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平鎮社會大學楊木仁總幹事之命到平鎮區演講「桃園的故事」,數次應楊總幹事邀請,我們討論題目並確定演講內容,前提是要貼近聽眾,用積極、正向的話,讓學員心就領神就會外,也提升其生活品味。演講快結束時,有位學員輕聲的說:受益良多。當然要謝謝謝這位美麗的女紅粧。
目前分類:葉爺爺說故事 (448)
- Dec 17 Sun 2017 13:00
平鎮社會大學演講「桃園的故事-桃園人說桃園事」隨筆(2017.12.14)
- Dec 16 Sat 2017 06:05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導覽大稻埕隨筆(2017.12.13)(1099)
應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學特教班吳瑋昀老師邀請,為該校高三學生導覽大稻埕,吳老師說學校沒有經費,校外教學純是她和幾位老師想讓學生體驗台北市的大眾運輸工具,充滿文創氣息的迪化街和台北霞海城隍廟靈驗的城隍爺和月下老人,鑑於學生屬於弱勢,答應免費為其導覽外,報告熱心公益、桃園農工傑出校友陳石山大律師,陳大律師旋表示要撥出時間,請學弟妹們吃午餐。
- Nov 29 Wed 2017 11:14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暨應用學系演講「導覽常識與技巧」隨筆(2017.11.27)
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承神明保佑,2017年2月,導覽次數破千,12月將進入一千一百次。自認導覽沒有品牌,也沒有同好,有如過河卒子,認真走下去就對了。承卓克華教授推荐,田運良教授邀請,應邀到佛光大學演講「導覽常識與技巧」,有機會和年輕學子分享一得之愚,心情是愉悅的,誰也不曉得哪句話,哪個觀點可以感動他們,甚至獲得啟發,誠如台灣省商業同業公會陳淑春組長的話:「參加史蹟巡禮後,開始感受風景和文化融合之美」。
- Nov 05 Sun 2017 08:15
參加全台葉姓祖廟2017秋季祭祖和會員大會隨筆(2017.11.3) 葉倫會
葉氏祖廟於1919年啟用,原址位於台北市五常街。1963年,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全台葉姓祖廟,現有會員一千八百餘人。後來因部分廟產被政府徵收而買下台北市內湖倚靠鯉魚山的六千餘坪土地,1979年,坐北朝南的重簷南方宮殿式祖廟落成,被視為台灣宗祠風水寶地之一。
- Oct 30 Mon 2017 09:08
出席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第八屆客家週隨筆(2017.10.27) 葉倫會
我國有三所國立大學設有客家學院,每家學院都有其研究重點。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結合客家文化、產業和經濟,以科技化、產業化和教育化,關懷在地、培育客家人才為主。2010年起,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配合校慶舉行客家週,經由校園特色慶典,凝聚在地意識,結合產、官、學、研,透過傳統和創新,讓客家文化向下扎根、永續發展。
- Apr 22 Sat 2017 07:28
八德紳士協會社會大學演講「台灣俗諺的智慧」隨筆(2017.4.19)
有機會回桃園故鄉分享個人對台灣文化傳承用心的一得之愚,心裏充滿感恩的喜悅。自有記憶起,桃園市新屋區六千公頃良田(早年更多)的灌溉用水都來自桃園大圳。因為范進春、林盷慧夫婦的用心,坐車到不同區域時,看到我家稻田灌溉用水引水大圳,桃園大圳的重要圳道幾乎都經過八德區,再流往中壢、新屋、觀音和新竹部分地區,腦海浮起木本水源的俗諺,內心有份悸動。
- Apr 16 Sun 2017 06:20
大安教會松年大學講授「台北的吃喝玩樂」隨筆(2017.4.13)
2006年開始,每年應邀到大安教會松年大學和一群長輩分享一得之愚兩次,承神的保佑和學員的支持,再度應邀。每次前往,講的內容都不一樣,講「台北的吃喝玩樂」是仿自好友劉明雄教授講「大稻埕的吃喝玩樂」,他介紹的內容以大稻埕現有的吃喝玩樂為主。平日整理史料,發現早期的台北,也有許多具特色的吃喝玩樂,經徵得主事者同意,以「台北的吃喝玩樂」為題,但介紹的內容是1950年代以前台北的吃喝玩樂。
- Apr 09 Sun 2017 17:53
淡水紳士協會演講「台灣俗諺的故事」隨筆(2017.4.5) 慎終追遠-2017年清明節葉春日公派下子孫祭祖隨筆(2017.4.4)
- Apr 04 Tue 2017 20:34
台北城開心史蹟巡禮第89次導覽隨筆(2017.4.2上午)(1016) 曾文忠老師贈范姜宗祠畫作給范姜宗親會隨筆(2017.4.2下午)
- Apr 04 Tue 2017 17:32
CIPA文創旅遊學院演講桃園的故事(2)隨筆(2017.4.1) 中南半島金三角延伸的故事 2017龍岡米干節
2017年3月18日應CIPA文創旅遊學院胡蕙霞老師之命演講「桃園的故事」,或許內容豐富,或許意猶未盡,胡老師當場邀請四月一日再做一場演講,即「桃園的故事(2)」,秉持桃園人能為故鄉做點事的想法,希望更多人認識桃園,甚至到桃園作客,讓當地商人賺錢,遂在第一時間答應。
- Apr 01 Sat 2017 08:11
