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城的故事(東門附近的古蹟群)台北城的故事(一)
婚紗街-愛國東路
中正紀念公園寬廣的空間,宏偉的建築,假山、水池、小橋、園藝花卉等遍佈,遂成為新人拍攝婚紗的好所在,使得附近的愛國東路,成為台北市結婚攝影專門店最密集的街區。每家婚紗攝影公司的櫥窗設計擁有各自的特色,呈現花俏、個性化等特徵,因愛國東路緊鄰中正紀念堂,故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花圃經常有新人在那兒盡情的拍攝影婚紗照,塑造一頁又一頁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故事。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位於中山南路20號,為赭色建築,地上7層,地下2層,設閱覽區、書庫區、行政區與文教活動區。閱覽區為整座圖書館之主體,自地下1樓至6樓都有。書庫區分佈於3至7樓,地下1樓存放複本及過時罕用圖書密集書庫。行政區位於1樓北側。文教區在南側,包括演講廳、會議廳及討論室,設有獨立出入口,可供外借學術及提供文教活動。內有250萬冊以上的藏書與文獻,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9時開放閱覽室可容納2,000餘人。
國家圖書館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1954年在臺北市南海路植物園建安神社復館,後因藏書及讀者人數激增,1978年,規劃遷建,1986年,新圖書館啟用,改名國家圖書館。並配合時代潮流,從人文科學圖書發展到自動化作業系統模式、資訊系統與數位典藏。
閱覽室提供專業參考諮詢服務,以電腦檢索館藏目錄及各式資料庫,並展開遠距圖書服務。推展國際標準書號(ISBN)及預行編目(CIP);接受贈送、價購、交換及索贈等方式,擴大館藏蒐集範圍;發展全國圖書資訊網路,並建立圖書館編目標準與規範,是我國最充實的文獻資料中心。

市長官邸
與中山南路成T字型的徐州路兩旁成蔭而翠綠的樟樹,初春的雨後,油綠的新葉,給人捏得出水來的感覺。44號和46號為台北市長官邸。日治時期,官方宿舍分為4級,州知事或廳知事列為第1級,基地面積在200坪以上,建物面積在80坪以上,市長官邸屬於第1級,建於1935年,占地833.9坪,建築面積152.4坪,客廳是主幹,面向庭院,採十字形的變體平面,向庭院延伸,所以每個房間都有窗,不但採光良好,而且一抬頭就可以看到外面的綠色植物,書房和主人臥室在另一主幹上,旁為獨立的餐廳、廚房和傭人房,入口玄關突出,除了和室鋪榻榻米外,各廳或書房傾向西化,屬和洋混合式。
市長官邸曾有20任市長住過,歷經數次整修,玄關突出部分的車庫,可供座車直接進入,內有衣帽間和室內脫鞋處和室內抬高的鋪木地板,周圍大樹環抱,花木扶疏,庭院內有日式庭院的心字形水池,在台灣已屬少見。大部分建築因歷經整修,故和興建時期的原貌差異頗大,惟仍呈現上流社會的舒適氣派。
該官邸於1999年交由民間經營官邸藝文沙龍,經常辦理文藝活動。
台灣大學法學院(市定古蹟)
台灣大學法學院位於徐州路21號,建於1919年,原為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為培養台灣經濟、貿易與企業管理人才的搖籃。1945年,改制為省立法商學院,1947年元月,併入台灣大學為法學院,培育法政人才甚多,如今台灣政壇有許多知名人士即出身該校,為台灣近代社會發展貢獻良多。
行政大樓、大禮堂及2樓教室均為精緻的西洋古典式樣建築,有希臘柱式與半圓廊,屋頂鋪黑色的日本瓦,平面呈四合院形態,設有天井。天井及校園內林木茂盛,花草水池互相輝映,構成了寧靜而典雅的學習空間。在室內空間方面,大禮堂的跨度大,講壇與座椅大部分為原始建築。校門由台北產的砂岩砌成,上置銅製燈具,形制古樸,門內廣場水池、花園都是日治時期所建,水池原為心型。

東和禪寺(市定古蹟)
東和禪寺信奉曹洞宗,原名曹洞宗大本山別院,位於台北市仁愛路和林森南路間,建於1913年,是台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建築,1945年後,禪寺部分建築被霸占,周圍布滿違章建築,需穿越數條窄巷才能進入。2000年,台北市政府打通丹陽街,拆除部分違章建築,隨著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的完工,讓東和禪寺獲得嶄新的景觀。
