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賓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1號,為精美華麗的後文藝復興式建築,是台灣最典雅的歐洲巴洛克式住宅建築,因四周有高牆阻隔,大門有憲兵看守,一般民眾只能遠觀眺望,無緣一親芳澤,故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台北賓館(國定古蹟)
台北賓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1號,為精美華麗的後文藝復興式建築,是台灣最典雅的歐洲巴洛克式住宅建築,因四周有高牆阻隔,大門有憲兵看守,一般民眾只能遠觀眺望,無緣一親芳澤,故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1901年落成時,為台灣總督的官邸。1945年,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1964年,移撥外交部,最初做為外交部的辦公室,待該部遷出,主要功能是接待外賓,也是總統、副總統招待嘉賓的場所。
1998年,內政部將台北賓館指定為國定古蹟,其範圍包括整個台北賓館街廊。台北賓館四周分別為凱達格蘭大道、公園路、常德街、中山南路。
台北賓館落成時,占地24,000平方公尺,建築物1,900平方公尺,內部設有總督和幕僚辦公室,庭園面積約22,000平方公尺。凱達格蘭大道拓寬時,將庭園縮小為19,000平方公尺。該賓館屬東西走向,是東西兩側突出的一字形建築,1、2樓以中央走道為主,串聯左右空間。大門左側的竹子似屏風般,將賓館建築與外界隔離,黃椰子和厚皮香又分散其間,進入後,無法一眼看盡建築的全景,賓館對面的庭園由月橘做成圍籬,園內有鳳凰木、老茄苳樹。庭園南面是青草地,噴水池面對賓館大門,周圍分布許多植物,噴水池前有蘇鐵、麵包樹。賓館前面有迴廊,迴廊前種有森氏楊桐(紅淡比)、高聳的亞歷山大椰子、孔雀椰子、沙朴、芒果及蒲葵等樹種,使得迴廊若隱若現。停車場旁邊有苦楝樹和台灣油杉。
台北賓館後面的庭院,仿古代蓬萊仙島的傳說所建,水池有噴水設備,因為平時人跡罕至,呈現自然林的風貌,漫步其間,彷彿森林步道,東西兩側原來各有1座歐式涼亭,屋頂材質是銅片,不但造型精緻,在台灣亦甚為罕見;庭園石橋的建材,部分為台灣省天后宮的石材,自賓館進入庭園的石梯旁,造型可愛的石獅子即是天后宮的遺物。庭園的水池雖然不大,小橋、流水、魚兒悠游其間,池中小島係清除水池污泥堆積的人工島,種有油杉、水杉、雀榕、樟樹、茄苳等,因為樹種眾多,平日人跡甚少,故地上可見水杉浮出地面的瘤根,台灣油杉的市價高達新台幣1千萬元,是貴賓樂於合照的大樹,也是植物栽培者尋找種子的重要場所。
台灣總督官邸完工時,是磚與石材混合的2層建築,石材除拆自台北城牆的石頭外,大部分自廈門進口。設計者是日人福田東吾,1、2樓的4個方向都設有陽台,可以遠眺四方,或做為房間的延長,外觀呈現文藝復興樣式或和陽台樣式的結合,但庭院為日式。樓上、樓下都是拼花木地板,外廊道和1樓中央的地板採用英國磁磚,樓板和陽台鋪4英寸厚的混凝土,埋有30磅的鐵軌,約1尺左右埋1根,並在水平上方鋪設鐵網,主樓梯用鋼筋混凝土,上面鋪白色大理石。
2樓是總督住處,1樓接待外賓及招待日本高級官員住宿,庭園日式特色,呈現強烈的社交功能。中央廣間將官邸分為東西兩翼,中央走廊將其分為南北兩側,每層或每間的功用不同。1樓兼作總督辦公室,並保留民政長官和秘書的辦公室,或做為舉行首長會議的場所,另設有撞球檯,供貴賓飯後休憩的場所。總督的臥室、書房及家人的活動空間設在2樓,由中間的廣間與中央走廊分隔為東西兩翼與南北兩側;東翼是總督與家屬的居室;西翼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東、西、南、北4側都設有9尺寬的陽台,可以眺望四周的景色,與大自然相互融合,日式庭園外,也有1座小型的洋式庭園,1樓北側陽台設有可以抵達日式庭園的階梯。最初,庭園樹木以相思樹居多,兒玉源太郎喜歡的大榕樹也有100多棵。現在茂密的林木,大部分是後來陸續移植的樹種。
