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客家事務處821日舉行「客家義民文化祭」,以現代客家挑擔奉飯重現義民祝禱祈福的方式舉行祭典。該處為提升活動亮點,特別於814日舉行記者招待會,請傅崐萁縣長到花蓮客家文化會館擔任義民爺祭典主祭官,另外舉辦創意神豬、神羊比賽,客家社區巡禮和義民文化講座。義民文化講座部分,邀請對義民爺信仰著墨頗深的羅烈師、黃永達、黃運喜和葉倫會等發表論文暨演講,林廷光處長和呂嵩雁教授擔任聯合主持人。就其運作形式,堪稱先進,預期成效也將極為傲人。

IMG_8358.jpg

 

接到邀請,即準備一篇近萬字的「客家移民暨其對台灣的貢獻」。依據六百多場演講暨在台北擔任史蹟巡禮導覽九百多場的經驗,發現台灣自古就是移民社會,而移民普遍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台灣每個地方或項目的進步,都有客家人奉獻的痕跡,如何呈獻客家人的具體貢獻,並且受到社會的肯定,是現代客家人的共同責任,這篇文章就敘說客家人依個人專業,在台灣各個角落奉獻所學的事蹟。

IMG_8370.jpgIMG_8360.jpg

傳統文化仰賴婚、喪、喜、慶的方式傳誦下去,客家文化亦然,但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傳承文化需要轉型,才能夠讓優質的客家文化源遠流長的一代傳一代,自忖收穫是豐富的,也希望讀者或聽完這場演講的朋友,有類似的收穫。花蓮客家事務處成立後,在林廷光處長領導下,積極活化花蓮客家傳統特色,已經有顯著的成果。

IMG_8356.jpg

 

IMG_8355.jpg

台北到花蓮或花蓮到台北的火車車班密集,卻一票難求,坐610分的早班車,自台北發車到花蓮的太魯閣號,或許是早上的關係,兩小時左右的車程,旅客幾乎都在睡覺,車廂相當安靜。2時自花蓮開往樹林的復興號列車,沿途僅停靠松山站,站了一小時,有位漂亮小姐一定要讓位,雖然一再婉拒,她仍甚為堅持,感受到自己是老了,以感恩的心接受外,送這位善心女孩「積福和養生」,祝福她健康、平安。

IMG_8366.jpg

IMG_8365.jpg

花蓮是觀光城市,計程車按表計價,但起跳價是一百元。抵達花蓮客家文化會館,第一位見到的是黎金環科長,她認真、盡責,負責今天的活動,這時候學術講座主持人之一的呂嵩雁教授(和林廷光處長聯合主持)也來了,為兩位重量級人物在義民爺神龕前拍照,希望義民爺保佑兩位客家達人。到演講廳時,羅烈師、黃運喜和黃永達教授相繼抵達。每位都是客家學、義民學的前輩,在學術界享有盛名,和他們同座,有份驕傲和緊張。但心情是平靜的,和平日應邀演講或導覽的想法一樣,希望三十分鐘的演講,出席者縱使不能滿載而歸,也要有不虛此行的收穫。

 

島內二次移民時,桃竹苗的客家先民到花蓮、台東,因為交通不便,而有前、後山之分,前往花蓮移民的先民越過鐵路宜蘭縣,坐蘇花公路,全程充滿著危險。事實上,即使今天,到花蓮的車票依舊是一票難求,花蓮火車站整天都擠滿客人。移民雖然身上流著冒險犯難的血液,大部分帶有義民爺令旗或香符,等到安定後,再為義民爺蓋廟,致花蓮縣供奉義民爺的廟宇有十餘座,信眾祭拜的方式,和原鄉,即新埔義IMG_8361.jpg民廟大同小異,尤其是每年農曆的中元節暨普渡。

IMG_8362.jpg

隨著都市化的來臨,異於農村社會的宗教信仰,早年傳承的方式,如果仍然守著過去的模式,勢將快速消失。如何維持客家傳統文化,需要兼顧傳統和創新。1988年開始的台北義民祭或義民嘉華年會,花蓮縣客家事務處成立後舉辦的花蓮縣客家義民文化祭,都是義民信仰賴以傳承的創新活動,如學術講座,透過尋根的傳統或推陳出新的創新,讓更多人知道義民爺興起的原因,以及繼續祭拜或舉行的原因。

IMG_8363.jpg

舉封神演義的故事為例,在戰爭死亡的將士,因為講究忠孝節義,死後被封為神,義民爺當然也是神,鑑於不孝父母拜神無用,請大家不但要自己養成孝順的習慣,也要讓子女成為孝順的人。活動結束前,建議大家每天用心念:「我很善良,神明(義民爺)會保佑我平安、健康、快樂、幸福。」。也這樣祝福每位出席今天參加學術講座的好朋友。或許是大家回饋的念力,坐火車回台北途中,獲得美麗女孩的讓座。

