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朋友勸人想開些,但成效通常不會太好,徵結在於沒有解決對方的問題,誠如西諺所云:「一隻燕子或一朵花無法帶來春天」,惟有思想或觀念改變,才能正本清源的解決問題。 

經濟學提到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在於人類慾望無窮,而滿足慾望的手段卻相對的減少,想要快樂,最直接的方法是提升競爭力、降低慾望,當競爭力提升時,滿足慾望的手段就會相對成長,增加安全感。所以,要活得快樂,最好的方法是每天都要進步,並且隨著社會的變遷,適時調整專業方向,即增加自己的專長項目。

 

傳統社會的觀念並非一成不變,農業社會教育子女晴耕雨讀,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當時的教育以光宗耀族為職志;工業社會注重一技之長,考試獲取文憑,表示具備某項專業的能力;知識社會不再講究吃苦耐勞,創新和創意決定其競爭力的大小與適應環境的能力。

 

現在的父母親大底出身農業和工業社會,常以過去的經驗做為教育子女的範本,晚近,西方世界出現「尼特族」(NEET的音譯,全稱「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尼特族主要分布在經濟高成長、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有一群不升學、不就業、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最早出現於英國,指1618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1534歲年輕族群;香港稱「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美國稱歸巢族(Boomerang Kids),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中國大陸稱「啃老族」;台灣稱「米蟲」或「家裡蹲」。

 

如何避免年輕族群成為尼特族,父母教育子女時,宜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千萬不可將其照顧得無微不致,致孩子無法適應社會的生存法則,只好長期的依賴,因為愛之適足以害之,古人說養兒防老,現在的人則是養老防兒。父母平日即應教育孩子充實自我,學習冷靜思考、負責的態度,累積符合環境需求的創造力,機會自然就會伴隨而來,若此,就可以提升生活內涵,讓生命充滿光明。

 

激湍的河流若沒有岩石就激不起浪花,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挫折時,要有危機其實也可能是轉機的想法,不妨來個逆向思考,往往觀念改變後,內容、外在都會迥然不同。如時下一般人汲汲於獲取某些職位,殊不知,佔有職位後,權力與責任併隨而來,絕非從此過著幸福快槳的日子,所以在事前要有心裏準備,名滿天下,往往謗亦隨之。反之,閒雲野鶴的生活雖然沒有什麼漣漪,卻是雲淡風清,反而可以站在制高點欣賞個中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