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桃園市新屋區下埔里,我們家屬於三合院金包銀的氣派豪華大瓦厝,以俗稱大廳的神明廳(沒有祖先牌位)為主,向左右擴充三護龍,面寬74公尺,前面有小河和半月形水池,後面是竹林,住民全部是葉廣田(1853~1920)的六房裔孫,外人稱我們家為大瓦厝或頂埔(閩南語,客語為上堡)。我應邀到扶輪社或重要社團演講,自我介紹時,常分享雄偉的大瓦厝建築,炫耀我出生於大戶人家。
大瓦厝被認為附近重要的葉家聚落,印象中,在大瓦厝開伙者,最多時16家,住著父執輩暨倫字同輩近百人。房屋前面是做為稻埕的庭院,家戶之間可以相互交通,不設門戶,莊內近百人,除嬰幼兒外,幾乎天天見面,彼此間往來親切、自然。逢年、過節祭拜大廳的觀世音菩薩和眾神時,除夕、元月初九、一月十五日元宵節拜天公時,全部牲禮置於大廳三層桌子,由長輩請神,每家晚輩一起跟拜。
大瓦厝與外界往還的道路是4公尺寛左右的牛車道。牛車路沒有名稱,習慣稱上路、下路或地名、人名帶頭的路名,水溝亦以大溝、上溝或下溝…稱呼。直到1958年,台電輸電線才抵達我們家,照明是主要用途,逐步推廣到抽水馬達、電風扇、收音機、電冰箱、冷暖氣機…暨其他電器產品。
住民全部有血緣關係,彼此做好守望相助的工作,外人眼中的我們是團結的。大概是同儕制衡罷,出門時,見到叔伯長輩或堂兄弟都要打招呼問好,私下閒聊時,聽到莊裏親人無刑事記錄的驕傲語氣。
1947年生的我,見過祖輩7人;父執輩中,除爸爸的大哥明栽伯沒見過外,全部見過。永安國小創校於1920年,葉明露(1913~2008)以下的伯父或叔叔都自永安國小畢業,第一位讀中學的是葉明炬(1928~2000)。葉明露擔任過新屋鄉農會專員兼富崗辦事處主任,桃園縣議員,迄其移居巴西前,負責葉春日公祖祠和祖塔的運作經理人召集事宜;葉明鋪歷任新屋鄉農會理事、桃園農田水利會代表,下埔村村長、全台葉姓祖廟監事、葉春日公派下裔孫祖塔興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葉明充、葉明絹擔任新屋鄉民代表會代表;葉火爐任下埔村村長。葉明雙任中壢區漁會總幹事。
大牛欄地區生態單純,每家都種稻維生,過著晴耕雨讀的簡單生活。一到兩位叔叔在永安漁港和朋友合夥漁船,捕魚季節可以享受魚獲的喜悅。稻田外沒有特別的水果,其他樹種單純,防風林有木麻黃、油加利樹、相思樹,難得一見的黃槿(又稱粄葉樹),水果類僅有少數番石榴、桑椹、蓮霧…;小水溝或池塘的魚種單純;見過的鳥類:麻雀、白頭翁、班鳩、翠鳥、鷺鷥、老鷹或候鳥烏啾,豢養雞、鴨、鵝、鴿子…,種類不多。十幾戶養的雞、鴨、鵝晚上各自回家,不會混亂而認錯,在於每家為其豢養雞、鴨、鵝的腳指或腳掌做特殊記號,這部分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
堂兄弟中,年紀長者,通常是意見領袖,引導我們認識動、植物生態的老師,年齡相仿者是兒時玩伴,玩捉迷藏、丟躲避球、下象棋…,回憶通常是美好的。隨著年齡增加,部分堂哥留在家裏幫忙農事或學習技藝,部分繼續升學,或許良性循環、或許經濟條件改善,升學比率越來越高。但是我們見面的機會減少了,僅剩每年清明節在廣田公和廣田媽墳前祭祖時,會見面打招呼。因為見面的機會少了,下一代如果沒有特別打招呼,不認識者居多。