IMG_8371.jpg

客家移民暨其對台灣的貢獻  葉倫會0910161747

源起

為編著台灣義民廟的故事,靠著一個人、一雙腳,承義民爺保佑和好友協助,幾乎參訪了台灣所有供奉義民爺的廟宇;2016年,再度應邀到台灣各地參訪兩百多家三山國王廟,遇到的人,有地方仕紳、有販夫走卒,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樂觀進取,發現在台灣這塊土地,客家人的耕耘暨貢獻幾乎無所不在,腦海浮起蔣夢麟任農復會主委談他和農民相處的話:我們要謙虛的向他們學習,不要以自己有限的知識,隨意的指導他們。,對台灣客家人的移民史,也有相同的想法。

 

移民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移民往往衝擊居住地居民的生活,加上人生地不熟,受先來者欺壓的訊息自古皆然。最著名的案例是李斯的「諫逐客書,李斯向秦王報告,客卿為秦國引進新的知識、技能和工具,帶來富國強兵的基礎,卻受到既得利益者或舊有勢力的排斥,認為新移民影響秦國人的工作機會,而應予驅逐。秦王看了「諫逐客書後,取消逐客令外,恢復李斯的官職。「諫逐客書不僅是歷史文獻,也是一篇移民血淚史。

 

李斯受到秦王政的重用,以其政治長才,用十年時間,輔佐秦王政滅了六國而建立秦朝,李斯為鞏固秦朝政權,建議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後增到41郡),官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設九卿,採中央集權制,從根本上剷除諸侯所造成的分裂局面,對國家統一暨社會進步起了積極作用。李斯提出統一文字的建議,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廢除異體字,簡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筆劃簡單、形體較有規範,便於書寫的小篆。此外,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等,每項都影響極為深遠。

 

台灣自有移民以來,不論經濟或文化的蓬勃發展,不同時期或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都付出他們的心力。觀察美國的富強,物產豐富固然是原因之一,接納來自世界的移民,透過產業結盟和腦力激盪,加速其富國強兵的工業、電子等,應該是主要原因。

 

移民台灣

漢人有系統到台灣墾拓,始於鄭成功占領台灣,清朝統治後,雖然福建和廣東的居民一再告戒子孫切莫到台灣,如客家悲歌:「勸君切莫到台灣,千人過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卻因為台灣錢淹腳目,只要稍具冒險犯難者就前仆後繼的越過黑水溝,成為勇敢台灣人的祖先。

 

先民到台灣,也引進傳統文化,如設私塾或書院,讀四書五經,參與科舉考試,清領時期,較知名的書院有六十個,客家先民屢屢以晴耕雨讀做為家訓;至於庶民,透過章回小說或廟宇的彩繪、對聯、雕刻傳述忠孝節義的故事,經由婚、喪、喜、慶等傳續下去,讓台灣成為小而美,小而富的移民樂園。

 

據統計,人類約有四分之一,其基因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凡有類似基因的客家先民,不顧生命危險,越過台灣海峽到台灣,成為客家人的祖先。逞勇鬥狠是冒險家的特色,早期有閩客械鬥、漳泉械鬥、頂廈郊拚….等。1945年後,兩百萬外省移民隨政府播遷來台,讓台灣的族群爭議無日無之;晚近,又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因為通婚而有新移民的遷入,其人數已超越原住民十六族的人口數。

 

國人自古就抱著安土重遷的習慣,鮮少離鄉背井。論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連出遊都要顧忌長輩是否存活暨其想法,除非萬不得已,很少人會輕易的離鄉背井。尤其是跨過台灣海峽到台灣墾拓,早期有三在、六亡、一回頭的說法,但移民仍然前仆後繼的到台灣,在於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

 

客家人到台灣

有人說,早在李旦、鄭芝龍時期,開始招募漢人來台開墾荒地;荷蘭時代,也招募漢人到台灣種植稻米、甘蔗或獵鹿;1662年,鄭成功帶來大批漢人。依據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時發現,荷蘭人與台灣原住民溝通時,有許多翻譯是客家人,如引領鄭軍入台的荷蘭通事何斌。此外,鄭成功的主要幕僚陳永華,重要將領劉國軒等,都是客家人。

 

移民到台灣的漢人,大部分來自福建泉州、漳州暨廣東,而廣東移民又以客家占多數。清朝康熙皇帝採納施琅建議,頒布渡台禁令,禁止幫助鄭成功抵抗清軍的惠州和潮州人到台灣,致客家移民數不及閩籍,開放渡台禁令後到台灣的客家人,因為時間晚,平原已經被開墾了。

 

依台灣人口分布情形,以泉州、漳州和粵(或客)人為主。械鬥後,客家人被迫退出平原,遷到靠山的桃、竹、苗丘陵地,台中市和屏東平原,成為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部分平原或沿海鄉鎮,也有因為客家人口數占上風而成為客家庄者,如桃園市新屋區、觀音區。