台灣總督官邸落成後,經常做必要的整修。1903年,颱風吹毀屋頂,改用亞鉛版,並整修屋頂的裝飾及窗框、煙囪,外牆的落水管、窗戶玻璃等,每次整修,都抽換部分木料製作的結構。現在的空間與1901年完工時,差異頗大,不論建材或內、外部空間都有許多變動,但大部分保有1913年整修的風貌。1990年代整修時,以法國進口的魚鱗瓦取代興建時的石板瓦,事實上,塔家和角家的屋頂採用銅板。
台北賓館平面布局坐北朝南,面對凱達格蘭大道;主體建築呈矩形,並略呈凹字形。整修後,屋頂用鋼骨構造取代木結構,並將2層改為3層,屋頂較為陡峭,且設有煙囪。室內有許多雕飾精美的羅馬柱和造形優美的水晶燈,妝點得既氣派又雅緻。樓上樓下均為拼花木地板,拱門以鹿頭或花葉做裝飾。
幾乎每間房內都設有鋪英國磁磚的壁爐,壁爐上方有鏡子,鏡子四周有灰泥雕塑的飾品,每座壁爐的磁磚、花色和雕飾都不一樣。室內灰泥雕塑飾品最華麗的部分在2樓接待室,最特別的部分則是接待室通往兩側房間上面的梅花鹿,巴洛克建築襯以台灣特有種的動物,和台灣許多建築立面飾以台灣花草為飾物,其意義似乎相同。3樓陽台可乘涼、遠眺各處的美景,也是皇族來台,觀賞遊行隊伍表演的場所。
立面建築採水泥材料,先將水泥灌入預製的陰模,待乾燥後貼在牆上。1樓陽台的磁磚可能是日治時期的遺留物,2樓陽台的小口磁磚應係1945年後整修的建材,1樓大廳與陽台使用的磁磚部分相同。比較特殊的是,這棟兩層樓建築左右並不對稱,西邊角塔做成拜占庭式圓頂,東邊則建成3層,頂層做為露台,可供眺望和守衛。附屬建築物除石造之門衛所外,御者馬丁宿舍、馬廄等皆為木造。1920年左右,靠公園路旁建日式平房,做為總督平日居住的地方,這些建築,現在是保護高級官員警官隊的宿舍。
台北賓館(國定古蹟)
台北賓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1號,為精美華麗的後文藝復興式建築,是台灣最典雅的歐洲巴洛克式住宅建築,因四周有高牆阻隔,大門有憲兵看守,一般民眾只能遠觀眺望,無緣一親芳澤,故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1901年落成時,為台灣總督的官邸。1945年,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1964年,移撥外交部,最初做為外交部的辦公室,待該部遷出,主要功能是接待外賓,也是總統、副總統招待嘉賓的場所。
1998年,內政部將台北賓館指定為國定古蹟,其範圍包括整個台北賓館街廊。台北賓館四周分別為凱達格蘭大道、公園路、常德街、中山南路。
台北賓館落成時,占地24,000平方公尺,建築物1,900平方公尺,內部設有總督和幕僚辦公室,庭園面積約22,000平方公尺。凱達格蘭大道拓寬時,將庭園縮小為19,000平方公尺。該賓館屬東西走向,是東西兩側突出的一字形建築,1、2樓以中央走道為主,串聯左右空間。大門左側的竹子似屏風般,將賓館建築與外界隔離,黃椰子和厚皮香又分散其間,進入後,無法一眼看盡建築的全景,賓館對面的庭園由月橘做成圍籬,園內有鳳凰木、老茄苳樹。庭園南面是青草地,噴水池面對賓館大門,周圍分布許多植物,噴水池前有蘇鐵、麵包樹。賓館前面有迴廊,迴廊前種有森氏楊桐(紅淡比)、高聳的亞歷山大椰子、孔雀椰子、沙朴、芒果及蒲葵等樹種,使得迴廊若隱若現。停車場旁邊有苦楝樹和台灣油杉。
