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初,應大橋扶輪社之邀,前往演講「台北的故事」,當時就覺得葉維悙社長和黃寶慶節目主委好了不起,敢於衝破傳統,以認識鄉土這種不屬於熱門,卻是馬斯洛(Maslow)理論中較高層次的題目和社友分享「台北的美麗、追尋台灣人的驕傲」,演講完後,沒多久再度接到黃寶慶節目主委的邀約,指示以「大稻埕的故事」為題和社友分享。

 

因為海關博物館所在地的塔城街位於大稻埕,故大稻埕是關心台灣這塊土地最早的區塊,然後再由大稻埕擴展至整個台北市、淡河流域、跨過濁水溪,近年甚至台灣走透透,遠至台東、台中、高雄分享個人的研究心得。

 

依淡水海關1879年報告書的記載,大稻埕是艋舺旁邊的小漁村,1895年,日人來台做的人口統計,大稻埕的人口數是台北城、艋舺和大稻埕三市街中最多的區域,當時的貴德街(千秋街、建昌街~港町)、迪化街(南街、中街、中北街、北街…~永樂町)、延平北路(太平町)等區域,也被認為最具台灣味道的地方。因為淡水河河運的便捷,北淡鐵路和縱貫鐵路的通車,加上台北大橋的孔道地位,使得大稻埕成為台北,甚至台灣最繁華的街區,茶葉、糧食、布匹、南北貨等大批物資的進出口,為當地帶來大量的財富,甚至影響深遠的圖書或唱片出版的文化事業,都和大稻埕係密切,惟這個榮景隨著基隆開港,跨越淡水河橋樑的增設暨高速公路的通車,台北市區向東移動等諸多原因,使大稻埕和萬華一樣成為台北市的老舊社區,在創新與保存間拔河。

 

1997年開始導覽大稻埕,三百次以上的導覽,十餘年的經驗,雙腳走遍大稻埕的不同街區,閱讀許多相關的資料,體驗這個地區的多樣性變化,因扶輪社的演講時間僅三十分鐘,僅能就影響比較久遠的部份做分享。

 

大橋扶輪社的命名,源自最早跨越淡水河的台北大橋,而台北大穚就在大稻埕的邊緣,受命後,除了準備相關資料外,特別找台北大橋不同時期的照片和社友分享,同時也整理與大稻埕早期故事有關的照片,和社友們分享這個街區曾經出現的榮景或影響的人物。當然也帶「希望之光-台灣神明的故事」、「積福與養生」、「台北城的故事」和「松山慈祐宮兩百五十週年慶特刊」等書前往,和答對問題的社友結緣。

 

大橋扶輪社開會前的運動,招式簡單,卻很實用,社友們的用心值得佩服;社友們捐款金額可能是台北市各扶輪社最多者,下星期二要慶祝授證七年的扶輪社已經擁有不少的存款,想到「要做好事先要有錢」這句話;張志宗前社長和葉社長的對話提及他擔任社長時,每個社友都這麼挺他,他挺其他社友是應盡的責任,類似談話在許多社友的對談中不斷出現;葉社長表示,希望二十年後,大橋扶輪社是蒐集台北橋照片或資料最多的單位。寫著!寫著!想到祝福是不嫌多的,希望假以時日,每位大橋扶輪社的社友都是社會的精英,為台灣的進步貢獻力量,台北散步者將以認識他們為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