 

客家人的原鄉

台灣客家移民主要來自廣東省的嘉應州:嘉應(梅縣)、鎮平(蕉嶺)、興寧、長樂(五華)、平遠;潮州府:大埔、豐順、海陽(潮安)、潮陽、普寧、惠來、饒平;惠州府:海豐、陸豐。福建省的汀州府: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漳州府:南靖、平和、詔安、雲霄。其中以來自嘉應州的人數最多,估計約占台灣客家人數的一半,他們說「四縣腔」的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高屏地區(六堆),和苗栗、桃園一帶。講「海陸」腔客家話者,則是由原鄉惠州府海豐縣、陸豐縣來台。惠州府:包括今天的海豐、陸豐、惠陽、博羅、新豐、永安、龍川、河源、和平、連平等縣。實際上,廣東講海陸話的地方是陸河縣(屬陸豐市)。

從潮州府,包括饒平、大埔、揭陽等地移民來台灣的客家人,講的客家話以大埔腔為主,人口約占客家人的4.5%、即第三位。「饒平腔」又占3.9%潮州府涵蓋大埔、豐順、饒平、惠來、潮陽、揭陽等縣。潮州府客家移民在台灣主要操饒平話、大埔話。

 

自福建省來台的客家先民,主要來自汀州府和漳州府。汀州府包括福建省的永定、上杭、武平、長汀、寧化、清流、連城等縣,來自汀州府的客家先民在淡水建有供奉定光古佛的鄞山寺,寺旁建有供鄉親居住的汀州會館。漳州府包括福建省的詔安、南靖、平和、雲霄等縣,他們以講詔安話為代表。創辦三陽汽車公司的張國安總經理,其先祖即來自南靖,移民台北市內湖區,雖然不會說客家話,卻傳下演戲酬神時,要請客家劇團的祖訓。

客家先民冒著生命危險,渡過黑水溝,克服天然險阻,經由河流或海港,到台灣各地墾殖,隨著墾拓的腳步,凝聚出相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經由飲食、服務、建築空間、民俗信仰和文化創新等重新組織,「原鄉客家」形成以土地為舞臺、族群為凝聚力的「移民客家」。

 

忠勇公和義民爺

忠勇公和義民爺是紀念犧牲生命,保鄉衛土的客家先民,經過時代的洗禮,兩者都受到後人的尊敬、建廟供奉。清朝康熙年間的「朱一貴事件」、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事件」、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被視為閩客械鬥的三大事件。

 

「朱一貴事件」,屏東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家園,自動自發的依照其居住地區,組織前、後、左、右、中、先鋒等六「堆」,「堆」是取「隊」的客家近音,事件結束,為犧牲生命的鄉親建立忠義亭,號稱忠勇公。

 

「林爽文事件」後,桃竹苗地區的客家耆老,不捨渡海來台打工的客家鄉親孤伶伶的在台灣,為保鄉衛土犧牲生命,卻沒有後代子孫祭拜,故收拾其骨骸埋

在新埔,以乾隆皇帝賞賜的「褒忠」建「義民亭」,後來稱義民廟,按年輪值舉行祭祀,稱義民爺。歷經演變,「義民爺」不僅是北台灣客家族群的信仰中心,甚至保佑到各地開墾的客家移民,致義民信仰遍及台灣各地。

 

富貴險中求

大部分人認為客家先民,因為人數少,力量不夠,加上閩客械鬥時被打敗,而逃到桃、竹、苗等較艱苦的丘陵地討生活,尹章義教授的看法不一樣,他認為影響客家人口分布的因素,並非全要歸責於閩客械鬥,部分客家先民認為採集樟腦可以獲得較高的收入,而遷往樟腦產地。觀察島內二次移民,客家移民的動線,不論往都會區發展,或到花東地區墾拓,都有類似的情形。

 

因為採集樟腦而讓桃、竹、苗地區成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就其他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並非都是貧瘠的山麓或丘陵地區,如高雄市美濃區、花蓮縣鳳林鎮,引進菸葉種植,客家人傳統晴耕雨讀的思維,讓他們將辛苦耕耘的收入,做為教育子女的基金,致美濃被認為是台灣擁有最多大學生的鄉鎮,事實上,美濃區的土地公廟有四百多座,亦為相關鄉鎮市區的第一位;鳳林鎮則有校長故鄉的稱號。

 

桃園市新屋區位於台灣海峽旁的平原,原由平埔族及泉州人開墾,後因客家移民日增,成為客家地區,永安漁港亦是台灣唯一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漁港。花蓮縣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樟腦業盛行時,或政府建立系統的移民村,自台灣西部遷往該處;台南市楠西區也因為相同的原因。日治時期,桃、竹、苗和台中市東勢區的客家人,到南投縣埔里鎮採集樟腦,讓客家人在埔里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率。

 