東和禪寺門外有城樓式的迎接殿,上有鐘樓,殿後則有石材宮燈。1920年重建本堂大殿,1923年完工,彼時,日人在台灣所建佛寺均採日式,惟該寺在正殿右側建閩南式殿宇1座,希望吸引台灣信徒。1930年曾經改建,大門口有對古拙的石獅子,只是雄獅嘴裏的石頭被人挖走,圍牆的九重葛被剪成如意狀,也有人說像龍,究竟是如意還是龍,端看觀賞者的角度或思維。走進院內,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的石雕分立左右,觀世音菩薩的底座原是傳統家庭的石磨,地藏王菩薩的法像具日式風格,屬男相,另有4個風、雷、雨、電4尊天神的新製石雕。屋頂呈現北方式建築格局,黃色筒狀屋瓦,其瓦當不是一般廟宇採用的獅頭,而是法輪,滴水不是蝙蝠,而是蓮花。
東和禪寺牆上保有1908年、1930年整修的碑記。1915年立的龍柱,其結構類似清朝初年的形式。興建青少年育樂中心前,寺方僱工將本堂拆除時保留的石塊搬回寺前空地,這些建材不僅是該寺之寶,也是見證台北城的主要文物。
1930年,東和禪寺大殿前建鐘樓。1945年,由我國政府接管,1950年代,大殿及其他建築,被部隊及民眾占住,遭受嚴重的破壞,業已拆除。鐘樓建築屬鋼筋混凝土結構,細部採循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歇山,鋪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2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富於空靈的韻味。1樓用粗面石塊,設似城門般的拱門供人進出,屬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20世紀,將其視為近代和風建築。台北市政府計畫興建青年育樂中心時,原計畫拆除東和禪寺鐘樓,經文化人士力爭,台北市政府將其列為市定古蹟。
南海學園     
台北植物園位於南海路,成立於1896年,是台灣最早的植物園。1911年,改稱林業試驗地,培植樹木的幼苗。1939年,易名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亦稱植物園,據稱植物園土地原為艋舺何賜卿所有,日人收買土地時,立有契約,故園中尚遺一墳墓,碑題曰「好德故考炳南何府君佳城」,炳南即何賜卿的叔父;或說該墳屬無嗣孤墳,日治時期,何賜卿不滿當局強徵民地,適遷葬何氏墓時,賜卿冒稱為其祖墳,要求遷葬臺北苗圃以為難日本政府。
日治時期,建商品陳列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址),武德殿、建功神社(舊中央圖書館址),1931年,日人將清代布政使司衙門拆除,將其部分遷移至植物園。張其昀擔任教育部長時,續建國立歷史博物館、藝術館、科學館、教育資料館,故稱南海學園。

植物園
台北植物園面積約8公頃,種有1,500種左右的植物,泰半為國外引進的樹種,因為樹種歧異,加上苗圃和池塘遍佈,生態豐富,吸引許多鳥類和動物到這兒棲息,其中不乏台灣的稀有動、植物。四季的多樣性變化,吸引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前往觀賞。
因少數國人缺乏視植物園為自家庭園的想法,稀有植物常被所謂的雅賊偷走,為保護稀有的生態,用鐵製欄杆分區圍起來,僅留部分路面供遊客行走,因圍籬阻隔遊客進入,部分夜行動物,如夜鷺能夠不受打擾,而在園內築巢、繁衍,為園內營造更豐富的生態。
自博愛路正門走進植物園,兩旁是裸子植物,如蘇鐵類、銀杏、水杉、台灣杉和羅漢松等,這些植物的種子因為沒有果皮保護而被命名裸子植物,全世界約有600種,部分屬於瀕臨絕種,植物園約有35種。環繞荷花池旁的植物,以樟、櫟和桑科為主,樟和櫟類植物曾是台灣的主要樹種,台灣約有60種,樟腦曾是組成台灣闊葉林的重要份子,是早期台灣的主要經濟作物,樟腦油是主要出口貨品之一,植物園約有30種;桑科植物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地區,較著名的有菠蘿蜜、菩提樹等。荷花池屬於水生植物區,每到夏天是台北市的重要景觀,蓮花開得亭亭玉立,清晨初綻的花朵,午後漸闔,不論賞荷、畫荷、或攝影,都是值得提倡的雅興。荷花池畔種植有垂柳、水柳等楊柳科植物,池內鴨子與吳郭魚、琵琶魚、巴西烏龜、福壽螺等放生動物悠游其間,好不自在,但子非我焉知魚之樂,愛放生的朋友,一時所謂的放生善念,很可能改變池塘生態,為園區的原生動、植物帶來未知的浩劫。