第一位大學生是1934年生的葉倫葲,他讀國立台灣大學,也是葉春日公裔孫中第一位讀大學者,大學畢業服預官役,這年大年初一,他穿掛少尉軍階的筆挺軍服,和莊裏的叔叔和我們這些弟弟們到祖祠拜拜,自然興起一份崇拜的心情。葉倫華讀建中時,伯母告訴我們,堂哥讀書的教室是堅固的二樓,成為我們的楷模,他是莊裏第一位進入醫學院的孩子,堂弟還有葉倫斌、葉倫群是醫師;葉倫華和葉倫群的太太也是醫師,葉倫群在巴西的醫院被認為是聖保羅的知名大型醫院。多位堂兄弟任職行政機關和教職,他們在其職位上善盡本份,和自行創業者一樣,都獲得很好的評價。
52位堂兄弟大部分留在台灣,葉倫鈖、葉倫華移居美國,葉明露率子侄葉倫鈖(後轉往美國)、葉松林、葉倫穗、葉松永、葉倫灝、葉倫吉、葉倫科、葉倫群旅居巴西。每年清明掃幕時,部分在巴西的兄弟會回台灣掃墓,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
我讀台北市成功高中時,離開熟悉的出生地,午夜夢迴,我究竟是台北人還是桃園新屋人?大瓦厝原來的居民開始各自東西,迄2022年,留在莊裏的剩5家。三十餘位父執輩僅剩兩位嬸嬸,其中一位仍住在大瓦厝。不變的,我想念爸爸(1916~1986)和媽媽(1916~2002)!(屢屢憶起魯冰花歌詞:天上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
2021年迄2022年6月,不到一年期間,葉倫烘、葉倫芳和葉倫村三位堂哥先後走了,每位都熟悉得不得了,令人不勝唏噓。2022年6月12日,長期卧病的葉倫村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往生的訊息傳來,悲從中來之際,回憶我見過的堂兄弟52位,往生13人(9位堂哥:葉倫振、葉倫葲、葉倫淡、葉倫豪、葉倫村、葉倫華、葉倫烘、葉松永、葉倫芳;4位堂弟:葉倫舜、葉德煥、葉倫港、葉鴻麒)。堂兄弟往生時間可以拉長到四十年,第一位是死於膀胱癌的葉倫振(1931~1980),他是堂兄弟中年齡最長者。2022年6月寫本文時,年齡最大的堂哥是葉倫蓋(1933~),八十歲以上者分別為葉倫鈖、葉倫瑞、葉倫鳳、葉倫清、葉倫穗、葉松林、葉松森、葉倫岸。
雖然出身大瓦厝的葉菊妹獲得亞運五項女子比賽銀牌,是全國知名人物,但我沒有記錄女性,因為她們出嫁後的情形探索不易,只能就記憶所及的堂兄弟,敘說傳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期間快速變遷的農村生活演變史。就教於社會學者或專家。(2022.6.15)
附註
寫「我的故鄉-大瓦厝憶往」來自無心插柳,因為堂哥往生而寫下兩百多字的簡短文字,第二天,覺得可以寫多一點,寫著、寫著,大有下筆不能自休的思維。平日寫文章,盡量以兩千字為度。2022年6月15日晚上10時,將是文PO上葉倫會的部落格、臉書暨line,點閱人次超過五百,回嚮更是讓人感動。
Line留言
葉斯坤
真是很棒的近代記事、每一個字都隱含著葉家五美族血統與家鄉的一瓦一屋的故鄉情、特別是「大瓦厝」住過的人、出外求學、工作的同儕互動關係、成就、讓我們晚輩最佳的學習榜樣(!)
謝謝倫會叔的細心觀察與分享。
葉曾孟
戰後的出生序幕,
純樸的農業出路,
濃郁的人群關係,
豐盛的農林漁牧;
精彩的人生憶錄,
後輩的景仰肅穆,
永遠的大瓦屋厝,
傳承的葉家巨戶!