不同腔調的客家話

客家話被視為客家人最重要的傳統,俚語謂寧可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在原鄉就有不同的腔調,台灣的主要客家腔有四縣、海陸、大埔、饒平….等,惟在分配比例方面,依序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花蓮縱谷的客家人,其腔調屬融合海陸腔和四縣腔的獨特風味。

 

據漢聲雜誌報導,日人統治台灣時期,客家人約占台灣人口15%左右,2016年的台灣客家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8.1%,約419.7萬人。我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分別為福佬、客家人、大陸各省市人、原住民和新移民。

 

客家人居住較集中的地區,位於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中部的台中東勢、石岡、新社與南投國姓;南部的高雄美濃、屏東縣等六堆地區;東部宜蘭縣的壯圍、冬山、三星;花蓮縣的鳳林、富里、瑞穗、吉安、壽豐、玉里;臺東縣的關山、池上等。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約占台灣客家人口的四成,通稱「北客」。「南客」以高屏六堆地區為主,內埔、萬巒、竹田、麟洛、長治,佳冬、新埤,高樹,美濃、杉林,六龜等。

 

由於都市化的關係,客家人口數不再以傳統認知桃、竹、苗或高屏地區的六堆為主,其人口數以桃園市居冠,其次為新北市、臺中市、台北市。

客家人在台灣各縣市的分布情形

排名

縣市

客家人比例

人口(萬人)

1

新竹縣

71.6%

36.7

2

苗栗縣

64.6%

36.3

3

桃園市

39.2%

78.5

4

花蓮縣

31.7%

10.7

5

新竹市

30.1%

12.5

6

屏東縣

23.7%

20.7

7

台東縣

19.9%

4.6

8

台中市

16.4%

43.6

9

台北市

16.4%

42.9

10

南投縣

16.0%

8.4

11

新北市

14.1%

54.9

12

高雄市

11.6%

32.2

13

基隆市

10.0%

3.1

14

嘉義市

8.7%

2.4

15

宜蘭縣

8.5%

3.9

16

雲林縣

8.1%

5.8

17

嘉義縣

7.2%

3.9

18

彰化縣

5.7%

7.4

19

台南市

5.4%

10.1

20

連江縣

5.2%

0.1

21

澎湖縣

2.5%

0.2

22

金門縣

1.5%

0.1

 

客家先民常告戒子女感恩的重要,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話總是朗朗上口,希望子女懂得善待他人,俾在需要時有個照應。到台灣墾拓的先民,大部分會帶故鄉祭拜神明的令牌、令旗或香符。待事業有成,為感謝神明保佑,就建立寺廟,潮州地區的客家先民在台灣建三山國王廟,迄2016年筆者和鄭瑞淼參訪三山國王廟,台灣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廟宇超過兩百三十餘家。其他移民祭拜的主要神明和閩南人相似的,有觀音、佛祖、三官大帝、關聖帝君、媽祖….

 

福佬客

彰化和雲林地區的客家人和閩南人,經由通婚或方言島,經過長期的融化,雖然保有客家傳統,卻只會福佬話,誤以為自己是閩南人。亦有有在日治時期,因為政府政策,由桃竹苗地區前往種植甘蔗為擔任佃農者,台灣光復後,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及「公地放領」政策,原為佃農的客家移民升格為地主,除少數回移原鄉外,大部分留在當地。筆者2016年前往彰化縣參訪三山國王廟時,因為客委會補助彰化縣38家三山國王廟舉辦彰化縣三山國王文化祭,透過文化尋根,當地居民承認自己是客家人,廟方人員用驕傲的口吻說:我的祖先是客家人。另到宜蘭縣參訪,也遇到類似的情形。這是筆者參訪和紀錄客家文化發展史,最感安慰者。禁不住在內心深處吶喊:客委會萬歲

 

故鄉對遊子的意義

故鄉

葉啟田唱紅鄭進一作曲和作詞的「故鄉」:

有幾間厝 用磚仔砌 看起來普通普通
時常出現 我的夢中 彼就是我的故鄉

住一群人 真正善良 面上攏帶著笑容
安分守己 士農工商 彼就是我的故鄉

暗時呀廟口聽大人澎風 叔公講日本時代他尚界勇
姨婆唱著望春風 彼就是我的故鄉

想起著可愛的故鄉 乎我意志堅強
在我的打拼奮鬥人生中 伊就是鼓勵我 最大的力量

有幾間厝 用磚仔砌 看起來普通普通
總有一日 我會成功 到返來我的故鄉
(是我的故鄉) .

