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台灣,最常引發的過敏原依次是塵蹣、蟑螂、霉菌、灰塵、動物的毛皮等,這些過敏原可能對特定病人引發過敏的症狀。至於吸入空氣中的浮塵,冷空氣的刺激,包括冷氣、電風直吹,也容易引發鼻子過敏。

美國每年有數百萬人會發生食物過敏;台灣每14個人,即6.95%的人,曾有食物過敏的經驗,主要過敏原是蛋、乳、海鮮與花生,其次是芒果、奇異果、豆、麥、堅果等,事實上,也有人對米或巧克力會產生過敏。過敏症狀以皮膚癢、喉嚨癢、打噴嚏、頭痛及眼睛癢為主,也有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現象者。部份對牛奶過敏的嬰兒,則有血便現象。

目前似乎還沒有直接治療過敏的方法,避免吃容易過敏的食物,被視為最基本的預防方法,故食品包裝標示提供的過敏原資訊非常重要。

據統計,約有160種食品會對人體造成過敏,惟蛋、奶、魚、蝦和蟹貝殼類、核果(杏仁、胡桃、核桃)、花生、小麥和黃豆等8大類造成的過敏佔90%。因為這八大類食物含有某些蛋白質及其衍生物,不易被消化吸收而造成過敏原。其結果是吃完食物數分鐘至數小時即發生輕微的過敏症狀或皮膚發癢;長蕁麻疹、紅腫數小時後會自動消退;嘴巴、臉部、舌頭紅腫;咳嗽、嘔吐、腹瀉;昏眩。若嚴重的話,需要住院觀察、治療。

食物過敏者應注意的飲食
食物過敏者應避免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多攝取乳酸菌、高纖食品,生活力求規律、適度解除壓力、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正常排便等。

因為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壞菌會分解動物性蛋白質、脂肪。亞胺、酚類、二級膽汁酸等有害物質,不但對肝臟造成負擔,而且具有致癌作用,若有害物質進入循環系統,長時間堆積在大腸及身體,都是致癌的重要基因。乳酸菌從嬰兒一出生就進駐腸道,維持腸道免疫系統。乳酸菌在腸道進行醱酵分解糖類,產生乳酸或醋酸,使腸內環境保持酸性,可以抑制腐敗菌的增生,甚至部份乳酸菌會分泌殺菌物質,直接與壞菌短兵相接,不斷的刺激腸道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保持警戒狀況。

乳酸菌被視為可以維持腸道活力,醫界認為提升腸道乳酸菌的活力可以降低過敏病症的發生,常人宜調整飲食習慣,用自然的方法重整腸道菌相,或積極從外面補充好的乳酸菌到腸道,提升身體的自癒力。補充益生性乳酸菌,可以加強體內的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T細胞等各種免疫細胞。事實上,免疫系統強壯後,可以抵抗疾病,減少癌細胞在體內增殖的機會,且具有降血液膽固醇、預防老人痴呆的功能。

皮膚癢千萬不要用手抓
皮膚癢時千萬不要用手抓,一般人對於皮膚癢的直覺反應是用手抓,不但不能止癢,還可能越抓越癢,其原因是抓癢時,因為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更嚴重。

有些人用熱敷止癢,雖然熱可以使局部獲得暫時的舒緩,其實是另一種刺激,因為熱會使血管擴張,釋出更多過敏原,如有人在冬天泡溫泉或泡澡,或包在厚重的棉被,反而引發蕁麻疹。

鼻子的過敏原以霉菌、塵蹣和花粉為主,惟國人的過敏大部份源自霉菌與塵蹣,對於花粉過敏的病例比較少見。如何避免接觸過敏原,家裏最好不要放置絨毛玩具、不要鋪地毯,換季整理衣物、棉被時,記得戴口罩,以吸塵器代替掃把清潔地板,最好用濕抹布。注意家中的環境清潔,窗簾、被單、床罩、枕套等布質物品最好常清洗,並先浸泡在60度的熱水後才洗,確實去除塵蹣及塵蹣的卵。少吃易引起過敏的發物如:蝦、蟹、鵝、鴨、芒果、龍眼、荔枝及蛋、奶類,油炸類食物也可以減少過敏的發生。

平日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多吃新鮮蔬果、鹼性食物,如蘋果、葡萄、薏仁、山藥;多吃維他命B群與維他命C含量豐富的蔬菜水果、全穀類,胡蘿蔔。油煎、油炸或是辛辣類的食物較易引發體內的熱性反應,以少吃為宜。適度的運動和避免過度勞累使體質偏酸性,都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功能。