社教機構
植物園內部有國立歷史博物館、科學教育館、藝術教育館、教育資料館、教育廣播電台,布政使司文物館等社教機構,國立歷史博物館是國內博物館界的龍頭之一,重慶南路旁有郵政博物館、楊英風美術館。

蒲葵大道
因植物園倚靠南海路,自重慶南路與和平西路間的行道樹是枝幹挺直、高聳的蒲葵,有如蒲葵大道。自重慶南路、南海路口的中正二分局,沿南海路往國立歷史博物館方向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兩個機關雖不屬文教機構,造型卻似經過專家特殊設計,極具文化氣息。
南海學園旁有兩所知名的學府,建國中學和國語實驗小學,這兩所學校絕對是國內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國語實小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國語推行委員會附設小學,1960年代,該校以ㄅㄆㄇ教學法聞名。
建國中學(市定古蹟)
建國中學原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後來改制為台北州立第一中學,供日人子弟就讀,1945年,改名建國中學,該校橄欖球隊風雲全國,優異的學習環境是國內學子夢寐以求的校園。初建時由日人近藤十郎設計,全校皆為紅磚洋式風格,入口主樓外觀帶有仿後期文藝復興式樣之特色,正面中央突出大山牆,兩側更有高聳的衛塔,比例雄偉而莊嚴。門廳內有拱形柱列,空間富節奏感。
建中紅樓的外牆近年曾被貼上紅色瓷磚。歷屆校友都以擁有紅樓為榮。

台灣教育會館(第三級古蹟)
台灣教育會館位於南海路、泉州街口,建於1932年,作為展示台灣教育成果及教育人員集會之用。建築由日人井手薰設計,採近代建築的折衷樣式,建築的外觀沒有太多古典建築的裝飾,外牆貼防空保護色彩的褐色面磚,這是當年的建築潮流。牆面有洗石子的幾何紋飾。台灣光復後,曾短時期作為省議會集會場所,其後由美國新聞處租用,中美斷交後,改名美國文化中心時,除提供美國最新資訊外,也常舉辦知名畫家的畫展,提升國際交誼與國內藝文發展的水準,素人畫家洪通就曾在這裡舉行畫展。1992年元月以後,改租其他團體。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外觀具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成立於1956年,為日治時期商品陳列館的日式木造建築,成立初期稱歷史文物美術館,典藏物品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陳列物品以複製品或模型為主,故有真空館之名,次年改名國立歷史博物館。隨著國內經濟快速成長,1970年起,陸續改建成中國北方宮殿式的6層建築,外型古樸典雅,室內面積4,467平方公尺,室外2,533平方公尺,1至4樓為展場,5、6樓是典藏倉庫,地下室為演講廳與圖書室,典藏品超過6萬件,經常舉辦國內外知名畫作及其他藝文展覽,充分展現博物館界龍頭的企圖心。重簷式的綠色琉璃瓦,除沒有燕尾脊的型式外,有名山古剎的風味,大門口兩隻威猛、雄壯的石獅,向前往參觀的遊客訴說這座建築的滄桑史話。
科學館
台灣科學教育館是座4層仿北京天壇的建築,搬到士林前,每逢假日都吸引無數對科學有興趣的朋友,2樓展示科學物質,有靜電、聲音、力學等物理原理的科學器材,讓前往觀賞的朋友可以實際操作,再從實物操作中體驗生動有趣的遊戲;3樓陳列中國古代科學儀器,以實物、模型和文字敘述中國早期發明的特色與對社會的貢獻,如印刷術、火藥、指南車。電腦教室、電腦的益智遊戲獲得無數小朋友的喜愛;4樓展示生命科學,其中有人體結構、生態與環境,台灣動物的今昔等,讓觀眾了解生態食物鏈對環境的影響。每一項展出都是都市孩子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新鮮玩意兒,可以讓人記憶一輩子。2003年,台灣科學教育館遷至士林,原址移撥行政院農委會。

藝術教育館
台灣科學教育館一路之隔的是台灣藝術教育館,兩個館的展示內容截然不同,藝術教育館屬人文性質,展示油畫、國畫、西畫、攝影或雕刻、雕塑等藝術作品,演藝廳則供藝術表演,如果是劇展之類的表演通常免收費用,如果有空,不妨給自己來趟藝術饗宴,也給表演者鼓勵,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教育資料館