 

這首歌告訴大家,到外面闖蕩的遊子,大部分具有冒險犯難的思維,希望有朝一日衣錦榮歸,「故鄉」這首歌鼓舞許多到異鄉打拚的遊子,在異鄉一定要認真打拚,務必要功成名就,揚名立萬,這種精神,往往是移民得以成功的元素,也是客家移民帶給各地進步的動力。

 

移民的分類

清領以前的客家移民,大部分從事土地的開墾,再據以從事農作物的耕種。民俗和信仰是傳承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大概一座廟宇供奉的神明,只有一位,而這尊神明,大部分被當地居民視為信仰中心。先民離開故鄉到台灣墾拓,父母心疼孩子,孩子為讓父母安心,都會到廟宇祈求神明賜予神像、令旗或香符同行,保佑他在新故鄉墾拓得以順利,或祈求在遇到困難時,可以成為心靈撫慰的依賴,待在新墾地安頓後,即為其建廟供奉。早年,台灣大部分廟宇的建廟過程,頗多因為令旗或香符而來。

 

日治時期,經由工作形態的變更,早期的鐵路工人或中低層職員,其他政府機構任職者;工業發展後,進行第三次移民,其中不乏有從事製作業或服務業者,據台北市政府非正式統計,水電行老闆和工人有一半以上是客家移民,豆漿業或外省料理,客家人在其從業人員中的比例極高。

 

都會的客家移民

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通車暨各地交通建設陸續完成,工業化和都市化帶動都會地區的工商活動,需要大量白領或藍領階級,帶動所謂的島內二次移民。1980年代以前,台北火車站分前站和後站。

 

凡從台北前站進出的旅客,以洽公人員或學生居多,故重慶南路被視為書店街,南陽街為補習街,升大學或就業考試的補習班林立,博愛路附近是綢緞街、相機街,衡陽路是金飾街;電視未引進台灣前,中南部或桃竹苗到台北打工的年輕男女,大部分自後站下車,住在太原路或華陰街巷弄,就近到介紹所找工作,有介紹到工廠、拉三輪車等苦力者,女生則到工廠做女工或到家庭從事幫傭工作,間接帶動建成圓環的繁榮。

 

在新故鄉獲取名聲的客家前輩,分按部就班者、一無所有到台北打工者。前者指有親戚、朋友的推介或依靠而到台北讀書或就業者。以音樂造詣享譽台灣的鄧雨賢,兒時,隨著到台北任職的父親,舉家搬到台北,依序讀完老松國小、台北師範,再到日本研究音樂,成為台灣歌謠最重要的作曲者之一;來自屏東的徐徬興醫師就讀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除在台大任職外,也在大稻埕開設徐外科醫院,後來,創辦美和護專,美和青少棒球隊,讓棒球運動在台灣發光、發熱,豪邁的個性,加上樂於助人,成為客家之光。

 

桃、竹、苗的客家人,為追求較高的生活品質紛紛往台北移居,有坐火車到台北者,也有隨著茶葉買賣,經淡水河到萬華或大稻埕者,他們白天在商業區工作或打工,晚上則散居房價較低的郊區,如克難街、南機場公寓、三張犁、六張犁、五分埔、合江街及五常街、通化街或新北市中、永和、板橋、樹林。台灣光復初期,一群客家菁英,利用農曆元月九日天公生,拜天公祈福的活動,集合在環河北路一段75號陳進奎經營的進德茶行,後來成為客人會、客家會,乃至台北市最大的客家社團-台北市中原客屬崇正會。

 

從事藍領工作者,如建築工地的工作、包工,攤商、五金店、飲食店等,住在房價較低的新北市永和、三重、板橋或臺北市的通化街、吳興街、合江街、南昌街等地。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客家鄉親,秉持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其專業領域享受盛名,對社會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或引領風騷。如開風氣之先,首度在台灣以公投方式保留台北市永康公園的發起人,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三年級陳歆怡即為客家人。

 

南台灣的移民

高雄市是台灣的第二大城市,該市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島內二次移民,吸引他們到高雄市的主要原因是高雄開港,並且成為南部最大港口,縱貫鐵路通車後,具冒險精神的客家人,到高雄尋找工作機會。

 

高雄市的客家移民分北客、中客和南客。就其原居地觀察:來自北部的桃竹苗稱北客,來自中部的東勢地區稱中客,來自南部的美濃、屏東等地者,稱為南客。移入高雄市的時間以北客最早,其次是中客,最後才是南客。他們到高雄發展,大部分是追求較好的生活環境,積極奉獻所學,致高雄市的發展,幾乎都有客家人努力的痕跡。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配合「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積極發展台灣農業,支持日本國內的需求,鑑於嘉南平原缺水,北部水源較豐富,畫定「中南部蔗糖業,北部稻米」的發展主軸。1900年,台灣糖業株式會社成立,將台灣劃分為五十多個糖業區,各區陸續設立製糖廠。桃、竹、苗的客家人應邀到該地,從事甘蔗種植暨採收。最初招募條件甚佳,有「犂耙轆(Chuk)()宿舍一概好,只有脯娘自家討」一說,遂吸引不少客家人移入。

 