高雄市美濃區吉東國小演講台灣神明的故事隨筆(2017.3.29)
2015年應邀到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演講台灣神明的故事,雖然沒有穿鑿附會的報明牌,因為引用古聖先賢以神設教,教忠、教孝的宗旨,敘說神明的源起暨如何獲得神明保佑、賺錢的方式,獲得與會貴賓的肯定。承曾文忠和楊梅良兩位老師親臨現場鼓勵,聽完演講後,蒙曾老師讚賞和鼓勵,他認為透過趨吉避凶教化人心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切入的神明故事,應該廣為推廣,值得讓更多美濃人知道,尤其是國小老師,遂推介到高雄市美濃區吉東國小,為該校、附近學校老師暨志工演講。
- Mar 03 Fri 2017 08:32
中南半島金三角延伸的故事 龍岡米干節 阿美米干
金三角和異域
異域一書是柏楊的作品,鄧克保在書中以第一人稱敘說1949年到1954年,籍貫以雲南、廣西、貴州為主的國軍,從雲南經緬甸撤往泰國北方的孤軍,他們駐在泰國北部地區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過著三餐不繼、朝不保夕的生活,觸動無數讀者的心,因為孤軍三餐不繼,異域這本書也就沒有提到飲食文化。
- Dec 24 Sat 2016 22:15
台北市職能學院文史導覽研習班導覽「台灣油杉社區」隨筆(2016.12.22)(982) 台北市職能學院文史導覽研習班講授「台灣燈塔的故事」隨筆(2016.12.19)
奉胡蕙霞老師之命,為台北市職能學院文史導覽研習班學員講授台灣油杉社區。今天是台北市職能學院文史導覽研習班48小時最後一節課。胡老師在很短時間內籌備,順利完成招生,而且圓滿上完課,卓越的領導和團隊的認真,值得給予肯定。雖然沒有考試的上課,學員認真學習暨互動,只要能持續這種學習態度,不論到哪個場合,都可以獲得應有的尊重。
- Dec 12 Mon 2016 06:44
新北市三峽客家文化園區志工演講導覽技巧隨筆(2016.12.09)
- Dec 07 Wed 2016 15:10
台北市職能學院文史導覽研習班講授「台灣神明的故事」隨筆(2016.12.05)
奉胡蕙霞老師之命,為台北市職能學院文化導覽研習班講授台灣神明的故事。台灣,光是登記有案的廟宇即有一萬五千餘家,倘加上未登記者,超過四萬家。至於供奉的神明,鑑於國人有拜有保佑的心態,鮮少注意拜什麼神,或所拜神明的來歷。因為導覽史蹟時,幾乎都會到廟宇巡禮,為表示對該廟神明的尊敬,認識和了解是需要的,因而獲得朋友的青睞,屢屢應邀分享。
- Dec 05 Mon 2016 21:53
台北市職能學院宗教旅遊規劃實務班、文史導覽研習班講授「藝術之美-台灣廟宇建築」隨筆(2016.12.02) (2016.12.03)
奉胡蕙霞老師之命,為台北市職能學院宗教旅遊規劃實務班及文史導覽研習班學員講授「藝術之美-台灣廟宇建築」。以往講授類似課程的時間只有兩小時,這次4小時,上課學員又以導遊占多數,平日講課的首要思維,讓出席者滿載而歸,故內容需要加強。
- Dec 02 Fri 2016 07:47
桃園市大溪區社會大學演講「樂活人生-陽光、空氣和水」隨筆(2016.11.30)
1998年,曾隨台藝大林保堯教授帶領的工作團隊,到大溪老街、李騰芳古宅、齋明寺踏查,回家整理相關資料,並發表在人事月刊,獲林教授高度肯定。每次想到年近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年齡,還有機會以健康的身體,應邀到各地演講,分享生活經驗,內心就充滿感激。再度到大溪,心情是興奮的。
- Nov 24 Thu 2016 12:27
台北市職能發展學院講授「認識台灣-做個快樂的旅行者」隨筆(2016.11.21)
台北散步者出身於桃園,但最熟悉的地方是台北,幾乎每天都在街頭散步,觀察周邊文物暨其變化,承老天爺照顧,獲得些許虛名,屢屢奉命到台灣各地演講、導覽、寫作或踩線,如找尋台灣義民廟、三山國王廟,或到特殊景點旅行。因為平日有做紀錄的習慣,文章發表後,受到讚美的機會相對增加,亦被認為快樂的旅行者。
- Nov 20 Sun 2016 07:12
桃園市楊梅社會大學演講「樂活生活-陽光、空氣、水」隨筆(2016.11.17)
在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出身新屋,外婆家住楊梅,楊梅是兒時除新屋老家外,最早認識的地方,依稀記得小孩子時,曾隨媽媽從下庄子坐輕便車經新屋到富崗,再轉火車到楊梅,新竹客運通車後,從外婆家坐新竹客運回家的情景猶歷歷在目,竟然過去一甲子了。很高興,年近七十,有機會到距故鄉最近的楊梅,和鄉親分享樂活生活的一得之愚,做好準備是需要的。
- Nov 14 Mon 2016 07:12
台北大龍峒史蹟巡禮第7次導覽隨筆(2016.11.12上午)(964) 桃園客家知識學苑演講「導覽技巧-在地文化分享」隨筆 (2016.11.12下午)
奉高樹榮先生之命,2016年3月起,按月舉辦台北大龍峒史蹟巡禮,承神明保佑和朋友支持,10月初,陽明海運公司攝影社張社長來信報名十五人,有感室外導覽合宜人數是20人,至多不宜超過三十人,加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翁教授夫婦報名,爾後發送的「情書」,即不再邀請朋友報名這次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