葉碧華博士
現能詳錄宗祖輩史記者鳳毛鱗爪,您屬唯一典範,感謝分享🙏
鍾勤旺
了不起的家族 人才輩出
了不起的記述 妙筆生輝
了不起的引導 共同回憶
我的家族能人不多,卻也個個奉公守法,成為好國民,家族務農,耕地面積不足。
祖父元堂公帶著三個兒子開墾大河壩河川地,民國45年,開墾出兩甲多的良田,食物沒問題,生活獲得改善,那時我讀小四,有一起打拼過。
島田中間蓋了一間茅草工寮,興旺堂哥大我兩歲,沒考上初中,很自然當了島主。每逢週休假日,幾位年紀相仿的堂兄弟,到島田幫忙工作,晚上就住在工寮。沒有大人,天地間我們最大,晚上躺在小曬穀場,清風一陣一陣的徐徐吹來,整晚可以聽到青蛙及各種蟋蟀的大合唱,島田中唯一的一株大苦苓樹上,不時會傳來貓頭鷹的咕、咕、咕叫聲,天上滿天星斗密密麻麻,彷彿伸手就可以抓一把下來,小魚、小蝦子、青蛙很多,加上自種的有機蔬菜,偶爾再來點老鼠、蛇肉、野鳥、蝸牛,配上一鍋番薯飯,真是豐盛又美味。
那種大自然的味道,已經離開我很多年了,唯有在夢中尋找。美好的日子容易過,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把一切鏟平,堂哥爬上苦苓樹,後來還是國軍用救生艇救回來,一切都完了,人生如夢幻泡影,往後十年是最痛苦的黑暗時期,不說也罷。
後記:大約20年前,特地驅車帶著老婆,懷著沉重的心情,故土舊地重遊,我家的島田依然沉睡在河中間的水面下。煙也濛濛、雨也濛濛、河水更是濛濛。
臉書留言
葉老師太棒了,有一支筆和細膩的心思能成就永恆!
黃麗珠 有沒有成就不知道,也無法強求。 寫作具有填滿老年生活空隙的功能,尤其是疫情嚴竣時期。
很讓人唏噓!
這座著名的“大瓦屋”,
已被解體了,
已被拆得零零落落,
不復舊觀,失去了它的光芒歴史價值了!
陳光秀 謝謝舅舅同學
葉倫會 心中尊敬您是
“歴史文化”的“忠誠守護者”!
美麗的家園,快樂的童年,午夜夢迴,依舊想念大互屋,老家溫馨的畫面!
葉月梅 謝謝姐姐,大瓦厝雄偉的建築,是姐姐的兒子--吳家帥哥透過電腦合成找回來的,謝謝他讓大瓦厝得以永續傳承。
家族故事、時代光影,娓娓道來十分動人!好美的大瓦厝,童年的玩樂所在,好羨慕啊!
褚苔伊 謝謝老師,因為妳,而豐富了這篇文章。
葉倫會 沒這回事,您太客氣了!若無您的如椽大筆,哪能讀到如此精彩的故事?
葉松森老師是我復興美工三年級的導師,是雕塑大師。
邱萬興 名師出高徒, 應該說您是狀元學生。
葉老師真棒,是我學習榜樣!
賴.淑珠 謝謝師母
幸福!有根的人!
楊玉 日久他鄉變故鄉。
謝謝妳!
