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家人的故事(4)葉倫會的序
平日好讀閒書,2005年自公職退休後,以散步台北街頭為樂,承神明保佑,轉眼就要滿十年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覺得理想、希望和毅力是年輕人成功的基本法則,發願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要走到走不動為止。起心動念來自「利他」和「犧牲和奉獻」。投入史蹟導覽和應邀到各地演講緣於「無心插柳」,惟視其為土地公冥冥中給予的恩典。
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養成閱讀和紀錄的習慣。因為對海關史產生興趣,將整理的篇章發表於期刊,旋奉命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和籌備海關博物館,以致有機會接觸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思維,不論從事史蹟導覽,或應邀演講,分享專業知識外,以「感恩」和「分享」做為主軸。
演講前的準備和事後的隨筆,除了記錄其始末外,經由思考和沈澱,讓下次演講或導覽更加精彩。自公職退休後,首先和溫送珍主席合作完成其回憶錄「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待「台灣義民廟的故事」出版後,興起為客家鄉親寫歷史的思維,經由口述訪談,陸續完成介紹客家人的故事,增長生活內涵,也讓演講和導覽內容受到更多朋友的歡迎,感謝客家雜誌社給予發表平台,讓客家鄉情或人物專訪的篇章,獲得更多朋友的關注。
看似平常的筆記,因為結集出版而提升其影響力,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台灣客家人的故事(2)、台灣客家人的故事(3)陸續出版,獲得學界和研究客家學朋友的注意,一再詢問訪談結果何時結集出書,尤其是「校長的故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3)」出版後,更多朋友關心出書的進度。
應邀演講有講師費,通常將其當做出版基金,春桂姐知道應邀演講或導覽時,都帶書與出席者分享,提供一筆印書基金。好友劉振之、曾德堂亦各提供一萬元做為出版基金。適逢彭惠圓局長卸下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局長(2015.12.25)而寫「良弓緣」,遂規劃出版台灣客家人的故事(4)事宜,讓信史得以留傳,做為這代客家鄉親為國家、社會努力的見證。
感謝溫送珍主席、陳石山律師、溫紹棠委員寫予鼓勵,惟出書勿促,錯誤在所難免,尚祈見諒。
(台灣客家人的故事(4)業於2015.5出版,印了三千本,書已送完。屢屢接到詢問到哪裏買,故鋪上部落格。)
學以致用的古梓龍(1953~) 葉倫會0910161747
古梓龍桃園市觀音區人,生於1953年,父親古萬桂是觀音鄉民選第一屆鄉長,兒時常目睹父親為鄉親排難解紛,在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環境中長大。
讀觀音國小時,視范姜文耕老師謙謙君子的儀態,教學認真、熱忱待人的彭信雄老師為典範;許順藤校長退休時,全校師生在校門口列隊歡送的盛大場面,在其幼小的心靈中,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
初中讀觀音初中,導師黃盛煥教英文,尊重每位學生的專長,畢業時,有七位同學考北聯,僅兩位名登榜單,他考上復興高中,因為哥哥認為古梓龍具有研究高深學問的特質,建議讀高中。
復興高中的同學來自大台北地區,初中時期都屬優等生,他在這兒體會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認真是不二法門,惟高中畢業第一年,因為重感冒,致名落孫山,父親要他到台北補習班讀重考班,為了節省支出,徵得觀音天主堂儀文範神父同意,整天關在天主堂自修,半年後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
民族社會學系的課程以邊疆政治、社會學、社會工作、人類學為主,看似冷門的課程,因為時代演變,政府施政偏向人文關懷,重視服務、解決社會問題,致所學內容反而成為施政重點。大學畢業即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曹伯一教授、政壇名將關中都任教該所,努力外有名師加持,學識自然更上層樓,加上全所師生吃、住一起,同學間具有與眾不同的凝聚力,團結果然力量大。
1981年,預備軍官退伍,承曹伯一所長推荐,到青年反共救國團桃園縣團委會服務,是年十月,高考及格,惟留在和年輕人接觸、服務熱忱見長的救國團。1984年,轉任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歷任社工員、股長、專員、科長、秘書室主任等,走遍台灣每個角落,接觸各類型的社團,認識不同型態的人與事。熱忱加上易地而處的思維,被視為行政歷練豐富的社服長才。
台灣省暨各縣市政府,每年遴選20位優秀公務人員出國進修,1994年,古梓龍以社會發展類,獲得前往美國密蘇里達大學老人學院,從事為期一年的研究,他帶太太和讀小學的兒子、女兒同行,太太讀語言學校,小孩讀社區小學,享受不同文化衝擊的喜悅和進步。
密蘇里達大學老人學院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國,以醫師、護士、營養師、社工….為主,課程包含老人健康和照護問題,讓古梓龍震撼的是,如何照顧不同年齡層的老人外,也注意照顧者身心靈平衡的問題。回國後,研習內容常在腦海迴旋,思維更加開闊,工作績效獲得長官的肯定。1998年升任內政部社會司專門委員。
1999年,台灣中部地區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數高達2,355,社會司的主要任務是協調震災的救助工作,人員的投入或物資的供應一樣重要,任職台灣省社會處建立的人脈和經驗,讓各地運往災區的物資和善款獲得妥善的運用,在救災過程中,古梓龍發現愛心沒有國界、年齡、性別和黨派的區別;如何滿足受災戶的需求和善心人士付出的熱忱,一樣重要。
許應深代理桃園縣長時,為找一位出身在地又具專業素養的社會局長,古梓龍自然被發掘,但時間僅半年。因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范光群主委急於找一位能說客語,又具社會專業背景的客家人擔任綜合處處長,承曾榮振律師推荐,許縣長也樂見部屬獲高升的機會,遂到客委會服務。
客委會的業務需要接觸客家社團,維護客家傳承部分有如社會教育或終身教育,接觸各地客家鄉親和社團,因為有社服的專業,很快瞭解客家傳承的輕重緩急,據以提出想法和對策,獲范光群和葉菊蘭兩位主委的器重。縱使離職多年,客委會辦尾牙時,仍然邀請有好人緣的他一起分享同仁的喜樂。
2004年7月,年滿五十歲,服務公職滿二十五年,符合退休資格,申請提前退休,客委會楊長鎮主任秘書認為他年紀尚輕,宜經由社區,為客家做好札根的服務,建議從地方文史著手,與地方意見領袖交換意見後,邀請觀音區熱心人士組織石觀音愛鄉協會,並擔任第二屆理事長,透過地方意見領袖、退休公教人員,經由調查、訪談,找尋先民在石觀音發展的痕跡,出版季刊,每期刊出近兩萬字,經十餘年的努力,這些文字是認識觀音,編寫鄉土教材最有用的素材。
退休後,亦任教聖德基督學院社工系,擔任系主任,接觸許多不為名利而奉獻的志工,他們不乏各行各業的菁英,教學相長之餘,感受社會擁有無窮的動能,只是缺乏組織,少了一份著力點。協助志工獲取專業知識,幫助他們組織社團。因為古媽媽有老人失智的情形,愛屋及烏,和家中長輩失智的朋友合組「失智症關懷協會」,擔任創會理事長,透過聚會、聯誼、服務,解決親人患布失智的惱人問題,減輕個人身心靈的負擔。
2014年年底,鄭文燦當選桃園市長,邀請學養俱豐的古梓龍擔任社會局長,雖然老媽媽需要照顧,民間社工期待他領導,但鄭市長一句:「我們一起為桃園打拚。」,有感市長的誠懇,社工工作千頭萬緒,抱著士為知己者用的思維,二話不說的追隨鄭市長,為新桃園的社會福利政策奉獻心力。
有實務經驗的古梓龍再度進入公部門,面對千頭萬緒的社會福利問題,善用民間資源,尊重社團,站在對方也有幾分是處的想法,只要合法,就全力支持,確實解決社會的需求。篤信人在公門好修行的他,希望施政有如桃園市政府一樓大廳的「大道之行」一樣,在鄭文燦市長領導下,朝著「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方向努力。
陪曾文忠大師探訪北台灣重要客家景點
任職海關時,因為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1995年,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並發表論文,見其會議室有歷任校長的油畫像,心嚮往之,海關博物館成立時,也蒐集歷任海關總稅務司、總局長的照片,以油畫方式陳列在博物館,成為見證海關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和溫送珍主席屬於忘年交,承他照顧有加,希望能為他留下一張傳世的油畫像,也把這個構想向陳石山律師報告,陳律師亦將這個想法和范姜瑞族長暨溫彩棠委員提起,溫委員和溫主席一樣出身苗栗中港溪,徵得曾文忠老師同意,為溫主席畫像。
曾文忠老師是國寶級畫家,畫作完成,由溫彩棠委員和楊梅良老師陪同到台北,親送溫送珍畫像到溫府,奉命作陪,因而結下忘年交的緣份(我們同屬豬,但差一輪),首先為他做口述訪談,文成,刊載客家雜誌外,也收錄於葉倫會編著的「台灣客家人的故事(4)」。
訪談時,瞭解曾文忠老師畢業於台南師範藝術科,屬於科班出身,天份加上勇於學習,畫作在南台灣甚具名氣。旅遊遍及五大洲的曾老師,感悟人生在世的作用在於奉獻,而非獲取。2000年起,免費為南台灣客家籍校長掌理的學校作畫,迄2015年,作畫學校超過百校,作品超過三百幅,若以市價論,早已超過新台幣數億元。他甚至遠征新北市,為華僑高中和清水高中作畫,因為作品以學校附近的景觀為主,獲受贈學校師生的喜愛。因而邀請曾老師2015年10月8日晚上,到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演講「從畫作談南台灣風情」。
曾老師提及想到桃竹苗地區探訪客家庄的心願,俾完成台灣各地客家風情的畫作,因而向他報告,可趁到台北演講的機會,陪他參訪雙北市暨桃園和新竹的客家庄,曾老師亦指示畫作完成時,能為每幅繪畫寫故事,讓客家精神和傳統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演講前一星期,曾老師決定十月六日中午抵達台北,八日晚上演講完坐高鐵回高雄。承好友陳論德同意,開車載我們到北台灣重要的客家景點踏查,因而規劃行程。
三天期間,陪大師到新北市淡水鄞山寺,泰山明志書院,新莊文昌祠、福德祠、廣福宮;新竹縣新埔義民廟、湖口老街暨三元宮;桃園市新屋葉春日公宗祠和祖塔,范姜祖厝群,龍潭大池暨南天宮,龍潭聖蹟亭,桃園市客家文化會館,龍潭三坑老街和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沿途聆聽其讜論,自忖收穫極為豐富。
十月六日上午,曾老師由楊梅良老師陪同北上,中午抵達台北。我們台北火車站換乘陳論德2,500CC的旅行車直達淡水,第一站是淡水鄞山寺,陳大哥是台南學甲人,十七歲到台北經商,從事布匹批發生意,對各地的交通動線瞭若指掌。不論泰山的明志書院、新莊文昌祠或廣福宮,都駕輕就熟的安全抵達。曾老師仔細端詳各座建築的特色暨風華,也拍照存查,上車就做筆記,記下特色,也留下參訪心得,這份用心,值得出外旅行朋友參考。
簡單、抓住重點和明快是曾老師參訪客家庄景點的特色,十月六日下午,走訪四個景點,傍晚到溫府拜訪溫送珍主席,並在桃屋日本料理店共進晚餐,陳石山律師也來了,約好十月七日晚上,由陳律師作東,在國家戲劇院的劇院軒共進晚餐。
讓曾老師多看一些北部建築是我們的共識,十月七日上午七時,往新竹縣新埔義民廟出發,一小時左右,抵達新埔義民廟廟埕,曾老師三十幾年前曾參訪過新埔義民廟,但景像迥異,特色也大不相同,他仔細觀察,拍下全景和有特色的景點。近年常到義民廟參訪,第一次注意到新埔義民廟沒有御路,點金柱是方形而非一般廟宇的圓形。
九點左右抵達湖口老街,大夥自天主堂前下車,向北步行到三元宮,沿途欣賞建築立面,獨特的女兒牆,雖然旗山老街也保留有仿巴洛克式建築,但和湖口老街相較,有若小巫見大巫;三元宮徐總幹事,邀我們喝茶外,送其拙著「積福和養生」,他很快看到葉倫會編著多本「台灣客家人的故事」,希望能送他們這幾本書,平日視贈書為快樂的源泉,當然要送。
十點左右,抵達葉春日公宗祠和祖塔,曾老師對宗祠重建碑文的詮釋,有人格者的特質,佩服!也參觀宗祠附近葉家宗親的兩座三合院,見多識廣的曾老師,很快指出其特色。
十月五日晚上,向范姜瑞理事長報告,七日將陪曾文忠老師參訪范姜祖厝,為表達對曾老師的尊敬,范姜理事長特別自台北趕回新屋,中午設午宴款待,范姜淡前理事長,私立清華高中范姜文政董事長暨范姜杏總幹事作陪,曾老師有感范姜族長的誠意,表示這次北台灣客家庄巡禮有關范姜祖厝的畫作,將贈送范姜祖厝,范姜淡前理事長表示要把畫作高掛祠堂外,也將親率其領導的陶渭八音團到美濃表演。范姜理事長徵得家族幹部同意後,向曾老師報告,準備提供曾老師這趟北台灣行畫作的材料費用。
下午參訪首站是龍潭敬字亭,北台灣的敬字亭和美濃或南台灣敬字亭的造型差異頗大,文風鼎盛的龍潭保有美麗的敬字亭;龍潭大池旁的南天宮,廟貌雄壯威武兼而有之,供奉主神關聖帝君,曾老師是惜情的人,他對這座廟宇有份獨特的感情;桃園客家文化園區有圓樓的意象,也因為如此而無法看到全景,局長和副局長公出,承羅國裕主任秘書和薛雲峰秘書接待;三坑老街在客家文化園區附近,當然要前往參觀,為七日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十月八日上午十時,陪曾老師到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公園有四公頃土地,後面是新店溪,曾老師拍下新店溪近景和遠景,準備畫一幅三十尺長的畫作,若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可以典藏,他樂意捐贈。鍾永豐主委是美濃人,和曾老師是反美濃水庫興建活動的革命伙伴,鍾主委特別設午宴款待曾老師,兩人交談的表情,再快樂也沒有了。
曾文忠老師在高雄美濃是導覽前輩,被視為大師級人物,他知道是日下午,台北散步者為馬繼康老師授課的文山社大學生導覽大稻埕,遂一起到大稻埕找尋台北的美麗,追尋台灣人的驕傲。曾老師在有記茶行的簽名簿畫一艘船,在台北霞海城隍廟欣賞彩繪大師陳壽彝的畫作,面對大師作品因為牆上潮濕而出現斑駁的現象,他的表情充滿著不捨。
十月八日晚上,曾老師應邀到台灣省城隍廟演講,和數十位熱愛鄉土的朋友分享南台灣美麗的風景和他作畫的心得,咸認為是一場豐富的知識饗宴。八點三十分,演講結束,陳論德親送曾老師和楊老師到台北火車站坐高鐵回高雄。
樂於協助老師的謝治平(1965~)
謝治平苗栗縣銅鑼鄉人,生於1965年,從小聰明伶俐,倍受父母的寵愛,國小六年級,遇到剛自師專畢業的魏育美老師,魏老師照顧學生的熱忱,影響他一輩子,謝校長常指派他參加校際作文、相聲比賽,獲得增廣見聞、擴充視野的機會。
雖然家中經濟不寬裕,但父母親重視教育,希望孩子出人頭地,讀私立建台中學國中部,畢業時考上省立新竹師專。新竹師專以校風嚴格著稱,採軍事化管理,讓性格開朗,崇尚自由的謝治平屢屢受創,但名校終究是名校,紮實的語文基礎,讓他畢業後,隨時可以提筆再起。
師專生分發依在校成績暨志願序,派澎湖縣望安鄉嶼坪國小分部,四面環海的小島滿潮時只有0.3平方公里左右,居民以漁民為主,分部有三班、十八位學生,他教三、四年級,月薪一萬三千餘元,因位於離島,兩個月領一次薪水。在沒有電力和自來水的島上生活兩年,學到釣魚、抓魚技巧和閱讀的習慣。
在澎湖服務滿四年,申請介聘新北市。1989年,任教板橋區文德國小,學生八十班,擔任六年級導師,認真教學外,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進修,教學相長外,也有更上層樓的思維。1997年,沒有擔任過任何行政職的謝治平,主任甄選及格,旋到台灣省板橋教師研習會受訓,老師都是教育界的知名學者和專家,授課時間雖然只有二到三小時,卻是所學的精華,和班上同儕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能更重要,成為爾後辦學互通有無的重要資源。
1998年,派瑞芳瑞濱國小教導主任,該校有十二班,原住民和礦工子弟比例頗高,面對弱勢家族的孩子,詹瑞玉校長熱愛孩子,給予平等受教權的尊重,讓他看到教育家的風範和身影,看到什麼叫「有愛無恨」,啟發謝治平樂意為教育奉獻的心願,誓言不論什麼情況或在什麼地方,都要盡力把事情做好,在校長指導下,發掘弱勢學童的強項,讓其贏得掌聲,找到美好的明天。兩年後,調板橋文德國小輔導室主任。
文德國小的弱勢生比率較瑞濱國小少很多,但仍然占有10%左右,分別為家長經濟條件差、學習成就差、身心障礙、新住民的台灣之子,就瑞濱國小照顧弱勢學生的經驗,發現問題後,給予適時又合宜的照顧,如經濟條件差可分低收入或家中臨時變故者;新住民之子的學習能力與一般學生類似,問題大部分來自家庭,幫助孩子分憂解愁是三年輔導主任的主要工作。旋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終身學習,老師不得拒絕學生,校長不得拒絕學校的理念,獲校長甄選及格,候派期間,轉任總務主任,兩年的總務經歷,對未來擔任校長有很大的幫助。
2005年,派瑞芳瑞柑國小校長,這年他39歲,他突破現狀,積極嚐試,鼓勵老師採用實驗教學法,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機會是辦學的原則。
瑞柑國小面積約2.7公頃,雖然規類為偏遠小學,卻是生態特色國小,允許學生跨區就讀,有六班,一百二十名學生,其中四十名來自跨區,因為學校所在地多雨、潮濕,生態豐富,校園有十餘種青蛙,夏天時,蛙鳴聲此起彼落,校長更學會了聽聲辨蛙的本事。李四端前往訪問時,給予「森林中貴族學校」的評語。
照顧學生,支持老師是謝治平治校的理念,2008年調樹林育德國小校長,五十年的老學校,學生十四班,雖然學區孩子沒有越區就學的問題,惟學校附近的山佳里,可以自由選讀育德或山佳國小,最初,大部分讀山佳國小。三年後,山佳里的孩子幾乎就讀育德國小,班級數增至十八班。學生有來自三鶯部落者,鑑於部分弱族學生家長不懂自我節制,他將資源全部用在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給予平等受教權,如專為原住民孩子設立體育和舞蹈課。
八月一日到育德國小報到,總務主任的經歷,讓新校園的規劃得以駕輕就熟,九月一日,發給縣政府的第一份公文是爭取重整校地和建校經費,因為規劃得宜和民意代長暨家長的支持,六年後,簡單、樸實、空間大、無障礙又具安全性的育德新校園呈現在學生和家長眼前。一個月後,他調板橋區大觀國小校長。
大觀國小位於板橋林家花園,和國立台灣藝大、華僑高中、大觀國中、中山國小等組織策略聯盟,重視藝術教育,大觀國小的特色是動漫。2014年8月,謝治平到校就職,循例,前一個月觀察校園有那些需要興革,務必讓其名實相符,為學生做的第一件事,說服家長會,換新全校的飲水機,讓學生開學後可以喝到乾淨的飲用水。
每天走遍校園各角落的他,關心老師的需求,只要是教學需要,就支持;也和孩子聊天,知道他們的想法,幫助孩子尋找合宜的受教空間。2015年暑假,接受僑委會及教育部協助,成立為期兩週的英語研習營,由華僑子弟擔任志工老師,五十位學生經由生活化的方式,分享不同的文化薰陶,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外,更擴充孩子的視野,
附註
承田瑞菊老師推荐訪問謝校長,2015年9月14日,坐客家雜誌社張義品經理的車子到大觀國小,訪談結束,張經理邀田老師和彭瓊霖老師一起晚餐。田老師說:謝校長是熱愛教育,樂於陪伴老師,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好校長。學校舉行運動會時,常為老師、志工製作制服,他的作法幾乎是全國特例,建議家長會,分送一千多位學生,每位運動服乙套,因為造型、顏色合宜,受到全校師生的喜愛。
笑口常開的校長每天至少巡堂一次,和老師話家常外,也和孩子閒聊;經過資源班時,學生叫校長好,他就過去給予抱抱,像和家人擁抱一樣輕鬆、自然。
後山畫壇奇才彭明德(1945~) 葉倫會0910161747
彭明德於1945年出生於花蓮縣壽豐鄉,祖父和父親皆喜好丹青,精通書法、繪畫,蒐藏許多前輩書法或繪畫大師的作品。國畫入門老師是任教於花崗國中的吳崇斌。
養父結交許多繪畫和書法名家,台北知名書法或繪畫大師到花蓮,常到彭府作客暨切磋技巧,從小耳濡目染,練就書法和繪畫的好本事,鑑定名家作品真偽的功力亦高人一等。
國小讀距住家約4公里遠的豐裡國小,同年級有兩班,每班學生五十人,長期擔任班長,從小就具領袖氣質,六年級時,被指定擔任動員月會主席。
初中讀花蓮中學,每天坐半小時火車到花蓮上課,除了作文和書法外,其他課程適應不良,畢業後讀花蓮農校,學習農科知識外,因為精通書法和畫作,包辦學校壁報的製作,王德堂老師指導他寫作技巧,獲花蓮縣高中作文比賽冠軍,代表學校參加花蓮縣高中慶祝植樹節演講比賽和辯論比賽,屢獲佳績。
花蓮高農畢業,回家協助父親督導耕種十甲農地的甘蔗、蕃薯和水稻,兩年後入伍服役,在陸軍砲訓中心擔任文書業務。
花蓮高農時代東征北討的戰績,獲得有關單位的重視,認為他是值得培養的人才,退伍即進入中國國民黨花蓮縣黨部,擔任主義、國家、領袖、責任、榮譽巡迴演講的講師。兩年後,任壽豐國中幹事,一年後,他24歲,獲村民支持,當選村長,開啟從政之路,一屆村長四年,因為中美斷交而延長任期一年,共擔任5年,他勤跑基層婚喪喜慶,協助村民排難解紛,帶種西瓜的農戶和瓜販抗爭合法權益,因為規劃得宜,為村民爭取應有的權益,獲地方人士支持,當選花蓮縣議員,仗義勇為的作風,議員生涯極為風光,在鄉長選舉中獲得勝選。
擔任壽豐鄉長期,以提升鄉民生活品質為己任,注意環境衛生,出席村民大會,解決村民切身問題,設立路燈,建立圖書館,設夜間網球場,規劃聯環道路,工作績效被視為同儕中第一名。惟競選連任時,具藝術家性格的鄉長終究抵不過其他因素,未獲連任。
卸任壽豐鄉長後,重拾平日喜愛的藝文、字畫、雕刻。精通書法外,在繪畫大師指導下,老虎、飛禽、走獸,梅蘭竹菊暨花卉是他的強項。曾向花蓮師院張性荃老師學習藝術概論,認識中西畫的畫法,了解兩者的差異所在,拜訪名家暨接待各地到花蓮旅遊的藝術大師,技法更加精進。1989年,在花蓮成立藝術工作坊,
