築和土地,建圖書館、博物館和花園,取名旺旺居。旺旺居有數百條狗模型、畫作,圖書館典藏上萬冊圖書,上千坪整理得花團錦簇的花園和水池,只要詹校長在家,即開門「接客」,全部免收費用,若主人高興的話,還送他珍藏多年的蘿蔔乾。不知道是近廟欺神,還是免費者缺乏誘因,稍感可惜的,來自台灣各地的客人比附近的居民多了許多。
結語
只要用心,就可以找到故事,只要有故事就可以感動人心,新屋有美麗的天然景觀、感人故事,如何讓更多朋友,因為新屋的美麗和故事而到新屋觀光,讓新屋人賺大錢,是平日在台北從事史蹟巡禮的願望之一,完稿後,寄給客家雜誌社,做為全國客家夏令營的講義,期盼透過到新屋參訪朋友的筆和照片,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新屋的美和好,因而到前往參訪,讓新屋人賺大錢,而功德主,竟然是一群默默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您我他。闔興呼來。
附註
台北散步者每個月在台北舉行的史蹟巡禮,每個景點都是見證台灣史的眾要部分,我們期盼能走到走不動為止。
台北每個月的免費公益史蹟巡禮
台北城開心史蹟巡禮
集合時間: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上午9時至12時
集合地點:台北市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前銅牛處。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或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參觀景點:新公園暨周邊史蹟,總統府暨周邊史蹟,衡陽路和博愛路史蹟,中山堂暨周邊史蹟,台灣省城隍廟。
好康的事:送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或其他書籍。
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
集合時間:每個月第四個星期六上午9時至12時
集合地點: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1號台北霞海城隍廟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或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參觀景點:沿迪化街向北行,參觀數家長型街屋,店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贈送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乙書(印了近十萬本)
大稻埕逍遙遊
自1997年舉辦以來,每個月第三個星期日上午8時在台北市延平北路2段225巷口的慈聖宮廟埕開講,想要認識鄉土或瞭解大稻埕的朋友,請先向台北霞海城隍廟報名:02~25580346。俾做為送書,送礦泉水和地圖的準備。
萬華史蹟(攝影)巡禮
集合地點:萬華龍山寺廟埕瀑布旁(捷運龍山寺站旁)
舉辦日期:每月第三個星期六上午九時至中午十二時
巡禮景點:龍山寺、西昌路佛具街、隘門、華西街夜市。台北第一條老街貴陽街、青山宮、直興市場、萬華祖師廟、艋舺教會、舊貨市場(俗稱賊仔市)、老松國小、剝皮寮、地藏王菩薩廟、西昌街青草巷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或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好康的事:贈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或其他書籍
台北雙連打鐵街巡禮
集合地點:台北市寧夏路八十九號大同分局門口
舉辦日期:2013年3月至12每月第一個星期六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報名方式:電話:0910161747葉老師或email:y2538.ylh@msa.hinet.net
好康的事:贈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乙書
台北雙連打鐵街史蹟巡禮在TVBS來怡客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bSb0o83IA,讓您見識電視台專業團隊的功力。
客家電視台台灣燈塔巡禮http://blog.roodo.com/hakkaweekly/archives/25444884.html
國立台灣大學張森富教授的文章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14/201401212314141523.htm
2014年3月15日中國時報副刊刊載3月4日大稻埕採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5000583-260116
葉倫會演講的題目 電話:0910161747
認識台北
台北城的故事
台灣神明的故事
財神爺和廟宇雕飾之美
退而不休,讓退休生活更加精彩
台北街頭的故事(最近的)
台北街頭趣譚(1)、(2)
台北三市街(台北城,大稻埕和艋舺)的故事
台灣俗諺的智慧
婚喪喜慶的禁忌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歲時季節的故事
台北萬華的故事
台北大稻埕的故事
台北孔廟的故事
台北賓館的故事
台北西門町的故事
台北大龍峒的故事
台北芝山巖的故事
台北的精緻博物館
台灣廟廟妙-廟宇之美
台灣客家人的故事
我國開放外界參觀的燈塔
淡水河的故事
桃園的故事
健康快樂過一生
成功導覽解說的技巧
創造歷史與紀錄歷史孰重
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台北市武昌街1段14號2樓)免報名、免收費的公益活動
2014年7月17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潘柔瑄老師
高通膨下的投資理財策略
第一次參加者贈 張春桂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陳春隆老師
攝影秘訣-抓一把夢想在手中
第一次參加者贈 蔡和美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8月14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黃傅進老師
台北建城一百三十週年文化活動情蒐
第一次參加者贈 高樹榮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8月28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張森富老師
健康菜園和養生
第一次參加者贈 謝千豐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9月11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李莎莉老師
台北博物館對國人終身教育的貢獻
第一次參加者贈 黃英茂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高傳棋老師
回顧台北建城一百三十週年
第一次參加者贈 高樹榮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10月09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蔡孟潔老師
中醫養生之道-您吃對了嗎?
第一次參加者贈 吳瑤台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葉倫會老師
台北城的故事
第一次參加者贈 陳正雄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11月06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高樹榮老師
人生的私房景點
第一次參加者贈 陳正雄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張釗嘉老師
建城一百三十年談讓台北成為設計之都(2016)
第一次參加者贈 葉芳美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周昌平老師
讓更年期更健康
第一次參加者贈 朱秀蓮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4年12月18日(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8時30分
葉倫會老師
台北老照片賞析
第一次參加者贈 黃英茂 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