台北賓館後面的庭院,仿古代蓬萊仙島的傳說所建,水池有噴水設備,因為平時人跡罕至,呈現自然林的風貌,漫步其間,彷彿森林步道,東西兩側原來各有1座歐式涼亭,屋頂材質是銅片,不但造型精緻,在台灣亦甚為罕見;庭園石橋的建材,部分為台灣省天后宮的石材,自賓館進入庭園的石梯旁,造型可愛的石獅子即是天后宮的遺物。庭園的水池雖然不大,小橋、流水、魚兒悠游其間,池中小島係清除水池污泥堆積的人工島,種有油杉、水杉、雀榕、樟樹、茄苳等,因為樹種眾多,平日人跡甚少,故地上可見水杉浮出地面的瘤根,台灣油杉的市價高達新台幣1千萬元,是貴賓樂於合照的大樹,也是植物栽培者尋找種子的重要場所。
台灣總督官邸完工時,是磚與石材混合的2層建築,石材除拆自台北城牆的石頭外,大部分自廈門進口。設計者是日人福田東吾,1、2樓的4個方向都設有陽台,可以遠眺四方,或做為房間的延長,外觀呈現文藝復興樣式或和陽台樣式的結合,但庭院為日式。樓上、樓下都是拼花木地板,外廊道和1樓中央的地板採用英國磁磚,樓板和陽台鋪4英寸厚的混凝土,埋有30磅的鐵軌,約1尺左右埋1根,並在水平上方鋪設鐵網,主樓梯用鋼筋混凝土,上面鋪白色大理石。
2樓是總督住處,1樓接待外賓及招待日本高級官員住宿,庭園日式特色,呈現強烈的社交功能。中央廣間將官邸分為東西兩翼,中央走廊將其分為南北兩側,每層或每間的功用不同。1樓兼作總督辦公室,並保留民政長官和秘書的辦公室,或做為舉行首長會議的場所,另設有撞球檯,供貴賓飯後休憩的場所。總督的臥室、書房及家人的活動空間設在2樓,由中間的廣間與中央走廊分隔為東西兩翼與南北兩側;東翼是總督與家屬的居室;西翼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東、西、南、北4側都設有9尺寬的陽台,可以眺望四周的景色,與大自然相互融合,日式庭園外,也有1座小型的洋式庭園,1樓北側陽台設有可以抵達日式庭園的階梯。最初,庭園樹木以相思樹居多,兒玉源太郎喜歡的大榕樹也有100多棵。現在茂密的林木,大部分是後來陸續移植的樹種。
台灣總督官邸落成後,經常做必要的整修。1903年,颱風吹毀屋頂,改用亞鉛版,並整修屋頂的裝飾及窗框、煙囪,外牆的落水管、窗戶玻璃等,每次整修,都抽換部分木料製作的結構。現在的空間與1901年完工時,差異頗大,不論建材或內、外部空間都有許多變動,但大部分保有1913年整修的風貌。1990年代整修時,以法國進口的魚鱗瓦取代興建時的石板瓦,事實上,塔家和角家的屋頂採用銅板。
台北賓館平面布局坐北朝南,面對凱達格蘭大道;主體建築呈矩形,並略呈凹字形。整修後,屋頂用鋼骨構造取代木結構,並將2層改為3層,屋頂較為陡峭,且設有煙囪。室內有許多雕飾精美的羅馬柱和造形優美的水晶燈,妝點得既氣派又雅緻。樓上樓下均為拼花木地板,拱門以鹿頭或花葉做裝飾。
幾乎每間房內都設有鋪英國磁磚的壁爐,壁爐上方有鏡子,鏡子四周有灰泥雕塑的飾品,每座壁爐的磁磚、花色和雕飾都不一樣。室內灰泥雕塑飾品最華麗的部分在2樓接待室,最特別的部分則是接待室通往兩側房間上面的梅花鹿,巴洛克建築襯以台灣特有種的動物,和台灣許多建築立面飾以台灣花草為飾物,其意義似乎相同。3樓陽台可乘涼、遠眺各處的美景,也是皇族來台,觀賞遊行隊伍表演的場所。
立面建築採水泥材料,先將水泥灌入預製的陰模,待乾燥後貼在牆上。1樓陽台的磁磚可能是日治時期的遺留物,2樓陽台的小口磁磚應係1945年後整修的建材,1樓大廳與陽台使用的磁磚部分相同。比較特殊的是,這棟兩層樓建築左右並不對稱,西邊角塔做成拜占庭式圓頂,東邊則建成3層,頂層做為露台,可供眺望和守衛。附屬建築物除石造之門衛所外,御者馬丁宿舍、馬廄等皆為木造。1920年左右,靠公園路旁建日式平房,做為總督平日居住的地方,這些建築,現在是保護高級官員警官隊的宿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