1967年,參加全國第一屆藝術專才訓練,獲李奇茂、蘇峰男等教授的指導,此外,參加花蓮市各項藝術協會,如花蓮藝苗美術社、五榕畫會、花蓮縣美術協會、花蓮縣書法學會、花蓮縣長青書畫會、中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花蓮縣洄瀾詩社、中華楚騷研究會、花蓮縣粥會等。透過參與享受交流與服務的喜悅,空閒時就閱讀長流藝術雜誌暨其他藝術大師的作品,透過理論和實作,創造新作品,畫作獲得更多人的肯定。雖然勤於畫作,而且從事字畫買賣,卻不曾賣出一幅自己的作品
藝術工作坊的主要工作是字畫買賣、木匾和藝術設計,為了集思廣益,經由字畫買賣蒐藏名家作品,得到更多學習機會,成為鑑賞名家,也提升書法、畫作和雕刻功力,屢屢應邀參與各項藝文展覽。2013年,花蓮縣客家文物館成立時,第一檔展覽即由彭明德的作品擔綱,成為花蓮藝文領域的佼佼者。春節時,邀請洄瀾詩社的社友,一起寫春聯分送縣民。
按照民間習俗,女兒出嫁歸寧返家時,要送紅甘蔗和雞,代表甜甜蜜蜜和和諧齊家,彭明德打破傳統,親繪一幅甘蔗,雄雞、母雞和小雞入畫的國畫,上題一首祝賀的詩「小女歸寧醉一杯,民間習俗帶雞回;耐因路遠揮毫代,恩愛齊家幸福來」,被鄉里視為美談。此外,媽媽活到一百歲,九十五歲以前住在壽豐鄉老家,彭明德每天自花連回家晨昏定省,九十五歲後迎到花蓮一起居住,照顧好老媽媽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
花蓮縣政府為推崇從事文化藝術有卓越貢獻,及對文化傳承札根教育具薪火相傳者,自1991年起,辦理文化薪傳獎甄選,迄2014年,計有59位得獎,彭明德獲2015年文化薪傳獎。
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胡泉雄(1944~)
胡泉雄苗栗縣頭份鎮人,生於1944年,父母依恃四分水田養活一家十口,排行第七的他,自懂事起,起床常不見家人,需自行解決早、午餐,天黑了,父母親和兄姊才陸續回家,從小有潔癖的他,總是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
國小讀距住家步行約35分鐘的頭份國小,一年級的鍾老師兼具愛心和耐心,給他很大的溫暖,但四年級老師動輒體罰學生的舉止,讓他印象深刻。國小畢業,本來不準備升學,但在炙熱的太陽下幫忙農事,自忖體力無法負荷,父親本來要他學手藝、賣魚、鐵路工人…,後來在老師幫忙下,再讀一次六年級,考上省立竹南初中。
竹南初中每學期給予學業成績前兩名學生免收學雜費的獎勵,讓他不必為學費傷腦筋。葉日芬老師鼓勵學好國文,連他教的地理科都是一百分;寒暑假到鍾家的磚、瓦窰挑磚,日薪15元,大人20元,領到錢就交給媽媽。時逢八七水災,建材需求孔急,磚、瓦窰一停火,即於第一時間挑出窰,每天都是衣服濕了再乾,乾了再濕好幾遍。
讀師範是他繼續升學的唯一選項,竹師的學生過著半軍事化的生活,每天早上5時50分起床,晚上9時50分睡覺。讀竹師是他第一次離開父母,而母親卧病在床,本想留在家裏陪媽媽,但媽媽告訴他:「若會死,留在家裡也沒用,若不會死,就不必擔心。」,為思念母親和家人,下課時即到學校附近的客雅溪畔遠望和哭泣,再回教室參加晚自習。星期六下課即回家,幫媽媽準備一星期的豬食,星期日下午,再依依不捨的和母親道別。
小學就喜歡唱遊課,初中被指派為歌唱代表。讀竹師時,為解決思鄉之苦,到音樂教室和大禮堂彈鋼琴,後來為了免除不必要的困擾,自費買國產小提琴,愛彈多久就彈多久。精通樂理的他,不論彈鋼琴或拉小提琴都屬無師自通。
新竹師範畢業,派苗栗縣卓蘭鎮雙連國小,沒有電力,連喝的水都是河水,授課之餘,準備升大學的課程,晚上睡在教室,兩年後請調三灣鄉東山國小,居民以礦工為主,在這兒認識他的太太邱寶珠。一年後入伍服役。
新兵訓練營的優異表現,留營擔任教育班長,帶兵外,負責軍歌教唱,過關斬將的成果是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榮譽假。任成功嶺教育班長時,面對一群大專新鮮人,想讀大學的念頭更加堅定。次年八月退伍,是年大專聯考榜單,他考上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惟上課不久就想重考或轉系。第二年,轉音樂系,系主任吳季扎見他每天早、晚都在琴室認真的練習鋼琴,誇胡泉雄是系上同學最認真者。事實上,他每天都下山擔任鋼琴家教(一小時一百元),換取學雜費和生活費。
張大勝擔任系主任兼華崗交響樂團長時,指派他吹低音管,看似平凡的低音管卻成為他謀職的重要媒介。鄧昌國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時,邀請胡泉雄擔任低音手兼管理樂器,這份經歷提升他的音樂素養甚大。
1973年,為了回家照顧媽媽,捨棄在台北的高薪,擔任苗栗縣頭份鎮興華國中音樂老師,為了感念呂榮泉校長的知遇之恩,組織學生合唱團、老師合唱團和國樂團,認真教學的收穫是在全省各項音樂比賽中屢獲佳績。
頭份鎮長林為樑為慶祝建鎮230週年,鼓勵他寫客家歌謠,而踏入客家歌謠的領域,成為教唱客家歌謠的始祖之一,1979年,首先在苗栗縣救國團開課,學生僅八人,卻成為客家歌謠班的種子,其他歌謠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聲名因而遠播,六堆大專青年「客家民謠研習營」邀請他指導唱山歌的要訣。稍後,結合其苗栗山歌歌謠班子弟兵,連續兩年到台灣各地巡迴演唱,每場都造成轟動,邀請他擔任歌謠班老師的地方遍及苗栗、新竹和台中。
郭春林被視為客家界的泰斗,1987年,擔任世界客屬總會副秘書長的他積極籌設台北市第一個歌謠班,教室設在金華國小,老師是胡泉雄,班長戴美玉,科班出身的胡老師,上課內容精準外,課程風趣,學生快數成長。1988年,台北市的歌謠班擴充為忠義、三興、長春和士林等,迄2015年,台北市、新北市的歌謠班近百家。
任教台北市木柵國中、興雅國中期間,先後擔任台北市、宜蘭縣、台北縣和基隆市三十幾個歌謠班老師,培育許多客家歌謠好手,讓客家歌謠的優美聲音繼續傳承下去。胡泉雄感嘆早年的客家歌謠班雖然資源拮据,卻是活力無窮,但自公家資源注入後,反而缺乏當年百家齊鳴的動能。
1993年,自教職退休,兩次應僑委會和外交部的邀請,到美國傳授客家歌謠。是年在台北市敦化國小附近開美德堡安親班,繼續在教育事業發光、發熱,因而減少客家山歌歌謠教唱時間,惟仍然在客家歌謠界耕耘,但偏重創作,最滿意的客家山歌創作源自孩提時期母親的話:「扇子要撥才有風」,他的努力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桃、竹、苗縣市政府給予整書櫃的獎牌外,獲第十五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近年,有朋友推荐他參選客委會舉辦的客家終身貢獻獎,他委婉的表示:「鄉親給予的肯定最有價質,其他部分,有,很好;沒有,無損其在客家歌謠教唱、創作的努力和貢獻。」。
正向思維、主動溝通的劉慶中(1956) 葉倫會0910161747
劉慶中屏東縣麟洛鄉人。1956年,父親劉祿德擔任車城國小老師,參加中華文藝活動的演講比賽,獲得第一名,高興之餘,將兒子命名「慶中」。
國小一年級讀車城國小,旋隨父親教職輪調,先後就讀仁愛國小和麟洛國小。車城國小一年級是提早入學,但龔秀緞老師見其聰明伶俐而且具領袖特質,派他擔任班長,班上同學哭訴被二年級學長欺負,愛打抱不平的劉慶中,帶同學到二年級班上找欺負他的同學理論,同時討回公道。
私立自強中學董事長邀請屏東市周邊國小畢業優秀學生28名組成實驗班,實驗班的成績並不理想,考上鳳山高中,是班上的體育健將,常在操場馳騁。母親是傳統客家女性,高三時,母親因為腦瘤,身體略顯虛弱,影響視力也不良於行,但卻堅持在端午節前一天晚上,獨自一個人在廚房摸索著包粽子的身影,讓劉慶中好生不捨,但也讓他領悟到祖先用生命維護傳統的意境。
大學考上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一年級上學期,母親的身體急速惡化,致期中考英文不及格,旋獲女友協助,每天到圖書館前朗讀英文課本一小時再去上課,果真是業精於勤,期末考的英文已經趕上進度,下學期,英文成績大幅精進,
大一升大二暑假,擔任冰棒送貨員,每天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載整桶的冰棒到屏東市、麟洛、長治、山地門等鄉雜貨店補貨,工作雖然辛苦,卻學到產品被拒絕時的對應方式,身段放軟往往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大二升大三時,和四位同學應徵學校附近工地的工人,每天工資五百元暨供應午、晚餐,其他三位同學在一個星期內先後離職,只有他堅持到暑假結束,每天早上六時上工,在太陽底下搬鋼筋,中午時分的鋼筋外皮往往超過攝氏五十度,無法碰觸才收工。磨破表皮的痛疼,炙熱陽光暴曬下造成的黑黝皮膚,練就他好體力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體會樂於工作者,社會就有容身之處;只要用心,沒有完成不了的事。
服役期間派警備總司令部基隆港檢查處,負責協助邊境檢查,防止偷渡和查緝走私,任何一個動作,都足以影響進出口廠商的商譽或利潤,但他隨時自我要求並警惕,政府必須在合法範圍前提下,替國家安全做第一線的把關。
退伍後,任教台北市延平中學,擔任電子科導師,陪孩子自習、掃地,運動,家長到校拜會老師,肯定教師是有意義的工作,但用世俗的口吻告訴他,商場一天的收入,超過教師一年的薪水;任教第二年,鄰座中年老師滿肚子不合時宜的抱怨工作、薪水、學生,為了年紀增長後,社會可以減少一位喜歡抱怨的「怨長」,申請到美國伊利諾州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的獎學金,五年左右,先後獲得該校教育行政碩士和博士。
美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國內差異頗大,他們勇於學習也樂於分享,強調「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他的人。」,即尊重他人的學習成果,也樂於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劉慶中入鄉隨俗的融入外國孩子的學習行列,這個觀念也隨時和同事、學生分享,透過大家的努力,為個人、團體創造更寬廣的進步空間。
在美國留學期間,利用週休時間到中國餐館打工,小費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積極、正向思考是他面對問題時的選項,遇到不付小費的客人,下次再遇到時,除主動問候外,亦投其所好的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他們心甘情願的付出應付的費用。
1989年,劉慶中33歲,回故鄉屏東師範學院初教系任教,主要任教科目為教育行政、教育統計和教育研究….,兼王家通院長辦公室英文秘書,工作極為忙碌,幸好年輕而足堪負荷,有人說能者多勞,但在不同領域的學習過程,因為付出而享受滿滿的收穫,反而有「勞者多能」的體驗,故勇於接受新生事務的挑戰,也享受挑戰後的豐碩成果,不但從視聽教育中心主任、訓導長、學務長、研究所所長、教務長、副校長,邁向校長的寶座,也讓這些單位茁壯成長。
2005年5月代理校長,2006年6月任校長。面對問題時,因為職位,也因為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野百合學運,修正大學法和師資培育法引進的新思潮,隨著少子化,減少師資需求量,屏東師範學院不再以培育教師為唯一目標,和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為國立屏東大學等問題,一波又一波衝擊著校園。正面思考和主動溝通,解決許多複雜問題。
政府為振興客家語言文化,建構快樂、自信、有尊嚴的客家認同,讓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2001年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2年,改制為客家委員會。2013年10月,劉慶中接任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業務和學校類似,差異在前者重視社會教育,範圍較前廣泛。2014年8月升主任委員,像當校長一樣,在歷任主委建立的基礎,配合社會脈動,化被動為主動,找到更有效率的作法,以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作為主軸,重新詮釋客家人的價值觀,培育有使命感的人才,期盼為客家傳承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
他認為客家傳統和客家話息息相關,惟客家話的傳承需以家庭為重心,才能臻於至善,客語認證、客語薪傳師、客語生活學校雖然有其功能性,但終究無法取代家庭;就任主委後,強調家庭才是客語傳承的環境,透過經濟誘因,如為中部地區規劃「花果廊道」的計畫,讓年輕人回流,與家人使用客家話溝通,讓客家話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
藝文活動向來是文化傳承的重心,劉慶中指示相關單位以專案形式,協助社區推廣客家藝文活動、保存客家文化。就其在教育界以傳統和創新交相為用的服務熱忱,帶著自信的說:「假以時日,客家傳承勢將擁有較寬廣的空間和讓人耳目一新的新局面。」,讓我們拭目以待。
被愛過而懂得如何愛人的蔣絜安
蔣絜安苗栗縣苗栗市人,出生於大家族,從小由祖父、祖母帶大,在充滿愛的環境長大,長大後,也懂得如何去愛人。
國小讀苗栗縣啟文國民小學,六年級,羅仕明老師規定班上學生每天要繳一篇作文,訓練她閱讀章回小說、世界文學名著,仔細觀察周邊事物和養成寫作的習慣,是班上的模範生。
啟文國小畢業進入私立建台中學,男女合校,同學來自苗栗各校,每個人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長處,幾乎都比自己優秀,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她的朗讀比賽屢獲佳績。生活教育部分,乖巧和文靜的小女孩,世界文學名著是她的最愛。
高中考上台北市中山女高,台北人的生活步調快,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消除孤單和寂寞的方法是參訪早年閱讀的許多知名景點,利用假日到國父紀念館、總統府、青年公園…. ,享受獨立自主的悠哉歲月。
大學考上東吳大學國貿系,她發現沒有世界文學名著的日子並不好過,想做作家的夢不曾停過,遂轉中文系,系主任親自迎接這位高材生,系裏有多位知名教授,如廖玉蕙、張曉風、羅智成、張曼娟….等,近距離接觸名師,有樣學樣的創作,讓她成為文藝女青年,編採一肩挑的新聞寫作,看起來辛苦的任務,她卻甘之如飴,因而練就了寫作的「好武藝」。
大學畢業前幾個月,同學陳玉蔚告訴她,中國廣播公司廣播研習營招生,鼓勵她報名,因而參加廣播研習營。中國廣播公司每年都舉辦兒童夏令營,擇優錄取這位隨時面帶微笑的甜姐兒進入團隊,熱忱加上愛心,夏令營結束時,收到許多小朋友送的禮物,禮物內容雖以兒童觀點居多,卻讓她感動一輩子。
不久,中國廣播公司苗栗台招考記者,如願考上並回故鄉服務,年輕加上敬業,不以上山、下海為苦,為了新聞,經常衝上第一線,電視台的攝影大哥笑她又不需要畫面,幹嘛這麼辛苦。認真通常不會白做工,一年後被調回總公司新聞部,為了採訪三百家績優廠商走遍台灣各地,被問最多的:「妳是客家人嗎?」,原來客家人也可以成為特色,養成她以客家人為榮的個性。
任職中廣新聞部期間,最初,採訪幅員廣大的台北縣,工作辛苦,但享受新聞播出的喜悅;不久,改跑黨政新聞,工作成果常因路線不同而無法播出,挫折感油然而興。但循前輩的腳步往電視台發展,任華視新聞主播兼採訪記者,因為新聞播報時間短,耗費極大心血跑出來的新聞,屢屢只出現簡短的畫面。儘管如此,多年的新聞生涯仍是她人生中重要的歷練。
從小在大家庭長大的她,結婚後,隨先生回龍潭照顧年邁的公婆,離開職場歸零的日子並不好過,具文學素養和藝術巧思的蔣絜安開始研習拼布,以三年時間獲得日本手藝普及協會頒發指導員證書,在龍潭成立魯冰花拼布藝術工坊,同時到社區大學開班授徒,因為授課方式深入淺出,學來容易,加上作品精緻有用,教授學生數千人。此外,她將「台灣意象」和「環保概念」融入拼布作品,經常在國內、外拼布藝術競賽榮獲大獎。
教授拼布期間,發現社區有許多弱勢家庭,小朋友繳不起營養午餐費,2003年,邀請兩百多位學生合力製作長、寬各三百公分的拼布義賣25萬元,提供一百位學生一學期的營養午餐費用,這項義舉,讓她的拼布才華和善心獲得更多朋友的認識和認同。每年都按期舉行獨特的拼布作品展和愛心活動。蔣絜安為了讓其製作的拼布作品有更多客家元素,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進修,希望經由藝術作品,讓更多人看到客家傳統的真善美。
桃園市人口兩百餘萬,其中八十餘萬為客家人,是台灣各縣市中客家人最多者,大部分住在南桃園的中壢、平鎮、楊梅、龍潭、觀音、新屋和大園等區。客家鄉親在這兒立足數百年,保有許多具文化內涵的建築,約定俗成的傳統也根深蒂固,但在快速變遷的社會,出現傳承的危機。2011年,桃園縣政府成立客家事務局,積極參與維護客家傳統的工作,已有一定程度的建樹。
2014年年底,鄭文燦當選桃園市長,他喊出建立多元族群的城市。蔣絜安佩服市長的開闊胸襟,而鄭市長尋找認識台灣社會脈動和國際視野,讓桃園市的每個孩子能夠說自己的母語的客家事務局長,有感市長的知遇之恩,毅然接下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局長,秉持愛心和熱忱,發願為客家鄉親做更好,更有用的服務。
蔣局長就任後,和當年初為人婦到龍潭時的情景相似,注重人和,視每位同仁有如家人,在工作崗位上運用現有資源,同時,透過學者、專家的協助,為客家文化和傳承找到活水源頭,邀請不同領域、年齡層的人,順著前人走過的路,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為鄉親、為客家找到合宜的發展方向。另加強輔導學校成立客家社團,培育年輕的領袖人才;開辦婦女學苑,經由家庭,確保客家傳統和文化源遠流長的傳下去。
向下扎根是文化傳承得以生生不息的主要因素,桃園市有500多位客語薪傳師,早年,運用教科書從事母語教學。蔣局長希望客語教學宜從幼兒園開始,採生活化教育,讓幼兒從唱歌、朗誦、對話等方式學習母語、使用母語、習慣母語。今年的「桃園客家桐花祭」,客家局舉辦多項競賽活動,第一天邀請公私立幼兒園參加「桐花念謠大賽」,以說唱方式表達客語學習成果,學習成果超乎想像。與會嘉賓看到這番成果,連呼鄭市長、蔣局長,真棒。
附記:
本次訪問承李貴盛大哥安排,並承其汽車接送前往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國立台灣大學退休教授張森富理事長陪同前往桃園龍潭訪問蔣局長,凡協助本次採訪的朋友,一併感謝。
新客家人汪志敏(台南市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汪志敏是嘉義縣阿里山鄉的鄒族人,生於1967年,祖父是頭目,從小養成以鄒族為榮的思維。教會是原住民文化賴以傳承的重鎮,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小學讀達邦國小,距住家要跨過好幾個山頭。下課時,德國籍神父傅禮士到學校接小朋友,牽著汪志敏回家的照片曾出現在德國報紙。享受犧牲和奉獻的薰陶,希望將來有朝一日也能成為神父,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
天主教認為汪志敏是可造之才,希望培養他成為神職人員,小學畢業送其到台南縣後甲的達義修道院,修道院提供學雜費、吃和兩人住一間卧室,每天要清掃房間和清洗自己的衣服,假日參加教會的信仰成長班,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初中讀後甲國中;高中以第二志願考上台南瀛海高中,自信加上努力,成績名列前茅,三年都擔任班長。
大學讀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會提供其全額獎學金,按月發給零用金。大二升大三時,思考服務社會有很多面向,不再以神父為唯一選項,但規範自己為天主教之友、教會的資產。畢業後,回嘉義經營電腦事業,曾應聘嘉義私立知德工商高級職業學校電腦主任兼總務主任,雖然只有三年,了解教育是改變環境最好的方法。
離開知德工商,回到熟悉的電腦買賣,阿里山鄉有十二村,八個鄒族部落,專業加上服務熱忱,部落族人希望他為部落做更多事,而他為了做好一點,服務多一點,先後擔任鄉民代表、議員,審查預算時,為了看懂預算書,到南華管理學院進修非營利事業研究所,獲碩士學位。面對問題時,先了解其緣由再據以找出解決的方法,是他處事的原則。
2009年,莫拉克颱風吹毀阿里山鄒族人的家園,他陪陳明文縣長坐直昇機到各部落勘災和慰問災民,他安撫族人自助然後人助,請族人統計受災情形,以感恩的思維準備簡報,因為態度謙和,規劃完整,政府和民間社團給予最大的協助,改建鋼拱式無落墩橋樑十餘座,解決颱風來襲,阿里山鄉交通就中斷的惡夢;任議員時,為了喚起鄒族人的自信,和時任嘉義縣文化局長的鍾永豐一起推動鄒族戰祭為文化資產,並且獲文化部認可為國家文化資產。
台南市近一百九十萬市民中,客家人有十萬五千餘人,原住民和西拉雅族人加起來近兩萬人。客家鄉親分別有來自原鄉或島內二次移民。自原鄉到台南的客家人可以上溯至清朝康熙年間,惟大部分因為方言島而福佬化,不會說客家話,但保留有部分原鄉的客家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尋根成為這些鄉親的心願。島內二次移民的意見領袖組織有社團法人台南市客家文化協會、台南市南瀛客家文化協會,台南市客家發展協會等社團,前兩者成立的時間有十幾年,後者成立於2011年。
客家社團有凝聚客家鄉親的積極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客家在台南獲得在地居民的認同和尊重。台南市客家文化協會會員以島內二次移民居多,台南市南瀛客家文化協會對原鄉客家鄉親在台南的發掘著墨稍多。台南市客家發展協會成員以客語教師居多。民族事務委員會亦透過社團找尋自原鄉到台南的客家聚落至少有七處,平日舉行各項傳承客家文化的活動;兩百多所小學中,31所設有客語班,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接觸客家文化之美,溫彩棠先生說,績效是全台第一。
2010年12月,台南市政府為照顧少數族群,成立民族事務委員會,該委員會以服務台南市原住民、西拉雅族和客家人為主,秉持賴清德市長促進族群多元與尊重其發展的施政理念,希望不同族群經由欣賞而聯結起來,讓歷史悠久,城鄉並存的台南市成為「適合人民做夢、戀愛、幹活、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汪志敏的人生有許多意外,2014年12月卸下議員職務,陰錯陽差的獲得賴清德市長的青睞,邀請他擔任台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遵照賴市長的施政理念,積極接觸意見領袖,了解客家傳統,從創新和維護傳統中找到維護客家文化的平衡點,為客家鄉親建立獨特的台南經驗,客家在台南成為驕傲和尊嚴的名詞。
