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只要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一輩子生活無虞,但現在社會快速變遷,連需要國會立法的法律,十年來都改了一半以上,許多耳熟能詳的技藝,也在不留意間不見或失傳了,如早年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珠算檢定或心算考試,電腦出現後,珠算或心算的功能就被取代。所以做一個現代人,一定要終身學習才可以趕上潮流,不被時代淘汱。
傳統社會,工作單純,很早投入職場,入職場前的所學大概就可以應付欲如,但現在社會變遷快速,一輩子都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聽不同的意見、理論,俾擁有多方面的知識、見解和格局,俾因應環境,才能夠過所謂「彩色的人生」。
50年前,台灣婦女每年生9.6位嬰兒,30歲未婚婦女僅2%,2006年生的嬰兒降低至1.1位,30歲末婚婦女有42%。1945年,台灣人口609萬,每年增加45萬,人口1千萬時,每年增加49萬,2006年的人口數2千3百萬,新生人口少於20萬,預估2017年新生人口9萬,2027年增加6萬,2037年人口開始減少。面臨人口失調,家中孩子沒有兄、弟、姊、妹外,也沒有伯、叔、姑姑等,導致親屬關係匱乏,此外,復因過於竉愛與期望值過高,許多問題接蹱而至。
不論做什麼事,若能夠創造出持續性的快樂就是幸福,產生快樂的方法大部份源自於適度缺乏後獲得的滿足。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缺少朋友,故顯得孤單又自私,父母或長輩雖然提供充裕的物質,但孩子長大後,幾乎每天要幫長輩到醫院辦手續,強大的壓力迫使憂鬱症提前發生,這種情形造成台灣的自殺率是美國的3倍,歐洲的兩倍半,僅略低於日本,高居世界第二。
台灣早年是移民社會,人口結構男多女少,為了取得勞動力,大部份早婚,日治時期,客家女人的結婚年齡是15歲,閩南人19歲,閩北(生意人居多)則為20歲,2007年的平均結婚年齡是30歲,女生的最佳生育年齡是15到25歲,故生育率大幅降低,現在婦產科最熱門的科目是人工生殖。早年兄弟姊妹眾多,彼此可以互相照顧,少子化後,必須依賴保險的互助。
道德觀念隨著年齡層而有很大的差異,改變孩子觀念的方法在於提醒,非用漫罵。老年人容易囿於一代不如一代的觀念,如80歲老人的傳統觀念以報恩居第一,年輕人則認為誠實、自由最為可貴;老年人認為忘恩負責最要不得,年輕人可能以為詐騙、虛偽才不應該。異中求同是獲得幸福人生需要追求的目標。
現在人可以支配的時間隨著社會機能的成長而延長,如何讓自己活得快樂又幸福的方法很多,主要方面是真正擁有多餘的時間、自主性的時間、不後悔的終身快樂、樂於參加具建設性的活動、一再為自己的生命創造高峰、多讀書。
許多人誤認為年事越長,記憶力會明顯衰退,事實上,記憶力和重視與否的關係較大,所以要以謙卑的態度不斷學習,才可以獲得大家的尊敬,歡度快樂的日子。
附註
演講後次日,收到前往聽演講朋友的信,其內容如下:
葉老師您好:
柴松林先生的演講,對我而言,以上三點讓我獲益良多,但獲益更多的是,大師的風範,那種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的身影,那種中正平和的態度,那種謙和的舉止,種種大師風範,都是激盪人努力向上的力量,他才是真的愛台灣,愛這塊土塊,愛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如果台灣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一定可以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帶來更多的幸福。
最感謝您,誠心的感謝你,讓我聽到這樣激勵我心的話。聽他的演講,感覺真的很快樂。
台灣菊12.0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