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高樹榮先生之命,2011年起開辦按月舉行的萬華史蹟巡禮,承神明保佑,活動有如歷史轉動般向前行,享受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的喜悅。
8時55分抵達龍山寺廟埕,任職大安高工的趙家女孩和讀高一的兒子同行,來自竹科的簡家女孩,吳元英帶兩位退休友人同行,胡惠珍帶木匠高手兼詩人,陳家女孩是長跑健將,其他不同年齡層的朋友陸續出現,敘說活動源起、萬華和龍山寺沿革講完後拍合照。謝大哥甚至參加下午的稻江八藝遊,希望他有豐富的收穫。
龍山寺的香爐自十個剩下一個,上個月,三川殿的兩個大燭台不見了,今天見燭台移至後殿繼續照亮信眾光明的前徎。近百次導覽,發現後殿人物柱雕工精緻,屢屢要朋友注意,帶相機者宜多拍幾張,胡惠珍透過臉書出示數張,在電腦桌前仔細觀察,簡直美呆了。引導朋友在西園路、廣州街口拍下幾張壯觀的照片,華西街觀光夜市成立於1987年,從俗稱的摸乳巷進入古山園旅社,再經巷弄回到華西街觀光夜市,聆聽柯得隆老師講萬華故事。
農曆十月下旬,青山王爺將舉行暗訪,廟方已經開始籌備;西昌街因為下雨而顯得冷清,地藏王菩薩的靈驗,啍哈二將和風調雨順的門神等,依然在那兒保佑信眾。福記青草店謝老師請喝青草茶,趙小姐大方的拿一百元請客,謝老師送三個特別印刷的日曆做為有獎問答的獎品,問題來自今天導覽的內容。活動結束,趙家女孩和兒子問西園路亞東甜不辣的地點暨前往的方向,祝他們心滿意足的享受萬華美食。
稻江八藝遊導覽隨筆(2018.11.17下午)(1,202)
下午兩點到南京西路、延平北路口的法主公廟,為稻江八藝遊下午場做導覽,凱文認真的為出席朋友辦理報到手續。為了做好這場導覽,閱讀許多和軒社有關的文章暨報導,同時整理近兩千五百字的短文。透過認識和整理,讓下午的導覽,能夠中規、中矩的敘說軒社發展原由暨現況。曾和王啟宗教授到基隆,參訪基隆城隍爺,王老師告訴我西皮和福祿兩派械鬥的來龍去脈,文章文稿後,好想向王老師報告,我完成他要我認識台灣軒社發展的指示。
參訪重點是新樂社和明光樂社。先到新樂社,蔡社長十三歲踏入江湖,如他所言,考上新樂社,一呆就是六十年,談軒社歷史或規矩都如數家珍,待人處世亦面面俱到,是稻江八家軒社中的大老,透過他的的介紹,讓大家對台灣軒社有簡單的認識,蔡社長還熱忱的帶我們到朝陽公園旁土地公廟看新樂社的七爺和八爺。平日常和朋友參訪朝陽光園旁的土地
明光樂社位於赤峰街聖濟宮,大家在這兒看到濟公活佛濟世的故事。活動結束時,我們一起感謝主辦單位,父母賜予健康的身體和自己決定出席的智慧後,互道珍重再見。
細論大稻埕軒社 葉倫會
陣頭分文陣和武陣,自古以來就是祭祀典禮的文化資產。軒社的表演方式以北管為主。
北管相對於南管,是從中國北方傳來的音樂,清代中葉,北管傳統戲曲流傳到台灣,嘉慶以後,簡文登在宜蘭教北管,分裂為西皮、福祿兩派,樂器結構不同,守護神也一樣,因為紛爭而造成械鬥。較大的械鬥分別出現在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1886年、1887年等三次,因西皮派交結官方打壓福祿派,所以有「西皮倚官,福祿走入山」俗語,代表福祿不敵西皮而逃逸。兩派對抗最初發生在宜蘭,後來擴大到基隆、台北、花蓮等地。日治時代,雙方仍然時有爭執,節慶出陣,警察需到場維持秩序,縱使到今日,遶境隊伍常因抬轎而引起衝突。
西皮派的主要樂器是以桂竹筒包蛇皮做的吊鬼仔(聲音尖銳,被戲稱為吊鬼,即吊死鬼,俗稱京胡),蛇皮音類似西皮,奉祀田都元帥;福祿派的樂器以殼子弦(椰子殼做的胡琴)為主,形狀類似葫蘆,音同福祿,奉祀西秦王爺。稻埕的軒社兩種神都拜。
西皮、福祿爭鬥時,大抵分為賽頭陣、對台拼戲、 演奏排子對決、雙方各自設館集合門徒相互械鬥。
賽頭陣:俗稱拼陣頭,迎神賽會以陣頭較量聲勢及出奇制勝各自鼓舞財團動員角頭營造聲勢。
對台拼戲:事先蒐集情報,安排戲碼,相對較技,竭盡所能的吸引觀眾,俗稱雙棚絞。觀眾兩邊跑。高潮迭起,時而引起喧嘩打鬥。
演奏排子對決:迎神賽會或相遇對峙,即以大鑼聲音、嗩吶多寡高低、喜慶排場,爭先後次序,賞賜金牌、獎金等,純為爭面子的炫耀。
雙方各自設館、集合門徒,相互仇視,屢因拚陣終於釀成分類互鬥。
隨著傳到台灣的先後,北管分為西皮與福路兩大類,先到的叫西皮,西皮以軒或堂為名,如共樂軒;晚到的叫福路,又稱古路,福路派以社為名,如臨安社。最盛時,台灣有兩三千團。大稻埕地區供奉七爺、八爺的北管軒社有八所。
西皮是中國戲曲的唱腔之一,又稱襄陽腔或北路,曲調活潑、歡快,唱腔剛勁有力、節奏緊湊,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懣的情緒。明末清初,盛行於武漢一帶,湖北人稱唱詞為皮,他們把陝西傳來的的腔調稱為西皮。
台灣的北管最盛時有兩、三千團,西皮和福路之爭的械鬥被稱為歷史上唯一的音樂派系械鬥,兩邊從清朝光緒一直打到光復,清政府有派兵鎮壓的紀錄。隨著北管式微,兩邊已不打了;北管有大鑼、鐃跋等樂器,如熱門音樂或現在的重金屬音樂,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或欣賞,是軒社領導人的責任。