汪主委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教會維護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用心有深刻的認知,就其多年民意代表接觸族人,為族人找尋資源和尊嚴的經驗,繼續為客家鄉親服務,除遵循賴市長的施政理念和前輩規劃的方向努力外,首要目標,將以感恩和包容的心,為在台南市努力或奮鬥的客家先賢寫歷史,紀錄他們的努力和成果,經由更多人的檢驗和肯定,讓客家傳統、客家人成為台南新故鄉的寶貴資產。
依照客家基本法的精神,凡認同客家理念者即為客家人,汪主委為客家傳承積極奉獻的作為,已經獲得台南市客家鄉親高度的認同和肯定,若此,他終將成為傑出的客家人。
後記:
平日在台北散步,免不了從台北角度看天下。承溫彩棠委員安排,三月六日上午七時許,和陳石山大律師坐台灣高鐵到台南,回到台北已是晚上十時許了,這天除訪談汪志敏主任委員外,另訪談仁德國小曾文欽校長,與客語教學老師管世瑗、張煥英交換意見。下午四時許,蒙賴清德市長接見,承其贈送大作「看見未來:賴清德的新政實踐」,咸感受益良多。近距離觀察,我們想到出身醫界的賴市長,果真是「上醫醫國」。
語云:「百聞不如一見」,經由一天的觀察和接觸,對客家鄉親在台南市新故鄉的努力極為佩服,期盼經由更多鄉親的關心,讓客家在台南市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
廖高仁(1933~) 葉倫會0910161747
1933年,廖高仁出生於苗栗縣三灣鄉。1937年,父親廖阿亮應邀到花蓮縣瑞穗鄉白川村杉原株式會社管理農場,家中老大的他,這年五歲,當然也跟著爸爸來到俗稱後山的花蓮。
1939年入公學校,日本政府於1913年創設白川公學校,每年級有兩班學生,客家人一班,原住民和閩南人一班,運動會、遊藝會和遠足是廖高仁的最愛,也常被日本老師帶到神社參拜,只是當時懂得不多,國小期間,打赤腳每天步行一公里多的路上學,冬天走在碎石路的疼楚,雖然年過八十,仍然印象深刻。
1945年進入鳳林初級中學初中部,日治時期,該校原為鳳林農業專修學校,台灣光復後改制,招收農業部四班,初中部一班,四年後農業部停招,後來全部成為初中部。「你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一個字一個字的重新學習國語,半年左右,學習才進入軌道。國文老師朱光鑑是廣東人,發音有濃濃的客家腔,聽來格外親切好懂。二、三年級時,時而應彭凌雲校長之邀,和校長下象棋,被視為鳳林初中一景。
1949年考上花蓮師範,全校有八班學生,二年級一班,一年級三班,男生兩班、女生一班,入學資格是初中畢業生的普師科,修業三年;另四班入學資格是國小畢業生的簡師科,修業四年,畢業後以分發山地學校為主。師範生一律住校,睡通鋪洗冷水澡,過著軍事化的生活,每天早上六時起床,晚上十時就寢,點名、跑步、打掃、美化校園、勞動服務,一樣不缺。
畢業後分發到哪兒,這要各憑本事。1952年,承小學一年級導師湯炳賢議員協助,派壽豐鄉豊裡國民小學任教,學生來自移民村,素質整齊,八月份的薪水220元,10月調升為420元,他將薪水扣掉通勤車費,全數交給媽媽,做為家中生活所需,祖母在其畢業前半年往生,未能享受他領到的薪水,讓廖高仁一輩子無法忘懷。
次年,調鳳林國小,因而在鳳林鎮落地生根。鳳林國小每年級有三到四班,80%的學生是客家人,被視為鳳林校長之父的戴文鑑校長從1952年起,要他擔任五、六年級導師,每天下課後,為全班五分之三準備升學的學生上輔導課,每人每月僅收五元,到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前,每人每月收二十元,這些錢全部屬於輔導老師的額外收入,不必上繳,但買測驗卷外所剩無幾,幾乎是義務性質,為鳳林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致人口僅一萬一千餘人的小鎮,蘊育校長超過120人,在台灣各鄉鎮中,排名第一。
1965年,初次到板橋教師研習會受訓,和來自台灣各地的優秀老師一起研習,享受學習的快樂,廖高仁按部就班的寫作業、交報告,獲得該期受訓學員第一名,回鄉後被聘任為縣內輔導員,歷33年。
1968年,派鳳林鎮大榮國小教導主任,學區是日本移民村,居民程度高,學生素質相對優秀,教導主任的合宜角色是承上啟下,讓大家和睦相處,營造優質的學習空間。
1972年,調任鳳仁國小教務主任,該校位於鳳林鎮街尾,學生越區到鳳林國小就讀頗為嚴重,全校師生以超越街頭的鳳林國小為職志。古人說: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大家的努力,越區就學的情形逐漸回流,甚至出現並駕齊驅的趨勢。此外,他擔任花蓮縣史蹟源流會小組召集人,主要工作是鄉土教育研究、整理鳳林風土民情為主,工作雖然辛苦,卻成為一輩子的興趣。
校長甄選及格後,於1977年到板橋研習會接受十二星期的密集訓練,在一百多位菁英中再度獲得第一名,是花蓮縣籍老師的第一人,從此自我期許,辦學績效也要第一名。觀察學校特色和社會氛圍,把學生的權益放在優先位置,順勢推出合宜的教育方針。
1978年,派玉里鎮松浦國小校長,該校學區家長以原住民為主,學生五百名,乖巧、保守、聽話是原住民孩子的特色,他要求學生會寫、會讀,每星期檢核五十個單字,讓學生離開學校後,有能力繼續進修。接任校長時,發現四年級有位十四歲小女孩兔唇情形頗為嚴重,讓她美美的畢業是廖高仁的心願,透過管道募集了五萬餘元,獲得陽光基金會協助,送她到台北榮民總醫院,住院數個月,經過七次開刀縫合,恢復其美麗的外貌,回家後她照一張相片送給校長。學生畢業不久即結婚,特別送校長一盒訂婚禮餅。
供應營養午餐是廖高仁給予孩子健康成長的心願,任松浦國小校長時,爭取經費建廚房,說服家長繳交營養午餐費的前提,老師也繳營養午餐費。1989年,調新城鄉北埔國小校長,每天需南北奔波,但教育局長官一句協助教育局多做點事,激發他追求卓越的想法,辦好營養午餐外,讓偏鄉的孩子享受和花蓮市區一樣的學習成果,他也真的做到了。
1994年,派花蓮縣學生數最多的明義國小,學生3千6百餘人,教職員一百二十餘人,和往常一樣,單槍匹馬的上任,以培養一流學生為目標,學校的音樂團隊水準高,出國演出六次,其中一次在美國加州迪士尼演出。重要工作是辦好營養午餐,供應那麼多師生的午餐要有勇氣和辦法,校長任內開辦了三所學校的午餐。廖高仁的領導風格是做好準備,創造有利的環境,再順勢而為,不論擔任哪個學校的校長,都受到師生的愛戴,教育局長官肯定他的作法,以其作為指標作用而全力支持,加上人緣好,自然事半功倍。
1978年擔任校長,篤信五寸鉛筆比高IQ強,即相信筆記比記憶真實,每天勤寫日記,為了整理方便,將日記編碼製作目錄,日常開會的發言都在記錄中。65歲屆齡退休,組織鳳林鎮志工隊,協助鳳林圖書館夜間開館,鳳林客家文物館,鳳林校長夢工廠等單位的開放、解說。1999年,任太魯閣國家公園志工,擔任志工聯誼會創會會長;2003年,參加花東縱谷志工,獲頒志工金牌獎;2006年獲教育奉獻獎;2011年,當選百大芳草人物。
75歲學習電腦,打字、編輯、插圖全部親力親為,迄2015年,出版「悅讀日本林田移民村」、「日本移民村影像集」、「悅讀日本官營移民村」、「兩個世代的教育」等四本書,每本訂價390元,即客飯一餐的價格。花蓮縣政府教育局多次聘請他評鑑全縣任期屆滿的校長,做為評比的參考,2015年再獲聘任,廖高仁視這項工作為榮譽,希望為教育界、為學校找到最合宜的校長人選。
國台語雙聲歌后的客家妹紀露霞(1936~)
紀露霞本姓邱,原名邱秋英,生於一九三六年。父母是新竹縣的客家人,搬到台北做零工,她在七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鄰居看紀露霞家人口眾多,建議把女兒送人當童養媳,但紀露霞的母親不肯。紀姓夫妻因膝下無子,而且為人老實,經由鄰居介紹,才勉強答應女兒做為他們的養女。但直到結婚,才改姓紀,紀露霞是踏入歌壇後取的藝名。
養父母家鄰居賣枝仔冰,為招徠顧客,收音機整天播放白光、周璇、姚麗….等歌星唱的流行歌曲,從小喜歡唱歌的紀露霞跟著哼唱,讀台北市立商業職業學校高職時,有位長輩帶年僅十九歲的她到台北民生廣播電台試唱,第一首歌是〈高山青〉,洪一峰的哥哥洪德成覺得她唱得不錯,答應讓她繼續到電台唱,但最初兩個月沒有薪水,兩個月後月薪一百元。
因為歌聲甜美醇厚,國台語雙棲,受到聽眾的好評,也到其他廣播電台唱歌,包含中廣公司的「好農村」,因為中廣公司的節目是全台播送,紀露霞的好歌聲引起廣告公司和唱片公司的注意,廣告公司請她錄製「鮮大王醬油」、「撒隆巴斯」、「恩斯達面霜」等歌曲。1955年,亞洲唱片請她灌錄由日本曲改填台語詞的〈離別傷心曲〉和〈荒城之月〉。
奠定她唱將地位的唱片是麗歌唱片於1956年錄製周添旺填詞的〈黃昏嶺〉,〈黃昏嶺〉也成了她的招牌歌。當紅時,很多唱片公司邀她灌錄歌曲,彼時,唱片為三十三轉,每面有四首歌,兩面共八首,紀露霞曾經一天錄21首歌。
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歌唱世界也呈現多元化,紀露霞歌路相對寬廣,不論國語、台語都難不倒她,被視為國台語雙聲帶第一人,有「台語歌后」的稱號。由她唱紅的知名台語歌曲分別有「青春嶺」、「望你早歸」、「苦戀花」、「港都夜雨」、「落雨天」、「異鄉夜」。
1955年,吳非宋見紀露霞歌聲甜美,邀請她在民本電台演唱。隨後又參加鼓霸樂隊,全省巡迴公演,歌藝亦隨之進步,奠定她歌后的地位。此時台語片隨著經濟發展而風行,紀露霞迷人的歌聲被許多製片家欣賞,紛紛請她為片中的插曲演唱。估計數以百計的台語片,有三分之二的插曲由紀露霞主唱,較知名者有「瘋女十八年」、「林投姐」、「運河悲喜曲」、「桃花鄉」、「搖鼓記」……。
早期的錄音設備簡陋,沒有專業的錄音室,一台錄音機、樂團和歌手練習幾次就同步收音,最常錄音的地方為台北市南海路的美國新聞處、台北師範學校、中國廣播公司、國際學舍等,如果要有迴音的感覺,就利用戲院寬闊的空間,營造出迴音的效果。她幫許石作曲,〈鑼聲若響〉錄唱片時,即在戲院裡錄音。自1955年到1961年間,錄製了兩千多首台語歌曲,因而被稱為寶島歌后。
1956至1959年,紀露霞在台北新南陽歌廳、萬國聯誼社及新生社駐唱,位於台北市八德路的新生社是空軍官兵休閒中心。新生社在嘉義水上機場舉辦勞軍,紀露霞應邀前往,她在那場晚會認識了中尉飛官高必達。
1961年,嫁給高必達,為了夫婿的前途,毅然退出歌壇,搬到嘉義東門町眷村,第二年,在嘉義正聲電台主持「紀露霞時間」,節目內容以選播歌曲和報導生活常識為主,過著上班族平凡、平淡的生活,直到1985年搬回台北,節目才停止。
1991年,參與楊三郎紀念音樂會的演唱,讓聽眾再度見識到她的實力,上揚唱片邀請她錄製台語老歌唱片。為配合宣傳,落落大方的出現在電視台或電台,讓老歌迷欣賞到屬於台灣的美聲。除了唱歌外,應邀擔任歌唱比賽評審,到不同地方教授學生唱歌,她鼓勵學生多聽、多唱,而這些學生也很可愛,有些歌一聽就是百遍以上,以致音樂一起,每個字、每個音「都嘛唱得很準!」。這種誨人不倦的精神,讓她在台灣歌壇越陳越香,2004年,陳水扁總統在「台灣之歌頒獎典禮」,誇紀靈霞是「台灣國寶」。
隨著年齡的增長,七十幾歲的紀露霞,認為為興趣,不為賺錢而唱歌是最快樂,也唱得最好,她感謝老天爺保佑,仍然有一副好嗓子,她要把握有生之年,為自己喜愛的歌唱做點事,和學生一起把台灣的美聲傳承下去。
現在的紀露霞唱起歌來,沒有壓力,也不為生活,完全是為興趣而唱,越唱越高興,每星期六,她教歌迷唱歌,國台語歌曲均有,告訴學生,只要以歡喜的心情唱歌,就可以唱出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
東吳大學社會學泰斗石計生教授,為研究大稻埕的發展情形,透過紀露霞獲得許多和台灣流行歌曲有關的資料,相信這位客家妹的奇遇,將隨著她的奉獻和付出獲得相同的回饋。
新北市客家藝術協會演講「新北市客家移民史話」隨筆(2015.5.29) 葉子
新北市有許多客家社團,王幼蓉理事長是異數,她是閩南人,卻接下新北市客家藝術協會理事長的重任,這份用心,值得給予肯定,她接下理事長的主要原因是:「新北市客家藝術協會的成員與眾不同,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客家事務,卻透過所從事的音樂、美術等,將客家元素傳播給周邊的朋友,影響力超級大的。」。
筆者平日鮮少參加社團活動,卻被王理事長這席話說服,視其為優質的團隊,因而奉命為該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客家藝文高峰論壇演講「新北市客家移民史話」。因為台北市客家委員會準備端午節在大稻埕舉辦端午節慶祝活動,主事者詢問台北散步者,大稻埕有多少客家元素,回報,台灣每個角落的發展,都有客家人努力的智慧和汗水,大稻埕如此,面積更廣,人口更多的新北市當然也如此。
早上一邊準備尋找大稻埕客家人的足跡,也為六月一日到新莊演講,準備和新莊有關的資料,當然也要為下午的演講做準備,務必讓出席的人有收穫,讓推荐的王理事長有面子。另經營日文書店的好友,也是台北市成功中學校友的黃老闆到寒舍,要十本葉倫會編著「台北城的故事」,做為贈送好友的禮品,談些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留下故事的想法,痛快是兩個老男人的心情。
下午二時許,揹書包坐捷運到板橋府中站下車,最近幾年,台灣不少商店以門牌號碼做為店名,抵達板橋區中山路街角二號西餐廳時,王理事長忙碌的招呼客人,林克文區長(新北市三芝區)、張森富教授、涂泰成工程師、負責錄影的劉民倫導演都已抵達,好友相見當然有一番寒喧。也見到新北市客家事務局的長官和各重要社團負責人的大哥和大姊,每位都是新北市的客家要角。
社團大會有行禮如誼的流程,也提供客人致意的空間,但有禮貌的客人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停止發言,如蔡副主委抵達時間稍晚,演講者上台演講時,王理事長擔心長官趕場,要讓他先講,蔡副主委客氣的等演講告一段落再上台,這種風範值得給予掌聲。
不論演講或導覽,讓大家有收穫是基本原則,新北市是個好山好水的地方,認識鄉土的人不多,內容卻吸引大部分鄉親的注意,報告早期的客家人在哪兒?他們為新北市留下的重要貢獻,不論人或地方,聽起來都極為熟悉,興趣也跟著來了,致演講結束時,仍有鄉親意猶未足,甚至認為其他鄉親也要知道,如姜禮隆理事主席邀請筆者前往淡水,讓其所屬會員知道自己生長地方的故事,知道客家先民為新北市奉獻的史蹟和故事,佩服姜理事主席樂於分享的思維,但向他報告,平日只在優質的環境從事有意義的事,姜理事主席掛保證說,他的社團是有水準的。另有兩位大哥亦表示要邀請,也做相同的表達。
古人說:「歌之、舞之、詠之、足之、蹈之,是娛樂的最高境界。」;孝經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大會壓軸是陳宜平教授率領的七分二樂坊國樂團,聲聲動聽是大家的共識,大會亦在悠揚的樂聲中告一段落,期待明年再來一次這麼有水準的會員大會。
新北市藝文協會第八屆客家母語演講比賽評審隨筆(2015.6.27)
新北市藝文協會羅字嘉前理事長和李算妹理事長都是熱心公益的客家人,2008年開始按年舉辦兒童母語演講比賽,雖然資源籌措不易,獎金不高,因為主事者的認真而受到客語老師的肯定,踴躍幫小朋友報名,使得活動水準愈來愈高。梁榮茂、胡泉雄、葉倫會、范姜瑞、黃銀珍五位評審老師平日參與許多客語演講評審,共同認為這次演講比賽的程度是歷次最高者。
2014年,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肯定新北市藝文協會的努力,撥款補助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今年是第二次獲公部門的支援,有幸再度應邀擔任評審,發現挹注公家資源後的活動,經由集思廣益,讓活動明顯進步。甚中甚至有遠自台中市、苗栗縣、桃園市來的小朋友,主辦單位很早即宣布額滿。參賽小朋友不乏幼稚園開始南征北討者,也有家中幾個孩子連袂出席者,不論表現或進步都讓人嘆為觀止。也有父母都是閩南人,純為讓孩子多學一種語言而參加比賽者。
2015年客家母語演講比賽日期是6月27和28兩日,第一天,和黃銀珍一起坐范姜瑞的車子抵達自強國中,羅字嘉前理事長和李算妹理事長率領志工,拉著推車佈置標語和辦理報到事宜。見穿堂「沒有客家語,就沒有客家人」的標語,和今天的活動再貼切沒有了,請兩位理事長、兩位評審老師和彭郁曙科長一起拍合照,6月28日,五位評審和李算妹理事長也在大門口巧遇,再度拍下合照,為這次演講比賽留下合宜的詮釋。
27日舉行國小甲、乙組朗讀比賽,報名人數一百餘人,實際出席人數八十餘人。國人對免費活動,有先報名再說,出席與否?端視當日的心情。事實上,報名是責任,不應是權利。
第一天舉行朗讀比賽,指定八篇作品,由學生挑選其中一篇朗讀三到四分鐘。語云:「上台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誠然!大抵演講者上台張口,就呈現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老師教學風格等,評審即可從中知道其水準。
就參賽人而言,熟悉文章是第一要件,惟有熟讀,因為自信,才有餘力注意表情、儀態是否端莊,用抑、揚、頓、挫的嘹亮的聲音讀出聲聲動聽的讀書聲。個人資質固然重要,好的老師亦占有很高的比例。會場有許多老師不畏溽暑帶著學生前來比賽,他們除了作育英才外,還有對客家傳承的一份心,不論客家話以什麼速度流失,吾人仍要對這群認真的客語老師說:「你們真偉大」。
說來有趣,比賽出場序由抽籤決定,第一天朗讀比賽,表現優秀的參賽者卻有志一同、密集的出現在後面幾位,每位評審都忘記情緒,盡量做到公平,惟出現遺珠亦在所難免。遇到參賽者表現良好,難分軒輊時,屢屢出現捨不得把參賽者分數寫低的窘境,倘有選手出現缺失,評分的壓力頓時減少,因而稍獲喘息的機會。
近讀蔣夢麟著「西潮」,蔣氏憶兒時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當時雖然不懂其意義,長大後卻一一的呈現在生活中。參加比賽的小朋友,或許有被強迫參加而來者,長大後,亦將視這段經驗為回憶,成為追求客家傳承的動力,將演講時朗上口的「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視為一輩子的信仰。
就客家傳承來說,演講比賽和朗讀比賽具相同功能,但前者需要注意的面向較多,難度較高。27日的演講比賽分國小甲、乙和國中、高中共三組。朗讀按範本閱讀,不論再好的文章,聽多遍後,成為評審的負擔,反觀演講,大部分內容由老師、家長或學生依據範本改寫,擁有個人的獨特風格,每人都有亮點,連下午一時半到三時,幾個六、七十歲的老人,竟然不見瞌睡蟲的侵襲。嚴格而論,彭科長請喝的人參養氣湯也有汗馬功勞。
不論朗讀或演講,熟讀是首要條件,惟有熟悉演講內容,才能語出至誠,講得句句清楚,若因而而獲評審青睞,自然可以獲得高分。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陳進業副局長和賴金河局長,先後於27日和28日活動結束前到場關心和致意,和優勝小朋友合影留念,讓活動HIGH到最高點,再互道珍重再見。第二天比賽,國小甲組第一名來自桃園新屋,國小乙組第一名來自台中大里。
回憶學生的演講,發現每次比賽都有如教學觀摩般,提升下次演講的水準。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思維亦浮上腦海,倘獲得前三名和優勝的老師或學生,能將講稿放到網上,讓其他老師或學生參考,必然可以帶動風潮,為下次演講比賽注入新的活水,讓客語演講比賽一次比一次精彩。
據梁榮茂教授說,海陸腔人口占客家人三分之一,但參與演講的小朋友用海陸腔者不到百分之十,惟成績普遍優秀,他們大部分是葉秋菊訓練的學生。我們希望更多客語老師,將演講比賽當做練武場,為自己,也為客家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典範人師-王啟宗 葉倫會0910161747
1996年11月14日,海關博物館在台北市塔城街開館。次年年底,行政院利用海關大禮堂舉辦便民活動展覽,聚集許多對民服務單位前往參展,從參展人員口中知道台北市文獻會將於1998年年初舉辦史蹟解說人員訓練進階班,雖然未曾受過類似訓練,台北市文獻會林萬傳組長看了筆者發表在報章、雜誌的史蹟報導,特准參加,接受六星期的密集訓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王啟宗講授萬華和導覽,一天的課程,感受他的認真、熱忱和親和力,回家時,一起坐好友吳木通的車子,向老師報告在報章、雜誌報導史蹟的緣由,並遵囑將影本送其指導。
老師有本受訓學員通訊錄,常以電話和學員聊天,關心近況,不吝惜對同學的關心,也這樣受到老師的關照,並承其親到海關博物館,為其導覽時,討論海關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嗣後,他肯定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精神,常到辦公室閒話家常,也和海關博物館同仁建立了很好的交誼,大家視他為老師,如陳賢俐就常私下詢問王老師的近況。
因為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屢屢受到指導和鼓勵。也知道被視為台灣史蹟泰斗的林衡道私下比較林、王兩人對台灣史的認知與瞭解,林衡道比較兩人長短時說:「王教授屬五星級大飯店,而他自己只能算是路邊攤。」;會唱歌,善畫畫的王教授,讀書時就是學校的活躍份子,曾聽他唱義勇兵進行曲,談新竹師範三年級,因為製作壁報內容敏感而被教官告戒的往事,這件記憶造成的陰影始終無法揮去。
兩千年左右,台北市教育局指派三民國中校長林淑貞負責鄉土教材「台北古今行」編務,邀王啟宗教授擔任指導教授,王教授以筆者編著過「中華民國海關簡史」和出版「捷運綠寶石」兩書的經驗,向林校長推荐。徵詢時強調這項工作沒有稿費和審稿費,而我們兩人後來是實際負責校稿的指導教授,常一起到三民國中和撰稿老師交換意件,核稿時,將修正後的稿件送王老師轉交林校長,他很高興這份尊重。編輯補充教材的經驗,提升個人對台北市歷史的瞭解,擴展史蹟導覽的領域(2015年6月底導覽超過772次),也發現台灣史教學在學校的推動並非一帆風順。
見面時,向王老師請益外,走遍台北知名小吃店,甚至一起在台北霞海城隍廟吃廟方拜拜後牲禮製作的獨特品味,品嚐美食時也聊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內心話,最讓人稱道的部分,凡是好吃的美食,他很快即帶師母和家人前往,讓師母曉得他有一位一樣愛吃的「小朋友」。