花東地區的客家移民

清朝末年,花蓮和台東的客家移民不多,北路移民經基隆或蘇澳港坐船而至,故大部分客家鄉親聚在花蓮港附近的花蓮市、吉安及壽豊一帶;中路移民落腳於玉里、富源地區;南路散落的地點較多,從猴仔蘭(舊香蘭)到卑南平原,都有他們的蹤跡。

 

桃、竹、苗地區客家先民不論遷移到哪兒,都會向住家附近的義民爺報告,也會到新埔義民廟祈求義民爺令旗或香符前往新故鄉,待安定後,即為義民爺建廟,筆者寫台灣的義民廟乙書時,在花東縱谷兩百公里尋找義民爺,也感受到義民爺的保佑。

 

花東地區本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是台灣最晚開發的地區,清代漢人開始遷入;日治時期,採有組織的移民政策,設置移民村,客家人才自西部移入,不同族群間的包容與融合,塑造出迥異於西部的客家文化,但客家人的認真和打拚,不論縣長、立委,客家人都占有一席之地。

 

桃、竹、苗的客家人居住在丘陵地區時,對改良惡質的土地有獨到的技術,他們善用過去的經驗,將花東地區開墾成台灣最合宜的農耕地區。雖然找不到肥沃的平原,也沒有日本人配給的田舍,面對艱困的環境:「境沿山入海的溪河,夏秋雨多,水阻隔而不能通往來者,歲必有一、二月之久。地勢如此,水勢如此,是以經營已二十多年而土不加辟、民不加多也」(胡傳《台灣日記與稟啟》),憑著勇於冒險的精神,向河床爭地,一畝一畝的石頭田就這樣築起來,特別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他們勇於認事的精神,終於將花東縱谷變成適於人們居住的樂土。

 

日治時期,開始有計劃的開發花蓮,實施移民政策,客家人居住的地點擴散到國慶、吉安、壽豐、豐田、鳳林、長橋(萬里橋)等地,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部分搭火車到宜蘭、花蓮;部分從南投縣埔里,翻過八通關古道,冒險越過中央山脈蘇花古道;部分南部客家人,則從瑯橋卑南古道等多條通往後山的公路,向後山移民;部分則由高雄東港、大板埒(南灣)、沙馬磯頭(今鵝鑾鼻)、卑南、成廣澳(成功)間的航道,乘船移居至花東縱谷南端。

 

花蓮縣的客家人比率,在台灣各縣市中居第4位,整個花東縱谷,從花蓮市到富里鄉,有8個鄉鎮被列為客家庄,鳳林鎮的客家人口約占該鎮總人口數的7成,因為客家人秉持耕讀傳家的精神,鳳林鎮有校長故鄉的美譽。花蓮線客家事務局成立後,積極推動客家文化傳承,有社團活動、文獻著作,也蒐集先人使用的文物,讓祖先使用的器具成為客家人的共同記憶。

 

來自國外的影響

傳統和創新可以蘊育新文化,向來是社會賴以進步的不二法門。台灣歷經荷蘭、西班牙和日本的統治,乃至1945年後,歐美文化經由廣播、電視、網路的強勢介入,讓台灣注入更多屬於活水的文化,因而蘊育出台灣專有的新文化。節慶禮俗文化歷經演變,春節、端午、中秋成為台灣三大節慶,民間對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或七夕等活動,也越來越有創意。

 

國黑人作家阿歷克斯·哈利經過12在三大洲上走遍50多個圖書館及檔案資料室,經過查詢研究,獲得尋根,寫歷史記傳性小說《根》,該書的祖譜都是作者家族歷代祖先口述傳下來的,經過哈利透過史料予以證實《根》這部小說的內容,可說是美國黑人的移民史。

 

《根》的出版暨電視影集的風行,讓國內學者、專家開始探索台灣的移民史,漢聲雜誌有系統的敘說台灣移民史話,加上海峽兩岸經長期封閉後的開放,台灣的學者、專家回到原鄉尋找泉州、漳州和客家人的根,讓台灣移民史成為顯學,其中又以文化傳承受到最多的重視。

 

還我客家母語運動暨專責機構

19881228日,客家鄉親在台北舉行「還我母語」大遊行,參與人數六千餘人,堪稱台灣客家族群運動的第一步。此次遊行名譽總領隊為孫中山,實質總領隊是邱榮舉教授。以國父孫中山戴上口罩的畫面作為招牌。雖然孫中山戴上口罩,但政府和社會都聽到客家人的聲音,先後成立寶島客家廣播電台、客家電視台,中央成立客家委員會,地方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或客家事務局,國立中央大學、交通大學和聯合大學相繼成立客家學院,經由行政資源的投注,客家學的研究受到相關單位的關注,不論史料或文物蒐集都有顯著的成效。就花蓮客家事務局成立後,發掘客家移民在花蓮縱谷的奮鬥史,發展客家學的研究,在客家事務局設立布展室,讓客家人的努力,產生有如蝴蝶效應般的影響。

