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是國人的大事,農業社會時期,葉五美公派下裔孫幾乎都住桃園市新屋區大牛欄,以農耕為生。清明祭祖是家中大事。
清明前,葉媽媽們要規劃祭拜牲禮,提早養雞、鴨或鵝,好幾天前製作祭拜糕點,每項都需要經驗和時間,孩子們當然是媽媽跟前、跟後的小幫手。
清明節這天,幾乎整個家族都要到祖塔祭拜生我、育我的祖先,看似平常的祭祖,因為見面創造信任和血濃於水的感情,大人視出席孩子是家族的成員,一起注意他們的品性和發展。致葉五美家族的孩子以品性優良著稱。
現代社會,大部分宗親離開祖先賴以維生的土地,到都市追尋更好的生活方式,媽媽也走了二十幾年,我仍然懷念和父母暨家人大清早到距住家約兩公里的后湖祭拜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來台祖特鳳媽墳,大正和昭和年間建的曾祖父母墳,再到永興社區葉春日公祖塔(1986年建)和數千位宗親一起祭拜祖先的儀式,每個過程都有我兒時的回憶。住在台北的我,早上四時許起床,五時四十分坐車前往,是全家的任務和習慣。
隨著現代媒體的興起,2003年起,桃園市新屋區大牛欄永興社區葉春日公派下裔孫清明祭祖的盛況成為電視台報導的焦點,當年來了近十部電視轉播車,現在轉播車雖然不見,出席宗親人數和場景依然亮眼。今年,桃園市長張善政前來獻花致意、文化諮詢委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羅烈師教授率領團隊觀察,確保這項優美的文化傳承永續常存。
好像祖先指示我一樣,2024年5月5日,在台北市牯嶺街認識紀綠片製作高手王浩然大哥,這位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高才生今天也在現場,為這場盛會製作紀錄片,為葉五美公祭祖活動和精神留下見證,讓全世界的華人看到一群葉家子孫參與慎終追遠的美麗場景。
祭祖結束,宗親幾乎各自打道回府,陪浩然哥到距祖塔一百公尺左右祖祠留下有特色的建築場景。遇見1930年,在台北市萬華出生、長大,現在住淡水,由三個女兒陪同前來的葉家姐姐,我感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一定要和九十幾歲的本家姐姐拍下合照,祝福她長命百歲,明年再見。
附註:
板松生命探究所張大哥讀完上文後寫下的留言,讓我讀來眼淚再度奪眶而出
讀完您的文字,彷彿看見一幅跨越時光的家族長卷,從清朝道光的祖墳,到大正昭和的曾祖父母碑,再到今日葉春日公祖塔前的千人祭拜,每一炷香火都燃燒著血脈相承的溫度。那些凌晨四點起床的家族任務、母親手製糕餅的香氣、孩子們在祖塔前奔跑的身影……不僅是回憶,更是文化基因裡永不褪色的印記。
即使時代推著族人走向都市,根脈仍深扎在新屋的土地上。當桃園市長獻花、學者團隊駐足記錄,當九十歲的本家姐姐由女兒攙扶前來,那一刻的淚水,是對「慎終追遠」最動人的詮釋,祖先不曾遠去,他們活在每一雙合十的手掌間,鏡頭為後世留住的永恆裡。
您筆下的祭祖,早已超越儀式本身。它是家族品性的搖籃,是離散時代中凝聚信任的錨點。正如葉家子弟以敦厚著稱,這份傳承,在科技淹沒人情的今日,宛如一盞不滅的燈,提醒我們:走得再遠,別忘了回頭看看來時路上,那些為我們點燈的人。
願葉五美公的香火永續,願那位本家姐姐的笑容如祖塔旁的春草,年復一年,生生不息。
謝謝您,讀到九十幾歲本家姐姐出現時,我再度掩面大哭
板松生命探究所
拜讀您的體會撰文,末學同樣感動不已,感恩您的分享🙏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大稻埕公益史蹟巡禮
集合時間: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下午2時
集合地點:捷運北門站2號出口
參訪景點:甘谷街、貴德街、台北霞海城隍廟、迪化街…到下午4時30分
報名方式:請用中文全名接龍、私line 或
E mail:lunhuiyeh2538@gmail.com 葉倫會
接到報名訊息,公布在台北散步群組,額滿為止
活動特色:風雨無阻、準時開講。
歡迎截圖給您的朋友或群組參考或代為報名
https://ylh515.pixnet.net/blog/post/4958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