2005年年初,台北市立成功高中校長鄭英敏邀請王教授為社團優秀同學導覽台北孔廟和成功高中設校地點-萬華祖師廟,藉以了解師道和為學校尋根事宜,承他推荐我代替他;另鄭校長透過與王教授的交談,不以我在校成績不佳而核定為傑出校友。就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獲此殊榮,常認為是三生有幸,為了不讓個人占有太多福氣,可以過著平凡簡單的日子,遂向海關申請提早退休,規劃旅行、寫作、導覽和演講渡過退休後的悠閒歲月,和王老師見面的機會更多,常到王府,也和師母話家常,知道師母出身望族,老師的成就源自夫婦兩人胼手胝足的完美結合。
我國古蹟維護暨認定,原由內政部負責,他為評定古蹟,走遍台灣319鄉鎮,這份功力也用在協助台北市捷運車站命名,他和林衡道的歷史專業,將各車站依照歷史背景命名,兩人是決定台北捷運車站站名的要角。2005年,內政部將古蹟業務移交文建會前夕,頒發對古蹟有貢獻的學者、專家,頒發一等獎章給兩位,其中一位是王啟宗教授,另一位是捐款新台幣一億元整修鹿港龍山寺的企業家。有幸陪同前往,見證一代大師站在講台領獎的風采。
退休後有較多時間關心鄉土和訪談客家前輩,並將紀錄或訪談結果發表於客家雜誌,常據以向王老師請益,王教授終究是教育家,屢屢獲得他的鼓勵和指導。閒聊時,在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班講授日本史和台灣史的王教授,為了豐富授課內容,常到圖書館閱讀日文報紙,分享其閱讀文藝春秋和傳統古書的經驗,推荐最好的圖書應屬入門書籍的三字經,感慨年輕時為了生活,沒有細讀,每句都是敘述聖人之道,,庶民生活的寫照,每讀一遍,領悟就更深一層。
王教授也常到寒舍,對小兒俊閔愛護有加,屢屢給予鼓勵,叫我好生感動,俊閔也對王老師極為尊敬,兩人常似爺孫般的對話。2012年9月王老師仙逝時,和俊閔一起到靈堂致意,眼淚不聽使喚的流出來,甚至失態的嚎啕大哭,俊閔見我哭得傷心,安慰的說:「王老師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在天堂的日子一定悠閒自在。」也這樣祝福老師。
尋找客家人在大稻埕的足跡(台北散步者導覽第771次)
-台北市客委會端午節在大稻埕 葉倫會0910161747
台灣自古就是移民社會,這也是客家先民的生活寫照,致每個角落的建設或發展都有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早年自原鄉到台北落腳的客家先民,因為方言島,因為閩客械鬥而喪失原有的語言而逐漸消失。號稱四十萬客家人的台北市,大部分是縱貫鐵路通車後的二次移民。
到台北落腳的客家鄉親,隨著淡水河的河運、縱貫鐵路暨縱貫公路而來,早年聚居在容易討生活的大稻埕,再陸續移到台北市其他行政區。
1945年,台北市已經聚居許多客家鄉親,但屬於隱性族群,對外鮮少說自己是客家人,惟其中不乏有志氣、有勇氣的客家人,任職法院書記官的何禮謙首開風氣之先,排除不必要的障礙,每年農曆正月九日天公生,邀請客家鄉親到環河北路75號陳進奎經營的「進德茶行」,殺豬公拜天公,感謝老天爺過去的恩典,祈求今年繼續保佑,再用茶廠工人用餐的餐桌聚餐,最初每人出資五元,後期出資十元,稱客人會,活動由張芳燮擔任司儀。先後改名客家會、客家聯誼會、中原客家崇正會,是台北市第一個客家社團,而第一個集會地點位於大稻埕。
五月十四日晚上,鄧維順導演表示他將為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在大稻埕舉辦認識客家活動,而台北散步者導覽史蹟超過七百六十五次,其中四百多次在大稻埕,應該有獨特的看法。向鄧導報告,台灣每個角落都有客家人奉獻、奮鬥的痕跡,大稻埕也沒有例外。
平日不論導覽或舉朋友接觸,都抱著一期一會的想法。純為尋找台北客家人第一次召開活動的地點、徐傍興開設徐外科醫院現址…的想法,積極請教相關人士,五月十八日承有記名茶老闆王連源協助,找到客人會最早集會的「進德茶行」的地址,是日下午,特別邀請溫送珍、陳石山、張森富和范姜瑞等五人前往環河北路,在該路75號前拍照存證,旋發現「進德茶行」位於德記洋行旁。對台灣茶葉的生產與外銷貢獻卓著。五月二十七日,再度接到鄧導的電話,旋於28日晚上見面,因而奉命為六月十四日下午舉行尋找客家人在大稻埕足跡活動的導覽老師,並且就相關主題完成篇章,做為製作活動看板的資料。
六月十四日台北客家在大稻埕導覽
導覽老師:葉倫會
集合時間:六月十四日(星期日)下午二時 導覽時間兩小時
集合地點:台北市塔城街、長安西路口 (距捷運台北北門站約兩百公尺)
主要景點:
環河北路七十五號:台北市客家人團體最早的集會地點
永樂布市、台北霞海城隍廟、迪化街、望春風作詞者李臨秋銅像、台北市現存唯一的碾米廠
南芳里-客家籍里長
草仔粿市場(台北市迪化街二段172巷)享受客家美食。
活動特色:風雨無阻準時開講,請自備礦泉水和防曬帽,帶相機更佳。
史蹟巡禮(2015.6.14)
經過七百多次史蹟導覽,有人問哪次導覽最好,答案:最好的一次永遠在下一次,至於最好的景點?永遠是下一個。抱著一期一會的想法出現在大家面前,也悄悄的消失在大家眼前。
下午一時許,住家下起傾盆大雨,揹著書包,撐起雨傘到捷運大安森林站,坐車到北門,塔城街還是好天氣,但有些許的涼意。見時間稍早,坐在海關大樓前,冥想早年在這兒上班時的快樂時光,二時,接到台北市客委會陳秘書電話詢問人在哪兒,出席史蹟巡禮的朋友已經完成報到手續。因為我們距離僅有一箭之遙,很快就碰面。張森富、張美煜大教授,莊陳月琇理事長都出席,其他出席者,幾乎是台北市有影響力的客家人。
鄧導適時出現在眼前,一面拍歷史性合照,一面贈送每人一袋客家粽子。從集合地點到迪化街二段172巷有段距離,大隊人馬隨即開拔往環河北路75號-客人會在台灣光復初期最早聚會的場所,讓大家在這兒拍照,原來只有少數人知道地方,五月十八日變成五個人知道,今天以後,至少有三十幾位客家鄉親見證,另透過文字的傳訊,所有客家人都知道客人會最初聚會的景點。沿途並介紹當地發展史話,莊陳月琇理事長的婆家在貴德街,即李臨秋故居旁,分享其住家竹節狀的排水管,告訴大家,環保除了做好垃圾分類外,還要讓周邊的人感覺舒服。
台北霞海城隍爺保佑當地居民,早年,迪化街被認為是台灣的華爾街,因而保有美麗的仿巴洛克式建築;李春生到日本觀摩回台,比較兩國強弱的原因,這時候下起西北雨,而且越下越大,為了準時抵達指定地點,以鑽雨縫的方式向前行,致抵達迪化街二段172巷時,客委會的節目正好開鑼。遇台灣省城隍廟廖鴻昌副董事長,寧夏夜市觀光協會林定國總幹事等地方聞人。稍後,陳石山律師夫婦也來了。
臻味茶行呂老闆送三張條幅,做為有獎問答的獎品。過了涼州街是台北市現存唯一的輾米廠,介紹其產能和特色,一九七0年代以前,只有糙米才能進入台北市,當時迪化街有好幾家輾米廠。有朋友在老綿成說:下次知道這兒可以買到燈籠和客家花布製作的扇子。
迪化街一段,歸綏街以北和以南的市容差距頗大,進入二段,北大同的巷弄,佈滿破舊的閩南式街屋,車少,人也少,好像到中南部鄉村的感覺,或許有人說,這兒應該可以從事史蹟導覽,說來慚愧,一來故事較少,二來,街坊也不喜歡現在的生活情形被觀光客指指點點。基督教長老教會大橋頭教會的建築倒是另具特色。
南北貨
中國自古以長江為界,劃分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產品差異甚大,如北方產麥,南方產稻,故將各地生產的貨物統稱南北貨。
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是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依照商店種類之不同而各有特色,民生西路到歸綏街間,清領時期稱中街,屬南北貨集中區。泛指能吃的五穀雜糧、食品加工品,涵括香菇、紅棗、蓮子、紫菜、蝦米、小魚干、干貝、人參……,還有酸甜鹹辣各式口味的零食點心,罐頭等統稱南北貨,是春節、端午、中秋三節前夕,人們採購的主要貨品。
大賣場和物流中心引進前,迪化街是台北市和新北市雜貨店的供貨中心,販售最新鮮、價格最合宜的南北貨,每天早上由卡車將貨物分批運送到各地的雜貨店。
茶
古人說「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開門七件事。但待客時,卻最先端出茶。茶是茶樹的葉子加工製成茶葉及其泡出汁液的飲料。傳說神農氏發現茶葉,《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周朝,茶不僅用作藥物,也是飲料,國人因而養成喝茶的習慣。《詩經》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唐朝陸羽寫的《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清朝後期,開放淡水(大稻埕)為通商口岸,透過洋行的行銷,北台灣的茶葉經大稻埕茶商的加工,成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造福茶農外,促進大稻埕的發展,也讓台灣的產業重心從南部移到北部,甚至政治、文化重心亦相繼北移。大稻埕受惠最深,俗稱港町的貴德街有六十幾家茶行,不但老闆有客家鄉親,自大漢溪順流而下的茶葉,來自桃、竹、苗地區者占有很高的比重,也有許多客家鄉親在這兒討生活,住在朝陽公園原來的違章建築,從事和茶有關的產業,有掮客、有工人…惟隨著社會的演進,大稻埕的茶商也跟著轉型。
布匹批發
大稻埕的港口地位,加上交通便捷,迪化街永樂市場周邊是台灣主要的布匹批發中心。布市興起於日治時代,日本布商將日本印花布料輸入台灣,取代本地傳統的染布業,也影響台灣花布的設計,加上火車站在附近,成為台灣布料的主要批發市場。
日治時期,永樂市場稱大稻埕市場,是台灣第一個轉型成功的傳統市場。經改建後成為「永樂市場大樓」,2樓聚集一百多家布商,展售上萬種布料,樣式琳瑯滿目。是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吸引有智慧的客群。
永樂市場二樓的布市,布行一家挨著一家,包含客家花布在內的各種布料應有盡有,將樓面襯托得像七彩海浪一樣,美得不得了。也有人買了許多布,到3樓請師傅裁製成屬於個人特色的窗簾、浴衣、COSPLAY 衣服..等,滿足其追求創意的心願。
醫師
日治時期,設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開啟西醫的培育工作,成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的前身,其中有許多客家籍名醫在大稻埕執業,如台北後火車站華陰街的郭內科,中山北路和南京西路口的邱內科…;建成圓環旁的徐外科名氣最大。
徐傍興生於1909年,屏東人,台北醫事專門學校畢業後,留任助教。以「台灣省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疾病之研究」,獲日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先後擔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兼醫院外科主任。在台北、高雄二地設徐外科醫院,被視為台灣外科醫學的泰斗。
台北徐外科擁有兩百張病床,該址原為知名酒家蓬萊閣。徐外科成立時,是國立台灣大學附屬醫院、三軍總醫院和榮民總醫院外病床數最多的醫院,病人遍及各族群,仁心仁術是徐外科的金字招牌。
徐傍興公餘喜好棒球,創設美和中學棒球隊,培育許多優秀的棒球人才。期盼想為人民做事的政府,何不將建成圓環改設徐傍興棒球紀念館,感念這位早年為大台北地區醫療工作奉獻的先驅外,也為台灣棒球發展留下信史。
音樂
古人說:歌之、舞之、詠之,是娛樂的最高境界。孝經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今人認為音樂沒有國界。日人在台北設立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製作台灣歌謠,網羅音樂界的菁英,製作許多傳世的台灣歌謠,客家人並沒有在這個領域缺席,鄧雨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鄧雨賢生於桃園龍潭,三歲隨父親到台北,讀老松國小,師範畢業後任教於日新國小,後來進入第一家製造發行黑膠唱片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從事作曲。旋為提升音樂素養,到日本進修,回台灣後的作品更加純熟,創作曲目受到各方面的肯定,膾炙人口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兩夜花如此,其他被國、日、閩和客語歌詞選用的曲目更是所在多有,被台灣人視為經典民謠,主要創作源泉來自大稻埕優質文化的蘊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和台北市立大學都視其為傑出校友。
社團
憲法規定人民有集會結社的權利,但早年,結社被視為禁忌。但有見識的客家鄉親自然可以找到機會。政府開放結社後,台北市第一家豋記有案的社團是中原客家崇正會。
台灣光復初期,白色恐怖遍及全台,有智慧的客家前輩鑑於團結力量大,為維繫傳統,為解鄉愁,為分享經驗….,任職法院書記官的何禮謙邀集桃竹苗客家鄉親於每年農曆大年初九日天公生這天早上,在環河北路75號陳進奎經營的「進德茶行」殺豬公祭拜天公,感謝神明保佑,祈求未來一年的平安、健康、賺錢。雖然沒有媒體報導,透過鄉親私下交流的管道,甚至有出席十桌以上者。最初名為客人會,後來改名客家會、客家聯誼會,演變成豋記有案的中原客家崇正會。
隨著時光的流逝,客人會創辦初期,二十出頭的溫送珍已屆九十高齡,據其敘說,主要幹部有:何禮謙,張芳燮、宋洪生、李溝、陳新春、陳新壬、陳重灝、宋霖康、黎傳金、陳新旺、周祖貽、葉昌元、彭阿茂、黃錦生、陳河枝、蔡景亮、曾坤燈、賴庚水、李逢謹。
結語
平日行走江湖,抱著利他的理想,純以分享和感恩的想法,透過史蹟巡禮讓大家知道台北的美麗,了解台灣人的驕傲。感謝老天爺的保佑,看似平常的史蹟巡禮竟然也能累積能量,找到客家先民在大稻埕奮鬥的足跡,而且快樂的向八百次邁進(2015.6.14日771次)。
何石松教授帶新生醫專參訪大稻埕暨台北客家主題公園導覽隨筆(2015.5.23)(765)
台北散步者0910161747
和何石松教授有一面之緣,但時間已經久遠,他準備帶新生醫專修客家話的學生到大稻埕,承吳家勳校長推荐,致有機會陪何教授、劉醇鑫、劉勝權、范姜明華…等教授暨該校護理科學生參訪大稻埕暨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這場導覽是台北散步者第765次導覽。劉勝權教授見面時的第一句話:「常在客家雜誌社讀台北散步者的文章,人物、敘事都有。」,面對知名學者的肯定,心情是喜悅的。
5月25日應邀到花蓮縣政府客家處演講「客家人祭拜的神明」,若此,準備在客家主題公園為學生演講這個題目,讓其認識先民的智慧暨提升自我的生活品味,卻因為公園舉辦大型活動而未果,旋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分享公園的故事。
新生醫專的學生大部分是女生,畢業後大部將從事護士工作,面對未來的南丁格爾,想到德蕾莎修女;日前聽好友溫彩棠委員演講,他提及社會的大善人證嚴法師、陳樹菊女士,幾乎都是女性,希望假以時日,以認識新生醫專護理科的孩子為榮。
敘說大稻埕沿革,報告迪化街是台灣少數自清朝時代就有的街道,曾有台灣華爾街的稱號,2011年起,開始有文創產業進駐,南街好幾家布行改為咖啡廳或配件行者;介紹永樂市場沿革後,上二樓永樂布市欣賞一百多家布行,上萬種花色的布料,再從另一頭回到迪化街。也分享近日和溫送珍、陳石山、張森富和范姜瑞幾位客家大老找尋台北市第一個客家人集會地點-環河北路七十五號(陳進奎經營進德茶行地址)的故事;到台北客家主題公園車途時,在南京西路、建成圓環旁,介紹徐傍興經營的徐外科醫院現況。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舉行類似青年男女湊對活動,參觀台北霞海城隍廟時,他們正好到廟參拜,廟方人員指導拜月下老人的SOP,也建議新生醫專的孩子依法炮製,同時開放五分鐘時間供他們向月下老人報告心目中理想的對像,祝福每位祈求的孩子心想事成。
視分享和感恩為導覽的重要環節,只要孩子願意聽,就分享積極、正面的訊息,同時顧及孩子的體力,不似早年以小跑步巡訪古蹟。參訪的主要景點有仿巴洛克式建築,長形街屋、林家古厝、波麗路西餐廳,有記名茶,每間建築都有其獨特的人文故事。
平日導覽,以楓橋夜泊詩做為切入點,希望透過史蹟巡禮,繁榮當地的街區。中午,新生醫專的學生在永樂廣場附近午餐,為街區繁榮帶來影響。下午一點半,準時前往汀州路的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
因為公園舉辦大型活動,致沒有電腦,沒有放映設備,即在寫有陶渭流芳的禾埕,就周邊牆上的文字、繪畫,分享趨吉避凶教化人心的故事。或許是故事的魅力,或許是知名畫家范姜明雄教授大器的表示願意贈畫做為獎品,學生聽得極為專心。曾年有副執行秘書也向同學們說些勉勵的話。
台灣的客家聚落甚多,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卻將這麼最珍貴的空間放置范姜祖厝,大功臣范姜瑞正好趕來出席會議,當然要讓大家認識這位客家大老。下午三點多,送學生上車時,聽台北散步者導覽的一群孩子跑來握手說再見,態度誠摯感人,祝福這些孩子在工作領域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外,也要記得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
附註
和何石松教授是第二次見面,承其告知將客家話列為新生醫專護理科必修課的過程,有幾分義民爺保佑的味道。他講話聲音溫和,對學生極有耐心,隨時鼓勵表現好的學生,希望同學寫下今天的感動,投稿校刊,他將給予適度的鼓勵,怪不得有人說,他是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推手。
序文
多元文化是台灣社會重要的資產,客家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由於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至優至美,允宜多予發揚。
客家是台灣第二大族群,全球客家人口約有八千萬,分布在七十幾個國家,自唐宋以來,客家人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人才輩出,東南亞多國領導人,開國元勳更是客屬人士或其後裔,且客家人也是華僑的核心,因此,客家人的力量,的確不容忽視。
欣見葉倫會老師對客家文史著書立言,導覽解說不遺餘力,尤其對台灣首善之都台北之導覽、專題講座,超過一千兩百次(2015.4),在客家界中,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奇葩。
尤有進者,葉老師已編撰「台灣客家人的故事專書」三冊,近期又將出版客家人的故事(四),其研究精神,及激勵後人之作為,令人敬佩。
葉老師所撰客家人的故事(四),內容較前三冊更為豐富,有記敘感人肺腑的鄉賢事蹟:如張春桂女士之分享與報恩,溫送珍大老之積極頒發獎學金、曾文忠老師之慷慨贈畫,陳石山律師之孝親典範,黎元吉老師之書畫會友,劉清水耆老之功在台鐵,彭惠圓局長之屢創高峰….等,其嘉言懿行,皆值鄉親師法借鏡。
客庄名勝、景點向來是民眾休憩走遊之最愛,葉老師娓娓敘說客家庄的發展史話,可以做為傳承,也可以成為私房景點:包括:新屋人說新屋事、美哉中港溪、大稻埕導覽、台北客家只提公園、萬新鐵路沿線之客家移民史化、新北市客家移民史話,每篇都是彰顯先民智慧的專著。此外,報導台北市和新北市客家義民祭典事宜,詳述義民精神在都會地區發揚光大的事蹟,增添客家文史資源之豐沛度。
宏揚客家傳統,屬長期性,全面性工作,感佩葉老師退而不休,孜孜鑽研客家文史,持續著書立言,使更多社會大眾因是書而親近客家文化,或深入客家庄探源,可圈可點。爰撰數語為序。
客家委員會榮譽顧問 溫彩棠謹識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文化觀光產業學系演講「如何分享旅行的快樂-導覽人員的基本要件」隨筆(2015.4.29)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文化觀光產業學系創系於2013年,林本炫教授是創系主任,對該系的發展有強烈的使命感,希望招收一群有理想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最好的師資和合宜的教材。
年初,應邀到花蓮和台東做兩趟采風之旅,將兩篇隨筆PO到部落格,林主任看後,認為旅行就是要這樣快樂、有趣;此外,肯定自1997年以來,超過七百五十一場的史蹟導覽。囑前往苗栗國立聯合大學與該系同學分享旅行的快樂,平日在台北街頭散步,視有機會跨過淡水河,是增長見聞的機會,有如飛出鳥籠般的喜悅,立刻回答:「我願意」。
早年,認為苗栗在那遙遠的地方,自公職退休後,為了認識客家,發現桃竹苗屬於一體,拉近與苗栗的距離;因為找尋台灣的義民廟,數次前往苗栗,坐自強號只要1.5小時,區間車也只是兩小時多一點;從高速公路前往,亦僅一個多小時。好山好水的苗栗,絕對有條件成為台北人的後花園。惟一的問題,苗栗縣的產、官、學界準備好了沒有。
早上坐自強號到苗栗,沿途景緻和高鐵不一樣,多了傳統的台灣味,苗栗距新竹的車程約半小時,才一愰神,抵達竹南,再經造橋和豐富兩站,苗栗已經到了。坐上林主任的車子直奔國立聯合大學,感受林主任對聯合大學和苗栗耕耘得越深,愛得也越深。承劉煥雲教授來電問候,最近因為腳受傷,且下午有課,無法前來致意,這份情意,讓人感動。
跨過淡水河,尤其是對大學生的演講,要考慮學生閱歷尚淺,和在台北與有社會經驗者的分享內容不一樣,準備大家日常接觸到的內容,務必讓同學心就領神就會是準備素材時的想法。此外,林主任希望提供同學導覽技巧和關鍵部分,當然要適時提供。
自2006年起,不論演講或導覽,都寫篇隨筆並PO到部落格,因而向林主任報告,鼓勵同學聽完演講後,請其寫學習心得,可以置於葉倫會的部落格,或推介到相關刊物報導,讓更多人看到聯合大學、或文化觀光產業學系的努力,只要耕耘,自己終將是收穫最豐富者。
出賣台灣的好山好水是文化觀光產業學系同學畢業後的特權,但要做為成功的觀光人,熱忱和為顧客設想的心是無止盡的,除了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新知識,因而和同學分享台灣最靈驗的十座廟宇,世界最酷十二個小島中的龜山島,甚至報載春天容易出現的過敏新知,俾為客人做最好且及時的服務。
感謝聯大同學,三點下課時間到了,沒有人提示下課了,但還是要下課。張陳基教授前來聆聽外,帶了聯合大學自行製作的東方美人茶和贈送廖慶六先生寫的譜碟學研究乙書。承林主任載回苗栗火車站,了解文化觀光產業發產系在教授和同學共同努力下,獲得社會大眾的注意,不但報到率百分之百,2014年的入學分數也比2013年提升不少。林主任希望同學畢業後能夠揚名立萬,準備國語外第二語言的導覽能力,好耶!