與建國中學大門正對面的是台灣教育資料館,是3棟建築中歷史最久者,日治時期,原為祭祀軍人及公務員的建功神社,類似忠烈祠。1945年改為國語推行委員會,即國語日報的前身,國語日報遷至福州街後,中央圖書館曾在這兒提供無數學子探索高一層學識的地方,該館遷至中山南路後,曾短暫作為人權紀念館,現為台灣教育資料館。該館蒐藏有國內重要學術文件。
布政使司衙門(第二級古蹟)
布政使司衙門原位於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和中山堂前的空地,1919年,重慶南路的總督府新廈落成,總督遷離初期,這座寬敞的衙門曾短暫被做為盲啞學校。1931年,選擇原總督府正面入口處興建公會堂,經有識之士的奔走,布政使司衙門的主要部分遷移至圓山動物園與植物園,留在植物園的部分,正好是布政使司衙門的頭門、儀門、大堂等主要部分,使得綠樹成蔭,風景宜人的植物園有一座讓人思古幽情的老建築。
1945年,布政使司衙門由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接收,最初做為該所職工的單身宿舍,1963年重新整修,改為林業試驗所林業陳列館。1985年8月,布政使司衙門被列入第二級古蹟。1989年因屋頂滲水嚴重,為顧及安全,拆除原陳列物品,後來並移交給台北市政府規劃為布政使司文物館。
布政使司衙門是座7開間三進式的田字形官式建築,門前種植高聳入雲的大王椰子,平面由頭門、儀門、大堂及左右廂房,中、左、右廊道組成。大堂是台灣傳統建築空間最大者,屋頂由32根木柱及兩道厚實的山牆支撐,大木結構是這座建築雕飾最豐富的地方,惟其中16根木製結構已被改為鋼筋混凝土。
布政使司衙門的建築方位採坐西朝東略偏北,與原來布政使司籌防局坐北朝南的方位不同,縱深為三進,寬為7開間的閩南式傳統建築,屬於封閉的四合院建築,面寬30.5公尺,總進深60.16公尺,寬與長的比率約為1:2。屋頂的做法簡單,一波又一波平緩的屋脊曲線以及短小的燕尾翹脊,展現閩南地區莊重而不花俏的傳統思維,剪黏的作法係在脊背堵上完成裝飾文樣的泥塑底,再用陶片嵌上必要的花飾,沒有一般廟宇的浮華。門有門神,中門由武門神把關,左右兩側門則為文官門神,代表加官晉祿和子孫繁昌的寓意。
布政使司衙門屬傳統作法的磚、土、石構造和柱樑的官式建築,除來自大陸的花崗石外,另有觀音山石,唭哩岸石、鵝卵石等本地的石材,山牆厚度約50公分。

嚴家淦故居(國定古蹟)
嚴家淦故居位於重慶南路2段4號,建於1901至1917年間,屬於和洋混合式,為日治時期的高級文官官舍。1947年,嚴家淦來台接收台灣銀行時,以台灣銀行董事長身分住進這棟建築。該行對台灣經濟具有卓越的貢獻。
日治時期,原為株式會社台灣銀行副頭取,即副總裁的宿舍,1917年,擁有中央的2層洋房及西南側的日式住宅,1925年以前增建東側的日式住屋。1945年後,增建北側大同之家。
嚴家淦故居的景觀良好,但為防濕熱,建築高度較日本本土住宅高,且為防止日照而有雙重屋簷。官邸中央為鋼筋水泥加強構造,兩側日式屋舍為木造;大同之家為RC造,為防止潮濕,屋身地板抬高,設有細緻的鑄鐵通風口。三者都保持當時的建築文化,建築工法及裝飾。庭院種有青剛櫟、九芎、台灣楓香、大葉山欖等百年老樹。
1975年,蔣中正總統去世,嚴家淦繼任總統,該建築即成為總統官邸,嚴氏卸任總統後,改任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建的大同之家做為辦公與接待賓客的場所。1993年,嚴家淦去世,1996年,大同之家由總統府收回,不久即成為危樓。1999年12月,嚴家淦夫人劉期純去世。總統府依據行政院頒事務管理規則的規定:宿舍借用人調職、離職時,應在3個月內遷離,因劉期純於2000年元月辦完治喪事宜,要求嚴家後人於是年4月30日前騰空繳回。
2000年,台北市文化局將嚴家淦故居指定為市定古蹟。2001年,內政部將其指定為國定古蹟。

牯嶺街的舊書店
牯嶺街最初叫龍口街,1922年,因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別墅在附近而改名佐久町,曾是台北最繁華的舊書市場,幾乎與舊書攤畫上等號。1945年,大批日人被遣送回國,因為攜回的東西有數量限制,故將平日使用的書、報、雜誌、碑帖、家具、字畫在牯嶺街和南海路兜售,使其成為舊書的市集。
日人回國後,牯嶺街兩側榕樹下的舊書攤反而愈擺愈多,1950年代,牯嶺街逐漸成為舊書店街,從白晝到夜晚燈火通明、人聲雜沓。彼時因教科書的內容變化不大,是家境清寒學生買教科書或參考書,知識份子蒐集版本書的地方,甚至成為觀光景點。1958年,台灣發生八七水災,許多讀書人家裡的書都泡了水,到牯嶺街找舊書的人更多。