 

雙北市的義民信仰

在傳統農業社會,移民生活穩定後,會為信仰的神明建廟祈福,除了傳統佛祖、觀音菩薩、媽祖、關公、三山國王等建廟供奉外,也建義民廟,但台北市因為土地取得不易,農曆七月二十日義民節這天,熱心鄉親包遊覽車到新埔義民廟祭拜,感謝義民爺的保佑。

 

1988年,適逢新埔義民廟建廟兩百週年,為祈雙北市的客家鄉親也能就地向義民爺感謝和祈福,舉辦台北客家義民祭。最初,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客家鄉親自動自發的聯合舉辦義民祭典,後來兩市政府各自撥出經費,舉辦義民嘉年華活動,讓一年一度的義民祭典嘉年華,透過良性循環,成為客家人的年度盛事,經由傳統和創意,累積動能,讓客家人的獨特文化,逐步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和重視。

 

移民博物館

移民是指人民在空間上流動的現象,或從甲地遷移到乙地定居。凡看過美國西部影片者,都可以感受到,拓荒者幾乎都流有冒險犯難的血液。台灣的客家先民,不論是自原鄉到台灣,或自台灣各地到都會地區,或到被視為偏遠的花蓮、台東地區,都有類似的情形。

 

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旁,有座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該館原是美國移民署的辦公室,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約有一千兩百萬歐洲移民自該地踏入美國領土,準備到美國移民的人民,在這兒等待移民官員的詢問或身體檢查,面對茫然無所知的未來,大部分人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成立於2010年,可能是國內第一個以移民博物館形式呈現的文物館。海關博物館成立後,前往參觀的觀眾有來自美國的觀光客,他們舉美國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為例,說進出海關的旅客,有觀光客,也有移民者,不論哪種類型,都有移居他處的問題,故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大廳擺放許多皮箱,每個皮箱都有動人心弦的故事。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籌備期間,筆者即向主事者提及這個意象。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展覽廳正門是義民爺的神龕,旁邊放置許多皮箱,有皮製也有木製,其目的在告訴觀眾,客家先民冒險犯難到台灣來,大部分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倘他們尊從客家渡台悲歌」的內容,安老於故鄉,就不可能像許多成功的先民一樣在台灣揚名立萬。皮箱呈現移民的意象,事實上,台灣人移民時身上還揹著一個包袱。溫送珍在其八十大壽時寫下一首兒時到台北打拚的詩作:「打起包袱出外鄉,舉目無親好淒涼,幾十星霜苦奮鬥,開創事業喜洋洋。」,見證另一個地區與時代的意象。

 

客家文化傳承

生命即生活,而生活和文化息息相關,農村社會的文化傳承,是透過每次都出現類似行為的婚、喪、喜、慶等活動,一次又一次的重覆做,再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但是移民到都市的客家鄉親,生活習俗快速變遷,生、老、病、死所舉行的儀式,無法像農村般的一再舉行,致所謂的傳統,無法傳承下去,都會客家要如何建立凝聚向心力的傳統,需要更多鄉親的智慧。

 

因為電視等強勢文化的入侵,都會客家人第二代幾乎不會說客家話;觀光客旅遊活動的增加,連客家庄的溝通也不再以客家話為唯一,夾帶國語和福佬話,若有其他族群的進駐,使得原本是唯一的客家話逐漸消失,或成為弱勢語言,五、六十歲以下的客家人因為無法用客語溝通,致客家意識日漸淡薄。

 

在都會地區,如何傳承文化,成為各級文化單位的共同問題,消失的速度快到令人驚訝!稍早,各級政府培育客語薪傳師到國小授課;晚近,透過客家社區大學推行客語及客家文化,不論哪個階段或層次,主事者幾乎宣稱效果卓越,事實上,客家文化或傳統,依然快速消失。

 

結語

客家移民雖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晴耕雨讀的生活,卻因為個性保守,鮮少紀錄生活經驗,致談到客家人的生活情形或對台灣的貢獻,缺少文獻的佐證。

 

客家事務人員,需要具備熱忱的工作態度和久任,才能提升效率,有利客家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若此而論,花蓮客家事務局的工作人員,大部分世居花蓮,擁有較強久任的意願,績效自然也較好。

發表於花蓮客家事務處2016年客家義民文化節

附註

台北散步者每個月在台北舉行的史蹟巡禮,每個景點都是見證台灣史的重要部分,我們期盼能走到走不動為止。

台北每個月的免費公益史蹟巡禮:

台北城開心史蹟巡禮

集合時間: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上午9時至12

集合地點:台北市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前銅牛處。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參觀景點:新公園暨周邊史蹟,總統府暨周邊史蹟,衡陽路和博愛路史蹟,中山堂暨周邊史蹟,台灣省城隍廟。

好康的事:送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或其他書籍。

 