回家路上,讀譜碟學研究,增長不少新知,依據內政部的資料,2005年,台灣的姓有1989種,還有兩字、三字…姓,有趣嘿!不少內容,可以做為下次導覽的素材。
賴仁政(1954~)
賴仁政苗栗縣銅鑼鄉人,家中世代務農,惟農閒時,長輩以音樂自娛娛人,從小耳濡目染,具有音樂天份的他,自然將客家山歌和傳統樂器當做嗜好。讀中興國小時,謝蘭妹老師不掩飾感情,哭、笑自如,賴仁政在其教授音樂時,發現音階的差異性和美妙的音樂旋律,同時學到發聲技巧。
文林初中的戴鴻軒老師是知名樂評家,每天聆聽他講授的音樂知識,在課堂上唱「我現在要出征」時,真情流露的神韻,雖然過了半世紀,仍然歷歷在目,再也沒有聽過如此真情流露的歌聲。
讀苗栗工農,國文老師李喬發現賴仁政的作文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也是小說家的李喬說:小說由故事延伸而來。鼓勵他寫小說,遂以地方人物做為主角,河川改道造成的糾葛做背景,完成短篇小說,參加全國高中組小說比賽。晚上,隨著父親學胡琴,聽山歌耆老訴說山歌軼事。
苗栗高農畢業,承姊夫劉新明介紹,到林務局航空測量隊擔任臨時工,工作地點在高雄市桃源區山區,常聽布農部落用歌聲表達他們的意志力,感受到八部和聲的壯闊,發現自然的和聲是如此動人心魄。
服憲兵役期間,部隊逢年過節舉行同樂會,他上台唱「天公落水」、「採茶歌」…,因為歌聲優美,獲得弟兄們的滿堂彩、原來山歌只要唱得好聽,沒有語言,也沒有族群和國界的障礙。退伍初期,常聽鄉親在工作場合唱自然成調、發抒心情的山歌,而這正是傳統山歌不斷傳唱的方式。
1975年,進入電信局,公餘時間,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山歌班,初期學生僅七、八人,老師是胡泉雄,這時的客家山歌老師只有胡泉雄、賴碧霞等少數前輩。學唱山歌期間,也常到各地廟宇山歌場向耆老請教隨興、隨意和不同腔調的唱法,追隨彭鴻南學吹嗩吶,李存財傳統山歌鼓介,進行山歌采風,讓他的歌藝更加精進。1988年12月,數萬客家人在台北從事還我母語大遊行時,前導車的鼓陣中就有賴仁政。
好像雨後春筍般,北台灣各地紛紛成立山歌班,胡泉雄老師教兩年就離開救國團苗栗山歌班,曾推荐賴仁政繼任,但被他婉拒,繼續練習傳統樂器和加強山歌領域的知識。堂弟賴榮鋒是山葉(YAMAHA )吉他樂手,送其有關樂理的書籍,教他認識和弦、調號和調別的方法。見同事只有兩根手指,卻拉得一手好胡琴,有五根手指,加上父親就是胡琴好手,好勝心強的他,當然要把胡琴拉得更好。
山歌班教唱的合宜人數為二十五到三十人。1981年,三義鄉婦女會成立山歌班,請賴仁政擔任老師,學員四十幾人。他用小調入門,邊拉胡琴,邊唱思戀歌、瓜子仁、山歌子等的教唱方式,獲得學生的喜愛,讓他成為山歌班老師的後起之秀。1983年,南庄田美國小全校兩百多位學生在大禮堂開班,也請他擔任老師。
從小接觸傳統戲曲,讀遍章回小說,喜歡讀皇冠、聯合報副刊,教唱山歌後,更讀遍唐詩、宋詞和元曲,文采獨創一格,創作的山歌詞超過三二百首,第一首是1976年,為慶祝頭份鎮傳統市場落成,舉行山歌比賽的作品。采風整理的曲子,是課堂上教唱的主要材料,結集出版有客家傳統歌謠教唱帶乙套和台北市傳統客家歌謠教本。
在苗栗、台中和新竹的教學成果,獲得僑委會的肯定,先後應邀到東南亞、日本和美國慰問僑胞。1991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許常惠教授由其研究所學生楊熾民陪同,向他查詢隨便歌(老剪剪花)的弦律,獲得向大師請益的機會外,也陰錯陽差的在兩年後,承楊熾民推介,到台北市三興山歌班教唱,而且一教22年。此外,先後擔任台北市忠義、內湖、文山、石牌和長春等山歌班老師。
王湖開:「要照顧好故鄉的山歌班」,讓他停掉台北市許多山歌班的教唱,惟仍然全年無休,為苗栗、台中市、彰化縣、台東縣、南投縣和新竹縣客家山歌班燃燒自我。
強調優質教唱環境的賴仁政,在講堂上是嚴謹的,但授課內容卻是自由、開放、浪漫和配合時代脈動,強調與時俱進的庶民文化。獲得學生和社會大眾的肯定,如客家電視台鬧熱打擂台的年度冠軍吳權芸、高愛盧,竹東天穿日連獲五屆六項冠軍的劉瑞嬌,都是他的學生,依照其指導而過關斬將獲得評審青睞。
「胡適提倡白話文,老舊學者議論紛,經歷多少風和雨,終為風氣後人遵。」這首賴仁政的作品,正是他每天風塵僕僕,往來彰化以北各地山歌班教唱,為客家山歌永續傳唱的寫照。
附記
奉張森富教授之命,訪談賴仁政老師,賴老師的姊姊賴梅芳比賴老師更高興,囑到她家訪談,準備弟弟愛吃的晚餐,為客人準備水果、沏茶,和夫婿劉新明兩人為表達對張教授的尊敬,邀請舞蹈高手的表妹黃銀珍老師作陪。
訪談時,賴仁政的手機來電不停,見識到他是惜情又尊師重道的人,來電答鈴是彭宏男老師吹奏嘹亮、動人的客家八音嗩吶聲。
林廷光(1954~)
林廷光生於1954年,花蓮縣鳳林鎮人,1910年代,祖父率家人自桃園市平鎮區移民鳳林,先入山區開墾田地,雖然生活極為困苦,但長輩認為再窮都要讓子孫讀書,故父親林燕輝有機會讀公學校,畢業後,在鳳林街區幫傭,旋擔任帳房,定居於豬灶下。
鳳林國小五、六年級老師張武豐教導他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情,並實踐「上嶺有彎腰,入門有樵燒」,他一直牢記在心,張老師在其當選鳳林鎮長時,送其一份新寫的般若波羅密心經,一直置於辦公桌後牆上。龍華工專電機工程科畢業後,先到順光水電行擔任技術員,老闆許健見他做事認真勤奮,待人誠懇,介紹甥女劉淑貞與他結婚外,還教導其工程技術和如何計算成本,與顧客間應對的訣竅,鼓勵他創業,經營新光水電工程行。
公職生涯
從事水電行生意,雖然工作辛苦,卻享受到施比受有福的喜悅,為回饋鄉親和服務地方,主動加入花蓮縣消防局鳳林義消分隊行列,也鼓勵同儕參與,1993年接任鳳林義消分隊長,1996年獲內政部表揚為全國義消楷模。
鳳林鎮長邵金鳳見他為人敦厚篤實,具服務熱忱,鼓勵其競選鎮民代表,1998年當選代表,,經常參與客家社團,有感客家文化快速流失,建議政府設立鳳林客家文物館;鎮民代表任內的好口碑,任期未滿即投入鎮長選舉,2002年,當選鳳林鎮長,並且連任。
客家人佔鳳林人口的66%,就任鎮長不久,2002年,鳳林客家文物館完工,次年開館,對客家民俗技藝的保存貢獻卓著。此外,鳳林鎮培育出一百多位校長,有校長故鄉的稱號,他於2003年,協助建立「校長夢工廠」。擔任鎮長八年期間,以鳳林為基地,積極推廣客家文化,保留客家話是首要任務。
傅崐萁當選花蓮縣長,對客家文化的傳承極為關心,看到林廷光在鳳林鎮的服務績效, 2010年6月指派他擔任花蓮縣客家事務處首任處長,籌劃與執行全縣的客家事務,讓他獲得較前寬廣的服務機會。
先民到花蓮墾拓
客家先民很早即自原鄉渡海來台灣桃竹苗與高屏六堆地區。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花蓮設立移民村,開發花蓮這塊處女地。桃、竹、苗的客家鄉親經由海路或翻山越嶺來到花蓮,待事業有成,再鼓勵親人遷徙到花東縱谷,從事腦丁、製糖會社工、日本移民的幫農等,倘有閒暇,即自行墾荒闢地,建立家園,開啟客家先民到花蓮移民的故事。讓客家人成為花蓮縣發展的重要支柱。全縣約30%的客家人中,90%來自桃竹苗地區,經由多年的融合,花東縱谷的客家話擁有獨特的四海腔。
入港隨灣入庄隨俗
客家諺語「入港隨灣,入庄隨俗。」,在花連墾拓期間,與其他族群混居而形成有別於西部客家人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傳承。不論擔任鳳林鎮鎮長或花蓮縣客家事務處長,都秉持像廚房主廚烹煮料理的原則,務必滿足不同客人的嗜好,做好服務鄉親的工作。
花蓮縣是台灣面積最大的縣級單位,舊稱後山,人口約33萬,客家人約占30%,較閩南或原住民少些。僅鳳林鎮占66.30%,富里鄉占50.43%的比例較高。
2010年7月,他擔任花蓮縣客家事務處首任處長,秉持傅崐萁縣長服務鄉親,發揚傳統文化的施政方向,走訪花蓮縣境客家聚落與庄頭,以傳承客家傳統,延續客家文化為施政主軸,首先完成客家人口統計,其中八個行政區因為客家人占三分之一而獲中央指定為客家重點發展區域.。
花東縱谷客家二次移民的客家傳承和特色,透過客委會的政策規劃,花蓮縣客家事務處積極整合各地客屬會,研擬各鄉鎮市的客家會館聯營計畫,積極調查花蓮縣客家姓氏堂號、東部客家神明信仰,找到客家人在花蓮的驕傲;從事客家傳統技藝研習與客家話教學,因而發現客家傳統的美麗與優點,讓客家鄉親勇敢的喊出「吾係當好客家人!」。
客家燈塔欠後山
鑑於「把語言消滅掉後,這個族群就不見了。」的共識,林廷光依據傅崐萁縣長的指示,保留族群文化與傳承客家話做為施政優先。但這個客家傳承或客家話,都擁有花東縱谷的獨特風味。
期盼政府在台灣北部與南部設立客家文化園區做為延續客家文化中心後,也能在花蓮縣建立客家文化園區,透過鄉親技藝、文字、歌謠,敘說客家先民在東台灣的優美身段和傳統,為客家文化的傳承盡份心力。
附記
訪談林處長緣於該處黎金環科長2015年4月間,參加客家委員會訓練課程,有感台北散步者從事導覽工作的熱忱,奉指示前往花蓮和志工朋友相互砌磋,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果。陳石山律師知道這個訊息,邀范姜瑞理事長同行,並囑陳雪華科長安排,而有訪問林廷光處長的規劃,吾人視其為義民爺的保佑。
葉春日公派下子孫2015年清明祭祖隨筆(2015.4.5) 台北散步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國人的傳統思維,平日應邀到各地演講「台灣神明的故事」或「財神爺的故事」,常說「不孝父母,敬神無益。」,也提及祈求神明後,倘蒙神明保佑心想事成,要記得還願;但祖先保佑後代子孫的慈愛,不會計較其是否還願。
1735年,葉春日攜葉特鳳和葉特孝兩子到台灣,葉春日和葉特鳳父子再輾轉到桃園市新屋區永興村,葉特鳳生大榮、大華、大富、大貴、大春等五子,故又稱葉五美公。永興里俗名大牛欄,源於該地養有上百頭牛,若賣掉或牛隻走失,第二天,母牛會補充其不足的幼牛。
兒時,清明祭祖是家中大事,每逢清明節需追隨爸爸、媽媽到特鳳媽、廣田公、廣田媽墳祭祖,再到葉春日公祖祠和祖塔祭拜,當年或許有幾分勉強,而今也勉強孩子同行,或許這是傳承的必要程序。每年清明節,數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宗親,沒有任何通知,也沒有招待的誘因,像鮭魚似的返鄉祭祖,有數位年齡超過九十者,最高齡者九十三歲,年齡最輕的可能是才學走路的三歲娃。
清明節和春節期間的車流都讓交通單位傷神。早上五時三十分坐車回桃園市新屋區,最初,車子不多,高速公路增多,惟在容許範圍,過了三重,路燈陸續熄滅,陽光從車後浮現。車子到北湖前兩百公尺左右,導航定位建議向右轉,抵達十字路口,路標出現「葉特鳳媽祖墳」往海邊前進的標誌,事實上「葉特鳳媽祖墳」要往前約一公里的另一邊,希望有關單位注意這個路標並更予以更正。
葉特鳳媽祖墳建於1827年,由五大房子孫輪流祭拜,沒有進入葉春日公祖塔,並非年代久遠,而是該墳位於鯉魚穴,可以讓葉家子孫枝葉繁茂。祭祖時間是早上七點,因位於廣田公和廣田媽墳旁,每年前往祭拜是責任。
葉斯平理事長是葉特鳳媽墳的主祭者,承告今天警方派了近二十人維持交通,鄭文燦市長將出席祖塔祭祖儀式。倫湧是下埔里里長,他是廣田公派下有活力的中壯代,最近才獲得連任。據告:里內有座環保公園,自台北市移植105棵樹,他種活103棵,獲得各單位的肯定。葉斯桂和葉曾孟是永興里保護藻礁協會的成員,率領一批宗親為新屋和葉春日公暨其派下子孫寫歷史,葉曾孟提及在葉春日公宗祠發現大華媽的墓碑,希望台北散步者有機會參與修史事宜,只要能力所及,做就對了。
閒談時,聊到石門水庫未完工前,倘遇到天旱,桃園大圳的供水自然減少,為免影響稻作的生長,由桃園水利會會長率領農民到觀音區保生里溥濟宮祈求保生大帝普降甘霖,祭祀圈禁止屠宰牲畜,家家戶戶吃齋三日,保生大帝遶境後,信眾到新屋溪抓魚,倘抓到大魚,預計會下大雨,若抓到小魚或蝦子,將下小雨,說也奇怪,祈雨後,通常會下雨應急。另應邀參觀護藻礁協會在葉春日公祖塔旁布展新屋二十三里風土民情的珍貴史料。
廣田公和廣田媽祭典在八時左右結束。葉春日公祖塔周邊近一公里,停車場或道路兩旁停滿了車子。依例,到葉春日公祖塔祭祖前要先到葉春日公祖祠祭拜祖先,祖祠擠滿來自各地的宗親,幸好很快就移往百步之遙的祖塔,短短百步左右,聚集21家攤商,其中有台灣房仲,每家生意都甚為興隆,可見出席宗親人數眾多,也說明這是有消費能力的家族。
葉家祖先來自廣東陸豐,被視為客家人,但往上追溯,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移居到廣東陸豐。大部分葉家子孫會講閩南話和客家話,故司儀宣布事宜用國語或閩南語,祭典請神則用客家話。2014年,客家電視台派一組人專程製作專輯,於2015年4月5日晚上10時首播「榮華富貴春不斷」。
祖塔祭祖儀式採三獻禮,早上九點開始,主事者發給每人兩枝香,一枝插在后土前香爐,一枝插在祖塔前香爐,惟規定經理人先拜,宗親再一起參拜。平日散步街頭,篤信「就長久而言,歷史文化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優勝劣敗,只有觀點不同。」,出席的人只要虔誠就好了。
早年,嚴格規定非家族成員不得祭拜祖先,晚近,來者是客,早已開放非葉春日公派下子孫的葉家宗親參拜了,如所謂第六房者。鄭文燦市長出席祭典,是記憶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平日視自己為歷史紀錄者,記下鄭市長說的話,拍下照片,承葉時喜(他視台北散步者為老師)幫忙,到鄭市長前拍照,並送其拙著「校長的故事」、「積福和養生」,鄭市長面帶微笑的拿起「校長的故事」讓台北散步者拍照,笑容是燦爛的。
鄭市長講完誇獎葉春日公派下子孫的話,轉而提起就任以來的新政:認真做,進步也快,強調不貪、不取,讓桃園市的福利和建設加分,如給予新生嬰兒三萬元補助金和三歲以下嬰兒每月三千元育兒津貼。腦海浮起日前到台南市政府,承賴清德市長贈其大作「看見未來-賴清德的新政實踐」,覺得賴市長的成功,在於親切,在於重視文化,幾乎每項文化活動都出席。就台北散步者導覽七百多次史蹟巡禮的經驗,看似平常的事,卻累積鉅大的能量,這天的鄭市長,至少擄獲百分之八十以上葉春日公後代子孫的心。
十點左右,簡單、隆重的祭祖儀式結束,五分鐘左右,葉春日公祖祠和祖塔恢復平靜,宗親則回到工作崗位,為社會、國家盡一份心力,同時期待明年的盛會,願馨香以禱。
三山國王在台北都會發展的情形
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演講稿 葉倫會0910161747
在神明的面前,我們顯得無比的渺小,但向大家報告,神明至少告訴我們兩件事:「做人處事要認真打拚,要積極向善。」認真才能夠創造美好前程,行善才可以確保努力成果,缺一不可。
站在這個台上,我很想念黃鵬海先生,鄭瑞淼理事長負責中華道教三山國王慈善會第一年大會,奉他的命令向大家報告三山國王的故事暨三山國王廟在台灣的分布情形,講完後獲得與會嘉賓的好評,惟走下台時,黃大老說,您講的很好,但有一點需要改進,以後要全程用客家話。今天,再度上台,未能全程用客家話向鄉親報告,我要向黃大老說對不起。但我要向大家宣揚一句話,有一天我請教一群鄉親,國語的「大智若愚」用客家話要怎麼說,最後由黃大老說出極為傳神的兩個字-「裝傻」。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事要積極、認真,但與人相處時,要懂得「裝傻」,千萬不宜自以為是的露出不必要的機鋒-「假會」。
人類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開始造神,直到今人,仍然隨時在造神。造神數量最多的數商朝末年,文王和武王起兵伐紂,待武王獲得天下,姜子牙依據封神榜封了三百六十五位神明,為什麼封三百六十五位呢,是不是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關係?留給我們無限想像的空間,至於三百六十五位神明中,約一半幫助紂王,另一半幫助文王和武王,在傳統社會,幫助文王和武王的是好人,幫助紂王的是壞人,為什麼好人或壞人全部都被封為神,在於他們忠於國家、忠於國君,即以忠孝節義做為做人處世的準則;其他各朝造的神,主要有漢朝的關公,宋朝的媽祖,但真正封神的年代,則遲至明朝,積長年行走江湖的經驗,神明主要的功能是「趨吉避凶和教化人心」。
台灣登記有案的廟宇超過一萬五千家,若加上沒有登記的有四萬家,相較之下,由巾山、明山和獨山三位神明組成的三山國王廟,登記有案的僅236(2009年),加上沒登記的,約三百多家,比例並不高,但對客家人而言,三山國王是出自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原鄉客家人的守護神,這些地方的鄉親到台灣墾拓時,帶著神明前來,成為移民墾拓時期的重要精神寄託,因而建廟供奉,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台北市也有三山國王廟,但數量不多,且大部分位居巷弄,我在台北看到的第一家三山國王廟是光華商場還沒有拆除前,靠近市民大道出口,是舊書攤和電器產品共同的守護神,香火甚為旺盛。但三山國王也真的保護這些商家生意興隆,名聲遠播。至於大台北地區,最有名的三山國王廟是新莊老街的廣福宮,這座廟宇見證客家人對新莊地區墾拓的積極貢獻,而今因為年代久遠,建築和信仰極具文化價值而被政府指定為二級古蹟,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也是推動客家文創產業的元素之一。
台灣各縣市中,以宜蘭縣的四十二家三山國王廟最多,但香火最旺的三山國王廟,要推分布於新竹縣竹東、新埔的三山國王廟。台北市歷年舉行三山國王祭典,最初到宜蘭請神,最近兩年,邀請新埔廣和宮的三山國王,自潘鵬仁先生擔任廣和宮主任委員後,在他引進新觀念後,廟務蒸蒸日上,信眾穩定成長。
奉命談台北客家人與三山國王信仰的關係,因而知道一群客家鄉親為了推動慈善事業,組織中華道教三山國王慈善會,在歷任理事長曾安福、黃清富、鄭瑞淼諸先生的努力下,對凝聚都會客家人的向心力,具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三山國王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我採用的說法和唐朝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有關,傳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使時,因為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巾山、明山和獨山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因而停止水患,韓愈便奉這三座山為三位山神。北宋年間,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協助宋軍,宋太宗遂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以其被封為神的過程來說,戰時,是保家衛國的忠臣義士;平時,為人民消災解厄,保護身家性命的神明。
我們知道,信仰神明人數的多寡?人的關係最重要。語云:團結力量大。個人的力量終屬有限,如何擴充三山國王信仰在都會地區的影響,傳統和創新都需要,如今天所有出席盛會的鄉親,每位都是三山國王信仰得以延續發展的無名英雄。但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我們認為三山國王信仰發展的第一功臣,應推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自客委會成立以來,每年的三山國王祭典,因為主事者認真規劃,經由熱心鄉親的配合和參與,而有凝聚鄉親向心力的積極作用。
附註:
本次演講,承好友范姜瑞族長推荐,演講時,許多好友給予鼓勵,一併致謝。
讓孩子說出自己優點、缺點和夢想的曾文欽(1967~)
曾文欽是高雄市美濃區人,生於1967年,父親畢業於成功大學,兒時常隨祖母到菜園玩耍,幫忙除草、整地是他的快樂時光。
讀美濃國小時,張乘妹老師教孩子守秩序和做人處事的規矩,養成他成為有禮貌的小紳士;五、六年級,享受林瀛芳老師指導如何寫作文、注意用詞、標點符號的用法,訓練寫作能力外,也擁有好口才,擔任老師或校長時,訓練小朋友在五分鐘內敘說自己的優點、缺點和夢想,讓孩子懂得是非、對錯和自己對周邊事物的看法。
讀美濃國中時,是田徑和各項運動的校隊,常代表學校參與校外比賽。二年級的化學、物理老師,為他奠下良好的基礎,三年級林享仁老師,讓他在國學程度更上層樓,致考上台南一中。美濃距高雄較近,老師為了讓學生獲得較好的學習機會,依據其程度,建議到高雄或台南參加高中聯考,提升學校的升學率。他升高中這年,美濃國中有五位同學考上台南一中,三位考上高雄中學。
台南一中的學長說:「進入台南一中的學生,每位都是閃亮的星星,充實自我,才能讓自己發光、發亮。」,成為他的座右銘。物理、化學一直是他的強項之一,王明發老師的國文課,引用合宜的補充教材,讓其國學底子更加厚實。或許是離開親人的照顧,吃、住不正常,高三時,罹患十二指腸潰痬,影響功課頗巨,此外,爸爸希望他讀免學雜費的師範,因而讀台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
班上同學大部分來自南部地區一流學府,培育學生成為國小的好老師是台南師範學院的教育目標,他領悟生活即教育,享受獲取新知的喜悅,大三時,平均分數92.5分,獲全班第一名。
1991年,分發高雄市茄萣國小任教,月薪三萬餘元,領取厚厚的現金是很有成就感的,這是一個純樸的小漁村,大部分家長以捕魚為生,民風強悍,惟希望孩子努力讀書,脫離貧窮的環境,讓剛出校門的教師新鮮人好生感動。
四年後,調台南市長安國小,最初擔任科任老師,教社會、健康教育、作文、閱讀、體育和書法等,毛永清校長知道他國小就是田徑校隊,國中時,曾代表學校參加中小學聯運,獲丙組冠軍,派其擔任體育組長,引導曾文欽步入教育行政之路。他常陪孩子跑操場,練就好體力外,也常為學生解答疑惑。
1998年調台南市長興國小任中年級導師,先後擔任衛生、教育組長,主任甄選及格,到國家教育研究院接受訓練,和來自全國國小的菁英一起接受教育學者的指導,結合理論和實務的印證,讓培育兒童成為有用的人成為至高無上的快樂。
台南新南國小校地被台南市政府規劃為星鑽活化用地,2005年,曾文欽奉派擔任新南國小總務主任,遷校事宜進入緊鑼密鼓時期,他彙集家長、老師和建築師的意見,找出共識,為學校永續發展奠下基石。規劃期間,秉於知識就是力量,到立德大學城鄉研究所讀碩士班,新的專業知識,協助他圓滿完成遷校規劃,負責仁德國小校長的教室興建。
政府為推動本土教育,各縣市教育局成立國教輔導團,輔導各國民小學辦理閩南、客家、原住民等研習活動。2006年,台南市國教輔導團團長彭秋齡主任邀他擔任輔導員,負責客語輔導部分,開啟其投入客語傳承的園地。2007年派永華國小教務主任、訓導主任,兼任本土教育輔導員,全國運動會在台南市舉行時,曾文欽負責接待工作,讓長官看到他的行政長才。
曾文欽擔任台南市仁德國小校長後,兼任台南市本土教育指導副召集人,負責31所客家教學學校客語教學師資協調,他處事積極,待人熱忱,走遍台南市31所客語生活國小,鼓勵學習客語生活學生參加各項比賽,無私的付出,獲得所有老師的尊敬。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但積極進取,先後參加國家教育研究院1836期本土語言種子教師進階研習,獲客家委員會客語薪傳師證書;參加台南市客家文化協會,且獲選為理事。
工作雖然忙碌,2012年,校長甄選及格,再度到國家教育研究院受訓,講師以教育單位主管暨企業領導人為主,每位都是一時之選或一方之霸,演講內容不乏政策風向球,極具前瞻價值。王品董事長戴勝益希望準校長,教育孩子能夠利用五分鐘的時間,說出自己的優點、缺點和期許的自我介紹。是年8月,擔任台南市仁德國小校長時,即給六年級學生類似的訓練,給予學生從小感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剌激。
曾文欽待人熱忱、客氣,具備「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特質,平日喜歡聽演講,回到學校即以所學和老師暨學生分享,抱著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的心情,鼓勵客語生活學習班的老師和學生,透過演說、朗讀、歌謠教學、戲劇、相聲、國中歌謠等學習客家話和客家傳統,讓孩子透過比賽贏得勝利,建立學習的樂趣。
附記
本次訪談係奉溫彩棠委員之命,和陳石山大律師一起坐台灣高鐵到台南市,承溫委員全程接送,客語教師管世瑗安排其授課學生在校長室,為台北貴賓表演客家歌謠,都是我們要感謝的人。
團結力量大
-賀台北市新竹縣同鄉會成立三十週年 葉倫會0910161747
非洲俗諺:「要走得快,一個人走;要走得遠,一群人走。」,清領時期,客家鄉親就移居台北。因為閩客械鬥而遷居到桃、竹、苗,留在台北盆地者則因方言島而喪失原來的客家傳統,雖然有人尋根後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三陽汽車公司前總經理張國安家住內湖,祖先留下每年演戲酬神最少有一台客家戲的傳統),但不會說客家話,縱使有客家傳統,因為等因奉此而逐漸消失,為客家傳承奉獻的心力也跟著遞減。
台北市的客家鄉親大部分是鐵路通車後的二次移民,其中以來自桃、竹、苗和南部「六堆」地區的占多數。他們精通客家話,了解什麼叫客家傳統?但要傳承客家傳統和文化,對個體戶而言有如緣木求魚。除面臨客家話流失的危機外,傳統文化也在強勢文化侵襲下,岌岌可危,如何讓客家傳統在都市發揚光大,基於「自助人助」、「自己的文化自已救」的思維,這個主題是全部客家鄉親的共同責任。
日治時期,客家人已經在台北開始嶄露頭角,如建成圓環旁的徐外科;台北後火車站華陰街的郭內科,郭內科是新竹縣人。隨著工商業發展、人口向都市集中,新竹縣的客家鄉親因地利之便,到台北市討生活的人更多了,遍布台北市各個角落,因為「男兒立志在他鄉」、「不想丟父母的臉」,認真打拚是共同的特色,致有許多鄉親在各行各業享有盛名。