1960年代初期,光是福州街到廈門街間的榕樹下,就有4、50家書攤,書店10家,一攤接一攤的舊書市集,攤攤都是從泥地沿著圍牆堆到帳篷頂的舊書,只要有興趣,要什麼有什麼。事實上,在台灣經濟未起飛前,許多人為了省錢,大部分的書都從牯嶺街舊書攤買回家。這段期間,是牯嶺街舊書攤的黃金時代。
舊書攤圖書的來源不一,如收舊報紙或雜誌的小販,會將完整的圖書送到牯嶺街,出國留學的學生、初高中或大學的畢業生,將用過的書搬到牯嶺街賣,達官貴人搬家或去世留下的圖書,書店關門等原因流到舊書攤。當舊報紙或廢紙價格1斤5角或1元時,舊書攤以每斤10元的價格收購,雖然這些圖書不是每本都適合上架,但業者卻常從這些廢紙堆中獲得難得一見的精品。至於出售的價位,基於成本考量或老闆個性,同樣的書,貨比三家總是不會吃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王啟宗教授說,他逛舊書店時,為了尋找便宜,或較新的書,總是帶著筆記本,將每家店編號,若找到想買的圖書,即依編號記下其新舊情形與向店家查詢的價格,待查閱完,再依價格或新舊程度,決定買那一本,這份執著,讓他在牯嶺街舊書攤蒐集到完整的台灣文獻及許多有價值的圖書與期刊。當牯嶺街僅剩10家左右的70年代,葉倫會亦抱著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決心,蒐集到整套的傳記文學、天下雜誌,不論那種圖書,當蒐集齊全的剎那,個中的喜悅,絕對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1973年,牯嶺街完成路面改善工程,台北市政府認為舊書攤有礙市容,1975年,集中遷往位於新生南路與松江路間的光華商場,至牯嶺街僅保留10餘家店面繼續營業,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舊書店陸續關門,2004年,葉倫會、葉俊閔父子再度前往探幽,僅剩下4、5家老店在那兒守著陽光,守著即將沒落的老街故事。其中包括成立於1951年,號稱牯嶺街第一家舊書店的松林書店,松林書店蔡鏡輝老闆夫婦每天準時開門,向過往的讀書人,見證牯嶺街的舊書店史實,訴說著牯嶺街的滄桑史話。相較於松林與易林書局堆滿整屋的舊書,老闆需協助顧客尋找圖書,位於廈門街附近的書香城,除春節期間休息5天外,莊老闆幾乎全年無休的坐鎮書城,開放式的書架讓顧客可以一目了然的找到想要的圖書,兩種經營方式,對顧客或老闆而言,其利弊參差,各有長短。
舊書攤外,包括舊錢幣、鈔票、海報不同風貌的攤位也吸引不少收藏家前往蒐奇,此外,紙紮店也是牯嶺街的特有行業之一,最多時10餘家。店家以紙和竹片製作與人類食衣住行有關的器具,滿足為人子女對往生長者表達追思,希望其往生後仍然能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因為作品全部燒毀,又很少人將記錄留存,故每件文物,幾乎都是獨一無二,作品的良窳,完全視匠師的巧手與心情,惟隨著社會形態的改變,加上年輕人觀念的改變,店家亦不斷凋零。
牯嶺街、福州街口,經濟部對面的日式建築,是台灣大學校長宿舍,傅斯年當校長時,晚上常一人到寧波西街小吃攤吃宵夜;胡適回國初期,錢思亮校長安排他住在這兒,直到中央研究院有院長宿舍後,才遷到南港。胡適搬走後,這兒是歷任台大校長錢思亮、閰振興、虞兆中、孫震、陳維昭的宿舍。這棟建築也是日治時期興建,為台北帝國大學重量級人士的宿舍。
牯嶺小劇場
牯嶺街靠近南海路口的牯嶺街小劇場,建於1907年,外觀為仿巴洛克式風格,日治時期原為憲兵隊隊址,1945年後,台北市警察局刑事組進駐,後來為古亭分局,1990年改為中正二分局,1樓保留3個警察局時代的拘留室,許多犯人曾被關在這兒,因有拘留犯曾在那兒暴斃,故流傳不少鬼故事。中正二分局遷至重慶南路與南海路口時,台北市政府將其規劃為小劇場展演空間,2002年,委由如果兒童劇團經營,作為培訓、發掘青少年戲劇人才,免費提供新生代舞台及專業協助的場所。

郵政博物館
郵政博物館成立於1965年。最初利用郵政總局前在新店的舊辦公室做為館舍,後因配合國家文化建設及郵政事業發展,1984年,在重慶南路與南海路口建10層大廈。1樓做為郵局;2樓陳列我國郵政發展的資料;3樓陳列清末新式郵政的設置、民國成立後業務的重大變革與發展以及歷年郵政使用的各種機具;我國有1,200餘所郵局、委辦機構則有15,000餘家。4樓介紹郵局經營的郵務及儲匯等業務;5樓展出世界各國郵票,包括我國大龍郵票的浮雕。6樓除了常態性的展覽外,配合國家重要慶典、新郵發行以及民俗節日舉辦特展;7樓為郵政專業圖書室,備有集郵書刊及參考書籍,供作研究郵政學術之用。
