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應邀到盧森堡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途經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街道出現許多乳牛造型的公共藝術,當時不知所以然,猜測比利時也似荷蘭般,盛產牛乳,對其造型留下深刻印像,如今再度遇到類似場景,有股特殊的親切感,開始注意其緣起,旋注意到報紙報導台北市政府為配合牛年,特別製作107頭以牛為造型的公共藝術,稱為2009奔牛節,展期到3月31日,該報導亦指這些牛雕受到遊客觸摸倒致破壞的負面消息。 先後拍攝五十幾頭牛雕,並且製作Powerpoint,做為演講或授課的教材,其中除一頭牛背上站著鷺鷥的水牛外,其他牛的造型偏重於乳牛,腦海浮起這些牛怎麼不全部是台灣的水牛而稍稍的感到遺憾。但最初的思維,以為是國內藝術家引用歐洲公共藝術的創意為台灣產品發聲的創造。 網路世界的可愛,只要有心就可以獲得想要的資訊,於是蒐尋相關奔牛節的資料,找出其原始意義。 奔牛節源自西班牙,可以追溯至1591年,屬於聖佛明節(Fiesta de San Fermin)的重頭戲,最初在西班牙旁羅那(Pamplona)舉行。海明威到西班牙旅遊,將其做為「太陽照樣升起」小說的場景而名揚世界,讓這個小鎮大發觀光財,當地居民為感謝海明威幫忙打響奔牛節的知名度,特別為其製作銅像。晚近,聖佛明節活動連續舉辦七天七夜,慶典內容包括音樂、藝文、露天舞會...等,第一天由市政廳廣場發出火箭炮揭開序幕,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台北的媒體也常報導這則訊息。 主辦單位規劃讓牛群狂奔的路徑,圍好觀賞的柵欄,只要一聲號令,五百公斤重的牛隻,以時速24公里的速度向前狂奔,4分鐘的時程雖然很短,一群遊客在跑道讓牛追趕的感覺卻極為刺激。透過電視的畫面,剌激娛樂多於文化傳統。 在城市的街頭設置奔牛節公共藝術,最早始於1998年的蘇黎士,1999年美國芝加哥(Chicago)、2000年的紐約(New York),到2001年的美國堪薩斯市(Kansas City)及2002年的休斯頓(Houston),歷過藝術家不斷的改進,不論造型與尺寸,或創意與藝術不斷推陳出新,使這些街頭的公共藝術越來越有看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對創作者來說,過去累積的創意,也使挑戰愈來艱辛。或許競爭讓人快速進步,奔牛節活動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公共藝術交流,每個地區或城市的在地藝術家們也會利用在地文化的特色,為牛的造型塑造新的創作與詮釋,而這些新思維,正是奔牛節在世界各地引起話題和風潮的關鍵。迄2007年,世界已有60餘個城市舉辦過奔牛節活動。「2009台北奔牛節」第65個奔牛城市,也是第一次在亞洲大規模辦理的類似活動。 奔牛節能夠受到世人的喜愛,在於表達大眾、貼近民眾的公共藝術,並非抽象摸不著邊際的藝術創作。讓人感動而且可貴者,大部份城市的創作者完成創作後,透過公共藝術的展演方式展覽,同時進行公開拍賣,並將拍賣所得提供慈善用途。看到這則訊息後,期盼出現台北街頭的奔牛節能夠受到更多朋友的重視,開始整理這篇文章,或許永遠有更好的表達方法,就台北散步者而言,工作過程就享受到功不唐捐的喜悅。 4月1日下午到北醫看牙齒,見台北市政府前的牛全部不在,認為主辦單位終究是講究效率的。惟期盼國人製造創意時,也能夠想到公益,再相輔相成的互為表裏,擴充其影響力,讓台北成為文化之都。騎著腳踏車在街頭,浮上心頭的另一種思維,主辦單位將這些牛賣給誰 ?而這筆錢協助了那些弱勢團體或族群?
- Apr 04 Sat 2009 03:49
2009年奔牛節cowparade在台北
2009年2月間,騎車到南港中央研究院,經過信義區威秀紐約廣場,發現街頭出現許多偏似乳牛的牛雕,惟裝飾佈滿台灣文化的特色,且以近年走紅的電器產品為主。騎腳路車在台北市區行走時,發現牛雕除在信義區外,也出現在其他地方,如西門町、華山藝文活動中心,甚至3月22日到故宮博物院參觀,也在故宮前面廣場看到三頭以國寶為造型的牛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