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林口圖書館陳芷葳小姐指示,為該館志工參訪大稻埕用台語導覽,就一個街頭散步者而言,讓平日在圖書館埋首服務社區居民的志工看到大稻埕的真面目是首要目標,我們討論好動線,認真準備沿線資料,透過導覽,讓大家看到先民在迪化街和貴德街努力打拚的過程和成果。
雖然林口到台北北門有段距離,甚至需要換幾趟車,圖書館志工具有準時的人格特質,全部準時到場,承辦的陳家女孩不但沒有長官的架子,反而一再告訴我,謝謝志工朋友幫忙,讓林口圖書館有很好的服務績效,用感恩的心情和態度接待、服務出席志工,看似平常的奉獻和付出,讓兩個多小時的相處,充滿驚喜。
坐捷運往北門站時,禾溢承老闆劉大哥透過line告訴我,準備25個潤餅,請出席朋友分享他們用心的製作的潤餅,我們回饋劉老闆的方法是喊口號,祝福禾溢承生意越來越好。坐在大稻埕公園享受潤餅時,大家都說好吃。
為了讓大家有滿滿的收穫,請不要什麼都以老師說的為準,宜善用雙眼,透過觀察、紀錄、整理、統計和分類,看到或感受到沿途和大稻埕的美麗,我們在捷運北門站三號出口看新光三越、正在興建的雙子星大樓,強調今天的天際線在可預見的時間是獨一無二的景觀。請用手機儘量拍,回家再儘量刪。
沿塔城街向北行,注意沿途的海關大樓、鐵碗帽國術館和土地公廟和德祠,敘說鐵碗帽由來和土地公的特質,有位朋友說,甘谷街的和德祠顚覆她原來對土地公的看法,腦海浮起:變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我們沿巷弄,邊走、邊看、邊玩、邊跳的到西寧北路,沿途景觀對大家來說都很特別,尤其是第一次見聞。在南京西路、貴德街口注意淡水河堤防的馬賽克磁磚,貴德街見早年怡和洋行暨改建的大樓和怡和布市,站在早年蔣渭水文化講座的地方分享台灣一年要遇到三至四次颱風,貴德街居民透過建築保護財產的用心;經過李春生紀念教堂走進臨秋居,即李臨秋故居、執事人員告訴我們,經營史蹟不如想像來得輕鬆,鄰居已經透過不具名方式向文化局申訴好幾次,前往參訪的民眾打擾到他們的安寧。聽話是我的原則,關掉麥克風,輕聲細語分享一代詞人的故事,稍後也在大稻埕李臨秋銅像前品嚐禾溢承的潤餅。
經由巷弄進入迪化街,在台北霞海城隍廟前分享該廟早年的榮景,在石獅旁念積極正向的順口溜,希望每位認真的朋友承受城隍爺的保佑,有機會和迪化街人一樣成為有錢人。
注意迪化街商店仿巴洛克式立面外,也帶大家進入長型街區,感受南歐傳統建築,或莫札特故居的特色,謝謝永盛藥材行戴老闆的熱忱接待。坐在早年富貴人家一樓住家,依序分享參訪心得,不論第一次參訪或曾經參訪多次,提升大家對老街的認識和感動是我的想法。
到民樂街拿便當,巧遇甘草哥,他高興的和大家打招呼、問好、我們有兩年多沒見,活動結束,甘草大哥化身許大善人,讓我享受到永樂市場一樓的美味,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