原台灣軍司令官邸(市定古蹟)
南昌路、福州街口的陸軍聯誼廳,又名陸軍聯誼社,被認為建於1929年,原為台灣軍司令官官邸。事實上,這棟建築建於1907年。日治時期,台灣推動水源地與下水道系統的衛生工程,該處是台灣總督府土木局水道課課長的官舍,後因陳設過於華麗,兩年後,改為日本學者來台講學的講堂,後又挪為圖書館、演講廳、考場等,並予以增建。
1916年,戴仁親王與王妃來台參訪,下榻台北賓館的總督官邸,總督即入住這座房舍,改稱古亭庄總督別邸,第6到第8任的台灣總督,常來此小憩,成為正式的總督別館。1919年,成立台灣軍司令部,1922年後,成為台灣軍司令官邸,改稱台灣軍司令官邸或古亭街舊總督官邸,1929年,進行第二次改建,但1909年建的洋樓始終維持舊觀,和館部分則被擴建。
1947年起,為孫立人將軍的官邸,直至1955年6月爆發孫立人事件。孫立人被捕後,有段期間,其他將領沒人敢住,歷經多次整修,改為陸軍對外的聯誼場所,為陸軍總司令和高級將領宴客的餐廳,並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紀州庵(市定古蹟)
紀州庵原為大正年間日人平松經營的紀州庵料亭支店建物群的一部分,主建築高3層,可以眺望新店溪的景緻,頗有京都鴨川畔的風情,原為日本政軍要人休憩遊樂的處所、餐廳、藝伎表演場所,屬於隱密的高級俱樂部。1945年,部份待遣返的日人曾暫住該址,次年,平松家族回國,政府將其撥為公家宿舍,1996年主建築失火而被燒毀,僅殘留一棟離屋,即原來的宴會場及局部庭園。
保留原有床之間、大廣間、天花板、欄間等原始構造,其屋頂形式與簷廊抬高的構造皆為其特色;後因見證日治時期台北市南區螢橋新店溪水岸休閒娛樂建築,表現城市發展特殊地景風貌,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飲水思源
自來水係國計民生及經濟發展不可或缺之重要資源。取名自來水係指其來有自,表示水龍頭出來的水是有源頭的,並非來無影去無蹤的神奇產物。2002年8月,台北市政府將位於公館汀州路、思源街口的自來水博物館,擴建為17公頃的台北自來水園區,設有水霧花園、水源地花圃、觀音山步道區、管材雕塑區、水鄉庭園區、自來水博物館、輸配水器材區、公館淨水場等8個主題區,從戲水、登山健行、看古蹟、觀苗圃或欣賞夜景,一應俱全,可以體驗戲水、聽水、飲水、親山與賞景,玩一整天仍覺得遊興未減,而且白天與晚上的風情不同。
從汀州路與思源街交會處大門進入,有2,000多坪的水霧花園,內有入口服務處、花霧廣場、水霧休憩區、體驗水道與歡樂戲水區等……。從水在自然界的形態及變化為出發點,感受水的多樣風貌,如湧泉、跳泉、虹吸現象、水濂門、旋轉水花、水火山爆發等。花霧廣場花瓣彩繪地面有跳泉、直立式噴泉等,配合音樂做出不一樣的表現。
自來水園區內有座5千餘坪的花圃,培育各種花草,20多年來,被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借用,作為路樹、花卉植栽的苗圃。開放後,公園處並且將其規畫為提供市民做盆景植栽DIY的場所。
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重視飲水衛生,1885年,在北門街與石坊街間,即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開鑿深水井,名為鐵枝井,供應附近居民生活用水,開啟台灣公共給水的先河。1896年8月,臺灣總督府聘請英國自來水系統專家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派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從事台灣衛生工程及建設臺北自來水的調查研究。濱野彌四郎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院土木工學系,有台灣上水道開拓者的稱號,威廉巴爾頓是濱野彌四郎的衛生工學教授。
1977年,由英國人設計的自來水系統,即台北水源地唧筒功成身退時,相關設施除了慢濾淨水場被拆除改建快濾場,並改名公館淨水場,是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的第3大淨水場,此時,台北自來水供應亦邁入現代化供水系統。1993年6月,部分早期的設施被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同年9月第一次開放民眾參觀。最搶眼的巴洛克式唧筒室(抽水機房),經市政府修護後改為自來水博物館,自2000年4月30日起對外開放,並且成為台北市拍攝婚紗照的熱門景點之一。