台北大龍峒史蹟巡禮       免費的公益活動

時  間:每個月第二個星期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集合地點:捷運圓山站旁臨濟護國禪寺大門口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參觀景點:臨濟護國禪寺庫倫街、酒泉街、台北孔廟、台北保安宮、44坎、覺修宮

好康的事:(贈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

 

 

萬華史蹟(攝影)巡禮

集合地點:萬華龍山寺廟埕瀑布旁(捷運龍山寺站旁)

舉辦日期:每月第三個星期六上午九時至中午十二時

巡禮景點:龍山寺、西昌路佛具街、隘門、華西街夜市。台北第一條老街貴陽街、青山宮、直興市場、萬華祖師廟、艋舺教會、舊貨市場(俗稱賊仔市)、老松國小、剝皮寮、地藏王菩薩廟、西昌街青草巷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或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好康的事:贈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或其他書籍

 

2016.4/16週六導覽萬華影片均已上傳至youtube

其中之一:

 

葉倫會導覽古山園旅館 

 

蒐尋葉倫會,可以找到其他影片

照片按地點分類在臉書相簿

其中之一:

 

 

大稻埕逍遙遊

1997年舉辦以來,每個月第三個星期日上午830分在台北市延平北路2225巷口的慈聖宮廟埕開講,想要認識鄉土或瞭解大稻埕的朋友,請先向台北霞海城隍廟報名:02~25580346。俾做為送書,送礦泉水和地圖的準備。

 

台北雙連打鐵街史蹟巡禮在TVBS來怡客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bSb0o83IA,讓您見識電視台專業團隊的功力。

客家電視台台灣燈塔巡禮http://blog.roodo.com/hakkaweekly/archives/25444884.html

 

國立台灣大學張森富教授的文章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14/201401212314141523.htm

 

2014315日中國時報副刊刊載34日大稻埕採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5000583-260116

 

大愛電視台志工連建鑫主任拍攝

20141204 大稻埕迪化街采風剪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fWpIuICtjs

 

中嘉新聞在0:24的部分採訪台北散步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wwLYZxckw

 

陳子瑜3/5大稻埕導覽解說照片和影片已上傳

照片在臉書,按地點分類,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71068768&sk=photos&collection_token=100003271068768%3A2305272732%3A69&set=a.904000823052278.1073745524.100003271068768&type=3

影片在youtube,多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EmsZFyA70

 

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

集合時間:每個月第四個星期六上午9時至12

集合地點: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1號台北霞海城隍廟

報名方式:歡迎e-maily2538.ylh@msa.hinet.net0910161747向葉老師報名

參觀景點:沿迪化街向北行,參觀數家長型街屋,店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贈送葉倫會編著「積福和養生」乙書(印了十幾萬本)

 

 

葉倫會演講的題目  電話:0910161747

認識台灣-做一個快樂的旅行者

台北城的故事

台灣神明的故事

財神爺和廟宇雕飾之美

如何讓退休生活更加精彩

積福和養生

十步之內有芳草-留傳台灣史的過程

台北街頭趣譚(1)(2)

台北三市街(台北城,大稻埕和艋舺)的故事

台灣俗諺的智慧

婚喪喜慶的禁忌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歲時季節的故事

台北萬華的故事

台北大稻埕的故事

台北孔廟的故事

台北賓館的故事

台北西門町的故事

台北大龍峒的故事

台北芝山巖的故事

台北的精緻博物館

台灣廟廟妙-廟宇之美

台灣客家人的故事

對外開放的燈塔

淡水河的故事

桃園的故事

健康快樂過一生

成功導覽解說的技巧

創造歷史與紀錄歷史孰重

 

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台北市武昌街1142)免報名、免收費的公益活動

2016818(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段世珍老師

名畫背後的故事

第一次參加者贈王幼蓉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901(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張文雄老師

國際禮儀-社交必勝秘笈

第一次參加者贈陳春隆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915(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劉麗飛老師

為食安傳言解惑

第一次參加者贈吳瑤台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929(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洪瑾瑜老師

猫空漫遊

第一次參加者葉月梅贈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1013(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王英明老師

王醫師看世界-旅遊照片分享

第一次參加者贈葉芳美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1027(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高樹榮老師

值得一探的私房景點-北國之春

第一次參加者贈葉光輝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1110(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涂泰成老師

從頻繁的地雲看台北人的居家安全

第一次參加者贈王幼蓉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1124(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施智璋老師

認識日常接觸的危險物品

第一次參加者贈陳春隆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128(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陳博光老師

關節和脊椎的保健與治療

第一次參加者贈高樹榮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20161222(星期四)晚上630分至830

葉倫會老師

十步之內有芳草-台北城的吃喝玩樂

第一次參加者贈吳瑤台捐印積福和養生乙書

 

王興隆 老師1018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分享讓人生更讚】影音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lh515 的頭像
    ylh515

    葉倫會的部落格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