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塔是祖先埋骨的地方,農業社會,祖祠、祖塔建在宗親居住附近,是連結後代子孫向心力的地方,依照傳統,子孫每年至少要到祖塔祭拜一次,即清明祭祖;到祖祠祭拜次數約十次。見面可以產生信任,經由聯誼創造服務機會,其中以凝聚家族向心力的功能最大!工業化後,交通便捷、就業機會增加,離開故鄉成為顯學,距離和工作環境,使得新一代家族無法像農業社會一樣,定時回祖祠或祖塔,欠缺見面的聯誼,致宗族間的疏離感逐次、逐年增強,甚至有家族擔心數年後的祭祖情景。
關單位為找出這項傳承消失的徵結,請學術界探索問題的來龍去脈,再尋找解決方案,敦聘新竹縣竹東鎮出身的曾紀幸副校長率領工作團隊到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探索各地祖祠、祖塔暨家族後代因應社會變遷的作為,這份用心值得肯定。
2024年8月2日,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馮祥勇院長要我協助屏東大學曾紀幸副校長探訪桃園地區客家祖塔事宜。旋接到曾副校長指示,2024年8月2日率領黃露鋒主任、尤松文教授、黃森梅工作團隊到台北訪談相關事宜,篤信周邊朋友比我強,加上多人多福氣的思維,邀請近年整修范姜祖塔績效卓著的范姜瑞、對新竹縣湖口地區各姓祖塔認識清楚的葉錦青、研究桃園市新屋區大牛欄村史的葉靜芝暨我和屏東大學四君子齊聚台北市華陰街26號嶼木咖啡店。
就座後,1971年興建的七層華廈建築承包商是范姜瑞,過了從心欲不踰矩年齡的范姜大哥,坐在自己興建房子驚喜莫名,一邊品嚐咖啡,一邊和曾副校長暨其工作團隊談興建祖塔的過程,經驗太可愛了。期盼客家宗親歷代祖先保佑,讓我們為認識南北客家祖塔事宜創造助力。
曾紀幸副校長處事明快、果決,決定8月19日,原班人馬一起到桃園市新屋區實地勘察,安排參訪行程時,原來準備參訪後裔財丁兩旺的范姜祖塔(兩座)、1986年竣工的葉春日祖塔和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葉特鳳媽墳。古云:「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冥冥中,老天爺安排我們到大牛欄下埔里曾家祖塔,祖塔雖然小巧,建築卻極為精緻,曾副校長是曾家女兒,當然要參訪。稍後陸續出現觀音黃家和廖家祖塔,兩個家族人才輩出,雖然時間緊湊,辛苦一點是值得的。
2024年8月19日,南、北兩股人馬在高鐵桃園站會合,為了讓簡短的參訪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請曾副校長和范姜瑞同車,黃露峰主任和范姜淡同車,尤松文教授和葉倫會同車,讓三位主持教授第一時間抓到北部祖塔建築特色或風情,或分享研究心得,參訪祖塔時,儘快看到特色,甚至找出和宗族興衰的關係。
1736年,范姜家族源自廣東,五兄弟都是來台祖,向淡水廳申請姜勝本墾號,成為新屋地區首富,日治時期有三十幾位子弟送到日本留學。1945年,在數條溝渠交會處建供五大房子孫放置骨骸的祖塔,和大部分祖塔暨早期建築一樣,祖塔未設廁所。稍後,四房單獨在附近興建祖塔。2022年,范姜祖塔改建竣工,為了因應參拜者的需求,增設廁所,這是今天參訪祖塔中少見的進步思維(葉家和黃家祖塔和祖祠共用廁所);另配合時代需求,設姑婆塔,做為家族未婚、離婚女孩往生後的歸宿,兩者都是新屋地區祖塔的先趨。范姜祖塔興建委員會前後任主任委員范姜淡和范姜瑞為表示對曾副校長和屏東大學教授們的尊敬,親自出席導覽,讓我們見識范姜祖塔的宏偉建築暨族人在興建過程中出錢、出力的用心。
葉春日祖塔原名五美第一佳城,我從小就跟父母前往祭拜,只見父親沿途和宗親打招呼,我在旁邊很有禮貌的向他們問好,這份情景過去一甲子了,仍然印像深刻。1986年仿左營春秋閣建五層祖塔,每丁收款兩千元,家父葉明鋪是興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我關心台灣史發展源由後,估計容納一萬多個骨灰罈的祖塔產值高達數十億。塔基周邊牆上刻有趨吉避凶教化人心的雕飾,敘說葉春日、葉特鳯父子自原鄉到大牛欄落地生根示意圖暨祖塔演變過程,塔前用錢幣圖案地磚製作供桌,供祭祖放置牲禮之用,這是和地祖塔的特例。2002年,任職中時晚報好友陳依財依據我提供的資料,在清明節前以頭版頭條報導葉家祖塔祭祖盛況,是年,所有有線電視台轉播車開到葉家祖塔前,讓全世界看到葉家在大牛欄祭祖盛況暨開枝散葉的故事,爾後每年電視都轉播,成為台灣清明祭祖亮點之一。2019年起,裔孫在清明祭祖這天,在祖塔前合唱葉倫會作詞、欒克勇作曲的葉五美頌,這是台灣各地清明祭祖用歌聲讚頌祖先的先例。葉春日祖塔從五美佳城迄今未設廁所,所幸祖塔距葉春日祖祠約一百公尺,和祖祠共用;設姑婆塔的聲音已有一段時間,希望葉家領導人儘早提出符合時代需求和男女平權的做法。
葉特鳳媽墳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據傳祖塔工後,因該墳位於鯉魚穴風水寶地而置於原處,每年清明祭祖時,派下裔孫早上7時即帶牲禮前往祭拜,9時再到祖塔祭祖,自懂事開始,清明節即起個大早前往,而今,祭拜祖先是我的生活習慣之一。
曾家和葉春日公祖祠直線距離不到兩公里,曾家來台時間比葉家早兩年,即1733年,目前,到宗聖(曾子)祖塔參加清明祭祖的裔孫約三百餘人,放置一千多罈先人骨灰的祖塔將滿,曾家領導人為未雨籌謀,依照相關規定,在祖塔後面建塚式祖塔,讓曾家子孫百年後,有個容身之處。
黃家祖塔和祖祠並列,面向台灣海峽,建築雄偉,充分展現子孫賢的家族氣勢。祖塔背後小山的草皮正在成長中。
廖家祠堂稱武威堂,廖家祖祠和祖塔位於武威里,兩者相距一百公尺左右,祖祠前有廟埕,廟埕前是半月型風水池,香爐置於水池上,這份構想就防災而言極為周到。祖塔整體結構說類似關西十子登科的范家,可能更像日本天皇的皇居。不論祖祠或祖塔香爐都是長方型,這種造型是今天參訪祖祠和祖塔的特例,有鼓勵廖家子孫做人處事宜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綜觀廖家子弟有當選觀音鄉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肝膽科權威廖運範;晚近公視知名電視劇茶金原作者廖運藩都是,97歲高齡的他是觀音區第一位考上國立台灣大學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