台北自來水系統供水之初,好幾戶申請1個水龍頭,其下搭配1個水泥做的蓄水池,共同使用。惟隨著人口增加,加上地下水受到污染,水質越來越差。1946年,台北市公用事業管理處成立,掌管台北市公車運輸與自來水供應。1952年,自來水部份改組為台北市自來水管理處。

自來水博物館(第三級古蹟)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占地7,800坪,主要目的在教育民眾,飲水時要懂得思源。除陳列原來抽水機房設備外,並展示自來水從水源地送到居民家中的流程,以及所需的器材,包括負責博物館分電的低壓配電盤,送水的鉛管製造機,修漏和給水的器材,甚至家中的水錶構造。分為綜覽近百年台北地區自來水歷史的時間廊區;定時播放專題影片的影視媒體放映區;體驗抽水機龐雜的清水抽水機區;體驗抽水機繁複的原水抽水機區;博物館分電設備的低壓配電盤區;感受先民製作鉛管的鉛管製造區;了解修漏、給水使用器材的水錶區;兼具實用美觀通風作用的排氣通道。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由野村一郎設計,巴洛克風格的圓弧形鋼筋混凝土建築,機械房設8組引水的抽水機組,機械設備位於地下室,即水源唧筒,主建築占地855坪,建築平面以弧形左右對稱,外觀設希臘式柱廊,21隻柱頭全為希臘愛奧尼克柱式,造型優美,比例為10:1,兩端的圓形屋頂用銅片鑲嵌而成,圓頂四周突出小尖塔,木製窗架的比例為5:1,歷經歲月的刻痕,仍然完好。
2000年,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耗資8千萬元,恢復台北水源地唧筒室的原貌,成立自來水博物館,展示不同時期製作的水管、供水管線、營運機器,設備演進圖。讓社會大眾了解每天使用的飲用水是怎樣輸送到家裏的過程。2001年,台北市政府擴大古蹟範圍,增加觀音山自來水蓄水池、量水室、渾水抽水站等建築體為古蹟,並將古蹟更名為台北水道水源地。
戶外的輸配水器材展示區,陳列年代、材質各異的輸配水管器材,如直徑比成年男子高出一倍的自來水管,各個時期使用的鉛管、製管熔爐、鉛管模具,後來因鉛管有毒而改用不銹鋼管的歷史等。1953年和1975年興建反沖洗砂水池,1953年建反沖洗砂水池,有效容量250噸,利用重力式水流,反沖洗快濾池泄層表面積留存的微細懸浮雜質,經清洗後過濾池可以繼續操作使用,惟該過濾池因設備老舊,1996年停止運作。1975年建的反沖洗砂水池,容量為300噸,位置較過濾池高,清洗後,仍然可以繼續使用。

小觀音山蓄水池
公館觀音山係由3個高度不同的小丘組成,海拔約110公尺,因南麓有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寶藏巖而得名,又因較淡水觀音山小,被稱為小觀音山。因臨新店溪,有豐富的水資源及動植物資源,加上長期被劃為軍事管制區,開發程度較低,保存許多特有的自然生態體系,而成為了解自然環境的生態園區。量水室也是1908年自來水廠創建時的建物。位於新店溪畔的渾水抽水站,是1977年以前,自來水的取水口。
經過自來水博物館,由鵝卵石鋪的登山步道可以到小觀音山,上面有座小涼亭,視野寬廣,可以遠眺福和橋和新店溪,路旁有蒼翠的林木,經分水井、反沖洗砂水池、覆蓋著一大片綴著小波斯菊草地的舊蓄水池,建於1908年,通稱觀音山蓄水池,為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最早的蓄水池,也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自來水的供水設施。1977年,因新店溪水源遭受嚴重污染而停止使用。
管材雕塑區位於觀音山半山腰,將原來的自來水管線器材,建構成兒童遊樂園區,同時展示因九二一大地震而嚴重變形扭曲的2公尺直徑鋼管,見證大自然的強大力量。管材雕塑區旁有木棧觀景台,可遠眺新店溪兩岸的美景,如寶藏巖、水源快速道路等,華燈初上時,顯得更富詩意。

參考書目:
台北市文獻會:台北市志(沿革篇)。