稻江八大軒社
大稻埕有靈安社、平樂社、共樂軒、新樂社、保安社、雙連社、明光樂社、清心樂社等八家軒社,又稱八大軒社。日治時期就有,各社原則各自有其負責的本廟。
靈安社
靈安社是大稻埕商人為台北霞海城隍廟城隍爺聖誕遶境而設立的軒社,是大稻埕最早成立的軒社,1871年成立以來,是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日聖誕遶境的壓陣隊伍。曾參與電影大稻埕拍攝還原日治時代迎城隍的盛況。主神是台北霞海城隍老爺,神將為七爺、八爺和文判、武判。現在開放民眾前往學習北管。
地址為台北市歸綏街116號。
平樂社
平樂社依附大稻埕慈聖宮,成立的時間比靈安社晚二十年,廈門人來台所創立,早年取七爺謝必安的安字改名為「平安樂社」,後來又回復為平樂社,平樂社依附大稻埕慈聖宮,天上聖母聖誕遶境即由平樂社擔當壓陣隊伍。日治時期為大稻埕音樂團第九組。主神是天上聖母,神將是七爺、八爺。地址: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32號
共樂軒
成立時間不可考,謝、范老祖的開光時間是1912年,軒慶為農曆三月五日。由大稻埕茶葉商人陳清秀所創,前身為共安社 後與神將班分裂改名共安社共樂軒,日治時期,名為台北音樂團第三組 稻江共樂軒。光復後,定名台北共樂軒,台灣光復節暨法主聖君聖誕遶境時,擔任壓陣角色。
主神法主公,神將七爺、八爺和法主聖君。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68之1號。
新樂社
新樂社成立於1922年,軒慶為三月十二日。曾取謝必安之安字稱「新安樂社」,今名新樂社,日治時期為大稻埕音樂團第十組。神將是七爺、八爺、千里眼和順風耳。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46巷22號
保安社
成立於日治時期,早年以演歌仔戲即北管見長,在大龍峒登台演出多次。目前出陣以北管帶神將為主,較少戲曲登臺演出。神將七爺、八爺。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二段304號
雙連社
雙連社成立於日治昭和年間。早年是歌仔戲,後來改為北管,是八大軒社中擁有各類神將數量最多的一社。雙連社名稱來自該地地名原為雙連坡。與雙福宮關係密切。
神將七爺、八爺、文判、武判、陰陽司......等。
社長:吳宗信
舊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129巷16號
新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雙連街53巷29號
明光樂社
明光樂社成立於台灣光復後。早年演歌仔戲,後轉軒社,五月十三日迎城隍時除范謝將軍外。明光樂社與聖濟宮關係密切,早年出陣時,聖濟宮住持裝扮濟公活佛,走在遊行隊伍中,並吟詩唱曲及發送憑糖果等。神將有七爺、八爺…。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31號
清心樂社
社名源自於清新之意,原本是練歌仔戲,後來改為北管。神將是七爺和八爺。
社長:劉丁柱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二段48號
共樂軒-法主公廟(以前和靈安社合稱共安社 之後分家 靈安社帶走神將 共樂軒帶走北管 所以當共樂軒要把老祖放城隍廟時,靈安社就打出一對文武判,讓共樂軒老祖沒放在城隍廟,所以共樂軒的老祖和靈安社的文武判同年紀。
保安社-土地公廟 清心樂社-土地公廟
北管是台灣傳統音樂系統之一,曲風喧鬧、豪邁,常出現在迎神廟會。軒社每次廟會出場有旗幟、七爺八爺神將、北管樂團,熱鬧非常。隨著工商發展,軒社文化也處於消失危機。北管鼎盛時,不同的軒社還會發生派系械鬥;但隨著北管式微,軒社出陣盛況不再。
位於大稻埕的共樂軒是台北市四個北管軒社之一,前身是共安社,後來因派系不合分成「臨安社」與「共樂軒」,早期稱負責人為頭兄,其頭兄蔡金塗曾擔任台北市議員,有台灣杜月笙的稱號,他將共樂軒發揚光大。
農村子弟利用農閒時期學習北管、神將、唱子弟戲。子弟戲由農村子弟演出,未由專業戲班表演,即俗稱的「票戲」。電視未普及時,迎神廟會看子弟戲是大事,演一齣子弟戲比外面請戲團還貴,要買樂器跟戲服,現在社員年齡大部分超過五十。受到電視或綜藝表演(如脫衣舞)而喪失許多觀眾。
早期,軒社常受邀到其他縣市表演,如台北共樂軒到基隆表演,當地軒社要打賞,通常是打金牌,打十二面、廿六面、卅六面都有,賞越多越有面子。兩邊軒社會以「戲文」較勁,如早演「羅通掃北」,乙就演「薛仁貴征東」,若拚得過頭,需要有人調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