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15 Thu 2022 07:34
台北市大橋國小老師參訪大稻埕導覽隨筆(2022.12.14)(1,553)
- Dec 14 Wed 2022 17:40
再見義民平安米(2022.12.13)
台灣現有人口兩千三百二十三萬餘人(2022.12),客家鄉親約有四百多萬。客家人和大部分台灣人一樣,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住在都市。如何讓都會客家成為新的流行或傳承,端賴有心或是無心。2022年11月19日前往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出席「再見台北客家」新書發表會,今天到三峽客家文化園區出席新北市客家事務局文化諮詢會議,再見許多有趣的客家傳承,如「再見義民平安米」。高興!
- Dec 13 Tue 2022 14:54
大同健康中心服務醫師參訪大稻埕史蹟巡禮導覽隨筆(2022.12.12下午)(1,552)
- Dec 12 Mon 2022 19:20
台北大稻埕獅子會暨友會參訪大稻埕史蹟巡禮導覽隨筆(2022.12.12)(1,551)
葉庭林是台灣旅遊界大哥,尤其是準備前往印度旅遊的朋友,找可以直通印度高層的他就對了。2016年擔任台北旅遊界菁英組成的群英聯誼會會長,是年9月28日邀請我前往該會例會演講「台北的故事」,彼此留下很好的印像。我視他為葉家之光、台灣之光。
- Dec 10 Sat 2022 19:58
台北植物園公益史蹟巡禮導覽隨筆(2022.12.10)(1,550)
台北植物園是日人於1895年設立的台北苗圃,而後改名台北植物園,說它是台北最早的公園也可以。隨著時間的累積,生態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特色,數次帶朋友前往,大部分地方值得一看再看,簡直是看他千遍也不會厭倦。
- Dec 09 Fri 2022 20:21
台北市大龍峒公益史蹟巡禮導覽隨筆(2022.12.9)(1,549)
大龍峒的發展早於大稻埕,先民以同安人為主,哈密街原稱四十四坎,該街的保安宮供奉主神保生大帝,取名保安宮有保佑同安人的寓意;移居這兒的同安先民重視教育,有三步一秀,五步一舉的稱號。陳悅記老師府留下:「數十年克勤克儉,祖宗創業;第一等不仁不義,兄弟爭田。」的對聯。1925年,陳悅記裔孫陳培基捐地建台北孔廟於大龍峒,該廟不論硬體或軟體都被視為傳統文化的表徵。
- Dec 06 Tue 2022 22:17
台北散步者群組(2022.12.6) 台北散步者群組瑣記(2023.1.29) 春節十天年假有感
團體分剛性和柔性兩種,台北散步者群組是都會地區的柔性團體,共同特色是每位成員都參加過葉倫會導覽的史蹟巡禮或演講而應邀加入,經一段時間相處,發現在本業,他們幾乎是一方之霸,具備各項才藝。邀請朋友加入台北散步者群組時,敘述成立宗旨是報導葉倫會擔任史蹟巡禮導覽、演講訊息或隨筆,內容只有服務,沒有營利;群組沒有早安文、午安文、晚安文和轉介文;請不要私自邀請朋友加入,但可以幫其報名,享受樂莫樂兮新相知的喜悅;最重要的一點,隨時可以退出。
- Dec 05 Mon 2022 09:33
台中市立人高中教職員參訪大稻埕隨筆(2022.12.4)(1,549)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名言:「一流的機關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待遇。」,台中市私立立人高中被地方人士認為是績優學校,校方為慰勞教職員的辛勞,每年邀請教職員和家屬舉辦旅遊活動,讓其體驗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樂趣,經由觀察、記錄、整理、統計和分類擴充眼界,提升教學品質。
- Dec 03 Sat 2022 20:48
台北市葉姓宗親會第二十屆第二次大會隨筆(2022.12.3)
傳統農村,因為交通不便,大部分宗親具血緣關係,從事相同或類似工作,依照約定成俗的時間到祖祠祭祖,經由祭祖或相關婚喪喜慶建立互助管道,這種關係連綿數千年。都會地區宗親會會員間的血綠關係較為薄弱,其壯大仰賴領導人的智慧、奉獻和付出,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聚集不同專長的宗親人才,透過出席、聯誼,創造服務彼此的機會,逐步擴充宗親會的影響力。
- Nov 30 Wed 2022 16:49
台北大稻埕公益史蹟巡禮導覽隨筆(2022.11.30)(1,548)
1997年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2005年起以個人力量開辦大稻埕公益史蹟(主要路線為迪化街)巡禮,最初,學徐志摩「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身影,活動結束即轉身走人。每個月公益導覽的次數由一次增加到五次,二十年來,鮮少和參加朋友互動。2020年8月9日成立台北散步者群組,經由聯誼發現參與朋友的個性或差異百百種,背後故事不同、想法不一樣,有人因獨居而鮮少和人交流,有一人樂於獨自在江湖走跳,因而興起創造陪伴的想法,所謂陪伴,不是陪我,也不是我陪誰,而是請出席朋友找出適合自己的陪伴對象,常向出席朋友報告,彼此間,請吃飯可以,借錢就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