早年,鐵路局員工中的客家人占有很高的比例,原因應是劉銘傳建鐵路時,聘僱許多廣東民工。晚近,各行各業都有客家鄉親的影子,甚至有幾個獨特的行業,如豆漿店、外省料理餐廳、水電業,從業人員中,客家人占有很高的比率,因為鮮少交流,其成就來自單打獨鬥,除了血液中擁有客家元素和濃厚的鄉愁外,幾乎不見文化傳承。
台灣光復初期,客家鄉親在天穿日這天齊聚台北市西寧北路一起拜天公,為凝聚向心力,組織客人會,這個一年一會的組織後來演變為中原客家崇正會,透過中原客家崇正會舉辦或參與的台北市義民爺祭典、還我母語運動….讓政府看到客家人的身影和力量,經由前賢不斷的努力,提升客家鄉親的地位。
1984年,陳石山大律師鑑於單打獨鬥的鄉親屢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遭受委屈亦無處申訴,影響其合法權益。戒嚴時期禁止集會,無法透過集思廣益的討論找到合宜的出口,他邀請在各界享有盛譽的鄉親組織新竹縣同鄉會,擔任首任理事長,經由大家的力量,經由交誼,協助鄉親爭取合法的權益。歷任理事長邱錦添、魏錦芳、范姜瑞、張田和各級幹部都秉持相同的理念,讓新竹縣同鄉會呈現欣欣向榮的榮景。
陳月娥理事長接踵前賢,盡心盡力的為新竹縣的鄉親和客家傳承奉獻心力,鄉親認同她的理念,積極參與,使得會務越來越茁壯。平日在台北市以散步街頭為樂,按月舉行公益導覽,認識台灣各地旅居台北市的同鄉會幹部,發現參與才可以聯誼,經由聯誼才能夠享受服務的快樂。秉於團結力量大,凡我客家鄉親,允宜參加相關活動,一起為客家傳承奉獻心力。
勇於分享、樂於感恩的張春桂
嘉義縣布袋鎮有一半的人姓蔡,張春桂生於嘉義縣布袋鎮,她篤信:「一善破千災」。父親畢業於嘉義農校,母親的學歷更高,嘉義高女畢業後留學日本,三十幾歲即因難產死亡,不久,父親娶了繼室。
張春桂讀嘉義商職初中時,布袋警局高階警官的兒子林紹華考上建中,父親不久北調台北市,林紹華寫信告訴她在台北讀書的情形。不久,張春桂和姊姊受不了繼母的虐待,帶著阿姨送的200元坐火車到台北,依據信中的地址找到台北市仁愛路二段林家,林媽媽介紹她到朱自清的女兒家幫忙照顧新生嬰兒,一因沒照顧嬰兒的經驗,二來想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繼續升學,老闆將其轉介吳興街照顧中風老奶奶,月薪四百元,胡老爺常帶她到市場採買,市場阿桑問胡爺爺身旁女孩的身份,他回以:「這是我侄女兒」。
2011年,和林紹華在新莊工地相逢,建中、中原大學畢業的土木工程師,家道業已中落,張春桂和夫婿廖萬隆安排他在自家公司任職,為其投保勞保,五個月後,林君因心肌梗塞而死亡,家屬領了近百萬元撫卹金。
照顧中風老太太期間,張春桂在新生報看到台北市公車處招考車掌小姐的廣告,月薪一千兩百元,兩千多位報考人中僅錄取一百餘人,她以第三名的高分獲得錄取,歷時一個月訓練後就任。車掌分上、下午兩班制,每十五天輪班一次,早班,早上五點就到達停車場,清掃和擦拭車輛,隨車期間,走遍台北市,叫她是台北通並不為過,幾乎每條公車路線和台北市路名都背得滾瓜爛熟。
任車掌的薪水比同伴多,但常幫助有急難的朋友,借出去的錢有去無回是常事,仍然似有求必應的媽祖婆一樣,滿足朋友的要求。大家稱她春桂姐而不名。
任車掌一年左右,因為過勞而住院一星期,於是轉往高興昌公司應徵會計,考完試後,每天以電話查詢結果,廖燕珠受不了她的緊迫釘人,而正取的大學生,因為辦公地點距住家太遠,三天後離職,遂協助她前往任職。最近幾年,陰錯陽差的和廖燕珠重逢,姊妹相見自然是無話不談,張春桂見她的孫子可愛,買了許多幼兒用品前往拜會,廖燕珠熱忱的招待好姊妹,請其務必留下一起吃晚餐,和夫婿兩人請她到「我家牛排」享用大餐。張春桂逢三節即送禮物和禮金給曾助她一臂之力的廖家姊姊。
育遠商職畢業後,看到日本醫院招考護士的消息,月薪八千元,比她每月兩千元的薪水多四倍,即投履歷報名,並獲錄取。在日本醫院擔任一年護士,雖然沒有醫療專業背景,但愛心加上認真學習,獲得院方充分的信任,且和院長互動良好,說一日流利的日語,對她爾後的事業幫助甚大。
自日本回國,嫁給出身雲林的廖萬隆,這是經過慧眼識英雄般挑選的。讀育達商職最後一學期,殷老師告訴即將畢業的女孩,找先生要注意其是否孝順、節儉或具備幽默感,若是,就是好丈夫。廖萬隆是孝順的孩子,結婚後,日子雖然過得辛苦,她孝順公婆,在其公公卧床期間,為其洗澡,揹他到醫院;協助先生經營事業,和許多企業成長期間一樣遇到許多問題,或許平日多做善事的關係,隨時出現貴人,化危機為轉機,致事業越做越大。
擔任家族公司總經理的張春桂,她最重要的任務是服務員工,希望員工的薪水可以養家外,也有能力購買屬於自己的房子。最常做的事是報恩,夫婦同行外,也常帶孩子一起向恩人表達全家人的感謝。她常對朋友說,認真學習很重要,有人入寶山空手而回,有人卻是滿載而歸,端視學習的態度。
知足常樂的連金興(1919) 葉倫會0910161747
連金興新竹縣竹北市人,生於1919年,父母是殷實的農人,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勤樸日子。
小學讀住家附近的貓兒錠公學校(今名鳳岡國民小學),成績優異。小學畢業,幫助父母耕田,利用農閒時間,到私塾讀漢文,最初讀牘讀,感受學然後知不足的喜悅,雖然讀私塾的時間僅一年左右,卻是知識的主要源泉。二十歲,追隨徐漢松老師讀詩經、幼學瓊林….,閒暇時則讀章回小說。
姑丈看他讀章回小說,告訴連金興,讀章回小說只能和親朋好友分享故事內容,沒有實質收益,若要追求利潤,宜讀醫書,不但可以濟世救人,也可以養家糊口。
請徐老師幫忙買醫書,老師自苗栗帶回一麻袋醫書,即開始認真的閱讀,鄰居知道連家的孩子將來要當醫師,為突顯決心,燒掉平日做為娛樂的二胡,專心讀書,也抄下徐老師外祖父留下的脈經,學習把脈的技巧,逐漸體會望聞問切的醫理,並且能夠融會貫通。
第一次看診,是為生子八年,無法再懷胎的婦女把脈,把完脈後,即向其恭喜有孕在身,宜養雞準備做月子了,果然沒多久,肚子逐日變大,生下健康的胖娃娃。於是經常應邀為病患看診,開藥方,病人送的紅包全部交給父親,補貼家用,透過教學相長和口碑,請他看診的人越來越多。
三十歲左右,拜在關東橋開業的七十幾歲劉標中老醫師為師,劉標中收徒的條件以救人為職志,而且要終身從醫,做到不能做為止,他活到八十四歲,去世前兩天仍為病患把脈、開藥方,這項敬業的精神,成為連金興的座右銘,高齡九十六歲的他,常為患者把脈,找出病因。彼時,拜師習俗需送紅包,帶著牲禮到老師家拜醫神孫真人,規矩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往生時,和子女一樣披麻戴孝。劉醫師收徒後,發現連金興熟讀醫書和把脈技巧,乃將其行醫經驗,傾囊相授。
三十八歲,在新豐火車站旁開中藥房,因為用藥實在,總能對症下藥,獲患者信任,鐵路沿線患者絡繹不絕,有遠自宜蘭、嘉義坐火車前來者,幫助許多不孕症患者喜獲麟兒。
七十歲,么兒讀中國醫藥學院學士後中醫系,從他那兒學到呼氣和吐氣的氣功,每天做四十分鐘,恆心和毅力,讓他的身體更加硬朗。和長子同住是連家長輩的習慣,但自教職退休的次子和三子暨在台中擔任中醫師的么兒,每星期四下午,從居住地回湖口大嫂家,閒話家常,陪高齡九十幾歲的老父親爬新竹市十八尖山,走完兩趟322階後回家,一起吃大兒媳準備的晚餐,才各自回家,兒子和媳婦的孝順,被鄰居認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楷模。
良弓緣
源起
2011年,朱立倫當選新北市市長,任命彭惠圓為客家事務局局長,彭局長盡心盡力的為客家傳承奉獻心力,朱市長亦認為該市客家事務局是北北基客家事務推動得最成功的領頭羊。第二任期當選時,下台的郝龍斌和吳志揚先後向朱市長推荐其負責客家事務的首長,但被各界認為表現最好的彭惠圓卻被換下來,她淡定的說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大有功成圓滿的喜悅和感謝。
向彭局長道賀,用辭如下:「用彭惠圓者,長官之福也;不用彭惠圓者,彭惠圓之福也。」。在官不聊生的時代,若非義民爺保佑,像她這樣的才女,無法享受平凡百姓快樂生活的福份。
元月二十一日晚上,陳石山大律師、范姜瑞族長等在建國南路育成蕃薯藤忠孝店聚餐,談彭局長四年局長任內,留下許多興革事宜,為客家文化傳承樹立典範,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有傳統也有創新,經由她的努力和客家鄉親的支持,每件都成為客家傳承的動力。共同認為,若能由參與其事的朋友記下個人體驗,可以做為歷史見證,也可以為客家文化傳承留下雪泥鴻爪的篇章。
義民平安米
新北市義民祭自蘇貞昌縣長時期,開始補助客家鄉親舉辦義民文化祭,歷次祭典固然受到鄉親的歡迎,但使用政府資源,需在適當場合展現功能,如何鼓勵鄉親樂於參與,讓其視參加義民祭典為承受義民爺的恩典,賴主事者的智慧。
承義民爺厚愛,彭惠圓就任不久,向其報告平日和廟宇往還的經驗,視發放平安米是神明保佑信眾的重要象徵,建議她在一年一度的義民祭典,以義民爺的名義,分送前往祭拜的鄉親義民平安米,給予出席客家鄉親一份喜悅,也讓前往祭拜的所有信眾,感受到義民爺的神恩,並蒙其採納。時間過得很快,義民祭典前半個月左右,接到彭局長電話,說她決定在2011年新北市義民祭典發送義民平安米,雖然有鄉親表示願意捐米,有人說一百斤,也有人說五十斤,誠意固然感人,一因時間緊迫,二因距兩萬斤的數字差距甚大,詢問處理方法,好像義民爺給予指示般,建議她尋找有實力又熱心的客家賢達認養,並提供名單。
第一個電話撥給黃鵬海董事長,他二話不說的捐五千斤白米,讓兩萬斤目標向前邁進一大步,第二個電話給溫送珍主席,獲得比照辦理的回覆。因而回頭向原來答應各捐一千斤的兩位新北市客家鄉親,他們聽到台北市客家大老捐獻的額度,亦加倍認養,不到一小時,湊滿兩萬斤義民平安米,我們認為是義民爺保佑所致,視為義民爺的靈驗故事,而彭惠圓的膽識和客家前輩的善舉也值得記錄下來。
義民文化祭發放義民平安米的儀式,受到所有參與鄉親的歡迎和認同,成為歷年義民祭典的慣例,社團理事主席團亦視勸募義民平安米為義民文化祭前的重點工作。
精緻的證書夾
彭惠圓擔任局長時,強調尊嚴、格局和凝聚力的重要,有幸自2011年起應邀擔任客家事務局的文化諮詢顧問四年,第一年的聘書用木製相框,框固然製作得美美的,但極占位子。平日行走江湖,常接到聘書或感謝狀,如輔仁大學的聘書或感謝狀,即置於精美的塑膠夾內,稍後在電視新聞看到歐巴馬總統亦以類似塑膠夾放置感謝狀送給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即向彭局長建議並提供樣品,她從善如流的改用質感、美感都好的夾子,這項創舉亦成為爾後新北市政府發送聘書的格式。
三峽客家文化園區
新北市三峽客家文化園區的硬體設備完成於周錫瑋縣長。園區位於三峽和鶯歌交界處,受限於交通條件,最初,遊客不多。彭惠圓接任局長,首先提升佈展品質、解說員素養,改善軟體設備。此外,她認為文化園區的客家元素適合國小學生鄉土教材之用,發函附近學校,請其指派老師帶小朋友前往參觀,分送小禮物供其從事DIY教學外,建議教育局給予帶隊老師合宜的獎勵,這份用心,參觀人數快速成長,第一年增加的人數即超越過去的累積數。藝術家亦視到三峽客家文化園區參展為榮譽,經由良性循環,亦提升遊客前往參觀的誘因。
街舞
街舞受到青少年朋友的歡迎。如何讓年輕朋友接觸客家傳統,讓年輕人也關心客家傳統文化是客家鄉親的心願,卻始終找不到著力點,致參與客家活動的鄉親,年齡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彭惠圓旅居美國和加拿大多年,了解先進國家尊重多元文化的竅門,發現尊重可以創造更多參與,對族群融合亦具正面功能。
語云:「施比受有福」,她毅然引進街舞,最初僅賦予必要的客家元素,提供街舞愛好者表演空間,視提升三峽客家文化園區在青少年朋友的知名度為主要目標。第一年的好成績,讓往後的報名隊伍不斷成長,客家局亦要求參賽隊伍逐年提升客家元素的比重,透過新與舊的結合,讓年輕朋友發現客家的美和好,為客家傳統文化注入新生命,甚至帶動客家音樂的革新,誰也不知道,配上客家元素的街舞,哪一天可能受到舞蹈界的歡迎。叫好的聲音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聲。
彩繪碗
彩繪碗是彭惠圓為彰顯客家人慎終追遠暨傳承祖先留下的文化,就任初期向朱立倫市長爭取的旗艦計劃之一,推出時,部分客家鄉親並未認同,反彈聲浪頗大,連第一次舉辦之日都是淒風苦雨,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其精髓逐漸被鄉親認同,活動有如嘉年華會般擠滿了熱情的鄉親和來自各地的觀光客。2013年,儀式莊嚴、製作精美的彩繪碗活動,吸引近萬人參加,也獲得金氏紀錄頒發上課人數最多的獎牌,每年的彩繪碗都依據生肖年份,給予不同的顏色和圖樣,獲得收藏家的青睞,2014年舉辦第四屆彩繪碗活動,傳來2011年製作的彩繪碗,網路拍賣價格每個高達新台幣五千元。讓想參加彩繪碗活動,獲得彩繪碗的朋友快速成長,甚至有人開始收藏歷年的彩繪碗,假以時日,透過故事的鋪陳,這些碗將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把回饋當動力的溫彩棠(1941~) 葉倫會0910161747
溫彩棠苗栗縣頭份鎮人,1941年生,父母是篤實的農民,兄弟姊妹共有六人,媽媽每天要上山撿木柴,到十分鐘腳程外挑水,常見她拿著米筒向鄰居借米。
國小讀尖山國小,學校駐紮有部隊,他們也協助整理學校環境,四年級老師陳立奎要他當小老師,給予極大鼓舞。畢業後原來準備輟學就業,張紹杰老師到他家,告訴他父親,溫彩棠資質優異,成績甚佳,應該繼續升學,並代繳報名費,當父親向老師報告家庭窘境時,張老師表示要協助其相關費用。因而考上竹南中學,同學坐車到學校,為了節省車票錢,每天上學需步行三小時。
同學參加升學輔導課程時,只有羡慕的份,但天份加認真,每科九十分以上的成績而直升竹南高中。但張紹杰照顧學生的榜樣,同宗溫德枝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後任教竹南高中的光彩,興起讀新竹師範的念頭,但周召欽校長希望留下優秀學生,溫彩棠每天到校長室苦苦哀求,校長留他的心願是堅定的,一再加碼,甚至答應三年學雜費全免。希望畢業後有份穩定的工作改善家計,當老師可以像張紹杰一樣幫助學生的說辭,說服校長,同意讓他報考新竹師範。
參加入學考試這天早上四點起床,吃完媽媽準備的早餐,爸爸陪其走四十分鐘到造橋火車站坐車到新竹應考,報紙刊出放榜名單,全村的人知道溫彩棠考取新竹師範的消息,爸爸得意的樣子,讓他更加用功。
竹師學生全部住校,採半軍事化管理,實施德、智、體、群的培訓,因為作息、營養正常,三年級參加校慶四百公尺,和中欄錦標賽。王宏志校長淡泊明志、為人低調的身教,影響他一輩子;良師興國的觀念亦牢牢記在腦海。趁音樂組同學練習鋼琴的空檔,練就一身琴藝,成為參與音樂活動的本錢。
照顧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吳劍南老師鼓勵竹師的同學:「做任何事,自己可以做,就該自己做,千萬不要假手他人。」,擔任校長或具影響力人物的想法在學習過程中,默默注入心田。
1960年自竹師畢業,任教造橋國小,月薪七百五十元,距住家步行需五十分鐘,認真教學外,對貧困孩童給予實質而有用的協助,義務為學生做課後輔導,致班上學生課業突飛猛進,回家即幫媽媽挑水、砍柴。追求新知的想法經常在腦海浮起,任教三年,台中師範升格台中師專,為追求高一層次的學問,趕上第一班列車,兩年的師專生涯,實務和理論交互為用,加上樂於吸收新知,仿若脫胎換骨般,隨時可以更上層樓。
台中師專畢業,分發台中市協和國小,旋參加國中教師甄選並及格,1968年,任教台中市第八國民中學,徐滌元校長很快發現這個年輕人值得栽培,半年後,派他擔任體衛組長。次年,徐校長調桃園大竹國中校長,隨其到大竹國中任總務主任、訓導主任。他免費為學生從事全科輔導,帶動老師進修,自己參加大學夜間部聯考,考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從一年級讀起。更高深的教育新知和台灣師範大學知名教授的指導,讓其在邏輯概念、研究方法和教學技巧獲得長足的進步、1973、1974年,先後參加教育行政類科普考和高考並及格,開台灣師範大學在校生高考及格的先例;爸爸也高興的請至親到家慶祝,邀請張紹杰坐主桌。
1975年,督學、課長和高中教師甄選及格,他轉任導師,陪同學準備聯考,成績是亮麗的,學生對老師的付出,視其為人師。1979年,教育廳介聘他到台南市教育局擔任督學,蒙蘇南成市長同意,開啟這位客家子弟在台南市為教育、文化和客家傳統奉獻心力的大門。
擔任督學一年半後,升學管課課長,負責教師甄選、教學進修與訓練。適逢台灣省教育廳為改進傳統以記憶為主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學習厚度和寬度,實施改進學習評量,他積極落實教育廳交下的任務,結合學者、專家和老師,出版台南市改進教學評量彙編國中和國小版各乙冊,這兩本彙編成為全國國中、小學改進教學評量的範本。蘇南成市長肯定其用心,派其為主任督學兼延平國中校長,讓台南市成為全國改進教學的領頭羊。
各縣市文化中心是蔣經國總統舉辦的十二大建設,硬體設備甚佳,但軟體部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張燦鍙市長派溫彩棠為台南市文化中心主任,善用社會資源是他的強項,讓文化中心動起來,受到台南市民的歡迎。2002年年初,經過安平運河,看到幾位年輕人在那兒表演爵士樂,駐足觀賞時覺得這是一群值得栽培的年輕孩子,更可以為台南市帶來活力,即與其(Just Jazz)協議,由文化中心提供Just Jazz義演的場地,表演後即獲得市民熱烈的回響,每天都有數百人前往聆聽和觀賞,迄其卸任時,辦了五百多場,逢百次或紀念日,觀眾更把文化中心擠得水泄不通。
2004年七月派台南市立圖書館館長,該館除了總館外,另有六個分館,原來的使用率暨借書率都不高,秉於要做就做最好的,帶同仁前往知名、績優大學圖書館觀摩,鼓勵同仁士氣,倡導應時、應景服務,簡化借書流程,鼓勵市民借書,四個月後,圖書館的績效被評為台南市一級單位第一名,九個月後,獲全國第二名,嗣後兩度獲全國優等獎,接待五百多個機關、學校的觀摩團。
自公職退休後,客家委員會以其在台南市推動客家教學和傳承的貢獻,聘其為委員(2009~2013)。2008年起,接任台南市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為台南市客家鄉親提供實質而有用的服務,舉辦巡迴展演;將客家菜化身為客家美食,提升其能見度和產值。客家雜誌社主辦客家第24屆全國夏令營聘其為講師,25屆時,請其介紹傑出優秀的客家先賢。
站在農地規劃校園的劉守隆(1945~) 葉倫會0910161747
劉守隆新竹縣芎林鄉人,1945年生於尖石鄉,父親原為尖石鄉的隘勇,光復後轉任警察。兒時常到天主堂做禮拜,也領取救濟物資,內有漂亮的卡片、實用的衣物和食品。印象最深的禮物是五歲時獲得一件質料佳,樣式美的短大衣。
尖石鄉早年盛產煤、樟腦….,吸引許多冒險犯難的掏寶人,國小讀距住家步行一公里的內灣國小,同行四、五十位同學中,原住民(20%)、外省籍(40%)、客家籍(40%),他在同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六年級導師張逸文教學認真,精通美術和體育,參加初中美術老師檢定考試及格,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升初中這年,新竹縣實施免試升學,讀竹東初中尖石分班,班上同學不多,王明肅老師精湛的國文造諧,引導他愛好散文和新詩;英文老師劉正矩是劉家長輩,說來有趣,英文好的同學幾乎都姓劉。
新竹師範給竹東初中四位保送名額,該校男、女生、分校和分班推荐八位學生,經甄選四位保送生,劉守隆是尖石鄉第一位保送到新竹師範的學生,被聚落居民視為莫大的榮譽,在鄉公所任職的大哥為他準備入學用品。
劉守隆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求學,新竹師範中庭水池的標語:「源泉滾滾,自強不息」是他的座右銘,加上愛讀書的習慣,逐漸趕上進度。李澤藩老師談美術和體育的區別:體育的生命週期往往因為體能而有其局限,美術則可以做為一輩子的嗜好,遂自體育組轉往美勞組。假日,常和同學到客雅溪口琴橋附近沐浴、寫生,享受師範生接受德、智、體、群教育外的美育。
1964年,師範畢業,依規定回尖石鄉尖石國小服務,距住家步行一個多小時,月薪780元,尖石國小創校於日治時期,每班學生十餘人,任教五、六年級,義務為學生輔導功課。有美勞和體育基礎的他,需製作壁報、精神標語,也帶學生打排球、籃球和桌球並參加校外比賽。
1968年,入伍服兵役,擔任成功嶺教育班長,暑假期間訓練大專兵,其他時間訓練士官隊,按表操課訓練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常的生理時鐘。大專兵暑訓是全國關注的焦點,學員素質整齊,領悟性強,教育班長負責照顧、支援即可;士官隊受訓時,因為要求嚴格,面對抗壓性較弱者,需要給予心理輔導。他在教學相長中學習到即席演講的訣竅。
1970年,自部隊退伍,任教尖石鄉嘉興國小,學校位於鄉公所附近,社區人口密集,有十二班,惟1972年的颱風,為尖石鄉帶來重大的災情,人口大量外移,學校減班而調都會地區的竹東大同國小,他亦舉家遷至竹東,進修是重要的選項,讀新竹師專暑期部外,繼續指導排球隊,因為教學認真,曾獲得縣長盃第一名。
任教大同國小時,決定朝行政方向發展,適逢台灣省教育廳舉辦國小主任甄試,師專學歷、山地年資、帶學生參加校外比賽獲獎累計的積分,讓三十歲不到的他獲得應考資格,加上平日勤於自修,一試及第,到台灣省教育廳板橋教師研習營受訓八星期後,28歲的他,擔任尖石鄉玉峰國小教導主任,一年後,轉任大坪國小。
新竹師專暑期部進修的是美勞科,每節要繳交素描、水彩、國畫和水墨畫,此外,
接觸國內外名家作品,讓對學校環境有較合宜的規劃。師專畢業隨即讀彰化教育學院輔導系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四十學分班;校長甄選及格,再度到板橋教師研習營受訓,不斷進修期間,接觸先進教育新知,也見識精通領導統御、善於溝通,具教育家風範的學者和專家,對他擔任校長期間的治校有積極、正面的啟發。
擔任兩年主任,幸運的獲得校長甄選資格。校長和主任甄選口試有道即席演講,知道題目後三分鐘需做五分鐘的即席發揮,讓愛讀書,能說、能寫、做事按部就班的劉守隆成為新竹縣最年輕的校長。
33歲派五峰鄉竹林國小校長,其他山地國小校長另有竹林國小和尖石新樂國小。部分學校的班級學生數僅三、四人,相較於中小型學校,缺乏同儕的激勵,學習效果相對較差,隨著人口外移和少子化,情形似乎越來越嚴重。擔任校長的第一所平地國小是橫山鄉大肚國小,該校靠近亞洲水泥,有24班,學生五、六百人,四年校長任期,因為校地小和噪音嚴重而遷校,有美術基礎的他,站在原是稻田的校地規劃和設計,讓這所小學成為該鄉的示範小學。
六家國小是有歷史、有規模的學校,大部分老師是當地人,資深老師頗多,惟前校長卧病多年,無法顧及校務。接任時,積極要求教學績效;禮堂改建為綜合中心已經發包四次,請家長協助,找到具甲級建築執照的校友張慶芳接手,因為監工確實、控管嚴格,美崙美奐的綜合大樓,被校友暨附近居民視為學校之光。圓滿完成六家國小九十週年校慶,縣長指名要他接掌即將舉辦百年校慶的芎林國小。
芎林是文風鼎盛的地方,校風純樸,任教芎林國小的知名教師有鄧雨賢,傑出校友甚多,校慶的主角是校友,蒐集前輩遺物、編輯百年校慶特刊是重頭戲,所幸在教師、家長和校友協助下,順利完成。1999年,芎林國小百年校慶,連戰副總統親臨致賀,被學校和校友視為一大榮譽。
2000年,劉守隆年滿五十五歲,因健康因素申請提前退休,在家含飴弄孫。劉姓宗親會請其擔任幹部;擔任新竹地方法院觀護人。出生地的尖石鄉舉行桐花祭、客家學院,邀請他前往指導,秉於回饋故鄉,義不容辭的接下傳承客家傳統的任務。
向為教育奉獻的校長們致敬 詹益東
在我的人生成長歷程中,常以「職場中要成為鬥士,退休後要成為隱士。」來期許和自勵。
2008年8月離開一生的最愛-學校與教育工作,開始過退休生活,幾經思考,我選擇回到故鄉-還願。
我的故鄉新屋鄉石磊村,地處偏僻的沿海地區,文化剌激較為貧乏,可是這裡的鄉親是那麼的純樸、勤奮、認命、有感情,童年的故事很多令我難以忘懷及回味,值得再重溫舊夢。
回到家鄉後,將父母傳下來的土地,詳細規劃成為「旺旺園區」,其中包括旺旺懷恩花園、旺旺圖書館、旺旺展示館、旺旺農漁園區四大部分。
每天早出晚歸,往返台北木柵至桃園新屋,雖然辛苦,但內心的收穫是豐富且快樂的,也真的找回身體的健康。
2010年12月,承聯合報記者楊德宜小姐採訪,以「退休校長旺旺居,讓休耕田活起來」為題報導旺旺居的故事。自此,讓我結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其中一位就是故鄉人-葉倫會館長。
葉兄熱愛傳述台灣史的寫作和導覽,我倆一見如故,他希望安排一次深入訪談,將個人成長過程,求學經過,辦學理念、心得,退休生活規劃,深入的瞭解,並以「返璞歸真的詹益東」為題,在客家雜誌刊登,令我受寵若驚,受到莫大的鼓舞。
在「榮譽因分享而增加,責任因分擔而減少。」的理念趨使下,將心中的一個夢向葉館長提議,是否可借其春秋之筆和熱誠,為更多在教育這塊園地默默耕耘,奉獻一生的無名英雄-客家子弟校長們介紹報導,讓鄉親分享他們的榮耀與成就。
葉兄二話不說,慨然應允,2012年年初,隨即展開採訪,感謝所有參與的客家鄉親校長們的支持、配合、協助,一切順利,感謝客家雜誌特闢專欄逐期介紹報導,二年多來,採訪了三十位,校長們也同意彙總成專輯出刊,印製完成後,將分送各大圖書館及大專院校和鄉親分享。
平日參與客家事務和活動中,目睹很多客家前輩為發揚客家精神,傳承客家文化出錢出力,令我非常敬佩的如溫送珍大老、黃鵬海董事長、陳石山大律師,廖運塘董事長,因為他們的感動,做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怎能袖手旁觀,理應略盡棉薄之力,才不虛此生。
為寫「客家校長的故事」,結識了熱愛寫作和生命的葉館長,讓我的退休生活更充實,生命更精彩,夢想也實現了。令我最感動的是每當採訪完一位校長,在回程路上,葉兄總會說一句:「詹校長,要顧好身體,只要身體健康,我們就可以一直寫下去。」,當然!