看到這張相片,馬上聯想我父親口中到老都還常唸叨的「老屋下」(老家),也是和相片裡一樣的,左右各三條護龍的「大瓦屋」。那是他出身和度過童年少年的地方,直到十七歲離開;所以他一直以「老屋下」稱那座大伙房。可惜,民國八十幾年時就拆了,現在只留下改建後的一棟半洋房二樓式的「公廳」,供奉歷代祖先。
胡紅波 謝謝教授 寫這篇文章來自無心插柳,寫完後發現我兒時生長的地方已經面目全非。旋發現這是台灣跨越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轉折的重大演變,值得我們做好記錄。 朋友告訴我,他老家住最多人時45人,現在僅剩由外勞陪同住在老屋的94歲老嫗。 ……
葉倫會 多謝館長分享!也喚起先父和他常叨唸仍「老屋下」的記憶。
枝繁葉茂、開枝散葉
古德流芳、淵源流傳
老屋、老家人、老故事、葉家已是地方傳奇。
Yun-Huei Lin 謝謝林家女孩,請代向仙草哥問好。
老師好、謝謝您
葉大盛府,肇建之初,有遠見,地廣規模宏大,風水寶地,人傑地靈,福地福人居,子孫綿延不絕,開枝散葉,偌大房舍,氣派非凡,應列古蹟,已改建,殊為可惜。
葉倫會:謝謝土地公。土地公關西老家最多曾住45人,
今天把叔叔寫的文章,唸一遍給爸爸聽,他好高興過程中一直點頭表示贊同一切!謝謝叔叔
葉莉煒 妳是孝順的女兒,我把妳在疫情嚴竣期間,不顧自己的安危,遠從巴西回台灣,把爸爸接過去照顧的情形,和親友分享,大家都說倫穗兄好福氣。因為他的善良,才能培養出妳這位孝順的女兒。(2022.6.17)
國立清華、交通大學張維安院長
倫會兄
客家有你,真是太好了。
你的筆很棒。
維安(2022.6.22)
09:07 宋傳敦 葉教授早安。承蒙您分享大作文章。後學細細品閲後深深感受葉大盛府人材眾多是我宋家不及之處。尤其字理行間對家鄕的愛更令人動容。後段對許多人的表達感謝知恩是後學習典範。後學無材難以用文句完全表達內心深處感動。總之感恩您的不嫌棄願分享您的好文章,給予後學學習的機會。再次感謝🙏
09:32 葉倫會 謝謝傳敦大哥鼓勵,我們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耕耘的平凡人 因為這樣,年近八十還可以結交到談心的好友,再高興也沒有了。
09:34 宋傳敦 謝謝葉敎授看得起。非常感恩。
09:36 葉倫會 您、我無怨無悔的付出和奉獻
才創造出今天的梅花撲鼻香,我們要更加努力
09:37 宋傳敦 敎授一直都是我學習的對象。
國家發展委員會王建成專門委員
葉老師我拜讀了全文,對老家的記憶與族人的記述就是家譜的延伸,我讀過葉倫芳寫的族系傳承,可是他不在了,我在下庄子時,我同學陳忠猛堂弟陳玉廷帶我去抓溪魚,就如老師所描繪的故鄉,葉家有您就是一部活字典,為葉家傑出子孫。
葉老師對陳家有深入理解,陳潭景原配從小由葉家抱來陳家,她天天種菜管家教養子女,陳伯母百歲慶生會我拍了一系列大合照,是大家所珍惜回憶的全家褔,我也保留數位版。
王建成敬上(2022.6.22)
很好呀,我都是隨感隨寫,很有趣又榮幸蒙老師的抓住重點,很感謝老師不嫌棄包容,感謝真感謝,老師對家族姓名與成就功德都如數家珍,真的很了不起,敬佩之至。葉家有老師這本活字典,就是葉家之寶。
我在永安國中是忠猛兄幫我找的,很感恩他,三年多前,他往生,骨灰回陳家祖塔時我都有陪著,平時與他弟妹們都有碰面問安聊天。
葉家是全臺最大規模祭祖大典,讓世人稱頌。我很慚愧沒那機會像客家的祖塔興建習俗,只能各自找厝。
感謝老師的納入貴記述大文,感恩感恩。
王建成 敬上(2022.6.22)
謝謝長官
因為隨興,每個字都有感情,讀來讓人感動。
您對陳忠猛的情和義,見證長官您樂於奉獻和懂得感恩的胸襟,叫我好生佩服。
祝平安快樂
台北散步者敬上
葉文欽
