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是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呂錦明和姜雲玉是認真的教育工作者,喜歡歌唱的兩位老師,因為優秀而興起更上層樓的想法,為提升客家山歌水準.秉持團結力量大,1991年成立台灣客家山歌團,聚集客家歌謠愛好者,說得白話點,以打帶跑方式,在台灣不同地區乃至五大洲表演,加強表演功力外,也活絡客家傳統文化的能見度,因而被視為薪傳客家音樂文化、提昇客家歌謠水準的標竿。
我本是台北街頭的散步者,因為散步而領悟文化傳承來自庶民的食衣住行育樂,每項都是獨一無二而且不可或缺,隨著農業社會的快速消逝,早年山歌帶給社會大眾撫慰心靈的功能逐漸下降,現在社會對傳統山歌的懷念卻與日俱增,興起認識現代山歌的表演方式,以觀眾甲、乙、丙的身分,走進國立台灣藝術館欣賞呂錦明和姜雲玉兩位老師負責的台灣客家山歌團表演的歌中遊,發現表演內容和食衣住行關係密切,每首歌或串場內容,都有增廣見聞的功能。太貼切了!
和兩位出身彰化和嘉義的好友劉宥翃、陳羿彣夫婦同行,在南海路遇到廣播界知名主播鍾麗香,有她同行,今天的表演必定精彩。我們在藝術館遇到姜雲玉團長,她親切的和我們合照;稍後遇到多位台北市山歌界泰斗,這份難得一見的場景告訴我,台北客家歌謠界是團結的。我喜歡!
台灣客家山歌團成員和山歌團榮辱與共,聲音優美是團員的基本功,為了配合現在觀眾高水準的需求,美美的台風也很重要,山歌團要求站在舞台上的團員,不論舉手、投足,都要呈現美感,吸引觀眾的目光,最好能讓觀眾嘆為觀止。變是台灣客家山歌團永續經營永遠不變的原則,藝術總監呂錦明、團長姜雲玉負責山歌團籌募經費,規劃演出機會暨龐雜的團務外,負責採集各地山歌、研究不同唱腔,與時俱進的創作新曲,呂老師用驕傲的口吻宣布,十八首演出歌舞中,有十首新作品,太了不起了!
呂錦明就其長期浸淫音樂的素養,將獨唱的山歌改編成合唱曲,加強表演的張力和感染力,觀眾喜歡這種高潮迭起的表演方式、音樂界亦給予高度肯定,演出機會跟著提升,讓終年在各地舞台表演的朋友,享受做中學、學中做的快樂,其中有三首以美濃地方作為背景,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到位的表演,經由詠讚苗栗,讓觀眾、聽眾知道苗栗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北埔早年有抗日英雄姜紹祖,現在的客家傳統美食,更是好吃得不得了,恨不得明天就到這些地方參訪,品嚐歌中游提及的美食。山歌團不但做好本分文化傳承工作,也將舞台的光譜照射到三六九、有尊嚴、有特色的客家庄,提升他們的能見度。
語云:「團結力量大」,又說強將手下沒有弱兵,每位團員各司其職的為表演錦上添花,《火龍遶山慶豐年》是姜雲玉老師依據新竹縣北埔鄉文史達人魏勝松老師創作的歌詞,加上呂錦明老師編的合唱曲 ,三十幾位團員以男女有別的方式,在台上唱出北埔人愛鄉護土的心聲,歌詞、曲風淺顯易懂,唱出人人都聽得懂的曲詞,讓觀眾強烈感受北埔的土地和人文之美。成功絕非來自偶然,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湯國鈞、吳進盛設計、製作的舞台火把,讓四十幾個團員在舞台唱出北埔土地的美麗和人文故事的喜怒哀樂。黃珮舒作詞的《圓圓謠》是創作歌曲,內容充滿歡樂幸福的氛圍,她創作的《戀戀蓮花》將在11月16、17兩日「歌中遊—遊花蓮」在玉里鎮和吉安鄉演出。
主要演員有葉定華、吳權芸、黃紹彬、賴彥婷,每位都能歌、能舞、能編、能導、能唱,賴彥婷兒時就跟在山歌團隨隊演出,目前就讀台灣戲曲學院,前輩用心指導並放手讓她用學校學到的現代表演方式演出,我們期待年輕一輩勇敢走出來, 一次表演得比一次好。國立中央大學博士班學生羅昊元導演是山歌劇團表演的靈魂人物之一,他是姜雲玉團長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學弟,兩人理念契合,表現亮麗,深受觀眾喜愛。呂錦明指揮是求好心切的人,希望傳承客家優良內涵的歌謠一定要表演得很好,這種好是沒有止境的,務必臻於至善才能停止。
清亮歌聲伴隨著舞者的柔美身段,我看到多位年輕人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帶來歌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境界。表演者運用不同詞曲、唱腔、身段在台上演唱,舞台表演內容融入觀眾的日常生活,讓樂曲顯得活潑、生動,好友一句客家話都不會說,卻掉了好幾次眼淚。呂錦明、姜雲玉率領的山歌團,各司其職的用心,造就「台灣客家山歌團」出現百花齊鳴的境界,表演到哪兒就被追到什麼地方。
台灣山歌團成員簡單,團員需要肩負編劇或場景等後台工作,9月25日在國立藝術館的演出,每個環節都是集體創作,葉定華率領的山歌團編劇小組負責編劇,給予演員合宜的表現機會,致他們在舞台氣勢磅礡的歌聲和動人的場景撼動全場,鼓舞觀眾的心。散場後,劇情、歌聲、場景依然讓大家久久不能自己。活動結束時間,晚上快十點了,仍然有觀眾追著表演者問東、問西的,藝術館前聚集好幾群三、五好友在那兒低聲細語,原來是在討論被劇情或歌聲感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