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古城之旅。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台北公會堂內部空間再運用暨準則調查研究規劃。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台北北門研究調查計劃。
葉倫會:捷運綠寶石。
葉倫會:台北城逗陣行。
黃得時:城隍的由來和霞海城隍廟,台北文物。
項程鎮:司法大廈 殖民時期思想起,自由時報,民國89年4月4日。
唐立宗:林堤灶(尚志)與協志商號。
黃俊銘等:國定古蹟台北賓館調查研究。
鄒景雯:標語文化可以休矣,自由時報,民國89年8月22日。
鍾理和:不是沒有台灣人,而是台灣人將台灣藏起來了。
魏德文編:台北建城120週年。
田中一二:台北市史。
黃淑青:台北市路街史。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
張景森:台北都會空間結構與土地使用發展策略研究。
李乾朗:台北府城牆及砲台基座遺址研究。
魏德文:台灣台北城之圖解說。
李秀美:新世紀台北思想起。
褚苔伊:典藏北一女。
民國89年11月4日中時晚報介紹徐州路官邸。
葉倫會:台北賓館,歷史文物,民國89年3月號,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葉倫會:中山南路的古蹟群,清流月刊,民國89年11月號。
台北市政府:台北市發展史第四冊,民國70年。
台北市政府: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民國76年7月。


溫送珍的溫情世界
1925年,苗栗縣南庄鎮溫阿勝的老么溫送珍出生,溫送珍南埔國小畢業後在故鄉讀私塾,他熟讀四書、五經,幼學瓊林,故國學基礎深厚。15歲到台北南昌路,學習裱褙製畫的功夫,因為寫字或畫畫的紙不但純白而且嬌嫩,日籍老闆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給他很大的啟示,不論自處或待人,追求完美是溫送珍給朋友的第一個印象。
22歲時,溫送珍與黃細喜結婚,婚後兩人在台北市南昌路創大源商號,最初,因物資缺乏,商品種類簡單,兩人滿懷欣喜的服務顧客,早上7時開店,晚上11時打烊,隨著經濟的成長,提升服務與商品品質,擴充賣場面積,增加進貨種類,大源商號的規模也越做越大,擴充為大源百貨店、大源百貨公司。
溫送珍就讀南埔國小的同學不少留在故鄉擔任教職,他們每年都帶學生到台北旅行,溫送珍很高興與老友重逢的機會,樂於看到故鄉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每次都招待這些孩子在台北的餐廳,分享台北的繁華與台北人的熱情,這份用心,也讓純樸的孩子獲得一輩子的感動,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孩子早已華髮初上,但遇到溫送珍時,常跑過來告訴他,第一次吃的西點麵包就是參加畢業旅行時他請的。
來自故鄉的回饋,讓溫送珍願意做更多的奉獻,捐贈苗栗縣128個中、小學校各30個飛盤:南庄、獅潭、太湖和三灣4個鄉鎮中、小學每班各1套客語辭典,為充實母語教學的誘因,他提供演講比賽的經費,協助各校驗收教學成果。
溫送珍、黃細喜夫婦生活規律、熱心公益、樂於結交朋友、喜歡旅行。他提供國立交通大學研究生獎學金,幫助中國廣西偏遠地區修橋,捐助蘇州寒山寺銅製香爐暨國內外廟宇的整修經費,捐獻一萬餘坪土地給慈濟,供其規劃為公益設施的用地。長期擔任中正區公所調解委員、主席,獲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模範老人和台北市榮譽市民。黃細喜也是模範母親。語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故兩子三女都有很好的事業。
子女有成的溫送珍夫婦,每天清晨到台北植物園或中正紀念堂廣場與同好一起打太極拳,擔任台北市體育會太極拳會主任委員。兒時學習的漢文基礎,讓他可以用山歌記錄生活感言並印製成冊,獲得各界很好的回響,樂於分享的喜悅似乎養成習慣,2002年3月28日,他贊助葉倫會編著台北孔廟文化之美的發行,這本書已經成為研究台北孔廟的工具書。2005年,再度贊助「台北城的故事-台北市中正區」,讓大家都認識台北城,知道台北城在台灣發展史的重要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h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