最後,希望第一輯的出刊,能給讀者一點正向啟示和典範,於願足矣。
為邱姓祖先建立宗祠的邱昆鴻
邱昆鴻是新竹縣湖口鄉人,生於1934年,父親在其出生前數小時去世,致申報戶口時,依照當時的規定就是戶長。
後隨母親改嫁,正規教育僅讀小學二年級即輟學,最初,在湖口地區做童工,稍後當長工,十八歲起,農忙時,隨大人到桃園、板橋等地收割稻子、插秧等,二十歲結婚,二十二歲到台北賣水果、賣冰…等混口飯吃。1960年代初期,台灣經濟成長迅速,人口向都市集中,投入建築業,從小工做起,終因天資聰穎,不久即承包相關工程,為工地小包工,累積財富外,也熱心客家事務。
1988年,雙北市的客家鄉親在大安森林公園預定地舉行義民祭典時,他即積極參與,熱心加上用心,很快擠入核心群,參與各項祭典的規劃事宜。范振宗擔任中原客家崇正會理事長時,和范姜瑞兩人合作推動數次大型祭典暨客家人集團結婚,他提出的點子都極具創意並且贏得媒體青睞,讓客家人在台北市發光、發熱。
或許是缺少學校教育的薰陶,缺乏團隊間溝通的技巧,空有一身才華,屢屢受到不同意見者的排擠,六十歲時,毅然自客家活動中退休,遷居楊梅高山頂,但錐在囊中,仍然隨時想要拔劍再起,屢屢向范姜瑞感嘆其邱家沒有一座類似新屋范姜祖厝的祠堂,可以凝聚宗親向心力。
智慧加上毅力是成功的要件。范姜瑞被台北客家界視為共同的師爺,有絕頂聰明的腦袋,鼓勵邱昆鴻先從籌備宗親會開始,再伺機建立祠堂。靠著公共運輸工具的火車、公車和一雙腳,憑藉服務宗親的熱忱,邀請四百多位邱姓永守公派下宗親成立邱姓宗親會,他擔任總幹事,每年定期在台北市舉行宗親大會,因為負責、盡職,加上待人誠懇,總是讓出席宗親享受到血濃於水的愉快情誼。踏出建立邱姓宗祠的第一步。
建宗祠的工程遠大於籌組宗親會,提出構想時,獲得宗親邱南的認同,慨捐位於新竹縣湖口鄉的三百坪私有土地,做為興建邱姓永守公派下宗祠建地。旋在范姜瑞協助下,組織興建祠堂籌備委員會和訂定捐款章程。天公總是疼惜憨人,很快募到一筆經費,擔心通貨貶值,經徵得宗親同意,先行動工,不足款項再繼續募捐,邱姓宗親看他做得認真,工程照表操課,捐款便源源不絕,好像從來沒有為經費煩惱過,坐落在新竹縣湖口鄉,造價新台幣六百餘萬,美侖美奐的邱姓永守公派下宗祠順利竣工,讓邱家子孫去世後,有個歸宿的地方,撰寫興建沿革的落款者自然是邱昆鴻。
永守公派下子孫每年端午節、中元節和除夕需回宗祠一起祭祖,附近宗親另於大年初二、元宵節和冬至亦前往祭祖,宗親往生者,其後人亦陸續將先人靈位送往祖祠供奉,迄2014年年底,共有八十幾位。為祈宗祠永續經營,過年前往祭拜宗親,每付牲禮收兩千元,入神位者,收五萬元。
溫送珍被客家界視為樂善好施的大善人,邱昆鴻視其為偶像。2014年4月6日為其八十大壽生日和結婚六十週年,在邱姓宗祠席開數十桌,邀請親朋好友共襄盛舉,不收禮外,分送每人一個楊梅樹製作的飯匙,特別敘說楊梅樹和稻米的關係,楊梅開花時間是子時,稻穗開花時間是午時,若此可以子午相合,百毒不侵,藉此祝福每位好朋友福壽綿延。
中港溪流域導讀 葉倫會0910161747
最適合人民居住的地區通常是河流附近或海邊,中港溪流域也不例外,先民自原鄉到台灣墾拓時,中港溪是重要的據點。
西哲云:「歷史文化像首歌,史蹟是這首歌裡最動人的音符,如果一首歌沒有了音符,就唱不下去;換句話說,如果歷史和文化沒有史蹟,也就沒有辦法將其傳誦下去。」。「行入來中港溪-耳角角聽客庄地名老故事」乙書是敘說先民在溪畔辛苦打拚的痕跡,假以時日,將成為紀錄中港溪流域發展的重要史料,是這條大河的動人音符。
中港溪發源於雪山山脈,標高2,616公尺的鹿場大山,長54公里,流域面積445.58平方公里,山區的年平均雨量達3,200公釐,受充沛濕氣的滋潤,森林茂密,涵養豐富水源。夏季常有驟雨,侵蝕作用極為旺盛,造成峰巒林立、峽谷峻深的崎嶇地形。客家鄉親依山勢高低與水勢流向分地墾拓,為中港溪流域的繁榮奠定基礎,墾拓過程中,採原鄉或生活體驗塑造的人文,配合地形或地方特色賦予地名,每個名字都有先民的創意和集體智慧。
苗栗縣的客家人占該縣人口數三分之二左右,中港溪流域的情形大致相同,下游平原河口,閩南人占多數,客家人次之;中、上游丘陵地帶,大部分是客家聚落,獅頭山有許多佛寺依山建築,是台灣知名的佛教聖地;上游山區則是客家人和原住民居住的區域,原住民以賽夏族為主,有少數的泰雅族人。沿線保留有各族群合作墾拓的痕跡,像熔爐般,讓中港溪流域成為台灣各族群建立共同家園的典範。
明朝末年,漢人到中港溪流域的南庄、三灣、頭份及竹南等地開墾,最初,引山谷的泉水灌溉農田。1765(乾隆30)年,閩、粵居民合作興建隆恩圳,然後陸續建番子、東興、內灣、南龍等水圳,是先民在中港溪流域開墾的據點。1957年,建劍潭,1960年,建大埔二水庫,1984年,建永和山水庫(屬離槽水庫)。這些水庫和水圳除灌溉農田外,具有供應民生及工業用水的功能,被視為是苗栗縣人文及經濟發展的活水源頭。
南庄鄉鹿場大山西北山坡的東河和八卦力山西坡的西河流到南庄,會合後稱南庄溪;至三灣後與峨眉溪匯流,稱中港溪。在竹南鎮和後龍鎮間流入台灣海峽。為兩岸居民往來的需要,中港溪河系共有三十座橋樑,沒有橋樑以前設有渡口,部分是由政府或地方善心人士共同出資經營的義渡,每天往來的商旅也在乘船之間,創造出動人的故事。
台灣地名大部分是自然演變而成,具人與地互動的關係,極具鄉土色彩。隆恩圳上游地區的居民以客家鄉親為主,他們在此拈鬮分地,「頭份」、「二份」、「三份」、「四份」……。中港溪的上游「南庄」,仍有個地方叫「十八份」。三灣位於中港溪中游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故稱『三灣』,其他內灣或二灣都有類似的地形。獅頭山即因雄偉的高山形貌似獅頭而予以命名。
清領時期,中港溪口是重要的航運港口,進口福州杉、紅燈、綢緞、布匹等日用品,輸出樟腦、鹽、糖、原料等本地生產的貨品。先民墾拓初期,中港溪水清澈見底,盛產香魚,中、上游產樟腦和煤炭等重要經濟物產。近年,居民利用加里山的高冷溪水,養殖鱒魚,加上溪谷的幽美風景,讓中港溪流域成為北台灣的重要觀光景點。
平地作物以稻作為主,坡地生產茶、水梨、柑橘、香茅等,山地有樟腦、杉木、竹類、油桐、雜林等,上游河道深狹處有天然林,亦有人工闊葉林、針葉林、桂竹等。竹南、頭份兩鎮,石化業外,有食品、製紙、木材加工、紡織、窯業等工廠。
居住中港溪流域的客家鄉親和所有優秀民族一樣,以晴耕雨讀做為家訓,因而培育出許多傑出人才,2009年客家終身貢獻獎溫送珍和陳運棟亦出身中港溪,被視為中港溪客家之光,其他對社會具卓越貢獻的客家鄉親更是所在多有。
自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因而踏入關心台灣史和客家史的領域。2005年自公職退休,為回饋社會,以寫作、演講、導覽為樂,迄2014年止,導覽史蹟巡禮的次數近七百次。積長年行走江湖的經驗,參加巡禮的朋友素質甚高,為滿足其求知欲,介紹地方沿革、建築、街區或個人都要有所本,能夠動人心弦。為了提升演講和導覽的功力,閱讀前人著作外,經由巡禮、訪查、口述訪談、歸納,再予以整理,完成見證台灣發展的紀錄。
為編著「台灣義民廟的故事」乙書,數度走訪中港溪的義民廟,感受居民的純樸和善良,因為重視教育而成為社會的棟樑;對地方豐富的物產和美麗的風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發現南庄鄉南埔國民小學有顆台灣直徑最大的羅漢松和紀錄該校師生的手印牆;品嚐又甜又多汁的水梨、鮮美的鱒魚。
鑑於知道先民開發典故的人越來越少,客委會邀請對中港溪發展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在客委會長官督導下,就其專業,經由探訪、口述訪談,寫下中港溪源流、歷史、文化史蹟、民俗信仰、地名和觀光景點的人文故事,以「行入來中港溪-耳角角聽客庄地名老故事」為名出書,讓大家知道中港溪的源起和景觀之美,做為後代子孫認識中港溪流域的範本,感受鄉親血濃於水的關係,每篇都可以為地方產業注入新生命。
源遠流長的客家彩繪碗 葉倫會)910161747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食衣住行中又以食居於首要地位,碗和吃飯的關係密切。碗以圓形為主,就物理學來說,圓形的距離最短、面積、體積最小,兩個碗加起來是球形,凝聚力最大。
自古就有台灣錢淹腳目的說法,先民為了追求較高的生活理想,自原鄉到台灣墾拓,事實上,並非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艱辛程度,客家悲歌寫得最傳神:「勸君切莫到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人過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敘說先民到台灣墾拓是冒著生命危險的行為。客家先民在台灣打拚的韌性,客家本色的歌詞「唐山過台灣,無半點錢,剎猛打拼耕山耕田,咬薑啜醋幾十年毋識埋怨,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兩三百年無改變,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永遠,時代在進步社會 ...」,屢屢讓人聽了鼻酸掉淚。
碗經過高溫燒煉,可以去掉不好的穢氣,平日以盛裝食物為主要用途,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代表擁有工作、職業和生意。故民間有碗不可以隨意送人的習俗,長輩送碗給晚輩則有延續傳承的寓意。部分地方,親人往生時,要用碗盛裝白飯,插上香祭拜,表示對往生者的懷念。
挑選好碗的方法是先準備一個好碗,輕敲想要的碗,若聲音清脆、悅耳,就是好碗;倘聲音渾濁,就不是好碗。這種挑選的方式,代表周遭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生命中的貴人,前提是要先與人為善,若付出真誠或愛心,即可獲得信任和尊重。反之,待人虛偽、猜忌或嫉恨,別人也會回報以冷漠。故每個人生命中的碗,有善良、寬容、真誠者,也可能是虛偽、猜忌或自私者。
先民到台灣時,長輩面對家人到台灣墾拓是又愛又怕,光宗耀族固然是期望,也擔心從此毫無音信,出門前一再交待,務必將「祖先牌位、碗筷用具及穀子」等三樣東西好好運用和保存。神主牌有慎終追遠的寓意,緬懷祖先外,長輩再三交待到新故鄉應遵守的戒律或規矩,其內容不乏成為家訓者;客家鄉親在台灣生根後,有血源關係者,陸續在住家附近建立宗祠(公廳)或祖塔,逢年過節到宗祠祭拜祖先,因為有香火不得割香分爐的傳統,清明祭祖時,祭祖的場面動輒數千人,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
客家先民不論在原鄉或台灣,有碗白飯吃並不容易,平日見面的主要問候語:「吃飽嘛?」,視吃飯是老天爺給予的恩賜,故對碗有份特別的崇敬。古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能夠掙一口飯吃,代表豐衣足食,自然而然的將碗做為傳承家聲的代表器皿。
清領時期,彭家祖先自廣東原鄉到新竹墾拓,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日子,歷經胼手胝足才打下基業。曾擔任芎林國小老師的彭港松告訴子女,彭家祖先自原鄉到新竹時,肩膀挑的竹簍裡裝有「祖先牌位、吃飯時的碗筷用具和穀子」,這三種都是生活必需品。其先祖交待,子孫分家獨立時,長輩要傳授他們這些東西,象徵萬物生生不息,也象徵家族綿延不絕的生命和傳承祖先保留的文化。
朱立倫就任新北市市長前曾兩任桃園縣長,瞭解客家人的傳統和文化,99年年底就任市長,立即召見彭惠圓局長,指示她提出可以和不同族群的台灣人共同分享的客家傳統或文化,創造出凝聚台灣人特色或推廣客家文化和產業的活動,囑推出有意義的旗艦計畫,彭局長從眾多客家傳統中,以格局、尊嚴和凝聚力為主軸,想出二十幾個點子,再挑出彩繪碗、桔醬…,呈報市長,朱市長即撥出新台幣一千萬元經費做為相關活動的費用。因為舉辦彩繪碗的故事性強,且活動較具創意和爆發力,從一千萬元中撥出七百萬元,但書是活動若沒有特色或引不起共鳴,即予停辦。彭局長奉命後率領所屬人員,結合傳統和創新,積極規劃具客家元素的彩繪碗活動,終極目標是將其營造成新北市的文化日。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自100年起,在秋、冬之際,舉辦彩繪碗活動,廣發英雄帖,邀請全國民眾,透過萬人彩繪客家碗、客家成年禮、以碗敬天等活動,串連客家文化、在地產業,經由客家傳統和文化創意,讓活動呈現活潑和感恩的溫馨,打響第一砲。
民國101年的彩繪碗活動,設客家文創美食區、社團農特產區、DIY體驗區及懷舊童玩區,邀請101位18歲至20歲的客家青少年舉行成年禮,客家年輕歌手、社團、樂手及2012新北客街舞犇賽優勝隊伍,組成多元的表演節目,以「新北碗約、新客相傳」為主題。希望經由年輕族群的參與,讓年輕人認識客家傳統,出席民眾頗多親子檔。藉由活動串連客家、在地特色,促進族群文化交流並推廣新北市產業及文化。
為期三年有成,推陳出新是彭惠圓局長的心願,102年彩繪碗活動,以『世界最大藝術課』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朱立倫市長全程參加,期勉百尺竿頭,更上層樓,讓客家的光環被大家看到。依照出席一人一碗的數量計算,人數超過萬人,但參加金氏紀錄的人數另有嚴格的控管規定,如每個範圍為45人,多則不論,不足45人時,範圍內的人全部不算,致其認定人數為4,810人,但也打破金氏世界同時上課人數的紀錄。這份榮譽,不但鼓舞了工作團隊,也被視為客家之光。
創新和傳統間,往往有說不清的糾纏,彭局長以堅強的毅力和創新的思維,讓以碗傳承的傳統文化,透過新的彩繪,獲得越來越多鄉親的支持,讓活動越做越大,經由出席者的肯定,客家彩繪碗活動已經被視為新北市客家界的年度盛事。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的見證
大稻埕老街攝影史蹟巡禮第109(台北散步者史蹟巡禮第699)次導覽隨筆(2014.11.22)
從來沒有把史蹟導覽做為生活規劃的選項,承台北霞海城隍爺保佑,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志工而成為史蹟巡禮導覽;自公職退休後,為了回饋社會而擴充巡禮領域,嗣因貴人協助,巡禮範圍逐步增加,每個月至少有五場免費的公益導覽,致累積的次數快速成長。2006年起,每次巡禮或演講完,即於第一時間寫篇隨筆PO到葉倫會的部落格,見證活動外,也讓更多人台北散步者每月在台北至少有五場公益史蹟巡禮。只要耕耘,收穫通常是豐富的。
既然做了過河卒子,有機會就應邀前往,因而獲得更多學習的機會,導覽七百次時,演講次數也超過五百次,其中有兩百次以上在號稱菁英社團的扶輪社;另外因為記錄而從事口述訪談,人數超過兩百人,出版圖書二十幾本。2013年年初,首次興起逢百慶祝的念頭,第五百次是該年7月6日的台北雙連打鐵街史蹟巡禮,沒有冠蓋,但來了溫送珍、彭惠圓、詹益東、張森富等好朋友,這年的導覽次數首次破百;第六百次是2014年4月6日的台北城開心史蹟巡禮,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前銅牛旁開講;因為「2104揪遊台北」的加持,第七百次出現在同年的11月25日,因非假日,加上不曉得導覽對象,奉詹益東校長之命,提前在699次邀請送禮物的大德出席,一起分享七百次史蹟巡禮的榮耀。
詹益東校長退休後,回新屋故鄉創立旺旺居花園,為協助在地居民,買農民辛勤製作的蘿蔔乾,承其愛護,逢百即送出席朋友蘿蔔乾;彭惠圓局長送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的宣傳禮物;溫主席送其捐印的「台北城的故事」;自六百次起,逢百次,黎元吉老師送其寫的條幅「行者常至,為者常成」,每項都受到朋友的歡迎,假以時日,不乏成為傳家寶者。
年初,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所同學參加大稻埕攝影史蹟巡禮,大稻埕地區第一家文創產業主人陳論德知道訊息後,為感謝他們對大稻埕的關心,請吃豪華便當;旋知道第七百次可能出現在年底,自告奮勇的表示要請便當,拒絕是沒禮貌的;廖明達每次都送禮物,這次送十份牛樟芝;八識文化創意公司黃傳進總監送卡片;東南旅行社產業文化創意中心執行長胡蕙霞教授贈送旅行者合用的行旅箱束帶和髮妝油外,安排豪華的台北城大飯店做為餐敘地點,讓大家在大飯店享受美味的午餐。每份禮物和用心都以「利他、犧牲和奉獻」做為出發點。
視導覽史蹟為永續活動,不做動員是特色,但仍有朋友關心台北散步者的活動訊息,參加六百次的黃禮村、林偉鎮、呂惠玲。未報名到現場者,如羅煥滿、王幼蓉理事長、來自486網站的朋友、台北市立大學台灣文化史研究生,面對老天爺賜予的緣份,帶著滿滿的感謝。瑞安扶輪社孫天民主委騎腳踏車送來鮮花,來個借花獻佛,恭奉城隍爺,萬華史蹟巡禮在龍山寺行走時,發現該寺還願的潛規則是供奉鮮花,孫主委無心插柳的幫台北散步者感謝城隍爺長年的保佑。
出席史蹟巡禮的朋友大部分屬高知識份子,詹益東校長載來五十包蘿蔔乾,並且勉勵有加;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率領五位研究生;台北城大飯店由兩位副總經理率領工作團隊;胡蕙霞老師和她的合作夥伴;北投社區大學張珍貞老師;知名文史研究人員林偉鎮和黃禮村兩位大哥。提供大家午餐的陳論德大哥。不論新、舊朋友,都是好朋友,讓大家滿載而歸是共同的心願。
風雨無阻、準時開講是台北散步者史蹟巡禮的原則,在台北霞海城隍廟拍完合照,大隊人馬往南進入永樂布市,再由另一端下樓,參觀屈臣氏舊樓,再沿迪化街向北行,商家知道台北散步者的史蹟巡禮屬文化參訪團,仍然熱烈歡迎,呈現大稻埕人的優雅特質,讓大家感動不已。
自林家祖厝出來,經大稻埕公園周家古厝,再跨過延平北路,參訪有55年歷史的第一唱片行,保安捌肆參觀趙小姐策展的漢寶德墨寶;抵達台北市第一家保留傳統立面的北福大稻埕大樓,承台北城大飯店負責人接待到二樓,負責人的大器,創造了很好的行銷效果,稍後,和陳論德大哥到知名雕塑家謝嘉亨處參觀其作品,陳大哥提及中午餐敘地點的豪華貴氣,謝太太表示待開幕後,將前往消費。腦海浮起:「收穫是豐富的。」希望更多人一起為台灣的文化傳承播下芬芳的種子。
校長的故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3)出版後記-行者常至為者常成
葉倫會
平日以散步街頭為樂,也喜歡塗鴨寫史,屢屢為尋找史料所苦,發願協助寫史的後代子孫,讓他們找尋這一代的歷史時,有較多資料可以查詢,希望「校長的故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3)」具有這方面的功能。
雖然和詹益東校長同為桃園新屋人,卻遲至2011年才認識,或許彼此都具備憨厚的特質,致一見如故,佩服他退休後,懷抱回饋故里,回新屋老家建立旺旺居花園,陳列其收藏的狗模型、閱讀的圖書,免費開放參觀和借閱,繼續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命,因而為其做口述訪談,進而擴充到客家校長,說無心插柳可以,說老天爺冥冥中的安排也無妨,但前提是利他、犧牲和奉獻,才讓路越走越寬。
