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年假九天。國人視除夕是大團圓的日子,在外打拚的家人回家團圓的趣事一直是寫作的好題材。事實上,父母往生後,原來的家自然會變成好幾個以另一對父母為中心的家。
1947年生的我,兒時隨父母在農村,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看似逍遙的日子。逢年過節祭拜神明、祖先是媽媽生活的重心,規劃一年至少十次到祖祠祭拜的牲禮是重頭戲,製作祭拜神明的年糕、發糕、紅粄、菜包…,節慶過後,是農村的美食,隨著年齡增長,發現左鄰右舍的婆婆媽媽幾乎都是製粄達人。我的年紀大了,甚至步入老年,我認為過節前忙祿的準備,看到家人共餐時的滿足感,是婆婆媽媽們獲取心靈安寧的良方。原來過節期間,家人相聚,讓大家有個愉快的餐敘,是農村女子創造成就感的美好時光。
除夕早上和大年初九天公生,我住的大瓦厝、曾祖父派下12戶近百人,每戶都準備豐富的牲禮擺放在公廳面對大門的三層供桌(上層素食、中層牲禮、下層生肉),一起祭拜天公、謝神,這是家族中人聚集在一起感謝神明保佑一年平安的儀式;大年初九天公生日(牲禮較除夕少)也一起祈求老天爺繼續保佑。爸爸走了三十幾年,媽媽也走了二十幾年,加上庄中族人大部分他遷而不再參與。但我喜歡這種知恩、感恩的儀式,腦海浮起論語孔子: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的說法。
雖然除夕才用豐富的牲禮祭拜祖先,大年初一吃完早飯,老弱婦嬬外,庄裏的大大小小幾乎一起往距住家約兩公里的葉五美公祖祠移動,沿途絡繹不絕的族人,大家互道恭喜,分享生活經驗。拜好祖先,再到附近廟宇祈福,中午回家聚餐。
久住台北的我,早已他鄉變故鄉,認識台北多於故鄉桃園市新屋區大牛欄。除夕前,回葉春日公祖祠祭祖是我的生活習慣之一,2025年1月25日年假第一天,小兒俊閔陪我坐呂大哥的車子回葉春日公祖祠,看到的每個人有如「故鄉」這首歌的歌詞:面上看起來都很善良,只要年齡相仿,我認識他們,他們也知道我是誰,同時認識彼此的父母和兄弟姊妹。
十時左右,我們在葉春日公祖祠感謝沈諸梁、葉春日派下歷代祖先保佑和祈求保佑。在公廳廟埕看到葉斯桂和葉曾孟在祖祠前廣場舉辦海螺展,一定要互相問好;謝謝公廳管理人,1941年生的葉論倒茶給我喝,叔倒閒聊時,見一女子要進來繳丁口費,原來她家住高雄,是葉純(堂哥葉石城老師的兒子)的太太、新竹縣關西鎮的羅家女孩,早上6時,由兒子開車載她和孫子一起回大牛欄祭祖,單趟車程四個多小時,近十小時的奔波,只是為了祭祖。感動!
拜完祖先後,到下庄子看1938年生的二哥,二哥高興的分享生活經驗和送我大吉大利的橘子,敘說這一年的得意事蹟,和「故鄉」歌詞說他最神勇的叔公像得不得了;再到觀音看1941年生的姐姐,什麼話都不必說,把她心心念念要給我的禮物放到呂大哥的車,來者不拒的全收,理由是年近八十了,還有姐姐可以送禮物,還有姐姐可以叫小名,我想到李鴻章回老家,奶媽叫他小名後的名言「猶有慈親喚小名」。最後一站是到楊梅看1942年生的大嫂,大嫂行動不便,但耳聰目明,看到我高興的一直要我下次去時,要提早告訴她,好準備客家湯圓給我們父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