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日於1735年率子葉特鳳自廣東陸豐來台,輾轉定居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俗稱大牛欄),墾拓有成的事蹟見於連橫著的「台灣通史」。2002年4月1日,任職中時晚報友人陳世財在該報頭版頭條報導葉春日公派下子孫在台灣胼手胝足的奮鬥過程,讓這個家族祭祖的盛況成為媒體注意的焦點。
葉春日於1735年率子葉特鳳自廣東陸豐來台,輾轉定居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俗稱大牛欄),墾拓有成的事蹟見於連橫著的「台灣通史」。2002年4月1日,任職中時晚報友人陳世財在該報頭版頭條報導葉春日公派下子孫在台灣胼手胝足的奮鬥過程,讓這個家族祭祖的盛況成為媒體注意的焦點。
2012年4月16日,奉劉煥雲教授之命,到國立清華大學通識課程演講「從義民信仰談客家人祭拜的神明」(國立清華大學演講「從義民信仰談客家人祭拜的神明」隨筆(2012.4.16)),這是國立清華大學唯一由客家委員會補助的課程。再度應邀,有份特殊的榮譽,當然要在第一時間答應。
國立成功大學畢業的校友被公認是最受國內企業歡迎的人才,而他們也將所學奉獻給台灣這塊可愛的土地,對台灣經濟奇蹟做出了驚人的貢獻。因為大家的努力,成大校友會在台北有很高的凝聚力。2012年認識許多成大畢業的傑出校友,林興茂(茂伯)是其中之一,我們結緣來自無名氏分享園區,自2012年7月起,一起走過台北街頭的許多角落,享受台北人的優雅,因而奉茂伯的命令,為成大校友做場「認識台北城」的演講。無名分享園區創辦者王興隆老師知道這個訊息,雖然這天早上他要在台北捷運局做重要的演講,仍然來信表示將準時出席,可以和好朋友見面,更增加對這次演講的期待。
2012年12月27日,應張教授之邀回桃園縣新屋鄉其故居。張教授任教國立台灣大學,是張家的優秀子孫,他準備為其先祖來台的四十餘戶張家子孫蓋宗祠。是日,我們先到新屋鄉永興村,參觀新屋溪口和牛欄溪口的紅樹林,主要目標則是年初才落成的葉春日公宗祠,為其介紹葉春日率子於1735年來台,在大牛欄安家落戶,迄今傳了近兩萬人的故事,也看到宗祠重建碑文署名葉倫境、葉倫會和葉超山。在宗祠遇見剛接任葉五美公協進會理事長的葉斯平,依輩份,他要叫我叔叔。
任公職最後幾年兼任今日海關季刊編務,常蒐集國際發展資訊,並將其整理成章,2005年,規範節能減碳的京都議定書生效,於是整理京都議定書簽定的源起、過程,我國因應之道,發表於今日海關,獲得各界的重視和喜愛,出版「積福和養生」乙書時,也將這篇文章納入。應邀到各地演講或導覽都帶「積福和養生」和朋友分享,九月間,應邀到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教授研究成果發表會擔任與談人,與張陳基教授共餐時送其是書,他翻閱京都議定書這篇後,表示其授課科目有非炭生活,希望能前往該校與同學分享「人文的非碳生活」。
碳
扶輪社是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1905年,美國保羅。哈里斯律師邀請幾位不同職業別的朋友組織社團,每週輪流在社員的工作場所舉辦例會,以「扶輪」(英文:Rotary)作為社名。因為關注社會、團體暨大家的利益,故規模越來越大,影響力也逐年成長。
王啟宗教授南投竹山人,生於1928年,自幼聰穎,竹山國小高等科畢業,任教母校。台灣光復後,先後就讀新竹師範和台中師範學校,是壁報高手,歌也唱得頂呱呱。製作壁報時,曾被教官關切,因而養成謹言慎行及不隨便為文的習慣。
2007年,承溫送珍邀請參加台北市客家義民祭,因而踏入關心義民祭典在台北的發展源起暨台灣各地義民廟的故事,覆蒙其鼓勵編著「台灣義民廟的故事」乙書,讓個人對義民爺暨其信仰有些許著墨,加上對神明信仰的興趣,常應邀到各地演講,或撰寫相關文章發表於報章雜誌,致在這個領域獲得些許虛名。
台灣自古就是移民社會,台北市雖然很早就有客家人的足跡,一因械鬥,二因方言島,如今的台北客家鄉親,大部分是島內的二次移民,故人數屬於少數,加上客家話受到大環境影響,正快速消失,致客家人有悄悄流失的危機。