校長都是德高望重之輩,但隔行如隔山,每個人認識的範圍有限,恰如其分的做好訪談有其難度。就流體力學的觀念論,兩根繩子若運用得宜,較一根承載的力量可以多出百倍,秉於團結力量大、集思廣益的思維,藉重詹校長在教育界的人脈和聲望,共同為優秀的校長做口述訪談,留下他們在這塊土地努力的篇章。事實上,詹、葉兩人外,更多無名英雄的協助,才是這本書可以出版的主要原因。
校長在學生時代是優等生,任教時是教學績優的好老師,擔任校長後,是學校的首長,屬於一方之霸,有份獨特的領袖氣質,若非對詹校長的信任,應該不容易訪談到,縱使接受訪談,可能無法闡開心胸,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影響訪談的信度和可讀性。常想這是老天爺給予的學習機會,全力以赴就對了。
人與人的交往免不了有親疏遠近的區別,訪談時也有這類情形,但執筆時,務必將個人的情緒減到最少。最初,訪談的校長,以居住台北市為主,了解早年進入台北任教的老師是有門檻的,優秀不在話下,加上競爭較為激烈,若想要出人頭地,需要比同儕更認真。隨著人數的成長,顧及區域均衡,出身或任教域的城鄉差距也被考慮,因而擴展訪談範圍,致訪談校長來自全台各地,範圍遍及大學到國小。
本書受談的校長31人,胡焯猶不是校長,但這位清初來台的客家前輩,事業有成後,捐出家產的大部分做為北台灣第一家書院-明志書院的興建和維護費用的胸襟,私下認為他是北台灣第一人,視其為教育家;其他校長中,年齡最長者是鄭石锈,他是許多自楊梅中學畢業校長的老師,大家給他很高的評價。擔任校長期間最短的是溫彩棠,他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一個在學學生高考教育行政及格者,以教育行政工作為主,擔任校長期間僅一年,而且是兼任,但只要有心,一樣把校長做得有聲有色。
訪談期間,大部分約在桃園新屋旺旺居,部分在台北的咖啡廳或受訪者家裏,也曾和詹校長兩人坐高鐵到左營,承友人載到屏東半島的滿州鄉,看來辛苦,心靈深處卻感受「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喜悅。和詹校長在往還旺旺居車程期間,有許多相互勉勵或腦力激盪的對話,年近古稀的人,還有這種福份,我們常說是義民爺的保佑。
每篇訪談稿的完稿時間需要十小時,若加上周邊時間,超過一倍,自公職退休後,視自己為公共財,完稿後先將文章PO到葉倫會的部落格,也交客家雜誌或相關刊物發表,獲得教育界或客家前輩的重視。溫送珍和陳石山是客家界的大老,是我踏入客家界和客家學的導師。校長的故事出版時,承兩位前輩寫序,讓這本書倍增光彩。另溫送珍主席贊助印書費用新台幣五萬元,每位受訪校長都極為感動。
平日應邀演講或導覽有收入,準備做為出版是書的經費,為節省成本,規劃印製黑白兩色,但詹校長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他認為錢不是問題,希望印製彩色版,經費方面,由有緣又有智慧的人一起完成,黃裕城校長率先捐出新台幣一萬元做為印刷基金,其他知情校長也陸續出資,很快募集到十幾萬元,隨著出版時間的拉近,許多朋友透過管道表示獲得是書的心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或希望對教育工作者有點幫助的想法,在兩個新屋呆子的身上發酵,準備一刷五千本,倘印製經費不足,由兩人均攤;若有節餘,就加印,讓「校長的故事」在地球村發亮、發光。
客家彩繪碗在新北市生根和茁壯 葉倫會0910161747
新北市政府一年一度的客家彩繪碗盛會,2014年業於10月26日在新北市鶯歌區三鶯新生地圓滿完成,這是彭惠圓局長用心規劃,做為宣揚客家傳統的代表性活動,語云:「三年有成」,第四年剛舉辦完,網路傳來第一年製作,以太極為圖案的彩繪碗,有人喊價新台幣五千元,這項殊榮,印證彭局長自2011年接任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局長,歷年推動的各項活動有如倒吃甘蔗般,受到鄉親的支持和喜愛,讓新北市四年來的客家傳承有如領頭羊般,在客家界發光、發熱。
爰就舉辦彩繪碗的緣由暨內涵,和客家雜誌的讀者分享,經由大家的腦力激盪,為客家傳承創造積極思想的警人效果。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食衣住行中又以食居於首要地位,碗和吃飯的關係密切。碗以圓形為主,就物理學來說,圓形的距離最短、面積、體積最小,兩個碗加起來是球形,凝聚力最大。
自古就有台灣錢淹腳目的說法,先民為了追求較高的生活理想,自原鄉到台灣墾拓,事實上,並非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艱辛程度,客家悲歌寫得最傳神:「勸君切莫到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人過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敘說先民到台灣墾拓是冒著生命危險的行為。客家先民在台灣打拚的韌性,客家本色的歌詞「唐山過台灣,無半點錢,剎猛打拼耕山耕田,咬薑啜醋幾十年毋識埋怨,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兩三百年無改變,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永遠,時代在進步社會 ...」,屢屢讓人聽了鼻酸掉淚。
碗經過高溫燒煉,可以去掉不好的穢氣,平日以盛裝食物為主要用途,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代表擁有工作、職業和生意。故民間有碗不可以隨意送人的習俗,長輩送碗給晚輩則有延續傳承的寓意。部分地方,親人往生時,要用碗盛裝白飯,插上香祭拜,表示對往生者的懷念。
挑選好碗的方法,陶器和瓷器各有不同,挑選好的瓷碗需先準備一個好碗,輕敲想要的碗,若聲音清脆、悅耳,就是好碗;倘聲音渾濁,就不是好碗。這種挑選的方式,代表周遭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生命中的貴人,前提是要先與人為善,若付出真誠或愛心,即可獲得信任和尊重。反之,待人虛偽、猜忌或嫉恨,別人也會回報以冷漠。故每個人生命中的碗,有善良、寬容、真誠者,也可能是虛偽、猜忌或自私者。
先民到台灣時,長輩面對家人到台灣墾拓是又愛又怕,光宗耀族固然是期望,也擔心從此毫無音信,出門前一再交待,務必將「祖先牌位、碗筷用具及穀子(種子)」等三樣東西好好運用和保存。神主牌有慎終追遠的寓意,緬懷祖先外,長輩再三交待到新故鄉應遵守的戒律或規矩,其內容不乏成為家訓者;客家鄉親在台灣生根後,有血源關係者,陸續在住家附近建立宗祠(公廳)或祖塔,逢年過節到宗祠祭拜祖先,因為有香火不得割香分爐的傳統,清明祭祖時,祭祖的場面動輒數千人,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
客家先民不論在原鄉或台灣,有碗白飯吃並不容易,平日見面的主要問候語:「吃飽嘛?」,視吃飯是老天爺給予的恩賜,碗具有傳承和飲水思源的祈福用意,故對其有份特別的崇敬。古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能夠掙一口飯吃,代表豐衣足食,自然而然的將碗做為傳承家聲的代表器皿。
清領時期,彭家祖先自廣東原鄉到新竹墾拓,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日子,歷經胼手胝足才打下基業。曾擔任芎林國小老師的彭港松告訴子女,彭家祖先自原鄉到新竹時,肩膀挑的竹簍裡裝有「祖先牌位、吃飯時的碗筷用具和穀子」,這三種都是生活必需品。其先祖交待,子孫分家獨立時,長輩要傳授他們這些東西,象徵萬物生生不息,也象徵家族綿延不絕的生命和傳承祖先保留的文化。
朱立倫就任新北市市長前曾兩任桃園縣長,瞭解客家人的傳統和文化,2010年年底就任市長,指示彭惠圓局長擬出可以和不同族群的台灣人共同分享的客家傳統或文化,創造出凝聚台灣人特色或推廣客家文化和產業的活動,囑推出有意義的旗艦計畫,彭局長從眾多客家傳統中,以格局、尊嚴和凝聚力為主軸,想出二十幾個點子,再挑出彩繪碗、桔醬…,呈報市長,朱市長即撥出新台幣七百萬元經費做為彩繪碗活動的費用。因為活動具創意和爆發力,加上優質的故事傳承。很快就引起鄉親的共鳴。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自100年起,在秋、冬之際,舉辦彩繪碗活動,廣發英雄帖,邀請全國民眾,透過萬人彩繪客家碗、客家成年禮、以碗敬天等活動,串連客家文化、在地產業,經由客家傳統和文化創意,讓活動呈現活潑和感恩的溫馨,打響第一砲。
民國101年的彩繪碗活動,設客家文創美食區、社團農特產區、DIY體驗區及懷舊童玩區,邀請101位18歲至20歲的客家青少年舉行成年禮,客家年輕歌手、社團、樂手及2012新北客街舞犇賽優勝隊伍,組成多元的表演節目,以「新北碗約、新客相傳」為主題。希望經由年輕族群的參與,讓年輕人認識客家傳統,出席民眾頗多親子檔。藉由活動串連客家、在地特色,促進族群文化交流並推廣新北市產業及文化。
為期三年有成,推陳出新是彭惠圓局長的心願,102年金彩繪碗活動,以『世界最大藝術課』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朱立倫市長全程參加,期勉百尺竿頭,更上層樓,讓客家的光環被大家看到。依照出席一人一碗的數量計算,人數超過萬人,但參加金氏紀錄的人數另有嚴格的控管規定,如每個範圍為45人,多則不論,不足45人時,範圍內的人全部不算,致其認定人數為4,810人,但也打破金氏世界同時上課人數的紀錄。這份榮譽,不但鼓舞了工作團隊,也被視為客家之光。
創新和傳統間,往往有說不清的糾纏,彭局長以堅強的毅力和創新的思維,讓以碗傳承的傳統文化,透過新的彩繪碗,獲得越來越多鄉親的支持,讓活動越做越成功,經由出席者的肯定,客家彩繪碗活動終將成為新北市客家界的年度盛事。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自2011年起舉辦的彩繪碗活動,歷年製作的碗都有特色,2011年為黑白兩色,圖案為太極,寓意無中生有,希望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2012年為龍年,客家鄉親以黃帝的後裔自居,以貴氣紫藍為色;2013年為蛇年,為祈趨吉避凶,用朱砂色;2014年為馬年,用黃色,以創造鶯歌燒的品牌。觀諸四年的五種顏色,有若傳統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運行道理,希望鄉親像家裏擁有聚寶盆般,財源滾滾而來。
曾文忠老師為溫送珍主席作畫隨筆 葉倫會0910161747
任職海關時,奉命編著中華民國海關簡史(1988年出版),因而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出席中國海關史研討會,會議室掛有該校歷任校長的油畫像,有份心嚮往之的思維,惟就一個平凡的關員來說,沒有資格做這種非份之想。
2002年,因為出版「台北孔廟文化之美」而認識溫送珍主席,對他的事功充滿佩服。2005年自公職退休,有比較多的空閒時間,除了擔任導覽志工外,也開始投入客家傳統文化的紀錄工作,有關客家人物、鄉情的文章,承陳石山律師的拉拔,獲得在客家雜誌刊登的機會,建立良好的情誼,常向陳律師請益,並報告一些想法。
溫送珍主席八十歲後,受許多朋友的鼓勵,有寫回憶錄的想法,承他的愛護,我們兩人合作寫的「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於2007年出版,整理資料時,發現溫主席具有高尚的人格,樂於捐款贊助教育活動的經費,而且鍥而不捨,就其事功而論,「捐錢有溫送珍多者,沒有他久;捐款有溫送珍久者,沒有他多。」,這種人,至少要有幅油畫傳世,將這個想法向陳律師報告,並蒙其認同。
陳石山律師是認真的人,佩服溫主席長期為社會做出的積極貢獻,透過其影響力,彰顯溫主席的事功。2012年,認識也是出身中港溪流域,在台南市揚名立萬的客家委員會溫彩棠委員,他們兩人同齡,也拉近了彼此的情誼。2014年,陳律師到台南市參加溫委員舉辦的客家活動,對他劍及履及的處世態度,以傳承客家為己任的作為極為讚賞,屢屢和鄉親談及溫委員這個人了不起,而兩人也有較多的交誼機會。
語云:「團結力量大」,陳律師隨時將他準備為溫主席做的事,如畫油畫,設置客家終身貢獻奬得主文物專屬典藏地點,向相關單位或朋友提及。當他向溫彩棠委員報告這個想法時,溫委員表示:油畫部分由他請客家前輩曾文忠老師幫忙。
曾老師畢業於台南師範,以繪畫為樂,平日以故鄉美濃的好山好水為背景作畫,但不賣畫,一千多幅紀錄故鄉的畫作散置南台灣學校、文教單位,受到各界很好的評價。他接到溫彩棠委員的指示,二話不說的一口答應,旋約定拜會時間,十月中旬,曾老師由溫委員陪同,到台北溫府面見溫主席,閒聊家常、拍下照片,回家就開始構圖,上色,沒幾天即完成20號F的畫作,但仍然每天檢查,回憶溫主席的慈祥面貎和相見時的感動,經由無數次的修改、補充而完成畫作。
2015年元月5日,曾老師由學生楊梅良老師陪同自高雄出發,溫彩棠委員自台南上車,一起將畫作送到溫府。溫主席是客氣的人,特別邀請陳石山律師、范姜瑞族長、溫德枝老師夫婦和葉倫會到溫府見證這個歷史時刻。奉陳石山律師和溫彩棠委員之命,將這段故事寫下來。
曾文忠 畫育學子捐百畫
周遊諸國 親炙大師風範 上千畫作散見各機關 捐畫護住美濃 心寬慰 義務給60餘校揮灑壁畫 倒貼獎金 藝術播種有成
葉倫會0910161747
曾文忠,高雄市美濃區人,生於1935年,兒時即充滿好奇心,媽媽是需要下田耕種的客家婦女,常跟在旁邊擔任小助手,曾協助修補住家的牆面,這面牆大概是他最早的畫作。
國小讀距住家100公尺的美濃國小,三年級以前是日治時期,二年級老師將他的畫作貼在教室後面的榮譽榜,並且特別誇獎,啟動他的繪畫因子。媽媽農閒時綉花貼補家用,常拿綉花布到畫師處畫圖案,在旁觀看一段時間,好像無師自通般,幫媽媽畫圖案,省下一筆額外的支出。
初中第一學期讀旗山初中,惟下學期回美濃,讀美濃初中,國文老師誇他的作文寫得棒,英文老師說他英文讀得好,這份鼓勵讓他幾乎成為文學創作者。他的英、日文具讀、說、寫的能力,透過閱讀英文、日文的書報和雜誌,接觸國際名家的畫作,開擴他的視野和格局,作品獲得畫壇高度的肯定。
文忠高中讀台南工業學校建築科,學習測量、畫圖和素描。在台南公園測量時,望遠鏡那頭出現一群寫生的學生,鏡頭真美,原來是台南師範藝術科學生。那時社會氛圍對畫家的前景並不看好,但愛好美術的他,乃放下「錢途大好」的建築科,休學重考進入台南師範藝術科。是年美濃中學報考台南師範80人,僅一人考上普通科,而重考的曾文忠考上藝術科。
曾文忠在台南師範過著按表操課的規律生活。藝術科分美術、音樂和勞作,素描、水彩、工藝是主要科目,導師汪文仲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為其奠下很好的基礎。秦彥斌老師的藝術概論,讓他接觸世界知名畫家和作品的精華,以及藝術演變史…等。他因為擅長速記而成為小老師。這份榮譽激發他的意志,畫得更加勤快,主要寫生作品有風景和人物,尤其是人物水彩畫,讓他結交到許多好朋友。三年級的水彩老師林惠冠是師大應屆畢業生,賞識他的才華,曾推荐任教於鹽埕國中的曾文忠到高雄中學擔任美術老師,校長以其非師大畢業予以婉拒。
因為台南師範的好成績,畢業後分發高雄市五權國小,原教六年級升學班,喜歡畫畫的他,要求專任美術或低年級,教學之餘,繪畫人像,或以旅行方式畫風景。十年後,文忠獲國中美術老師檢定及格,旋任教美濃初中美術老師,透過英、日文藝術著作的閱讀,加上模仿和寫生,作品獲得越來越多的掌聲。畫好的作品放在家中角落,媽媽包醬菜時,拿起紙張較厚、便於包裝的圖畫紙,待其參加畫展賣畫,曾媽媽才知道已經不經意的扔掉不少錢。
任教美濃國中三年,轉任高雄市鹽埕國中工藝老師,依然樂於蒐集英、日文畫刊或雜誌,適逢越戰美軍到高雄度假,從報章、雜誌獲得徵求畫家的訊息,條件是到指定地點作畫,20到30號畫作每幅美金100元,但不能署名,由對方供應畫布、顏料暨指定作品內容,四年期間,每月交出五至十張,讓他的畫藝突飛猛進,也置有房產,唯一不變的是單價。
1979年,政府開放國民出國觀光,重讀台南師範讀過的藝術概論,直覺平日閱讀西方藝術作品還不夠,想要親睹大師風采的想法隨時在腦海興起。1989年,曾老師申請提前退休,回到美濃,利用三合院祖產創立伙房博物館,陳列自身畫作;每年數次帶簡單的畫具前往大師出生地或歐美知名博物館、美術館親炙大師風範,開拓其眼界。
一年,美濃的年輕人自台北傳回政府準備在美濃興建水庫的消息,秉於知識份子的良知和保護祖先留下家園的責任,毅然組織美濃愛鄉協進會,為關心美濃的鄉親或來自全國的貴賓解說美濃的人文和泥土的芬芳;另外,利用年輕人蒐集水庫興建利弊得失的資訊,用大型畫作,如〈水庫圖-美麗的雙溪〉、〈水庫災難圖〉,或話劇《用俚俗的語言表達美濃人心中的吶喊》、山歌等陳述美濃的好山好水和當地居民的心聲,讓有權力的人聽到美濃人的聲音:「我們不能沒有美濃的好山好水,堅決反對在美濃興建水庫」。
反美濃興建水庫的經費由各地美濃鄉親捐助,曾文忠亦提供五幅油畫義賣,惟最讓這位運籌帷幄的幕後英雄安慰的是,反美濃興建水庫歷次抗爭中,沒有鄉親受傷,也沒有人被檢調單位起訴,以說理、和平的方式達成保護家園的目的。
曾文忠畫了1000多幅畫作,特色是只送不賣,散存有關機關、學校,僅少數由私人收藏。2000年,美濃國小創校100週年,校長請曾文忠負責編撰百年校慶特刊,因而常回母校,發現司令台後面的水泥牆是塊好畫布,主動且免費在牆面畫下美濃的好山好水-中圳埤和美濃湖,校慶這天,介紹美濃景觀的畫獲得與會嘉賓的好評,附近學校的校長希望曾老師也能免費為其服務的學校提供類似的圖畫,最初,只要美濃人擔任校友者即予答應,再逐步放寬資格,範圍遍及南台灣各級學校,前提是自行準備作畫顏料,或是繪畫時做美術教學指導,迄2014年年底,他的畫作遍及包含曾拒絕聘請他前往任教的高雄中學等60餘所學校,計100多幅,是學生從事鄉土教學的活教材。
美濃國小有曾文忠的三幅巨畫,其中一幅畫在牆上,兩幅繪於畫布。送學校的壁畫,歷經長期日曬、雨淋,難免剝落,只要出現斑駁,即予整修、添補;後來改畫在川堂,部分學校準備好畫布,請曾老師先畫在畫布上,再掛在合宜的地方。集一群教育家的集體智慧,南台灣的美景在這60幾個學校隨時向學子揮手致意。2009年,客家委員會為表彰曾文忠傳承客家文化的用心,特別頒發他「2009傑出貢獻獎藝術類」。
曾文忠將客家貢獻獎的20萬元獎金做為故鄉子弟的獎學金,嗣後,每年,由買畫者署名捐出一定金額的獎學金。2009年,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師範升格)頒發他傑出校友獎時,發現各系都設有獎學金,獨藝術系沒有,即向校方表示,在其有生之年,每年捐藝術系參位獎學金。他參與的美濃博士學人會也每年捐助十萬元美術獎學金,用來舉辦美術比賽及出版得獎作品畫冊。曾文忠老師帶頭示範,各界的鼓勵,讓藝術的種子在南台灣美麗的陽光下萌芽、茁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