雖然醫學與科技進步神速,但對於癌症的認識仍然有限,大部份人只知道癌症是正常細胞突變造成的疾病,但為什麼會突變、為什麼會長癌、為什麼會好發在某些人身上,則是亟待突破的問題。

 

 

 

 

 

 

 

 

 

防止癌症的生活方式      葉子

雖然醫學與科技進步神速,但對於癌症的認識仍然有限,大部份人只知道癌症是正常細胞突變造成的疾病,但為什麼會突變、為什麼會長癌、為什麼某些癌症會好發在某些人身上,則是亟待突破的問題。

 

癌症的發生,除少部份(14%)與遺傳有關外,大部份與生活方式有關,其比例佔77%,剩下的9%則與環境有關。凡屬於肥胖、靜態生活、少活動、飲食油膩、愛吃肉卻少吃蔬果、抽菸、吃檳榔、大量飲酒、重口味,愛吃鹹、愛吃醃漬物、壓力大或容易焦慮憂煩者,罹患癌症的機率較高。

 

如何預防癌症

醫界證實,食道癌、胰臟癌、腸癌、停經後乳腺癌、腎臟癌和子宮內膜癌與超重有關,保持體重是遠離癌症的重要習慣。故國人最好將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至22.9間。BMI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

 

運動具有強身的功能,可以調整血液的睪固酮與雌激素,保護女性對抗與荷爾蒙相關的癌症,促進腸子蠕動,減少糞便停留在腸子的時間,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但一般人運動不必像運動員般的汗流夾背,每天流汗30分鐘、每週5天即可以達到防癌的功能。不論健走、跳舞、騎單車、爬樓梯或游泳都可以。

 

世界癌症基金會建議儘量從飲食中攝取營養,因為蔬果的纖維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並減少乳癌、食道癌等數種癌症的發生率,特別建議平日宜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取量,但台灣人蔬果攝取量不足的比例高達七成。長期推動防癌的單位,建議6歲前的兒童,每天應攝取5份新鮮蔬果;超過6歲學童、少女及女性成人,天天要吃7份蔬果;而青少年及男性成人,每天應攝食9份蔬果。蔬菜類1份約為生重100公克,水果類約為150公克。每日的蔬菜攝取量,應該比水果多1份。

 

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脂肪與癌症關係密切,特別是乳癌、大腸癌與攝護腺癌。平日應選低脂或脫脂鮮奶;以豆類或豆製品取代部份肉類;把肉皮、肥肉、外層的油炸裹粉去掉;刮除蛋糕的奶油或鮮奶油;吃麵時,用少許麻油代替肉燥;烹調時,以蒸煮烤滷取代煎炸,俾減少脂肪的攝取量。

 

多吃雞、魚,少吃豬、牛、羊   牛排、紅燒蹄膀、涮羊肉。研究報告指出,上述食物與大腸癌有關,每週紅肉的總攝取量以不超過500公克為宜。同時應戒除煙燻、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

 

抽菸是肺癌主要危險因子,並與食道癌、胃癌、頭頸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子宮頸癌與乳癌相關。說來有趣,只要戒菸,就可以降低罹癌風險。過量飲酒會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與食道癌的風險,長期飲酒過量容易肝硬化,增加罹患肝癌的機會。此外,檳榔與頭頸癌(口腔癌、喉癌)關係密切。

 

每天攝取的鹽不超過6公克,少喝含糖分飲料,喝白開水最理想,天然果汁每天不超過150㏄,並且不吃發霉的穀類及豆類。喝母乳的寶寶罹患血癌的風險比較低,媽媽則可得到降低乳癌風險的好處。

 

精神壓力會削減免疫機能,抑鬱症使身體修補DNA的能力下降,將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許多罹癌的病人回顧發病前兩、三年,身心常處於壓力與不穩定的情形。

 

抗癌食物

地瓜含有較高的膳食纖維、蛋白質、鈣質、維生素A、B群、B2、C及較低的熱量,被視為超級抗癌食物。除地瓜外,具有抑癌症效果的蔬菜分別為蘆筍、綠花椰菜 、捲心菜 、白花椰菜 、芹菜   、茄子皮  、甜椒 、胡蘿蔔 、金針菜 、薺菜 、雪裡紅 、番茄         、大蔥 、大蒜         、黃瓜   、白菜。

 

結語

良好的生活習慣,雖然未必能夠杜絕癌症的發生,但一定可以減少癌症上門,請大家一起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lh515 的頭像
    ylh515

    葉倫會的部落林安泰古厝古蹟日導覽隨筆(2024.10.20上下午各乙場)(1,728、1,729)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