葉五美家族 有倫會兄真好 也順便將葉家推上浪頭 特別是每年的清明祭祖之際 我家來台從祖父才開始的 他有六個兒子 或可稱之為 葉六連 但跟你們近300年的衍傳 能夠記得廣大家族成員 記述他們對國家社會的服務與貢獻 我們就太分散不聯絡 應向你多多學習 我退休了之後除參與葉家祖廟之志工 自己還可動 動手 應先做查訪 將這六房的子孫串聯起來 過往只有男丁入譜 我想將每一家女性也納入 她們出嫁了也記到其子女 因為有一半葉家血統還是非常之親 我讀軍校時有一位非常敬重的老師 過去曾向我提及她太太姓葉 幾十年後 師母來電提及 你老師92歲往生了因疫情已完全處理好 我一直以為她當然是外省人 大膽問過後再去辦公室查相關族譜 原來她是台北牛埔仔人 明壽要叫她 阿姑 錦清要稱姑婆 當然與娘家方面沒連繫 40年代讀北一女 台灣大學 50年代嫁給外省軍人 這在當時還是非常特殊 你家大瓦厝還真是大家族 我家魯古石老厝最後只有我家及六叔住 其他早就外移 40多年前改建成兩層公寓式共四戶 最近整修我家二樓 我又開始整理我的藏書影帶 這將是我第二要送書 十年前大部分送給附近新建的 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圖書室 因我還是愛看書自然又買書 書本不像吃大餐 會積存下來又越來越多 這次海科館說不要了 因為他們將圖書也移走 原來的空間他用 好在社區的三樓 里長說就放些書 那就部份適合學生的可移去 我還願意幫它整理 我自己保留的加以分類成 世界 中國 台灣分區 的文化歷史地理的書刊 還有 旅遊 宗教 傳記 科學 等類 我的專業 軍事 葉家相關書籍 則放到我新整出的書房 葉落歸根老了 我就回來顧我的小圖書館翻我的彩色套書 現傷神地是很多 VHS 影帶 現連放映機器都買不到 沒處可回收 看來只好覺得雖資料還診貴 也得當廢棄物處理掉 科技太進步變化實在太快 很多儲藏工具變化也太快 那淘汰也快成必然 唯文字最特殊 不然人類就沒有歷史了 看了您的報導 有感 YWQ(2022.6.22)
倫會叔叔:
這篇大瓦厝憶往, 勾起我心中對故鄉人事地物的美好回憶, 也佩服您的好記性, 我們才得以分享葉家的榮耀.
特別感謝對父親的追憶, 在此祝福叔叔,嬸嬸:
平安, 健康, 快樂
俐君 敬上(2022.6.22)
王惠光律師
我們的故鄉大瓦厝憶往寫得真好。(2022.6.22)
葉天降(中央氣象局局長)
倫會老師
這太棒了
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多次走到下庄子(我沒讀永安國小,兄姊們都在那上小學)路過頂埔的景象。廣闊的院子和複雜的房舍(記憶中較您附圖更多房舍)也讓我常想倒底要怎樣區分這是誰的,能維持合諧,令人佩服。
頂埔一些名人也是小時父母常提到,是我們這些小孩學習的榜樣!
天降敬上(2022.6.22)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徐貴榮教授
倫會大哥:好!
好羨慕大哥從小就有大夥房屋好住,我小時住的是竹篙屋(一條龍)的茅屋,單家園屋,左前雞舍,右前農具房。
屋前天時坪平時黃泥鋪蓋,風沙一起,塵土飛揚。
可能是四周青綠盎然,從小視力2.0,住在都市幾十年,今老花350了!令人不勝唏噓!
謝謝您的分享,真想去您老家看看!
貴榮上(2022.6.22)
台北市長安國小退休主任柳道生
看完『我的故鄉』大作,感動不已!
驚奇是「葉倫」輩人才濟濟,且能個個出眾,熟記名字…佩服啦!
葉倫會
謝謝主任鼓勵
葉倫輩中,看見過五十二人,每人都是我的兄弟,彼此認識是基本功,他們也認識我。
祝平安快樂
台北散步者敬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