自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志工,因為導覽而對其街區的源起、發展,乃至沒落有些許的認識。大稻埕的發展和具有航運便利的淡水河息息相關,而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岸是淡水,兩者水上距離約20公里,因而對淡水有概略的認識,曾應邀為淡水古蹟園區博物館志工講授做好志工導覽的技巧,開啟對淡水古蹟園區的認識,為了讓志工們聽課時獲得感動,授課前,整理淡水古蹟的資料,完成七千餘字的故事,發表於國立歷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稍後,隨清流月刊的作者群到紅毛城參訪,事後亦在清流月刊發表參觀感言。
北斗舊稱寶斗,與其結緣很早,曾就「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寫篇短文投稿台灣日報鄉情版,因為北斗位於舊濁水溪北岸,當時船舶可以抵達,故清領時期,為彰化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與山海產的貨品轉運站,故有「四北斗」的說法;日治時期有糖廠鐵路。旋因縱貫鐵路通車未經北斗,且濁水溪淤積,致失去原有的地位。旋因縱貫公路經過及附近有中山高速公路交流道,交通便捷,市面頗為繁榮。
葉倫會的話
寫台灣客家人的故事係抱著紀錄歷史的心情,為熱心服務的朋友留下雪泥鴻爪的故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台灣客家人的故事(2)已經先後出版,只要主人健在者,均係親自採訪的第一手史料。將其定位為公益活動之一,完稿後,即於第一時間,先將其置於部落格,俾更多朋友透過這些文字,了解這代客家朋友的成長過程與打拚的事蹟。(2011.6.21)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開放,觀光事業跟著蓬勃發展,中華民國觀光導遊協會在我國觀光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貢獻,每年定期為會員進修暨凝聚力,舉辦自強活動,奉陳學而理事長的命令,和伍永益大哥暨杜鴻安秘書一起籌劃桃園客家知性之旅一日遊。
邱榮舉教授是客家籍的知名學者,教學內容紮實、豐趣而受到學生的歡迎,他也是屬於開創歷史的學者,不論客家雜誌的前身客家風雲,或寶島客家廣播電台,都是創辦人之一。國立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亦由其所創辦,每年至少帶博、碩士或大學部的學生到桃、竹、苗客家鄉鎮做實地參訪兩次以上,換句話說,默默的為學生播下一份客家心。
自公職退休後,讀書、旅行、寫作、演講和導覽是生活重心,凡事看得過去的就看,看不過去的就擦身而過,這種生活方式,讓日子過得逍遙自在。說來有趣,2009年4月18日,銘傳大學教授宗教課程的吳惠巧教授參加傑士經營聯誼會大稻埕巡禮 http://ylh515.pixnet.net/blog/post/23677540 ,兩年後的同一天,應吳教授邀請,為她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友人蕭教授導覽萬華暨大稻埕的主要廟宇。
建築師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設計的建築需符合社會各階層的需求,好的建築師為了完成這份使命,要隨時吸收新而有用的知識,俾設計出符合社會脈動的建築,甚至引領風騷。台北市建築師公會,每個月至少有一至兩次的讀書會,或邀請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前往分享,而且有很好的出席率。如今天的演講,且有任職銀行高層的眷屬同行,為夫妻拍合照張數超過四百,遇到這種機緣,當然也要留下他們美美的倩影。
年初奉中華民國觀光導遊協會伍永益主任委員之命,準備於六月初為台北地區的導遊講授台灣神明的故事。四月初,奉杜鴻安秘書之命,先到台中,為該中部地區的導遊朋友講授台灣神明的故事。論語有云:「六十而耳順」。即年過六十的人,凡事要聽話。旋於第一時間向杜秘書報告,我願意前往。
1735年(清朝雍正年間),葉春日率子葉特鳳自廣東陸豐到嘉義登陸,再輾轉抵達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原名大牛欄)墾拓,家族取名五美是葉特鳳有五個兒子,分別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大春,後世子孫為表示對祖先的尊敬,稱五美公,社會大眾則稱其為葉春日公派下,或葉五美公家族。連橫著台灣通史,有葉春日在大牛欄墾拓的片斷記載。