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世界上少數每年有三到四次颱風侵襲的地方,我的故鄉在桃園市濱海地區的新屋區,閱讀故鄉氣候變遷史,獲知每年到桃園新屋的颱風平均數是1.5次。若此,每年侵襲台北的颱風數大概也是1.5次。連續三年沒有颱風登陸的台灣,今年遇到兩次颱風,9月份的海葵颱風從巴士海峽掠過,氣象署預報凌晨在恒春半島登陸的小犬是少見的十月颱,早上起床,新聞報導,颱風中心在屏東東方海面滯留,登陸時間延至6時,而後又改為8時,依過去經驗,颱風速度變慢,轉彎的可能性增強。請神明保佑,引導小犬到她該去的地方,讓台北市成為無風也無雨的零災害宜居城市。
- Oct 05 Thu 2023 15:13
葉倫會萬華公益史蹟巡禮導覽隨筆(2023.10.5)(1,633)
- Oct 02 Mon 2023 10:37
教育廣播電台香香主持客語節目談台北城隨筆(2023.10.1)
- Sep 30 Sat 2023 22:28
台北市濟陽柯蔡宗親會秋季祭祖參訪迪化街導覽隨筆(2023.9.30)(1,632)
- Sep 26 Tue 2023 18:31
葉倫會長慶廟、紀州庵、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公益導覽隨筆(2023.9.26)(1,631)
我國海關的典章制度由英人赫德創辦,為了管理來自世界各國的客卿,他為海關建立「忠誠、榮譽和效率」的傳統,清朝時期,海關被視為我國行政機關中行政效率最優者。進公職以來,追隨前輩的任事精神,視準時為效率。1997年起,擔任公益導覽志工,強調風雨無阻、準時開講。一千六百多次史蹟巡禮,歷次活動採報名制,最初,希望報名朋友和我一樣準時出席,對缺席者有些不以為然;設台北散步者群組後,經由雙向交誼,發現吃五穀雜糧的人,免不了臨時有事,加上天有不測風雲,慢慢體會,出席朋友的特色是身體健康、家人平安,謝謝一群有福氣的人對葉倫會舉辦公益史蹟巡禮的支持,今天也如此。
- Sep 23 Sat 2023 13:42
葉倫會台北城公益史蹟巡禮導覽隨筆(2023.9.23)(1.630)
早年,導覽完,自以為悠雅的轉身走人,和出席朋友再見的機率罕見。2020年8月9日成立台北散步者群組,增加和參加史蹟巡禮朋友的互動,經由認識和聯誼,發現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其學習或職場領域都是一方之霸,品味高尚者又占大部分,這些特質讓我感受到浩翰的知識、寬廣的世界、個人知識的有限,謙虛不能僅僅是美德,而是要養成習慣,像海棉一樣不停的吸收新知。有朋友說我導覽時的笑容越來越多。謝謝!
- Sep 21 Thu 2023 10:31
台灣客家山歌團青春山歌對客家歌舞劇演出隨筆
我是桃園市新屋區人,故鄉沒有山也沒有茶園,桃園大圳1924年完工後,新屋成為漁米之鄉,稻田不論插秧、除草、割稻,鮮少山歌對唱的場景。高中負笈台北,看到或聽到客家山歌的機會更少了,印象較深刻的客家音樂會,應范姜瑞理事長之邀,參加陳雙雄師生在台北市議會表演廳的音樂會。
- Sep 17 Sun 2023 15:24
新竹市新竹資深青商會參訪大稻埕、迪化街導覽隨筆(2023.9.16)(1.629)
奉新竹市新竹資深青商會楊雯婷會長指示,擔任新竹市新竹資深青商會暨眷屬參與大稻埕、迪化街導覽事宜,楊會長做事認真,事前先到大稻埕踩線。一千六百多場史蹟巡禮導覽,發現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愈來愈覺得自己平凡,聽話成為生活習慣,遵照指示,在指定時間抵達指定地點。
- Sep 14 Thu 2023 15:59
大稻埕、迪化街公益巡禮導覽隨筆(2023.9.14)(1,628)
1997年,擔任導覽志工,主辦單位是機關或團體,單純做好導覽工作即可,什麼人出席?出席後是否再參加?全部不在考量範圍。2005年自公職退休,為回饋社會愛護,陸續舉辦公益史蹟巡禮,從每個月兩次到五次,鑑於能走路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發願陪想認識台北的朋友走到走不動為止。過去25年,秉持見面可以產生信任,把每次導覽視為最好的一次,認真規劃、用心講,鍥而不捨的走了一千六百多次。
- Sep 11 Mon 2023 18:16
大同健康服務中心實習醫師參訪大稻埕導覽隨筆(2023.9.11)(1,627)
王梅娟護理長安排到該中心實習的謝、陳兩位醫師參訪大稻埕,她希望為到該中心的醫師介紹大稻埕的故事暨欣賞建築之美,希望他們今天有收穫外,可以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漫長的職業生涯,藉著認識居住環境、服務醫療院所周邊的風土民情,分擔繁忙工作的壓力。她看似平常的好益,獲得醫生很高的評價,普遍認為受益良多,致一直走下去。如何讓準醫師認識大稻埕,經由探索史蹟和前人的生活體驗,提升醫病和諧,做好專業導覽是我的責任。
- Sep 10 Sun 2023 12:02
長慶廟、紀州庵、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巡禮導覽隨筆(2023.9.9)(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